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第五章随笔

2024-04-13

新教育第五章随笔(共6篇)

篇1:新教育第五章随笔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成熟,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途径,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①扩大科举名额;②确定“三年一贡举”;③殿试成为定制: 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民族歧视明显;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明朝科举规定了八股文的考试文体。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由于立国之初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宋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却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①学校教育受到冷落。重科举选拔人才,忽视兴学校培养人才,完全割裂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②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不务实学,是学校成为“声利之场”。③明清时期,从体制上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考试制度的体系。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宋初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纵观宋朝历史,“兴文教”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概要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四“苏湖教法”

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法”。胡瑗创立的分斋教法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北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第一次兴学运动史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主要内容有三:①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改革科举考试;③创建太学。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三次兴学运动史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概况为五点: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上述三次兴学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尤以第三次兴学为甚。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三舍法”是“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再接受升舍考试,并参酌平时行艺,逐次升入内舍、上舍肄业,成为内舍生、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实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

六、积分法

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一次递升的方法。从汉人学生由中斋升入上斋,蒙古、色目学生由下斋升入中斋时起,开始实行“积分法”。其方法是根据学生月考成绩,优等者加一分,中等者加半分,下等者不加分,年终积至八分以上则升上一等级,不能升级者来年积分归零。“积分法”是累计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代国子监又对此法进行继承和发展。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七、“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八、“六等黜陟法”

清代地方官学生源资格等级的升降案例。地方官学生员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学生按岁、科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决定升降惩罚。岁试得一等成绩者,依次递补廪膳生缺额,二等成绩者,依次递补增广生缺额,均给赏;三等成绩者,不升不降;四等成绩者,挞责;五等成绩者,廪膳生降为增广生,增广生降为附学生,附学生降为青衣;六等成绩者黜革。科试为每届乡试前举行的考试,仍分六等黜陟,岁试中获得一、二等成绩者,方可获得参加乡试资格。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重要创新。

九、社学

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期,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具有一定意义。元朝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令社中子弟于农闲时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社学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十五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则规定各直省的府、州、县各乡置乡学一所,选择品学优异者为教师,免除差役,供给廪食。附:

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宋仁宗庆历:宋仁宗(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41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宋神宗熙宁:英宗长子,为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以失败收场。

宋徽宗崇宁: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廪膳生:即廪生。挞责:攻击指责。《御制大诰》:又名《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以判例形式出现,也起到宣传法制的作用。是律外之法,用以严惩臣民犯罪,弥补律文的不足。差役::①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②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③现代社会中不同行业阶层的从业服务者,介于政、军、商等的服务工作者。廪食:(1)仓储的粮食。(2)公家供给口粮。(3)指公家供给的粮食。

第二节

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有四: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③佛教禅林的影响;④印刷术的发展。

书院在五代时期已较为普遍,北宋初年有很大发展,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官学停顿的缘故。宋初书院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书院。南宋著名的书院主要是理学家的讲学之所,理学在书院讲学中发展起来。另外,南宋书院表现出官学化的倾向。

元代书院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代。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的柔化、汉化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和书院建设;一方面是一些宋代士人隐居教学,创办书院。元代政府对书院的控制加强,书院逐渐接近于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庸。明代书院的发展先沉寂后兴盛,明中后期的很多书院成为中低级官僚、在野士人与大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斗争的基地。明代书院的议政特点以无锡的东林书院为代表。清代书院也经历了先沉寂后兴盛的发展趋势。清政府在积极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它的控制。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朱熹把这些儒家核心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也对后世官私学校的兴办产生了实际影响。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东林诸子学术思想的基本倾向是推崇程朱,反对王学。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和讲会制度化是东林书院的重要特色 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中。东林书院的讲会定期举行;将会之日,必举行隆重的仪式;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此外,关于讲会组织的其他一些方面也都作了具体规定。

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清代阮元所创建,诂经精舍建于杭州孤山,学海堂创立于广州粤秀山。两所书院成为当时浙江、广东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有以下三点。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创立书院是专志于学术研究,而不事科举。②各用所长,因材施教。在任用教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对于学生则因材施教。③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对清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教育也起了积极作用。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最初属于私学性质,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官学化倾向,但在培养目标、管理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官学不同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书院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而官学多以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在管理形式上,书院机构较为简单,管理人员少,强调学生遵照院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课程设置灵活具有弹性,教学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学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和讨论。书院中的师生关系较之官学更为平等,学术切磋多于教训,学生来去也较为自由。书院开展的“会讲”活动有讲授有讨论,还开展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总之,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附:

在野:原指不在朝做官,后也指不当政。

第三节

私塾与蒙学教材

一、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办蒙学一般称为小学或私塾,到明清时,私塾的称谓较为普遍。私塾按照设立的情况分为三种。①门馆或家塾,这种学校是教师在自己家中,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房屋设馆招收附近的儿童就读。教师本人是办学主体,学校的经费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学费。②村塾和族塾。由一村一族的人合作聘请教师,共同选址建馆来教育他们的子弟。③教馆、坐馆。由富裕人家单独聘请教师在自己家中设馆,专教自家的子弟及亲友子弟。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就私塾的教材而言,主要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儿童的教养教育,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自东汉到隋唐,也编写了多种蒙学教材。如汉蔡邕撰《劝学》,晋束皙撰《发蒙记》,晋顾恺之撰《启蒙记》,梁周兴嗣撰《千文字》,以及唐人编撰的《开蒙要训》《太公家教》《兔园册》等。

宋元时期的启蒙教材,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宋元时期的启蒙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分为五类:①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②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③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胡寅作《叙古千文》;④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⑤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明清以后,续有一些著名的蒙学教材和读物问世,如明代萧良有撰的《龙文鞭影》,程登吉所著的《幼学琼林》,清李毓秀作的《弟子规》等。

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开始分类按专题编写,使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一些著名学者亲自编撰蒙学教材,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理学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章句集注》取士,从此,《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朱熹提出“性即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又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即“变化之性”,“明明德”,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三、论“大学”与“小学”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学习内容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即通过具体行事去懂得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行为习惯,学到初步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三点: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重视自学;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四、“朱子读书法”

朱熹对于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况为“朱子读书法”六条。①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

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

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

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②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精思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③虚心涵泳。“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④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⑤着紧用力。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⑥居敬持志。这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附:

禀受:1.亦作“禀受”。2.犹承受。旧常指受于自然的体性或气质。坯墣:亦作“ 坯璞 ”。谓初具规模的事物;半成品。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不会泯灭。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王守仁在对儿童教育的论述中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况为“随人分限所及”。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会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三、论教学

王守仁认为,人伦之理皆具于心,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可不学。王守仁对于儒家经典有两个重要认识。①是“六经皆史”的观点。“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②是六经“乃吾心之记籍”的观点。王守仁认为,经书所阐发的“常道”本已皆具于人心,六经不过是对已具于人心的“常道”所作的记录而已。学习不在于记诵六经文字,而在于利用六经启发人心中的“常道”,即“致良知”。此外,写字、弹琴、习射等教育内容也有益于陶冶本心。王守仁还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他认为,教师先要有普通人的心态,方能与人讲学;教学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读书、谈话、问对、诗歌、习礼等等。

四、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①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③儿童教育的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儿童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④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附:

躐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

篇2:新教育第五章随笔

1、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教师

B.幼儿

C.教学内容

D.幼儿园环境

2、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常常引起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3岁以前的儿童是按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3-6岁儿童则处于按自身的大纲转向学校的大纲学习的过渡阶段”,这句话是谁的教育观点()

A.陶行知

B.苏霍姆林斯基

C.维果斯基

D.皮亚杰

5、幼儿园是以()为中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A.教师

B.课本/教科书

C.环境

D.教学内容

6、下列属于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是()

A.社区绿化

B.园舍

C.文化氛围

D.教具

7、()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环境

A.幼儿园

B.托儿所

C.家庭

D社区

8、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环境创设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亦不能重此轻彼,即环境创设时应遵循()

A.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B.适宜性原则

C.幼儿参与原则

D.活动性原则

9、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应,即环境创设时应遵守()

A.适宜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10、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到幼儿园内环境因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即坚持()

A.参与性原则

B.开放性原则

C.适宜性原则

D.全面渗透原则

11、幼儿教师的劳动对象是()

A.知识

B.能力

C.环境

D.幼儿

12、幼儿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不包括()

A.创造性

B.持续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3、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幼儿教师职业的角色是()

A.专一的 B.多元的 C.师范的 D.长期的

14、教师是幼儿学习的()

A.照料者

B.支持者

C.监督者

D.中介者

15、教师是幼儿与社会沟通的()

A.引导者

B.支持者

C.监督者

D.中介者

16、在教育过程中,幼儿使“教”的对象,是教育的()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对象

17、幼儿是()的主体

A.教育活动

B.自身学习

C.自身权利

D.“教”的活动

答案:CCDCC

CCAAB

DacdBBD

篇3:新教育第五章随笔

2014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上再次展现出了它的精彩纷呈的一面。从年初开始,许多厂家就开始准备期待已久的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制冷展。单不说展会规模所带来的市场效应,这也是厂家能在行业中大显实力的绝佳机会。在制冷展上,离心机产品刷新全球COP最高值,多联机再创IPLV新高等等,一系列的参数数值不绝于耳。另外,还有许多厂家借此展现自身的核心技术。当然一些新技术词汇如磁悬浮、光伏、气浮等充斥着观众眼球。各家都在比拼技术,姑且排除有诋毁对方的意思,但足以看出了他们是代表了行业的未来。随后几个月里,智能家居开始火热起来,也不断受到媒体的热炒。厂家开始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发出声音。笔者认为,在中央空调行业中,先进技术应应用于产品节能上。节能是产品的最高标准,任凭说技术哪家强,不如在实际的应用中去检验,而不是非要争个虚有的名头。厂家不断改进产品技术固然是一件行业的好事,因为这是企业责任的体现。那么厂家应该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反之,如果产品在实际的应用中真是漏洞百出的话,也只能说一句:那么问题又来了!

