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平先进材料

2024-04-09

杨云平先进材料(通用7篇)

篇1:杨云平先进材料

无悔人生

——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杨云平事迹材料

在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其乃巴格村,有一位被当地群众称为“杨专家”的大棚技术员杨云平,他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帮助当地60多户维吾尔族困难家庭建起温室大棚,教会1000多户维吾尔族群众大棚种植技术,使他们迅速走上致富路。

放弃优厚条件,选择无悔人生。杨云平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当地种植大棚蔬菜而享誉中外,蔬菜大棚的兴起使当地农民迅速富裕起来,杨云平家也不例外地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2006年的一天当他得知新疆要选聘一批优秀技术员赴疆支农的消息后,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村里人也非常不理解:“家里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那么好,为什么要到条件那么差的新疆去呢” ?可他憨厚地笑着说:之所以那里条件差,我才要去呢,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富了起来,我要在有生之年为新疆的老百姓做点好事。

十几年如一日,对群众倾情付出。初见杨云平时,脸色黝黑、身板结实的他正坐在被当地群众称为“大棚诊所”的房间里,为大棚农户艾尼瓦尔〃阿不拉配制灭虫药品。3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摆满了各类科技书籍和大棚器材。“最近病虫害发生较重,又是果品和蔬菜的盛果期,所以要特别注意用药。这种烟熏药既环保效果又好,深受大棚农户的欢迎。”说话间,杨云平拿起刚配制好的药,要去艾尼瓦尔〃阿不拉的大棚看一看。艾尼瓦尔〃阿不拉的大棚位于其乃巴格村一组,大棚里,一排排油桃树错落有致,艾尼瓦尔〃阿不拉说,近年来,我种油桃多亏了杨技术员的指导,以前我什么都不懂,在他的指点下,我现在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每公斤油桃的批发价是35元,再加上种植蟠桃的收入,他的大棚每年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

他如同我们的家人,我们离不开他。杨云平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话,和农民交谈比较吃力,但当地农民见到他都非常地喜欢和他拉家常,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据了解杨云平和全国劳动模范王乐义同村,他退伍后,王乐义手把手地教会他大棚种植技术,使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06年,杨云平选择到新疆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大棚技术员。“5年前我到其乃巴格村时,库尔班〃买买提还是个贫困户。当年我替他担保,帮他凑够了建棚所需的资金,并借给他700多元买肥料。”“卡哈尔〃阿不拉3年前建好大棚种上了黄瓜,可黄瓜长势不好,我在他家住了整整七天,帮他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借给他1000元周转金……”谈起推广大棚种植技术过程中自己帮助过的当地群众,杨云平说也说不完。

刚到比西巴格乡工作的那一年,杨云平一口气帮助其乃巴格村32户维吾尔族群众建起了大棚。一些农户建大棚缺乏资金,他就做他们的担保人;农户没有时间购买药品和大棚器材,他就帮他们从县上买回来。而村民们待他也不薄,大棚里的蔬菜、瓜果长成了,都会送些到他家里,让他尝尝鲜。村民们逢年过节、遇到喜事也总喜欢叫杨云平到家里坐一坐。“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更多了,对建大棚的农户补助力度越来越大,找我帮忙建大棚的农民多了起来。”

自杨云平2006年被农技部门聘请到当地教授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乡已形成4个规模较大的大棚种植村,近千户农民靠大棚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篇2:杨云平先进材料

杨云皓同学是西岗区景润小学5年一班的学生。杨云皓同学作为学校的大队委他却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为自己的学习生涯谱写了诸多荣誉,品学兼优、能力突出,几年来,在老师的精心教导和培育下,他在学习上,积极努力,刻苦钻研;在工作中,敢于负责,勤勤恳恳。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敢于向困难挑战,永不言败、追求上进,下面就让我们回眸过去,去追寻他雷锋式的人生足迹,看看这个朴实、勤劳、智慧的男孩,是如何向老师、同学散发出雷锋式的精神。

杨云皓同学不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心地特别善良,乐于助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同学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班级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他经常是以班为家,把班级的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班级无论哪能一位同学有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高潮。

