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书评

2024-05-01

源氏物语书评(精选8篇)

篇1:源氏物语书评

十多年来,我一直试图给我的LG解释这个问题。

在他眼中看来,《源》这本书就是一本大叔养成了萝莉,然后叔叔和侄女儿们结婚,贵族们每天不做正事,言语又晦涩的小说。

可是,我为什么从11岁开始读它起,就一直恋恋不忘,至今仍然是枕边书呢?相比,对于《红楼梦》,我倒是看了十多遍后,就扔在一边了。

先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它的书写文字究竟为何?据说当时日本的书写系统尚未完成。在文字系统都没有完善的时代,写的长篇小说,价值能高到哪去?————它是以平假名写作而成的。在当时,平假名是专用于和歌和女性使用的一种文字,中国也存在过类似的”女书“。

而且当时日本的书写系统已经相当时日本的书写系统已经相对完整了,无论是诗歌,日记,小说,都能很好的表现。

至于价值高低的问题——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的创作年代,也是您说过的文字系统都没完善的时代。

其 次,它里面以官名代人名,而官名又不随时间变化,据说是总要让读者搞不清楚状况,就文本价值,一个搞不清楚主角,人物关系得用论文才能分析清楚的小说,它 的伟大处,又在哪里?——如果您没有认真看这部《源氏物语》,自然就搞不定清楚其中的关系,但在读进去了的人之中,它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况且,正版 《源》中,一般附有人物关系图。您这样的感觉,就象我第一次读某些西方小说,全篇都是(XXX之子)(XXX斯基,XX娃)一样,的确难以理解,但在了解这是当时创作者社会的习惯之后,就不会觉得是很大的麻烦了。

关于您“官名代人名,而官名又不随时间变化,据说是总要让读者搞不清楚状况”的评价,让我借用《红楼梦》里小红和凤姐的一段对话:

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 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您看,这一堆的奶奶,肯定会有人看晕的,但是,会有很多人认为”以奶奶代人名,又不变化,让读者搞不清状况吗?

第三、说实话,源氏物语我没有看完,大家都说它是爱情小说,可我每次看,总联想到沟口健二的黑白恐怖古装电影,看的心惊胆颤——这个我同意,每人对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

————————————

下面,接着说我对《源氏物语》好在哪里的理解。

《源氏物语》是一本难能的,由古代女性写作的小说,那种细腻的表达的心性曲折的心理描绘,是很多男性作品所不能具有的。

《源氏物语》是对中国唐宋文化的良好继承,众所周知,在唐传奇虽然多,但并无象《源氏物语》这样大幅度描绘多人物画卷的长篇巨作。看源氏,其实是在透过源氏,看那个遥远的唐朝。

《源氏物语》是日本物哀审美文化的集大成体现,关于物哀,已经有很多的描述,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审美情趣,凝聚了佛教,中文文化与日本民族特性的一些闪光点,对于有相同审美情趣的人,会非常喜欢。

《源 氏物语》是窥见一千年以前古人风雅生活的最佳渠道之一,在中国近代的战乱中,在清朝满文化对汉文化的侵袭之后,中国古代的风雅生活已经十分零落了,不管是 资料,还是现实的技巧,都已失传太多,而在邻国日本,却有一本小说能如此完整地记录下当时外国人效仿中国文化生活的场景,这难道不是一件宝物么?就象唐代 的《河岳英灵集》已经失传,但从日本的仿作《文镜秘府论》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宋代的《唐文粹》已经残缺,但平安朝的《本朝文粹》却因为其模仿,成为重要参 考资料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最初翻译《源氏物语》的人,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些大腕。

《源氏物语》还是亚洲人类史与社会史的一个活化石教材,对于所谓的“乱伦”“偷情”的评价,其实不过是人类历史上亲属婚,访妻婚的一种误解而已。当我们对“泸沽湖”女人选男性的大胆和开放啧啧称奇时,为什么就会对当时日本社会的正常现象感到反感呢?

至于服饰、色彩、书画艺术的研究,就更多了。

………………

对于《源氏物语》这本书,我的赞赏还有很多很多,但归总起来就是一句,因为它有我欣赏的好,所以我喜欢。但我不强求不能欣赏它的朋友们喜欢,只是希望,通过我的介绍,或许有一两个人,可以修正以前的偏见。

我一直感谢《源氏物语》,在十多岁的时候,把我从一个到处乱跑的野丫头,变成了可以静下心来学点文化知识的假淑女。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的前天,我按着《源氏物语》中的香方,合出了一剂“黑方”,然后在弟窑的梅子青闻香杯里加满如雪的香灰,埋入方碳,等着银叶上慢慢弥漫出雍容深远的香味,再烧好风炉,泡一壶铁观音慢慢品味时,那一刻,我觉得我与一千多年的唐宋,有一颗相通的心。

而《源氏物语》,就是这座桥梁。

篇2:源氏物语书评

作品影响:《源氏物语》是一部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作品评价:《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源氏物语》全书,仅百万字,涉及三代历时七十余年,书中人物有四百多位。主要讲述的平安时代日本皇族、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以主人公光源氏为故事核心,讲述着他的生活已经和众多女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这点上和中国的《红楼梦》很相似。虽然《源氏物语》比《红楼梦》早了七百多年,但是也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出场人物达到四百之多。《源》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葵姬是他的正室,出身高贵气质冷淡,光源氏冷落她,陆续有了藤壶、紫姬、明石姬等多位心爱的女子。相继和光源氏亲近的女人还包括栊月夜、夕颜、六条御息所等十数位贵族女性。或因偶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缘,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始终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书里有许多关于性爱的描写,所以日后出现《失乐园》或是《感官王国》一类日式作品实在无须惊讶,毕竟1001年的时候,日本人就已经用他们的严肃态度来享受这道人生易垮的堤防。

《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有人说汉风唐韵东瀛存。日本文学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纤细的哀愁,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揉入日本中世纪的“幽玄”,具有东方特有的神秘色彩。

欧美文学对精神的探索庞大而自由,中国的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都极其有底蕴,而日本文学细腻敏感,对精神层次的探索更加纯粹。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书写的是日本平安王朝的浮华大梦,集中表现了一个王朝的美,为日本美的传统奠基。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它讲述了日本平安王朝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光源氏,小说围绕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这一部书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

伏尔泰说:她不看重战争,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便具有必然性。《源氏物语》极端绚烂,甚至倾向于衰颓。

打开《源氏物语》就如同掉进了花丛,一大片一大片的华丽,衣香鬓影,曲终人散,出场人物达四百之多,再现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的生活,作者用散文的结构,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

“一张漂亮的脸蛋,一个高贵的身份,一趟风流的人生,”这就是紫式部笔下享誉日本的美男子光源氏,他的迷惘、无奈、对人生和美的叹息,令人难以忘怀。

那些围绕在光源氏周围的女子,即使就是名字吧,也具有平安朝的奢华色彩和无常的朦胧:紫姬、空蝉、夕颜、花散里、末摘花、浮舟、云居雁、胧月夜„„

每个美丽的名字中都有深意,每个美丽的名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悲情的女子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后或遁入空门,或打入冷宫,或郁郁寡欢,或香消玉殒„„用日本式的唯美,描写了一段段华丽的哀伤的爱情。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悲意如烟雾,朦胧淡色,浪漫幽怨,展现了颓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源氏物语》有八百多首日本和歌并有大量的唐诗,充满了诗意和优雅。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源氏物语》中的物哀,即对人对世相对自然物的感动;幽玄,即禅宗的,虚幻之美;风雅,那份无边无尽的风雅构成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也成了川端康成小说永远的追求。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那种感伤与孤独,感伤与悲哀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

1000年前,公元十一世纪日本平安王朝时期出现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当时日本皇宫里侍候皇后的一个女官紫式部,三十来岁时写成了这部近百万言的巨著。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许多人把《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比,称之为日本的“红楼梦”,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名声,比与紫式部同时代的另一位日本才女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要大得多。但《源氏物语》成书,比十八世纪才出现的《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就如中国研究《红楼梦》成了一门学问一样,《源氏物语》一书在日本乃至世界也一直是一个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评论界公认,《源氏物语》在艺术上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高峰。还有人说它是日本文学的灵感之源。

中国的《红楼梦》,写的是男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而日本的《源氏物语》,写的是女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源氏物语》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日本贵族社会政治上的互相倾轧,生活上的奢侈和放纵,以及一夫多妻制下妇女任人摆布的命运。

