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2024-04-17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共8篇)

篇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全书分为32章,每章都好像一篇篇独立的论文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似乎大多沿袭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但也不乏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前两章主要是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后面的主要内容有分配理论、自由贸易理论、赋税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

李嘉图最先明确的就是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这也是他全书的理论基础。在详细论述这个观点时,劳动衡量的标准是劳动时间,同时根据劳动者的相对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来确定,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附加在商品上的价值是由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作用的。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有两个,一个是稀缺性,另一个是劳动量,前者的商品价值大小由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喜欢程度决定,后者与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

他的分配理论认为,地租、工资、利润分别为地主、工人和资本家所获得,三者共同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此消彼长的。地租是由土地的有限性、肥沃程度和位置远近产生的,决定于最差土地与最优土地产出量的差额(即级差地租)。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产品需求也增加,就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拉大土地等级获得更多的地租,所以地租的趋势是增长的。工资是对工人劳动的报酬,决定于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通过区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由供给决定)来说明两者在人口繁殖的自动调节下变动相一致的趋势。工资的趋势是上升的,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升,导致工资上升。利润是劳动创造价值中扣除地租和工资

剩下的那部分,由于后两者的上升,利润的趋势是会下降的。

李嘉图主张对外自由贸易,这样能够扩大利润,保障整体的利益。其中的相对优势原理打破了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通过对英国和葡萄牙制造的毛呢和葡萄酒的例子来论证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理。

他的赋税内容几乎占了全书的1/3以上的篇幅,其中认为税是一个国家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最终是由资本或收入中支出的。其中农产品税是由消费者从提高的价格中支出的,地租税完全又地主负担,对土地税、黄金税、利润税等一一进行了论述。虽然承认税收有存在的必要,但会对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发展有阻碍作用,主张不要征收落在资本上的税。

还有一些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如承认局部性的生产过剩,但通过调节是不会有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增加利润和减少非生产性消费来满足;将国家收入分为了总收入和纯收入,以纯收入为标准来划分工资;论机器中承认机器的使用会代替劳动,引起人口过剩,工人阶段的生活状况将会恶化等。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其理论有很大一部分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所以在成就背后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有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认为李嘉图的资本与劳动的交换不符合他的价值规律呢?根据他创建的理论体系应该是符合的。因为一件产品出来,资本家定会有预先付出的成本(如工具、预付的租金、厂房等),不然劳动者定会选择自己生产商品,不会甘心被雇

佣而没法获得其劳动应得的全部价值。这样的话,产品的价值中不就有一部分是资本家的报酬了吗?而不是新创造的价值都是由工人付出劳动得到的。如果撇开这个问题,马克思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能力是由劳动这段时间内维持工人及其家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衡量的,劳动是工人一生的所需生活资料价值衡量的,但这又与解决上述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篇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读书笔记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杰出的古典经济主义学者,李嘉图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由配第开始,由李嘉图结束。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也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也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

李嘉图所处的产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现实折射。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们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新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

于是,李嘉图,处于那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继承批判发展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相应的总结,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远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在当时,这无疑有显著的意义。我们评价一本书,往往看从其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否正确窥见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所以,无疑,李嘉图在与封建生产关系斗争正体现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共32章,但是结构比较松散,各章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包括在他这部著作的前六章中”,其实,更进一步说是包括在它的头两章里。书中的第一章是《论价值》,第二章是《论地租》;实际上在第一章里已经阐述了价值、价格、工资和利润等理论,所以头两章已经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经济范畴。其后各章不过是上两章谈到的基本原理的复述说明,应用和补充,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建树。

尽管书中各章没有鲜明的连贯性,但是,我们还是可看出李嘉图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谨性。他基本客服了斯密的方法上具有两重性所造成的矛盾,坚持从价值决定于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原理出发,然后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去考察工资、利润、地租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分析这些经济范畴及其运动规律同劳动价值论的规定有没有矛盾,适合到什么程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这也是“......李嘉图对于这种科学的所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李嘉图的《原理》在经济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包括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相比,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面是摇摆不定的,他混同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提出了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双重观点,这是一种错误的循环论证。与斯密相反,李嘉图认为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基础,商品的价值的大小由其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他直截了当指出斯密劳动价值理论的混乱,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批判斯密关于用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或者用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他最先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不过把必要劳动说成是最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他还正确地看到,影响价值的不仅有直接投入生产的活劳动,还有投在必需的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他还指出,从事复杂劳动的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劳动的价值更大,实际上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些观点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基础。但是,虽然他企图纠正斯密的缺陷,由于没有真正认识斯密的错误所在,他的指责和纠正也不可能击中要害,解决问题。他不知道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同时认为劳动是有价值的,并认为劳动的价值由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来决定的,这样他就在价值决定论上犯了双重的错误。

