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2024-04-14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精选14篇)

篇1:“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作者] 岫岩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英年 姜殿珍

[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看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语言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文”固然重要,但“看图”也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看图”教学以促进学文呢?笔者认为:一般地讲,应在学文前、学文中、学文后,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去指导看图,去理解图意,使图文并重。完成“看图学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二、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周总理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周总理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周总理。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周总理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周总理“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学文后指导看图,要明确目的

学文后指导看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看图方法。知道这篇看图学文,看图是怎么看的;如果不受课文约束,还可以怎么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看图说话、写话能力。

总之,“看图学文”从阅读角度讲,是给学生学习课文搭的过渡性桥梁,在学文前和学文中都应该注意指导看图;从作文角度讲,是给学生看图说话、写活树立的样板,应该在学文后总结并延伸看图方法,为作文打好基础。“看图学文”绝不可以只在学文前注意指导看图,并把看图教学任务“完成”,学文中和学文后不再涉猎。这种“两层皮”的教法,有悖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目的要求。

篇2:“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作者]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汪如凤

[内容]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篇3:如何引导学生看图学文

关键词:引导,看图学文,创造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是刚起步,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只是学语文, 更要用语文。因此, 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 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课文, 很多都配有有趣的图片, 在教学中, 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我在小学第一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结合课文让学生先看看小燕子观察得出了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 看到了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在课文中找出了小燕子观察的结果。然后,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冬瓜和茄子的插图放大, 教师再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看谁是最细心的孩子, 谁能说出小燕子没有发现的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学生受到鼓励马上投入仔细的观察中。有不少的学生都发现了小燕子没有发现的结果:“冬瓜重, 茄子轻”, “冬瓜硬、茄子软”, “冬瓜是躺在地上的, 茄子是挂在枝上的”, “冬瓜的花是黄色的, 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 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观察力不可小视, 只要善于引导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 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在课文《一次比一次进步》中, 学生在观察冬瓜和茄子图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刚才观察的方法, 观察先准备好的水果苹果和桔子, 说出这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思考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学生们从两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比较两种水果。有的说:“苹果是红色的, 桔子是黄色的。”有的说“苹果的皮很薄, 桔子的皮厚。”有的说:“剥开桔子是一瓣一瓣的。”还有的说:“苹果又香又甜, 桔子有点酸。”……学生通过观察积极地动脑筋, 说了很多的不同之处, 表达自己的发现。

在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 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幅图, 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两幅图中石子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瓶子的水位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乌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时候教师适当地补充就可以了。此时, 再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这个问题一提, 所有的学生都投入积极的思考中去。我要求学生先与同桌讨论, 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此时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 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学生说:“可以找一根吸管, 乌鸦就喝着水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瓶子放得倾斜一点, 乌鸦也可以喝到水了。”还有的学生说:“把瓶口打破, 乌鸦可以喝到水了。”更有学生说:“乌鸦可以用青草伸进瓶子里, 青草也可以带一点点的水出来”……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学生却通过思考得出了这么多有趣的答案, 许多的答案教师是想象不出来的, 但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到了教师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提问, 放手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 如果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 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这一课时, 我首先出示课题, 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去哪里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结果怎么样了呢?”“为什么小动物们不借尾巴给小壁虎呢?”“小动物们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 读课文, 找答案, 学生的兴趣非常高, 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把来胧去脉弄得清清楚楚, 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它怎么去借尾巴的, 结果怎么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认识到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了解内容的基础上, 再给他们一个任务, 自己课余去了解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尝试, 我有如下体会:

1.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给予肯定, 使学生在赞美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产生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向上的积极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笑容、真诚的夸奖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动力。

2. 学生的主体地位虽要体现, 但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要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课内外结合, 培养自学能力。

就比如在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结束后, 给学生一个课外学习的任务, 就是了解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学生去完成这个任务时既有兴趣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还能得到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知识, 真是一举多得。

篇4:“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一、图式理论与看图说话

1.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一种流行的阅读理论,其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1932)最早提出图式的概念,并提出了图式的基本内容,用它说明记忆的组织以及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等做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图式论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是认知的基础。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没有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时,人们需要首先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图式)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依赖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图式。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时,才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