篇4:第五章 巨人之墓

“晚上好,”海特先生说,“很高兴有这么多人来听课。可是,我先得说清楚,免得你们失望。虽然今晚讲座的题目是《撒丁岛土匪考证》,却并不是真的要讲土匪。”

詹姆斯、帕里珀尔和皮雷一起,在“上院”的一间教室里听课,这是全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老实说,”海特接着话茬,“如果讲座的题目叫做《撒丁岛古代遗迹考证》,你们有几个肯来呢々”教室里响起了嘘声。“就是嘛,”海特说,“不过,别担心,还是会讲到土匪的,土匪是撒丁岛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我最想介绍的,是撒丁岛上那些非凡的史前古墓。我要给你们看一些城堡和古塔的遗迹,一些建于基督诞生前的巨人之墓。可首先……这里有谁知道撤丁岛?”

詹姆斯听海特讲述着侵略和战争的血腥历史,撒丁岛人如何被逼进内陆,躲进深山,过起了偷盗和打劫的隐居生活。他谈到了岛上延续数千年的神秘古代文明,以及非凡的古墓遗迹。

在墙的一侧,一排大理石雕像下面,坐着几位老师。他们聚在一起抽烟,彼此点头致意。詹姆斯朝那里瞥了一眼,认出了红脸膛的古文教师约翰·库芬奇。

讲座结束,詹姆斯和皮雷正聊着天,海特走了过来。

“你听说了吗?”他拍着皮雷的肩膀说,“又发生盗窃案了。”

“还——还是偷艺术品吗?”皮雷问,“这次是在哪里?”

“塔斯曼府,我有个学生叫尼古拉斯·凯斯威尔,你可能不认识,就是他家。”

“你觉得会——会是同一个盗匪团伙吗?”皮雷问,“那帮专盗艺术品的暴徒。”

“很可能,”海特说,“幸好,至今还没出人命。转告你所有的朋友,凡家里有深宅大院的,都得提防着点!”海特说着,挥舞着想象中的利剑,摆了个夸张的姿势,步步紧逼,正好撞上匆匆出门的库芬奇,红脸膛一个趔趄,险些摔倒。海特忙扶住他连声道歉,库芬奇生气地嘀咕了几句,责备他毛手毛脚。

詹姆斯眼前银光一闪,低头一看,只见地上有一只细细的银手镯。

“这是什么?”他说着将它捡起来,在手上把玩着,惊讶地发现手镯上刻着两个大写字母MM。

“谁掉了手镯?”海特说着环顾四周。

“可能是库芬奇先生吧。”詹姆斯说。

“交给我吧,”海特从詹姆斯手中接过手镯,“看看会有谁来认领。”

“先生,马克·哥迪那怎么样了々”詹姆斯问,“你有他的消息吗?”

“他跟他爷爷在一起。我想,还行吧,”海特回答,“可吃不准他这个学期是不是回得来,也难怪啊,这个打击对他来说太大了。”一时间,海特若有所思,脸上掠过一抹阴影,稍后才回过神来,对詹姆斯微笑了一下。

“我认出来了,”他说,“你就是那个开跑车的,詹姆斯·邦德。”

“对,先生。”詹姆斯说。

“告诉我,小邦德,”海特说,“你对撒丁岛感兴趣吗々今年夏末我要带几个人到那里去作一番考察,看看遗迹什么的,你想一起去吗?去参观一下巨人之墓。”

“我还没想好暑期计划。”詹姆斯说。

“如果有兴趣,在校园告示栏里添上你的名字就可以了。皮雷,你这次还去吗?”

“我想去,先生,只要老爸肯掏腰包就行。自打盗匪来过之后,他一直心神不定。”皮雷转脸对詹姆斯说,“他们不但盗画,还抢劫珠宝首饰之类,可我还是想去地——地中海看看那些巨人之墓。你说呢,詹姆斯,你干吗不去?”

詹姆斯刚要回答,袖子被人扯了一下,回头看见帕里珀尔,“赶紧回去吧,”他焦急地看了看表说,“快锁门了。”

詹姆斯跟他出了大楼,往宿舍赶。

“等等,”詹姆斯说,一边瞪着什么看得出神。

“什么?”

“那栋房子。就是那天晚上,”詹姆斯说,“有两个人讲拉丁语的地方。”

“你肯定吗?”帕里珀尔说。

“非常肯定。在夜晚的光线里,站在这儿看着它,我就认出来了。”

“现在没时间探究了呀,”帕里珀尔说,“咱得回去啦。”

“你先走吧,”詹姆斯说,“我去看一眼。”

“好吧,”帕里珀尔边跑边说,“快点儿啊。”

詹姆斯凑近一瞧,从外表上看,它是十分普通的伊顿住宅,没什么异样,门窗紧闭,长期荒废的样子,不像有人居住。不过,詹姆斯知道,这房子的地窖里,供着一尊奇怪的神像。

他靠近窗户,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朝里张望,他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人。透过昏暗的灯光,他依稀认出了那套装束,那人动了一下,詹姆斯窥见了红脸膛和小胡子。

库芬奇。只能是他。

詹姆斯定了定神,想再看清楚些,忽听门开了。

他急忙转身蹲下,假装系鞋带的样子,感觉到有目光落在他的后颈。他站了起来。另一个穿衬衣的男人立在门口的石阶上,此人长着一头稀疏的红发,两边脸颊上各有一条疤痕从嘴边一直延伸到耳根,这使他看上去似乎面带微笑,可那种空洞的眼神令他有一种威胁和敌对的表情。他把一支烟凑到嘴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把烟吞进去,又慢慢地吐了出来,两眼对着詹姆斯紧盯不放。詹姆斯看到,在他夹烟的那只手背上,刺着一个粗粗的红色字母M,再看另一只手背,也有同样的刺字。

詹姆斯记起了那天晚上板条箱上印着的字母MM,当下疑窦丛生,但现在不是提问的时候。他礼貌地微笑了一下,漫不经心地沿街晃荡着走了,只觉得那人的目光在背后死死地盯着自己,直到路的尽头。

三个星期之后,詹姆斯有四天长假,他回到姑姑在肯特郡的小别墅。

中午,他和查蔓在一棵老苹果树的浓阴下野餐,詹姆斯提到,他可能会去参加海特老师的撒丁岛考察。

查蔓边切猪肉馅饼边说“他们打算去多长时间?”

“大概三个星期吧。”詹姆斯说。

“你愿意和学校的队伍呆多久就呆多久,然后,你可以到表兄维克多家去,他在卡波迪奥索,离那儿不远,海特先生不会介意的,你可以和维克多一起住到假期结束。”她把盘子递给詹姆斯,“说定了。”

“你肯定维克多会接纳我吗?”詹姆斯对这位表兄记忆模糊,他比詹姆斯大很多,在詹姆斯眼里,他更像是一位叔叔。

“好吧,”查蔓接茬,“我听说,他上了年纪,变得越来越古怪。可我会给他写信,且看他怎么说。”

“好吧,”詹姆斯微笑着喝了口水,“姑姑,”他稍稍停了一下说,“你对文身有点研究吧?”

“文身?对,知道一些。怎么啦?”

“我在伊顿看到一个人有文身,怪好奇的。你知道,在两只手背上各刺一个M是啥意思吗?”

“一时说不上来,”查蔓答道,“可能是什么东西的开首字母,或者是两千的意思。”

“两千?”詹姆斯说,“怎么讲?”

“M是罗马数字一千,两个M就是两千。”

“可为什么要把它文在手上呢?”

