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2024-05-24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共9篇)

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编写:杨广东审查:陈鹏备课日期:2010-11-15上课日期11-22序号:23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掌握课内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虚词。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难点】重点实虚词的一词多义 【学法指导】诵读练习

【学习内容】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2.从径道亡()3.间至赵矣()4.臣请就汤镬()5.左右皆靡()6.为赵王寿

()7.秦王竟酒()8.位在廉颇之右()9.一介之使()10.徒以口舌为劳()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苛政猛于虎也()

之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6.何陋之有()对1.何以知之?对曰()2.对镜贴花黄()请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1.使人遗赵王书()2.秦御史前书曰()3.军书十二卷()

许1.宁许以负秦曲()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设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奏1.请奏瑟()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1.顾()吾念之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1.计()未定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拜:(1)拜()为上卿。(2)拜()送书于庭。见:(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3)才美不外见()。

徒:(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因:(1)不如因()而厚遇之。(2)相如因()持璧却立。(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幸:(1)君幸()于赵王。(2)则幸()得脱矣。(3)大王亦幸()赦臣。(4)幸()来告语之。

负:(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6)胜负()未定。

请:⑴.璧有瑕,请指示王()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⑶.诸将请所之()

五、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特以诈为予赵城()

七、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

【学习反思】本文内容你掌握如何?还有哪方面比较弱?

4答案

一、1.xiào2.wěnjǐng3.zhuàn4.miào5.guàn6.nú7.yǔ8.wèi9.nì10.yì

二、1.道歉2.小路3.从小路或悄悄地4.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倒下6.敬酒或献礼7.完毕8.上9.个10.只不过,建立

三、1.不否2.庭廷3.案按4.缪穆5.孰熟

五、于1.在 介词2.和 介词3.到 介词4.被 介词5.对 介词6.比 介词

之1.它 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这 代词4.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对1.回答 动词2.向着 介词

请1.请允许我 动词2.请你 动词3.请示 动词书1.信 名词2.书写 动词3.文书 名词许1.答应 动词2.左右 不确定数词3.赞同 动词4.象声词hǔ5.处 名词

设1.安排 动词2.部署 动词3.假设 连词奏1.弹奏 动词2.进献 动词

顾1.可是 连词2.回头 动词3.拜访 动词4.难道 副词计1.计策 名词2.谋划 动词3.计算 动词(1)授官(2)叩拜2:(1)被(2)接见(3)呈现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4:(1)趁此(2)于是(3)借助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 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 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

六、1.西 名→状 2.前 名→动 3.羞 动→意动4.先后 形→意动 5.归 动→使动6.上 名→状 7.诈 动→名

一、1.xiào2.wěnjǐng3.zhuàn4.miào5.guàn6.nú7.yǔ8.wèi9.nì10.yì

二、1.道歉2.小路3.从小路或悄悄地4.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倒下6.敬酒或献礼7.完毕8.上9.个10.只不过,建立

三、1.不否2.庭廷3.案按4.缪穆5.孰熟

五、于1.在 介词2.和 介词3.到 介词4.被 介词5.对 介词6.比 介词

之1.它 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这 代词4.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对1.回答 动词2.向着 介词

请1.请允许我 动词2.请你 动词3.请示 动词书1.信 名词2.书写 动词3.文书 名词许1.答应 动词2.左右 不确定数词3.赞同 动词4.象声词hǔ5.处 名词

设1.安排 动词2.部署 动词3.假设 连词奏1.弹奏 动词2.进献 动词

顾1.可是 连词2.回头 动词3.拜访 动词4.难道 副词计1.计策 名词2.谋划 动词3.计算 动词(1)授官(2)叩拜2:(1)被(2)接见(3)呈现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4:(1)趁此(2)于是(3)借助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 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 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

六、1.西 名→状 2.前 名→动 3.羞 动→意动4.先后 形→意动 5.归 动→使动6.上 名→状 7.诈 动→名

篇2: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家。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八、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2、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翻译。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月4日)

