《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2024-04-08

《源氏物语》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首先《源氏物语》成书于1000年前,那个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几无交流,文学发展各自成体。当时的西方正在普遍建立封建制度,宗教运动,也是中世纪的黑暗年代,当时的西方人人自危,疲于求存,几乎没有什么具备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留下。但是《源氏物语》出现了,紫式部即是开拓者,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填补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学史的空白。

其次,紫式部写《源氏》的时候正好身处大唐影响后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地位不高,写作用汉字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多用假名,于是导致我们今天看来即便翻原著也觉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假名文风柔美细腻,语言环境愈发神秘,日本艺术审美趣味中的“物哀”与“幽玄”被书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隔着重重雾纱见而不得心向往之。据说作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在看过英译本的《源氏物语》后才喜欢上这部作品的,他觉得原著生涩难懂读起来艰难,而英译本却让他感动得要落泪。东瀛民族善于以小见大,世界之大都不过是春之曙夏之夜秋之昏冬之晨,花草鱼虫皆有禅意。而中国深受儒家教义,胸怀世界,民族大义,宇宙苍穹皆为我忧,所以《源氏物语》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爱恨便已成巨著,而《红楼梦》则与乱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余下皆是野狐禅。

第三,紫式部书写《源氏物语》当年,日本妇女并没有权利拥有名字,众人只知作者本姓藤原,“紫”是因书内女主人公紫姬而得名,“式部”是后来以父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才被人称为紫式部,可见当年女性地位之低。但是如同林黛玉一般,紫式部有幸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与和歌,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了解与体会。在那样的一个大背景环境下,紫式部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下了男权社会上层贵族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悲歌也就可以理解她的无奈与喟叹了。

说是女性悲歌,其实主角光源氏也是个可怜人,一生也轮回在无常里,找不到归宿。其母亲虽然深得皇上宠爱但是因为出身低下处处遭人算计,于是在源氏三岁时便不堪凌辱折磨含恨而去。幼年成长中母亲的缺席导致了源氏一生都在各种女人身上追随母亲的影子。《源氏物语》这本书被很多不了解的人诟病为“大叔推倒萝莉”“萝莉养成计划”“百人斩”其实是与之有很大关系的。用佛洛依德的话来解释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伴随了源氏一生,儿时的恋母情节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最后才演变的如此花心,也害了所有女子。他追寻了一辈子的真爱,懂得欣赏每个女人的美,不论对方美丑贫富,他都可以为了每一段感情付出所有,痴于女子千娇百媚,醉于女子风情万种,敬于女子博学多思,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猛一回头,发现紫姬才是自己的真爱,可惜那时紫姬已经香消玉殒。这样的男人放现代不能容忍,但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看,的确没有什么恶感。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不应被因为一些狭隘的思想而被批判。

读源氏物语,能读出日本文化中许多东西——知道世事无常,却又深陷在世间看似繁花似锦的荣华富贵之中,不能自拔,很矛盾纠结的心理。

萝莉养成之类的,是情节。看客们看到了源氏养育紫上,最后娶她为妻的圆满剧情。而这个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源氏年过四十,内心却依然不满足,而迎娶了朱雀帝的三公主之后,紫上发现多年以来自己认为很牢靠幸福的人生,居然什么也不是,自己人生的三观都是源氏教导出来的:女性要美丽温婉有才华,重要的是,要顺从,要能够忍受男权社会给予的一切重压。

但是,在三公主的问题上,紫上的世界观完全崩溃。三公主是个呆板的13岁少女缺乏女性风韵,源氏对她不过尔尔。紫上一点也不嫉妒她,但就是这个毫无魅力的少女,居然毫不费力夺走了她拥有的一切。

万事,转头空。紫上因此而死。书中,能够“顺从,能够承受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一切重压”的女性,才有良好结局,比如用自己的一生去韬光养晦的明石之上,还有玉鬘这样理智的不选择爱情而选择面包的女人。