每当扫除,等劳动时,带工具就成了很难的问题,他就主动到他住户的前邻后舍帮着借工具,有时一人带四五把工具,杨云皓同学背着书包,拿着扫除工具早早的来到校园,而且他还不怕脏、不怕累,还带动同学主承担了我班地面清理工作,他默默无闻的工作,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曾经被评为景润小学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和学校大队委,他就如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越开越灿烂。

杨云皓同学从一年级刚踏入校园开始,就一直发动家长做贡献:捐花草,捐鱼缸,还发动家长捐镜子……..他已经渐渐形成习惯,班级里少什么东西他都自愿补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责、博爱的他对待一切都是那么认真,那么一丝不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他从未想过要得什么奖,只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尽好自己的责任,没有刻意为之,没有附带任何条件,或许这也正是雷锋精神中最为宝贵的内涵。

杨云皓同学深知,荣誉的取得与老师的辛勤培养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后,他将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在学习上,继续发扬决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习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生活中,坚持自主自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帮父母做力所能极的家务活,为父母分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在工作上,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好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为班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同学们的共同进步尽一份自己的心意。总之,他将以自己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本领

篇3:刘会平先进事迹材料

学 校:庆祖镇栾村中心小学 姓 名:刘会平

小学教师先进事迹

三尺讲台写青春

庆祖镇栾村中心小学----刘会平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是刘会平老师从师几年来的真实写照。

刘会平老师是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是学生们眼中的刘老师。一个刚入门的新手,能力有限却热情甚高,这是刘老师对自己的中肯评价——虚心求经方能进取。

一、极力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会平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她始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形势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刘老师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对她的信任。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中她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始终坚持“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

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

在工作中,她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对自己所任教的综合学科有了很强的驾驭能力。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爱心、细心加上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担任一线教师的几年间,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她的学生既不怕她,又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给她说。因此,她的话总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刘老师对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

丁振丰是她班里的一个学生,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孤僻,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不做家庭作业,成为一个让带课老师头疼的学生。看到这一切,刘老师没有因为他无休止的违犯纪律训斥、挖苦他,而是以亲人般的爱心关心他、爱护他。指导他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指出他违纪的言行,对他不写作业刘老师每天下午陪他做完作业再送他回家,真诚的爱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他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决心保证能独立完成作业了,而且他用行动履行了诺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几年来,她用自己的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在教育园地里她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德修养

刘老师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她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她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项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使少先队员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马克思说,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她坚信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渴望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她积极参加各种讲课、评课活动,多次担任观摩课、公开课任务,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篇4:张相平先进事迹材料

----张相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张相平,男,1960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1978年参加工作,现为救护大队西区中队后勤小队长、仪器修理工、氧气充填工。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凭着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刻苦钻研仪器设备维修的精神,扎实工作。什么叫“爱岗”?如何才算得上“敬业”?这几个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的字眼,他却能用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诠释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救护工作属高危行业,特别是“氧气呼吸器”被誉为救护队员的“第二生命”,离开它井下存在有害气体的救护工作就无从谈起。而作为从事救护队员工作近二十年、到现在成为仪器修理的他深知仪器对于一名救护队员意味着什么,所以,每次检修时对设备的名称、型号、故障部位都认真地做好记录,查阅大量资料。从不让不安全的仪器过夜直到把它修好,为一线工作做到了最有利的安全保障。

在队员的眼里,张相平同志就是救护队的全才,什么都会干,什么东西在他的手里都是变腐朽为神奇。在多年的后勤工作中,他先后学会了电工、电焊,氧气充填工,仪器修理工等工种,2011年5月,他在充填空气瓶时,由于设备开关本身质量问题,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启动,如果不能及时修好,将会影响到整个训练计划,而这种开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要到外省去买。为不影响中队的正常训练工作,他立即将开关拆下来,反复对照图纸,仔细研究开关的构造,很快发现故障点,是其中的一相电源插丝断了,要想把断掉的两根焊到一起,一般的电焊、锡焊根本不能起到作用,他想到了一般银匠使用的焊具,他二话没说,立即骑上自行车,带上开关就去街上找银匠帮忙。开关终于修好了,但对方却开不了发票,他就自掏腰包,这样的自掏腰包的小修小补,在他身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每次提起此事,他总是憨厚的一笑说:“也没花多少钱,不能报就算了吧,也别难为了。”