篇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不难看出, 同现代文教学一样, 古诗文教学仍然适合整体教学, 也就是要着眼整体, 重于意会。加之“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情节学生已经耳熟能详, 所以在教学中更没有必要字字落实。鉴于此, 教者在设计教学时, 把廉蔺二人的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作为重点, 把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 把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做到整体阅读、整体感受、品味精神、把握内涵。

在课后“研讨和练习”中将第三题“用现代汉语改写这则故事”和第五题“写一段文字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设计成两个作文题目, 由学生选做。

作文题目一:

将相和——改写《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文题目二:

忍让的艺术——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

下面是学生的两篇习作:

忍让的艺术

——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忍让。

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长河, 因为忍让而名留青史的人不在少数,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杰出的代表。故事这样说, 渑池之会后, 廉颇因不满蔺相如比自己地位尊贵, 而出言辱骂蔺相如, 蔺相如却做出忍让退步, 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后廉颇自知不如蔺相如的心胸宽广, 负荆请罪, 二人齐心协力为国家立下大功。此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历史上忍让成大事者, 为数的确不少。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西汉的韩信、张良, 这些人不也受过耻辱吗?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 打扫宫室, 连自己的皇后都成了夫差的奴仆, 但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国耻, 卧薪尝胆。最后, 三千越甲吞吴, 称霸一时。西汉的韩信、张良、萧何三人齐名并称西汉三杰, 可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博大胸怀?韩信受胯下之辱, 不也最后成为军事家了吗?汉高祖刘邦曾经赞叹说:“领兵打仗, 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务, 决胜千里之外, 我不如子房。”这子房就是张良。张良年轻时曾强忍怒气为黄石公拾鞋。可以想象, 当时韩信奋起反抗, 越王勾践誓死不降, 张良出言不逊, 甚至出拳殴打, 他们就不可能成大事, 他们的事迹反映出一种朴素的心理:忍让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现在都在讲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等。人让车, 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 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 让出一份和谐, 这就是现代的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只要我们树立起忍让的品德, 相信这个社会永远是和谐的;只要我们学习古人的忍让精神, 就不怕成不了事业, 就不怕立足不了社会。

将相和

——改写《廉颇蔺相如列传》

却说渑池之会后, 赵王以相如功大, 官拜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半生驰骋沙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却位居我上, 吾羞矣, 不忍为之下, 见必辱之。”相如闻之, 乃唤左右取纸笔作书, 寄予廉颇。

廉颇闻有书至, 大怒曰:“真小人也。”掷之于地, 左右皆劝之, 怒气渐消 , 乃拆视之, 其书曰:

“窃闻夫为将者, 能去能就, 能柔能刚, 能进能退, 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 难测如阴阳, 无穷如天地, 充实如太仓, 浩瀚如四海, 炫耀如三光, 预知天文之旱涝, 先识地理之平康, 查阵势之期会, 推敌阵之消长。或问:古往以弱胜强者, 其术如何?曰:处大国无患者, 恒多慢, 处小国, 有忧者, 恒思善, 多慢则生乱, 思善则生治, 理之长也。

吾虽寄食门下, 素贱人, 昔日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 不知苏秦, 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 张仪两次相秦, 皆有匡扶人国之谋, 此非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昔日, 管仲相恒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 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 真济世之才也, 且耕莘之伊尹, 钓渭之子牙, 皆有神谋鬼略之才, 匡扶宇宙之志。公既为人臣, 当效之也。

……

篇4: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miào)贤肉(tǎn)

(xiá)疵列(guàn)

B. (jǜ)傲(yáng)为

(zhuàn)舍(miǎn)池

C. 汤(huò)(nú)钝

(fǒu)(jué)别

D. 敲(sè)(wěn)颈

(yì)(jiàn)道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于赵王幸:宠幸

B.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C.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而:如果

D.传以美人及左右示:给……看

3.“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凭借,倚仗

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大王亦幸臣② 十恶不

B. ①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② 前后恭

C. ①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② 口笔伐

D. ① 且相如贱人② 不相识

5. 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大王见臣列观

6.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① 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②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 ① 乃使其从者

② 左右欲相如

C. ① 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② 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

相如广成传舍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为()

