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

2024-05-02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

在大学时就听过这个书名,一直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过。在接到通知要再次教一年级后,趁着暑假所剩无几的空闲时间,怀着好奇心读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教育日志。读完后让我不禁为之感到佩服。佩服于薛老师能在最烦心费神的一年级每天坚持写教学日记,佩服于她日记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性。笔录的经历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清晰地再现,同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解答了我在教学一年中的很多困惑,恨不得早一点与这本书相知。现在,即将面对新的一年级,我仿佛是一个整装待发的探路者,已经做好了准备来时刻迎接我教师路上的挑战。

我就是一年级的老师,一年级还能“心平气和”?我被“心平气和”四个字所迷住。教小学一年级而能心平气和,这是何方神人?

一口气读完了薛老师的书,心情特激动,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鼓动着我,我也要做点什么,就像薛老师那样,薛老师是怎样享受这个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呢?

第一招咱们以前的107班毛老师让一个每天都最早到的孩子把电脑打开,放一段轻音乐。

第二招她有意识地说话声音小而柔和,她相信“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她要她的学生们习惯轻轻地说话,不要大吵大叫。她的一个学生跟着她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她检查,这在小学是很常见的。只见薛老师牵起那小男孩的手,把他带到他的座位让他坐下,然后轻轻地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啊,一颗“安静”的种子已经播下。那小男孩感受到了安静的魅力,相信他也会成为一个安静的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金,妙不可言!

第三招她阅读《论语》《孟子》《诗经》《老子》《世说新语》,阅读《沙与沫》《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人类的声音》《我的精神家园》,阅读狄金森、张晓风、泰戈尔……薛老师推崇黄庭坚的一句话——“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今年是第一次带一年级,从没有低年级教学经验的我每天面对稚嫩的孩子,看着他们天真无邪且充满好奇的眼睛,常常觉得自己的肩上负载着很重的责任,而面对他们对学校常规的漠然,很难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于是常常会产生一种焦躁感,甚至失去耐心。

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一份耕耘必定会有一份收获,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我们很重要。让我们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2: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一年级》咋一看书名挺吸引人的,感觉这里一定有治理一年级的得力举措。打开看了3页,又觉得有些乏味,字里行间没有优美词藻,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没有惊人案例,有的只是一些琐碎之事,好比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谈论的鸡毛蒜皮,看着看着有些发乏味了。可是再仔细想想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就是我们真真切切要做好的常规工作呀!我们只是随口说说议议,过后也就随风飘走。而薛老师这么有毅力把每一天班级生成用心记下,这种精神本身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校长既然推荐这本书,书中必“有黄金屋”,后面一定有令老师们感慨的地方,下周挤时间继续读吧!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之二

2012年11月28日周三晴

昨晚把《心平气和一年级》的九月部分读完了,我从这36页中看到很多本书的名字,例如《拯救与逍遥》、《生活体验与教育研究-----人文科学事业的教育学》《道德经》、《幽梦影集》《美的历程》、《坟》。只是九月就读完六本书,薛老师之所以能写、会写与此有很大关系,正所谓腹有诗书语自华!想想自己规划中三年才读六本教育名著,真是无地自容。但限于自己水平,如果能月月有书读,而且能读出其中意境,也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幸事。

这次读这本书已经和初读的感觉大不一样,尤其是把题目与内容联系后就更觉薛老师的才华。“飘风不终朝”,此一句我读到36页还不懂其意,于是请教史瑞卿老师,他说:“飘风原意是指风,不终朝就是不可能从早刮到晚,在此书里应该是指一种风气不可能一直笼罩学校。”听了史老师的话我豁然开朗,从内心佩服薛老师的真才实学。结合九月日志我知道她的题目想表达班级由初建立时的浮躁、吵吵,老师的急躁、焦头烂额慢慢趋向于学生的安静、班级的宁静,那股喧嚣之风已悄悄飘走。越品感觉越有韵味,情不自禁在心里多读几遍-------飘风不终朝……

