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1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堂课我们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认识了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两棵树,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当时,周恩来总理出于对宋庆龄的关心,想让宋庆龄搬个家。可是她却拒绝了,不愿意将小房换成大房,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指导朗读

二、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出示)这就是樟树,它是如此的蓬蓬勃勃!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出示)多美的树叶。指导朗读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出示句式: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练说。)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就是这样两棵樟树,(出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引读)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他们长的蓬蓬勃勃吗?故居里别的树,也同样那么蓬蓬勃勃,为什么单单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特点呢?请自由读课文第五段,找一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①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就是这样的两棵樟树。(出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只要„„就„„)

师引读:(如果)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假如)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樟树的木料来做家具,比如衣柜或箱子等;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让我们用我们的读读出对她的赞美吧!作者仅仅写了樟树吗?为什么要写石榴树?(与其他树木比较,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出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周总理让她搬家,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

5、就是这样两棵樟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也总爱——(引读最后一小节)

6、宋庆龄奶奶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天下的樟树有很多,人们又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宋庆龄奶奶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奶奶的资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了解到宋庆龄奶奶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她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资料展示,了解宋庆龄)

汇报: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说对宋庆龄的认识: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等)。小结:是的,这就是宋庆龄奶奶!她美丽端庄、温文尔雅。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贞于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面对强敌,她毫不畏惧,英勇战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她一心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妇女、儿童,奋斗一身。同学们,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不就像这樟树一样吗?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奶奶的影子。

同学们,现在看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仅仅因为他们长得蓬蓬勃勃,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吗?(不仅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两棵树一样,蓬蓬勃勃,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人民,无私奉献。所以当周总理让她搬家时,她不肯,她说——引读)

同学们,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这两棵樟树吗? 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就叫“借物喻人”(板书)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奶奶,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板书:崇敬、爱戴、怀念)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齐读最后一小节。

篇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情明理。本课教学设计,就是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努力达到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师: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

师: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1.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师: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它们的形态如何。

(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设计意图: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师: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师: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2.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师: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师:(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他香气的不同,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设计意图: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师: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师: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师: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2.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师:请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领悟课文内容,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 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 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么样。

(1) 字词检查。指名朗读课文中的5个生字, 2个绿线内的生字。

(2) 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3) 提出疑难问题。

预设: (1)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2)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设计理念:这里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既是对学生认真预习的肯定, 又能在检查中引导学生掌握提高预习效率的方法。事实上, 预习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学生拉回到零起点上。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交流探讨, 直奔中心

1.品读第4节, 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1) 赏樟树的蓬蓬勃勃。

播放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录像, 欣赏樟树的蓬蓬勃勃。问樟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品樟树的蓬蓬勃勃。

阅读第4节, 画出文中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有关词句, 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

枝干粗壮:写出了枝干的粗

伸向四面八方:写出了枝干的多

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枝干的长

绿得发亮:这是一种怎样的绿呀!你们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词语? (绿油油、像抹过油一样, 青翠欲滴, 郁郁葱葱, 浓绿、淡绿、新绿、嫩绿……)

稠密: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引导学生想象, 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叶子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挨挨挤挤的;叶子一团抱着一团;叶子层层叠叠, 密不透风, 就像一把绿绒大伞……)

(3) 想樟树的蓬蓬勃勃。

想象说话, 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文中说樟树四季长青, 该是多么的不易啊!同学们想象一下,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樟树要经历多少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 读樟树的蓬蓬勃勃。

过渡:狂风吹不倒它, 骄阳晒不枯它, 冰雪冻不死它, 雷电劈不坏它, 面对如此顽强的樟树, 你的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情感? (赞美、崇敬)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和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

A.生生评价, 有感情地朗读

B.内化语言, 指导背诵

C.同桌相互介绍樟树的蓬蓬勃勃

(5) 画樟树的蓬蓬勃勃。

设计理念: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悟樟树的特点:枝美、叶美、充满生命活力;通过想象说话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樟树生命顽强的美, 生命旺盛的美, 生命蓬勃的美;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从而水到渠成, 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 积累美词佳句。

2.品读第5节, 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1) 默读第5节, 樟树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借机板书:品质可贵。

(2) 再读课文, 画出描写品质可贵的有关语句,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3)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出示语句。

A.“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a相机理解 (香气从一发芽就开始有;它的香气与生俱来)

b你怎么理解“香气能永久保持”?

