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2024-04-11

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精选9篇)

篇1: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并且需要与时俱进。而时事政治又往往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考政治试题结合时事政治是理所当然和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们应对高考的政治课复习,都必须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都需要把政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理解,结合起来研究,结合起来训练。

一、高考时事政治的命题特点

1.时事政治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

既是时事政治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重点问题,往往是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重点。如2008年的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

现在的高考试题无论是政治单科试题中还是综合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重大时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不仅仅是热点复习时候的事情,应该是经常性的工作。比如,中国举办奥运会,圆了百年梦想,我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这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考查的热点问题。政治常识方面,本次奥运是有史以来参加国家和地区数目最多的奥运会,不但可分析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两大主题”的观点,还可透视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一理论知识。经济常识方面,举办奥运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活与哲学方面,可分析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原理,还可分析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文化生活方面,举办奥运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政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

因此,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很多重大时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关注。如: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我国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全国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峰会、两岸三通问题等。

3.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个时事热点不是孤立的,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和把握,有些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归类、整合,从而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着人民根本利益,并能统帅很多时政热点,对其学习,不但要明确其内容本身,而且要知其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

4.不忽视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本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绿色GDP、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时事背景。

5、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6、时政热点问题既可以直接切入也可以间接切入。

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一般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考察时政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必须时

刻不忘基础知识,千万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去搞热点。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调动知识,是指在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是考生根据试题信息和要求对已储备知识的选择和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只有夯实学科基础,特别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2.关注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高考命题所运用到的信息,往往很多都是时政热点信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热点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我们平时在进行热点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热点问题的复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对于热点问题,我们分析思考的一般程序是:

(1)认真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要弄清材料共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要把审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要综合归纳出各个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标题、首尾句,还要注意标点。要抓住设

问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限定词;要弄清题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要弄清题目设问的具体要求,包括答题的方面、角度、范围等。

(2)确定论据,进行构思

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观点、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中与此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确定答题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要在动笔前先在头脑中进行构思,明确答题的要点、层次,以确保条理清晰。

(3)真组织答案

要把基本理论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要把时政热点复习当成一个手段,通过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解读,来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考生在解答时,要全面、认真地审题,弄清楚题意和题干的规定性,弄清每个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将其确定后再与题干相联系,区别共性和个性、可能与必然,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选项即可。

时政类主观题一般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课本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题目所问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题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地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

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地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①“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②“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要求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③“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这两种问题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还应该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做好政治主观性试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必须做到“一扣三结合”: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必须结合教材,必须结合材料,必须结合时政。

4.正确掌握方向,精选好的复习资料。

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目前,时事复习资料也品类繁多,搞得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参考。选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种书的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2)资料不宜太厚。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时政背景材料的了解上,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

(3)资料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三政治考前复习仍然要“回归书本,紧扣考点”,因此,所选用的复习资料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并且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

(4)政治高考对时事政治考查的要求是“内国内外重大时事”,这就要求我们买复习资料不宜过早。

篇2: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思考,更容易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时应有所拓展,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五篇课文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藤野先生》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层进式教学——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细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

.导读激趣。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2.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2)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

(3)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细微品读。细读写藤野先生的文段,从他的肖像特点、生活习惯、治学精神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等角度,以“藤野先生是个 的人”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全面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并体会鲁迅对先生的感情。

4.主旨探究。

(1)找出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有何作用?

(2)鲁迅先生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3)如何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感情二者之间的关系?

5.思维拓展。把握课文的主旨,展开合理的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方案二

教学角度:选点突破法——由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切入,引出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情,全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留学的感情变化,重点研讨的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

.介绍鲁迅的主要经历。

2.局部切入:你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吗?(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3.全面感受:

(1)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以“点”带“面”梳理内容)

(2)留学期间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始终?可以从哪些文段看出?(贯穿全文的明暗两条线索)

4.重点合作研讨:结合课后练习一的三种说法,学生各抒己见,在研讨中领会的主旨所在。

《我的母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导读——调动兴趣营造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活跃学习的思维;拓展延伸,体验反思,丰富学习的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景。

2.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思考: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读

,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3.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

(1)教师美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2)赏析动情的话语、细节。

(3)探究行文的特点(平实的风格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4.个性体验: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口述作文,师生点评,有创新的给予鼓励。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互相切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3)理清结构。

3.师生合作研读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4)自由诵读摘抄内容,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品析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

4.探究活动: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5.欣赏作品中的“母爱”,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自计课的“理解——练习——拓展”模式。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引领学生诵读牛汉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诗句,转入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思考人生命运这个话题。