伏尔泰说,他不看重战争史,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更具有必然性。《源氏物语》展示的,正是日本平安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故事涉及4个朝代,历时80余年,出场人物400余人。小说对这些人物描写细致入微,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色和复杂的心理。可以说《源氏物语》最早全面展示了日本人对性爱的独特态度和方式,这也是《源氏物语》被世界知识界和出版界评定为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的主要原因。《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曾为日本一条天皇皇后女官,本名无可考,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据传,紫,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为官名。生卒年也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3年,死于1014年,活了41岁。另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8年,死于1016年,只活了38岁。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藤原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歌和汉诗均长。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长乐器和绘画。她在22岁时,和比自己年长20多岁、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经历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第二年生下女儿,名为贤子。婚后三年,丈夫去世。紫式部与幼女相依为命,孤寂之中,开始写《源氏物语》。这部作品的部分篇章流传于世,受到好评,也引起太政大臣藤原道长重视。1005年,藤原道长令其入宫,为自己的女儿——一条天皇皇后彰子女官,为皇后讲读《日本书纪》及中国经典作品。1010年左右,《源氏物语》完成。书成不久她便去世。但她的书使她名垂千古。

《源氏物语》第二十五回中,源氏有一段谈小说创作的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抱负来。“古书所载,虽非事实,却是世间真人真事。作者自己体会后,犹觉不足,欲告之别人遂执笔记录,流传开来,便成小说了。如欲述善,则极尽善事;欲记恶,则极尽恶事,此皆真实可据,并非皆为子虚乌有,毫无教益。”“小说中有无似我这等痴狂不悟之人,倒还难料呢!怕也没有你这佯装不知、孤僻无情之女吧?也好,且让我以此为意,写出部如此史无前例的小说,流传万世吧!”

从《源氏物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具有女性作者缠绵细腻特色,又富有日本文学清雅哀婉的风格。译文近似《红楼梦》的古白话,今天的中国人容易阅读理解。

近年来,日本文学家武田宗俊提出一个有趣的发现,他说《源氏物语》的前33回可以分为A、B两个系列来读。A系列为1、5、7~14、17~21、32、33共17回,其余的16回为B系列。这两个系列的故事主题截然不同,A系列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故事,从第1回“桐壶”里卖卜者的预言开始,到33回“紫藤末叶”里如愿以偿皆大欢喜而结束。在这个故事中,主人翁光源氏被写成一个才貌双全、潇洒风光的人物。而B系列写的是光源氏遭受失败挫折的四个插曲。B系列出现的主要人物,如夕颜、空蝉、末摘花、玉等在A系列中完全不曾露面。武田宗俊猜测这B系列是作者后来补充安插进去的。

篇3:源氏物语书评

光源氏是《源氏物语》精心打造的第一“好色男”, 空蝉是源氏心目中“可爱与可恨, 都有不能忘怀之处”的情人。“帚木”卷写道:空蝉“作姑娘时是矜持自重的”, “这个人的性情, 柔中含有刚强, 好似一支细竹, 看似欲折, 却终于不断”。我们知道, “蝉”与“蛾”同类, 属于鳞翅目昆虫, 它以规则性的脱壳变化来摆脱死亡, 获得新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蝉”与“蛾”都被喻为美女。“蝉”同“婵”, 《楚辞》屈原作品中有“女媭之婵媛兮”“女婵媛兮为余太息”句, “婵媛”为女人关切、娇喘之美好的样子。“蛾”指代为“蛾眉”, 即美女。屈原的《离骚》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名句。后来“蝉”的美化和女性化为“婵娟”, “蛾”的美化和女性化是“嫦娥”, 二者都和月亮有了缘分。唐朝诗人李商隐《霜月》一诗, 很得其中意境:“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蝉”“素娥”即嫦娥、“月”“婵娟”都发生了联系。蝉的生命虽然短暂, 但它化成了“青女”即霜神、“嫦娥”即月神这样的美“婵娟”, 又与圆缺变化、起死回生的“月”联系在一起, 具有了永恒生命和阴柔之美的象征。熟读唐诗的紫式部, 以“蝉”来称谓光源氏关爱一生的情人, 就深刻领悟了李诗的意蕴。

《源氏物语》精彩地描述了光源氏与空蝉“偷情”的情节。一个夏天的晚上, 光源氏在纪伊守家纳凉, 闯入空蝉的居室。一个“容姿秀丽、光彩焕发的美男子”, 以“魔鬼听了也会软化”的情话来挑逗自己与之做爱, 使空蝉“神魂恍惚, 心慌意乱”, “觉得这不是事实, 竟是做梦。”从“梦”中醒来, “空蝉越发痛苦了, 她说:‘你当我是个卑贱的人, 所以这样作践, 叫我怎不恨你?我乃有妇之夫, 和你结了这无凭春梦似的刹那因缘, 直叫我寸心迷乱, 不知所云。现在事已如此, 但愿切勿将此事泄露于人!’”空蝉是位“风韵娴雅, 无疵可指”的已婚夫人。“有夫之妇”身份的自省, 使她对“无理强求的暧昧行为”很是惶恐, 恨源氏“作贱”自己。但情欲的本性驱动, 又使她面对深谙风月之道的美男子不能自制, 与之结下了“春梦似的刹那因缘”。怨爱交织的心理, 特别是“有夫之妇”身份的限定, 使空蝉从这以后多次拒绝与源氏交往。但源于生命自然本性的情欲是难以压抑的, 所以空蝉很感谢源氏的多情, “她也常常想起:那天晚上邂逅相逢之人的神情风采, 的确英爽俊秀, 非同凡俗”。“对那一晚怪梦似的回忆, 始终没有离开心头, 使她不能安寝。她白天神思恍惚, 夜间悲伤愁叹不能合眼。”空蝉内心情欲涌动, 向往着与光源氏之间能发生心心相印的风流韵事, 但受到“有夫之妇”道德的禁锢, 只能做个“不识风趣的愚妇”, 慨叹自己“已经是毫不足道的薄命人了。”空蝉心仪源氏, 情火中烧, 而行动懦弱, 这正是李商隐《蝉》这首五言诗的写照:“本以高难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蝉以清高自处, 抱着高高的大树哀鸣, 怨悔之声是徒劳的。它通夜哀鸣到天晓已声疏力竭, 大树却无动于衷, 自管自己碧绿繁茂。还是放下身价,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吧。

光源氏对空蝉的恋情不消, 误闯她的棋友轩端荻的居室, 使在室中就寝的空蝉感到“事出意外, 甚为吃惊,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终于迅速起身, 披上一件生绢衣服, 悄悄地溜出房间去了”。源氏阴差阳错地与生性风流的轩端荻发生了关系, 完事儿后顺手捎走了料是空蝉的“一件单衫”。光源氏对于“那件单衫, 因为染着可爱的人儿身上的香气, 始终藏在身边, 时时取出来观赏”。他按捺不住思念, 又在一张怀纸上写下赠诗:“蝉衣一袭余香在, 睹物怀人亦可怜。”空蝉接到赠诗后, “觉得很难为情, 亦深知源氏公子对她的爱绝非一时色情冲动可比, 就在那张怀纸上题了一首诗:‘蝉衣凝露重, 树密少人知。似我衫长湿, 愁思可告谁?’”双方都感受到了“此种不可告人的恋爱, 毕竟是痛苦的。”这段关于源氏和空蝉在阴差阳错中偶遇而不得做爱, 只是丢下和拾得“蝉衣”, 由此相互赠诗的描写。其意喻直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章句:“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即是说蝉蜕掉身上的旧壳, 是为了摆脱污泥浊尘的滋垢, 使新生命的诞生超然于世, 有全新的面貌。一件“蝉衣”的丢下与拾得, 唤醒了空蝉的情爱之心, “夕颜”卷写道:“那空蝉呢, 觉得源氏公子如果真正将她忘记, 是可悲的。因此每逢写回信时, 总是措词婉转, 或者用些风雅词句, 或者加些美妙动人的文字, 使源氏公子觉得可爱。”

这以后, “空蝉随夫前往任地, 住在常陆。她遥闻源氏公子流放须磨, 心中不免惋惜。欲寄相思, 苦无方便。源氏公子谪居须磨, 原无定期。后忽获赦, 仍返京都。次年秋常陆介也任满返京。他率领眷属逢坂入关那天, 正值源氏公子赴石山寺还愿。“这一天正是九月底, 红叶满林, 浓淡相间, 秋草经霜, 斑驳多彩, 好一片清秋美景啊!源氏公子一行人从关口上出来”, 巧遇日思夜想的空蝉。源氏“从常陆介一行人中召唤小君, 叫他向其姐空蝉传言:‘我今特来关口相迎, 此心能蒙谅解否?’空蝉不忘往事, 心中吟道:‘去日泪如雨, 来时泪若川。行人见此泪, 错认是清泉。’”过后, 光源氏寄信给空蝉, “写道:‘前日关口相逢, 足证宿缘非浅。不知你亦有此感否?只是地名逢坂虽堪喜, 不得相逢也枉然。你家那个守关人, 真教我又羡又妒呢?’空蝉是不胜感动, 终于援笔作复:‘关名逢坂知何用?人叹生离永不逢!往事犹如一梦。’源氏公子觉得空蝉之可爱与可恨, 都有不能忘怀之处。” (1) 一对多年不见的恋人重逢于逢坂关口, 撩拨起无限的相思相爱之情, 这里的文化内涵是《诗经》中的“东门”故事。