图式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有效揭示了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从信息交流的过程是获取还是输出来看,阅读过程相对口语表达而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口语活动是一个主动输出信息的过程。要想顺利输出信息,表达心中所想,必须首先联系头脑中的已有图式,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解码。如何激活(actuating)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则是口语教师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而且对口语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是指以直观图片为媒介,要求学生把画面中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教学方法。它利用直观的图片为媒介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经验”图片,是全面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降低开口难度,促使学生参加口语活动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一,看图说话与传统口语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其实,儿童在思维方面的这种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年人也是合适的。成年人在学习一种完全没有实际经验的抽象知识时,也是不能理解的,也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理解”(唐自杰,1991)。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还能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第二,利用图片能弥补从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传统教材倡导“先听后说”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到学生听力普遍较差的现状。看图说话利用直观图片呈现要求,能有效弥补学生听力方面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要求。

第三,这和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相一致,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知识,达到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或是其他语言都只是一种符号,用于指示一定的客体,而语言就是这个客体的载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客体本身,激活学生的母语知识和英语知识。目前,纪文华、许其潮两位教授关于“三文治故事教学法”的课题也正是利用这一原理。

此外,图片也为迅速提供语言环境,创造语言氛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桥梁。目前,“情景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尽管在课堂上是无法创造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的情境的,但以图片为媒介,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变被动的口语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看图说话在口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在口语教学中运用看图说话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首先要注意图画的主题、人物的动作、表情、衣着、姿势和神态,然后要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加以解释。另外还要就图画中的景物以及内在内容进行合理的联系和阐述。正确的方法是良好开口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方法,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开口,即使开口也只是寥寥数语,达不到语言操练的效果。除了在首次进行看图说话时,交给学生上述原则性的步骤以外,教师还可在操练中结合具体情况辅以一些小问题来帮助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片,拓宽思路并启发想像力。

第二,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看图说话以具体图片为媒介,内容可具体可抽象,话题可小可大。在训练中应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原则,循序渐进。由于学生的叙事能力远远强于说理能力,教师可根据图片内容的特点,先训练单幅图,再训练多幅图。单幅图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具体事物的表达能力,多幅图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这样,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一致,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先利用单幅图训练学生叙述具体动作人物,再将各个单幅图连接起来,训练学生叙述故事的能力。

第三,根据看图说话的类型把握难度和操练顺序。看图说话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各有侧重,总体上难度是递进的。

简要复述是指对图片所表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不拘泥于细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抽象能力。详细复述要求把握图片的每个细节,把图画内容按顺序,有条理、清楚明白而全面地表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描述复杂图画(通常是单幅图片)内容的能力。在根据单幅图片说话时往往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感和观察力,因为单幅图片的细节较多,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各细节间的联系,用清楚的语言加以表述。与此相反,创造性复述要求在把握图片的细节与精神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根据图片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如对图片中人物动作表情的内在原因进行猜测。又如,同样是前lesson 24中heavy smoker戒烟的一组图片,如果事先不让学生看到最后两幅图(冲下楼梯和接住烟斗,笑容可掬),而是让学生猜测后面结果,也会极大增加学生的兴趣。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方式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学生可以在简要复述的基础上,由具体图片描述过渡到抽象说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口语水平、图片内容的具体情况和教学侧重点,自由把握,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简要描述图片大意;一般学生可按详细描述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描述图片的每个细节;较好的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或加以想象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或加以深化,就图片内容阐发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口语较好的学生和口语较差的学生机会均等”(文秋芳,1999)。

运用看图说话进行口语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外语教学的心理基础组织教学。课前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精心筛选,准备图片;课堂中要當好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察者。既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到学生的口语活动中,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控制口语活动进行的进度和产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ar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Wheeler,J.(1994).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pair and group work.English Teaching Forum,32(3),48~49.

[3] Wilhoit,D.(1994).Enhancing oral skills:A practic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nglish Teaching Forum,32(4),32~36.

[4]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唐自杰.心理学.重庆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1991.

[6]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7] 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8] 高太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外语界,2000(3).