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② 拜送书于庭

③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 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⑥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⑦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⑧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A. ②③④⑤B. ①②④⑧

C. ②③④⑥D. ①③⑦⑧

二、 课内语段精读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克

B. 明年,复攻赵明年:今年的下一年

C. 请奉盆缶秦王奉:献

D.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②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③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④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⑤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⑥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④⑤⑥D. ①③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

B. 赵王深知前往与秦王会面,凶多吉少,所以有畏惧思想,不想前往,但廉、蔺二人都从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力劝他前往,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也就答应了。

C. 本部分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层次极为清楚,第一自然段为会前计议,第二自然段为会上斗争,第三自然段为斗争结果。

D. 本部分虽然重点写蔺相如,但廉颇一心为国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与赵王分别时的建议,让我们在感受到悲壮的同时,看到了廉颇的一片忠心。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一)

给黄玉强同学的一封信

赵凤欣

黄玉强同学:

您好!昨天上网打开我的电子邮箱,发现了您给我的来信。您说同学们这几天在宿舍里讨论如何对待“忍”字,你一言,我一语,好热烈,很希望也听听我的意见,因为有的同学在讨论这个话题时也拿我做过例子。

确实,我的思想中也有“忍”字。当年我被赵王拜为上卿且位居廉颇之右后,廉颇非常生气,他说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功,而我仅仅是凭着会耍嘴皮子,攻城野战与耍嘴皮子又怎么能相提并论?于是就放出话来,说要侮辱我。说真的,我当时也非常生气,可仔细一想,实在是生气不得。为什么?您想,如果我们二人闹不和,这不正是秦国高兴的吗?也就是说,如果我和廉将军一般见识,对赵国不利。这样,在路上远远地遇到他,我躲着走;上朝时,只要他去,我就称病,以免在朝廷上发生和他排先后的尴尬局面。后来,廉将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背着荆条来到我的家中,我们握手言欢。这是我盼望的一天呢。

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忍”。当年渑池会,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明明是侮辱赵王。赵王不得已鼓瑟,秦国的史官马上就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还得了!我是忍无可忍,怒发冲冠。我要求秦王为赵王敲瓦盆。您想,秦王他怎么会呢?这时,我什么也顾不上了,就说:“如果你不敲的话,我就拿我头颈的血溅在你的身上了!”秦王怕死啊,他就真敲了。我马上要赵国史官对此加以记载。

看来,讲“忍”,要看对谁,要看在什么问题上。用你们现在的术语来说,在人民内部,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就该讲“忍”。因为,忍一忍,退一退,海阔天空。在原则性问题上,比如渑池会上涉及到国家尊严的问题了,就不能“忍”。但我想,现在是太平盛世,更多的是非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同学之间,还有什么大事?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我们就该讲“忍”,讲“忍”就是讲团结啊,你说是不是?

蔺相如

11月20日

1. 对“忍”,我们应持什么观点呢?请结合本文来谈一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后一段与前两段是什么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平日写作文也常用第一人称,可我们理解的第一人称中的“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读了本文,关于作文中的第一人称,你又有什么新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爱美·丽妮的一封信

包有香

爱美·丽妮女士:

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邮递员通过时空隧道送来您的信的时候,我正在看《人民日报》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文章呢。

您在来信中说,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气节,是骨气,为了这些东西就算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您问我在生与死之间我选择了屈辱的活着痛苦不痛苦?

说真的,当时我痛苦极了。我怎么能不痛苦呢?我遭受的是宫刑啊!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我怎么去见熟人呢?我真想一死了之!可就在我决定用死来表明我是个有骨气、有气节的人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知道去死很容易,可父亲的嘱托也就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于是我选择了活着,以便完成史书,让父亲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孔子、庄子、老子、秦始皇、刘邦、项羽等众多的人物。通过和他们对话,我找到了我人生的价值,领悟到我活着是有意义的,尽管有人不理解我。我想,由于我的存在,就可以完成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样,我的心理也就平衡了。

现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想,和谐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更该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想一想,心理和谐了,自然也就把世间的许多东西看得淡了,比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看得淡了,也就不再斤斤计较,也就能够专心致志于自己从事的事业,自然也就能够有所成就了。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我们的社会还能不和谐?实际上,这也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悟到的道理。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感觉到我达到了心理和谐,不再有痛苦,有的是幸福,说真的,真是这样。您想,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几乎都忘了世俗的一切,我感到的是创作的快乐,这样,我怎么能不幸福呢?