逢坂关口即是京都城的东口, 出关已是东国。光源氏与空蝉重逢于此关口的描写, 显然是内涵了《诗经》的意趣。在《诗经》中“东门”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 大多与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相关。比如《诗·东门之池》写道:“东门之池, 可以沤麻。彼美淑姬, 可与晤歌。”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对此解释说:“此亦男女会遇之辞, 盖因其会遇之地, 所见之物, 以起兴也。” (2) 就是说一对男女在“东门之池”相会, 男子对女子表达爱意的情歌。据历代学者考察, 在《诗经》中描写男女游乐欢爱的作品, 凡有方位可考者, 以“东门”为多。其原因是, 在中国上古时期, “东方”在空间意义外, 又与时间上的春季相搭配, 具有生命和生殖的意义。如《汉书·律历志》云:“东, 动也, 阳气动物, 于时为春, ”就是说的“东方”“东门”具有生命意识。

空蝉命运结局是, 年龄如父辈的丈夫常陆介病故。空

葬费及拯救死者灵魂逃出炼狱的弥撒费。早期丹麦克努的一个商人公会规章中规定了这样的一些责任:如果一个会友的房子被烧了, 或船遭了难, 或在朝香途中遭遇了不幸, 那么会友们必须帮助他;若一个会友患了重病, 就必须有两个会友护理他, 直至脱离危险。14世纪科隆零售商公会章程中规定, “倘若有会员去世, 在出殡那天, 任何会员均不得在安葬前开门营业。每位会员都必须由会馆去教堂, 一直待到安葬完毕。”[5]在1421年, 佛罗伦萨的“波尔圣玛丽亚公会” (即“丝绸公会”) 建造了“圣玛利亚育婴室”, 并寻求佛罗伦萨政府的认可。它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被人遗弃的所有男女婴儿提供饮食和衣服, 并向他们传授一门手艺。一些商人公会组织的慈善团体还定期向穷人们分发食物, 如面包和酒, 如在一个商会的章程上明确表示:“我们特此规定通讯员应调查、确定住在城内和郊区的穷人……使大家都知道某人已经被走访赈济。”[6]商人公会的仪式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每个商人公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徽章、节日。商人们有自己信奉的圣徒——圣尼古拉 (商人殉难者) , [7]他们每年各有一个庆祝其守护神的节日, 在一个简短的祷告后, 选择一个雨露丰盛的日子, 会员们分摊城市里大小教堂的财务需要以及各种装饰点缀, 并预演神迹剧, 现代西方戏剧的起源就从这里开始的。

四、结语

从13世纪到18世纪, 商人公会在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它对政治权利的诉求也在不断上升, 公会一度参与到城市的管理蝉自伤薄命, 削发做了尼姑。对空蝉命运结局的描写, 其深刻的意喻是“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里讲物物迁流、新新变化是事物存在的状态和区别的依据;事物内在的虚静本质是不变的, 在“物化”中把握事物不变的本质, 才能生成“自是”的超越意识。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把“蝉蜕”和“梦蝶”的意境结合起来, 有了蝉蜕为蝶、蜕蝉化蝶之说。尼姑不过是女人的“物化”, 女人多情的自然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守候在青灯古佛旁的空蝉真的能心如止水, 完全割断与光源氏的爱恋情思吗?恐怕也只能是“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吧。

参考文献

[1] (日) 紫式部 (著) 、丰子恺 (译) .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源氏物语》

作为《源氏物语》的第一男主,源氏公子拥有皇室血统,深得父亲桐壶帝的宠爱,虽被降为臣下,但也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且他的相貌极为俊俏,风华绝代,世人皆称“光源氏”。由于幼年丧母,缺乏母爱,源氏从小就爱慕容貌酷似生母的藤壶皇后。成年后,源氏周旋于各式各样的女子中,有美丽大方的紫姬、端庄严谨的葵姬、红颜早逝的夕颜、相貌丑陋的末摘花及才华横溢的明石姬等。这些女子各有千秋,在源氏心中占据不同地位,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源氏的爱情基本在夜晚开始。例如,“是晚源氏公子即赴左大臣邸宅招亲”,这是源氏与葵姬的婚姻。又如空蝉这一章,“不久大家都睡静了。源氏公子试把纸隔扇上的钩子打开,觉得那里没有上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终于伸手把她盖着的衣服拉开……晨鸡报晓了。侍女中将也从内室出来了,看见源氏公子还无意放还女主人,心中万分焦灼”。和紫儿的相逢也是,“源氏公子要在天没有亮之前回去,此时他的心中觉得仿佛是和情人幽会之后一般”。在流放途中与明石姬则是“换上常礼服,整饰一番,于夜深时出发……平日每恨长夜如年,今日只觉秋宵苦短。但深恐外人得知,不免有所顾忌,便对她立下山盟海誓,于黎明前匆匆退出”。

在中国,男女双方成就一段姻缘远远比日本要难得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基础,双方还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经过种种繁琐的礼仪才能成为夫妻。相比之下,日本对于婚姻的态度要比中国开放。似乎只要男女双方互相看中,深夜即可相会,这与中国话本中富家小姐与穷书生私会定终生相似,但不同的是,这样的习俗在日本是约定俗成的,即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在小说中,源氏公子或其他男子在深夜由侍女引领进入女子闺房,隔天黎明时分就要返回住处,并赋诗一首表示慰问。如果双方都有意,则书信往来,约定再次前往。形成这种独特风俗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神婚”的习俗

在《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神婚”的记载,即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结合。“神婚”的特征是:男女的爱和性都是发生在漆黑的夜晚,因为古代日本人认为神的时间带是夜间,只有在夜间才能接触到神。所以,《古事记》所描写的男子到女子家求爱必须站在神的位置上,夜访早归,且只限一夜,早晨分离,有时女子对男子的面目还来不及分辨,故而“神婚”又叫“一夜夫”或“一夜妻”。源氏公子也因此在一开始时不知道木摘花的长相,而木摘花对源氏的印象也只是衣服上奇异的芳香。“神婚”必须在漆黑之夜举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认为日光和月光都是从天而降的神给予大地的咒力,在日光下或月光下求爱是绝对禁止的。这样一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在日本流传,深夜时分才是赴情人处的正确时机,代表了日本人对上古神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或其他贵族青年往往在白日苦苦盼着黑夜的到来,又憎恨春宵苦短,黎明转眼即逝,不能够和情人久处。

二、好色

日本古代的文学大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这逐渐形成了好色的审美观念。此“好色”非彼“好色”。从语源来说,奈良时代的“色”字只含有色彩和表情两层意思,到了平安时代,“色”字的含义扩大,增加了华美和恋爱情趣的内容。我们平时所说的“好色”是有着较强贬义色彩的词,“好”是爱好,嗜好的意思。而日语中的“好”含有选择之意,即有条件地选择女性对象。这与汉语“好色”所包含的色情、不端正的意思不同,而是带有一种近乎欣赏赞美的态度来看待情爱。在古代日本有“好色家”这个称号,要能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和歌的名手,二是礼拜美,以美为先。在这一点上,源氏公子可以称得上是好色家了。每逢遇上自己心仪的女子,必定风雅地写一首诗歌,并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送到女子手中。由于源氏出身高贵,又由桐壶帝亲自教导,精通琴棋书画、文采斐然。所以,他可以欣赏各种不同的女子,能与她们琴瑟和鸣。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琴声悠扬,情意绵绵。夜晚相比白天更加神秘,也更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感受中。可以说,夜晚是爱情发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提供了完美的条件背景。

三、夜这

日本女作家茂吕美耶在《江户日本》中提到了“夜这”,也称“夜袭”。男子于夜晚到女子寝室偷香窃玉,黎明前离去,这一风俗就是“夜这”。“夜这”民俗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只要是女人,无论年轻女孩或寡妇,甚至有夫之妇,通通是“夜这”对象;二是只限年轻女孩与寡妇、女佣、保姆。前者虽对所有女性开放,但有个不成文法,便是丈夫或同居男子不在家时,才可以偷袭已婚妇女,山区村落与沿海渔村正是以此为主,关东平原大多以后者为主。《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与孀居的婶母六条妃子的恋情就是典型的“夜这”。源氏爱恋的空蝉已有夫君,夕颜也有了头中将这个情人,但源氏公子还是抵不住相思之苦翻山越岭与她们相会。后十回的主人公熏君和兵部卿亲王,爱上宇治山庄的两位女公子时,曾千辛万苦赶到地处荒山十分偏僻的宇治。后兵部卿亲王看上熏君的情人浮舟,就趁熏君不在家的夜晚乔装一番混进浮舟的房间,之后又多次寻找时机与浮舟幽会。这些都是典型的“夜这”