“哦,人们文身的理由各不相同,”查蔓说,“可它通常意味着你属于一个部落,或一个帮派。这习俗起源于古埃及时代。”

“两边脸颊上,各有一条疤痕从嘴边延到耳根,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詹姆斯在脸上比划着问道。

“那是个告密者的标志。”查蔓说,“一个罪犯为警察提供情报,被他的同伙发现了。这是黑社会的一种惩罚形式。很可怕。等于拿一把长刀划过脸颊,在嘴巴上打个叉。”

“这就成为他终身的印记,”她说,“所有人看了就知道,他出卖过自己的同伙。说到罪犯,今天早晨的《泰唔士报》上,还有你的朋友马克·哥迪那家人的消息呢。”

“有什么新闻?”詹姆斯问。

“他们已经肯定是海盗干的,据说发现了所有船员的尸体,可女孩和家庭教师还没有找到。恐怕她们已经被当作白人奴隶给卖掉了。”

“我才不信世界上还有海盗。”詹姆斯说。

篇5:第五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后世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不能动其根本之理。”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

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帝国——秦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秦统一六国,是用武力实现的。为巩固统一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实行郡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力疏通河道,修建驰道,发展商业和交通等。进而在意识形态或文化教育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政策。如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颁挟书令”“焚书坑儒”。结果加剧了社会矛盾,反而成为加速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汉朝建立后,接受了秦朝速亡的经验教训,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对各项政策都作了重大的调整,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当然,这一政策的确立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

一、“黄老之学”与汉初文教政策

黄老学派就是战国末汉初的道家学派,是在百家争鸣中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它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并注入了汉初的时代精神,并自成体系,或称“新道学”。此派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故名曰“黄老学派”。

在哲学上,此派提出“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大经·果童》)具有辩证法的思想,此学派将老子玄远的“道”加以发挥,并运用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老子倡导的是“无为”,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从积极入世之道,要求统治者“无为”——节欲、惠民、行仁义,不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汉初统治者,在接受秦短命教训的基础上,发现黄老之学正符合他们的思想,于是在汉初的六、七十年间,便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清静无为”,让民“休养生息”,这样,的确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

当然,在这一阶段不仅仅就是黄老的天下,事实上,统治者还杂以名法之术,而儒家仍处于被排挤的地位,秦以来的挟书之律并未得以废除,这突出表现在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这位当初的无赖亭长,不喜欢儒生,曾取客人的儒冠“溲溺其中”。文景帝也都“好道家之学”“不任儒者”。文帝后窦太后也好黄老之术,与博士辕固争论至骂,命辕以野猪决斗,险些丧生。这都足见汉初统治者重黄老刑名之学而并不尊崇儒术。

儒家不被尊崇,并不是说儒家就没有一点地位。事实上,儒家经过积极的活动和斗争,其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就汉高祖来说,他本不喜欢儒生,儒生投奔他都加以拒绝。但儒生郦食其在归附刘邦后,因献计克陈留而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他游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齐,齐王以为被他出卖,将他烹死,这使刘邦再不敢轻待儒生。

原秦博士、儒学者叔孙通率弟子百余人归高祖后,进言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他还为刘邦制订朝仪,使高祖“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晋升为太常,身列九卿,诸生也被聘为郎官。西汉初年的思想家陆贾,用儒家的仁义学说劝谏君臣,在他的推动下,高祖在其死的前一年使用“大牢”祭祀了孔子,这对儒家地位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了挟书律,从法律上为儒家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从此儒家的宣传、研究便活跃起来。

总之,汉初的六七十年,是在黄老学派思想的指导下使老百姓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因而对汉初的政局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又削弱了中央集权,纵容了诸侯王的骄恣不法,吴楚“七国之乱”,宣告黄老之学在政治上的破产,这促使统治者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

二、董仲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承继前一种境况的汉朝统治者是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之君,面对当时的情况,总结了战国以来统治者的经验,特别是秦朝和汉初六七十年的经验,在研究了儒术所具有的守成作用后,改弦易辙,适时更化,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从此以后,儒家便成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成了封建制度之最高政治原理,成了衡量文化思想之标准的尺度。一切与这种原理相冲突的古典学说,即使比儒家学说含有更多的真理,也要从头到尾被摧毁。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建元六年,根据丞相田蚡的奏请,公开“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大举。

元溯五年,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培养儒家治术人才,这是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立于长安的。与此同时,又令郡县察举孝廉秀才,加重考核经术的成分。这样,在教育上,采用儒经作为养士和取士的唯一依据,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尊孔”是实施崇儒政策的一个具体步骤。自高祖十二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有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的举动。自元帝令孔霸食邑八百户词孔子起,以后屡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的专官。平帝元始元年(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里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行祭孔仪式,以至于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学校的例行活动。

三、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

玄学与“清议”、“清谈”的关系密切。清谈和玄学是魏晋地主阶级的一种思潮,是当时突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玄学是在清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清谈的主要内容和依据;清谈则是对玄学的阐述和表现方式。

玄学开始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创始人是何晏、王弼;发展于西晋元康年间(291-299);代表人物是嵇康、阮籍;最后完成于永嘉年间(307-312),代表人物是向秀、郭象。因而把玄学也叫做“正始之音”或“魏晋玄学”。

有人认为玄学是因探讨“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之义而得名。其实这一哲学新风的出现是当时社会**、人生无常,所产生的悲观失望、消极颓废现实的反映。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也觉得无可如何,只好竞日谈玄,并放浪形骸,纵情享乐,以寻找精神寄托,发泄他们对当局的不满。当然,统治者为了防范农民革命再起,极力想寻找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而就其思想渊源来说,除了明显的老庄道家思想和清谈影响之外,繁琐经学在当时也迫切需要被冲破。

故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玄学家们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要“无为而处”,即不要打乱现成的统治秩序。但黄老思想讲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家讲无为,重点却在讲处世术。就是想寻求一条顺时应变的处世之道,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但不管怎么说是想把人们引向更神秘、更玄远、更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这标志 着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每个玄学家还有自己的风格。以“竹林七贤”最为突出。“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刘伶、阮咸、向秀七人。《世说新语》中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嵇康,曹氏之婿,反对司马氏政权,拒绝山涛推荐他做官,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吕巽、钟会串通司马昭制造的吕安事件中被杀,40岁,七贤中人品最高。

阮籍,建安七子阮瑀之子。“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母死,与人着棋,不止,然后,“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阮咸则与群猪一起喝酒。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镐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更荒唐的是他不仅“纵酒放达”,而且“脱衣裸形”,客人来访也不遮蔽。别人讥笑他,他满不在乎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居室为衣裤,“诸君何为入我裈(kun,裤子)”。已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

人常说,“晋人清谈误国”。历史证明,玄谈并没有使时局有任何改变,空谈无补于实际。然而,魏晋玄学也一改两汉经学的僵死局面,使百家争鸣之风多少得以复兴,是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对于盛唐文化教育的繁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两晋南北朝佛道的流行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是古印度释迦国王子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30年左右创立的。关于佛教教义的要旨,汤用彤在《印度哲学史略·绪论》中归纳为“业报轮回、解脱办法和人我关系三大问题。”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冥想时,首先想到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善人转生入神,恶人坠入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受到报应全由于自身在今生或前生中的业(行为、说话、意识活动等)的善恶所决定的。这样,一方面,给众生描绘了一个“不死”的境界,另一方面,也使众生按统治者所决定的善恶标准进行生活。

解脱的办法就是知“人生八苦”和“五蕴皆空”。佛教宣传说,人生是苦海,要世人看破红尘,即有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而这些“苦”是由人的贪欲而生,所以提出“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就是要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虚幻的,所谓人生朝露,美女骷髅,皆刹那生死。在这里最为突出的是佛教中要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由于佛教宣扬的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扣动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群众的心弦,所以很快便流行起来。佛教传入我国西北部大概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佛教介绍到中国来,作为中国正式有佛教的开始。东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他们同天竺僧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并携来《四十二章经》,据说以白马驮经而至,因立白马寺于洛阳。

传入时未引起重视,并受到限制,不许汉人出家。魏晋时大变,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为其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统治者也看准了佛教的作用。曹魏甘露五年(260年)前后,有颍川人(河南禹县)朱士行第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从此,逐渐多了起来。西晋灭,南北分裂,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佛为戎神,正所应奉”为名,大肆提倡。而梁武帝还定佛教为国教,并三舍身入寺院。第一次4天,第二次16天,第三次37天。

佛教的流行,又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西行取经的人也很多,影响了社会发展。而佛教传播还使佛窟艺术得以开始,这有寺院塔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塑和宣传佛教的壁画等。现保存下来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就。

此外,道教也在东汉顺帝年间产生。

五、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

儒学独尊地位丧失,其实,儒学本身也迫切需要改造。

第二节 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汉代的教育大大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雏形。自“独尊儒术”以后,无论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特别是汉代官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以后的中国封建官学都是汉代官学形式与格局的继续、完善和发展。

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中以太学为最主要,别还有鸿都门学、贵胄学校等。

一、汉代“太学”

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汉代太学才是真正意义上为培养统治人才而设立的正式官立大学,这具有世界意义。

(一)太学的创立与发展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刘邦都坐不上四匹一色的马车,将相大臣只能坐牛车,加之政权还不巩固,所以此时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苦心经营,生产恢复了,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政治思想在儒学指导下得以统一。然而,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人才现在也大都不在了,新形势下又需要新思想下的时代人才,这就是儒者,他们的思想、才能将直接关系着政权的稳固和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所以,培养合乎要求的人才,就成了当时一个迫切的需要,这也就成了大力兴办太学的强大动因。