[9] 纪文华,许其潮.从重复和记忆的关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10] 吴潜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篇5:《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

[1][2]

篇6:怎样进行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

安宁市草铺小学:韩春焕

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看图写话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的。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纵观各次考试,最后一题基本都能找到看图写话的身影。因为跟考试挂了钩,大家(教师、家长、孩子)都重视起来。每每看到看图写话扣了分,许多家长就会苦恼地问:孩子不会看图写话,怎么办?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给大家出出点子,不一定好,仅作参考。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写话习惯

1、规范的格式。

如果要写到两三句话或以上,就要写成段落的形式,即开头要空格(两个字的距离,我们叫开头空两格)。以后内容写多了,可以分几段来写,那每段开头都要空两格。

2、正确的标点。

写话像说话,说话不可能不停顿不喘气,一直讲下去。那么停顿或喘气之处就要加逗号和句号。一句话没说完点逗号;一句话说完了点句号;表达疑问用问号;发出感叹用感叹号。还要提醒孩子,标点符号也算字,要占一个字的距离,即占一格。

3、通顺的语句。

通顺的语句是写话最基本的要求,若语句都不能做到通顺,还谈什么写具体,写生动呢?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瓶颈,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小,本来说话就有些颠三倒四;另一方面因为孩子的说和写是脱节的,往往说得很好,但写下来就变了样。怎么办?方法就是:练习!对于说话颠三倒四的孩子,要让他们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调整语序,理清条理。对于说写不一致的孩子,提醒他们,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另外,要想让孩子的写话通顺流利,平时得多写写,如坚持每天写一两句话,每周写一两篇日记等。让不要着急,慢慢来,相信孩子一定可以突破这个瓶颈的。

4、不写错别字。

在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写错字、别字。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要做到一个字不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的,这需要平时有扎实的识字、写字的基础。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此方向努力,不是说高考准备严改错别字,错一字扣一分,那扣起来可真是太厉害了。

所以,从小养成好的写话习惯将终身受益。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就是要用眼睛看图,然后再写话,所以看是基础。这就要我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看得懂才能说得明,所以,看懂图意,会看图是写话的前提。

其次,抓特点。抓特点为的是写话更具准确性。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

再次,找联系。找联系为的是使学生将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2、指导写完整。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一两句话写完整。因此,在一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中,就要教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把话写完整。让别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3、指导写具体。

学生到了二年级,已经具备了写完整活的能力。随着孩子阅读量的增加,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发展和提升。这时,就要在写具体如下功夫,要指导学生重点写事物的主要情节,写与主要情节有关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要抓住细节判断人物可能说什么,有什么心理活动,人与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等,从而学会具体描写。

4、指导写生动。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这可以到二年级下学期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三、及时的激励评价

低年级,我对孩子们的写话评价标准是:

1、开始写话之时:“一句通顺的话,一颗星”

2、一年级下学期:“一个精彩的用词或一个优美的句子,一颗星”

3、二年级上学期:“一段连贯的话,一颗星”

4、二年级下学期::“一段精彩的话,一颗星”

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老师、家长都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写作成果,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了提高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我将孩子们的写话编成小报。前一个班的小报取名《春笋报》,现在这个班的小报取名《幼苗》,寓意:孩子们的文章像破土而出的幼苗,相信经历阳光和雨露的“小幼苗”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既可以作为孩子童年的记忆珍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从而使他写话的热情越来越高。

教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安宁市草铺小学:韩春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通过此次教育局组织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更加明白“灵魂工程师”这个沉甸甸的担子。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突出位置,明确目标。

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

还“习作”应有的位置,精心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使“习作”教材独立成章、自成体系。

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第二,降低门槛,培养兴趣。

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第三,例文引路,模仿起步。

儿童作文,需要经历1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为此,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1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

第四,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才越雄厚。“读写结合”不仅是1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1。该教科书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1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以“厚积薄发”。另1方面也因“课”制宜,搞1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是常流水。”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结构更新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也就决定了我们教师这个行业必是学习的一生,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了才能提高自己,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总之,只有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教 师 读 书 心 得 体 会

安宁市草铺小学:韩春焕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一、时刻警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篇7:买菜的看图写话

下午,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里买菜。他们在超市里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买蔬菜的地方。小明说:“哇!好多蔬菜啊!有红红的辣椒,有绿绿的黄瓜,有紫色的茄子,还有金黄的玉米。”说完,小明咽了咽口水。(陆琳菲)

早上,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里有紫色的茄子,有金黄色的玉米,还有红红的辣椒等等。绿绿的黄瓜是我的最爱。(徐嘉琦)

一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蔬菜。不一会儿,他们就走到买蔬菜的地方,看到了好多蔬菜:有红红的辣椒、绿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金黄的玉米……小明和妈妈挑好蔬菜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袁凯琦)

中午,明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场。菜场里面有红红的胡萝卜,有黄黄的南瓜,还有绿绿的白菜。明明要妈妈给他买西红柿,因为他最爱吃西红柿了。(郭馨潞)