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关系在分配领域的经济表现。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确立支配社会产品分为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分配规律。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分配规律对利润量,从而对积累的规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阐明工资的大小决定于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则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加一般利润的余额,它是由于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而造成的。他正确地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工资和利润相对立,“利润的高低恰好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以这个观点为前提,他分析了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认为如果地租和工资低,利润就高,反之利润就低。但是他从未探求工资与利润、利润与地租之间对立的实质和根源,而是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他实际上把人口增长和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被”看作上述对立的根源,断言随着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原有耕地上追加投资会使收益递减,因此只得耕种土质越来越差的土地,结果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则越来越少。他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去分析上述对立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他实质上是力图由此证明,地主阶级是靠牺牲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谋利,“除了地主以外,一切阶级都将因谷物胜贵而受损失”。这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反对地主阶级的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明显地受到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这种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鼓吹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并且宣称个人追求功利符合于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因此,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并且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李嘉图也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阶级对立,但是他是站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攫取利润进行辩解的。在他看来,生产创造需求,供求会自动平衡,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指出,资本家在发展生产时固然追求个人利益即追逐利润,但是获取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资本是为了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则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同生产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合理的、永恒的关系。他的理论与他所处的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时代这种生产意味着尽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社会生产力,他极力维护那个工业革命时代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篇3: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初读这本书时,我读了一遍下来却发现没有读懂,作者的思想以及书中的一些例子我都不是很明白,他的那些理论和所举例子中的数字我都不知道如何解释。或许是因为这本书是大师之作,而且包含着大师的许多重要理论,只读一遍或者只通过读这本书是不足以真正读懂李嘉图的。所以我觉得好书自然是不怕反复读,如果只是追求表面而未能真正了解书中的精华,那读书也不见得有何意义。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虽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但也曾经被誉为是继《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称为是“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的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本书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上,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一章,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的。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可以创造新价值,间接劳动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能把旧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

在产品分配理论上,李嘉图认为可以将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资本,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劳动。因此,劳动和资本投资于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归三个阶级所共同占有。分配给地主阶级的那部分是地租,分配给资本家阶级的那部分是利润,而分配给工人阶级的那部分则是工资。

另外,本书除了阐述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还阐述了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它对当今的对外贸易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所用。1998年11月在我国出版的克鲁格曼等人编著的《国际经济学》中,详细介绍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模型,并评论说:“该模型对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探讨是国际贸易研究中非常有用的工具。具体地说,简单的单一要素模型有助于纠正一些对比较优势的意义和对自由贸易的性质的错误理解。这些谬误经常出现在有关国际经济政策的公开探讨中,甚至出现在那些自称为专家的人的理论中。”

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篇4:《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篇5: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开篇就引用了这句名言,确实,当下经济学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争议和分歧。这些争议有些是来自于经济学家内部的“倒戈”行为。那些对传统经济学教条反感的经济学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从经济学阵营内部发起冲击,试图以批判性的重构行为使经济学获得新生。这些有点另类的经济学家到处宣扬经济学的无能,揭经济学的“伤疤”,好像不受欢迎的牛虻。可是正是这些牛虻,刺激了原有的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教条的神经,使主流经济学得以一步步改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我个人是属于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思路非常清晰,逻辑相当严谨。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经济压力如此之大的经济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我们对经济的片面认识。《经济学原理》来到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时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加入这个行列。也许你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你的生活的本身却是实实在在的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的。当我们深入地对此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像经济学家们一样去思考去研究经济。

书名:经济学原理

作者:(美)曼昆著,梁小民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6: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李占领

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是讲授经济学类书籍中的经典之作,影响范围很大,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这本书,里面有太多的经典知识需要我慢慢消化记忆,为了加深印象,理解重点,我趁着周末时间,对照教材,主要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本书主要内容的经典摘录、典型案例以及读后感五个方面,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

一、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关于这个问题,曼昆教授在书的开头给出了作为一个21世纪初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二是它将使你更清明地参与经济:三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本书开篇介绍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后面的叙述都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在后文中又反复提及,思路清晰,重点分明,内容简单易懂。