启发想象:

(1) 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 它的香气浓郁;

(2)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依然如故)

(3) 当它制成家具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依然不变)

(4) 当它变成木屑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仍然不变)

(5) 当它零落成泥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仍旧保持)

c指导朗读, 体会香气的永久保持, 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B.出示语句:“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引导点拨:只要它存在一年, 虫类就怕它________; (一年)

只要它存在十年, 虫类就怕它____; (十年)

只要它存在百年, 虫类就怕它_____; (百年)

只要它存在____年, 虫类就怕它______。

…………

(4) 怪不得作者这样评价: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那别的树木又是怎样呢?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对比, 突出樟树的品质可贵。

(6) 指导背诵。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体会感悟樟树的品格。

三、探究阅读,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读最后一段, 解疑: (1) 宋床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交流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了解宋庆龄伟大的人格魅力。

3.合作探究“樟树”→“故居的主人”有什么紧密联系, 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 (樟树外形美, 品质美, 宋庆龄气质高雅, 仪态端庄, 心灵更美;虫子惧怕樟树是因为它有一身的香气, 敌人怕宋庆龄是因为她有一身正气;樟树虽历经磨难, 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宋庆龄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 却依然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无私奉献……)

4.揭示写作手法, 作者表面写樟树, 实际上是借樟树赞美宋庆龄, 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5.小结。

教师总结: (出示“树人合一”的课件) 人们总爱在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它是宋奶奶的化身, 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宋奶奶就像这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芳香四溢。她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篇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们见过樟树吗?谁来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

2. 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1) 这段话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B: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写出樟树的什么特点?“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2) 想象说话:一年四季,樟树经历了多少考验!无论是( ),还是( ),它们都是那么( )。

(3) 读了这一段你还能想起哪些词语呢?(青翠欲滴、根深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品读文本,用“无论……总是…… ”,让学生想象樟树在夏天、冬天的具体环境中的景象,比单纯让学生造句,巧妙得多。

2. 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内在美。

(1)同学们用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樟树的外在美,真了不起呀!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着宋庆龄,让她舍不得离开呢?

(2)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可以将你的收获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3) (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抓住关键词体会:“本身”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出“永久保持”? 樟树香气永久保持到怎样的程度?“而”和“而且”意思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要用上“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呢?

(4) 石榴树与樟树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写石榴树有什么作用呢?

(5) (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即使……仍然,只要……就……”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赞美了樟树的可贵之处,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

(6) 教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7)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出示)

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就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设计意图】执教者用多媒体简单地映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揣摩,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读,学生对樟树永保香气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体会到樟树的内在美,宋庆龄舍不得离开它们的原因。

三、 拓展资料,品味主人风范

1. 出示插图——宋庆龄的照片,想想这里所写的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交流课前了解的宋庆龄的感人事迹,讲一讲感动你的故事。

2. 你能找到宋庆龄与樟树的品质相似之处吗?

3. 宋庆龄是中国伟大的女性之一,受到世人的无限崇敬。人们怀念她,她的故居保留着人们宝贵的记忆。人们来到她的故居,透过这两棵樟树,仿佛看到了(),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 )。

4. 想一想,作者仅仅在写樟树吗?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可贵的品质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慶龄有高贵的品质)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5. 指导朗读:带着对樟树品质的赞美,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崇敬,读一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于以树喻人的写法还陌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从人们的态度出发,接着从樟树的特点入手,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丰富认知。

四、 总结全文,激发崇敬之情

1. 现在,你如果是一个来到宋庆龄故居的游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 朗读结尾,理解“瞻仰”,并把“崇敬”和“尊敬”进行比较。

3. 引读课题。(崇敬、饱含深情地)

让我们记住——

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伴随我们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引领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突出主旨。