四、女性地位低下

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常常以温柔驯服的形象出现,拥有一种柔情似水的美,展现了东方女性独特的魅力。作者紫式部以女性的视角更加细致深层次地描写了众多女子,她们或美或丑、或高贵或卑贱,但她们的处境都一样,不仅是贵族斗争的工具,也是贵族男子手中的玩物,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她们的美貌才华性情都是依托男子而生,再美丽高贵的女子总是要出嫁。而以源氏公子为代表的贵族青年可以任意玩弄她们,一晌求欢即可,并不放在心上。而作为男子附属品的女子也只能承受不公平的待遇,忍受着男子的花心和漫不经心。贵族青年深夜来访则是怕被人发现有失体面,影响自己的声誉。这些等待着情郎的女子是见不得光的人,她们只能作为私下的情妇,每逢深夜便望眼欲穿,盼望着自己的心上人能够到来。六条妃子就因为心中执念过重才走火入魔害死了葵姬,这是她对女性地位低下的不甘与反抗的表现。究其根本,源氏公子的玩弄和三心二意才导致这样的悲剧。

夜晚就像一层厚重的黑色绒布笼罩着天空,想要一亲芳泽的男子正在艰难行路,深闺的女子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男子的到来。有相逢的喜悦,也有“佳期未有期”的悲伤。诞生在夜晚的爱情是一朵甜蜜又痛苦的花朵,花期是夜晚,且开过就凋零,只盼着有情人能及时采撷并永久珍惜。

篇5: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首先《源氏物语》成书于1000年前,那个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几无交流,文学发展各自成体。当时的西方正在普遍建立封建制度,宗教运动,也是中世纪的黑暗年代,当时的西方人人自危,疲于求存,几乎没有什么具备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留下。但是《源氏物语》出现了,紫式部即是开拓者,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填补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学史的空白。

其次,紫式部写《源氏》的时候正好身处大唐影响后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地位不高,写作用汉字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多用假名,于是导致我们今天看来即便翻原著也觉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假名文风柔美细腻,语言环境愈发神秘,日本艺术审美趣味中的“物哀”与“幽玄”被书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隔着重重雾纱见而不得心向往之。据说作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在看过英译本的《源氏物语》后才喜欢上这部作品的,他觉得原著生涩难懂读起来艰难,而英译本却让他感动得要落泪。东瀛民族善于以小见大,世界之大都不过是春之曙夏之夜秋之昏冬之晨,花草鱼虫皆有禅意。而中国深受儒家教义,胸怀世界,民族大义,宇宙苍穹皆为我忧,所以《源氏物语》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爱恨便已成巨著,而《红楼梦》则与乱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余下皆是野狐禅。

第三,紫式部书写《源氏物语》当年,日本妇女并没有权利拥有名字,众人只知作者本姓藤原,“紫”是因书内女主人公紫姬而得名,“式部”是后来以父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才被人称为紫式部,可见当年女性地位之低。但是如同林黛玉一般,紫式部有幸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与和歌,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了解与体会。在那样的一个大背景环境下,紫式部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下了男权社会上层贵族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悲歌也就可以理解她的无奈与喟叹了。

说是女性悲歌,其实主角光源氏也是个可怜人,一生也轮回在无常里,找不到归宿。其母亲虽然深得皇上宠爱但是因为出身低下处处遭人算计,于是在源氏三岁时便不堪凌辱折磨含恨而去。幼年成长中母亲的缺席导致了源氏一生都在各种女人身上追随母亲的影子。《源氏物语》这本书被很多不了解的人诟病为“大叔推倒萝莉”“萝莉养成计划”“百人斩”其实是与之有很大关系的。用佛洛依德的话来解释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伴随了源氏一生,儿时的恋母情节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最后才演变的如此花心,也害了所有女子。他追寻了一辈子的真爱,懂得欣赏每个女人的美,不论对方美丑贫富,他都可以为了每一段感情付出所有,痴于女子千娇百媚,醉于女子风情万种,敬于女子博学多思,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猛一回头,发现紫姬才是自己的真爱,可惜那时紫姬已经香消玉殒。这样的男人放现代不能容忍,但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看,的确没有什么恶感。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不应被因为一些狭隘的思想而被批判。

读源氏物语,能读出日本文化中许多东西——知道世事无常,却又深陷在世间看似繁花似锦的荣华富贵之中,不能自拔,很矛盾纠结的心理。

萝莉养成之类的,是情节。看客们看到了源氏养育紫上,最后娶她为妻的圆满剧情。而这个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源氏年过四十,内心却依然不满足,而迎娶了朱雀帝的三公主之后,紫上发现多年以来自己认为很牢靠幸福的人生,居然什么也不是,自己人生的三观都是源氏教导出来的:女性要美丽温婉有才华,重要的是,要顺从,要能够忍受男权社会给予的一切重压。

但是,在三公主的问题上,紫上的世界观完全崩溃。三公主是个呆板的13岁少女缺乏女性风韵,源氏对她不过尔尔。紫上一点也不嫉妒她,但就是这个毫无魅力的少女,居然毫不费力夺走了她拥有的一切。

万事,转头空。紫上因此而死。书中,能够“顺从,能够承受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一切重压”的女性,才有良好结局,比如用自己的一生去韬光养晦的明石之上,还有玉鬘这样理智的不选择爱情而选择面包的女人。

紫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顺从,就送掉了性命。胧月夜、六条等等这些反抗了女人都是悲剧。

另一方面,书中描写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层贵族丝竹雅乐、平安时代风雅清丽、大唐影响下审美情趣甚至是借用的白居易唐诗造词都能让人感觉到作品的美感。顺便说一句,《源氏物语》因进入西方世界较早,全球翻译语言众多,光是在中国形成影响力的几个译本便有钱稻孙译本、林文月译本和丰子恺译本。个人偏爱更具女性气质的林文月译本,辞藻优美,和歌翻译古风悠然,意境凄清。举个小栗子

源氏欲见空蝉而不得的时候泣不成声写的和歌:

环露痴心仍重逢,岂料啼多袖已朽。蝉翼单衫缘何弃,寒冬来时哭声哀。秋去冬来凄心苦,泪眼茫茫生死别。

空蝉死后: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桐壶更衣的绝命诗: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其中第一句日语古文是“限りとて别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钱稻孙译文“临到歧途悲欲绝,不胜薄命恋残生”,丰子恺译文“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文月译文“大限来时悲长别,残灯将尽叹命穷”,译文各具风情。

看完文字我们看风俗------------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佛教得到发展。绘画受唐和五代的影响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建筑已经初具日本特色了,服饰、器具从《源氏物语》中更是可以看出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书中描写的贵族闲情生活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游宴、赏月、和笛、辩香、沐歌、仪式等都令今人羡慕不已。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那个终日琴声笑语不绝,游宴歌舞不断的六条院,就是源氏根据各个妻妾的不同爱好所设计的,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于一体的风貌:

“紫姬所居的东南一区内,石山造的很高,池塘筑的很美。栽植的无数的春花,窗前种的是五叶松、红梅、樱花、紫藤、棣花等春花。其间又疏疏的杂植各种秋花。

秋好皇后所居的西南一区,在原有的山上导入清澈的泉水。欲使水声增大,建立了许多的岩石,使水流成瀑布,在院中种植大量的秋树、各种菊花,秋景之美,远胜山野。

花散里所居的东北一区,绿树荫荫、夏花繁多,牡丹、蔷薇、池塘中荷花飘逸。明石姬所居的西北一区,苍松、古柏、腊梅,所布之景十分适合冬日赏雪。”

庭院分区煞费心思,适逢每位人物的个性。春花绚烂却年华易逝的紫姬夫人住在春之院,人淡如菊与世无争的秋好皇后住在秋之院,热情好客的花散里住在夏之院,隐忍刚韧的明石姬住在冬之院。自然景物成为了人性的隐喻,又暗示了她们的结局。

又如夕雾新罹右大将之职

“其时天色将晚,乐人照例表演《万岁乐人<贺皇恩>》等舞乐。但仅为走走形式。旋即舞罢,管弦之会便即开幕。因太政大臣亲身参与,众人无不竭力献技,合奏更为出色。琵琶依例是萤兵部卿亲王弹奏,其人所擅甚博,实属罕见之才。源氏弹奏七弦琴,太政大臣弹奏和琴。源氏久违太政大臣之和琴妙音,今日重闻,更觉优美之极,振人心弦。故他也大展身手,倾技以施。两人合奏之乐音,优美绝伦。弹毕,两人共叙往事,又说到当今光景:亲戚之谊愈深,友爱之情更浓,凡事皆坦言商讨。二人言语投机,心景愉恰,杯盛之间,逸兴泉涌,至醉后,忽徒生感伤,泣下不止。”

