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2024-04-09

申论公文写作格式(精选10篇)

篇1: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长沙维誉航空票务代理服务有限公司:

根据群众信访投诉,我局对你公司涉嫌非法从事保险兼业代理业务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你公司未依法取得《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 年 12 月至 年 7 月,通过长沙航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票务系统、帐号为 csdh033 的出单端口销售阳光人寿航空意外伤害保险;

自 2010 年 8 月起,以航空意外伤害保险名义销售盛安环球“交通工具意外伤害综合服务电子凭证”。你公司上述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之规定,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损害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现责令你公司立即停止未经许可代理销售航空意外伤害保险的行为,立即停止以航空意外伤害保险名义向社会公众销售或赠送类似盛安环球“交通工具意外伤害综合服务电子凭证”的行为。我局将视整改情况决定采取后续监管措施。

篇2: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新形式下的群众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地区、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有的贪图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突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要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的行为。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实施农村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规范服务性收费。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坚决制止科室承包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科室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做法,规范医院和医生的用药和治疗行为,坚决纠正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等问题。

篇3:申论写作五要素分析

申论考试大纲中写道:“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考核的最后一种能力, 是其他能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因为申论成绩的评定方法是阅卷老师通过考生答题的文章给予分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申论写作立意需高、视角需广、内容需实、语言需精与用词需专五个核心要素。

一、立意须高

立意, 即确定文章的主旨、中心论点, 重视立意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传统。“千古文章意为高”, 王夫之先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李渔在其《姜斋诗话》中强调“作文一篇, 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 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 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也决定着申论文章得分的档次。

首先, 申论写作立意高, 要求主题鲜明, 善于升华。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的人才都要代表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需要考生具有公务人员的“角色”意识, 具有一双“慧眼”, 能通过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升华为主题。如××省招录公务员考试中, 2008年 (甲卷) 给定资料为出租车司机自救基金 (一元基金) 的问题, 2003年 (B卷) 给定资料为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 都是在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事情。出题者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发现并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把有关政策、理论原则同申论试题所反映的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针对要求认识、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提出符合实际且合理可行的见解。

其次, 申论写作要站得高、看得远, 着眼长远利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问题的关键。当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 便应审视遴选, 根据身份抓住要害, 抓住关键, 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 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连锁反应, 公安干警对企业生产扰民事件的无能为力等, 但这都不是“本”, 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二、视角须广

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要涉及某一问题及相关的系列问题, 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时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每一段材料都是有用的, 绝不是摆设, 要认真思考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在写作时要有广阔的视角, 尽量全面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答题的角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 需要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来进行答题, 防止以偏概全的思维。构思立意要站在具体政府部门的角度, 分析原因时要想到经济、政治的原因, 还要想到社会、文化的原因, 才能写出顶天 (与宪法、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 立地 (紧密结合材料和地方工作实际) 的文章。如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政府与社会全体公民均需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考生在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时就需要有多角度: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和落实责任制。此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思维缜密, 视角广阔, 能获得较高成绩。

三、内容须实

申论写作要“高”“大”“全”, 绝对不能“假”而“空”, 要实实在在做文章。部分考生不是靠自己思考、论证来提出见解和对策, 而是迷信考前辅导班等总结的申论写作之“万能八条”, 把大段大段的现成的流行的言论和观点塞进文章中, 从而使考官无法从文章中读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也无法判断考生是否有能力、会办事, 考生的高分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内容要“充实”。高大全搭的是骨架, 除了骨架, 还需要血肉来支撑。如针对安全生产问题, 某考生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题, 开篇引用给定材料中概括而来的事实材料:

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 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 再传河南寺沟煤矿进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 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援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 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 (过渡) 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

用事实材料引申出论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较之于以空对空的政策提出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内容要“真实”。内容要符合材料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如2006年××省申论试题 (五) 要求:请依据给定材料, 以“证人保护亟须制度跟进”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 论述虚实结合, 有说服力, 思路清晰。针对这类有具体、明确要求的题目, 考生绝对不能对策空洞、言辞泛泛, 必须结合真实材料。材料是“根”,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夯实基础, 方能稳如泰山。

四、语言须精

由论作文要求考生写作的文章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 要结合给定材料, 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措施等。显而易见, 是要求考生写作短小精练、观点鲜明的政论文。有个别考生作文时为展示自己较强的文字功底, 爱使用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长句, 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仔细研读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 报告喜欢使用结构简单、词语精练的短句, 句子最长不过20个字。因此, 申论写作在通顺的基础上, 切忌啰嗦, 语言需精练。