2.诵读,感知文意:

(1)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2)细读,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因势利导。

3.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归纳品析语言的方法。

(2)学生自由摘读,尝试语言的品析,小组交流感悟。

(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感想,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父子之情感动人;同学之情感染人;人狗之默契愉悦人。

4.拓展延伸。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谈谈自己的感触。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营造学习的氛围: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3.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4.反思体验: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评鉴赏——用多角度反复朗读,品评鉴赏本文的精彩段落和词句。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展示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找出作品中描绘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的语句。

3.品读课文,鉴赏精段,学习语言。

(1)读出你认为描写中最传神的语句,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2)读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用词,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3)精读第8段,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4.再读课文,以“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

”的形式自由发言,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5.小结。推荐阅读书目,课余开展“走进名人”的读书活动。

方案二

教学角度:板块式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

2.第一板块:通读课文,理清脉络。前半部分着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半部分着力描写他非同寻常的眼睛,欲扬先抑。

3.第二板块:激情诵读,体会语言情感。

(1)仔细读:抓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2)研究读: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体会语言精妙。

(3)汇报读: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用声音表达托尔斯泰的形象。

4.第三板块:学以致用,赛写。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当堂朗读片断,比一比谁写得传神。

《再塑生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合作自读。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控微,合作解难: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训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4.思维拓展:爱虽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它的存在。交流生活中“爱”的体验。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由摘读——用摘读法把本课处理厉纯自读篇目,让学生自主课堂。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引出海伦·凯勒。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将《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3.摘读。学生可摘录文中特别富有感情的句、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自己特别喜爱的句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点,一词一句都行,强调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4.自由诵读摘抄内容,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篇3: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背景链接】

2012年,神秘的富豪相亲会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几个城市上演,主办方声称受48位单身富豪委托全国范围海选新娘,已经有6万单身女青年参与了海选面试。

2013年6月,曾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广泛争议的“富豪相亲”来到济南进行海选。

【社会评论】

“富豪也不傻,他们打拼多年阅人无数,非常清楚什么样的女孩可以娶回家当老婆,也非常清楚女孩是冲着钱还是冲着人来的。”

在当下中国草根普遍仇富的心态下,富豪相亲自始至终被质疑,争议从来没有中断过。此前有重庆媒体曾发表评论《一场喧嚣的“杂耍”?》,质疑道:“郎有财女有貌,真是羡煞旁人,但是这样的结合方式,会幸福吗?我们假设富豪们是真心想告别单身,那困扰大家的问题是:富豪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他们不缺女孩青睐,为啥还要三番五次地搞这样的相亲派对?难道是以婚姻和爱情之名,进行金钱和美色的交易?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认为,富豪相亲派对产生的爱情是不自然的,是人为制造的:“男方显示我有多少财富,女方显示我有多 漂亮多优秀,双方觉得互不吃亏后就进行交换——这更像一种交易。”

【分析】

“爱情买卖”,人们从这样的相亲会里嗅到这股浓郁的味道。从七八年前上海滩首场见诸报端的富豪相亲会起,这么多年来,交易场中男方入场费动辄六七位数,女方则又是泳装秀又是才艺PK,极个别甚至带着“处女鉴定书”入场——炫富的炫富、拜金的拜金,一拍即合之下,美丽活生生为财富所消费,感情赤裸裸被金钱所亵玩。

一些人可能笃信“金钱是万能的”,甚至传说中认为与财富绝缘的情感领域,也可以被侵入。所以,富豪相亲会中,豪华成为最大的卖点,财富成为唯一的元素。富豪们支起由花花绿绿大钞编成的孔雀尾巴,趾高气扬地希望收获美貌、青春和爱情。这即便没有越过法律的边界,却也踩穿了道德的底线,更留下背后“财色交易”暗度陈仓的想象。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爱情需要物质基础,更不能断言富豪相亲会就一定难寻“真爱”。但是,笃信一张富豪相亲会的邀请券就是一张通往幸福的船票,进而把择偶的物质标准“升华”为爱情的物质哲学,无异于是把青春与美貌贱卖给了一根金条——更何况,这张船票还

1会过期失效。

少数人选择也无可厚非,毕竟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和人生,是个人权利。但是,因为大肆炒作、自我标榜,富豪相亲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包裹上“羡慕嫉妒恨”,影响到社会对财富、对爱情的整体想象和认知。试想,如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一个普遍判断,如果“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一种倾向选择,那么潮流裹挟之下,幸福难免被异化为财富,感情更会被视为一个筹码,而所谓责任、情感、忠诚、正直等“正价值”,也都会被冲到九霄云外,甚至成为话柄、沦为笑谈。

