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小学生作文

2024-05-21

蜡烛的小学生作文(精选20篇)

篇1:蜡烛的小学生作文

蜡烛的启示小学生作文

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借春蚕和蜡烛,赞扬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在我看来,蜡烛比春蚕更伟大。

以前,蜡烛是家家户户房间中的必备之物,不论是看书、写字都离不开蜡烛。虽然蜡烛的.光线很弱,可它却使人类生活远离了黑暗。

现在科技发达了,蜡烛也落了伍,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电灯。于是人们开始遗忘蜡烛。

记得那一个夜晚,夕阳染红了天空,太阳洒下了最后一道光辉,映在房屋上,映在我家的窗户上,天渐渐黑了,当我正倚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时,突然“啪”地一声电视关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黑暗起来,我意识到停电了。

我们一家人借着皎洁得月光,摸着黑寻找蜡烛,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点起蜡烛,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蜡烛旁,静静地等待着来电,蜡烛燃烧着,那火光在我眼里闪烁,让我找到了一点儿过生日的感觉,同时我仿佛看到了蜡烛正在“流泪”,一颗、两颗、三颗……每一颗都说着“谢谢。你们还记得曾有个我”。

蜡烛就快燃尽了,这时电来了,同时蜡烛也燃尽了,我拿起这块所剩无几的蜡,捧在手心里,心想:小蜡烛是多么的伟大啊!它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它不求名,不求利,甘当一位无名英雄,它驱逐了黑暗也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从这种奉献精神中明白了:

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给予是快乐的。

篇2:蜡烛的小学生作文

我是一根小小的蜡烛,可是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叫我为“魔烛”,我长相一般,笔管般粗细,一根长长的头发贯穿我的头和脚,虽然我的生命十分短暂,但它是在欢笑声中度过的。我从工厂出来,商店卖出,最后倒在了讲台上,来听听我为什么被称为“魔烛”吧:

一天,我被卖给了一位美丽的女教师,然后我就被她带进入一个教室,这个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原来他们是要上一节作文课呢。只听见女教师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这个寒假,我去了哈利波特魔术学校,当了二级教师。”

“不信!”台下地同学们异口同声。

“那我就演个魔术给你们看。”

“好”一个音调更高的异口同声!

于是,我被女教师取出,点燃,过了一会儿,我的烛火被吹灭,一屡似烟又似雾的东西从我头顶向上飘去。

女教师问“你们信不信我能在离蜡烛2厘米远的地方能将它再次点燃?”“不信”,大部分人这么说。

女教师在离我的头发2厘米远的地方“啪”地一下打开打火机,火苗还没蹿过来,忽然,我就被点燃了!孩子们个个目瞪口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为什么会被点燃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这时,许多小“挑战者”冲上讲台,也来试一试,可是,刚开始上来的个个兴奋不已,胸有成竹,抑或犹豫不决,作沉思状,而走下去的时候,却都象个泄气的皮球,垂头丧气的。惹得我真着急,“难道女教师真的有魔法?或者,我真的.有魔力,只听女教师的指令?可她并没有念咒语呀?”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是汽油?”——女教师说不是。

“是煤气?”——女教师也说不是。

“真的是魔烛?”……

“大家知道吗?其实没有什么魔力,只有一个简单的科学原理,”女教师终于说话了,“蜡烛被吹灭后,上方有青烟,它是可燃气体,遇到打火机的明火就会燃烧。所以火要在烟飘去的方向,而且距离合适才行。”

“哦,原来是通过可燃气体燃烧的。”我和孩子们一样恍然大悟!