太学的兴办,汉武帝得力于两个治《公羊春秋》的儒者。首先是董仲舒在其对策中,除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还论述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另一位治公羊的儒者公孙弘遵循武帝的旨意,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拟定了创办太学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得到汉武帝的批准,并于当年贯彻执行,汉代太学至此建立了。

太学初年,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太学生),以后逐步得到发展,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千人。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执政,采取种种措施扩建太学,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建立可容万人的学舍,并立乐经,增博士使每经达五人。虽然王莽此举有其政治目的,但却对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东汉年间,汉光武帝于建武五年(29年)重建太学于洛阳,从此以后由于明帝等的重视,太学规模比西汉更大了,明帝时还有匈奴子弟入京师留学。中期虽因政治里暗,一度衰落,但到东汉后半期,又得以重振。汉质帝时,太学生多至三万人,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如果与有“欧洲各古老大学之父”的波伦亚大学相比,也是远胜过它。波伦亚大学创建于1119年,位于意大利北部,学生曾达一万二千人,更何况时间还比它早的多。就以东汉灭亡说也是220年魏代汉,早将近1000年。这一事实证明我国古代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二)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总的由居于“九卿”首位、在朝廷中掌管文教的官员“太常”主管。此外,皇帝还亲自到太学进行视察,称作视学。

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掌教弟子。众博士中还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由太常差选“聪明威重”的博士担任,这实际上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具体来讲,博士必须德才兼备,有足以胜任博士职 责的专经训练和相当的教学经验,身体健康,须在五十岁以上等。经过精选的执教博士,大都是一代儒宗或学者,是人之模范。与此同时,他们也享有较高的经济、政治待遇,尊师是太学的重要传统。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简称“太学生”、“诸生”等。对他们的补选虽无严格规定,但一般常见的: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地方官府选送。其条件、年龄限在18岁以上,“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书·儒林传》)。至于学生成分是日渐贵族,但也有个别相对出身微贱者,太学生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终身免除劳役。

(三)太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汉代崇儒重经,经学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去教和学这些儒经呢?从教师方面讲,汉代师少徒多,所以太学的教学是一种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的方式。

经师讲学是汉代太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具体是设立专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论,这不仅仅是太学博士,还可请社会上知名儒生、朝内的通经郎官。而据清代学者皮锡瑞估计,由高年级优秀生教低年级学生,是汉代太学辅助经师讲学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学校也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但必须在政治思想统一的前提之下进行。即使这样,汉代太学生仍然爆发了政治运动,这就是两次党锢之祸。

为了促进政治思想的高度统一,为了确保师师相传的经说不致走样,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书,必须信守师法和家法。所谓师法是指传经时以汉初立为博士的经师的经说为准绳。如《公羊春秋》以董仲舒所传经说为师法。但后来,大师们的弟子在传经时,又有新发展,形成一家之言,那么,博士教授要专主一家,这便形成家法。他们的关系是“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皮锡瑞《经学历史》)所以从汉代讲,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这符合经学发展的顺序。传经不仅有此法,更主要的是“师之所传,弟子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

虽然要求严格地恪守师法、家法,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作为规范标准,所以分争始终无法杜绝,为此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发生了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的盛举。

这部石经共有46枚,分布在太学之东、西、南方,包括《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从熹平四年开始刊刻,历经八年,才由蔡邕用隶书一体写成。因而也称“一字石经”或称“汉石经”。其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

熹平石经,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标准教村,是经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公诸于世的官定经书,是书法被视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创举。

(四)太学的考试与学生出路

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考试在太学备受重视,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从方法上讲,有类似于抽签考试的“射策”。在太学内用以督促学生认真读经。还有一种就是根据皇上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以对,叫“对策”,董仲舒正是通过对策而发迹的。

太学的考试,大致西汉为一年一次,东汉为两年一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考试已和学生的出路紧密联系,经过考试,根据通经的多少任以相应官职。通二经可补文学掌故;通三经为太子舍人;通四经为郎中;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文献通考》)

正因为太学将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致使有些太学生,为了仕途“结童入学,白首空归”,也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在此消磨意志,头脑中塞的都是些无用的经书,这些使他们“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当然,作为最早的官立太学,其意义还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开唐代专科学校之先声,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所学校因设立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这一年由州、郡、三公荐举“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课试,至千人焉。”也就是说鸿都门学以尺牍、小说、辞赋、书画为主要学习内容,即是一个以学习文学艺术为主的学校,这和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一样。鸿都门学中的学生虽是被士族看不起的“斗筲之人”,是无身份的地主及其子弟,但他们经过学习却受到灵帝的宠信,出路非常好,“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正因为这样,鸿都门学一经创设便遭到了士族、儒生们的激烈反对,以至于像蔡邕这样辞赋、书法兼长的文人学士,也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其原因在于鸿都门学的创设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

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已是汉王朝灭亡的前夜。灵帝本是由窦太后和窦武“定第禁中”于十二岁登基的,实际上窦武和儒士官僚陈蕃掌握着实权。由于他们和宦官有矛盾,所以不到一年宦官曹节“矫诏”诛杀了窦、陈,五年后,宦官又间接系捕太学生千余人,熹平五年又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使儒士官僚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他们却在舆论上始终得势,宦官集团虽有政治威力,却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因而在舆论上始终占劣势,宦官为了与士族太学相抗衡,便决意借助灵帝嗜好文艺,创办鸿都门学,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就是鸿都门学创立的必要性。

从可能性上讲,如果没有文化教育内在的条件,鸿都门学仍然无法成为现实。即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这所文艺专科学校创立的又一重要条件。汉代的散文、辞赋一直被公认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而书法至汉代也有长足的进步,已开始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奠基作用的是蔡邕。汉代绘画也很发达,以人物画为主,朝廷借绘画来表彰忠臣义士,如西汉曾绘功臣于麒麟阁,东汉时又画列将于云台。总之,文艺的发展,为文艺专门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在以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之下,鸿都门学顶着压力,在灵帝的支持下办了下去。这为唐以后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

三、文翁兴学

在汉代,中央以下设立的一级行政称“郡”,和“郡”平行的是汉代列侯的食邑称“侯国”,郡国之下均设县。另外公主的封地称“邑”,少数民族地区称“道”。汉武帝之后曾把全国划分为十几个大监察区称“州”,每州派一名郎官前去刺探,故称刺史。成帝时,改称“牧”。东汉末年,州牧、郡守都成为握有兵权的行政长官。

汉代的地方官学正是适应这样一个建制而设立。因为最主要的地方行政区划是郡国。因而,汉代地方官学也称之为郡国学校。

蜀郡太守文翁,对于创建郡国学校有倡导之功。他为了推行儒家仁政之说,教化人民,曾选拔郡县小吏中的优秀之士,派遣京师,学习儒经和汉“律令”,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同时他在成都创设官立学府——学宫,招生徒,学成委以重任。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蜀地文教“比齐、鲁焉”。(班固)。此事得到汉武帝赞赏,于是诏令“郡国皆立学校官”。从此由朝廷统一管辖的地方官学产生了。

现在四川成都市有个“文翁石室”(现名“石室中学”)就是蜀郡郡守文翁在西汉初期(公元前141年)创设的学宫的遗存。他当年用石头造的讲坛,至今还保留在成都市内,“文翁石室”由此得名。这所学校是中国历史上校历最长的学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公立学校。2000多年来,“文翁石室”虽然遭受过多次战乱破坏,但总能很快恢复。郭沫若、李一氓等文化名人,都在文翁石室学习过。

太学建立之后,郡国负有举荐博士弟子的职责,这便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进一步发展。平帝元始三年(3年)王莽主持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从此汉地方官学得以普遍设立,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其宗旨在于推行社会教化,其所确立的官学体制据《汉书·平帝本记》载:“郡国曰学,县、道、邑、候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根据考证,西汉的郡文学和东汉的文学祭酒,可能是置于学校经师之上,兼管地方文教的行政长官。

比较起来,东汉地方官学有着特别的发展,连边陲僻址都建了学校。班固《东都赋》中有说:东汉时期,“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四、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的五十一年短期统一,学校还是有发展的。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在整顿原有太学的基础上重开太学。它们对原七千名太学生进行考试,合格者留下,其余遣还郡国,结果还有太学生三千人。但对主要的还是西晋创立了国子学。

由于晋政权是依靠豪强士族地主阶级建立的,但政权的巩固还必须团结庶族地主阶级,为了调和二者间的矛盾,西晋初立国子学,两晋时期始终是太学和国子学同时并存的。大致是在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咸宁四年(278年)给国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能入学。而太学便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求学之所。即“太学之与同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南齐书·礼志》)

国子学的出现,是大士族地主阶级享有政治经济的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学校之始。在西晋初立后,东晋延用,以后的朝代也有类似情况。

五、刘宋的“元嘉四学”和“泰始五部”

刘宋王朝在其建国的六十年中,比较重视教育,并有一些建树。在南朝是比较有成绩的。[元嘉四学]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曾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馆。“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家,为四馆。”(《文献通考》)四馆的产生有其社会与阶级的本源。