实际上,正如相亲节目中点灯灭灯的选择,在折射婚恋观的同时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富豪相亲会的备受追捧同样是精神世界的投影。这不仅是关于感情的问题,更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对赌之中,愿意把砝码放在天平哪一边的问题。是的,在很多人看来,精神类似“矫情”,物质才是“王道”。情感可以打上条形码出售,其他的又何尝不可?于是,勤劳本分成为不幸的样板,投机违规变成励志的故事;于是,利益博弈晋升为生存哲学,高尚品德反被刻成墓志铭。如果任由“物质至上”的利益哲学攻克心灵,即便满大街都是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也难以抵御精神的崩塌和价值的腐败——富豪相亲会可能只是一个极端的表征。

篇4: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一.1.在1840年,英国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为借口,发动___________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2.1860年,____联军发动__________战争,火烧_______,_____趁机割占中国___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3.为了推翻清朝统治,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在广西桂平___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起义军称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严惩_____,击毙外国反动势力的头目_____.4.19世纪70年代中期,______收复新疆,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1894年_____战争爆发。在黄海战役中________壮烈牺牲,在威海卫战役中__________全军覆没。最后中国被迫签订_________,割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____________程度。

6.1900年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______运动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进犯北京,并于_____1901年和清政府签订________,中国完全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二.1.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

A.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国B.一批中国人会毁鸦片

C.开放通商口岸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被逐出京城的皇帝是咸丰,这一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英法联军兵临城下B.太平天国进逼天京

C.林则徐虎门销烟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甲午战争中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武器落后B.清军将领贪生怕死

C.清政府的妥协投降D.日军突袭

4.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远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

A.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功的重要性

C.为英国侵略作辩护D.说明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5.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所以保卫京师。”这一材料表达的思想是()

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

C.主张保卫西南地区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7.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华尔B.瓦德西

C.西摩尔D.克林德

8.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建号太平天国

C.定都天京D.抗击洋枪队

9.“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中国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尼布楚条约》

C.中俄《瑷珲条约》D.中俄《改定条约》

11.“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这一楹联歌颂的是()

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

12.在1901年,李鸿章在完成了他一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两个月后,就在北京病故了。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

13.义和团曾说:杀尽洋兵,再和大清闹。主要说明了()

A.义和团有着长远的革命计划B.义和团有先进的革命理论

C.义和团的前期任务是翻帝,但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也有一定的认识

D.义和团对清政府的照付政策不够满意

14.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太平军击毙说明了()

A.太平军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B.太平军面对的敌人是中外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

C.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优于洋枪队D.面对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清朝已无能为力

15.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采取的策略是()

A.扶起西边,倒却东边B.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D.只打真贼,不打平民

三.1.林则徐曾上书光绪帝,希望可以下令禁烟。()

2.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

3.青浦大战中,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4.英,美,俄,日,韩,法,德,意八国联军在1900年发动侵华战争。()

5.1884年,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地区。()

6.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激战,我国的北洋舰队最终阵亡大东沟。()

7.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的开端。()

8.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9.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俄两国虎视眈眈,想侵占新疆。()

10.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11.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篇5:九年级时政热点分析

初三时政热点分析(1)

一、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请你列举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为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所做的三件大事?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实施“八七”扶贫计划;(3)颁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5)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6)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7)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结合你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将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

(2)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处处为人民着想,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4、简述“三个代表”思想符合<思想政治>课中的哪些观点?

(1)生产力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6、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的“四个必须”是什么?

(1)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必须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7、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立党之本、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

8、如何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4)、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9、三个代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0、在落实三个代表方面,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学生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为人民服务和为党为国排忧解难的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中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着力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4、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当前大力发展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或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5、11月,国家教育部党组就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1)为什么要把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定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

(2)根据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你认为中学生应培养哪些基本品质?

爱国守法、明礼?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初三时政热点分析(2)

(3)据你所知,你们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办墙报、板报、举办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校园艺术节、先进事迹报告会、

(4)请你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两条以上的建议?

发放公德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组织青少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宣传遵守社会公德的典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材料一:20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26年被大地震夷为废墟的唐山,如今,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通过开展“千家窗口创文明活动”,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唐山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荣获了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二者关系如何?

材料一主要说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2)为什么唐山市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请你谈谈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有哪些具体的形式?

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行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城万店无假货;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承诺制。

(4)青少年应如何提高道德建设?

