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

2024-04-13

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

中班音乐游戏

蓝鸟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旋律,初步学习随音乐合拍地表演蓝鸟飞舞、找朋友、和朋友搭肩膀等情节。

2、通过教师示范、同伴观察和交流等方式,初步掌握音乐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邀请同伴,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小鸟飞的经验

2、玩过开火车的游戏,有搭肩排队行进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开小火车进场,围圆圈坐。

2、复习歌曲《蓝鸟》

要求幼儿坐姿端正,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两遍

二、新授游戏

1、师:“秋天到了,鸟妈妈要带宝宝们去南方过冬啦,但是宝宝们还小,鸟妈妈担心宝宝会在路上丢了,于是鸟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她让宝宝们一个搭在另一个的翅膀上,一个接一个排成一队,这样在飞得时候就不会有鸟宝宝掉队啦!”

2、教师示范游,幼儿观察游戏玩法,初步了解游戏规则

(1)第一次示范

师“我是蓝鸟要出去飞行了,我想邀请我的伙伴一起出去玩,为了不走丢,我们也要排成一队飞行。请你看一看,我做了哪些动作?”(说一个共同模仿一次)

(2)第二次示范

讨论:蓝鸟什么时候找朋友?什么时候搭肩膀?(边唱变做动作)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第三次示范

讨论:什么时候开始继续飞的?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谁来当排头?

3、教师尝试让一组幼儿完整示范游戏

师:“我现在邀请一位能干的小朋友当蓝鸟,去邀请他们组的小鸟一起游戏”

遇到问题,教师及时干预,引导幼儿解决

4、让几名幼儿同时邀请,带领大家游戏2~3遍

5、完整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情境,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与游戏

师:蓝鸟生活在美丽的森林里,我们邀请客人老师帮我们搭成窗户、大树,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吗?(请客人老师之间搭起窗口,山谷,树林)

三、结束部分

搭成一整队,飞到山谷里去看看。(飞回教室)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今天的活动是中班音乐游戏《蓝鸟》

2、教材分析: 《蓝鸟》的课题来源于中班的五大领域课程。《纲要》指出,在支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仅能和能力。蓝鸟曲子欢快活泼,幼儿在游戏中互相搭肩飞行,体验同伴间合作的乐趣。

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随音乐合拍地做出“邀请,搭肩”的动作。

2、通过教师示范、同伴间观察和交流等方式,初步掌握音乐游戏《蓝鸟》的玩法。

3、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教师语言提示,初步掌握游戏玩法,重点是初步学习随音乐合拍地表演蓝鸟飞舞、找朋友、和朋友搭肩膀等情节。在游戏中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模仿、实践、探索,在看看、说说、玩玩、学学中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篇2:小班音乐节奏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音乐节奏,环境创设,趣味形式,选材和教具,巧妙引导

音乐是伴随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更是人的第二语言, 爱好音乐是幼儿的天性, 而节奏是音乐的基本骨骼, 是音乐的灵魂所在, 节奏乐教学更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形式。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 它充满生命、蕴含着情感的意义, 因此对幼儿节奏活动与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节奏感培养入手,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我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音乐环境的创设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教学时, 应注意音乐环境的创设。在班内创造一种音乐氛围, 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 可听、可见、可感、可想, 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的作用。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音乐节奏图谱, 幼儿可以去拍, 读。设立一个音乐角, 在里面放置节奏图谱和一些乐器等, 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园地。在常规培养时加入节奏练习或节拍练习, 如:幼儿入厕时, 教师弹奏三拍子的乐曲, 幼儿模仿小鸟的动作入厕;幼儿早操站队时, 教师可弹奏节奏点较强的进行曲, 让幼儿听按节奏踏步站队;点名时也可加入节奏练习等。这样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 引起幼儿学习音乐节奏的兴趣。

二音乐的选材和教具的使用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骨骼, 我们进行节奏教学时一定不能脱离音乐, 那么, 在教学中音乐的选材也尤为重要。我认为, 音乐的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纳性, 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刚开始开展活动时, 不妨选些幼儿熟悉的儿歌和歌曲, 首先引起幼儿学习的共鸣和兴趣, 再进行教学。音乐的选材还应吸引幼儿, 要贴近幼儿生活, 能让他们有切身的体验, 如:小班的幼儿进行活动时, 可选一些节奏简单、欢快的歌曲, 还可选些小动物的模仿歌等, 这样才可以吸引他们, 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共鸣, 进而掌握音乐节奏。

