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的意义

2024-05-07

文化强国的意义(精选8篇)

篇1: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

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必须回答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出发,基

于对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度自信,承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

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当代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

充分体现了四大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辅

相成,共荣共进,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与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其他建设的成效,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整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

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年均9.6%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罕有,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

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达到满足,整个社会总体实现小康;在政治建设方面,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

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在社会建设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新格局已然成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经济政治大国必然是文化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当在已有的成就与基础上提速提质。

更进一步看,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勃勃生机与强大动力。所以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醒回应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应该说,六中全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这些问题在国际国内发展大环境的凸显下尤为紧迫。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文化携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扩张,甚嚣尘上的“普世价值”就是最为明显的征兆。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捍卫我们的文化尊严,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与必须,说明中华民族复兴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赢得世界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世界环境,我们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式微、道德滑坡、价值紊乱的情形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群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像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搀扶,小孩被车碾轧后没人去救助……所有不应该、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态及行为背后其实仍然是文化问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解决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过程中价值导引、意识培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迫在眉睫。

凸显了对文化现代社会功能的深刻认知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巨大。

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究其根本来讲,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 “基因身份证”。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这也就是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 “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文化还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现在国际社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和平发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现为军事的竞争,而是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制高点,首先要取得文化上的优势,要占领文化与价值的制高点。曾经有位政治家讲过一句话,输出产品的是三流国家,输出技术的是二流国家,输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国家。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并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不仅要为世界经济政治作贡献,更要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观,为和谐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什么中国社会能有这么多年来持续的高投资经济发展模式,这与中国社会先劳动后消费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这种文化习惯导致中国社会有让现代西方国家羡慕不已的高储蓄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拯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喊缺钱而中国“不差钱”的原因。

更进一步看,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 GDP的 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75%。就算中国社会在 “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比重提高到5%,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到1.5个百分点,这在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衰退,经济增长点匮乏,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大转型的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的发展动力。

这一奋斗目标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

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不是仅仅写在文件中的一句口号,而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相连的现实目标。

这一目标有着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去努力、去奋斗。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出共有精神家园,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这一目标又有着脚踏实地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将宏伟蓝图与务实要求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既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境界的强大动力,又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文化权益的满足。

篇2:文化强国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如今又专门召开中央全会聚焦文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使命。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外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引领发展的方向,文化也是一支黏合剂,质检文化建设为质检部门开拓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质检文化的提出是全社会关注质量关注民生的产物,也是质检部门“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国检文化的升华。

我们面临的形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临的任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敢为人先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和革故鼎新的勇气去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把关水平、增强队伍素质上综合发力,谋发展新思路,求改革新突破,推各项工作的新举措。那么,破题之路何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12字”工作方针,这应当是我们闻鸡起舞的进行曲,更应是我们策马扬鞭的主旋律。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谐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质检软实力”的要求,我们应当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把文化建设融入“12字”工作方针之中,与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紧密结合,使质检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秉持质检系统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文化精髓。树立

篇3:文化强国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因此归结而来就会发现:人才是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 但是并不等于是世界人才强国, 因此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而职业教育在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转化

从目前来看, 中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非常丰富, 但是素质比较低, 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小,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较低, 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

1.职业教育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 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在现今的职业教育之中, 除了要针对性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专业技术, 但缺乏职业道德, 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心, 工作效率不高, 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职业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工作岗位中热爱自己的工作, 忠实于自己的信仰。青年人社会阅历比较少, 还未形成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能够对其执行技术的学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进而促进其社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2.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否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与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其人力资源是否实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进行重新分布。职业教育作为就业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要机构, 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根据个人意愿来对其进行职业指导, 帮助其选择更加符合个性的职业岗位, 实现其潜能的发掘, 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二、职业教育实现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其人口结构大多数都是农民, 但是传统的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实现大机械生产十分重要。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大城市的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选择,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比较低, 限制了其职业的发展。

1.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职业素质的提高。所谓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指的是一技之长的掌握, 还包含智力上的品质。在职业教育之中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职业能力上的培训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发展单位由于发展的方向不同, 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要求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需要兼顾到各个行业的生产和发展的特点, 对人才的培养采取专业化、层次化的方向, 进而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成为优秀的生产力, 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储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工业的发展。在农村的产业发展中主要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资源浪费严重, 因此在农村产业发展中需要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上转变, 这离不开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批拥有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 实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手段的支持来是吸纳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 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 在农村发展中可以采取“科技人员下田间”的活动, 也就是让一些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走到田间来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采取科学的播种和田间管理方式, 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最终实现农村收入的不断增加, 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三、结语