当然飘风不终朝的原因在于薛老师下足了力气去调整。重点是用自己的平和营造一个没有“硝烟”的课堂,以自己的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以情感染情。这中间也有薛老师筋疲力尽、想歇斯底里的时候,但她在这牵一发动全身的时候总会及时地自我心理劝慰。如18页她写道:“明天一上班补给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 其实我们平时如果真的给孩子们较劲,一个劲地批评指责训斥,身心疲惫的是老师,而且是恶性循环,下一次你的声音、气势要来得更凶猛才有效果。但刚入学的孩子们被训之后可能还是不知道正

确或优秀做法。所以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薛老师用音乐来陶冶、净化他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言、体态、表情诱惑住学生,使他们一刻不离你的气场,这里面的成功与幸福只有走进去才能享受。

篇3:追寻林心平一段空白经历

1936年,姐姐被红军挺进师派往上海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解放初期我们才悲痛地获悉,她1942年在苏南抗击日本侵略者时捐躯。她的英雄事迹在江、浙两省被传颂,全国妇联将林心平列为共和国首批女英烈(编者注:本刊2012年第9期《生为人杰 死亦鬼雄》介绍了林心平烈士的事迹)。

我们缅怀她时,不无遗憾地感到她在延安抗大的学习经历一直是空白,只有抗战初期她寄回老家的一张延安八路军女战士双人照。双人照中另一位女战士是谁,一直不清楚。如果这位女战士仍健在,应该知道林心平这段历史。

唯一线索 女兵合影

姐姐牺牲时年仅23岁,我所接触到的人中,没人知道她在延安的事情。

姐姐16岁投身革命离家出远门,短暂一生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唯有她寄回家的几封信和几张照片,其中那张八路军女战士双人照最耀眼,一直为我父亲林书藩秘密珍藏着。记得当年我父亲因想念她,看照片时嘀咕了句:“这位是??夫人。”我因年纪还小,没在意。1948年,我也离家参加了浙南游击纵队。解放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姐姐许多来信亦遗失了,唯一能知道她延安抗大情况的,只有双人照上另一位八路军女战士。这位女战士在哪里?半个多世纪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离休以后,我是《老年文摘》报的忠实读者。2011年4月的一天,我在该报上看到一篇转载文章,题目是《林晓霖:我的父亲是林彪》,内容主要讲林晓雯和生母张梅(林彪前妻)的情况,并附有一张她和生母的合照。我眼睛一亮,照片上林晓霖着军装,旁边这位秀丽的中年妇女与我家那张双人照上另一位八路军女战士非常相像,虽然没有当年女战士那么年轻,但轮廓特征还是明显的,时间地点都对得上。

我以余生的冲动,带着把姐姐壮丽而短暂一生的事迹填补完整的强烈愿望,想要找到林晓霖,但想了许多办法没有成功。

粟裕儿媳 牵线相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金秋10月,浙江省平阳县新四军研究会发起红军挺进师“寻根之旅大屯行”活动,许多在浙南战斗过的老红军后代都来参加,我也受邀与会。北京来的嘉宾中,有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夫妇,浙江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郑昌儒为我引见,交谈中我问他们是否认识林晓霖,粟戎生夫人李曼俊马上说认识,说林现在北京,并与她有联系。我问林的母亲是否健在,她说不清楚。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告诉了他们那张延安抗大女双人照的故事,想把照片寄给林晓霖帮助确认。

李曼俊回京后,立即与林晓霖取得联系。我把照片寄往北京大约一星期左右,林晓霖来电,说她母亲张梅看到照片一眼就认出来,激动得流泪了:“这是小梁子(梁玉——林心平的化名)!”她母亲说自己就是合影者,想不到70多年了,还能看到这张照片,真是太珍贵难得了。

确定了那位八路军女战士的身份,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得知张梅在301医院住院,我立刻想去拜访,但去北京也有顾虑,毕竟我80多岁了,行动不便,恰好我小儿子在北京学习,他提出陪我去。