紫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顺从,就送掉了性命。胧月夜、六条等等这些反抗了女人都是悲剧。

另一方面,书中描写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层贵族丝竹雅乐、平安时代风雅清丽、大唐影响下审美情趣甚至是借用的白居易唐诗造词都能让人感觉到作品的美感。顺便说一句,《源氏物语》因进入西方世界较早,全球翻译语言众多,光是在中国形成影响力的几个译本便有钱稻孙译本、林文月译本和丰子恺译本。个人偏爱更具女性气质的林文月译本,辞藻优美,和歌翻译古风悠然,意境凄清。举个小栗子

源氏欲见空蝉而不得的时候泣不成声写的和歌:

环露痴心仍重逢,岂料啼多袖已朽。蝉翼单衫缘何弃,寒冬来时哭声哀。秋去冬来凄心苦,泪眼茫茫生死别。

空蝉死后: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桐壶更衣的绝命诗: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其中第一句日语古文是“限りとて别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钱稻孙译文“临到歧途悲欲绝,不胜薄命恋残生”,丰子恺译文“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文月译文“大限来时悲长别,残灯将尽叹命穷”,译文各具风情。

看完文字我们看风俗------------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佛教得到发展。绘画受唐和五代的影响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建筑已经初具日本特色了,服饰、器具从《源氏物语》中更是可以看出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书中描写的贵族闲情生活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游宴、赏月、和笛、辩香、沐歌、仪式等都令今人羡慕不已。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那个终日琴声笑语不绝,游宴歌舞不断的六条院,就是源氏根据各个妻妾的不同爱好所设计的,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于一体的风貌:

“紫姬所居的东南一区内,石山造的很高,池塘筑的很美。栽植的无数的春花,窗前种的是五叶松、红梅、樱花、紫藤、棣花等春花。其间又疏疏的杂植各种秋花。

秋好皇后所居的西南一区,在原有的山上导入清澈的泉水。欲使水声增大,建立了许多的岩石,使水流成瀑布,在院中种植大量的秋树、各种菊花,秋景之美,远胜山野。

花散里所居的东北一区,绿树荫荫、夏花繁多,牡丹、蔷薇、池塘中荷花飘逸。明石姬所居的西北一区,苍松、古柏、腊梅,所布之景十分适合冬日赏雪。”

庭院分区煞费心思,适逢每位人物的个性。春花绚烂却年华易逝的紫姬夫人住在春之院,人淡如菊与世无争的秋好皇后住在秋之院,热情好客的花散里住在夏之院,隐忍刚韧的明石姬住在冬之院。自然景物成为了人性的隐喻,又暗示了她们的结局。

又如夕雾新罹右大将之职

“其时天色将晚,乐人照例表演《万岁乐人<贺皇恩>》等舞乐。但仅为走走形式。旋即舞罢,管弦之会便即开幕。因太政大臣亲身参与,众人无不竭力献技,合奏更为出色。琵琶依例是萤兵部卿亲王弹奏,其人所擅甚博,实属罕见之才。源氏弹奏七弦琴,太政大臣弹奏和琴。源氏久违太政大臣之和琴妙音,今日重闻,更觉优美之极,振人心弦。故他也大展身手,倾技以施。两人合奏之乐音,优美绝伦。弹毕,两人共叙往事,又说到当今光景:亲戚之谊愈深,友爱之情更浓,凡事皆坦言商讨。二人言语投机,心景愉恰,杯盛之间,逸兴泉涌,至醉后,忽徒生感伤,泣下不止。”