[泰始五部] 宋明帝刘彧泰始六年(470年)“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这个总明观实际是一个近似综合性大学或研究院,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实际是五个专业。当然,这里面主要还是进行研究工作,这在古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第三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古人说:“三代而上,教详于国;三代而下,教详于家。”我国封建社会有重视家教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个社会大**的时期,私学大兴,家庭教育自然又占据了主要位置。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对这种教育形式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所以历代关于如何训诫子孙、教谕家人的著作很多,其中流传下来最早、早完整,论述最全面、最深刻的一部,当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5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金陵人(今山东临沂)。他是当时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儒家、家教“素为整密”的家庭。其家世代善《周官》、《左氏》学,多居官,史册皆有记载。

颜之推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时梁武帝父子亲自讲授“三玄”,十二岁时便随湘东王肖绎在江州(今九江)曾参与听讲,但不感兴趣,于是自己“博贤群书,无不该洽”。

十九岁时,肖绎任他为湘东王国左常侍。第二年,又随肖绎子肖方诸出镇郢州(今湖北武昌),掌书记。侯景作乱时,郢州陷,被囚送建康。肖绎平叛后即位江陵,颜之推到江陵后,为散骑侍郎,奉命校书,时年22岁。

554年,西魏灭了梁,颜之推被俘入长安,三年后,乘黄河水涨时,冒生命危险携全家逃到北齐。被文宣帝所重用,侍从左右,随文宣帝北巡。三十五岁时,出任赵州功曹参军,次年奉调京都。当时各朝编辑类书之风甚盛,于是在572年,他四十二岁上,得到左仆射祖珽的支持,奏立“文林馆”,撰《御贤》,此书在八个月之内得以完成,共360卷,后来宋太宗诏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贤》,即以此书为蓝本之一。不久他为散骑常侍、领中书舍人,再迁为黄门侍郎。但在紧接着的四五年中,由于民族矛盾激烈,他虽幸免于祸,但始终未被重用,无所作为。

公元577年,北周平北齐后,被征召到长安,为御士上士,三、四年后,北周亡于隋。开皇中,太子杨勇召他为学士,非常尊重他,但不久因病而去世。

颜之推曾对其一生在他的《观我生赋》中写道:“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莘,鸟焚林而煅翮,鱼夺水而暴鳞,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

这的确是他一生遭遇的真实写照。但我们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他的生平,就会发现:颜之推一生并未以事过教师职业,做官经历四朝也未主管过教育。但他给我们留下了《颜氏家训》这部不朽的作品,其中却反映了他的许多教育主张,事实证明,他不愧是一位很有见地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封建教育,特别是封建的家庭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就不得不重视《颜氏家训》这本书,更要研究反映在这本书中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博学多识,生平在历史、文学、历法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也很多。但现存的只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和《冤魂志》三卷,其它如他的《文集》三十卷等书,均已亡佚。

流传颇广的《颜氏家训》这本书,虽然只有短小精悍的二十篇,但从教育角度讲,却堪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家庭教育名著。此书从教子、治家、处世、勉学、文学、涉务、杂艺、终制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并且旁征博引,详加阐明,咸有根据,不愧是颜之推一生思想和见解的代表作。

其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讲立身处世之道。并特别强调学习,内容以读书为主,又很注意农工商工等各种技艺和知识;重视学以致用;强调教子要严,批评溺爱;持家要俭,反对奢吝;赞成北方妇女参加劳动,反对重男轻女和买卖婚姻,提倡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等养生之道等。

《颜氏家训》受前代《诫子书》、《家诫》等的影响,但它取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来说明一定 的道理,因而在内容和体裁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涉及的内容来看,有经典的训诂,文章的品藻,音韵的正谬,史事的考订,礼俗的得失,居家处世之道,谋国用兵之诫,养生归心主要,以及历算、音乐、书画、医药等杂艺的论述,真是无所不有。从形式上讲,每篇都不是长篇巨制的专论,而是围绕中心,似随笔札记,朴素无华。既不是六朝骈文,也有别于秦汉古文,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文。鉴于此,《颜氏家训》也被称为是北朝的三大散文集之一。(其余二本是郦道元《水经注》和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不管从那个角度讲,《颜氏家训》涉及如此之多内容的目的,还是为了教育子孙。在他看来,教育子孙这些方面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从单个篇章来看,好似他对于某个问题的阐述。但从整本书来讲则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所以,每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

二、颜之推论早教与晚学

在先秦之时,孔子、荀子都特别强调人要终生学习,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到了颜之推这里,使这一思想更加明确和具体化,他抓住人生过程中,学习的两个薄弱环节,大力强调早教和晚学。因为人们最容易出于“还小”和“年纪不饶人”的理由而忽视在早和晚这两个阶段的学习和教育。因此,颜之推所提出的重视早教与晚学的思想,就具有了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两重意义。

(一)论早教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从早教的重要性方面来讲,颜之推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要特别重视人的幼年教育,且应尽早进行。他引用孔子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理论根据。又引用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来作为例证。

基于同样的道理,他认为要使儿童成为一个具备封建思想道德的人,就应从婴孩阶段先入为主奠定一个好的思想道德基础。那么“早教”能行得通吗?

颜之推从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出发,主要谈了二点,说明早教不仅重要,而且具有可行性,效果还非常好。

1.儿童时“神情未定”,可塑性大,易于“潜移暗化”。《家训·慕贤》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幼童“神情未定”,容易受不良环境或坏朋友的影响,走入歧途;一是正由于他“神情未定”,如果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就容易把他教好。至于成年冠婚后,他“体性稍定”了,那就不如幼童阶段的可塑性那么大了。这里,颜之推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来说的。

2.儿童时“精神专利”,易于收到较好的效果。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家训·勉学》)在这里,颜之推进一步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年幼时心理单纯,精神集中,记忆旺盛,重点强调“早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成年人则生活接触面宽广,思想复杂,精神不如幼童阶段那么集中,学习效果则稍就差一些。

为了说明这些,颜之推还举出自己学习的事例加以证明。他说:‚吾七岁时,诵《鲁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勉学》)

(二)论作为早教最主要表现形式的家庭教育方法

以上是早教的年龄界限和早教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然而,我们知道,由于小孩在整个早教阶段都还未形成自己生活的能力,他的一切还必须依赖于家庭。所以说,早教的最主要特征就表现为它是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的。那么怎样通过家庭教育,真正达到早教的效果呢?颜之推比较重视如下几点:

1.教育要及早进行。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颜之推所说的“早教”到底早到什么程度,人生的那一阶段可以属于“早教”期?具体来说,他把学龄前的教育分为三个时期:

(1)胎教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从生理卫生和胎儿正常发育方面重视“胎教”,这种精神值得吸取。今天,在减少数量,确保质量的政策下,胎教越来越为广大青年夫妇所重视。至于是否“出居别宫,目不邪视”等则是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

(2)咳 期

“子生咳,师保固明仁智礼义导习之矣。”(3)婴稚期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对他们的教育主要是做到“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只有这样才能“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就是说,对于孩子最好从“胎教”期开始就教育,或者以孩提期开始,若一般的人做不到这样(凡庶纵不能)“当及婴稚”也就要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了。

在我看来,颜之推关于儿童学习阶段的划分并不逊色于我们《儿童心理学》中的方法,或者说这种按行为表现划分儿童学习阶段的方法更科学、更实用。我们知道《儿童心理学》上的划分一般是按年龄为指数的,然而,事实证明,年龄的增长并不一定和儿童的发展完全吻合。

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教育要及早进行都没有多大问题,但由于“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教子与爱子的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关键。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都能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不良的后果。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12月21日发生一起惨痛事件,年仅九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今年期末考试,夏斐数学得82分,名列全班第二;语文得79分,列第五。当他的母亲问及考试情况时,夏斐怕挨打,就谎称都在90分以上。12月21日,夏斐被母亲拉着一起到学校向老师询问考试情况,班主任将考试情况如实相告。尽管夏斐当场哭着向母亲承认了说谎的错误,但一回到家中,还是被母亲扒光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形木锉一顿殴打,从中午12点一直打到下午4点,直到夏斐被打得奄奄一息,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狠心的母亲才停住手洗衣服去了。下午五时许,夏斐母亲见儿子不出声气,才去叫大夫。大夫来后见孩子情况危急,赶忙吩咐送医院抢救,但等送到医院时,孩子已死去。

夏斐的母亲吴玉霞,今年35岁,高中文化程度,是职工家属。她望子成龙心切,苟求夏斐门门功课考分必须在90分以上。夏斐平时在家里没有娱乐玩耍的时间,母亲稍不如意,便对他拳打脚踢。小小年纪的夏斐,精神常处于恐惧状态。夏斐惨死后,医院在对他的尸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他浑身发青的尸体上伤痕斑斑。

夏斐在学校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是少先队中队长。他死去后,班主任杨桂梅泣不成声地说:“夏斐是个好学生,昨天上午他还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呀!”夏斐之死在青海引起了强烈反应,人们认为,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积弊。

颜之推根据多年的社会观察,认为一般人都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由于家庭溺爱,使子弟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这种教育失败的事例很多,论其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这是应当引以为教训的。颜之推还强调对子女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可见,颜之推既反对溺爱又反对偏爱子女。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不能没有爱护,更不能没有教育,只有教育好子女才是最大的爱护。