今天,妈妈和小明去超市买菜。超市里蔬菜很多,有金黄色的玉米,有红红的辣椒,有绿绿的黄瓜,还有紫色的茄子。(黄逸)

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菜。超市里有红红的辣椒、绿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金黄的玉米,这里的东西好丰富啊!(潘思语)

一天,小平和妈妈去买菜。妈妈挑了许多的蔬菜:有红红的辣椒,有绿绿的黄瓜,有紫色的茄子。还有金黄的玉米。(曹俊杰)

早上,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菜。超市里的菜好多呀,有金黄色的玉米,有红红的辣椒,有绿绿的黄瓜,还有紫色的茄子。(王涵)

小月放学回家,看见一位老奶奶很吃力地过马路,小月连忙跑过来扶着老奶奶。我们也要像小月学习,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王恒)

篇8:“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一、指导观察, 了解课文

“图”与“文”是看图学文教材的两个要素, 因此教好这类课文的基本策略就是正确处理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类课文中的“图”, 从形式上看, 有单幅图和多幅图, 在低年级教材中大部分是多幅图, 如本课, 有四幅图, 图意相连, 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教材非常重视图, 线条明快, 主题突出, 人物神态鲜明, 很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瞬时的表情和动作, 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 因此, 便于学生观察。

这类课文中的“文”是文学作品, 不仅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而且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 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准确、形象、描述生动, 富于童趣, 其内容与思想能为儿童所掌握和理解。

从图文的联系上看, “文”是叙述图意的, 它从抽象水平上揭示人物、事件及其发展和结果;“图”则把课文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 两者互相配合, 互相衬托, 构成一种独特的课文。由此可知, “看图”是“学文”的基础, “学文”是“看图”的目的, 所以, 要教好这类课文, 应先从图入手, 让学生学会看图。

首先, 应当掌握观察图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对画面有个总的了解, 掌握内容梗概, 再抓住各幅图画面的特点, 细致地观察。如, 在教学本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一, 它画的是种葫芦“那个人”看见葫芦长得可爱, 心里十分高兴。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怎样表现葫芦长得可爱, 再细致观察凝缩在画面上的那个人的瞬时表情。多幅图的, 可按图画的顺序观察, 也可采取变序的手法引导观察。如, 本课教学中, 将图四 (这幅图画的是葫芦变黄了, 一个一个地落了) 提到图一后面, 把两幅图进行比较, 学生知道葫芦从“可爱”到“落了”, 那个人的心情从“高兴”到“发忧”, 之后再看图二和图三, 找出小葫芦“谢了”的原因和过程。这样处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 应掌握画面的特点, 突出观察的重点。如, 在本课对图的观察, 教师抓住了葫芦的变化及那个人不同的表情来理解课文。

二、图文结合, 理解课文

1.利用图帮助理解文中的字词

“文”中的词句蕴含在“图”中, 因此, 在读“文”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再回到“图”中通过观察“图”所表达的情境来学词学句。如, 让学生读“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的“挂”字,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葫芦与藤间的柄, 从而理解为什么用“挂”字;本句中的“谢”字, 通过媒体的画面向学生演示了从花开到结葫芦的变化过程, 从而理解这里的“谢”指花瓣干枯、脱落。

2.利用图帮助句、段的理解

应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 再理解一段话的大致意思。如, 教学2、3 自然段时, 先看图, 图中的葫芦叶上“爬着一些蚜虫”, 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 邻居劝他治虫子, 他说“要的是葫芦”, 结果“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几个句子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图画, 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又如, 在教学第三段时, 通过看图三 (本图画的是邻居劝那个人治虫, 被他拒绝) , 知道邻居的着急和那个人的不以为然, 从而理解本段的意思。

3.借图指导朗读

朗读前, 先引导学生看图, 从图意理解体会文字的语气、感情等。学生边看图边读, 就能逐步体会文字间所含的思想感情。如, 教学第一段时,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对葫芦十分喜爱, 心里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又如, 教学第4 段时, 先看图四中小葫芦的变化, 再看那个人的表情, 知道他此时心里是很伤心的, 再指导学生用伤心的语气来读。