今年4月21日,我与儿子专程飞往北京,次日抵达301医院。一进病房,老人已坐在沙发上等我们了。见我们进来,她要站起来,我赶紧走过去,双手按着她不让起来。她看着我说:“小梁子的妹妹,我看到你的脸好像很熟呵!”我说:“可能我跟姐姐有点像吧,70多年了,您还能记得这样清楚啊!”我看到她一头银发,皮肤白净,虽穿医院病服,却显得清清爽爽,平易近人,很健谈,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很不错,谈到过去,一些细节还能回忆起来。

张梅说在抗大时,她跟林心平最要好,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很合得來。我问:“你们住窑洞吗?”“首长学员都一样住窑洞。窑洞要自己挖,挖好了,泥土都来不及运走就住进去了,每天都踩着黄泥去出操、训练、上课。”我问:“这张照片,你们是在哪里拍的?”她说:“就在抗大学校里面,那天正好休息,我俩在散步,看到有位学员背着相机走过来,我就说,嘿,你来给我们拍一张吧!”

我问:“照片上我姐是穿草鞋打着绑腿,你为何没有?”她说:“我那几天正好身体不舒服,没有出操训练,所以没打。记得小梁子好像是学期未结束,就提早离开了,不知为什么,以后一直没有给我写信。”我告诉她林心平离开延安后的经历,当讲到牺牲的惨状,她伤感得哽咽流泪了。

抗大学习 勤奋刻苦

稍平静后,张梅回忆道,她(在延安时叫刘醒民)和林心平都是抗大第三期的,该期共三个大队,二大队学员大多是来自国统区和敌占区的青年学生。她是从延安党校转到抗大第三期的,比林心平要稍早点。记得抗大主持工作的是罗瑞卿副校长、刘亚楼教育长、许光达训练部长,二期学员胡耀邦留校担任高级研究班党支部书记,不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

学校学习训练很紧张又很充实,主要课程有政治和军事常识、中国革命问题、世界形势、抗日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等。林心平是插班进来的,个子娇小玲珑,活泼开朗,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说话带南方口音、来自东南沿海的姑娘。她在这么多比她年长的同学中,很快显示出宣传鼓动性强的特长,人缘也很好,同学们都愿意与她交往。张梅也是三期插班生,因此与她住同一个窑洞,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

“我们一道在抗大接受了严格的军事和白区斗争训练,她学习很勤奋刻苦,很爱看书,不仅爱看马列政治的书,而且其他书也爱看,看到名著更是拼命借来读,我还记得她读《三国演义》和《岳飞传》时的样子。她军事训练很刻苦,每次室外训练课,都是一身尘土一身泥,但上文化课时衣服却总是弄得干净整洁,军事和敌后工作素质提高很快。”

张梅说她有两个想不到:一是林心平这么快就离开抗大了,来延安一年都不到,当时真没想到她就这样走了,而且竟是永别。“记得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她来告别,当时我已结婚并怀有身孕。当时组织规定不能讲去往的真实目的地,林心平只说家里来信有急事,叫她回家一趟。我问家里有什么事那么急,她答家信上没细讲。我见她不愿说,也就不好再多问了。我俩出生地相距很远,一个东南,一个西北,有缘走到一起,就这样分别真是依依不舍。”二是她无法想象她们分别后仅四年,林心平就为国捐躯了,想不到这位瘦小的南方姑娘这么勇敢坚强,有这么坚定的革命信念,“敌人会这么害怕她,会这样地恨她,她为抗日死得那么惨,那么英勇悲壮……”

第二天我们就乘飞机回温州了,虽然较累,但心情愉悦。姐姐的延安足迹已经明晰,我几十年的心愿已了,也算给先烈一个圆满的交代! (蔡少盾整理)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篇4:《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当我得知自己这学期又将担任一年级教学时,我有些胆颤,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去年教一年级的情景,当时的我很迷茫,初入教师岗位,一切的陌生让我担忧,之后的教学的确困难重重。今年换了单位,我又被分在一年级组,内心仍是忐忑不安。