篇3:蜡烛的小学生作文

现代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像科学研究那样, 应该是个发现过程, 但是这不是简约化的重演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 因为, 科学理论、科学规律, 甚至科学概念都是人类通过长期实践活动逐渐认识的, 而且又是在不断发展的, 很难在几堂课内简约化地重演它的发现过程。而科学课上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 揭示的科学规律, 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择的, 是在教师细心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思维, 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 应该说科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再发现的过程。

《蜡烛熄灭了》一课, 是让学生观察被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燃烧的过程, 发现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规律。这一过程虽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地实践, 但也要让他们亲身经历一个自行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玻璃杯、纸板、水等材料, 尽可能多地想办法使点燃的蜡烛熄灭, 而后使其发现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也会熄灭, 并且玻璃杯越大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熄灭越迟;而玻璃杯越小蜡烛燃烧时间越短, 熄灭也就越早。“咦!这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油然而生。但这个问题如果仅用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是很难准确解答的, 因此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猜测, 让学生假设出它可能与杯子空间大小或者杯中空气的多少等因素有关。此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讨论, 亲身经历了一次发现过程, 同时问题的发现、假设的提出又进一步激起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三种方法。他指出:“观察搜集事实, 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 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英国化学家普利斯列则指出:由思考形成的假说是实验的先导, 由不断修正假设而使理论接近于真理。这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样都适用于自然教学过程。特别是实验, 不管是科学研究, 还是自然教学, 它们的基本步骤都是相同的, 包括五个方面: (1) 明确实验目的; (2) 进行实验设计; (3) 实验的实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5) 对实验结果做出理论的解释。科学研究和小学科学教学在实验方面的区别只是发现的性质、采用的手段、认识的深度不同而已。

《蜡烛熄灭了》一课, 当学生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做出假设之后, 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假设正确与否。这样, 学生首先明确了实验的目的, 并很快地想到用实验桌上的三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依次罩住燃烧的蜡烛, 同时用秒表进行记时和把每次记录的时间填写在实验记录表内。最后仔细观察实验记录表内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子空间大小或杯子空气的多少有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自己只是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加以个别指导和全面搜集学生的实验信息, 而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的研究中, 个个都像科学家一样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了一次真刀真枪的实验验证。

三、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掌握研究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 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可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

《蜡烛熄灭了》一课的编写指导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课堂上, 教师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 没有把“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子空间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作为重点来教学, 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两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一次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的探究, 一次对“3号杯内蜡烛燃烧时间是多少”的探究。而后一次的验证性的探究, 教师是完全放手让学生仿照前一次的探究过程进行的, 加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新课结束之后, 教师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而后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课后自行解决问题。这样“重过程、重方法”的教学,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强调,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过程, 使其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强调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这是现代乃至将来的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素质, 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二是要全面体现这个目标, 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他们的心理特征, 必须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学习, 让他们多动手动脑、多动眼动口、多自行发现。小学自然教学前辈刘默耕老师也说过, 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 有了这种实践本事, 我们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们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没有这个本事, 我们就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 而只能成为“科学知识”的“贩运者”或“拉车夫”。因此, 科学课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以《蜡烛熄灭了》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 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篇4:把学生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

这天,一位老师走进教室。老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们的眼睛首先盯住了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面露遗憾地说:“为什么总是把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

教室里鸦雀无声。

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这次,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太好了!”老师这回高兴地笑了,“就该这样。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亮点,学会看到光明!”

沉寂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别开生面的这堂课,一直深深地印在一个学生的心里。他就是后来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正是这堂课,教会了安南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哪怕是眼前一片昏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正是凭着这一点,安南赢得了人生的成功,而且给世界和平不断带来希望的阳光。

白纸上不能只看到黑点,黑纸上也要看到白点。这个故事揭示的朴素的道理,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启示。

每个学生总会有他闪光的地方,发现这些闪光点,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加以欣赏和赞美,对学生将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定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出色的完成任务时,教师又及时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在活动中懂得欣赏学生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契机,关键就是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善于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创造闪光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享受到大家的尊重,让他在体验中找回自己,教育何尝不是件让人快慰的事呢?