三、展开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

看图学文的教学, 还应抓住“说”与“想”, 利用图的直观和形象,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并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 并及时引导抽象概括。如, 教学本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小葫芦为什么这么可爱?那个人的做法说明什么?他为什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根据图画, 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从而知道小葫芦可爱是因为叶子长得好, 那个人不治虫, 是因为他不知道叶子与葫芦的关系, 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理解回答这几个问题后, 又问:那个人的做法对吗?错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 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提供了说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为后面提出寓意打下了基础。

此外, 通过观察图画, 阅读课文, 回顾生活经验, 想象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些细节, 把“文”中使用的字、词, 如“每天”“可爱”“自言自语”“一个一个”“挂”“落”“盯”等形容词、动词及相关的句子说出来, 不仅加深了理解课文, 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四、加深理解, 明白寓意

本篇是一则寓言, 除理解字、词、句、段外,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寓意, 要通过看、读与听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理解, 理解寓意是为了达到教育思想的目的。本课的图生动地再现故事发展的过程, 在指导观察时, 要指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通过读,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弄清句子间的联系, 通过听教师的讲解, 自己的思考, 逐步得出本课故事蕴含的内在意义。教师根据“图”“文”完整地复述性地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 小葫芦真可爱, 可是它的叶子生了蚜虫, 那个人却只盯着葫芦看, 邻居劝他治虫, 他却说只要葫芦, 结果葫芦慢慢地变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对这件事情发展过程的讲解, 虽然简单, 但过程清楚, 再现了葫芦“落”的经过和原因, 揭示了寓意: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只看片面, 应看得全面。

五、设计练习, 促进巩固提升

应当结合图、文进行语言训练, 这是语文课必须进行的内容。上边说的听、说、读、看, 都是语言训练的形式。语言训练首先当然是字、词、句的训练, 但这不够, 在阅读课对阅读理解的考查, 对课文内容的有理解的整体把握, 也是重要的语言训练。例如, 教完本课后, 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 不去治 ( ) 的蚜虫, 结果, 叶子上的蚜虫 ( ) 了, 小葫芦慢慢地 ( ) 了, 一个一个都 ( ) 了。

这道题在填完关键词后, 让学生一起诵读一遍,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因为有课文的学习基础, 因此这种印象是一种理解性的印象, 而不是混沌模糊的;因为, 学生已掌握了“叶”与“葫芦”间的关系, 所以, 这道题的练习既有概括性, 又有发展性。因此, 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 对刚刚学完的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检验, 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效果很好。综上所述, 我认为安排好以上几个环节, 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 从图到文, 图文结合, 用适当的方法引导理解课文, 再配上恰当的练习题, 基本上就能搞好这类课文的教学了。

参考文献

篇9:高考中的看图说话

在媒体信息交流和传递中,图表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它能直观鲜明、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图表形式有单位的报表、商品产量增长图、工艺生产流程图、实验研究变化曲线图等。简洁的图表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和数字信息,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主要有两种题型:内容概括题、信息推断题。

(一)内容概括题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表格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注意题干中句式表达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类似于句子重组的题型,要求考生续写。

2仔细认读。全面准确地捕捉信息。观察图表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3表达准确。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x倍”“与同期相比,增长了……”等。总之,要根据图表数据变化规律来选用词语准确表达。

(二)信息推断题

信息推断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1注重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项目、角度,各种数据及变化要点)。

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尤其要重视数据相差巨大的比较项。

3提建议、谈看法时态度要鲜明。不能脱离表格的实际内容来谈。

二、徽标类图文转换

1概述画面内容

概述画面内容,一定要仔细观察,分析徽标的构图元素,从宏观上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仔细审视每一个字母、数字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然后依据画面内容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同时,解说画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

2分析徽标内涵和寓意

分析徽标内涵和寓意,需要在宏观把握徽标外形特点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对徽标进行分析: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徽标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的人或现象对号,对徽标的创意(含义)作出合理解释。

三、图画文字转换

图画文字转换,包括一般性图画、漫画与文字的转换,其中又以漫画为主。漫画是一门通过讽刺与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哲理、反映现实的艺术。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一幅好的漫画,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警示。

(一)描述画面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包括漫画的构图,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详细描述,才能清楚地表现漫画的内容。

3客观描述画面。描述漫画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4注意描述的顺序。描述要有条理性,可以从上到下,可以从左到右等。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一动作一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揭示漫画寓意

揭示漫画寓意,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其次挖掘隐含信息——主体、事件、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表达要简洁明了,含义囊括所有画面。用词方面,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三)真题回放