他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队员训练时使用的高泡开关,训练时常常置于地面,常常出现水龙带漏水等情况,对人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发高泡用的是三相电源,有三个插头,队员训练时常常会弄混插头的位置,导致风机反转的情况时有发生,使队员的训练时间大大加长。为此,他经过反复思考、实验,设计了高泡开关架,将本身放于地上的开关插头置于开关架上,此项发明不仅避免了水流进入开关,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的可能,同时也为队员快速安装高泡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得到了队员的普遍认可。

随着救护装备的日益增多,各种仪器上使用的氧气瓶接口及规格各不相同,对氧气充填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仔细研究各种氧气瓶的瓶口,先后设计

出了BG4氧气瓶充填接口、HY-4氧气瓶充填接口、苏生器氧气瓶充填接口、苏生机氧气瓶充填接口、AHY-6氧气瓶充填接口等一系列,极大的扩展了氧气充填泵的功能。近年来,像这样的小发明、小创造不仅为大队节约资金近万元,而且为队员的训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张相平同志也在2011年公司举办的“五小”创新活动中,多项成果获得创新奖并受到表彰奖励。

“既然选择了矿山救护,我就要把心交给了这片土地,干好本职工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只要工作需要,就是遇见休息日也是随叫随到。战备库是救护队的重要岗位,战备物资品种多、规格杂、动态大,对入库的每一件物品他都要及时归类上架,做到数量准确、设备完好,使一线职工在使用时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对他来说这项工作不能来些半点马虎。他总是每个月按时对各种需要充放电的设备,及时充放电,该维护保养的设备按时维护保养,保证各种设备的完好率始终达到100%。氧气充填工是一个特殊的岗位,队员平时的氧气都是由充填工来完成,但是有时在周六、周日进行装检的时候,经常出现氧气压力不够的情况,这时最先想到的就是氧气充填工,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中队打电话,他是随叫随到,从无怨言,保证了队员的正常战备值班。每当有事故发生的时候,无论是晚上或是休班,他都是第一时间赶赴救护队,做好各种战备物质的准备工作,保证各种战备物资能够快速准确的送达事故矿井,保证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十多年来,张相平同志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救护事业。

篇5: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史上最牛校长 当代教师楷模

他是中学校长,却非因教学而出名。他创造的奇迹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强烈的地震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全校31个班2200名学生、90多位教师,仅用了1分30多秒,全部疏散完毕,无一人伤亡。他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史上最牛校长‛——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

人物简介

叶志平同志,男,汉族,1953年9月出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县沸水小学任教,1978年调至安县桑枣中学工作,1995年起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5& #8226;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奇迹,校长叶志平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2011年6月27日,叶志平同志因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7岁。

叶志平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扎根基层36年,始终坚守‚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信念,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事业第一线,多次谢绝组织的提拔调动,回绝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爱生如子,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理念,致力建设安全、牢固、实用的校舍,多年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灾逃生演练。他不甘平庸,始终把‚办一所好学校‛作为一生的追求,用最好的教学成果回报父老乡亲,所教学科和所带班级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任校长16年间学校中考成绩均为全县第一名。他淡泊名利,始终坚持‚我不‘牛’,但我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的人生信仰,勤政廉洁,谦虚谨慎,以高尚的品德聚人心正校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华丽乐章。

人物事迹

学生没事,老师也没事。55岁的他,哭了。

2008年5月12日,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天也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平凡的日子,他也许只是千万中学里一名普通的校长。然而,随着14点28分的地动山摇,曾经宁静祥和的校园倾刻间成为废墟,曾经幸福和睦的家庭转瞬时支离破碎。惊恐悲痛的家长,睁大双眼却找不到孩子的身影,亲人间最平常不过的一声再见,竟就此成为了诀别。

地震那天,他不在学校。学生们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和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连怀孕的老师都按照平时的学校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说完后,他们总会望望那堵依然屹立的墙面上,校长镌刻下的大字:‚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他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对一个学校来说,一个娃娃是千分之一,可对他们的父母就是百分之百!‛

有人说,在叶志平57年的人生历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那1分36秒是其最绚烂的时刻。事后人们分析,桑枣中学之所以能在1分36秒内创造奇迹,坚固的教学楼房和师生们长期的应急训练是主要原因。

1分36秒的奇迹背后,是叶志平十余年的辛勤付出。桑枣中学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今年58岁的叶志平,已在这所学校呆了整整36年。