近日在某班听课时,看到该班给所有学生设立“亮点”榜:全班学生不分成绩优劣全部榜上有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值得别人学习的“亮点”,并且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目标栏写上自己奋斗的方向。我们应该为这位班主任的做法叫好。确实,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老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放,我们更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特别是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身为老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每年学校、班级都要开展很多活动,例如艺术节、运动会、班会等,还有班委会组织发起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通常只为班委干部、热心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强化,各种才干得到展现,他们积极进取、自信乐观,因而学业成绩也容易保持和提高。仔细想想,他们之所以活跃,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比一般同学自信,有余勇可沾。上述活动固然有益,但多为锦上添花。怎样雪中送炭,让班级每个同学尤其是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参与到班里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发一次光?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同学回答问题,在组织某些活动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有的班级在期末时,根据平时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了奖状,如“劳动之星”、“卫生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等,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认可,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亮点时,要及时给予评价。“赏不过时”,是说奖励应选择在最佳时机,而这个最佳时机就要及时,口头评价也应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评价契机,及时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利用言语的即时性特点,施以具有教育艺术的评价策略与学生心灵直接对话,促进师生心灵沟通。

篇5:小学生描写蜡烛精神的作文

蜡烛,你有着圆圆的、窈窕的身材,各种颜色的衣服。你变身各种各样的外形:圆柱、酒杯、鞋子、长方形……有软的,像油一样滑腻,又像可口的.果冻;有硬的,像一根根柱子,坚定不动摇……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都喜欢。

在古时候,人们经常用到你,在晚上点亮你;在航海时带上你;去野外也带上你;就连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也制作你,用你。是你使古时候的人们拾回了更多宝贵的时间,是你让人们不再惧怕黑暗。

当人们点亮你时,你就默默地燃烧自己,把你的身体化为一缕轻烟,一吹就散,但人们却得到了光明。你真是品德高尚啊!

元宵之夜,我们出去游灯,点上你之后,灯变得好漂亮!大街小巷都是移动的光,乡村的夜晚变得光亮、热闹。

篇6:蜡烛的泪——小学作文(推荐)

冬日里独自在家的一晚,忽然停电了,四周陷入一片黑暗。我从抽屉底翻出一只小小的蜡烛,将它点燃。过了不久,蜡烛开始融化,洁白的蜡滴顺着蜡烛流了下来。

夜,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周围一片漆黑,我有些胆怯,不敢离开蜡烛那摇曳微弱的烛光。我无聊的托起下巴看着这只小小的蜡烛,盯着它窜动的火苗,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如此仔细的观察过蜡烛,甚至连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都没有多看过它一眼。

而现在,这被我忽略已久的蜡烛,却成了黑暗中孤独无助的我唯一的依靠。此时此刻,这微弱的烛光,将我急促不安的心渐渐带入平静。

蜡烛在一点点的变短,小小的蜡烛竟让我在这个又冷又黑的冬夜里感受到了平时开灯时感受不到的温暖。

我忽然觉得,蜡烛竟然具有生命的特性——爱,蜡烛的爱不像糖果一样让你甜到心底;不像鲜花一样让你香到心底;更不像阳光一样让你暖到心底,它的爱是默默的,是无私的,是不图回报的,又是渺小的。它能做的,只是在黑暗里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丝温暖。可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光,却成了黑夜里恐惧无助的我唯一的救赎。

蜡烛,没有香味,也没有电灯明亮,可它却拥有高贵的品质。它不断燃烧自己,用自己生命的火苗照亮周围。它不图回报,默默奉献。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又何尝不是蜡烛呢? 是老师,将毕生的心血都注入到学生上,却不要一丁点的回报;是老师,用自己的青春之火,点燃了我们的生命之火;是老师,把我们从雏鸟训练成了羽翼丰满的雄鹰,当我们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时,老师选择了默默的离开,没有索取一点回报。就像蜡烛一样。

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我知道,蜡烛是在用整个生命去奉献,去燃烧,当它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完时,它什么也没有索取,也从不奢求人们能给它什么,更没有埋怨,只滴下几滴晶莹的泪珠罢了。