篇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宿迁市宿城区屠园实验学校 刘彩霞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中重视有感情朗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先通过抓重点字词,重点局势,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再通过交流合作,在出示大量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受宋庆龄的品质,来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1)指名读。(2)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三行词语。

2、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词语掌握得非常好,表扬自己一下。3.请同学们再一次美美的读课题。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4.那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1.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樟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四自然段去看看作者对樟树的描写。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它们的特点,请将它圈出来。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的哪个词写了?(板:蓬蓬勃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从哪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进入课文,默读思考,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4、引导理解学生找出的句子。

A、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枝干粗壮)(2)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价)

过渡:刚才我们从枝干上看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B、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这句话给你什么感受?你从那些词感受到的?(“稠密”是说明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充满生机。)你看作者多会形容啊,那么逼真又那么简练的语句写了樟树的(板书:枝繁叶茂)。

(2)(出示樟树叶图)瞧!多美的树叶!谁来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女生来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过渡: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C、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板书:四季常青),四季常青说明了什么?

(2)无论环境怎样,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它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课件出示:无论

,5、同学们,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你们喜欢这两棵樟树吗?那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来赞美它们吧。(课件出示,齐读第四自然段。)

6、现在,在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7、是的,多么可爱的樟树啊,(指板书)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它们那美丽的外形是那样惹人喜欢。但是文中仅仅只写了它们的(板书:外在美)吗?我们再往下读课文,用心去体会。

三、品味樟树的“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一下:樟树的可贵在哪儿?(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

3、真是了不起的香气,引读(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怕它十年。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怕它百年。)句中出现一组关联词,“只要„„就”,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4、说得真好,谁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

5、就是这样的两棵樟树,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的香气保持不变,即使它枝枯叶落了,它的香气仍然保持——?当它作为木料制成了家具,它的香气还是——?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它的香气依然——?所以虫类都害怕它,不敢靠近它。这就是樟树的——?(板书:可贵之处)

6、文中除了描写樟树,还描写了什么树?谁来读一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

7、课文既然是描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描写石榴树呢?

8、是啊,这样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对比”。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9、(指板书)如果我们前面感受到的是樟树的外形美,那我们现在体会到的就是樟树的——?(板书:内在美)

10、现在,在你的心目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11、同学们,从你们的回答我听出来了,此时,你们不仅仅是喜爱樟树,更多的是对樟树的敬佩,敬佩它的可贵之处。请你融入这种感情,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美美的读一读这几句话。(课件出示:而樟树本身……)

四、了解树和人的密切关系

1.樟树外形秀美,品质可贵,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们文中的樟树更是与众不同,显得尤为高贵。因为它是(引题)。2.想象一下,宋庆龄在樟树下会有哪些活动?交流。

3.这树伴着她生活,伴着她成长,陪她一起快乐,陪她一起思索,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时,宋庆龄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五、感知树与人的共同精神

1.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去世了,她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的时间了。可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依然吸引无数崇敬她的人前来瞻仰。(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课件)

2.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

(出示宋庆龄像介绍)再来了解她光辉灿烂的一生。(宋庆龄生平事迹)

3.几十年来宋庆龄走过了风风雨雨,她不光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赞扬,由于她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赞美。(配图朗诵)

4、听了这些,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宋奶奶说吧,选择一句说说,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5.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赢得了无数人的崇敬。人们怀念宋庆龄,瞻仰她的故居,可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小组讨论 交流

6.樟树的香气让虫类害怕,一身正气的宋庆龄让敌人害怕。从樟树的身上让我们看出了宋庆龄的正气,因此,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了解宋庆龄樟树奖。

六、总结全文,再读课题和课文。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两棵可贵的樟树,了解了一位伟大的女性。让我们满怀崇敬,饱含激情地再读一次课题。