再如朱雀院五十寿辰,恰遇是上庆祝大典

“紫光人所带四个贴身女童,皆容颜可佳,身着红外衣,白面红里汗巾,淡紫色锦织衬衣,外缀凸花劲颈,红色练绸单衫,言行举止皆甚文雅。明石女御屋里,新年里布置得富丽堂皇。众侍女竞相斗艳,装扮得艳丽多姿,甚迷人眼。女童身着青衣,暗红汗衫,外缀中国线绸裙,又间夹婊棠色中国统罗讨衫,众女童皆无二样。明石夫人之女童装饰稍逊,着红面紫里衬袍者二人,着白面红衬袍者二人,外衣皆为青磁色,衬衣或深紫或为淡紫,皆用研光花绸,极为俏艳。三公主闻知集于此者众,于是悉。已将诸女童装扮得格外出众:着深青色外衣,白面绿里汗衫与淡紫衬衫。这服饰虽不甚华丽珍贵,然整体气派,极为堂皇高雅。” 大典上

“源氏忍不住偷窥三公主,只觉她比之于人,更显玲现娇美。其贵秀胜于艳丽,若二月中旬新柳,略舒鹅黄,且柔弱不胜鸟飞。她身着白面红里常礼服,头发自左右向前挂,如青柳丝,恰是荣贵公主模样。明石女御姿容比之三公主更多艳丽,然优雅无二。其雍容气度如夏日藤花,兀自艳放于群芳零落后。她因有孕在身已久,奏毕颇觉倦怠,遂将筝推置边上,依靠矮几,用手支撑。其矮小纤弱,而矮几则大小如常规,所以她必高抬手臂,如此则又极木舒适。见此,源氏便欲替她特制一合身茶几,足见其关爱之心了。她身着红面紫里外衣,秀发长垂,极为清整。灯光映衬,风姿绝妙无及。紫夫人着淡紫外衣,深色礼服与淡胭脂色无襟服,头上青丝浓密柔顺,披于肩前,恰好相称其身,观之风韵十足。若用花比,可谓樱花,然比樱花优美有加,这姿容的确殊异。明石夫人置身如许贵妇人中,似要逊色,实则不是。其言行举止,优雅有致,叫人见之则自觉寒颜。其姿容风貌闲雅,不失切娜,妙木可喻。她身着柳绿色织锦无襟服,仿佛淡绿衣服,外系轻罗围裙,以示谦逊③但众人于她绝无嫌弃之意。她却斜坐于一青色高丽锦镶边茵褥上,一手扶琵琶,一手持拨子,其姿态神情优雅无比,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五月初之橘枝,花实并香。”

读罢真觉人人栩栩如生在眼前,那个华丽奢靡的平安上层贵族生活丝竹在耳。更不用提紫姬死去那一幕,佛经念了几天几夜,源氏泣不成眠与用情至深的熏君,最后以浮舟与他在尘世中的决断所结尾,让人肝肠寸断十分难忘。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篇2:《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偶然看了《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这部电影,接着看了《源氏物语》这部小说,不细细品味,只能把它视作无聊之作,记叙的无非就是一个贵族男子从小到大的风流史:

一。爱上自己的后妈女御藤壶,跟后妈女御藤壶发生乱伦关系,生下孩子冷泉帝,后因冷泉帝登基而得势。

二。娶了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后因六条御息嫉妒怨愤灵魂出窍,生下夕雾后死。

二。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后夕颜暴死。

三。向伊豫介的后妻空蝉求爱不成,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并同时辗转在花散里、末摘花等众女子之间。

四。收养后妈侄女紫姬,纳为己有。

五。与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偷情。

六。被迫远离京城后,在荒凉的明石隐居,又与明石姬发生关系,生一女,后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

七。因朱雀帝之托娶了小自己有20多岁的三公主,三公主天真无邪被柏木所喜,偷情后生子薰后,最后不堪心理折磨落发为尼。

故事涉及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与中国《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早《红楼梦》700多年。作者紫式部是一名女性,这跟日本极其推崇《源氏物语》却又歧视女性的现实很是矛盾的。

在《源氏物语》的众多女子之中,我想谈谈女御藤壶这个角色,御藤壶是除紫姬外源氏最钟爱的女子,或者说源氏最早爱上的人。

在女御藤壶进宫前,源氏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女御藤壶,并被女御藤壶的美貌所吸引,一直惦记与心。