篇7:关于蜡烛的作文400字小学

到了新家,妈妈和爸爸晚上有事要出去,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我无聊地看着电视,突然家里停电了,黑暗一下子充满了整个房间。我瞪着大大的眼睛害怕地看着四周,我仿佛看见了几个披头散发、张牙舞爪的妖怪向我扑来,我一下子闭上眼睛,耳朵仔细地倾听者周围的声音。我像一只惊恐的小鹿,蜷缩在沙发上,我害怕极了,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就在我万分恐惧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搬家时候的蜡烛,我就慢慢地摸索着走到柜子旁边,我找到了蜡烛,点燃了它,顿时,明亮的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我开心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高兴得手舞足蹈,看着墙上映照着我的影子,安全和快乐涌上了我的心头。

看着那截越来越短的蜡烛头,看着它发出的微弱的光芒,我不禁想到了很多:蜡烛为了给我们做出奉献,却燃烧着自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篇8:由蜡烛燃烧的探究想到的

1、热闹探究活动中, 你的补充、你吩咐、你的建议, 每个探究小组都清楚了吗?

从各种国际竞赛中, 我们中国人均表现出超强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却十分低下。因此我们大力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小时候什么都懂, 什么都敢尝试, 长大后什么都不懂, 都不敢尝试, 怕出问题) 化学教育更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于是我们教师便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蜡烛燃烧的探究, 实验员老师摆放药品后, 上课时老师吩咐探究内容后就自主探究了, 可中途发现学生不会观察, 也不会记录, 学生都忙于自己的蜡烛燃烧、玩火、烧火等。因此实验探究前, 我们教师一定要全面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从而对学生讲清楚, 以至于不会在操作中我们再去指指点点, 却又毫无用处。

2、实验规则可以随便让他们去探究吗?

对于实验规则, 简单、易操作、无危险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探究, 当然我们最好先讲解或演示, 如“三不原则”、“节约原则”、“保护原则”等。否则一旦出现问题, 就不能很好及时控制、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一次外出听课, 老师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 由于条件限制, 高中分组实验后, 初中又在同一实验室上, 接着探究实验的老师来不及充分检查, 遗忘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在台上, 一位同学打开瓶盖凑近闻了 (无味) 然后又到入烧杯, 还以为是老师让他探究的, 还好他没有用手去摸。可见实验室的规则不可轻视, 不能随便就放手让学生探究。

3、危险操作可以让他们去探究吗?

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加热后的试管处理, 以及一些实验的探究顺序;这些有危险的探究, 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先进行问题探索, 再进行探究实验, 否则会引起意外伤害, 同时损伤仪器, 影响教学效果和进度。如探究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是先移出导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就应先拿出来讨论, 否则有的同学直接探究, 便会引起试管炸烈, 划伤手指, 引起其他同学畏惧、害怕探究实验。

4、药品量不足, 探究条件不够, 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吗?

如探究蜡烛燃烧实验中, 蜡烛太短小就易引起桌面失火;火柴是湿的学生不能探究;更别说实验仪器不够。因此教师应该准备充分, 对外在条件必须考虑周全, 同时对实验准备充分检查, 确保万无一失。

5、探究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结果相反…

…这些原因能一一分析吗?很多老师多请成功的同学谈操作过程、探究感受、探究收获, 而忽略了对不成功的探究的分析与指导。教师应该帮助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分析原因, 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以后探究打好基础, 否则他们只知道正确的做法, 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何处, 为什么探究失败;也许现在不清楚以后也不明确。我们可让探究成功的学生谈感受、谈操作、谈收获;失败者分析原因、分享感触、分享如何避免不足, 从而才能突出集体智慧、合作的收获、享受探究实验的快乐。化学实验是没有失败的, 如果不能成功, 也说明这种方法不可取而已。

篇9:《蜡烛》中的黑点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只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上。让我们穿越时空,目睹了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到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拧成的情谊……