二、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围绕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罗曼提出了四个原理,分别是,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原理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围绕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问题,罗曼提出了三个原理,分别是,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围绕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问题,罗曼提出了三个原理,分别是,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开门见山地提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后,曼昆教授开始提醒我们,如何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对我们无论是学习经济学理论还是实践应用都有这极大的帮助。

三、本书主要内容的经典摘录 市场如何运行

1、在竞争市场中,供应和需求共同作用,影响最终的市场结果,此时,调

节供应和需求平衡的是价格,供应和需求平衡时,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2、竞争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它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在长期均衡中,市场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

3、在垄断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制订者。它的物品价格大于边际收益。所以它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下降。

4、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其产量大于垄断的结果,小于自由竞争的结果。由于囚犯两难处境的原因,寡头即使在合作符合共同利益时也无法维持合作。所以,随着寡头市场的企业数量增多,产量和价格也越接近竞争市场的结果。

市场与福利

1、税收是建立文明社会的代价

税收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卖者以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出售物品,买者以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购买物品。中间的差价由政府获得。买卖双方较缺少弹性的一方,将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税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减少。

2、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自由贸易使得每个国家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从而使参与贸易的每个国家受益。

3、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它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4、有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帮助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应。

5、共有物品是那些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资源,政府的一个职责就是防止共有物品被滥用。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1、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

2、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不变的成本。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改变的成本。

3、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囚徒困境表明,利己使人们人们即使在合作符合他们共同利益时也无法维持合作。囚徒困境的逻辑适用于许多情况,包括军备竞赛、公有资源问题和寡头。

劳动市场经济学

1、经济的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的。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

2、收入分配数据表明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不平等。最富的1/5家庭的收入是最穷的1/5家庭的收入的十倍左右。

3、有许多旨在帮助穷人的不同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以及实物转移支付。虽然这些政策都帮助了一些家庭脱贫,但它们也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由于经济资助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所以,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有效边际税率。这种高有效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深入研究的论题

1、消费者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其收入与物品价格为既定时,他可以购买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组合。预算约束线的这些物品的相对价格。

2、消费者通过选择既在预算约束线上又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来实现最优化。在这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3、在许多经济交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私人市场有时用发信号和筛选来应对不对称信息。

4、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决策比传统经济理论所假设的要复杂。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1、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

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消费包括家庭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购买住房;投资包括新设备和新厂房的购买,也包括居民住房购买。我们通常讨论的都是实际GDP CPI表示相对于基年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CPI一般不包括住房购买价格,但包括住房使用费用。该指数用于衡量经济的物价总水平。其变动的百分比率衡量通货膨胀率。

2、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3

国民储蓄等于私人储蓄加公共储蓄。政府财政赤字减少公共储蓄,降低了投资的数量。最终会影响生产率和GDP的增长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1、通常多数成为失业者的人在短期内能够找到工作。然而,在任何一个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是由于少数人长期是失业者

2、一个经济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产率又取决于工人所得到的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和技术知识。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货币这个词指人们经常用来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资产。

货币有三种职能:作为交换媒介,它提供用于进行交易的东西;作为计价单位,它提供记录价格和其他经济价值的手段;作为价值储藏,它提供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

通货膨胀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引起物价水平上升。长期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者征收的税收。当政府主要靠这种方式支出货款时,引起超速通货膨胀。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净出口与国外净投资

一个经济体的净出口必然等于国外净投资。

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的国民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资产。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任何一个单位的某国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购买等量的物品。固名义汇率应该反应两国的物价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其货币应该贬值。

2、需要分析两个市场——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在可贷资金市场,利率调整使供给(国民储蓄)与需求(国内投资和国外净投资)平衡。

在外汇市场,实际汇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国外净投资)和货币需求(净出口)平衡。

国外净投资是联系这两个市场的纽带。

减少国民储蓄的政策(例如财政赤字),减少了可贷资金,提高了利率,减少了国外净投资。从而提高了汇率。进而减少了出口。

限制性贸易措施,刺激了净出口,从而提高了外汇汇率,进而又遏制了净出口。固这种政策不一定会奏效。投资者撤离资金时,增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实际利率。增加了国外净投资,引起汇率下降,从而导致当地货币的通货贬值。

短期经济波动

1、求与总供给模型被用来分析短期的经济波动。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现了物价水平与需求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2、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这种影响取决于时间长短。在长期中,产量只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

3、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负关系。但这种负关系只在短期内有意义。长期的菲力普斯曲线是自然失业率处的一条垂线。

四、典型案例

如果有一天农科院宣布说他们培育出了一个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可以使小麦增产 20%。那么农民们是否会欢欣鼓舞而踊跃种植此种小麦呢?