1978年,叶志平从绵阳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桑枣中学任教。到校后,他承担了英语、语文、音乐等多门课的教学工作,课表从周一早上排到了周六下午。‚我母亲常教育我‘井水扯不干、力气用不完’,趁年轻多干点儿活不吃亏。‛多年来,叶志平只向学校请过两次假:一次是结婚,请假三天;一次是母亲去世,请假一天。

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后,叶志平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楼。

那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楼梯栏杆摇摇晃晃,灯泡各式各样,本应雪白的墙壁上只有底灰。‛叶志平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娃娃的安全最重要!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1997年,叶志平发现,学校实验楼厕所的建筑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影响到实验楼的安全。他找来施工队,在安全处重新搭建了厕所,虽然在高层上课的学生入厕不太方便,但孩子们安全了。

1998年,叶志平又发现,实验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非常生气,急忙找来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结结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叶志平又对这栋楼做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重新灌上水泥,每根柱子直径增加了1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修建时花了17万元,加固却花了40多万元。

‚他是一个做事执著又有魄力的人,认准的事,就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完成。‛与叶志平共事30多年的许伦生老师说,‚学校当时没有钱,叶志平就一点点向教育局要,请求支持。40多万元修楼的钱就是他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要来的‛。2005年,叶志平开始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当时主要目的是防火。‛叶志平说,自己去上海考察时发现,当地经常组织学生搞消防演习,他觉得可以‚拿来‛在自己学校搞。

演练时,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疏散时两个班合用一个楼梯,每个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臵也是固定的。

对于教师,叶志平要求他们在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等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摔了,教师可以将孩子拽起来,不至于让后面的学生踩到。‛叶志平这样说。

刚开始搞紧急疏散演练,学生当是娱乐,个别教师也有意见,但叶志平一直坚持。后来,师生们都习惯了,每次疏散演练都井然有序。

事实证明,叶志平坚持做的这一切,后来挽救了全体师生的生命。

大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按平常的演练,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

叶志平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倒塌。

震后,叶志平成了名人,网友称他为‚史上最牛的校长‛。对此,叶志平淡然一笑。他说:‚不论任何人当这个校长,只要用心去做事,落实好了各种规章制度,结果都会一样。‛

‚我不‘牛’,但我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

爱心一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的温馨家园。‚5.12‛强大地震严重地破坏了桑枣中学教职工居住的房屋,看到无房可住,露宿在学校操场上的两百多个教职工及其亲属,叶志平校长无比悲痛。大震刚过,他强行忍住痛苦的泪水,迅速组织大家亲自动手搭起了简陋的帐篷,让大家能暂时遮风避雨。大地震不仅毁坏了房屋,还破坏了水电气等生活设备设施。叶志平校长为了不让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遭受饥饿干渴,他带领大家搭建起了简易的厨房,用红砖支起了一口大锅,找柴找水,为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烧水煮饭,让他们能喝上井水,吃上热饭。接着,他又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生活区,全校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帐篷,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震后的桑枣中学校园,尽管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但生活在这里的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都感到无比温暖,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投入到紧张的抗震自救之中。

坚韧不屈,带领教职工积极抗震自救。‚5.12‛强大地震,震不垮叶志平校长这位共产党员顽强的意志。大震刚刚过,余震不断,叶志平校长不悲观,不失望,不等不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带领全校教职工迅速开展紧张的抗灾自救。他立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抗震救灾。他身先士卒,不怕余震危险,不怕吃苦受累,成天奔赴在抗震自救最前线,认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带头冒险排危,带头清除断砖破瓦,带头打扫卫生,带头消毒防病,带头搭建防震棚,带头解决教职工的饮水吃饭问题,带头当好志愿者,带领教职工为桑枣镇政府卸下各种救灾物品物资100多吨,带头为搭建临时过渡校区租地平整地基。在他的模范行为感召下,全校教职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把抗震自救不断向前推进。