但他认为怒责和鞭挞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是可以用的。他说:‚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难)于诃怒,伤其颜色(面子),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教子》)

他还说:“笞怒废于家,竖子之过立见。”(《治家》)所以,他认为鞭挞虽不是好事,但在封建家庭中,是不能废止的。对此,他还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教子》)

把棍捧体罚作为管教子女的有效手段来使用,它表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这种主张和做法没有可取之处。

3.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颜之推认为周围环境,包括接触的人和事对子女有重要影响,父母要特别留意。他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可见,颜之推非常重视环境(人和事)的影响因素,甚至认为教育环境对少年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就要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暗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4.重视家庭的语言文字教育。《颜氏家训》中有一篇叫《音辞篇》。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学好语言很重要。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且学语言不应强调方言,而要重视通用语言。

他认为在家庭中,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他对待这项任务非常认真。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云为品物,未考书记,不敢辄名。‛即一事一物,不经过考察,不敢随便称呼,担心有了错误对子孙留下不好影响。

正因为他对语音有深入的研究,又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给他的子孙留下好的影响,所以数代相传,都成为语言文字学家。唐代著名的经学训诂专家颜师古就是他的孙子。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也是他的后人(第五代孙)。

(三)论晚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晚学”来说,由于一个人已到晚年,在思想方法上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在方法上没有多少问题,“晚学”能否进行的关键在于对其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只要在这两方面消除顾虑,那么“晚学”就一定能够取得成绩。颜之推对此怎样认识的呢?

①他说:“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勉学》)

这就是说,幼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固然应当抓紧,但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由于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丧失了幼年良好的学习时机。但只要不自暴自弃,坚持刻苦学习,还能有所成就。为此,颜之推还列举了历史很多“早迷而晚寤”的知名人物,指出他们都因能坚持刻苦学习而有所成就。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 他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勉学》)。“秉烛”之明固然比不上“日出”。但较之“目无所见”要强多了。① 坎壈:困顿,不得志。坎,坑穴,坎坷,不平坦,不顺利。壈(lan)积聚,郁结。总之,学习是毕生的事情。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学而不厌”的忘我精神,是后代人的楷模。荀子也教喻人们“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其道理都是很深刻的。

① 颜之推的“早教”与“晚学”,阐述了人们必须毕生勤奋学习的思想。“早教”教育人们应该顺应形势,不能放松有利的学习时机;“晚学”告诉人们,学习不论迟早,只要不自暴自弃,终能有成。

② “早教”的思想,符合关于个体年龄心理特征的学说,有着科学的依据;“晚学”的思想,则表现了一种精神,即只要勤奋,无论从那个年龄阶段起步,都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③ “早教”和“晚学”的思想是辩证的统一。“早教”重要,“晚学”亦不容忽视。人们既应抓住“早教”的有利时机,也应当坚持长期的“晚学”。

颜之推,“早教”与“晚学”的思想,丰富了传统的关于教与学的理论内容,对于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三、颜之推论学习

1.“春华”与“秋实”(这一点主要是从学习的目的上谈方法问题)

目的,是一切事物(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的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学习任务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组织等都起着指导作用。所以首先确立学习目的是非常正确的。那么,颜之推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指导作用的学习目的是怎样认识的呢?这也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他说:‚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尔。‛(《勉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多知明达”。“多知”就是识见广泛。“明达”就是对于事情看得透彻(明白、通达)。前者是知识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知识与能力。当然,学习的目的也就在于发展自身的知识能力。

那么,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又是为何目的呢?对此,颜之推认为:“开心明目,利于行尔。”(《勉学》)学是为了行,增长人的知识能力在于使他能应用所学知识能力于行动过程中。“行道以利业”,“利于行”就是利于“行道”,以行儒家之道而利于封建社会之“世务”。进而,“修身以求进”,学以补益自己道德修养之不足。

“利于行”集中地表现在“为己”和“利世”这一封建士大夫处事的两大要点上,善于“为己”(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治国平天下),“为己”是“利世”的基本前提。这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儒家处事哲学。

当然,若对一个人来说,在大的教育目的指导下(知识能力)其最小单位,在颜之推看来就是要“修身利行”,这是他所认为的学习的根本目的。他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勉学》)这就是说,植物生长的规律是“春发其华”,“秋登其实”,而人们学习过程的“讲论文章”就仿佛是“表现其华”,“修身利行”则犹如“秋登其实”。“春华”固然可供观赏,但“秋实”才是种植的根本目的。对于学习来说,“讲论文章”自然很重要,但“修身利行”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要求。

他的这种说法是针对时弊,指斥当时那种华而不实的学风,但也还有一般的意义,也着实阐发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即一切学习都是为了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德行完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颜之推以前的教育家,当谈到培养目标和学习问题时,总是说要培养“士”、“君子”等,表明了当时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其统治服务的意图。而颜之推在这里却只谈到了“修身利行”,这表明颜之推并不一定希望要他的子弟能成为统治者的统治人才,这是南北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反映。因为这个时期政局不稳,“朝市迁革”,要做官并不那么容易。在他看来,子弟只要能够“修身利行”,不做“耕田养马”的人,也就很不错了。

2.“眼学”和“耳受”(这在我看来着重于学习态度的论述)他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勉学》)认为“眼学”是亲眼所见,有切身的体会;而“耳受”则是“道听途说”,不一定确切,更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因此,“眼学”才是可靠的学习方法,而“耳受”的东西,就不能轻易置信。当然,在我们今天年来,不管是眼学还是耳受,只要是真理都行,短短的人生不可能样样都去“眼学”。

然而,颜之推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在学习上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则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即他认为在学习上,态度必须扎扎实实,不能草率从事。这可以说是他强调“眼学”的实质所在——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认为,学习应该首先抓住带根本性的问题。读书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不多不清,读书就有困难。固而,他非常重视识字问题。他说:“夫文字者,坟籍(书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要下很大功夫的。识字的读音是比较小的问题,而弄清字形、字义却是很复杂的事。

颜之推是个小学家(文字学家),为了弄清一个字音,他翻阅古书,逢人辄问,即是往年累月,也不罢手,终究要求查个水落石出。他的这种认真求实的治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重视识字,重视基础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启发意义的。根基不固,枝叶难茂,这是一条真理。

颜之推不仅对文字方面是这样严格要求,其它如“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等,也都要寻根究底,“得其原本”,否则是不肯放手的。至于谈到校定书籍,那就更加严谨慎重。他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他认为有的书上说非,有的书上说是,有的则本同末异,有的竟两文皆缺,校书的人绝不能偏信一家之言,而需要全面周密地考虑,然后斟酌 裁定。

颜之推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本训练,强调虚心学习和独立翔实地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我们是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3.“博涉”与“专”“精”(对于这一个命题,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学习内容的问题)

颜之推接受了前人的经验,认为学习必经博涉,他自己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他说:“夫学者贵能博闻也。”(《勉学》),他不满意当时一般儒士,只知读经纬书籍和它的义疏,而不涉猎群书的作法。他既讥笑那些“空守章句,但诵师言”,不懂业务的书呆子,也讥笑那些不读史书,不懂历史,抱残守缺的陋儒。他要求学者必须博览群书,“兼通文史”。

但同时,他又要求学习要做到专一和精熟。他说:“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①能,不成伎术。近世有二人(祖珽和徐之才),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书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省事》)

总之,在学习上,既要博览,也要有所侧重。不博览就会见闻短缺,思想狭窄,器识低陋。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穷究多方面事物。因此,还须在博览的启示下,在提高识见的基础上,侧重钻研某一方面的问题,求得深入“精妙”,这样才能对社会作出更为有益的贡献。颜之推的这一思想,有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今天社会分工发展,科学发明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使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更为有效的、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深入钻研,精通某一门科学,否则,貌似样样都通,实则样样不精的人,是不会有多少好处的。以上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概括:

‚明六经之要,涉百家之书‛(《勉学》)

颜之推除主张认真读以儒经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以外,还要求一个人必须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颜氏家训》中有《杂艺篇》。诸如棋、琴、书、画、数、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的价值,也有个人保健和娱乐的作用。但他认为,技艺只可兼习,而不可专业。因为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学艺是为了治人和享受,而不是供人役使,如果专精一艺而 ① 《说文》:鼫鼠,五伎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超于常人,闻名之后,就会为地位更高的人所役使。如他在谈到学习书法时就说:“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杂艺》)。

这种思想的确反映当时的一种真实情况,但如今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于物质之外的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这种思想有它的局限性,发扬它则阻碍技艺的发展。

在涉务方面,颜之推却认为,“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以及让读书人“知稼穑之艰难”的重要性。这很值得注意。

颜之推从艰难的社会经历中,体会到农业生产的重要,认为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因此他采取与一般士大夫不同的态度,他说:‚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a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涉务》)