五、用词须专

申论写作语言要求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首先, 是一种工作语言。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用于模仿公务员身份来完成工作, 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 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简洁、实用:即语言要言简意赅, 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 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冷静、理性:即用语不要包含情绪, 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描写。其次, 是一种公文语言。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 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 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 含义准确不要模糊, 通俗易懂不要生僻,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 不乱用缩略简化语。第三, 忌用文艺腔, 即不能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 而要用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 文风简洁平实即可。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 那就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同样表达出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第四, 忌用学生腔。申论考试经常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身份来提出对策, 所以考生应站在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写对策。假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 这是典型的学生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水平。

篇4:浅析公务员培训之申论写作

关键词:申论;客观性命题;理性表述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28-1

笔者处于“申论”教学研究第一线,深切地认为,作为一种测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新型文体,“申论”更能体现写作学科内在的务实、创新本质。没有多写多练固然不可能写出规范的申论,但如果没有搞清楚“申论”这个文体的本质特征,则无法有针对性地写、练。

一、申论是什么

严格地说,“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申述、引申,二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论”的含义较多,主要有二。一是议、议论。《说文》:“论,议也。”段玉裁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二是含有深思、谋虑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合起来,“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申论”说到底就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

二、申论蕴含的写作规律

(一)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1.命题要求。

客观性命题与考察的目标相一致。“申论”的命题是客观的,但其背后潜藏着出题者的主观要求,即“申论”考察的目标是什么?对此,《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申论,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察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

它主要考察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提供的可行性方案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看,考察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试题二者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2.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在“申论”的客观性命题背后不仅潜藏着主观要求,也潜藏着出题者或隐或显的意图。命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综观几年来的“申论”试题,其主体部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供料写作”,而所供材料又都是涉及國计民生、带有普遍性、为来自各方面的考生所熟悉的情况。可见,从命题意图的角度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1.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面对“申论”所给定的材料,有人阅读后奋笔疾书,有人心中茫然,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阅读缺乏思考与评判。其表现是,阅读时要么简单地就事论事,因而把握不住各类材料之间的联系、类别、性质、主次。那么如何进行思考性的评判阅读呢?笔者提供如下具体方法:、

一是理清材料内在的组合方式。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材料是按照所反映事件(或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摘录、组装的,其中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二种,材料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的。其中各个子材料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它具有案例的某些特点。

二是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阅读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材料内容。阅读横式组合的材料,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讲述“相同”内容的材料归口合并在一起,来理清其逻辑关系。

三是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1 500 ~ 3 000字左右的材料,文字较多,内容复杂,这就需要筛选。筛选必须根据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来进行。思考性评判阅读的重点是那些与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关系紧密的子材料,对不很紧密的、次要的材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最后,就是对重点子材料的圈点与精读、归纳与概括。

2.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申论”作答时,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还是进行论证,都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必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并彼此印证。

第一,概括问题。首先,要充分注意题干的指令性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其区别是明显的。而字数规定,或是150字,或是350字,也不可忽略。当然,还有说话的“身份”要求等,也要注意。其次,要学会抓关键问题。

第二,提出方案。首先,个人定位要准确。仔细审定客观性材料为考生设定的身份—虚拟身份,否则,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其次,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尤其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一定要用“自我”设定的“身份”去抓住要害,逐步展开,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第三,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办法(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第三,论述问题。首先,要抓住给定材料中一个应该“申而论之”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和鲜明的观点。确定什么题目,与背景材料提供的空间和“申论”所要求的字数限制都有关系。由于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二千字的申论,只能紧抓要害问题,阐述清楚。鲜明的观点是“申论”的灵魂。一篇“申论”意义的大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这里体现。第三,就是详实的阐述和论证。事实与道理的有机结合,是增强“申论”说服力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实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说理则是对事实本质的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理从事出,虚实结合,是增强申论的理论色彩与说服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委会.申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学勤.周礼注疏: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姗.文心雕龙·论说[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篇5: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要调整一次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一次分配,是资方与劳方之间进行的财富分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资方市场,由此决定了资方在财富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强的姿态和更加主动的地位。这导致群众工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调整一次分配格局,就需要建立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和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群众工资收入水平。

要调整二次分配格局,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和公众之间进行的财富分配。当前,我国税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税收负担偏重,甚至不少地方还在征收“过头税”,存在寅吃卯粮的问题,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收入;二是税收转化成财政后,投入在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数量较少,未能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福祉,也间接影响了群众增收。故此,调整二次分配格局,需要改革税制、减轻税负并加大税收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杠杆作用。