心系教育,千方百计筹划学生复课。叶志平校长最着急的是学生的复课,‚5.12‛强大地震严重地毁坏了两千多名学生赖以学习和居住的所有教学楼和宿舍,学生无法上课,只好辍学在家。为了让学生特别是参加今年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能早日复课学习,叶志平校长千方百计为复课进行准备。他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住和喝的问题。他把在大震中未遭到严重破坏的学生餐厅作为临时教室,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他把可以使用的厕所交给学生使用,解决了学生拉的问题。学生复课在他的筹划中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学生就可以重新走进课堂,投入到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中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志平校长最关注的是当年参加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放飞自己的中考梦想,在初三学生暂时无法复课的情况下,他组织初三年级组的教师在全县各乡镇办起了临时校外学生学习辅导站,把各种复习资料和训练题亲自送到初三学生手里,指导他们复习,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和家长无不感谢地说:有这样的好学校,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沧海横流,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叶志平校长在强烈的地震灾难面前,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只有顽强的性格和扎实的行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抗震自救工作已初见成效,干群和谐,人心稳定,震后的废墟正在被清除,新的过渡临时校区正在搭建,未来重建的学校蓝图正在描绘,两千多名学生复课即将实现,桑枣中学教职工即将开始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谁说农村校就要比县城校差?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从担任校长起,叶志平心中就一直有个梦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谁说农村学校就一定比县城学校差呢?桑枣中学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1996年至今,桑枣中学每年中考都居全县第一,2008年地震那年,还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成绩。现在,学校已连续15年名列全县考核第一;连续6年全市考核一等奖;连续5年语数外等9门学科平均成绩第一名。

‚在我们学校,从来没有快慢班,学生入学全部按计算机随机编班;学校也从不违规补课。‛叶志平骄傲地告诉记者。

如今,桑枣中学在辽宁省的对口援建下,已经拥有了宽阔的校园广场,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篮球场和足球场。学生增加到2571人,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叶志平开始考虑在全校推行阳光体育活动。‚健康第一,不搞竞技,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达到锻炼体魄、磨炼意志的目的。‛他说,这么好的学校,不管好、用好,怎么对得起援建者和所有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

而如何管好学校,叶志平多年来积累了一整套朴实而生动的‚管理经‛:校长要尽最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创造发挥才能的空间;校领导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班主任和优秀的教师,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强人能手;校领导必须坚持上主课,同时还要指导一个课外小组;学校的中层干部要和普通教师一样上早晚自习,并带班值周;一个单位应该有核心力量,校领导班子、党员就应该是这样的核心……

前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桑枣中学一度出现了教师外流的情况。‚作为校长,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及时地解决问题。‛叶志平决定,把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推上一线,给他们压担子。2004年才从师范毕业的彭建英,到校报到第二天就被委任为毕业班化学教师。学校为她安排了一名高级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彭建英很快进入了角色,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如今已是学校化学教研组的组长,还获得全县化学青年教师赛课特等奖。

‚叶校长非常具有亲和力,跟年轻人走得很近,常常端着碗跟年轻人一起吃饭、聊天。‛该校教师林强说。目前,桑枣中学有110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中37名是党员。

地震后,很多单位开出丰厚的待遇想挖叶志平走,有的开出15万年薪、给房配车、年底分成的待遇,但都被他拒绝。‚离开桑枣中学,我就什么都不是!‛ 再过两年,叶志平就要退休了。叶志平说:‚桑枣中学是我一生的作品。一个人可能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在自己岗位上就要干出业绩。我这一生,是属于我的学校的。‛

2011年6月27日,这位‚史上最牛校长‛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终年57岁。一直为工作操劳的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几个月没怎么睡好觉,让我睡两个小时就好了。‛但是,人们再也没有等到他的醒来。‚没有遗言,没有遗憾,他走得很平静。‛儿子叶茂如是说。

人物评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叶志平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是他长期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克己奉公优秀品德的集中反映。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风范,充分展示了当代人民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先进性。他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优秀楷模。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深切怀念‚最牛校长‛叶志平同志》一文中写道:叶志平同志是我们党的普通一员,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们党90年华诞前夕,叶志平同志不幸辞世,这是一大遗憾。但我想,叶校长走的时候,他内心不会遗憾,他尽到了一个校长的责任,对得起他的自我评价‚认真负责‛这四个字,他的精神将永远守护着桑枣中学,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桑枣学子。一个人,不管他处在什么岗位,不管他的职务高低,只要他为人民办了好事,作了贡献,我们就应该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