再来说音乐活动中教具的使用问题, 我们活动时, 大部分教师总想办法使用新奇的教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兴趣, 可在很多时候这些教具往往起不到预想的作用, 甚至还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教具对幼儿的吸引上。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 幼儿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 而教师再利用各种教具来吸引幼儿, 便使幼儿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 导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目标不能完成。所以我们选择教具时, 一定要合理。

三趣味的活动形式

在音乐节奏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我采用了趣味的活动形式, 力求生动、有趣, 促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把节奏具体化, 把节奏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把用小动物的叫声来代表音符的时值, 牛叫哞——— (全音符) , 羊叫咩—咩— (二分音符) , 鸭叫嘎嘎嘎嘎 (四分音符) , 这样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不但降低了学习难度, 而且这种设计形式, 让幼儿自然地走进音乐节奏活动, 使孩子们较轻松地就掌握了三种音符的节奏。

再如:在学习《狼和小兔》节奏儿歌活动中, 有一个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的对比问题, 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这个问题, 我是从幼儿的兴趣下手, 准备卡通的图谱 (小兔子小爪子和大灰狼的大爪子) , 让幼儿先来看图谱, 发现图谱的不同之处, (如:从颜色, 大、小, 多、少等不同) 然后告诉幼儿不同处应该怎样去拍节奏, 这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节奏儿歌, 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音符节奏。

四巧妙的引导

在音乐节奏教育中, 教师的引导很关键。我认为巧妙的引导还应在“巧”字上做文章。我认为“导”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进而巧妙地介入、巧妙地发问或提示, 如:出示节奏图谱时, 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图谱节奏的不同处, 而是把问题交给幼儿, 让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开展音乐节奏活动《狼和小兔》时, 出示图谱 (分别有小兔子的小爪子代表八分节奏和大灰狼的大爪子代表四分节奏) , 这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比较两种节奏图谱的不同, 然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分析, 为什么不同, 应该怎样拍这两种节奏?这样的引导, 给了幼儿一个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并且很自然地了解和掌握两种节奏。

篇3: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

许多教师都有音乐游戏难以掌控, 而不愿开展的经历。我曾经看过一节音乐游戏《大象和蚊子》, 老师基本上是大吼大叫、连拉带扯地开展活动, 幼儿不遵守规则, 或者说是不知道要遵守什么规则, 要怎样进行游戏。其中一个孩子不愿参与游戏, 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去玩呢?他的回答是:“不会玩, 害怕老师说”。听到这样的答案, 我对他的“害怕”感到一丝无奈。他的脸上是充满渴望的表情, 但是却因为“不会玩”“不敢玩”而失去了一次一次倾听的机会, 失去了一次参与音乐游戏的机会, 失去了一次与同伴互动的机会。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我努力的寻找答案。为什么幼儿园的音乐游戏这么难以开展呢?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中, 通常是以让孩子们会唱某首歌曲为目的来进行教学, 而弱化了音乐中“倾听”的教学。《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 “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倾听”的音乐教学观点, 正是音乐游戏教学的策略之一。我认为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就应以让幼儿学会“倾听”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 帮助孩子在倾听中熟悉歌曲, 了解游戏规则, 熟悉游戏流程, 更有效地参与游戏活动。

二、案例

活动开始老师抑扬顿挫地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美丽的森林里, 树叶片片地落了下来, 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可是有一只大灰熊却早早地睡在了山洞里面, 这该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停了下来, 看了看孩子。孩子们都已经被老师的故事吸引了, 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老师停了停又说道:“这时候, 来了两个小朋友, 他们想摇醒这只大灰熊。他们悄悄地、悄悄地走到了大灰熊的身边, 摇啊、摇啊, 大灰熊醒了, 他睁开了一只眼睛。突然!大灰熊发怒了, 它从床上站了起来!”说完, 老师做了个发怒的样子, 又继续说道“小朋友呢?他们想了个什么好办法?”这时, 老师又停止了讲述, 看了看孩子, 发现他们都盯着老师, 就继续说道“他们变成了木头人, 一动也不动!大灰熊左看看, 又看看, 发现是两个木头人, 就又回去睡觉啦!”说完, 老师出示了一张“大灰熊睡觉”的图谱, 指着图谱说:“瞧!大灰熊又睡着啦!” (钢琴声响起) “一只大灰熊呀睡在洞里头, 请你走路轻轻, 非常非常轻轻, 如果你去摇醒它呀它就要发怒!”老师用时轻时重的语调边指着图谱边念歌词。

“大灰熊是怎么发怒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说完, 老师模仿着灰熊发怒的样子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一个个伸出了“锋利的爪子”, 张开了“血盆大口”, “怒目圆睁”, “啊!!!!”地叫着。老师听了后吓了一跳, 说“你们学的太像了, 都吓了我一大跳!”