这么回答您怎么样?您该满意吧?最后我还要说句题外话,就是和谐也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和谐了,也就没有了争端,也就没有了战争,那么我们生存的地球,也就真正变成了美好的人间,您说是不是呢?

以后来信可直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我的电子邮箱为:hexie@163.com。很好记的,@前面就是“和谐”一词的汉语拼音全拼。

司马迁

12月28日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给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倒数第二段有一句为“最后我还要说句题外话”,说得可真是题外话?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欣赏本文的形式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新天地

(一) 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二)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找材料,为下列论点进行适当地论证。

1. 重要的是要有荐才的伯乐

2. 知错就改,勇气可嘉

3. 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4. 提拔干部不搞论资排辈

参 考 答 案

一、 1. B(倨,音jù)

2. B(徒:只,不过)

3. D(使动用法,使……担负)

4. C(①杀②责罚 A. 饶恕;B. 傲慢D. 向来,本来)

5. B(A. 判断句;C. 被动句;D. 省略句)

6. D(A. 名词作状语;B. 名词作动词;C. 意动用法;D. ① 使动用法;② 名词作动词)

7. A(⑥⑦⑧没有通假字。①奉—捧②庭—廷③案—按④孰—熟⑤不—否)

二、 1. B(第二年)

2. D(⑤不能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3. B(“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4. (1) 大王(这次)去,估计一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回国,(需要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2) (现在我们相距只有)五步之内,请允许(我)能够拿(自己)头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三、 (一) 1. 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就该讲“忍”。因为,忍一忍,退一退,海阔天空。在原则性问题上,就不能“忍”。

2. 分总关系。第二段现身说法谈要“忍”,第三段现身说法谈不能“忍”,第四段进行总结。

3. “我”,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可以是古人,外国人,甚至是一朵花,一株草。

(二)1. 本文是借司马迁之笔谈一个人心理和谐的重要性。确实,一个人心理和谐了,这个人便不会出问题。每一个人都成了精神健全之人,还愁整个社会不和谐?

2. 不是题外话。和一个外国人谈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谈和平。我们看了这段文字,能够和当前的国际时事相联系,且想得很远。这里这么说,应该说是作者看问题还是比较深刻的。

3. 欣赏。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给现在外国的爱美·丽妮女士写信,这本身就够荒诞的,去看正文,知道司马迁还在看《人民日报》,还有电子邮箱,知道更有些荒诞。读完仔细一想,原来作者是想借这种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此便有了趣味,便有可读性,这样,我们也就认同了作者选择的形式,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形式。

四、 (一) 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状元卷失盗,公安局李局长怒发冲冠,要求限期破案。第二天案情大白,原来是他的刎颈之交杨洋的儿子监守自盗。

(二) 1. 论证“重要的是要有荐才的伯乐”,可用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一例。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对单位中的一些“千里马”,自己不重用,还不许调离,致使其在马厩中老死。而缪贤在国家用人之际,将自己发现的人才蔺相如贡献出来,让其在“完璧归赵”“渑池会”等事件中为赵国屡立大功。前后对比,现在的某些领导竟赶不上2 000年前的缪贤,岂不让人唏嘘不已。

2. 论证“知错就改,勇气可嘉”,可用廉颇负荆请罪一例。廉颇作为赵国有攻城野战之战功的大将军,位次竟在蔺相如之后,脸面上实在过不去,便扬言见到相如后,一定羞辱他。后来,他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悔恨,背着荆条,在门客的引导下到蔺府赔罪。廉颇作为赵国的上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吧,一旦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便采取实际行动改正,这种改正错误的勇气,实在让人佩服。