他批评当时的士大夫,不仅从未参与劳作,而且对农事全然无知,“未尝目观起一杯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知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管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这都是由于脱离农业劳动,脱离社会实际事务。这些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他独到的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他毕竟受士族地主立场的局限,不能完全摆脱阶级偏见,而把自己的主张贯彻到底,他所要求的,实际只限于“知稼穑之艰难”,对农事活动有些常识,以便于治家、治民,并非坚决要求士大夫都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他儿子因顾及家庭经济困难,想要转事农业的时候,他加以阻止,要儿子继续“家世之业”。可见他在家庭内也不贯彻自己的主张,轻视生产劳动的士族地主阶级意识是很深的。

总之,颜之推强调对“艺”的博涉与专精,其主要是由于他认为人生在世,总得要有个谋生的手段。他说:“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土则讲议经书。”他希望他的子弟从“讲议经书”这条路上走下去。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只有学会了“讲议经书”这种“技”就可以赖以生活了。颜之推把读书和工农各业并列,讲博是为了精神需要,讲专是出于谋生的考虑,以及把读书视作“技”的思想,应该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性。

4.惜时勤学

关于这一点,颜之推不但以生理年龄上勉励子弟自幼即须勤学,即至年老体衰,犹当晚学不倦,不可自弃。更主要的是他从心理资质方面也强调,即是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能达到精熟。

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每个人都不要认为自己愚笨。他说:“钝学累功,不妨精熟。”他认为在学习上,只有“勤勉”,才能“博学”,只有勤勉,才能对知识“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列举了古人勤学的故事多则。他说:“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荀,亦为勤笃。”并且还列举了好多勤学的人的故事:

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获尺寸折之,燃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 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

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月不爨(cuan ,做饭),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未,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在这里,颜之推提倡刻苦钻研,赞扬了许多惜时苦学而有成就的人。总的来说,他认为学习主要决定于学者自己,而不决定于教师。所以要依靠自己的勤勉努力。如果因自己不勤学,没有获得好成绩,这是不能归过于教师的。

再者,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迟钝,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差距是可以缩短的,只要下了功夫,也是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

前面说过,人要博学,而且要对每一知识,“得其原本”,没有勤学做保证,此目的恐很难达到。不勤学不要说博学,就学一技也恐怕不会精熟。勤学是个根本问题。

5.切磋问难 在这里,虚心的品德是相互切磋与问难的基础。因而,他认为应当虚心学习,不可自高自大。他说:‚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chi xiao 猫头鹰),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有了一点知识就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对个人修养反而有害。所以他提倡虚心务实,博学广师。这具体表现在他关于“切磋问难”的见解中。他说: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失。‛(《勉学》)

读书不要闭门,写文章也不要保守,“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文章》)

篇6:新教育第五章随笔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 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 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 2、10以内的数概念 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 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 1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认识几何形体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 量的正、逆排序 量的守恒

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自然测量

6、空间与时间概念

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区分早晨、晚上 ;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见书p25-27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一)操作法

1、操作法的含义

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

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也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单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

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

(3)交代操作规则

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4)评价操作结果

(5)体现年龄差异

(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二)游戏法

1、游戏法的含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2)情节性数学游戏(3)竞赛性数学游戏(4)运动性数学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

3、运用时的注意点

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讨论应该以幼儿的操作体验为基础,讨论中要注重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五)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七)寻找法

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

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一)分类的含义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

(一)小班:

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

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

(二)中班

能按否定方式分类

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

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三)大班

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学习自由分类

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

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基本步骤:

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

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 5 个。基本步骤:

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教学要求:

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

(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

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

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

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

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

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

2、有助于掌握计数 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见书114-116页图示

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

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

1、重叠比较

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

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

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

一、教学步骤:

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注意:

1、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2、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3、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

第六课时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

2、掌握区别1和许多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目的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物体可以合成许多物体

二、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组织

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区分和判断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初步理解1个和许多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在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大小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区分判断,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视觉,其他还要哪些感官可以感知判断1和许多。听觉: 触觉: 运动觉:

3、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

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进行寻找

4、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操作活动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还要在语言表达中,强调1和许多的关系。

操作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分析教材中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分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合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

教师讲解:分体现了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合体现了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第七、八课时

第三节 10以内基数教学的设计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及基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特点

2、了解基数教学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特点

计数的手段是数数,结果是以数的形式出现。

(一)内容方面

1、口头数数

口头数数是指按自然数数序来数数的能力。

一般三岁左右的幼儿能凭机械记忆,按一定顺序背诵这些自然数的名称,但他们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即我们常说的“唱数”,手口不一致。

2、按物点数

是指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这个阶段幼儿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但往往说不出总数。

3、说出总数

是指在计数过程中按物点数之后,能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物体的总数。一般四岁以后的幼儿大多能数出10以内物体的总数。

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4、按群计数

指计数时不再依赖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以数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一般五岁以后幼儿逐步发展起按群计数的能力。

以上阶段反映了幼儿计数活动的三种水平:

死记硬背式的计数——理性的计数——持久等价的计数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2、语言动作

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二、幼儿掌握数概念的标志:

(一)说出数目名称(总数)

(二)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相邻数)

(三)数的组成

三、各年龄班基数教学的目标

(一)小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

(二)中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

3、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

4、初步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

5、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

(三)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目标

1、认识零

2、学习单、双数和相邻数,了解10以内相邻数间的等差关系

3、学习目测数群及按群计数

第九、十课时

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习数数并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能正确示范和讲解点数的要领

3、如何利用教具帮助幼儿获得守恒概念

教学内容:

四、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帮助幼儿掌握点数的正确方法——按物点数

1、教师示范、讲解点数的正确方法

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示范点数,点数时要明显地做出点数的动作,并用语言讲清点一个数一个

教师可以再次示范,并提醒幼儿观察教师是如何数的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再次强调点一个数一个

幼儿自己点数,教师指导(要求幼儿能做到手、眼口的协调一致)

2、教师要变换多种点数方式

如出示一个物体数一下,移动一个物体数一下等

3、幼儿运用操作材料自己练习教师要交代清楚点数的要求 幼儿的操作材料应生动有趣

尽量创设一个有游戏情节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点数的任务

(二)说出总数

1、帮助幼儿理解点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

2、点数到最后要用手划圈,表示总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含义。

3、在点数完后要引导幼儿说出总数

教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进行演示讲解,请同学关注一些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如何突出重点。

(三)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数数

请同学们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感官来进行计数?我们可以创设哪些有趣的活动提供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计数?

分别举例演示不同感官的计数方法

1、利用听觉进行计数

2、利用运动觉进行计数

3、利用触摸觉进行计数

(四)按数取物

1、按实物找点卡

2、听铃声数拿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给予数词,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4、按所给予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五)比较相邻两数的相等与不等

1、教具演示

中班的幼儿基本已经掌握点数的方法,在学习6-10的数的实际意义时,我们主要是利用教具对相邻两个数的比较来进行

教师先出示两组相等数量的教具,然后在第二组添上一个,让幼儿实际感受,在原有的数量上添一,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数。

2、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教师可以出示两组数量相差1的教具,让幼儿想办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从而使幼儿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

(六)数的守恒 4、5岁的幼儿在判断或比较物体数量时,往往容易受到物体大小或排列形式等的干扰,不能正确地对物体的数量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幼儿不同排列形式和空间大小的计数材料,使幼儿逐步学会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或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地判断物体数量,掌握数量的守恒,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

1、排除颜色、大小、形状的干扰

如书148页图6—10

2、改变教具的排列形式

3、改变教具的距离

如书149页图6-11

4、改变教具的排列位置

如书149页图6-

12、6-

13、6-14

第十一课时

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相邻数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相邻数的概念

2、掌握相邻数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七)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

1、什么是相邻数

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除1、0)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

相邻数教学的方法:观察比较

3、相邻数教学的步骤:

(1)将三组教具并列摆成直线式,引导幼儿比较观察

以复习数数、认数的方式出示相邻数教学的教具和数字(2)引入观察,比较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幼儿了解三组数之间的关系。讲解的关键是以中间一组为中心,先与前面一组比较,再与后面一组比较;讲解的难点是以中间数为中心,要讲清楚数量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数字是大还是小,还要讲清楚中间数与前后两数的位置关系。

讲解举例: 提问:“红苹果与黄苹果哪个多哪个少?多几个?少几个?”

小结:3个比2个多一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2排在3的前面。与后面的比较同上。

三个数关系的小结:3比2多1,3大2小,2排在3的前面,3比4少1,4排在3的后面,所以,3的好朋友(相邻数)是2和4。

(3)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4、相邻数教学需注意

相邻数的教学是从2开始逐个进行的;学习5以内相邻数进度要慢些,多做练习,让幼儿逐步认识相邻数的规律;6-10的相邻数学习可以让幼儿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来掌握新的相邻数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不用直观教具来进行。

第十二课时

第四节 10以内序数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

2、掌握10以内序数教学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设计简单的教学活动并制作教具。

教学内容:

一、学习10以内序数的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二、学习10以内序数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

教师应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在游戏情节中让幼儿对物体的排列次序进行判断;要示范用点数的方法进行判断,并且要先数一共有几个,然后再确定每个物体的排列位置,用语言表述;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判断。

在让幼儿判断物体的排列次序前,一定要明确物体的排列方向,可以用语言和标记来表明。

给出五个小动物,请大家设计序数教学的情境。

(二)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练习,也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亲自感受序数的含义,来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同时,要提醒幼儿能准确地运用序数词。

幼儿的操作和游戏应在整个活动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三)结合其他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练习

请同学们想象哪些教学活动与序数联系密切,幼儿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与序数有关?