老师指着远处, 用神秘的语气说道:“看!那边有一只大灰熊, 我要去摇醒它, 注意听好了, 听听看我是在唱到什么的时候去摇大灰熊的。”说完, 老师在音乐伴奏下边唱歌边去摇大灰熊。“我是什么时候摇大灰熊的?”老师问道, 孩子们鸦雀无声, 只有一个孩子说“摇醒它。”老师又示范了一次, 问道“在什么时候要大灰熊的?”“在摇醒它的时候!”孩子们兴奋的大叫着。“对, 是在唱到‘摇’的时候。”老师补充道, 紧接着带领孩子做了一次, 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做, 没有孩子提前做的。

紧接着, 老师带领四个孩子再次去摇醒大灰熊, 并提出了要求“跟在我的后面, 不要跑到前面去, 否则就保护不了你们了。”孩子们安静地拉成了小火车, 紧紧地跟在教师后面, 整个过程都没丝毫混乱。接下来, 老师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 感知歌曲的轻重。“是在琴声变小的时候轻轻走路的!”“是在琴声变大的时候摇大灰熊的!”“大灰熊醒来后要变成木头人!”“如果大灰熊醒后还动的话会被大灰熊抓走!”孩子们大声地说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大灰熊发怒的时候就是琴声结束的时候, 所以在琴声结束的时候就要变成木头人啦!”老师补充道, 孩子们听了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不论是在让一名幼儿扮演大灰熊, 还是男生女生轮流扮演大灰熊, 他们都似乎自动达成了一个规则“要跟在老师后面, 拉好小火车”, 都能在唱到“摇”时才去摇, 都能轻轻的走路 (甚至都踮起了脚尖走路) , 都能在大灰熊发怒后变成木头人, 一动也不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们都认真地倾听着音乐, 认真地遵守规则。

最后的“与灰熊跳舞”环节, 孩子们依旧认真遵守规则, 找到一个好朋友与他一起跳舞。看着孩子们开心的表情, 老师不禁问了句“今天玩的开心吗?”“开心!”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容, 大声的说道。

三、分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了“倾听”的教学策略。“倾听”对于幼儿而言是很重要的。《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那在音乐活动中要如何感受美呢?倾听, 通过倾听感受美, 欣赏美。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始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倾听”的环境, 不强调孩子的唱, 注重孩子对音乐轻重的感知以及对游戏流程和游戏规则的了解。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倾听“灰熊要发怒”的故事导入歌词。再为幼儿提供倾听的机会和条件,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轻重, 知道在琴声变小时“走路轻轻”, 在琴声变大时“摇醒”大灰熊, 在琴声结束时变成“木头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导语和琴声的轻重是关键。只有轻重明显的琴声和范唱才能让幼儿感知出歌曲的轻重。原本歌曲的曲调在“轻重”这一块无法有效的体现, 幼儿无法明显分辨。在本活动中教师加强的“轻重”的力度, 配合教师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去感知歌曲, 去了解游戏规则。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巩固对歌曲的感知, 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教师最后利用“与灰熊跳舞”的环节让孩子在熟悉的歌曲中放松自己, 体会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篇4: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尽相同, 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也有差距, 所以, 要求教师像医生给病人治病那样, 不能用同一种药方治病, 要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

经过长期的实验, 我对音乐教学的分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激趣、主动参与中进行分层教学

激趣, 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乐学渚学,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课堂中的激趣, 不同于其它如语文、数学课中的激趣。首先, 要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情境中来, 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教学, 达到音乐课所要求的精神状态。

激趣又分为很多种, 如音乐激趣、语言激趣、情境激趣等等。我在教学中, 运用了音乐激趣, 即在课前为学生放一段音乐, 或优美抒情或激昂跳跃, 由于儿童的天性好动, 他们在倾听音乐时, 往往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表达情感。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有效的途径。所以我采用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法, 学生随音乐而动。然而,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体现是不同的, 那么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也就不能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否则, 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自信心, 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畏惧感。运用分层教学,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即:能舞蹈的同学用舞姿来表现音乐, 不擅长舞蹈的同学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如拍手、跺脚、拍腿或其它动作来表现音乐, 由于小班人数少, 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有的同学在座位上表现, 有的同学听到音乐后, 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 在教室中尽情律动表演。这时教师不要约束学生的行动, 只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表现即可。这样, 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 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表现欲望, 培养了乐感,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兴奋的状态中进入音乐教学。