要调整三次分配格局,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三次分配,是社会公众以公益慈善等形式,将部分财富无偿捐赠给困难群体的财富分配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社会氛围。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期望值很高,而自身投身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偏低。同时,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公众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削弱了财富公平分配的自主性。可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增强公众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自觉意识,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水平与工作透明度。

篇6:公务员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机关之间询问问题,征求意见,可以使用询问性函,如:《××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询问举办全省农民运动会有关项目比赛的函》。其正文要写明询问的事项和答复要求,最后以“盼复”或以上意见,请予函复结尾。

3)请求性函

机关之间请求帮助或配合工作,以及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可以使用请求性函。如:《××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关于申请拨款维修省府机关办公室的函》。其正文说明提出申请的理由和请求批准的事项。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请求批准,不应用请示,而一般要用函。

4)答复性函

机关之间回复问题,可以使用答复性函。如:《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调整新护照收费标准的复函》。其正文首先引述对方公文的标题和文号,这是对发文缘由的揭示,然后表明态度,并以“现函复如下”这一惯用的过渡语句领起下文写明答复事项,或提出指示意见。写完后全文也就结束了,不用使用结束话。

4、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1)文种的选用要正确。

(2)内容要简洁。

(3)措词要具体。

(十二)会议纪要

1、会议纪要的用途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2、会议纪要的种类

(1)按其内容和功用不同,可划分为指示性会议纪要、通报性会议纪要、消息性会议纪要。

(2)按会议性质不同,可划分为日常行政工作会议纪要、大型专题工作会议纪要。

3、会议纪要的写法:

(1)标题:

会议名称或会议议题+文种,如:《全国江河堤防建设现场会议纪要》。

(2)正文:

开头部分:概述会议情况即简要交代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会议内容等。

主体部分:写明会议议定事项,会议讨论、形成的意见或概括会议精神的要点等。

结尾部分:对与会单位和有关方面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和希望,或者概括会议内容。

(3)落款:

写上制文机关名称、成文时间。

4.会议纪要的特点:(1)纪实性;(2)提要性。

5、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

(1)要做好会议纪录。

(2)要突出会议要点。

(3)要善于整理会议意见。

篇7: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都是一种常考题型,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公文的写作格式问题,理论上来说,不同的公文文种,会对应不同的写作格式。但实际上,公文写作的格式在某种程度具有共通性。今天,就由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公文的通用格式要素,大家在写作公文式,可以在通用格式要素的基础上,适当改动即可。

一、标题

公文写作要求考生写出来的内容必须是成文的,因此,公文的第一个格式要素就是标题写作。公文标题写作的一般公式为:发文单位+关于+发文内容+文种,公式中的其他要素根式题干和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删减,如题干给出发文单位则写,没有给出发文单位则不写,但文种一定不能省略。例如:市文明办关于文明出行的倡议书,其中倡议书不能省略。标题顶格居中书写,如若标题太长,可写成上长下短的梯形,居中对称。

二、发文对象

公文往往有发文对象(主送机关),即此公文是写给谁看的。在公职类考试

当中,公文的发文对象比较常见的有市民、家长、领导、学校等。公文发文对象在标题下一行顶格书写,后跟冒号。公文发给谁,发文对象即是谁。例如:广大市民朋友:

三、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公文写作的核心部分,主要的采分点也集中在这个部分。公文写作的正文部分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公文的开头部分主要是写一些背景性的信息,例如开场白、写作目的、缘由、意义等

(2)主体。公文的主体部分是公文采分点的关键所在。具体写作内容要根据题干要求概括材料或根据工作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写。

(3)结尾。公文结尾常见的结尾方式有:总结式,呼吁号召式,贯彻要求式。考生可根据文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结尾方式。