再如朱雀院五十寿辰,恰遇是上庆祝大典

“紫光人所带四个贴身女童,皆容颜可佳,身着红外衣,白面红里汗巾,淡紫色锦织衬衣,外缀凸花劲颈,红色练绸单衫,言行举止皆甚文雅。明石女御屋里,新年里布置得富丽堂皇。众侍女竞相斗艳,装扮得艳丽多姿,甚迷人眼。女童身着青衣,暗红汗衫,外缀中国线绸裙,又间夹婊棠色中国统罗讨衫,众女童皆无二样。明石夫人之女童装饰稍逊,着红面紫里衬袍者二人,着白面红衬袍者二人,外衣皆为青磁色,衬衣或深紫或为淡紫,皆用研光花绸,极为俏艳。三公主闻知集于此者众,于是悉。已将诸女童装扮得格外出众:着深青色外衣,白面绿里汗衫与淡紫衬衫。这服饰虽不甚华丽珍贵,然整体气派,极为堂皇高雅。” 大典上

“源氏忍不住偷窥三公主,只觉她比之于人,更显玲现娇美。其贵秀胜于艳丽,若二月中旬新柳,略舒鹅黄,且柔弱不胜鸟飞。她身着白面红里常礼服,头发自左右向前挂,如青柳丝,恰是荣贵公主模样。明石女御姿容比之三公主更多艳丽,然优雅无二。其雍容气度如夏日藤花,兀自艳放于群芳零落后。她因有孕在身已久,奏毕颇觉倦怠,遂将筝推置边上,依靠矮几,用手支撑。其矮小纤弱,而矮几则大小如常规,所以她必高抬手臂,如此则又极木舒适。见此,源氏便欲替她特制一合身茶几,足见其关爱之心了。她身着红面紫里外衣,秀发长垂,极为清整。灯光映衬,风姿绝妙无及。紫夫人着淡紫外衣,深色礼服与淡胭脂色无襟服,头上青丝浓密柔顺,披于肩前,恰好相称其身,观之风韵十足。若用花比,可谓樱花,然比樱花优美有加,这姿容的确殊异。明石夫人置身如许贵妇人中,似要逊色,实则不是。其言行举止,优雅有致,叫人见之则自觉寒颜。其姿容风貌闲雅,不失切娜,妙木可喻。她身着柳绿色织锦无襟服,仿佛淡绿衣服,外系轻罗围裙,以示谦逊③但众人于她绝无嫌弃之意。她却斜坐于一青色高丽锦镶边茵褥上,一手扶琵琶,一手持拨子,其姿态神情优雅无比,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五月初之橘枝,花实并香。”

读罢真觉人人栩栩如生在眼前,那个华丽奢靡的平安上层贵族生活丝竹在耳。更不用提紫姬死去那一幕,佛经念了几天几夜,源氏泣不成眠与用情至深的熏君,最后以浮舟与他在尘世中的决断所结尾,让人肝肠寸断十分难忘。

篇6: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它讲述了日本平安朝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光源氏因皇帝不希望他卷入宫廷斗争因此将他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故事围绕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早先他因为得知父亲桐壶帝的宠妃藤壶长得很像自己已故的母亲桐壶更衣因此时常亲近藤壶直到长大后竟演变为对藤壶有恋慕的感情;然而藤壶毕竟是后母即使年纪只差五岁仍不能亲近因此源氏终身都在追求有如藤壶一般的理想女性。后来他找到了藤壶的侄女长得和她很相似便带回家中教养为心中的理想女性此女即后来的紫上。然而紫上在名份上并不是源氏的正妻在源氏的晚年他受其兄朱雀院之托娶了自己的侄女即朱雀院与藤壶之妹所生的女三宫做正妻。此举让紫上心碎而年龄跟他相差颇大的女三宫最后也与人私通生子。最后女三宫出家紫上不久病逝。源氏在经历世事后也出家为僧。曰前拜读了曰本作家紫氏部的这部名作读完以后感触良多除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异域风情和主人公与多位姣美的淑女之间缠绵的爱情使我心生向往以外其中几位女子的命运也颇有其耐人寻味之处。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一生拥有众多女人一经和他有了或长或短的关系他都会供她们生活之需多方关照她们的生活。但他的最爱却是藤壶女御她既是他的继母又是他的初恋“情人”。“光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在他年仅3岁时就在周围女人的妒忌声中忧郁病逝其父桐壶天皇又娶了与桐壶更衣容貌酷似的藤壶女御。自此“光源氏”便把对母亲的一腔思念和爱转移到了这位继母身上。他的父亲念他自小缺少母爱嘱咐藤壶女御多多亲近他。不想这一对美丽绝伦的非亲生的母子之间在日常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了不应有的感情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竟然还怀上了孩子。藤壶女御贵为“后妃”本应仪态万方母仪天下一时的冲动酿下了如此大祸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怀着对天皇的愧疚之心又为肚子里的小皇子的前途命运担忧日夜害怕事情败露大祸临头只得硬起心肠割舍爱情断然拒绝“光源氏”日后的求欢毅然决然疏远了“光源氏”。

而“光源氏”对异性的爱慕和幻想是被这位继母唤醒的他始终无法将爱转移到同样高贵而美丽的妻子“葵姬”身上只因桐壶天皇的一句“童发已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结成无”和左大臣的“合欢朱丝绾同心只愿深红永不消”就结成了这门看起来门当户的姻缘但婚姻的红线并不能将这对美丽的人儿拴在一起身份高贵的“葵姬”又放不下“架子”撒娇撒痴承欢自己的男人“葵姬”只得像一朵寂寞的鲜花悄悄地枯萎最后凋谢了。

篇7:源氏物语读书心得

当年觉得故事很不错。藤壶妃子很销魂。小日本很发指。主要还是受书的封面影响,YY 了一翻,老妈回来我也就只好作罢不往下看。

源氏爱上了一个永远无法被他占有的人,所以他要不停地占有不同的女人,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描绘过这样绝望的爱。只是我不知道紫式部有没有给源氏安上一个那样的内心。虽然总是和不同的女人做爱却仍可以说:“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年。”我想他应该是问心无愧的。他没有对得起任何一个被他占有过的女人,所以他问心无愧。我始终不相信紫姬是个例外,她只是母亲的形象在年轻身体上的诠释。紫姬是高贵的信徒。她有如藤壶妃子那样的一张完美侧脸。我却无法对她印象深刻。

源氏迷恋母亲,所以他追求比他年长的六条所。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看过以后被我鄙弃的六条所。六条所是最爱源氏的人。

篇8:源氏物语读后感

(一):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带给了艺术典范。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资料。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感情故事。小说历经4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宫廷豪华奢侈、腐朽淫乱的生活,反映了贵族阶级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势、互相倾轧的人际关系,暴露了贵族社会门第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源氏物语》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源氏生为皇子却不得不降为庶民,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心仕途,酷爱紫姬却不断拈花惹草,一世风流却落得剃度为僧的结局。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的矛盾和烦恼,其中最折磨他的是与藤壶乱伦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责。他的灵魂与肉欲始终在斗争中苦苦挣扎,结果又总是欲望压倒理智,从而陷入更深的心灵冲突之中。源氏最终弃家出走,面壁向佛,正是这种心灵冲突导致的结果。作者大写特写源氏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造成的苦闷及精神上接连不断的碰撞造成的无奈,意在说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显露了作者以哀动人、以悲感人的美学观。

“物哀”的审美意向除以源氏挣扎的一生反映出来外,还透过作品中所有与源氏命运连在一齐的女性的不幸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紫式部笔下,这些女子个个容貌姣好,聪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命运只有3种选取,要么走入坟墓一了百了,要么落发为尼斩断尘缘,要么独守空闺虽生犹死。这些女性的多灾多难的命运和源氏一生经历一样,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审美特征。物哀的审美意向主要来自“人生无常”、“四大皆空”等佛学观,在她看来人生但是是欲海横流,欲海也便是苦海,摆脱欲海的最佳途径,就是皈依佛门。《源氏物语》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向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由整理]

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情,幽情就是指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的追求。个性是《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之后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源氏物语读后感

(二):