二、在指导、主动探究中进行分层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歌曲教学, 还是器乐、欣赏教学, 都要一改陈旧的填鸭式教学,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时, 就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如在新歌教学中, 可在课前进行分组, 即把识谱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同学分在A组, 他们可以采取完全自学的方式学会歌曲。把能唱准部分歌曲但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同学分在B组, 他们可以互相交流、探讨。C组则是低层次的同学, 由于人数少, 有利于个别辅导, 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着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辅导,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A组同学完成后, 还可发挥互助作用, 帮助C组同学。这种分组教学, 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学生进步程度采取动态分组。另外, 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采用混合式分组, 即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同一组中。这样做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动。

三、在归结、主动完善中进行分层教学

这一步骤是学生归结探究结果, 主动完善知识、技能的重要体现。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差异, 过份强求学习效果, 或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 是不切实际的。往往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而能力差的学生由于达不到学习要求而丧失信心与兴趣。这时, 要求教师要策略地引导学生完善探究结果。例如, 在器乐教学上, 用乐器为歌曲配伴奏过程中, 在为歌曲编配完伴奏音型后, 进入全体演奏阶段是学生完善知识、技能的重要体现。以往的作法是, 教师把配置好的伴奏乐谱出示给学生后, 由教师来分配伴奏内, 容与乐器。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而在小班分层教学中则不同。即由学生在为歌曲编配完伴奏音型后, 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 让学生根据内容难易, 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节奏和乐器, 为歌曲伴奏,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如:《彝家娃娃真幸福》中, 有五条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

铃鼓的节奏较复杂, 具有一定难度, 碰钟次之, 三角铁最简单。教师用“请选择你能胜任的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这样具有引导性的语言来调动不同层次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自己能够胜任的乐器, 在演奏中互相配合, 情绪高涨, 其乐融融,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延伸、主动发展中进行分层教学

这一教学活动程序是最能体现学生会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进一步进行创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最有效方式, 这一教学环节, 往往使课堂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开发。这时, 教师要用引导性的语言,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创作热情, 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表演的机会。如:《我们的村庄》中, 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请你想一想, 我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歌曲外, 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有的同学说, 用舞蹈来表现, 有的同学说用打击乐器来配伴奏, 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为歌曲配上小动物的叫声更有趣儿。教师征得大家同意后, 就可以让同学自由分组创作表演。为了保证创作质量, 教师先提出几条建设性的要求, 如:1.表演舞蹈的同学要创编具有西班牙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2.乐器组的同学要使用一件有西班牙民族特点的乐器 (舞板) ;3.模仿小动物的同学要模仿得惟妙惟肖, 并加上动作。讲好要求后, 为了激发创作灵感, 在分组之前, 教师可把同学们引入情境, 为他们播放画面配有西班牙乡村歌舞风情的歌曲MTV。这样做, 使同学们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在分组讨论创编的过程中, 教师要到各组巡视指导, 做到心中有数。在第一遍汇报表演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不足, 并在第二遍的汇报中加以完善。

篇5:小班音乐蓝鸟教学设计

关键词:音乐教学,闽南童谣,渗透,融合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乡土气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弘扬和继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我根据闽南童谣所具有的音乐特性,尝试着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闽南童谣,把闽南童谣与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闽南童谣的无穷魅力,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这既是时代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本人在探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些尝试。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题材,是教好童谣的前提

首先,必须选择短小精悍、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题材。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闽南童谣具有韵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鲜活,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短易学等特点,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生活气息和闽南方言色彩。它既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尝试着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童谣,并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觉得小班上学期,最好选择的是四句或六句,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如,《挲头挲圆圆》《溜溜吃目啁》《月娘月光光》等短小精悍、句式工整的童谣,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到了小班下学期,就可以是八句或十句的童谣,如,《请外婆》《元宵圆》《一只蟳子八只脚》等生活气息浓厚的童谣。

其次,必须进行适当的改编或创新。本人在尝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作为教育资源进入幼儿园,因为闽南童谣包括的种类很多,有亲情类、诙谐类、风俗类、生活类等,有些童谣的篇幅较长,有些童谣音乐特色不鲜明,凡此种种都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改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羊仔》这首童谣篇幅较长,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但它的游戏性、趣味性较强,深得幼儿喜爱,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本人对原作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变成句式工整、游戏性强、短小精悍,适合幼儿学习的作品。