3. 论证“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可用蔺相如忍让廉颇一例。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后,心胸狭小的廉颇一心要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考虑到强秦不敢加兵于赵,其原因在于赵国有他与廉颇二人,如此,搞好二人的团结意义重大,所以他对廉颇一再忍让:上朝时佯称有病不去,以免和廉颇排位次,廉颇脸面上过不去;坐车出门,远远见到廉颇的车子,马上掉转车头,以免和廉颇发生争执。用蔺相如自己向门客解释的话来说,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篇5:《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 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 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三、 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 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 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 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 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八、 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 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 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月4日)

篇6: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第1-13自然段的疑难字词、句式及故事内容。

2、品味“完璧归赵”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及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并品味其说辩艺术。

【学习重难点】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及蔺相如的说辩艺术。

【合作探究】(Cooperation inquiry)

1、阅读第1-5自然段,你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如何?作者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2、小组展演第6-7自然段,控制在3-5分钟内。

3、请以说书的形式讲述第8-13段的故事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4、请找出第8-13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倒装句,并进行讲解,解决课后练习三1-5小题。

5、品味第8-13自然段的细节描写,(可从意思、人物情态心理、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见课后练习二第1-3题。

6、品味“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说辩艺术,他是如何说辩的?

7、简述第一部分(1-2自然段)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并设计板书。

8、小结第二部分(3-13自然段)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并设计

板书。(板书要求简洁易懂)

篇7: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目: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对廉蔺的评价

知识链接: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白璧微瑕()面面相觑()使人遗.赵王书()臣语.曰()大王见臣列观.()睨柱()舍.相如广成传()乃使其从者衣.褐()臣请就汤镬.()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为刎颈..之交()()礼节甚倨()

3、积累文中的成语。

奋发向上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两虎相争刎颈之交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梳理探究 第1~13 段文言知识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

秦兵之来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之(1)欲释之(2)即患秦兵之来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其皆出于此乎?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五、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决负约不偿城()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见:①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六、词类活用宁许以负秦曲(负:)

2、臣请完璧归赵(完:)

3、乃前曰(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

5、间至赵矣(间jiàn:)

6、卒廷见相如(廷:)

7、毕礼而归之(毕、归:)

8、左右欲刃相如(刃:)

勇争第一))))))))

高一语文必修4导学案编号:班级:学习小组:层级编码: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使用时间:

9、相如奉西入秦(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11、大王必欲急臣(急:)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七、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4、明年复攻赵

5、于是相如前进缶

6、廉颇宣言曰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八、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得罪于大王

11、不如因而厚遇之。

12、使不辱于诸侯。合作探究

一、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二、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课堂检测

(1)“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在全文中有____________ 的作用。

(2)“秦王遗赵王书” 后,赵国君臣议而不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3)缪贤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他对表现蔺相如出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 “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篇8: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塑造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塑造;分析

《史记》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历史文学著作中璀璨的一页。《史记》以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样,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使用多种描述手法对廉颇和蔺相如进行了全面人物塑造,为读者展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将相传。成为了《史记》中不朽的一篇。

一、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通过朴实简练的语言描写,完整生动的表达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司马迁在编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选取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描绘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及廉颇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体现了二人在为人做事的性格特点。从这三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智勇双全,忠君爱国的品质。而廉颇既有骄傲自满的性格同时他也有着知错就改,憨直豪爽的特点。

在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形象时,作者所选取的三件事都是最能够突出二个人的性格特征的大事。且在叙事中又有所侧重,“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出使时奉璧入秦而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时蔺相如主张赵王赴会同时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都体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忠君爱国的品质。

二、通过矛盾突出人物形象

《史记》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人物间矛盾的激化发展等锐利事件的描写来深刻生动的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秦赵,廉蔺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人物描写。秦赵之间因和氏璧产生矛盾。在赵国难以抉择时,蔺相如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提出了让秦国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的要求,随后孤身一人将和氏璧送于秦国。通过这一矛盾发展体现出了蔺相如处之泰然,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特点。秦赵矛盾这个导火索,引出了廉蔺矛盾,而后随着秦赵矛盾的解决,就出现了廉颇负荆请罪,蔺廉矛盾得到和解的发展过程。在这层层矛盾的发生和化解中,人物的形象也渐渐表露。