阅读《源氏物语》是在高中时候,从图书馆借的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丰子恺先生的译本。当时阅读时只是抱着一种既然看了就把它看完的情绪,因为确实是太长了,人物关系又极其的复杂,看的时候着实有点混乱,加上是学业功课十分紧的高中后阶段,并没有十分仔细地看,但是也算是看完了厚厚的上中下三本。2009年时候恰逢《源氏物语》成书千年纪念,日本出了一个比较正式的动漫作品《源氏物语千年纪》,也是看了一些,导演出崎统从一个全新的手法和方式去阐释原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中世纪礼貌课上再度提到《源氏物语》,忽忆起当时种种,才觉得《源氏物语》确实反映了许多东西,实在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想起和同学一齐讨论书中各个女子的性格遭遇,批判光源氏的多情,偶尔也说说当时日本人搞笑的思想行为,源氏物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接下来,从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源氏物语》中的女性悲剧

说起来,高中时候阅读《源氏物语》,很大的一个感触是觉得书中的女性甚是可怜。不论是早逝的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命如朝露的夕颜,与源氏不和最后难产而死的葵姬,投水自杀被人所救的浮舟,还是深受源氏宠爱的紫姬,她们无一不是悲哀的。

《源氏物语》一书中最让人深刻的女性形象,大抵就是紫姬了。甚至因为人们对紫姬的喜爱称颂,作者被改称为紫式部,由此可见一般。在渡边淳一《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一书中形容紫姬的前半生是沐浴着异性之爱绽放的美丽花朵,后半生虽深受宠爱却未成正妻。觉得这种说法甚是恰当。用流行些的话就是,紫姬完全是养成系的。从小被源氏偷偷带回家中抚养,潜移默化中完全按着心里完美女性的标准抚养,此过程不可谓不尽心尽力,温柔体贴。紫姬的一生,完全是由源氏主导,在源氏的培养下,成为足以和源氏相配、高尚优雅、善解人意的紫夫人。紫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集美貌、聪敏、温柔于一身的完美女性。但虽然如此,紫姬的一生却称不上是幸福的,至少我这样认为。首先,紫姬的相貌与源氏爱恋的藤壶女御十分相似,一开始,或多或少源氏是将紫姬作为了藤壶的替代品。一个替代品,何等地凄凉,或许紫姬十分单纯,十分大度,都能够不计较这些。但是源氏自始至终的好色行为,对其他女性的不断追逐,紫姬埋怨得不多,不意味着紫姬不会难过。而自源氏与紫姬确认夫妻关系以来,紫姬等待的时日够多了,须磨流放,好容易归来却被告知有另一个女人,甚至那个女人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又有源氏对于其他女性的不断追逐,他与

紫姬一齐的时日究竟有多少呢,有多少个夜紫姬是独自凄凉度过呢?再之后,源氏半推半就地娶了三公主,紫姬真是心灰意冷了。换做是谁,谁都心灰意冷,紫姬竟能默默忍耐如此之久,能够说完全是源氏的所作所为对她的心灵折磨导致了她最后的香消玉殒。紫姬因源氏而美丽绽放,却也因源氏而香魂渺渺。源氏因紫姬离世,之后如何如何悲伤又有何用呢?记得曾在某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优秀作品集中,看到对源氏物语故事的改编,用极其优雅悲哀的语调叙述了三公主嫁给源氏,紫姬弹着弦琴,伤感离世的情节。看后不禁感慨万千。

紫姬作为全书中称得上是源氏最爱的一个女子,当然源氏并不是这样说的,他说他爱紫姬胜过他人,并非只爱紫姬一人,说穿了,紫姬的命运却也是不幸的。她有其优越于幸于其他女子之处,但是她还是不堪精神重负,祈求出家未果,最终病逝。紫姬之死能够说是全书中的最悲恸之处。深受宠爱结局也只能如此,而那些源氏只有一两分爱意,偶尔才想起的女子们,那又该是何等的悲哀。

这不是某些女子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女子的悲哀。时代和传统习俗,男尊女卑的地位等各种因素导致了她们的杯具。我们注意到书中夫妻并不是住在一齐的,而是男方在夜里到女方家中就寝,这个女方可能是妻子也可能只是情人,次晨再离开。这种制度被称作是访妻婚。这种制度没有一种约束力可言,根本无法保证男女之间的关系的恒定。又是男尊女卑的时代,因而女子易被弃置,男子易朝三暮四。例如,源氏最早的情人中有六条妃子,之后喜爱夕颜便把六条妃子弃在一旁,不予理会了,源氏由于一时好奇追求末摘花,两人发生关系,发现末摘花相貌丑陋后又几乎等于将她抛弃。而又有所谓贵族阶层中的政治联姻,不顾及当事人的意愿,于是导致了婚姻杯具,葵姬和三公主就是赫然的例子。女性的杯具在《源氏物语》一书中显得格外的突出,恍如春天绚烂的樱花,越是完美的事物却越易凋零。

二、《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化

读《源氏物语》绝对忽视不了的就是书中有许多诗歌。我在阅读时,下面注释有许多都是对诗歌的注释,一开始还十分惊异,他们居然还用白居易的诗歌啊,看下去看多了就不以为怪了。

首先日本文化很大的程度上确实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在公元五六世纪就引入了汉字,用纯体汉字或异体汉字来表达日本语,之后逐渐将汉字日化,构成其特有的民族文字。但在《源氏物语》一书中,就我看来,在贵族之中还是以写汉字为荣的。他们将写汉语认为是一种有文化的体现。书中源氏经常与各个女子酬诗相和,诗都要写在适宜的美丽的信笺上,相当的风雅,有时候源氏还要对各个女子的文字做出评价。由此可见当时对这种文化的推崇。书中还有一段源氏与小紫姬习字的描述。源氏写很多字给小紫姬作字帖,让小紫姬写一张来看看,紫姬觉得写不好但经源氏一哄就去写了,也写了一首诗。书中对字的描述是:“写得确实很幼稚,但笔致饱满,显然前途有望。很像已故的外祖母的笔记。源氏公子看了,觉得让她临写现世风格的字帖,必须容易进步。”①源氏在培养紫姬的过程中对紫姬的作诗习字十分重视,可见不论男子女子,写得好字好诗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品质,这大概就是当时的风雅了。

另外刚刚也有提及白居易的诗,《源氏物语》中队白居易诗歌的引用相当的多。这与紫式部本人不无关系。紫式部入宫做女官奉命讲解汉籍古书,其中就有《白氏文集》。因而紫式部对《白氏文集》可谓是融会贯通,在创作《源氏物语》时自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其中。另外,早在唐朝,白居易的诗集就被传入日本,其后,日本朝野和文坛推崇白居易,鉴赏研究白居易文学,借鉴仿效白居易样式,《白氏文集》在平安时代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源氏物语》中的超多运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书中的人物似乎也给人白居易诗歌之感,如源氏之母桐壶更衣受宫中其他妃嫔迫害,又被世人指摘说是祸国殃民之人,最终哀怨而死,而桐壶帝则为此消沉落寞,颇似《长恨歌》中的情节,甚至也用了《长恨歌》的诗句来渲染杯具命运。据统计,《源氏物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185处,涉及著作20余种,其中白居易的诗47篇,106处。这样的数字实在是不小了。

三、《源氏物语》中的佛教体现

日本的佛教在我看来着实有点奇怪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的僧尼实在是很多了,不待见有这么多僧尼的,又不是写什么个性关于宗教的小说。书中许多人物遭遇现世的悲哀时,到达必须程度就会求助于佛道,借出家来得到解脱。仿佛出家并不是什么大事似的,比起我们现代的出家相比就显得没有那么慎重了。个性是藤壶女御选取了出家,紫姬祈求源氏表示想要出家,源氏本身也产生过出家的念头,可见在那个年代,贵族之中信奉佛教乃至产生出家之心并不奇怪。

佛教的思想除了以上这一点,还有更多的体现。书中描述景观和人物心理时时常体现出一种“无常”的特质。不仅仅从必须程度上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是佛教思想的体现。无常观本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料。举源氏为例,源氏素来以为自我命途多舛,一生充满不幸,个性是在紫姬病逝之后,这种人生无常感更加强烈。他心中默念:“我源氏自念相貌非凡,所为一切,皆超常人。然从童稚起,便屡遭罕见痛苦,因此常寄望于佛法指引,度我出家为僧。只因踌躇难决,最后迁延度日,才道此前所未有的苦痛。此后,世间再无甚留恋。从此潜修佛法,定无何障碍。谁知心中悲痛纷乱,深恐难入佛道。”他惴惴不安,便祈祷于佛:“但愿佛祖降福,万勿使我悲。励过度!”还在给秋好皇后的信函中写道“君眼俯瞰九重天,我心厌叹世无常。”②紫姬离世给源氏带来了极大的无常感,源氏于是乎隐隐期望求助于出家得以解脱。