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经发表,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如今又被选入中学教材,它就象一首赞歌,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感,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名篇,我在教学的时候却感觉有些地方不符合我们的逻辑和思维,让人们感觉不能接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五名红军战士刚一出现,就遭到了敌人迫击炮火的猛烈打击,致一死两伤,而文章的主人公老育乞西——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妇人,竟能在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几乎安然无恙。老育乞西和红军战士所处的是同一片方场,都经历了白天炮火的打击,难道她更善于隐蔽自己,而红军战士却不善于隐蔽?而实际因为那是一片毫无遮掩的方场,他们都无法隐蔽而不让别人发现,否则也不会有红军战士一出现就一死两伤的结果。难道是她的身体灵活、敏捷,能躲开敌人的炮弹?这看看下面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一段还没炸断的铁栏杆她都跨不过去,搬动尸体翻身都要她费很多的气力,甚至用手舀几下弹坑里的水就得休息一会,更有甚者她由蹲着到站起来的动作都很困难,还要身边的红军战士小心地把她扶起来……这样的老人能躲的过敌人的炮弹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羸弱的老妇人,在经历了七次(文中老育乞西出场后,共写了七次炮火在她周围爆炸)炮火的打击而有惊无险,真是值得思索。不仅如此,几次炮火还注明炮弹都落在离她很远的地方,这是巧合吗?还是敌人没有发现她?那为什么红军战士一出场敌人就能发现他们,而把他们打死打伤?以上这些都说明她在炮火中的这段经历于情于理都似乎不符合实际,都耐人寻味。

还有,夜晚,老育乞西在红军战士的坟头上点上蜡烛,难道敌人也发现不了她吗?根据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她和敌人的距离应该不是很远,在深夜里的一点烛光应该很容易让敌人发现。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所以材料一定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就要符合现实,那以上的诸多疑问当作何解释?

第三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只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立刻脱下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静的站着……

那耸立在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的小土堆怎么就确定是坟堆呢?怎么就确定那里面就埋着他们的战友契柯拉耶夫而立刻脱帽默哀,致敬?这也是文中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真如文中所说,那这些寻找尸体的战士也太不负责任了。

还有一点,文中说“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下取出一只蜡烛来。这只和坟上快点完的那只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这里是以作者的口吻在叙述。而先前的那只快点完的蜡烛作者没有看见(在场的战士也没有看到完整的蜡烛,不能向作者证明),怎么能说这只新的和那只快点完的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呢?这也值得思考。

第五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实际情况是在连部的花名册上查到的只是烈士的名字,而文中传达的信息是花名册上既有他的名字,也记录着他死亡的时间和地点。这应该是语法上有点问题。

以上是我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的一点发现,如果真是不足,那不能不说,名著当中也有瑕疵,明亮的蜡烛当中也有黑点。

篇10:小学生作文:我是一只小小的蜡烛

不知过了多少天,家里一片漆黑,正在这个时候,主人突然想起了我。我想,现在该我大显身手了。

主人一手拿着我,一手拿着打火机。打火机窜出了高高的火焰,“哎呀!”我浑身像焦了一样疼痛,我暗暗地想:没关暗地想:没关系,我一定能坚持住。最后,主人把我的头发点着了,疼得我掉下了眼泪。这时候,我想到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每天都陪伴着痛苦的`病人;辛勤的园丁用汗水浇灌着花朵,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需要的人。我做这些算得了什么?想到这些,我忍住了疼痛,绽放出了光亮。

这时候,我发现我的亮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小主人在我的旁边勤奋的学习,小主人的妈妈也在忙碌的做家务,他们的脸上荡漾着微笑。我的亮光让年迈的奶奶在夜里行动自如,我的亮光让家庭变得和谐温暖。

篇11:蜡烛小学作文

我十岁生日时,家里人就把东西准备好了,买了一个大蛋糕举办了一个生日聚会,在聚会上,家人祝我生日快乐,还希望我长大一岁能够比以前更乖巧懂事。那蛋糕上亮着的蜡烛让我非常高兴,因为我深知家人把我的生日看得很重。