2、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棵蓬蓬勃勃,永保香气的樟树。让宋庆龄高贵的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七、当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外在美 枝繁叶茂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篇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胡 净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篇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通过文本语言感知樟树的蓬勃生机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4.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板书:蓬蓬勃勃)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划划文中表现蓬蓬勃勃的语句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怎样的樟树? 师:(“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读这句话时你,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樟树?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有很粗的枝干的樟树,而且它的枝干伸得很远 说的真好,把你的体会送入语句中,再加上你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师:刚才从枝干上我们看到了蓬勃的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指名说

生:第二句话,师出示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叶子很多,而且很绿,绿到发亮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肯定能将这句话读好,生读 师:谁也想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再指个学生读(3)交流第三句话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

师:你来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第四句话,师出示这句话 师:从哪个词语上看出来的? 生:四季常青

师:能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四季常青就是无论冬天还是秋天樟树的叶子都是绿的

师:是呀,当其他树木的叶子都凋谢时,樟树的叶子却还是绿的,不仅是绿的,还绿的-----发亮

师:从这些词句中你觉得樟树一种什么样的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坚强的树 师:这两棵顽强的樟树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里会经历哪些磨难呢,请同学们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出示写话练习: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指名说

师:听听,多么顽强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会背的就背。师:学到这儿,知道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顽强的生命力

师: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学习樟树的可贵之处

1、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是-----樟树美的外形,除了外形她还舍不得什么呢,樟树的------------可贵之处。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

2、读后交流:樟树的可贵在哪里? 指名说

生:樟树的而香气能永久保持,虫类都怕它

师:能具体说说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的体现,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也……)(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师:你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吧,指2-3个学生读,齐读

3、认识对比手法

师:既然主要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指读 读后交流,能去掉这一描写石榴树的片段吗?

(与其他树木比较,更能突出樟树的香气能够拒虫的特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其实,宋庆龄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甚至连外国友人都忍不住称赞她,老师这儿就搜集了几句,谁愿意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出示名言,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外国友人眼中的宋庆龄。你们看,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很受人们喜欢。生:都有高尚的品质。„„

师:是呀!宋庆龄与樟树如此相似,她们都有着美丽的外表,可贵的品质,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怪不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课文借物喻人,借赞美樟树来缅怀宋庆龄。其实像樟树一样有着高贵品格的还有很多,这些事物能让你想起谁?可以是你所了解的名人,可以是书本上你新认识的人,也可以是身边你所熟悉的人„„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篇8: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语文课上要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 书面的指“读写”。可见, 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 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 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 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而且, 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无论哪篇课文, 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如果都抓, 显然既不必要, 也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 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 我们就可以发现, 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 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 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 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 对于这篇课文, 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 “感悟、积累、运用”, 是这些要点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 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 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 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 从而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文道统一是真语文

现今, 愈来愈多的语文课堂正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 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 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 另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 丢掉了“文”。更有甚者, 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 缩小了“语”的外延, 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语文教学凸显“文”, 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 完全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 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完本篇, 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 感受不到樟树的可贵之处和宋庆龄的博大情怀的联系, 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 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 单就写樟树来说, 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 每写一个方面, 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 作者介绍樟树, 还由表及里, 由外观到内质, 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 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 对樟树的香气, 作者除了步步深入, 层层推进, 还恰当地运用对比, 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 见语又见文, 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 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 注重“文”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 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 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 在反复诵读中, 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 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 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 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 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 它感情真挚, 内涵丰富, 通达天地, 畅晓古今, 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 智能发展, 品德熏陶, 习惯培养, 方法习练等, 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并得到足够重视的。

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

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 当下的课堂一定要有思想, 有了思想, 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 故不能多样, 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 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 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 继续引导, 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舍不得, 更是离不开。同样, 作为一节课的思路, 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 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 还应该兼有文本呈现的固有思路即文路。有效地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 才是课堂真正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 不能偏向, 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 有时虽然热闹, 但只能是“高耗低效”, 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 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 抵达理想课堂的彼岸。

篇9: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 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学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

篇1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4.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可贵之处和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

2、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图片出示)。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用来办公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谁来读一读宋庆龄奶奶说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齐读这句话。听了宋奶奶的话,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一)感受樟树外在美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如此的不舍呢?(出示:这是两棵 ? 的樟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

这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这是两棵具有顽强生命的力樟树„„

3、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这两棵樟树读好吗?自己练一练。指名2、3名学生读。教师评价。(如:樟树的枝干真粗啊!)齐读。

4、为了突出、强调了樟树的蓬蓬勃勃,作者还用了“无论„„总是„„”这样一组关联词的句式。大家再读一读。

5、同学们,樟树就只是在冬夏才长的蓬蓬勃勃吗?一年365天,樟树得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请大家设想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那么额蓬蓬勃勃呢?出示:无论()还是(),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练说)

6、真是两棵这两棵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啊!