四川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叶志平参加工作以来,36年扎根在偏远农村地区基层教育一线,用创新的方法教书育人;他全身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的港湾,让2200余名师生在特大地震中安然脱险;他为了学校建设发展,终日奔波忙碌,超负荷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满腔热血践行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叶志平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比热爱,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牢记宗旨、服务社会,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职业操守;展示了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四川教育工作者形象。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最牛校长‛叶志平,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一位好校长收获的是掌声、鲜花和荣誉,是社会的肯定和褒奖。如今,叶校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那份感动,将永远温暖着人们的心灵。……叶校长给我们的感动,正在于他能坚守那份枯燥与乏味,能在细微处用心雕琢。他将一名校长的责任和爱生如子的情感,凝结在了对琐碎平淡的认真中。读叶校长的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琐事小事,亲历亲为,是因心中藏着学生的安危;不放心,不嫌繁琐,是因为对学生有着深切的爱。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架子,有的只是对学生、对教育的全心投入。叶校长说:‚我不牛,我想做牛。‛他不愧为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不愧为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孺子牛‛。在他的心中,没有名利,没有虚荣,流露出的只是真心实意,真情、真爱。心中的的这份纯粹,那样的淡然,却那样的圣洁,支撑着叶校长踟蹰前行。叶校长的言行,释放着一种美。这种美不因他的质朴而减少一分,不因他的淡泊而逊色丝毫。这种美来自内心,来自责任,来自爱心。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美释放的温暖,氤氲出绚丽的光环。

《经济日报》刊发评论《向‚最牛校长‛致敬!》: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满腔热忱践行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叶志平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对莘莘学子深情关爱。他扎根基层36年,始终坚守‚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信念,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事业第一线。他不甘平庸,把‚办一所好学校‛作为一生的追求,用最好的教学成果回报父老乡亲;他爱生如子,始终坚持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办学理念;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一心为公、清正廉洁。……他以高尚的品德聚人心、正校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叶志平同志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比热爱,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有力彰显了牢记宗旨、服务社会,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职业操守,值得认真学习和大力倡导。我们向这位以‚孺子牛‛自励的‚最牛校长‛致敬!四川省内很多教育工作者被叶志平事迹深深打动。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副校长马钧常年抓校园安全工作,他说:‚对学校安全工作,叶校长想得细、抓得严。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我们在每一个小细节上的考虑,都关系到孩子们的安全和他们家庭的幸福。我希望他的事迹能流传得更广,让更多人受到教育。‛

篇6:全国最美教师王伟平先进事迹材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经费十分紧缺,教育实验装备非常匮乏,我们的科学老师想做个实验常常是“无米之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为了给孩子们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更丰富的视野,我充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自制教具及实验器材与标本。记得1992年暑假,我与妙高小学的王文勋老师相约前往白马山去捕捉动物做标本(当时的白马山不像现在那样是旅游胜地,也不通客车,我是从大柘方向走山路,因山路多年没有人走动,道路狭窄,又湿又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徒步艰难跋涉,到达了白马山巅。在山上呆了三天,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泉水,滑倒了,再爬起来前行。每天都筋疲力尽,可是当我们带着十几条剧毒的蕲蛇、两头蛇, 以及100多只蝴蝶下山时,那脚步就显得特别的轻盈。

剥制鸟类标本,要一气呵成。制作猴面鹰标本,我从晚上八点一直干到早晨6点多。上防腐药、穿铁丝,给鸟翅膀、头部、脚等固定造型。我的手指被铁丝刺破造成砒霜中毒,手指、手臂肿得厉害,到医院治疗,化了200多元才康复(当时的200多元可不是小数目) 。此次制作的标本获得了县鸟类标本制作一等奖。我还自制了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器,测量太阳高度仪和温度表教学模型等。为学校各班建生物角做玻璃缸,两天之内利用空余时间做成了13只,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在几十年中,我共为学校实验室自制了教具200多件,动、植物标本400多件。在双基验收、普实验收、创强验收等工作中得到了专家、领导的肯定。更重要是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课前如不做充分的准备,就会把“戏”演砸。因此在教学中,围绕课本内容我总是反复思索。比如教《形形色色的植物》一课时,光靠挂图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于是我就到校外采集了30多种植物。又如,一次我去遂昌开会回校的路上,看见好川在开采石英矿和花岗岩。我便下车,到开矿场地去采集标本。当我返回公路时,天色已晚,公路上早已没有了客车来往,我背着一篮子的石英矿和花岗岩步行回校,到校已经晚上8点多钟了。当时有人说我是个傻子,我觉得做这样的“傻子”值了,因我已经为上好《岩石》这课作好了准备。有时上课需要鱼、果实、蔬菜、种子等实物,而学校又缺这些物品,我就自掏腰包购置。每次外出开会或者旅游,我都会购置一些当地没有而教学需要的小动物。如我到舟山去参加教学观摩会,我就买回了在海岛特有的小动物标本:海马、海螺、扇贝、海螃蟹等;到海南去旅游时又买回了海星、海胆等;到福建太姥山我又买回了寄居蟹。尽管工资有限但我从不心疼,我觉得失去的只不过是几十块钱而已,换回的却是这些钱买不回来的东西。