除去无常感,书中还充斥着种种悲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生八苦,书中皆有所体现。而日本文化中那种纤弱敏感的特质,又让书中人物始终萦绕着淡淡的悲哀。并且书中人物还期望透过礼佛来为自我积福,期望远离尘世,向往极乐世界。可见确实是很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此外,《源氏物语》一书是十分相信鬼神之说的,并且给了怨鬼很大的情节,即六条妃子的生魂害死夕颜、葵姬,死后怨魂纠缠三公主和紫姬。这些情节就现代科学观而言就有点不切实际了。但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魂灵的相信。在动画中六条妃子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阴沉,也能够反映日本人对这些鬼神的笃信。

四、结语

阅读《源氏物语》,除了阅读它的故事情节,也对日本当时的文化风气有必须的了解。想起当时和朋友讲到书中各种有意思的资料,例如日本世家女性当时以齿黑为美,特意把牙齿涂黑,当时女性头发及脚踝,洗发还得择吉日,每次洗发之间隔得时间个性的长,如此种种,个性不理解。能够说《源氏物语》是平安时代文化的缩影,想要了解日本古代的文化,读源氏物语是很好的途径。

源氏物语读后感

(三):

这本书写于一千年前,日本一个女贵族写得让皇家消遣的书,类似上官婉儿写了一部书给武则天看的意思,作者名叫紫式部,号称日本的《红楼梦》,但比《红》早七八百年,主要以贵族源氏家族三代的感情故事为主线,间或有家族兴衰。这本书我看得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看着看着着急明白结局,就一目十行的翻着往前看,越过看了,又觉得文笔实在优美,后悔没有好好欣赏,就折回去重新细细看来,如此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此书颇有日本那种细腻唯美的风格,阅读本身就很怡人。有审美的愉悦感。

我花了一个月才看完,真是害苦我了,这把年纪,睡之前看小说类比较吸引人的书,就会脑电波兴奋度加强,要好一阵子才能入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说明了的确是一本有阅读趣味的术。前一段买了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哲学类的,有点费脑子,那对我来说就是通往睡眠之路,一看就困,我准备老了,放本高数在枕边。

在看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下,不是出于爱国情结,客观的说源氏物语的确比红楼梦要差一点的,首先从笔力而谈,高下力见,源是细腻婉约,红却是深郁秀美兼具,就资料来说,源书主要是三代男主人公的感情史,中间的知识点就是写情诗时的诗词,大部分就是那种什么排句,(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可能说的不对)类似中国的对联,两句两句,真的比咱们的唐诗宋词元曲是万万不及的,里面涉及的知识点也多是衣服薰薰香,宴会时的乐评舞评,出家的习俗,佛具的知识,日本贵族我感觉liuxue86。出家的个性多,当年看一休哥的时候,感觉他出家完全是被黑恶势力迫害的,可怜死了,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日本当年出家蔚然成风,皇帝一退位,出家,皇后妃子(日本叫女御,更衣,尚伺什么的)皇帝一不行,也出家,贵族家的夫人啊什么的也是死了一半,出家了一半。可我感觉咱们红楼梦,医药,饮食,诗词,服装,建筑,宗教无一不包。看了一部书,就学了一堆东西。还是中国人实在啊。

我想了一下,这就如同日本人的料理,半天上来,咱们一看,几片鱼,两片菜,一小碗汤,但是日本人就那么切一切。摆一摆,实在是清爽好看,日本饮食建筑服饰都给人一种静物感,线条清晰明丽,让人感觉生命的优美与诗意,咱们的红楼梦就是满汉全席,美仑美焕。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华美与沧桑。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向让我体会到一个字”美”,能把文章写得如此之美,让人感觉如在初春细雨蒙蒙中,漫步在缀满淡紫色花朵的花径之间,真是不错。

源氏物语读后感

(四):

《源氏物语》读后感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很偶然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出于对日本文化的莫名的好奇,就完整的看了一遍,之后又去找了电影来看,说实话,没有在日本的文化中熏陶过的人一般很难理解这本书。就像《红楼梦》我们能看到宝玉和黛玉辗转反侧的感情,却很难理解红学家很整天在折腾些什么。

印象中的古代日本,礼仪周到、民风淳朴,无疑《源氏物语》让我大大震撼了一把。当时的感觉就是古代的日本人随心而动,很有自我追求的精神。大概是平安时代受唐朝的影响深远。以言情小说的角度,这本书并没有多少惊喜,毕竟书里晦涩的言语以及时不时出现的诗句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乏味。而书中不时出现白居易的诗句,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巧妙地隐伏在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更让人会误以为在读半白话版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后想想,原先我真的只是看到皮毛而已。不用去追究一个名族的文化起源,单是经历长时间的演化发展,已被烙上独特的烙印。

日本是个矛盾的名族,明明对女性的歧视根深蒂固,偏偏有着日本版《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又是出自女性之手,而这篇小说在当时也但是是作者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而已。书中由光源氏等人品评世间女子等级,展开光源氏的感情之旅,反映了当时贵族奢靡又出奇优雅的生活,权位利益仅仅轻轻带过。书中那些如画般美丽温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存在的女子之于他们大抵只是附属品罢了,贵族女子难免被当成利益联盟的牺牲品,并无人真正关心她们的想法。

理想与现实,表面的光华与内里的丑恶,光源氏的追逐浪漫的一生以紫姬的离世而结束,只是已到尽头,世人记住的都是他的光华。

有机会还是要去亲眼看看,好好体会一下日本的传统文化。

关于译本,因为看的时候上下两册并不是同一个版本,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丰子恺的比较好。

源氏物语读后感

(五):

<源氏物语>这本书,是别人介绍给我的。那天我去书店,正巧看到一本,大大的,厚厚的。封面是几个穿着和服的漂亮女子。寒假,我满怀好奇心的读完这本书,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一位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她幼年时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歌曲,熟读中国典籍,大约22岁时写下这本书,一举成名。这本书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平安王朝贵族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显现了贵族内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和令人无奈的感情生活。这跟我妈妈爱看的后宫大战戏颇有几分相似,只是环境变成了贵族的内部。它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必然崩溃的趋势,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它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我这些天在想物语里那些母女两代承恩的故事。夕颜和玉鬘,六条和秋好。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比较。夕颜出场时已是一女之母,但却让人觉得是书中女子中最为天真烂漫的一个。而她的女儿玉鬘,确是书中少有的意志坚定的女子,更是罕有的对源氏的美貌无动于衷。六条和秋好也是搞笑的比较,六条感情最为炽烈,秋好皇后却是人如其名--像秋水一样幽冷。她好象从来未成爱过任何人,大概是年少的时候看了太多的母亲和源氏之间的纠缠。

我草草看了这本书,草草写了读后感,但若细细品味,就应会给我很多的感悟,如今它给我的感悟就是:美丽的人或事总不能长久,而人们最想得到的往往总得不到。在这世上有多少人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呢?

源氏物语读后感

(六):

前日读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感觉并不是很个性,但就当时的年代来说,还是有其必须的用心好处的。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长篇写实小说。更有人誉之为日本的红楼梦。

它透过描述900多年前上层社会的腐败政治与淫逸生活来体现历史发展的特征,在感性上面颇多词汇堆砌之感。写法上倒与红楼梦有些相似,只是其中的诗句文绉绉的厉害。源氏物语故名思义是源氏的故事,全篇描述了源氏大将的情感生活,及至其死亡。重点描述了紫姬的成长夭逝;下半部又续写了源氏儿子的故事,但没有结尾,很是突兀的就结束了。

虽然于我是粗粗一阅,从中却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敏捷才思。作者对中国汉字及文化颇有研究,从中引用了白居易等人的诗词便可知晓一二。小说从不一样故事中隐射出的古代日本女子的命运悲惨以及其行动所受到的束缚,逼真的再现了日本社会发展史的一面。但文中似乎肯定了源氏的高贵品质,又确乎显得消极了些。源氏物语读后感。当然,迫于时代局限性,自不必太过苟责。

匆匆一阅,感慨不算多。日后有空当再细读。掩卷告慰紫氏部。

源氏物语读后感

(七):

历时将近半年最后把<源氏物语>看完了,也就是睡觉前的半个或一个小时看看,所以拖得的这么久。很久没有看专业外的书,上一本看得是哪一本,是昆德拉的<玩笑>还是<偷书贼>?记不得了。那也没写读后感很久了。

看<源氏物语>的前半段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整天就是那个美女这个美女,都是美丽超群,性格温柔,十全十美;都是见了源氏就感叹其长得如何英俊帅气,香气是如何让人沉醉,态度是如何风流倜傥,才华是如何让所有人暗淡无光;都是跟了源氏以后不管他如何移情别恋都是无怨无悔,真是就如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见一次都很心满意足。()这样的书在贾母的眼里就是十足垃圾,所以前半段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唯有当源氏被后辈柏木戴绿帽子的时候我才感觉有点意思,但是很失望的是作者把柏木生生的给写死了,真是可惜了这么一个好后生啊。看得我心里挖挖的凉啊!