7、小结:在这一小节中,作者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从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到四季常青,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的特点,这是多么繁茂、多么富有生命力的两棵树啊!(板书:蓬蓬勃勃)难怪宋庆龄奶奶要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8、让我们把这两棵蓬蓬勃勃,生机无限的樟树记在脑海中吧。(樟树不高,但它的,而且。的树叶。樟树,无论是,他们总是那么。)

(二)感受樟树内在美

1、宋庆龄奶奶舍不得的仅仅是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么?她还舍不得樟树的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句,学生自由说一说。

2、很多同学都说到了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现在请大家再想一想,完成这个练习。当樟树

的时候,它的香气保持不变。

所以课文中说(出示即使„„仍然„„的句子)

3、樟树的这种香气不仅能永久保持,还能驱虫呢!读(出示只要„„就„„的句子)

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4谈话:吴老师家中就有一只用樟树木做成的箱子,你知道里面放的什么吗?猜猜为什么用樟木做?对了,像羊毛衫、羽绒服之类的衣服最容易遭虫蛀了,放在樟木箱中,就一点儿也不担心。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5、老师课前在读这段话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稍稍顿一顿)这段话的开头写了3句话,有50个字,和樟树好像没一点关系。不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指名朗读。)

(1)这3句话写了什么?(学生交流)(2)怎么样,别的树、石榴树和樟树没关系吧?(学生交流)

(3)小结:哦,原来这是一种对比反衬的写法呀,实在是太妙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作了巧妙的过渡转折。(引导学生圈出“而”字。)来,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段话中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体会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品质。(指名两生对比朗读。)

6、小结:这樟树不仅长得蓬蓬勃勃,还有拒虫的香气,并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难怪宋庆龄奶奶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三、感受宋庆龄奶奶的人格美

1、过渡:如今,宋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这两棵樟树却依然郁郁葱葱。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引读)他们仅仅是因为喜欢樟树吗?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图片加资料

2、这就是宋庆龄奶奶,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伟大女性。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樟树和宋庆龄奶奶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3、对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也许有难度,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出示填空题

4、拓展、升华:

1)同学们,在宋庆龄奶奶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这两棵樟树陪伴着她工作、生活,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5年。每当她革命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她独自一人漫步在这两棵樟树下,看着这两棵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她可能会对自己说: 指名说

2)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的心目中。这两棵树俨然已经成为了宋庆龄奶奶的?(朋友、亲人、知己``````)每当她孤独寂寞的时候,月光下,她走出小屋,来到这两棵樟树下,倾听着樟树随风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就像是听到樟树在说? 指名说

3)是啊,面对这两棵朝夕相处的樟树,面对这患难与共的老朋友,难怪宋庆龄奶奶会饱含深情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它已经成为了宋庆龄的化身。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板书树)的品质,其实是在歌颂宋庆龄奶奶(板书人)的高贵品格,这种写法就叫“以物喻人”。(板书左向箭头)以樟树来比喻宋庆龄奶奶。人们看着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拒虫而且能永久保持的樟树,就像看到了一身正气,永葆革命青春的宋奶奶。因此,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留下的不仅仅是两棵樟树的形象,还有对樟树主人宋庆龄奶奶的深深怀念。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2、抒情: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五、作业

进一步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奶奶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实践活动:有机会去上海瞻仰宋庆龄故居。

板书: 蓬蓬勃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香气驱虫

永久保持

上一篇:中学班干部职责分工下一篇:《康明宝》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