(四)10以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具排列多样性

2、用一定标记显示序数位置

(1)用同类不同的物体,如鸡、鸭、鹅等。

(2)同类物体以颜色或形状的不同显示序数的位置,如红花、黄花、兰花等。

(3)用数字显示序数位置

3、在判断次序前,一定要让幼儿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的问题(可用语言和标记)

第十二课时 第五节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教学目标

1、如何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和正确书写习惯。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目标

中班:会认读阿拉伯数字1-10,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会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1-10,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握笔方法正确。

二、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方法

(一)认读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结合数数,利用多种教具,出示数字符号进行讲解

在基数教学中,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过程活动里,就会涉及到数字。幼儿通过数物接龙、数物相联、按数取物等操作练习等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

2、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字形

3、让幼儿跟读,念准字音

读要准确,对幼儿念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4、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数字的认读和理解

(二)书写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写字前对幼儿进行写字常规及写字姿势的教育

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正。

请同学们说出正确的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

2、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所写数字的字形特点与结构,数字在日子格中的位置比例,缩写数字的笔顺,以及书写数字时的起笔、转笔、停笔等。

3、带领幼儿书空练习

4、幼儿书写练习、教师指导、讲评 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将数字书写规范,同时也要指导幼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书写。

第十三、十四课时 第六节 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数的组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熟记10以内组成的教学目标

3、掌握10以内组成教学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相关的教具

教学内容

一、数的组成的含义及学习的意义

数的组成是指数的结构,包括分解与组合两个过程。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这些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对与幼儿来说,只要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学习数的组成可使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数该你那的理解,并为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而幼儿是否掌握了数的组成,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标志。

二、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目标

1、理解数的组成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2、知道一个数比它分成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掌握10以内各数全部组成形式。

三、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步骤

(一)利用操作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

1、幼儿动手操作,体会分与合的过程

教师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提出操作的要求,让幼儿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感受一个整体分成了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又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活动要有分有合,在基本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操作正反两面不同的卡片等材料,进行随机分合,并记录自己的分合结果。

介绍一些常用的操作材料和使用方法,并请幼儿根据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材料和方法

2、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用教具进行展示

可以用与幼儿相同的材料,也可以用圆点代替

教师的演示材料一定要大,保证幼儿可以看清楚

3、由教具分合式引入数字分合式,讲清数字及符号的含义

讲解时要将数字与实物和操作过程进行对应,帮助幼儿理解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4、将分合式排列整齐,并完整念读分合式

(二)启发幼儿探索互换与互补规律

先将分合式整理整齐,然后根据教具图演示讲解两种规律。

1、互换规律

互换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互换,结果不变,还是合成为原来的数。

启发幼儿找出圆点数一样而位置不一样的教具图——拿走其中的一组,讲解可以联想起另一组——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其他几组——教师总结,以对应的方式排列

2、互补规律

互补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一边逐一减少,一边逐一增加。

启发幼儿观察两边教具之间的关系,即左右两边自上而下的数字大小变化关系——讲解这样分的优势:整齐、有次序、便于记忆、提高分的速度

(三)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1、利用互换规律来学习

教师利用教具的特征,先分出一半分合式,让幼儿根据互换规律,讲出另外的一半分合式,从而掌握全部分合式。

2、利用互补规律来学习

教师可以直接用数字卡片或口头说数的方式进行,如先复习8的全部分合式,按互补规律列出,然后,让幼儿根据8的组成式中左右两边数字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9的全部组成形式。

(四)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一个数的组成,要先让幼儿感知这个数

2、操作和演示活动,要有分有合,先分后合,对这个数的有一个完整的分合式的概念

3、从实物的分合到数字的分合要正确地用语言表述

(五)幼儿进行组成学习的各种练习形式

口头练习:如碰球游戏

找数配对:利用数字卡,找座位、找朋友

实物配对:如猜猜有几个

第十五课时

第七节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的目标

2、学习设计简单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

3、熟悉设计加减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

3、学会解答简单的口头应用题

二、10以内加减法教学步骤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利用直观教具,编加减法应用题

教具一般用直观的三幅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合并或去掉的过程

加法:用动态表现过来,有合并的含义

减法:用动态表现离开、去掉------,有去掉的含义

减法的教具还可以用痕迹保留法来表现。

请同学们设计思考如何用痕迹保留来表现减法的去掉。

(二)分析题意,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并确定运算方法

教师要带领幼儿读懂题意,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

加法要强调和突出:求一共用合并,减法要强调和突出:求剩余用去掉。

例如加法题目:树上有两只小鸟,有飞来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教师分析:这道题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鸟,就是要把原来的两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一只小鸟合并在一起,这种方法就是加法。

教师用教具演示合并的动作,并要点数总数。减法教学同上

(三)学习加减法的列式运算

1、根据口头应用题引入列式运算

这部分的重点是用语言讲清算式中的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让幼儿认识理解加减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算式的含义。

2、分析题意,把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和得数用数字表示

3、分析运算方法,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

加号表示合并,减号表示去掉,等号表明算式两边相等

4、幼儿跟读算式

5、教师继续利用口头应用题,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并列出算式

(四)利用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

1、利用组成知识列出算式

讲清组成分合式的分合与加减的关系,引导幼儿根据组成式列出算式

2、利用组成式想得数

帮助幼儿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加减法得数

3、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列式运算

(五)学习自编口头应用题并解答

这部分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题意。

1、教师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2、逐步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

(1)教师提供教具图,引导幼儿根据图来编题

教师要先帮助幼儿理解图的含义,再提出编题的要求

幼儿编题并列式解答(2)根据算式编题

编题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找出一件事情、两个数,还有就是要会提出问题。

第六课时 第八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十

1、掌握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的目标

2、掌握帮助幼儿掌握几何形体基本特征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目标

1、小班: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影响进行分类

2、中班

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辨认和

分类;进行简单拼合活动

3、大班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名称和基本特征;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

(二)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方法

1、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视觉和触摸觉感知物体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引导幼儿抚摩、观察物体的面,感知面的轮廓

出示与物体的面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名称、特征

(2)出示颜色、大小、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认识

(3)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

这种方法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适用于中班。主要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比较、椭圆形与圆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比较。

(4)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5)用多种方法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给平面图形涂色

折叠

分类

数图形

拼物体形象

(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如可以用小棒测棱的长度进行比较――――――――――

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主要是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比较

4、通过粘贴活动,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第十七课时 第九节 量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量的概念

2、掌握量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幼儿初步认识是生活中一些连续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

二、认识量的教学目标

(一)小班

大小、长短差别较明显

(二)中班

粗细、厚薄、高矮等,简单描述

(三)大班

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

会正确运用宽窄、远近、轻重等词汇描述物体

三、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比较

1、目测

2、触摸觉感知比较

3、运动觉感知比较

(二)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

要注意一端对齐

(三)运用寻找、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四)游戏练习

(五)量守恒的教学

量的守恒主要是通过变换图式和添加干扰因素来进行

1、变换图式

2、添加干扰因素

量的守恒的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比较或数数来理解,需要幼儿运用逆向思维。

(六)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的直接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及其记号——算出量的结果——重复测量加以验证

2、幼儿操作

四、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量的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2、认识量的相对性

3、教具的选择与使用要正确

在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中,要突出要比较的量的特征差异,其他尽量保持一致

4、教具的摆放要注意

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若重叠比较应该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第十八课时 第十节 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时间和空间方位教学的目标

2、掌握时间和空间教学的大致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目标

1、小班:

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并说出上下、前后方位。

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2、中班

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并说出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

学会按指定方向运动。如向上、向下、向前、向后。

3、大班

能从自身出发,区别并说出左、右。

知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是可以变换的。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左、右”这些词汇。

(二)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

1、教幼儿感知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

让幼儿直接感知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在配合适当的方位词的描述,逐步理解方位词的含义、认识空间方位。

2、教幼儿以自己身体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在自然环境中或在布置好的环境中观察自己不同方位的物体,判断其方位。

3、教幼儿以客体为中心上下、前后、左右

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时,实际上还是以幼儿自己身体为中心去分辨这一客体的左与右的。

4、教幼儿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1)以不同的物体作主体,确定客体的方位

(2)改变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认识方位的相对性(3)教幼儿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活动方向

二、认识时间教学的活动设计

(一)认识时间的教学目标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认识钟表及其用途。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名称、通途和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学会看日历,知道一星期有7天,7天的名称及顺序,能确定当天是星期几,昨天和明天是星期几。

(二)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 以认识时钟为例

1、出示时钟讲解用途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钟面的结构 钟面结构:时针和分针、12个数字

3、演示讲解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及规律

把两根针同时都拨到12上,然后按顺序拨,让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4、演示讲解整点和半点

让幼儿观察整点和半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5、幼儿练习、巩固

上一篇:长一点的幸福签名下一篇:《摘桃子》是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