篇4:文化强国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必要性 现实意义

一、文化强国的内容及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科技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成果丰硕。与此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又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也出现了文化缺失的现象。当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有着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综观国内外形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它的必要性在于: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当代中华儿女都负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内发展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特别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近年来,一些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諧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5:文化强国的意义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义: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 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

科学发展观内涵得以深化深刻反映在:把更为全面的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的相互契合;理解为三个一致性: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致性、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致性、追求财富创造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一致性;理解为把发展政策的目标定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拥有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家或少数利益群体的财富积累能力。可见,从物质性开发到精神向物质的自觉贯通,它既鲜活地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实践推进的历史轨迹;又深刻地展示了党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逻辑深化;更充分地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与自信。第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篇6: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宿迁学院 11级行政管理2班 马钰龙

2011010523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侧重点集中在文化方面,就让我们想到了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我国的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到关注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社会物质”标题下的非物质性特征。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轨迹。

以我省建立强省的过程为例,不难知道,我省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办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我省日益发达的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眼下随着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发展,文化方面迫切需要改善,反映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012年4月28日全省文化产业推进会在苏州举行。会议提出,我省将从六个方面着力,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为建立文化强省做有力支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正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江苏副省长曹卫星指出,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增幅,2010年实现增值达1385亿元,占全省GDP的3.34%。随着我省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社会存在,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市容市貌得以改善,社会风气得以进化。

加强文化创新是我省建立文化强省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举措。江苏提出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两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命力的保障。我们人类正在靠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着文化创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造福着人类。

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的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如今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强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系统建设的全面战略构思反映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时期,社会所面临的矛盾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支持、引导和补充。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一个矛盾共同体的话,那么先进文化无疑就是这个矛盾体中的体现矛盾特殊性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可能。

宿迁市正在建立文化强市,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6%以上,将推进思想文化引领作为“六大工程之首”。我所在学校的项王故里景区正在建设之中,宿迁市市政府努力将其打造成4A级景区,作为宿迁发展的一张名片。

篇7:文化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礼敬人才”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礼敬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的“固有基因”。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成就人才的历史。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吸引了一代代优秀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精彩 篇章。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迈向新征程,更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为人才工作把关定向,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越来越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端,发挥第一资源、第一驱动力、第一优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须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搭建广阔舞台,营造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英杰高地,形成人才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的生动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努力成为时代英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人才成长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这个百舸争流、千帆共进的新时代,党和政府为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搭建了稳健的平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形成了“虎跃龙腾、群贤毕至”的局面,让人才立足岗位、扎根事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同时,大力营造“尊才爱才”的优良氛围,以坚强保障解后顾之忧,以温暖服务暖人才之心。广大党员干部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的同时,善学能为敢担当,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这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这是一个“万马奔腾齐争先”的时代,这是一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篇8:档案文化:文化强国的重要推手

档案文化要体现时代性。“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世事变化离不开所处的历史背景, 要倾听时代的足音, 把握时代的脉搏, 记录发展的脚步。发挥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质, 用真实可信的文化符号、用档案文化的特有表现方式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 歌颂时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基本方略, 为档案文化建设彰显时代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档案文化建设要乘势而上,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档案文化要体现系统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档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要素之一, 必然要求重视整体规划, 将档案文化纳入文化强国的宏观体系中来考量、来布局, 以广阔的视野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与宣传、财政、发改、文化、旅游、民族事务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档案文化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政策措施。要以社会公益和提高效率为主旨, 探索开展跨地区、跨部门文化资源整合及国际档案文化合作, 重点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编研力量整合, 在其所用不在其所有。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建设“五位一体”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要求, 强化硬件建设, 夯实档案接收征集、整理、保管、开放鉴定、对外利用等各项基础工作, 为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

档案文化要体现贴近性。《礼记·学记》里说, “虽有佳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要不断开拓视野,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 瞄准党政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档案文化需求确定档案编研主题、集中档案编研力量, 全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提高档案资政、服务民生的贴近性。要加强档案文化宣传传播平台和阵地建设, 系统构建档案文化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档案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积极主动与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展合作, 拓展宣传传播渠道, 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文化。体验是一种熏陶, 要积极围绕重大活动举办专题展览, 重点突出地域文化、城市记忆, 与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不同单位合作办展、巡展, 以直观的方式教化群众, 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普及等功能, 使档案馆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休闲、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场所。

上一篇:小草作文650字下一篇:疫苗出入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