我老家一个老奶奶病而死,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原来葬礼是那么令人伤心,每个人看着蜡烛上的火光,都想到以前和老人相处的时候,再看到她静静的躺在棺材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并祝她一路走好……

看到蜡烛一点一点的矮下去,我又不禁想到了默默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老师。有句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把知识传给了我们,而自己却不求回报。同样,树叶也是。它们从树上掉下来后,不忘是大树养育的自己,然后掉到大树下,给大树做养料,把营养给了给留在树上的叶子。

篇12:蜡烛小学作文

第一个上场的是蔡宇婕,只见她慢慢吞吞的,看样子中气不足啊。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紧张。于是她大喊了一句:“加油!”那声音真是撼动山河啊。果然,经过自我鼓励之后,效果显著。她胸有成竹,屏住了气,一箭双雕,真棒!

轮到任青青了,她可是我们习作班的“女汉子”。只见她脸涨得通红,双眉紧锁。她虽然卯足了劲,但火焰并没有熄灭,反而她自己气喘吁吁,感觉没有希望了,就求助队友的帮助。果然,队友很给力,一下子吹了2根。我想说吹蜡烛看样子是和体型没有关系的,哈哈。

轮到我了,我健步如飞地跑到讲台前,大喊了一声:“苹果。”感觉火焰似乎在和我PK似的。它好像嚣张的在说:“哼,我就要玩你,就要玩你,你吹啊!你吹啊!”我急了,于是我的小宇宙爆发了,使劲地大喊了一声:“苹果。”也许火焰也被我怔住了,迅速地熄灭了。我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别提有多开心了啊!

篇13:彩色火焰蜡烛制作工艺

配方一 (红色火焰) :石蜡75克, 硬脂酸25克, 蜂蜡5克, 硝酸锶3.5克。

配方二 (蓝色火焰) :石蜡80克, 硬脂酸30克, 硫酸铜2克。配方三 (黄色火焰) :石蜡78克, 硬脂酸18克, 碳酸钠5.5克。

2. 配制方法:

先把石蜡和硬脂酸放入锅里熔化, 混合均匀后, 再把金属盐加入。熔蜡要用搪瓷或铝锅。熔蜡温度不可太高, 否则倒入模具时, 蜡液会从模底漏出, 且蜡烛在冷却过程中, 可能产生许多缩孔。在灌蜡前, 先用煤油把烛模内外擦净再用干布擦干。灌蜡时, 要准确迅速地一次把模灌满, 不可稍停。灌好后立即放入冷却器中, 使蜡液迅速凝固, 然后剪去头尾多余的烛芯, 轻轻从烛模里脱出即可。

篇14:燃烧的蜡烛

从2008年至今,我参加工作已有七年了。从开始稚嫩的走上三尺讲台,小心翼翼地解决一天的教学任务,对知识的渴求与快乐犹如孩童一般。带着对学生的那份教学责任,有时对偶尔讲错的一个小知识会十分自责,然后就是加倍的付出与汗水。曾经的日日夜夜,我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一样,温暖着我的学生。刚踏上讲台的我,每天体会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良心活。今天,我从容娴熟地走上三尺讲台,不再有刚开始的小紧张,更多的是坚定信念与关爱学生。看到学生的笑脸,和那热情的一声“老师”,内心的满足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付出也会有一些小心酸的故事。我们面对的是功课繁重的高中孩子,而他们叛逆与早熟则会刺痛老师。我相信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有他的闪光点,但知识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希望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多一些,不要过早地走上现实的社会。可是,有些学生却以此要挟了老师和家长。一句责问的后果换来的是“烦死了,我不念了,我要回家。”“我爸妈都不管我,你管得了我吗?”听到这些话怎能不伤感啊!回头想想还是个孩子,你还得耐心的疏导,解决问题。自嘲地说:“我们教师顾了别人的孩子,少了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啊!”“教师是蜡烛,点亮了别人的道路,燃烧着了自己!”繁忙的一天,回家很想安静地躺躺,可你还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你能轻松的了吗?