农民是否愿意种植的动力来源于该小麦是否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而对于小麦这种产品来说,市场对于其需求量的弹性很小。也就是说,在需求量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了小麦的市场供应量,必然导致小麦价格的下跌,从而农民的收入降低。当然前提是,在未采用新品种之前,农民们就已经能够生产出足够的小麦供应市场。

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则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过程。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之间的差异造就了贸易上的收益。比较优势一定是存在的,所以人们只要从事相互间的交易,就一定能从中相互得利。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人们的商业贸易往来,只有一方得利的情形是罕见的。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要一致主张自由贸易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要积极的参与世贸组织的谈判,争取加入 WTO 的原因。加入 WTO,意味着与他国贸易往来时,双 5

方都会降低或免去进出口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从而使商品的价格降低,最终使两国的消费者得利。而使消费者能够买到尽可能价格低的商品,则是商业的根本目的。

斯密在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以英国为例在这方面的分析很经典。比如政府的某些看似聪明的为保护本国某项商品而设置高关税,借以阻止外国廉价质优的同类商品进来,以为是保护了本国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呢,一来这种关税抬高了商品的价格,而使消费者不得不多掏腰包,二来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仅使国内生产该商品的商人得利,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设法持续提高高价质劣的此种商品给消费者,从而长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富国与穷国的贸易,在自由公平的贸易条件下,不见得是穷国受损害,相反,因为比较优势原理,是双方互惠的。伍兹和其邻居小孩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无论如何,有需求才会有贸易。如果我们国内的消费者有需要购买美国商品的需求,那么就有使这一交易自由进行的必要。可以假设,如果一个国内消费者希望购买一部手机,而在他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性能差的国货,一种是性能好的外国货,那么出于保护该国货的目的而提高对外国手机的关税的做法以阻止消费者购买外国手机的行为就是对消费者的利益的侵犯。这样的行为除了使消费者多掏了腰包外,并没有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因为外国手机如果和中国手机一样在中国卖,交同样的税给中国政府,那么保护国产手机企业的意义在何处?仅仅是让生产手机的商人得利!另外一种情况,国家为扶持某些被认为有前途的行业而向该行业注入资金或奖励金的做法,也与此类似,是养肥了少数人而损害了多数人利益的愚蠢行为。在市场中,资源自然会流向那些有利可图的行业,没有利益的行业资本自然不会进入,何须外力介入。政府的扶持和奖励的做法,除了使该行业的少数人获利并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之外,没有更积极的意义。

正如现在美国政府经常祭出的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政策,就是一个对美国消费者来说有损害的政策。因此最多也只是嚷嚷一下而已,不能长期有效地实行下去。该政策在其他政治领域的作用,才是其目标所在。但是这等于要美国民众来负担这份额外的政治成本。

五、读后感

这本书赋予了读者许多生活的智慧。人缺少水会活不下去,没有钻石去可以活下去,那为什么钻石比水却贵很多?对有污染的企业究竟是采取管制的政策好还是采取拍卖污染许可证的方式更有效?经济学家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制度防止投标者互相勾结?原来世界上不仅有价格从低到高的拍卖制度,而且还有价格从高到低的拍卖制度,这样小小的顺序变化反映了经济学家怎样的智慧?公有地为什么是悲剧?最低工资制度究竟是好还是坏?对奢侈品征税究竟伤害了富人还是穷人?

非常有趣的是,这本书通过身边生活来举例,比如冰淇淋,多次出现在曼昆教授所举的例子中,是不是说明曼昆教授非常喜欢吃冰淇淋呢? 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实例分析,来帮助我们解读经济学问题。比如,“灯塔是公共物品吗”,“黄石公园应该像迪斯尼乐园一样收费吗”,“生意冷清的餐馆和淡季的小型高尔夫球场”等等。

篇7: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前提: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实际上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一至四人们如何决策

五至七人们如何相互贸易

八至十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面对效率和平等的控制问题。

效率: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做一件事可能的最大损失)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的最大价值。会计成本是指实际支付的货币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每增加单位成本造成的价值变化。

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各有所长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外部性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篇8: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上一篇:幽径悲剧课件下一篇:长屿硐天的作文600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