而女御藤壶因长得像源氏的亲生母亲桐壶更衣被桐壶帝宠爱,小小年纪就被送进宫成了源氏名义上的母亲。

他们第一次正式及见面,彼此互生好感,相近的年龄,同样的美貌,相同的兴趣爱好。女御藤壶对源氏的喜爱是出自大人对小孩的疼爱,而源氏一开始也只是把女御藤壶当长辈但却也有别与母亲的一种感情。在长达数年的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源氏爱上了自己名义上的母亲女御藤壶,并最终占有了她。

在这个故事背景里,女御藤壶可悲却又坚强,女御藤壶不是不爱源氏,正因为这种爱让女御藤壶倍加痛苦。这种爱是不道德,不被允许,是绝对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女御藤壶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情感,避着源氏,劝说源氏,原以为坚持到源氏元服之后,按规定男子再不可接近女官,自己便可以解脱,也可不必再对桐壶帝有愧疚感。

源氏的糖衣炮弹,久不能见的相思之苦,最后导致了那场一夜情,就这么一次,女御藤壶对桐壶帝放下了永不可恕的罪孽,怀上了源氏的孩子,后来的冷泉帝。

从女御藤壶身上便可看到,当时的女子都很被动,身份低微无法拥有自主权,女御藤壶的懦弱,表现在她抵抗不了源氏的糖衣炮弹,拒绝不了上,却也因此体现了当时女性的柔弱之美。

在电影《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里,主角源氏是由一名女子扮演的,感叹美丽之人是否均出自女子,但也总觉得在一些细腻感情上看得变扭,虽说知道只是反串,但主角源氏在柔美后毫无阳刚之气,让人觉得美中不足。

而《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也只演出了《源氏物语》的上半部,只突出描述了几个女子,像未摘花等都一笔带过。

《源氏物语》能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道理,在表示认可《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的前提条件下,我很期待即将在12月份上映的《源氏物语》,这将是日本的一次大剧作,也很想看看电影人对《源氏物语》的理解以及演绎。

《源氏物语》里的每一个女子都是一幅画,一种特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共性中存在特性,源氏只不过是这些女人中的连接线,紫式部要记述要宣誓要描述的始终是女性。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昆虫物语》读书笔记

昆虫读书笔记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

法布尔不仅刻苦钻研,还牺牲了自己大量的私有时间去观察记录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读此书就如同带我们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

人类造福啊!

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坚持不懈,直到成 功。

《源氏物语》是一部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它大概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红楼梦》,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出场人物达到四百之多。

《源》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葵姬是他的正室,出身高贵气质冷淡,光源氏冷落她,陆续有了藤壶、紫姬、明石姬等多位心爱的女子。相继和光源氏亲近的女人还包括栊月夜、夕颜、六条御息所等十数位贵族女性。或因偶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缘,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始终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一生拥有众多女人,一经和他有了或长或短的关系,他都会供她们生活之需,多方关照她们的生活。但他的最爱却是藤壶女御,她既是他的继母又是他的初恋“情人”。“光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在他年仅3岁时就在周围女人的妒忌声中忧郁病

逝,其父桐壶天皇又娶了与桐壶更-衣容貌酷似的藤壶女御。自此“光源氏”便把对母亲的一腔思念和爱转移到了这位继母身上。他的父亲念他自小缺少母爱,嘱咐藤壶女御多多亲近他。不想,这一对美丽绝伦的非亲生的母-子之间在日常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了不应有的感情,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竟然还怀上了孩子。藤壶女御贵为“后妃”本应仪态万方,母仪天下,一时的冲动酿下了如此大祸,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怀着对天皇的愧疚之心,又为肚子里的小皇子的前途命运担忧,日夜害怕事情败露大祸临头,只得硬起心肠,割舍爱情,断然拒绝“光源氏”日后的求欢,毅然决然疏远了“光源氏”。