终于开学了,我将面对着42个孩子。由于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的眼里充满天真无邪,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半点规范的行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了,也不知道上课了又该做些什么。从老师口中说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小手要放好”等“专业”术语,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们强调日常行为规范。几天下来,我害怕走进一年级的教室,甚至有点绝望。年轻气盛,心浮气躁,这两个词语是我这段时间的状态。就在这时,《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复的拜读。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从她的字里行间我看不到丝毫的烦躁、郁闷。而是处处充满着和谐、轻松愉快。本书分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请跟我来、平和也辐射、聆听大师。我看了前两部分,我说说读后的感触。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师把这一学期分为五个月分别来记载。第一个月,薛老师对于刚入学孩子的无序、扰嚷早有准备,虽然工作起来也是非常艰辛繁琐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她首先强调的是一个“静”字,老师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而我们的老师却做不到这一点,在三楼都能听到一楼一年级老师上课的声音,而学生读书的声音也是声声入耳,甚至有些刺耳。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老师说话的声音大,未必所有的学生都能听得很清楚,我也尝试着声音稍微小一点去上课,也让学生轻声的去读书,发现学生也越来越用心去听老师讲了。薛老师把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以日记的形式把学生的点点滴滴,把班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起来,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处还需订正以及这一个月以来的亲身感受,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后面的四个月里,从薛老师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其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现

在很注重培养学生如何用心去听别人回答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试了,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还不适应,所以成绩不太理想,这时有些家长就开始有点毛躁,其实一次考试的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通过家长会,很多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薛老师几乎每天都要读书,既使有一天不读书,都会感觉不安,而我们的老师、家长又有几个每天坚持读书了呢?值得我们反省。

第二部分“请跟我来”,薛老师采用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做法,就是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21封写给家长的信。每周一封,根据学期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具体需要,老师诚恳地、平静地且非常具体地引领着家长一步步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读此书,如果说第一部分的九万言日记是教师呕心沥血的心灵独白,语言还有比较生涩、不够吸引人的地方的话,那么这些信笺因为有具体的读者晃悠在作者的脑海之中,所以,语言更加平实亲切,言论无不设身处地且切中要害,实在值得每个家长和其他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士们反复品读。而我们的老师也在尝试着这样去做,比如短信平台,给家长的一封信等以各种方式去跟家长沟通,让家长真正融入到班级。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开学到现在已过了将近两个月了,虽然我没有薛老师那般地得心应手、丰富的学识、宝贵的实践、深邃的思考,但我没有了开学前的那份过重的焦虑和惶然,没有了课堂上的声嘶力竭。有时,那帮可恶的小家伙,在我的眼里是如此的可爱。但有时我不免有陷入烦躁当中,因而继续阅读,是心情平静,这是我每天必修的事情。同时,我渐渐明白了薛老师为什么能那般地心平气和,最主要是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年级,又是否能用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年级。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只要我们用一颗真心去面对她,用良心去耕耘她,为自己和孩子一生一世可能达到的幸福去奉献,相信总会得到回报的。

篇5:《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读后感-12-29 14:32:47阅读53评论0字号:大中小

读完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了。教过一年级的我深有体会,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因此一年级的老师,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其实,这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摆正心态。

一、走向“平和”

1、音乐元素的加入。

“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2、秩序从安静训练开始。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

3、适当且平和的惩戒。

看云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年幼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站就是喜欢我们。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下面是看云与家长的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二、读书品味

“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这也是薛瑞萍老师的一句话。薛老师在安徽合肥的一座小学任教,是一个爱读书又爱教书的普通教师。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感动于她的每天大声朗读一小时,惊奇于他们那群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薛瑞萍老师认为“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薛老师带领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坚持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记练习。让他们尽早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也能随之提高。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强烈借鉴的。“良好的语感,对于个人来说,不仅有利于文学修养的培植,也可以让他从谈吐到内心变得温煦优雅。”