有付出就有收获,30多年来,我所任教的学科多次在县级学科抽测中成绩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国家、省、市、县的各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县一二三等奖的有58人次。我的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课题获得了省市县的一、二、三等奖,去年还有一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有两篇教学论文发表在浙江省教育厅主编的《实验教学与装备》刊物上。,我还参加了丽水市地方课程《浙江绿谷》教材的编写,为了编写好教材,我独自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行驶了全市的6个县市,拍摄了许多照片、访问了许多老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其实就是全科教师,多多少少还需要有水电工、木工、泥水匠的本领。为此,在学校我利用课余时间还义务兼任着学校的水、电、音响等管理工作。记得在一次修理疏通水管的高空作业中,由于地面湿滑,我不慎从三米多高的木梯子上摔了下来,造成粉碎性腰椎骨折,至今留下了后遗症。这样一做就做了十几年,没有任何报酬和补贴,我也没有丝毫怨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从20至今我的献血量已达23000毫升。5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无偿献血之江杯奖》,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我《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每当我献出承载着爱心的血液时,让患者与死神诀别,让失望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时,我就感到特别的开心。少数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我便与七位热心无偿献血的血友商议组建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并把这事呈报给丽水市中心血站及遂昌县团县委,很快的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遂昌县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便成立了。从原来的8个人到现在已发展到40余人,爱心在不断的延伸。

1月,我又加入了遂昌县微笑志愿者服务队。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放弃了很多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来到遂昌高速出口或平昌广场,为各地来遂旅游的游客或前来参加无偿献血的人们,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活动和无偿献血咨询服务活动,耐心的解答游客和无偿献血的人们各种问题,直到他们满意为止。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旅游咨询微笑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是200多小时;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是500多小时。

篇7:最美教师王伟平的先进事迹材料

立足三尺讲台,铸就无悔人生。

王伟平是大柘镇中心小学科学老师,自1980年加入教师队伍,3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这么多年来,王伟平曾有多次进城任教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他说:“县城学校需要我这样的科学老师,农村小学更缺少我这样的科学老师。”

今年,王伟平成功入选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仅有10人,他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教师。近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栏目也播放了王伟平老师个人事迹专题片。

那么,全国最美教师是如何炼成的呢?记者专程进行了采访。

克服艰苦条件自制教具标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实验装备匮乏,农村的科学老师想做个实验常常是“有心无力”。但年轻的王伟平不甘心,没器材、没标本,他就自己做。

1992年暑假,王伟平与妙高小学老师王文勋相约前往白马山去捕捉动物做标本。

白马山海拔高,道路险,但王伟平和王文勋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山上一呆就是3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为了找到有代表性的动物做标本,两人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身上多处“挂彩”。但当他们带着采集来的十多条剧毒蕲蛇、银环蛇、两头蛇,以及100多只蝴蝶标本下山时,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而在山上经历的种种艰辛早已被抛在脑后。

王伟平还自制了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器、测量太阳高度仪和温度表教学模型,为各班建立生物角。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王伟平共为学校实验室自制了200多件教具和450多件动、植物标本。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课前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把“戏”演砸。为了教好科学课,王伟平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教《形形色色的植物》一课时,光靠挂图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识别能力,还要让他们在课堂上观察到实物。于是,王伟平就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采集了学校附近没有的 30多种植物,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观察识别。