而“光源氏”对异性的爱慕和幻想是被这位继母唤醒的,他始终无法将爱转移到同样高贵而美丽的妻子“葵姬”身上,只因桐壶天皇的一句“童发已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结成无”和左大臣的“合欢朱丝绾同心,只愿深红永不消”就结成了

这门看起来门当户的姻缘,但婚姻的红线并不能将这对美丽的人儿拴在一起,身份高贵的“葵姬”又放不下“架子”撒娇撒痴承欢自己的男人,“葵姬”只得像一朵寂寞的鲜花悄悄地枯萎,最后凋谢了。

紫儿应该可称是光源氏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了。她虽非光源氏的原配,但她从幼年起就与源氏相伴,由源氏亲自教养成人。紫姬从10岁就被“光源氏”收养,由他亲自调-教,使之逐渐成长为一个容貌美丽,性情温婉,涵养深厚,心地善良,心胸宽广的完美女性。紫姬,可以说是一个集美丽、才华、贤德于一身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源氏亲手“打造”出来的复制品,也还是离源氏以藤壶女御为原型幻想出来的完美女性形象也还是有距离。可以说,源氏对于她的抚育有点类似于今曰十分流行的恋爱养成游戏,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理想伴侣的形象来培育紫儿,而紫儿在他的精心教养下也确实在品格、仪态、才貌上超出了源氏身边的其他女子,并在源

氏的正妻葵姬死后成为了源氏的嫡夫人,与源氏相伴直至终老。她看似尊荣无比,幸福美满。虽然源氏情人无数,风流成性但始终把她放在第一位,给予她,他的其他情人从未拥有过的地位以及长久的感情,甚至在她死后了却尘缘,皈依佛门。然而,她真的幸福吗?我想紫姬本人是很难就这个问题作出客观回答的。她或许会很轻易地说自己很幸福,但作为源氏一手抚育成人的情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都是按照源氏的想法建立的,所以她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幸福是什么,因而,她所谓的幸福,并不是她的幸福,而是——他的。

“为了他快乐而活”我想从紫姬十岁那年被源氏收养开始就注定是她一生的宿命了吧。于是,她由他。他的情人,她包容;他的儿女,她疼爱;他的疲惫,她抚慰;他的缺点,她统统看不见。她愿以源氏的幸福为幸福,她真的这样做了,她为了他而活,就这样活过了一生。作

为一名伴侣、一位母亲、一个情人,她无疑是完美的,而作为她自己,她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了。她没有得到父母的怜爱,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依,没有亲生的儿女承欢膝下,她甚至没有过完她的童年就被牵扯进了一个男子的恋爱养成游戏里。可以说,她生命中唯一的慰藉,就是那名男子的爱,然而那名男子却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有太多的感情要去给,有太多的爱人需要他的安慰。可是……他难道不知道吗?在她的生命里除了他——就没有别人了。后来,源氏年岁已长,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眠花宿柳了,紫夫人以为终于可以与那源氏两人相守了,可谁知半路又杀出一个三公主,以堂堂公主的身份带着先帝的嘱托,嫁予了源氏,于是,梦又碎了,她终于开始思考自己这一生:“这种世态小故事中,记述着轻浮男子、好色之徒及爱上用情不专之男子的女人,以及他们的种种经历。

然结局总是美女子归依一个男子,生活终于安定。但我的境遇却甚独特,总是漂泊不定。诚如源氏主君所言,我较常人幸运,可是,难道我必得忍受常人难忍之愁苦,郁郁以终么?唉,人之一生,何其乏味呀!”至此,她意识到了自己难言的痛楚与得不到的幸福,之后便缠绵病榻,带着永恒的遗憾,溘然长逝。美丽的人或事总不能长久,而人们最想得到的往往总得不到。在这世上有多少人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呢?