给漫画拟写的标题,要能够包含画面的中心内容,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最好还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拟定标题前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紧扣漫画的主题命名。

例1(2011重庆卷)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个饼图分别得出“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的结论,综合两个结论,得出“书写能力堪忧”的推断。(2)小题要求从学校和社会寻找原因,社会的原因有电脑使用多,书写少;人们对书写不重视,没有形成氛围等:学校的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缺少专门书写课程等。

答案(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2)略。

例2(2011浙江卷)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话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解答一定要把握公益广告的特点。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观点鲜明。

答案示例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

解析(2)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图意——什么事物?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然后才能评价它的创意。要从构图主体、文字的特点及文字的内容等方面来评价,同时也要关注这则公益广告爱护动物这一主题。

答案示例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

篇10:我的看图说话作文

第五幅画中大象

这是一幅大象的图片。我看见了大象的.脑袋、鼻子、耳朵、大腿、牙齿、身子、尾巴。

大象鼻子像滑梯,牙齿像长长的尖刀、耳朵像蒲扇,大腿像根柱子,身子像一面墙,尾巴像草绳……一头大象就像一座城堡。

大象实在太大了,有时间我要去动物园看真大象去。

第六幅春天像图画

春天来了。

温暖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小鸟儿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唱着歌,柳树在风中摆弄着它那绿色的长辫子,河边的草地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河里的波浪打着欢乐的节拍和小鱼儿一起跳舞,一群小朋友在岸边和蝴蝶玩耍、游戏。

多么美好的春天啊!

第七幅我做小主人

阿姨领着小弟弟来我家玩,我高兴极了!

小弟弟一进门,我就赶忙和他拥抱,然后拿出家里最好的茶水请阿姨喝,把我最喜欢的玩具飞机拿出来和小弟弟玩。

天黑了,小弟弟和阿姨要回家了,我真舍不得他们走,希望他们早点再来。

第八幅机智的小明

一天,小明独自一人在家做作业。

“咚咚咚!”忽然,一阵敲门声传来。

“谁呀?”小明问。

“我是你老爸的一位朋友。”是一个陌生的声音。

小明搬来一张凳子站起来,通过猫眼一看。啊!不认识!

“我该怎么办呢!”小明自言自语。哦,有办法了。

“叔叔,我爸爸不在家,他一会儿就回来,你等一下哦。”

“好的!”那个陌生人说着却转身走了。

看到这一切,小明拿起电话,给老爸打了一个电话,老爸好好地夸奖了小明一番。

篇11:下雨了的看图作文

这时,卓老师走过来,只见她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大雨前的景色,先把灯关了……”

“啪啪”的几声,教室里的灯霎时间熄灭,卓老师带着我们边感受边观察。

等了一会儿,雨还没有来,我们便重新打开灯,大声地朗读课文。突然,一阵哗啦啦的雨声打断了同学们的朗朗书声,大家连忙跑出教室……哇!真的下雨了!只见乌云里哗啦啦地洒下一阵暴雨,雨势极大,数公里外的人们应该都能听见吧!那雨,闻起来有股腥味,味道又酸又苦,不知道是手掌的汗味,还是它本身的味道。而我,更多地是被这暴雨的雨势震住了,因为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都是非常罕见的。

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不由地伸出双手,想感受一下雨水的清凉。可是,就在我伸出手的那一刹那,有如机关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手上扫过,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手臂就已经全部湿透了。雨滴的攻击力也超出了我的想象,打过来跟铁弹的效果差不多,打在手上,还微微有些发痛……而我身边的同学,他们有的玩够了,就站在一旁,显得十分愉快;有的衣服被打湿了,却也豪不在意;有的不知为什么面带烦恼。

篇12:小猫钓鱼的看图写话

星期天烈日当空,小明来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来钓鱼。

小河边绿草如茵,垂柳鸣蝉,他打开钓鱼的工具包。拿出鱼竿,装好鱼饵,站在河岸边静静地等待鱼上钩。小明在太阳的照射下站了一会儿就已经满头大汗了,突然,他看见鱼饵上下动了几下,他想一定是有鱼上钩了,他把鱼竿轻轻一抬,嘿!真的有一条鱼上钩了。他喜上眉梢,急忙把鱼放进鱼篓里。

傍晚他提着鱼篓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篇13:小学低年级看图学文“三部曲”

一、先图后文, 观察“知大意”