再次,必须对闽南童谣匹配或创作谱曲。专门为幼儿量身打造的闽南童谣素材是非常有限的,在选择、改编童谣的基础上,我面临搜集本土音乐素材难的尴尬,这就需要对作品进行创作,选择与之匹配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旋律,做到语言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二、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是学好童谣的关键

幼儿虽然所处的环境是闽南地区,对闽南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所了解,但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从小就对幼儿进行普通话教育,能说出一口地道闽南话的幼儿是极少的,而且闽南童谣中出现的一些词,对幼儿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街头巷尾、蟳拱等,只有让幼儿理解了这些词的实际意义,才能体味出闽南童谣所特有的韵味。

首先,可以借用视觉符号,加深幼儿对闽南童谣内容的理解。所谓的视觉符号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图谱”,图谱就是根据某个活动内容而创造的幼儿易懂的、直观的符号,也包括与童谣内容相符的图片。运用图谱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谱具有形象性与可视性, 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闽南童谣词句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语言与画面沟通,并能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例如,小班童谣《请外婆》教学中,“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豆腐煮豆生”。我很好地运用了有关童谣内容的图片(美食的图片)。每一句都用一张生动形象、一看就明了的图片提示幼儿,孩子们在图片的帮助下,很快地理解了童谣内容,没有任何难度地学会朗诵这首童谣。图谱中有趣的图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主动吟诵童谣。

其次,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幼儿加深理解。闽南童谣《溜溜吃目啁》,这首童谣诙谐有趣、比喻形象贴切,幼儿容易理解,只是第二句童谣,幼儿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容易理解。于是,为了让幼儿理解麻薯是一种小吃,我特意买来了这种点心让幼儿品尝,对幼儿理解童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慢慢地理解了童谣所表达的内容。

再次,可以采取直观动作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小班下学期初,我选择了闽南童谣《请外婆》这一教材。在进行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动作、突破难点的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童谣中几个关键的词先让幼儿理解,如,猪脚、莲子、豆腐、豆生、笑吻吻,这些词都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幼儿平时较少用闽南语进行表达,我主要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词,而对于较难念准的字音:笑吻吻,我则更多运用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幼儿注意老师的口型,跟着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是指图文声象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直观的表现力。将多媒体运用到闽南童谣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童谣《老安公》,通过上网查找有关闽南童谣的资料,视频上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画,配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朗诵,把“老安公”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幼儿一边看课件动画,一边吟唱童谣,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能更好地理解与感受闽南童谣作品。

三、音乐活动中渗透童谣,是教师创新的重点

怎样赋予闽南童谣更多的教育功能与鲜活的学习形式,让学习与承传闽南童谣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让闽南童谣“动”起来、“舞”起来、“活”起来,是我们现正在尝试和努力的。

首先,可采用与不同童谣旋律匹配的形式突破难点。我们所接触到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歌谣只有那么两三首,而大部分的闽南童谣是没有谱曲的,虽然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音韵,但如果把闽南童谣与音乐活动融合起来,就具有更多的教育功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为童谣谱曲。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童谣《一只鸟仔》《草蜢弄鸡公》深得幼儿喜爱,我试着把这些童谣的旋律与其他的闽南童谣进行匹配。如,用《一只鸟仔》的旋律与童谣《溜溜吃目啁》进行匹配,《草蜢弄鸡公》的旋律与童谣《请外婆》进行匹配,尝试后发现幼儿还是很感兴趣的。

其次,可采用部分修改的形式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发现有的童谣匹配较合适,但有的匹配不太合适,这就要进行再度创作。如,童谣《元宵圆》在与闽南语歌曲匹配时,出现了乐曲长、童谣短的状况,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我试着在童谣的句末增加叠词,原作是“小孩小孩嘴甜甜”,改编后变成“小孩小孩嘴甜甜呀嘴甜甜”,经过改编后的歌曲《元宵圆》乐句工整、富有童趣,幼儿很喜欢。

四、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是有机融合的渠道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我根据闽南童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它们设计成集体游戏或两两互动游戏。小班幼儿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鼠仔,钻壁空》这首闽南童谣生动有趣,深得幼儿喜爱,让幼儿扮演老鼠,边唱着童谣边和着歌曲的旋律、节奏,围成单圈做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用手指与同伴互动,幼儿用眼神与老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上一篇:职工代表大会议程范本下一篇:物业维修人员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