《源氏物语》读书笔记摘抄

《源氏物语》是一部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

自一位女性之手,它大概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红楼梦》,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出场人物达到四百之多。《源》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葵姬是他的正室,出身高贵气质冷淡,光源氏冷落她,陆续有了藤壶、紫姬、明石姬等多位心爱的女子。相继和光源氏亲近的女人还包括栊月夜、夕颜、六条御息所等十数位贵族女性。或因偶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缘,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始终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一生拥有众多女人,一经和他有了或长或短的关系,他都会供她们生活之需,多方关照她们的生活。但他的最爱却是藤壶女

御,她既是他的继母又是他的初恋“情人”。“光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在他年仅3岁时就在周围女人的妒忌声中忧郁病逝,其父桐壶天皇又娶了与桐壶更-衣容貌酷似的藤壶女御。自此“光源氏”便把对母亲的一腔思念和爱转移到了这位继母身上。他的父亲念他自小缺少母爱,嘱咐藤壶女御多多亲近他。不想,这一对美丽绝伦的非亲生的母-子之间在日常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了不应有的感情,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竟然还怀上了孩子。藤壶女御贵为“后妃”本应仪态万方,母仪天下,一时的冲动酿下了如此大祸,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怀着对天皇的愧疚之心,又为肚子里的小皇子的前途命运担忧,日夜害怕事情败

露大祸临头,只得硬起心肠,割舍爱情,断然拒绝“光源氏”日后的求欢,毅然决然疏远了“光源氏”。

而“光源氏”对异性的爱慕和幻想是被这位继母唤醒的,他始终无法将爱转移到同样高贵而美丽的妻子“葵姬”身

上,只因桐壶天皇的一句“童发已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结成无”和左大臣的“合欢朱丝绾同心,只愿深红永不消”就结成了这门看起来门当户的姻缘,但婚姻的红线并不能将这对美丽的人儿拴在一起,身份高贵的“葵姬”又放不下“架子”撒娇撒痴承欢自己的男人,“葵姬”只得像一朵寂寞的鲜花悄悄地枯萎,最后凋谢了。

紫儿应该可称是光源氏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了。她虽非光源氏的原配,但她从幼年起就与源氏相伴,由源氏亲自教养成人。紫姬从10岁就被“光源氏”收养,由他亲自调-教,使之逐渐成长为一个容貌美丽,性情温婉,涵养深厚,心地善良,心胸宽广的完美女性。紫姬,可以说是一个集美丽、才华、贤德于一身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源氏亲手“打造”出来的复制品,也还是离源氏以藤壶女御为原型幻想出来的完美女性形象也还是有距离。可以说,源氏对于她的抚育有点类似于今曰十分流行的恋爱养成游戏,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理想

伴侣的形象来培育紫儿,而紫儿在他的精心教养下也确实在品格、仪态、才貌上超出了源氏身边的其他女子,并在源氏的正妻葵姬死后成为了源氏的嫡夫人,与源氏相伴直至终老。她看似尊荣无比,幸福美满。虽然源氏情人无数,风流成性但始终把她放在第一位,给予她,他的其他情人从未拥有过的地位以及长久的感情,甚至在她死后了却尘缘,皈依佛门。然而,她真的幸福吗?我想紫姬本人是很难就这个问题作出客观回答的。她或许会很轻易地说自己很幸福,但作为源氏一手抚育成人的情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都是按照源氏的想法建立的,所以她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幸福是什么,因而,她所谓的幸福,并不是她的幸福,而是——他的。