看图学文的“看”是基础。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多幅彩色图画,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从图入手, 凭借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逐幅仔细观察, 从图中找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 在教学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了解图中的内容, 感知课文大意, 从而激起学生学文的欲望。如, 在教学《雪孩子》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说说故事的内容。因为每个人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不尽相同, 所以当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 笔者并没有马上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而是让学生选择一幅感兴趣的插图, 通过对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细致观察, 说出当时的情况。通过观察交流,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生成, 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做到了“目中有人, 心中有情”, 这为下一步的读文理解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完成得好,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很容易了。

二、走进画面, 入境“练朗读”

走进画面就是利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色的客观世界, 使学生脑海中浮现情景,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感悟、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如, 在学习《雪孩子》时, 笔者指导学生为每个画面都配上简洁的小标题, 通过前期的看图观察, 学生很快地给出了六个小标题———“下雪了”“堆雪人”“一起玩”“着火了”“去救火”“融化了”。看似简单的小标题实则高度地概括了画面的主题和内容, 也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定了基调。之后, 笔者让学生结合小标题及相应的画面朗读课文, 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朗读的愿望, 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技巧。需要注意的是, 在“入境朗读, 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看图学文的, 这一步教师要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读、思、议、看, 对学生在读、思、议、看中把握不了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讲解和必要的双基训练, 切不可不闻不问, 放弃主导作用。

三、想象延伸, 明理“促表达”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些例子”。既然这样, 教学就不能仅限于课内, 而应该正确地引导、迁移、延伸至课外。在看图学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发挥图文的潜在魅力, 引导学生看、读、思、说, 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看图时, 既要较直观地引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如, 在教学《雪孩子》一文时, 教师可安排学生“未读先看, 看图说话”, 说说故事内容, 说说喜欢的情节, 说说最初的感受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延伸想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如此由图到文, 由表及里的指导策略, 能够将灵动的图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 将看图学文教学转化为看图说话和口语交际的训练, 从而加深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能力,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篇14:小学语文的看图写作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写作;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的看图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要传达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要将自己最后的想法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即进行写作。

一、集中注意看一看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较分散,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较弱,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看图写话的时候,学生们在观察所给出的图画后,只是走马观花,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观察,没有顺序,没有目的,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图画要表达的意思,看不出关键的信息,有的学生观察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只是观察到图画中的人物或语言等表层的因素,不能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很好的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有次序的看懂图画中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图画的选择时,要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能够引起学生观察兴趣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的图画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看图的顺序或者指导学生对图中的哪些景物或者人物要进行认真的观察。

二、联系生活想一想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透过图画上的信息可以联想到生活实际,若没有对生活的观察,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学生看图写作就会进入看不懂写不出的怪圈,有的学生即使可以将图片的内容很好的描绘出来,但是写的却很平淡,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不能够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很好的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对图画进行修改,或者是自己创作图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看图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画出半个圆的形状,然后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幅画补充完整,并用自己话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这幅画的由来,学生们会画出太阳、蘑菇、圆桌、雨伞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且写出的话语更是令人忍俊不禁。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星期六下午,爸爸开车带我们出去玩,半路上我发现太阳一直追着我们的车子在跑,但是我们下车以后我发现太阳在追着我跑,然后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到后开心地笑了。”

三、注重表达说一说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看到图后无话可说,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针对图画中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如有这样一幅图画,画面中有一个孩子在打篮球,另一个孩子站在旁边看,并且这个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我也想玩。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再现这一场景,选取两名同学进行场景的模拟。在这种情境中,当另一个孩子说:“你好,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结果是,两个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当另一个孩子什么都不说,直接走过去就要抢走这个孩子的篮球时,两个人可能会发生争执,扭打在一起。这时教师可以说:“还有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者是沟通方法呢?”这时,学生们积极的举手表达自己的处理方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明白了有礼貌的待人接物的重要性,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对画中的场景进行模拟,学生会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就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仅会有话可说而且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有礼貌的对待他人。

四、指导作文写一写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后,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即进行简单的写作,这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格式,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写作之后对学生的作文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学生更好的写作,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作文中的哪一点写得好,好在哪儿,以后要更加的努力,同时作文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有效地改进,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教师除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外,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修改互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总之,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办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实践。

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写作练习,在练习中指导学生,逐渐的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进自己的写作中去,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扎实写作基本功。

上一篇: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下一篇:五团中心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申报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