三、准确的对话体现人物形象

司马迁擅长使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呈现出人物形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物间的对话占很大的比例。在面对赵王时,蔺相如说了句“王必无人”。这一句话就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表达谦虚的意思,如果王还有其他的人选,可以不用选用蔺相如;第二层是交涉的意思,为他人提供了选用的机会,也为自己被选用免遭异议;第三层是铺垫作用,说明了没有人能够胜任此次的和谈。这一句话,既让他人无话可说,又体现出了蔺相如的能力。通过赵王和蔺相如之间的对话,隐约的体现了蔺相如虽刚刚踏入政坛,却已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姿态。而对廉颇的形象描绘也是通过渑池相会和将相和的重要对话来完成的。在渑池相会中廉颇大胆的向赵王谏言,以保赵国的安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不仅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同时也是心系国家安危,有政治头脑的良将。在渑池相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高于廉颇。对此,廉颇提出了不满。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廉颇作为武将的豪爽,同时作为政治家的不足。廉颇在得知蔺相如处处忍让时,他负荆请罪。通过一系列对话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廉颇知错能改的诚意。

四、通过对照描述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对比,一步步的完善了人物形象。廉颇对蔺相如不满,大胆直言。从中我们看出廉颇虽然是能攻善战的将军,但心胸狭窄,对于等级划分过度重视。相对而言,就体现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中我们看到蔺相如虽然只是赵王的门客,但也全心全力的为赵王效力,相比廉颇的门客在廉颇被免职后纷纷离去。表现出了蔺相如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

五、通过事件疏密细节展现人物形象

司马迁对完璧归赵及渑池相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因为这两件大事足以说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其他小事一概而过。而描写廉颇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没有对廉颇如何用兵取胜进行详细的描写,而侧重描述廉颇对蔺相如的嫉妒,负荆请罪,及晚年的得失。从中体现出廉颇既心胸狭窄又重义气的人物形象。除了在对事件描述的疏密程度上来体现人物形象,司马迁也善于掌握细节的描写。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和行为动作来展现人物形象。

六、结束语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熟练地使用了以上方法,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使人物形象有声有色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些方法不仅生动形象描绘了一个个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彦成.《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符号烙印的艺术表达分析[J].语文建设.2012(10)

[2]梁春海,石新成.从时事中论英雄——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的刻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3]刘福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描写[J].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8(06)

篇9: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1拜授予官职为上卿,2以凭借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3为是赵宦者令缪贤4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5遗送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6徒见白白地被欺;欲勿予,即7患担心秦兵8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9知了解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10幸宠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11势情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12质同“锧”铁砧请罪,则13幸侥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14幸幸好赦臣。臣15窃私下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16宜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17不同“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18奈何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19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20均权衡比较之二策,宁许以21负使…..承担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22必如果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23完保全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24指示指点给…..看王。”王授璧。相如因

持璧25却后退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26负依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27逆违背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28严尊重大国之威以29修修饰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30列观一般的宫殿,指章台,礼节甚31倨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32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33碎撞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34睨斜视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35固坚决请,召36有司案主管官,同“按”察看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37特只是以诈38佯假装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39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同“傧”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40度估计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41舍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42衣穿衣褐,43怀怀藏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44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45坚明约束坚守信约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46间从小路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47一介一个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48汤镬一种酷刑,用开水烹煮犯人。49唯希望大王与群臣50孰同“熟”仔细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51引牵,拉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52遇对待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53卒廷最终在朝堂见相如,54毕结束礼而55归使….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56使出使不辱57于被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58拔攻下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59为结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60毋不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61度估计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62望念头。”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63鼓弹奏瑟。秦御史64前书上前写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65为弹奏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66如前进上前进献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67刃用刀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68靡后退。于是秦王不69怿高兴,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70寿祝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71加胜致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72罢完了结束,归国,73以因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74右上。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75素向来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76列排列位次。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77引掉转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78所以……的原因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79同列相同的位次,廉君80宣宣扬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81羞以…..为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82不肖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83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84驽无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85徒只是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86所以…...的原因为此者,以87先以….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88负背着荆,89因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90宽宽容之至此也!”91卒相与最终互相欢,为刎颈之交。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同“锧”铁砧 2.可予不