A、加强道德修养,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B、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C、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D、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文明中学生。

三、关于环境保护问题

1、环境问题

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谁开发l保护,l污染l治理。

(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5、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严重、森林资源锐减。

6、怎样坚持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1)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开发资源。

7、沙尘暴频频发生给人们什么启示?为建设美好家园你能做点什么?

沙尘暴频频发生告诉人们,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已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

8、作为中学生,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搞好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卫生,种植花草树木,开展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针对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搞好社会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9、材料一:3月18日以来,沙尘暴横扫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万平方公里国士,影响人口达到1、3亿。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法>于年8月31晶在九出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于201月1日起执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用于防沙的法律。

(1)材料一、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反映我国国士沙化形势 十分严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依法治理环境。

(2)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是,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加大依法保护环境的力度。

10、材料一: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的文盲率为6.71%,而日本、叛国的文盲率不到0.5%。

材料二:我国各类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材料三:据报道,中国的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人,沙化面积占国土面积 的17.6%。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 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素质低。

材料二说明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

材料三辩明了我国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2、你认为我国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初三时政热点分析(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怎样才能实施这一发展战略?

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4、公民应该怎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1)提高环保意识;(2)增强法制观念;(3)落实环境保护行动,搞好环境卫生,种植花草树木。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在本世纪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年力争比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什么?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篇6: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

201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指出,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十八大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仍是发展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探索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3、雾霾天气警示城市发展之忧。

2013年年初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大雾咋就变成了毒气?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专家指出,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

4、国务院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

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为切实改变过度使用能源的状况,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提出,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

5、广东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2、公司的经营。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可通过社情民意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民主决策;公民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民主监督。

2、我国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破坏生态文明的犯罪活动;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等。

3、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要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5、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它必将影响个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4、尊重文化多样性。环境保护要尊重多样文明,加强世界各国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新理念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文化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崇尚

创新的精神,必将推动我国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

6、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7、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如都江堰等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也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既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联系的观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把握人与自然整体联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5、发展的观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并造成环境恶化。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不可忽视环境保护等次要矛盾的解决。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25日,因环境污染问题,福建省漳州市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对二甲苯(P

X)工程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原料调整项目,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责令停止建设。这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中的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D.司法手段

1.C解析: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责令停止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和

管理经济,C正确。

2.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

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做的目的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C.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数量、规模相协调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2.D解析:A不是目的,而是手段;B表达错误,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C项只是讲经济

发展“快”的一面,而未包括“好”的一面。

3.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

调,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这就要求政府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更好地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不断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B解析: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做到①、②、④的要求,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材料没有直接

小,③不选。

4.2012年11月17日,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800余名出席

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使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这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4.D解析:传统生态文化属于传统思想的范围,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现的是传统思想的继承。

5.自2013年1月4日河北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以来,持续20多天时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

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其中天津、郑州、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济南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一次持续时间长达6天。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是物质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5.D解析:A是规律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是讲人类社会,而材料主要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重度污染有关,与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有关,D正确。

6.2012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

外宾并强调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6.B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的是社会意

篇7: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思想、命题原则及命题作用

一、单元目标、重难点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美好得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得诗意;学习本单元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得手法;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二、命题指导思想

1、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命题原则

1、试卷强调基础,重在运用。

命题避开概念、知识的简单识记,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语言材料的能力。如背诵默写,有简单的填上下句,也有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填空,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

2、试卷重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俗文化。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注重人文意识的渗透。如课外阅读《腊八粥》与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民俗”完全吻合。文言《五柳先生传》的主题也体现了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德育功能。

3、作文命题紧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以“民俗”为话题作文,学生可谈感受,可发表见解,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引发他们对民俗的热爱和关注。

4、命题中始终以新课标为指导,增加开放题型。如试卷综合性学习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考题,考查学生生活积累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四、命题作用

篇8: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怎样在时尚与未来之间做出选择,怎样对消费活动做出动态规划。消费方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人的增加,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但同时消费中也要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本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其一,消费方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其二,人们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其三,消费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对比明确消费观念存在现实的`差异,但消费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变化;通过生活体验知道家庭消费分为不同层次,人们总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消费;人们在消费中要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两位老人晚年的感慨,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消费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适时变化的消费观念;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还要树立环保的意识,保护资源和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消费观念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消费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消费活动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消费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但人们不可能因此放弃消费。因此,消费中应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得出本课的重要结论。

●教学准备

篇9:八年级第一单元《塑造自我》时政、热点素材分析与命题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第一、 学生阅读课文34――35页的内容。

第二、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文的实际情况,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第四、课前讲解

1、《我的故事》  学生旁批:模仿《老山界》按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进行构思。

2、“……里的新鲜事”