乐观地面对每天,你的生活才会精彩!面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自己。“信其师,得其道。”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彼此关心,温暖你我。“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代的责任召唤我们携手共进。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可爱的老师,我想就是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的,不求回报。什么样的学生是最可爱的学生,我想就是心怀感恩,勇于面对挑战的。同学们:我的心愿很简单,致青春不言失败,奔跑吧!明天在向你招手。送上我的招牌语:“同学们:连吃屎长大的蛆都有展翅的机会,何况你呢?”爱你们的丁老师。

篇15:蜡烛小学作文

小主人夸了台灯几句,台灯骄傲地对蜡烛说:“你这小家伙,竟然和我同居,你土里土气的,显得很不雅,还占了许多地方。什么作用都没有,我能为主人照亮一切,而你只有傻傻的站在那。真是的,主人为什么不把你扔掉呢?”蜡烛却说:“朋友,每人都有各自的作用,你怎么能说我呢?”台灯却把蜡烛的话当作没听到一样。

有一天,小主人又夸了台灯几句,台灯又自以为是的说:“你长得太丑了,趁早离开我,不要在让我看到你了。”蜡烛在一旁默默不语。

晚上,主人在台灯下写作业,突然,台灯的灯泡坏了,主人只好点燃蜡烛,但是蜡烛却谦虚的说:“我的灯光的确没有你的亮,可是,我也有自己擅长的一面。”

台灯惭愧的低下了头。

篇16:蜡烛小学作文

骑到店里,店主正准备关门,还算幸运,我用10元买了100根蜡烛。骑着自行车回了家。

我拿出打火机,把火点着,用铁丝扭成一个架子,放上锅子,上面放盒方便面,加上料和水,再把蜡烛放在下面,火苗舔着盒子,但蜡烛却慢慢缩短,终于,蜡烛在一阵白雾中,灭了,而这时,方便面熟了。

篇17:蜡烛小学作文

蜡烛,这个词,多么鲜明。蜡烛,这个词说出来很多人都会想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也不例外!

蜡烛很普通,现在在超市只有少数,有时还找不到,因为它已经被人淘汰了。那我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来介绍它呢?因为,它伟大的精神已经征服我了!在有人点亮那一刹那时,这里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足够让我们看这个世界。这时,它也在慢慢地变短,直至它的生命安静结束。

蜡烛是那么默默无闻的为我们付出。老师就像那根蜡烛,她们在课堂上默默地点亮我们的智慧,用知识启迪我们。清洁工,在生活中默默地用扫帚扫净了每一处地方,为我们带来干净的城市。交警,他们默默站在斑马线旁指挥人民过马路,为我们带来道路的方便。这些人,都是让人敬佩的平凡人,像蜡烛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所有能力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

篇18: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 那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 万无一失了吗? (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 (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 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 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 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 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 交流、板书。

3. 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 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 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 学生默读、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 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 (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 (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 (机智)

(2) 小结。

(3) 指导朗读。 (配乐)

杰克:

(1) 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 (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 (机智)

(2) 引导体会心理。

(3) 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 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 (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 (机智)

(2) 指导读: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 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再读对话)

4) 学习最后一小节

(1)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 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 (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 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 小结、升华:面对险情, 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 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紧张、着急)

4. 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 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 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杰克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 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能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 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 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 透过这半截蜡烛, 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 (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 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 课后小练笔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了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灭了”, 请你续写故事, 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篇19:“神奇”的蜡烛

下午下了第二节课,我刚走去教室,就看见大家一窝蜂地奔向了商店,我十分好奇:咦?他们都去干什么了?

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向商店走去,想看看大家都干什么去了。正走着,我的好朋友张厚超拿着一包扑克牌般大小、花花绿绿的东西回来了。我赶紧凑过去,好奇地问:“你拿的是什么东东?”