“为了他快乐而活”我想从紫姬十岁那年被源氏收养开始就注定是她一生的宿命了吧。于是,她由他。他的情人,她包容;他的儿女,她疼爱;他的疲惫,她

抚慰;他的缺点,她统统看不见。她愿以源氏的幸福为幸福,她真的这样做了,她为了他而活,就这样活过了一生。作为一名伴侣、一位母亲、一个情

人,她无疑是完美的,而作为她自己,她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了。她没有得到父母的怜爱,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依,没有亲生的儿女承欢膝下,她甚至没有过完她的童年就被牵扯进了一个男子的恋爱养成游戏里。可以说,她生命中唯一的慰藉,就是那名男子的爱,然而那名男子却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有太多的感情要去给,有太多的爱人需要他的安慰。可是??他难道不知道吗?在她的生命里除了他——就没有别人了。后来,源氏年岁已长,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眠花宿柳了,紫夫人以为终于可以与那源氏两人相守了,可谁知半路又杀出一个三公主,以堂堂公主的身份带着先帝的嘱托,嫁予了源氏,于是,梦又碎了,她终于开始思考自己这一生:“这种世态小故事中,记述着轻浮男子、好色之徒

及爱上用情不专之男子的女人,以及他们的种种经历。

然结局总是美女子归依一个男子,生活终于安定。但我的境遇却甚独特,总是漂泊不定。诚如源氏主君所言,我较常人幸运,可是,难道我必得忍受常人难忍之愁苦,郁郁以终么?唉,人之一生,何其乏味呀!”至此,她意识到了自己难言的痛楚与得不到的幸福,之后便缠绵病榻,带着永恒的遗憾,溘然长逝。美丽的人或事总不能长久,而人们最想得到的往往总得不到。在这世上有多少人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呢?

《走近昆虫世界》读书汇报课教案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读书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一个永恒话题,阅读使我们了解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也使我们的人生充满灵气、充满智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共同读了一本书——《昆虫记》,喜欢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你们对于法布尔了解多少?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他的《昆虫记》,说它是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昆虫世界,一起感受小昆虫们那不为人知的多彩生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

2、除了内容提要,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来了解,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

3、继续交流其他的读书方法?

三、引导细致品读,探究昆虫秘密

《昆虫记》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经历百年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这小小的昆虫所散发出的魅力。

环节昆虫成员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认识了哪些昆虫家族的成员?

课件展示昆虫图片:你认识他们

吗?

看来,大家对昆虫的家庭成员了解了不少!你们知道吗?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显眼的昆虫世界,他们的内部却时时刻刻充满着激烈的斗争,不断地发生着“大虫吃小虫,小虫吃蚂蚁”这样血淋淋的惨剧。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小小的昆虫,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杀死对手,同时又在不经意间被对手所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

环节昆虫天敌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知道了昆虫世界中谁和谁是天敌?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如:蜗牛个头那么大,并且还有坚硬的外壳做保护,小小的萤火虫又是怎样吃掉它的呢?

被嘲笑为昆虫世界的“小侏儒”的虫子是什么?它个子那么小,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而卷心菜毛虫那么大,毛虫

又是怎样被它吃掉的啊?

为了生存,为了生命更美好,各种各样的昆虫真是想尽了办法,强者想尽办法制服敌人,弱小者就想尽办法保护自己,于是昆虫们就练就了各种各样的绝招。下面进入 环节昆虫绝招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知道了昆虫的哪些绝招?

考考你们读书是不是很细心,进一步追问:他们是怎样使用自己的绝招的?

如:蝗虫和螳螂的身高差不多,它怎么那么害怕螳螂呢?一见到螳螂就发呆犯傻!螳螂到底有什么绝招使蝗虫束手就擒,懵懵懂懂的就被他吃掉了?

红蚂蚁从很远的地方回家,它到底有什么绝招让他不会迷路呢?

小小的蟋蟀它就没有很大的力气,也没有先进的工具,他家的房子怎么会建的那么出色呢?

看来,只有细心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细心读书,才能真正走近昆虫世界,走近每一种昆虫,去认识

他们,发现他们的绝招,发现他们的可爱又可恨,可敬又可怕之处。聪明的人类根据对昆虫的了解,把他们和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就造就了许许多多含有昆虫名字的成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 环节昆虫成语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带有昆虫名字的成语?