四、落款

公文写作的最后一个格式要素为落款,即公文的发文单位和发文日期。发文单位和发文 日期写在公文的右下角,发文单位在上,发文日期在下,发文单位和发文日期上下居中对称。

篇8: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一.《申论》命题趋势

(一) 话题:立足于“当前”, “三点”频出

由于公务员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即:他们只要走上工作岗位, 就应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眼前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急迫问题, 诸如:“环保问题”、“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可见《申论》试题在给广大考生提供的背景材料里, 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的问题频频出现, 这些“即时性”的材料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种命题思路的意图很明显, 即要求我们公务员应具有“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素质。纵观历年《申论》真题, “所命之题基本反映了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原则, 体现了市场经济语境下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公共管理对公务员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1]当然, 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很多, 并不是任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都能成为申论的主题, “能够成为申论主题的热点问题是与政府管理职能相关, 而且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2]即:申论主题与政府管理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为此, 我们认为, 准备报考公务员的莘莘学子和相关人员平时就得关心时事, 多看党报、权威性的报刊, 如《光明日报》、《半月谈》、《瞭望东方周刊》等;另外还应常看“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电视栏目, 注重平时的积累, 扩大自己的时事信息面,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惟有丰富自己阅历, 才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 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写起文章来, 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3]。

(二) 背景材料:份量加重

《申论》试题给定材料的份量越来越重, 由当初的1400字增加到现在的6500字以上, 这种“超大容量”的背景材料暗示了命题发展动向:

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或者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都可能涉猎;同时, 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的趋势较为显著。如:2011年, 传承黄河精神;2012年,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2013年,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

知识方面:具有常识性、公务性、通用性等大众化知识进入材料。这有力地保证了为不同专业的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

篇幅方面:信息量不断扩大, 字数成倍增长。

(三) 试题结构:由“三段论”趋向多元化

纵观14套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 前三年的《申论》试题采用“三段论”模式, 即:“概括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论证对策的合理性”。但从2003年起, 《申论》出现了新的写作格局, 如:2003年要求撰写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 2004年写一份报告, 2005年出现了多项选择题, 2007年出现了名词解释……可见, 《申论》的试题结构朝着综合性、多元化方向转变。

(四) 答题要求:注重“身份虚拟、政务虚拟”

每套《申论》题目, 一般都有“虚拟政务身份”的试题, 这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实际工作情境, 主要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命题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家招录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多年的《申论》试题对此没有做太多的调整, 并将继续采用这一答题要求。

二.《申论》写作策略

(一) 阅读资料, 把握重点

首先, 阅读材料, 舍得花时间。申论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 从形式上看, 不属于完整的文章, 没有标题;从内容上看,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且材料与材料之间排列往往也比较混乱, 有的材料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 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成品”。因此, 考生必须一则一则地仔细阅读, 了解每一则材料的主旨, 并通过比较阅读, 弄清楚它与其他材料的关系, 以及它在全部材料中的地位、价值, 力求做到:切实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 准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 阅读资料的时间, 不得少于40分钟。

其次, 解读资料, 把握重点。要准确把握背景材料的重点, 具备驾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凌乱不堪的资料、复杂的事件, 要从中有分清“轻、重、缓、急”, 明确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然后再做出正确判断。如:2010年《申论》试题, 主要问题是科学统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次要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二) 概括要点, 准确深刻

首先, 准确把握答题要求。历年《申论》试题, 都有“概括要点”题型, 但答题要求不尽相同, 如:2006年的《申论》试题, 要求考生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 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2013年《申论》试题要求考生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条理清楚、全面准确地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考生没有审清题意, 将“概述主要内容”误认为“概括主要问题”, 会导致概述不够准确或者遗漏内容较多等现象;将“概括主要问题”误认为“概述主要内容”, 会导致对“主要问题”不曾提到。这些现象是考生答题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概括要点”这一环节, 力求做到:审清题意, 切中要点, 紧扣资料, 抓准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概括归纳。

其次, 概括的内容要深刻。一方面, 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分清主次,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不能就事论事, 没有深度。如:2000年《申论》试题, 材料涉及到经济、环保、民事纠纷、城市规划等方面, 但我们认为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写作时, 只有把握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概括时才有深度。

(三) 提出对策, 对症下药

提出对策主要考查一个人的政策水平、关心社会问题的程度、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容易拉开考生成绩的档次, 是申论考试的关键性环节。有人指出:“要写出优秀的申论, 就必须从安邦治国的高度来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来。”[4]

我们认为:首先, 准确地找出问题产生或存在的原因。因为找出问题产生或存在的原因, 一方面, 有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 有助于论证或应用文写作部分的作答, 使文章写得更加充实、深刻。

其次, 明确虚拟身份, 找准个人位置。《申论》考题, 一般都会设置一道要求考生提出对策的题目, 且为我们设定“虚拟身份”———“准公务员”。或假定考生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 (2012年) , 或假定县文化局的干部 (2013年) ……答题时, 我们首先要明确虚拟身份, 找准个人位置。身份定准了, 才有可能“抓住”问题, 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 “再虚拟”身份时, 应当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很醒目, 而净说一些外行话, 那么, 效果会更差。