三、结友家长

学校教育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如果离开家庭的有效支持,那这只鸟将永不会真正飞上蓝天。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在薛老师的叙述中,有大量的与家长对话的内容。有的,是电话的记录;有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的,是网上的跟帖。而最让人不忘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薛老师在一学期内给家长写的二十几封信的是告家长书的做法。按薛老师的说法是给家长的信。每周一封,情真意切。21周,写了21封信。信中有对学生知识点的强调,有让家长在家辅导时突出的重点,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有近期班级及学校工作布置。这些信是一名老师对家庭教育作用的延伸,并是老师与家庭沟通艺术的直接证明。其中,大量的对学生的肯定,学生优秀的表现,如背诵好的人名,写话好的语句及人名,考试好的人名等等,这无形中是对学生家长的一次鞭策。所以,21封信,涉及到学校,班级工作的所有方面,这远比口头的说教更有效,不要问,跟着我来就行,多好。

同时她还要求家长都能写回信,互相交流,薛老师从中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断地调配孩子有效地学习。二十一封信,就是二十一次真情对话,不仅真正调动了家长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师的睿智。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这本书告诉我:学会从容,心平气和。

篇6: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已经很久没看纸质的书了,因为工作便利,总是喜欢在电脑上看书,女儿班主任推荐的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买来也有一段日子,因我从小在学校的环境中长大,因母亲就是我的班主任,对这本书便没了如饥似渴或如梦初醒的感叹:“一年级原来是这样的,老师原来是这样的!”临近交感言的日子了,女儿催得紧,我便大胆把书摆在办公室的桌上伏案阅读,时而勾画书写,被同事们嘲笑现在一年级的家长压力这么大啊!我也不多辩解,因为已渐渐被这本书吸引。

一、老师也是人!从小在学校长大,对老师一向没有畏惧,但一直尊敬,因

为我知道老师虽是普通人,但老师也是最辛苦的摆渡人,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送走了多少学生,而老师依然在三尺讲台勤恳的忙碌着。跟母亲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母亲说教师就是一份职业,做好本职工作,能帮扶学生的就是好老师了,像薛老师这样的,连我的母亲也赞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而就是这样钻研教育的老师,书里字间也流露出一个普通母亲的苦与乐!最爱看薛老师写她和儿子的故事,尤其是“残忍”对待刚入学儿子学习的故事,每每读来总是鼻子一酸,母爱的无奈和伟大,就是这样矛盾而坚定的陪着孩子永不言弃。

二、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

求的并福。

跟李老师一样,自知自己是个闲散的懒人,如不是为了女儿,一直想要看得书按计划是要退休了才会读吧!真手捧书本才感到了身心的畅乐,比赛着和女儿背诵着文章,被逼无奈买更多的书籍以回答女儿的疑问,感受到一起成长的并福。

三、一个故事——就因为她声音小啊(P188页)。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又一

次柔软了。我的女儿,一个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常常因为紧张,害怕主动跟人交往,尤其是不熟悉的环境下,她总是躲在我背后,没少鼓励,没少强迫。上学了,她依然不是活跃的学生,书里的那个女孩好似我的女儿,被薛老师苦心安排,一次次让她挑战自己,终于,今天虽然声音小,总算主动开口了——有进步。而我的女儿一天回家告诉我们,李老师要她每天去打听班级卫生分数幵向她报告,女儿说完后担心的告诉我们,她怕不敢去跟打分数的哥哥说话,可我们分明看到女儿眼神里有满足的骄傲,因为李老师的信任,她有了自己的“工作”。我们也有担心她能否称职,但我们相信李老师,相信就因为她不敢去,她声音小啊!

最后,我也像薛老师那样对孩子说:“第一身心健康,第二勤勉正直,第三有独立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上一篇:口字旁书写练习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标点符号专项练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