他神秘地一笑,说:“这是最新科技——魔术蜡烛,五角钱一包,快去买吧,去晚了就没了。”

我问他为什么叫魔术蜡烛,他说:“因为它很神奇!”我又问:“怎么神奇啦?”他得意地说:“这种蜡烛和普通的蜡烛不一样。点燃了它以后,你一吹它就灭了;灭了之后,自己又燃烧起来,你再吹,又灭了,然后又自己燃烧起来……”我听了,不由张大嘴巴了:“真的有这么神奇?”我撒腿就往商店跑去,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售货员眼前,将手中紧攥着的五角钱买了一包魔术蜡烛。摸着包装精美的魔术蜡烛,我想:“这蜡烛真有那么神奇?等放学回家就用这些‘蜡烛’给妈妈变一下魔术,妈妈一定会惊讶万分的!”我禁不住喜形于色。最后一节课,老师讲的东西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满心地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

终于放学了,没等老师走出教室,我就第一个冲出教室,一溜烟儿奔回了家。一进家门,我就兴奋地高喊着:“爸爸,妈妈,快来看我给你们变魔术!”“这么厉害?是什么魔术?”正在做饭的妈妈和正在看书的爸爸听到我的叫喊,都围了过来。“二位瞧好了!”我得意地找来一张废纸铺在桌子上,取出一支魔术蜡烛,用火机点燃了。“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一支生日蜡烛吗?”妈妈不屑地说。“不要着急,好戏还没开始呢?”我鼓了一口气,“呼”地一声将蜡烛吹灭了,兴奋地说:“好戏就要开演了!然后飞快地把遮住蜡烛的双手拿开,蜡烛果然又燃烧起来。我又一次吹灭了蜡烛,蜡烛又一次燃烧起来。我得意的看着妈妈,原以为她一定会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没想到妈妈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惊讶,只是微微一笑,我有些失望了。这时,爸爸说话了:“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惊讶吗?”我摇了摇头。爸爸笑着说:“因为我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立时来了兴致。爸爸拿起蜡烛,说:“你再变一次魔术,你一点燃蜡烛就吹灭它试试。”我按照爸爸说的做了一遍。奇怪,蜡烛不再自燃了。我纳闷了。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爸爸笑着说:“因为这种蜡烛芯子中添加了一种化学物质——磷。磷着火点很低。你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火苗散发出热量,使蜡芯周围空气温度升高,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即使你吹灭了蜡烛,蜡芯中的磷也能自己燃烧,蜡烛也就燃烧了。”“知道为什么后来又不自燃了吗?”爸爸问。我想了想,禁不住叫起来:“我知道了,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周围空气温度没达到它的着火点!”“对了!”爸爸高兴地笑了。

“神奇”的魔术蜡烛就这样被爸爸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篇20:蜡烛小学作文

一天晚上,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写作业,妈妈在玩电脑,突然,四周变得漆黑,原来停电了。

“真是讨厌,我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做呢!”我怒气冲冲地说。

妈妈也从卧室出来了她也跑跳如雷。

“妈妈,停电了,我怎么写作业呀?明天可不好跟老师交代。”

“你别急,让我想想。”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妈妈拿来蜡烛。她把蜡烛点燃了,放在了我的书桌上。

呵!真亮!我又可以写作业了。

我正写着,这时,窗外一阵风吹过,跳动的火苗闪了几下,蜡烛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我停住手中的笔,不由得凝视着这燃烧的蜡烛,想到了许多许多。

我首先想起的是老师。多少次,因劳累过度而住进了医院;多少次,为了给学生上课而忍痛抛弃家中嗷嗷待脯的孩子……老师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他们不像这蜡烛一样吗?

最后,我想起了光荣的交警。他们每天早晨,不畏酷暑,都站在马路中央,有秩序地指挥这交通,使马路变得井然有序。在他们眼中,只有车、马路和自己……他们默默无闻,不求索取,他们不也像蜡烛一样吗?

正当我在幻想时,突然来电了。我轻轻地吹灭了蜡烛,把它放回原处。

上一篇:焊工安全复习题下一篇:1月6日阅读8.5分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