再次, 提出的对策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谓针对性, 指提出的对策针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如:2012年《申论》试题, 考生如果认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公交车造成路面严重拥堵的原因是公交停靠站较多且缺乏统一管理, 那么, 考生在拟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时就应从完善公交车交通管理体系着手, 科学合理设置停靠站点等。这样,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一对应, 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谓可操作性, 指提出的对策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步骤, 并且有直接解决问题的职能机构或政府部门负责处理、落实, 同时, 还充分考虑以最小的付出、最低的风险、最大的收益方面来选用最佳方案。

(四) 书面表达, 规范严谨

《申论》最后一题, 历年都是撰写一篇文章。它是“论”的能力的充分体现, 是整个解题过程中的“重头戏”。它真正体现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5]的全面检测。

首先, 依据材料, 确立中心论点。《申论》所提供的材料, 往往蕴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意义, 高低不等, 深浅有别。考生只有真正理解的材料, 并善于找准最佳的切入点, 深入开掘, 才能发现既正确又有新意和深意的观点, 即考生所确立的中心论点, 应是基于对给定资料的理解和引申, 既能揭露出问题的本质, 又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提炼出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 做到“小中见大”。

其次,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考生应具备驾驭中心论点的能力, 即:立足材料, 联系现实, 思路开阔, 旁征博引, 全面而深刻地论述问题, 做到“大中取小”。认证过程, 思路清晰, 组织和安排材料时需要符合严谨的逻辑关系, 顺理成章, 一气呵成。一般来说, 《申论》写作时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进行构思。

引论部分: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并略作分析, 将议论的主要问题呈现出来, 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见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即以“看准事物发展的趋势、看透事物的本质”[6]的本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本论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精心挑选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或者反驳所提供的材料中的某些行为、现象、思想, 即恰当运用立论或者驳论的写作方法。考生尽可能地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将自己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充分展示出来, 可以恰当而准确运用一些修辞使说理具体、形象生动, 诸如“结构大致整齐的对偶、排比、递进、反复等, 能够使语言雄健有力而又端庄持重;还有适当的比喻、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7], 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结论部分:申论的结论部分, 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 强调主题, 深化中心论点;二是发出号召或抒发感慨。因此, 写作时, 要注重提炼精华, 言简意赅, 情真意切, 尽可能地规避“标语口号式”、“虚张声势”的结论。力求做到“不拖泥带水”、“不故设悬念”、“言尽而意止”。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使事深于政术, 理密于时务, 酌三五以熔世, 而非迂缓之高谈。”[8]

再次, 文从字顺, 卷面整洁。文从字顺, 即写出来的文章流畅通顺, 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因而, 写作时使用标准的书面语言, 文章不得出现错字、别字和病句。另外, 卷面整洁, 给阅卷老师一种美感, 将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评价。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卷面应有清朗明快之感。在阅卷时, 我们经常发现, 有的考生在卷面上有乱涂乱画的现象, 标点符号不规范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我们建议考生写作时, 最好先打草稿, 至少是先拟定一个写作提纲, 然后再誊写到答题卷上, 保证卷面的美观整洁。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选择人才的标准不断地提高,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申论》考核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申论》试题的形式必然越来越科学。当然,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我们通过研读真题, 把握命题的趋势, 是培养我们应试能力、提高《申论》成绩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完善, 公务员录用考试成为国家及地方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莘莘学子和相关人员进入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阶梯, 《申论》作为此类考试必考科目之一, 已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14套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从话题、背景材料、试题结构和答题要求等方面探究《申论》命题趋势, 以解决《申论》“考什么”的问题;并从考生的视角出发, 审视《申论》“怎么考”的问题。

关键词:申论,试题,写作

参考文献

[1]陈学璞.《申论》考试命题问题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陈国强.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应对申论考试能力[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

[3]董小玉, 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

[4]劳玉灵.风恢恢而能远, 流洋洋而不溢——刘勰的“对策写作论”及其对申论写作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5]张小龙.申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3.3.

[6]洪威雷, 黄莉.《申论》考试中潜在分值的情发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7]郭文丽.公安院校学生申论应试能力问题及训练方法[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 (3) .