不,同“否” 3.臣愿奉璧往使

奉,同“捧” 4.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议政的朝堂 5.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

宾,同“傧”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公,同“穆公”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9.为一击缻

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均之二策

形作动,权衡 2.宁许以负秦曲。使动,使….承担

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名作状语,向西

4.臣请完璧归赵

形作动,保全 5.乃前曰

名作动,上前 6.怒发上冲冠

名作状,向上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形作动,尊重 8.大王必欲急臣

形作动,逼迫 9.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形作动,撞碎 10.秦王恐其破璧 形作动,撞破 11.舍相如广成传 名作动,安置住宿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名作动,穿衣 13.怀其璧

名作动,怀藏

1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形作动,坚守;动作名,盟约 15.间至赵矣

名作状,从小路 16.卒廷见相如

名作状,在朝堂 17.毕礼而归之

使动,使…..归 18.秦御史前书曰

名作动,上前 19.令赵王鼓瑟

名作动,弹奏 20.左右欲刃相如

名作动,用刀杀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名作动,祝寿 22.而相如廷叱之

名作状,在朝堂 23.且庸人尚羞之

意动,以….为羞耻

2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意动,以…..为先 2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形作动,宽容

四、解释下列成语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渑池之会: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划线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结构后置 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判断句 4.徒见欺

被动句

5.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6.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 7.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8.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省略句 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省略句 1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省略句 12.故燕王欲结于君

介宾结构后置 1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判断句 14.谁可使者

宾语前置 15.拜送书于庭

介宾结构后置

1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介宾结构后置 17.设九宾于廷

介宾结构后置 18.乃设九宾礼于庭

介宾结构后置 1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20.使归赵

省略句 21.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句 22.会于西河外渑池

介宾结构后置 23.遂与秦王会渑池

省略句 24.不肯与会

省略句

2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者

大王亦幸赦臣:幸运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因跪请秦王:于是,就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承接

秦贪,负其强:依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这两个策略,宁可答应(给秦国和氏璧)来让秦国承担(不给城)的理亏的责任。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秦王害怕蔺相如撞破和氏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召唤主管官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十五个城给赵国。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八、文学常识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五个体例,它们分别是“书、表、本纪、世家、列传《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鲁迅评价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九、阅读理解

1、文章第1、2段的作用是

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突出廉颇功绩地位不凡,为后文廉颇居功自傲、鄙夷蔺相如打下伏笔,同时也与后文蔺相如地位的尊贵形成对比。

2、在“完璧归赵”的段落中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随机应变、机智勇敢、忠诚正义、有勇有谋。

3、“渑池会”的开头和结尾对廉颇的一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体现其忠心及具有政治头脑,为下文勇于认错做了铺垫。

4、说说“将相和”中,廉颇和蔺相如性格有什么异同?

不同: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显得狭隘。共同点:都对赵国忠心耿耿。

5、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是《史记》塑造人物的一大手法。请以廉颇为例,说说对话的作用。

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一是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二是在“将相和”中,他先前对蔺相如不服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

窄;而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第三次的语言就更突出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本篇人物合传中,作者如何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索的?

此传以廉颇“上卿”与蔺相如“舍人”身份的对比开头,高下贵贱悬殊。先以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不知不觉之中,埋下了日后廉颇蔺相如争功怄气的种子。文章接下去就撇开廉颇,用浓墨重彩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的两个故事,通过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过,在叙述这两个故事时,廉颇这条线也是隐而不断,秦王想得到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计无所出,一筹莫展,这才推出了无名人士蔺相如,使他有了一展才能的机会。在渑池会上,对蔺相如固然作了淋漓尽致的正面刻画,但也没忘记交代出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建议赵王赴渑池,以及将赵王“送至境”并商定赵王万一不归所采取的对策。文章明写蔺相如的外交才能,暗写廉颇的忠勇,虚实交错,互为衬托。

上一篇:读书那些事儿下一篇:中国石化设备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