并进行一个小游戏:我来表演,你来猜

如:飞蛾扑火破茧成蝶薄如蝉翼蚍蜉撼树招蜂引蝶蜂拥而至

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环节精美语段我分析

相信你也积累了很多精美的语段,那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真是善于分析,善于动脑的孩子。

环节既然大家掌握了《昆虫记》这本书中的这么多知识,让班长考考大家吧!好《昆虫记》知识小抢答现在开始。看来大家掌握的还真好,没考住大家。

环节 结 课

同学们知道吗,法布尔写这本书倾注了整整60年的时间,当他照顾喂养这些小昆虫时,他是小昆虫的朋友、家人;当他仔细观察它们时,他又成为了小昆虫中的一分子,这样与他们朝夕相处、仔细观察,才使他对昆虫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才使书中的内容那么丰富、充实。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呢?

环节学生介绍推荐书目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安丰初中 赵 嵩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

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

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1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天堂的过程。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越是直接跟他说不要去做某事,他反而越想去做一样,因为这种教导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产生的矛盾更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不问青红皂白,只问是非对错,到头来真不知道到底孰是孰非,孰对孰错了。

对于老师来讲,这本书堪称工具书,特别适合任课老师阅读,它比较全面地罗列出了学生在青春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应方法,现在很多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因此时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首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后再进行处理,而不是想当然地马上批评教育,孩子的心灵很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老师

仅靠学校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是很难对付现在的学生的。

篇6:《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30岁前的每一天》是2012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水湄物语。

该书是豆瓣红人水湄物语的首部作品,写给年轻人的,最现实的梦想管理指南: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变得有钱,变得有时间,有对幸福感知力。

篇7:源氏物语个人读书感悟

也许再深入地阅读下去,才会发现它的不朽吧?

对于日本文学,除了推理小说,一直没有自己喜欢的。推理小说,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逻辑推理性很强,没有虚幻、不着边际的想象,很和我胃口。能够看的,也都看了。《源氏物语》曾经在书店翻过,不认为值得收藏,所有没买。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了,买书只买值得收藏的,这也和自己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系。觉得没必要购来收藏的,一般都是在图书室借阅。然而,《源氏物语》一直没能借到,以后连新华书店都没见有卖的。我也没刻意去关注它。

前几日和儿子去书店,无意中发现了它。值得买的、应该看的书,几乎都看遍了,买的也买了。如今也不缺这点钱,便买了回来慢慢欣赏。

真不能用欣赏来描述它。《红楼梦》我是看第一句话人便融了进去,跟着还不能自拔,那个时候自己还小。先是用父亲的借书证在单位借回来看,特过瘾。后来自己工作了,便拿了工资再去买了一套。这么多年来,和其它自己收藏的名著一样,《红楼梦》我也是看过好几遍,依然引人入胜。《源氏物语》第一次看,都看了七十多页了,还没头绪,老觉得枯燥无聊。枯燥之处,在于文中对人物心理和言行上的描绘实在是抽象,而且每一个故事除了主人公源氏公子,其他人物之间都没什么关联。不似《红楼梦》那么细腻,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这使其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贯穿全文。从对每一个人物的熟悉,让读者随着故事的发展,情感与主人公命运紧扣在一起,此起彼伏。而我觉得《源氏物语》的无聊,是源于窃认为源氏公子只不过是一个情欲驱动下的风流浪子而已,无道德观念可言。岂是可以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相比?贾宝玉也风流,但他多情、真情,真有那份爱情。源氏公子有吗?

我不知道,因为没看完,而且仅仅只是看了开始的七十多页而已。待我看完了,再来评语吧。

篇8: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指导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 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 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 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同学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3. 完善自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源氏物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源氏物语04-13

源氏物语书评05-01

源氏物语诗歌范文06-04

源氏物语原型分析04-22

有关源氏物语的论文题目05-06

源氏物语读后感1000字04-19

花-芳香物语04-15

水仙物语散文04-23

冬日物语作文05-06

《四月物语》05-08

上一篇:为读书演讲稿下一篇:游桂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