篇9:申论公文写作格式

关键词: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该条例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该条例的执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6月29日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于2012年7月1日起执行。笔者认为,从公文作为全国各类组织通用办事工具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的国家政治体制等角度考虑,该标准以改称“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为宜。

首先,从公文作为全国各类各级组织通用的办事工具角度考虑,全国应有统一的公文格式标准。公文作为书面的办事工具,不仅在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各级组织内部使用,而且,在不同类别的组织间流转,用以传递信息、沟通意图、指挥协调等。公文具有统一的格式标准,便于人们对之的识别、使用、处理、管理等,当然,也便于人们对之的学习、掌握,同时,便于保证公文的效能发挥等。因此,中国自建立国家制度以来的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公文格式问题,并且,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和人们对公文认识的加深而对公文格式作日益合理、完备的规定。如,殷商时,甲骨文书初步形成了“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的结构形式,汉朝时,对公文的载体尺寸、不同类型的公文格式等作出规定;明朝时,对公文的书面排版作出详细规定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文格式问题,历次党政部门的公文处理规定,都把公文格式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1988年9月5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正式确立了国家统一的公文格式,并且,明确“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级党、政、军机关正式发布的公文”。但是,由于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关于党的公文格式的某些规定与这个标准的某些相关内容不一致,且由于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问题,使这个标准经修订在1999年12月27日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时,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从而使国家又无全国统一的公文格式标准,由此,造成使用公文时的一些问题。如党政联合行文时,发文日期党的系统要求用阿拉伯数字[2],行政系统要求用汉字[3];保密等级和紧急程度,党的系统要求标于公文首页的左上角[2],行政系统要求标于公文首页的右上角[3]。这种要求的不一致,使制作公文者无所适从。现在,国家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统一了党政公文格式,解决了前述原党政公文格式不一致出现的问题。但是,这只是统一了党政公文格式,军队和人大公文格式还是执行其本系统的规定,还存在着与现党政公文格式不一致的情况。如,现党政公文格式规定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左上角[4],现人大公文格式规定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右上角[5],现军队公文格式规定也是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右上角[6]。再如,现党政公文格式规定发文机关标志的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的距离是35mm[4],现军队公文格式规定“报告”、“请示”的发文机关标志的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距离为80mm,其他种类公文的发文机关标志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距离为25mm[6]。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党或行政机关和人大或军队机关联合行文时,制作公文格式不好确定。还有其他性质单位的公文格式现在无统一规定,虽然,党政公文格式标准规定“其他机关和单位的公文可以参照执行”[4],然而,这里说的是“可以参照执行”,是否真“参照执行”,取决于制发公文者自己,由此,还有可能出现不同单位使用通用公文形成的实际格式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国家应颁布统一的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其次,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角度考虑,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一个部门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直接规范党组织公文格式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不合适。尽管《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7],但党章的规定,是说党组织应像社会其他组织一样尊重和遵守法律,支持和接受行政机关等的社会事务管理。不意味着行政机关等可直接针对党的组织出台管理规定,对党组织的有关活动直接进行管理。虽然,笔者清楚,《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发布,是由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前者是后者的配套文件,但由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样是党政联合行文,而是行政机关的单独行文,所以,无论是按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党政分开原则[8]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根据隶属关系行文原则[9],党政任一方不应向对方的下属组织下命令、作规定,还是考虑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都不适宜发布直接针对党组织公文格式问题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而应发布面向社会各种组织其中包括党组织的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其实,发布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不仅是现实公文处理工作的需要,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不仅是指各种组织的公文处理工作遵循大体相同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各方认可的基本相同的格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企事业组织党政行文过去长期分别按国家党和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办理。现在作为国家一级的党政公文格式标准统一了,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事业组织的党政公文格式也统一了。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公文格式虽然可能与现行党政公文格式标准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不是现实公文处理工作的客观需要造成的,而是不同公文格式制订者的认识差异造成的。统一全国的通用公文格式,不会束缚不同性质组织的实际公文处理工作,恰恰相反,它有利于不同性质组织的公文使用、运行和效能发挥。将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改称“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不仅可使该标准的运行更名正言顺,而且促进全国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彦离.通用公文简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1~33.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Z].1996-5-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Z].1999-12-27.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Z].2012-6-29.

[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Z].2000-11-15.

[6]总装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 军队机关公文格式[Z].2005-10-2.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章程[Z].2007-10-21.

[8]田济民,宋琼.党员手册[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370.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Z].2012-4-16.

篇10:申论写作中通知的格式及

环办函[xxxx]1439号

在京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印发了《关于xxxx-xxxx年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国机采字〔xxxx〕12号),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xxxx-xxxx年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国机采字〔xxxx〕12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上一篇: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调研下一篇:王林紧急声明: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