有时,上课需要鱼、果实、蔬菜、种子等物品,学校暂时又缺少这些,王伟平就自掏腰包购置。每次外出开会或者旅游,他都会购置一些当地没有而教学需要的小动物。他到舟山去参加教学观摩会,买回了在海岛特有的小动物标本海马、海螺、扇贝、海螃蟹等;去海南旅游,他买回了海星、海胆等;去福建太姥山,他又买回了寄居蟹……

尽管工资有限,但王伟平从不心疼,他觉得他花的是小钱,换回来的却是学生的大见识。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累累

作为一名动手能力很强的科学老师,王伟平还对教学工作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改进实验器材。

《空气与燃烧》一课中,有一个“物体在纯氧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在做这个实验时首先要制造和收集氧气,然后将铁丝、木炭、木条等放入纯氧中燃烧。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氧气是如何制造和收集的,以及物体是如何在纯氧中燃烧的,他就将这两个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兴趣也浓了,效果也更明显。

由于地处农村,课本中的有些要求往往受到当地条件的限制。比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课本中要求用较粗的铜棒来做实验,然而,他走遍了本地大街小巷及五金店,却找不到这种铜棒。

为了做成实验,他尝试采用铝芯线和铝片条代替。经过实验对比,他发现用铝片条做实验,传热速度快,传热效果好,实验易成功,学生分组实验也容易准备。

有付出就有收获。30多年来,王伟平所任教的学科多次在县级学科抽测中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类奖项的有65人次。10月,他被评为浙江省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工作者;209月,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12月,他又被评为丽水市最美乡村教师和遂昌县最美乡村教师;2019年4月,他获评2019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王伟平还参加了丽水市地方课程《浙江绿谷》教材的编写,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获省、市、县的一、二、三等奖,有两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课程教育研究》和《中国校外教育》等国家级刊物以及浙江省教育厅主编的《实验教学与装备》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坚持爱心教育点燃希望之火

王伟平的热心不仅体现在对科学教育的痴迷,也体现在平时的做人做事中。

做了一辈子科学老师,王伟平练就了水电工、木工、泥水匠等十八般武艺。于是,在教学之余,他便成了学校的义务水电工,一干就是十几年,不要任何报酬和补贴。

一次,王伟平在高处修理疏通水管,由于地面湿滑,他不慎从3米多高的木梯子上摔了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经过96天的治疗才出院,至今还留有后遗症。

王伟平用爱心教育帮助学生点燃希望之火、扬起生活风帆。1984年,他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班里有一名男生,在一次回答问题时,突然昏厥倒地。王伟平见状,急忙抱起孩子飞奔到卫生院。经医生检查是感冒发烧、低血糖引起的,他就在医院陪孩子治疗,担心孩子饿又去买来馄饨。

经过交谈,王伟平了解到这个孩子昏厥的原因:没有完成父母让他干的活,私自从家里拿了2元钱,被父母打了一顿并不许吃饭。王伟平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体谅父母养家的艰辛,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能拿家里的钱物;另一方面,他又去孩子家里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让他饿着,教育孩子应该要耐心说教,而非武力。

这次事情之后,王伟平发现这个孩子在劳动时积极起来了,于是便让他做了劳动委员,增强他的自信心。得知班里的学习委员和这个孩子是一个村的,王伟平又叫学习委员辅导、督促他学习。慢慢的,这个孩子变得爱学习,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也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王伟平始终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认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比单纯的要求他们提高分数更重要。面对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总是从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开始,良好的读书习惯、卫生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等,他觉得好习惯养成了,孩子们终身受益。

几十年来,最让王伟平感到幸福的就是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走出大山,追寻自己的梦想。

献血志愿服务传递正面能量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伟平走进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从2019年至今,他的献血量已达26700毫升。2019年5月,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无偿献血之江杯奖”;2019年、2019年,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先后两次授予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9年3月,他被评为2019—20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二星奖。

少数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献爱心的行列,王伟平与7位无偿献血的热心血友商议,组建了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如今,这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已从原来的8个人已发展到50余人,献爱心行动在不断延续。

2019年1月,王伟平加入遂昌县微笑志愿者服务队。在4年多时间里,他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或出现在遂昌高速出口,为外来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或出现在平昌广场,参加无偿献血咨询服务……4年多时间,王伟平参加志愿服务超过1000小时。

面对种种荣誉,王伟平常说他的工作既平凡又普通,不说辛苦,也不说付出,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上一篇:五上 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气走老师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