任何事情不能总是十全十美,顺顺利利,那样生活也就缺乏精彩,整本书看下来就索然无味。本来形容好的词汇就那么多,估计还占不到全部的三分之一吧。人们对痛苦理解的都比较深,也有很多词来描述。所以就那么多词汇,一个劲的用,不腻了才怪呢。像<红楼梦>就深谙此道,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事情都不是每次有圆满的。

但是源氏死后的故事写的还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总角?这一张,简直棒极了。单独剥离这一章节出来,绝对是一个十分凄美完美的的故事,我想足能够与<爱有来生>相媲美了。两个奇异的人被感情折磨,最后一个竟被活活折磨死,另一个也不移情别恋。但是单独抽出这一章来理解的话,与全书的风格就相差很远。

源氏物语读后感

(八):

我又在那个作品选的帮忙下开始读《源氏物语》,虽然缩写了,但是我还是读了很久,那里说一些感受。中国的小说还是以男人为主的。《水浒》里至少有两百个男人,女人,能真正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不超过20个,而且最后基本上都是被杀了的„„到了《金瓶梅》,也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而已,《红楼梦》里虽然女人多,但是也并非男人就少,而且也并非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而日本的小说却是这样。一般的,就是一个男人,然后就有很多女人,譬如《挪威的森林》《雪国》,主人公就是和两个女人,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而如源氏,就是一个男人(或者把熏君也算上,就是两个),然后那些女人就多到我都记不清了。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的和歌与汉诗,用的很好,我之后才明白日本的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是用汉语写的。在这本书里用了超多的中国诗(以白居易的为最多,还有《古诗十九首》等等)和中国的典故和成语,例如“指鹿为马”等,而且用的十分好。再加上这部小说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有些缺漏,就更是显得妙,没有写出源氏的死,或许是一种故意吧。然而我开始以为的这部小说中可能有日本古代战争的场面,结果很失望,或者说至少缩写本上没有看到任何与战争有关的东西,只有那无数的在日本封建的时代,被欺骗的或者说不是被欺骗的无数的女人。

小说的结尾写的还不错。小说中经常说:在日本怎样怎样样,在中国又怎样怎样样,例如明石道人所说的“获罪谪戍,在中国,在我国朝廷,都是常有的事。凡是英明俊杰、迥异凡俗的人,必然会难免于谪戍„„”,这才明白那时候的日本人,什么东西都还是要和中国比一比的。然而,最后明白了从日本古代传下来的日本“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例如日本人写诗歌(起草诗歌)用的纸和擦鼻子用的纸是一样的,并且“藏在怀中”;还有男女共寝后,次日早晨男子务必写信作诗去慰问,女的务必写回信或答诗„„;小说里的“儿子”,反正几乎都不是自我的孩子。

源氏物语读后感

(九):

《源氏物语》一书中最让人深刻的女性形象,大抵就是紫姬了。甚至因为人们对紫姬的喜爱称颂,作者被改称为紫式部,由此可见一般。在渡边淳一《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一书中形容紫姬的前半生是沐浴着异性之爱绽放的美丽花朵,后半生虽深受宠爱却未成正妻。觉得这种说法甚是恰当。用流行些的话就是,紫姬完全是养成系的。从小被源氏偷偷带回家中抚养,潜移默化中完全按着心里完美女性的标准抚养,此过程不可谓不尽心尽力,温柔体贴。紫姬的一生,完全是由源氏主导,在源氏的培养下,成为足以和源氏相配、高尚优雅、善解人意的紫夫人。紫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集美貌、聪敏、温柔于一身的完美女性。但虽然如此,紫姬的一生却称不上是幸福的,至少我这样认为。首先,紫姬的相貌与源氏爱恋的藤壶女御十分相似,一开始,或多或少源氏是将紫姬作为了藤壶的替代品。一个替代品,何等地凄凉,或许紫姬十分单纯,十分大度,都能够不计较这些。但是源氏自始至终的好色行为,对其他女性的不断追逐,紫姬埋怨得不多,不意味着紫姬不会难过。而自源氏与紫姬确认夫妻关系以来,紫姬等待的时日够多了,须磨流放,好容易归来却被告知有另一个女人,甚至那个女人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又有源氏对于其他女性的不断追逐,他与

紫姬一齐的时日究竟有多少呢,有多少个夜紫姬是独自凄凉度过呢?再之后,源氏半推半就地娶了三公主,紫姬真是心灰意冷了。换做是谁,谁都心灰意冷,紫姬竟能默默忍耐如此之久,能够说完全是源氏的所作所为对她的心灵折磨导致了她最后的香消玉殒。紫姬因源氏而美丽绽放,却也因源氏而香魂渺渺。源氏因紫姬离世,之后如何如何悲伤又有何用呢?记得曾在某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优秀作品集中,看到对源氏物语故事的改编,用极其优雅悲哀的语调叙述了三公主嫁给源氏,紫姬弹着弦琴,伤感离世的情节。看后不禁感慨万千。

紫姬作为全书中称得上是源氏最爱的一个女子,当然源氏并不是这样说的,他说他爱紫姬胜过他人,并非只爱紫姬一人,说穿了,紫姬的命运却也是不幸的。她有其优越于幸于其他女子之处,但是她还是不堪精神重负,祈求出家未果,最终病逝。紫姬之死能够说是全书中的最悲恸之处。深受宠爱结局也只能如此,而那些源氏只有一两分爱意,偶尔才想起的女子们,那又该是何等的悲哀。

这不是某些女子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女子的悲哀。时代和传统习俗,男尊女卑的地位等各种因素导致了她们的杯具。我们注意到书中夫妻并不是住在一齐的,而是男方在夜里到女方家中就寝,这个女方可能是妻子也可能只是情人,次晨再离开。这种制度被称作是访妻婚。这种制度没有一种约束力可言,根本无法保证男女之间的关系的恒定。又是男尊女卑的时代,因而女子易被弃置,男子易朝三暮四。例如,源氏最早的情人中有六条妃子,之后喜爱夕颜便把六条妃子弃在一旁,不予理会了,源氏由于一时好奇追求末摘花,两人发生关系,发现末摘花相貌丑陋后又几乎等于将她抛弃。而又有所谓贵族阶层中的政治联姻,不顾及当事人的意愿,于是导致了婚姻杯具,葵姬和三公主就是赫然的例子。女性的杯具在《源氏物语》一书中显得格外的突出,恍如春天绚烂的樱花,越是完美的事物却越易凋零。

源氏物语读后感

(十):

源氏物语读后感

从同事手中借阅丰子恺译本的《源氏物语》已久,读后,一副惘惘然的样貌。虽说它属于经典的日本古典文学,却因中国有了绝世的《红楼梦》,所以总觉得它份属小儿科。加上书中语言的重复,事件的堆砌及结构的松散,读后竟有大失所望之感。唯独书中那天生容貌?丽,才华盖世的皇子光源氏,以其风流多情的性格,在心中留下了稍可回味的东西,像甜酱一样,能渗出一丝柔和而腻人的味道。至于书中所映射的日本思想,因自身潜力问题,加上本身对日本历史文化不甚了解,能看出的实在不多。如果说是为了解当时日本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话,单单一本《源氏物语》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物哀时代的日本,一生光鲜的源氏公子终因无法脱离欲望横流的丑恶环境,竟没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在皇宫贵族权利相互倾轧下,他也有过和宝玉一样的迷惘和大起大落,但权利和谄媚的魔力,让他只能以任性的姿态,任凭无际的黑暗吞噬自我黑夜的灵魂。而宝玉不是,宝玉能始终持续至纯至美的心灵,决不容许有令人恶心的肮脏来玷污心中那份圣洁的情感,哪怕厌世出家也要维持心中这份信念!

源氏公子对女人傲慢和轻蔑的态度,并不能给他自认为完美已极的外表增添光彩,却使一颗原本善良的心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垢,让他在众多情人面前根本看不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真正感情,只能随波逐流地追寻所谓的欢乐与幸福,到头来却成了他一生的空虚和痛苦。好在还有个例外的未摘花,人家用她那至诚至忠之坚持让他在那虚假的繁华中享受一丝清新的芳香。

《源氏物语》给自我带来的还有一丝细细的悲凉。在那样的时代,女人总会自我给自我酿造杯具,不是屈从,便是脱离尘世,这真的很残酷。或许作者紫式部也以前是缘于这份心绪,才会让《源氏物语》在滥情博爱中折射出时代的杯具。

上一篇:80后们该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下一篇:老年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