板书:新鲜==离奇

3、观后感.写作方法介绍与示范

爱国主义(话题太大)

不当的方法:喊口号(空洞,无实际内容)

恰当的方法:“大化小”(从生活小事写起)

师解释:因为生活小事往往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是你熟悉的事,这样你就更有话说,更便于安排情节,从而写得更有内容、也许更加感人。

板书:

引:简要概括所读、看的内容==复述(50――100字)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1、2两句话,50字)

析:A、找出原文(片)中你最有想法的一个事例(情节),结合你的感想进行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B、可采用的句型“此外……”

结:.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的感想,切记使用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方式即喊口号。)

注意:刚开始.写作时,可写出前面三项内容即可。

示范:

1、《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第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菲尔普斯脱“帽”(50―100字)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该向他学习。(50字)

第三部分:首先将他的行为与中国队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其次可与自己小学、中学参加升旗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用事实说明自己提出的中心。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结合全文。

2、《最甜的时刻》

――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感

第一部分:简要概括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某一专业的事实――老师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布置的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后给妈妈洗一次脚。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报答母爱的一种形式。

第三部分:首先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或广告“小男孩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请妈妈洗脚”;结合自己的一些真实事情谈感想。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

第五、学生优秀习作

1、蒋蕊:新世纪的栋梁

――读《七律•长征》有感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诗,诗中再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转战十一个省,翻越五岭、快速通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终于喜踏岷山的场景。

读完此文,不禁掩卷深思:红军是什么?在我看来,红军是那夜里的蜡烛,点亮了我们的明天;红军是那雪地里的火炭,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一切;红军是那桥柱,支撑着大桥,支撑起新中国的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的一字、一语,都经过了千百万的检验、是从广大群众的心底唱出来的。它代表着革命战士的一滴血、一滴泪,歌声荡漾在我们的耳边,不禁让人想起了战斗;想起了光荣牺牲的战士们;想起了战斗中吃苦的红军;也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了部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班上同学。对于红军来说,困难似路上小小的蚂蚁;似树上那小小的`一片叶子落在自己的头上;似一张考验自己的试卷;似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红军的勇敢与伟大。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智慧和勇敢装点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

江山如此多娇,红军的战斗已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幅图没有西双版纳的密林那样神奇秀丽;没有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那样风光如画;也没有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那样水清境幽;更没有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那样别具魅力与神韵。但红军的胜利却是这些美丽风景的桥梁和源头。它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点评:这篇习作,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你的文采让老师自愧不如,更让老师由衷地高兴――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语言的组织严密。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成功地把引所读文章与自己的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十分精彩。我以能与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而感到自豪。100分。

2、姜笑: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盛会,对奥运选手来说,能站在奥运会领奖台最高的那一级上,聆听国歌、面对国旗冉冉升起,是最荣耀、神圣的时刻。素有世界泳坛“天才”之称的美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就六次经历了这种特殊的时候。更让人击节叫好并肃然起敬的是他在接受全世界观众祝贺和敬仰的时候,没有忘记向自己的祖国,并以一个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动作表达着他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他用左手默默地摘下头上那个由橄榄枝编成的象征荣誉的花环,然后右手紧握拳头放在胸前,肃然地注视着“星条旗”一点点地升起,口中低唱着国歌。

看到这一情景,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他心中,祖国是至高无上的。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就没有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细腻、如此完美。但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国,他们一定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作为学生,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可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时,又有多少同学能严肃地对待呢?事实是,大部分同学还在下面讲话。或许有人会说,升旗每周一次,讲一下话有什么关系?看了菲尔普斯“脱帽”的自觉行动,如果你还这样想甚至还这样做,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可耻的人吗?学校每周一都安排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并把她放在心上,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祖国。

菲尔普斯面向国旗自觉“脱帽”,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更能体现他的可敬。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一种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建议:将字书写大一点,这样,你的成绩才不会吃亏。

点评:你的观点十分深刻而且中肯,这说明你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文章的开头部分与第三段非常精彩。95分。

3、郝欢:母爱无言

――读《甜甜的泥土》有感

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亮的男孩在八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包带有体温的自己最爱吃的奶糖并与同学、老师分享快乐,虽然剩下的糖被他不得已埋入雪地里进而融化了,他仍然觉得十分快乐并抠了一块泥土美美地品尝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慈爱、关爱、恩爱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亮的遭遇不由让我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由爱筑成的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因此,我想高声说:我爱我家,我爱我的亲人。

上一篇:凡尔赛宫27#墙体抹灰垂直度、平整度偏差的整改方案下一篇:幼儿园保育员技能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