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2024-04-19

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共12篇)

篇1: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学校通知了期末考试时间,原本以为大学毕业之后就与这件事无缘了,可是没想到自己会进学校,当老师,于是,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期末考试,只不过身份变了而已!

学生最近会很累,一如过去的我们,有时候看到他们埋头写作业时的专注神情,看到他们望着外面的蓝天,像是渴望出去自由飞翔的神情,我真的很心疼,可是再心疼,也得让他们做很多的题,记很多的公式,背很多的课文,因为,应试教育就是这样残酷的,今天让他们玩,那明天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们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上时代的脚步!

期末考试,累的不光是学生,还有我这个半调子老师,进学校才3个月,带的又是毕业班,再加上班主任,我都在纳闷我怎么还没疯,压力好大,每天都在赶课,又碰到数学老师休产假,语文数学我一个人在抗,有时候真的很佩服自己,欧时候真的很恨这个学校,代课老师工资那么点点,事情却多的要死,以后怎么办?就这么累的跟春蚕一样过一辈子么?然后等着别人的赞美?呵呵,这年头能记得老师的好的有几个?其实,不是我不想改变自己,而是我实在不想融入这样的社会,可是不融入又能怎么办呢?我要吃饭穿衣服,我要生活呀!哎,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要适者才能生存吧!我会努力,相信我的学生也一样会!

篇2: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句话道尽了竞争是无所不在的。竞争--它犹如人类社会大花园中的一株玫瑰,它既有娇艳芬芳的花朵,也有锋利,坚硬的尖刺。

竞争,它看上去很美。

首先,它推动了历史进步。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精彩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无不是竞争激烈,非胜即亡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烈国争雄,每一个国家要想生存下来,必先政治修明,武力强大。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与民同耕,终于通过十年的努力,使国力超过了吴国,灭夫差称霸。才有了秦国的`五羊皮换百里奚,商鞅变法,张仪连横,到了嬴政一统天下。才有了中国以后的辉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竞争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其次,它促进文化的繁荣。凡是文化艺术得到发展的时代,无不是门派林立,众说纷纭。比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所主张的仁与礼,道家所主张的道和德,还有法家强调的法,他们各持己见,百家争鸣。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在政治,法制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到了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则再一次通过改革派,改良派和复古派的争论不休,把文化推向了高潮。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文化的繁荣需要不断的竞争。

篇3: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徐江先生以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获奖教学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作为切入点。当时的场景是讨论斯科特接受第一位登陆南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留在南极极点的信———希望后来者将它转交给挪威国王, 以证明他是第一位来到南极极点的人。斯科特感到很沮丧, 因为他非常希望这是他留给后来者的信, 然而这是挪威人阿蒙森到达南极后写就的。但作为探险界的同行, 他不得不“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职责”。在解读这一感人的场景时, 有学生说:“其实斯科特在这时候可以完全不接受为阿蒙森作证的要求, 他甚至完全可以把挪威的国旗拔掉, 换上英国的国旗。”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 没有人给学生指出来, 这是“完全不可以的”, 包括授课教师及评委, 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 并且认为学生这种理解是对的。

徐江先生请在场的学生思索以下两个问题:假如斯科特没有罹难, 他安全返回并把阿蒙森的信交给了挪威国王会怎么样呢?学生都明白, 斯科特等人肯定会受到挪威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尊敬。同时, 这个举动也实实凿凿地证明了斯科特等人是“伟大的第二”。

假如斯科特按学生所说, 遗弃了阿蒙森的信, 拔掉了挪威国旗, 那么他回到英国会怎么样呢?对于这个问题, 很显然, 在场的学生不能回答, 他们有些茫然。徐江先生说, 如果这样的话, 到达南极点的事情, 也就只有凭他自己说了。且莫说第一, 他连第二的证明都没有。因为失去了与阿蒙森组成的互证关系。人们不相信, 他又该如何回答呢?只有等待他留在南极的信, 由第三位去南极探险的人捎到英国来。然而第三位登陆南极极点的人, 他同斯科特一样, 也是毁掉了前者的信, 拔掉了前者的旗……这样循环下去, 就像我们的“国故”所说的那样,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雀的后边, 又跟着鹞……一个比一个具有侵害性, 这些探险者在没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情况下, 岂不什么都完了吗?拿什么证明呢?既毁了别人的事业, 又失去了自己的证据。损了人, 也没有利己。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 失去了正义和道德, 只想着算计别人, 自己同样遭到算计。更何况那南极也不是谁都能去的。所以, 遵守正义和道德, 求是、求实、合作, 保持科学的纯洁, 这是科学家令人崇敬的基本品质。弃信、拔旗的事是万万不可以做的, 这是十分愚蠢的事。知善恶, 知是非, 是大智。

徐江先生认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拔掉别人的旗是不道德的。而是如上所述, 要向学生讲清大家应该遵守的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内涵———“社会合作使得所有人都有过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我们缺少这种意识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体验“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徐江先生出了两道作文题:“假如那位‘不食嗟来食’的饥者‘能食嗟来食’———谈人的蒙耻承受力”;“语文教科书要搞一点儿‘甲流疫苗’———向人教社语文教科书编辑说点想法”。要求文章必须从“假如语文教科书不都是今天这样的‘精品’”话题写起。这是两道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它们不仅从内容上规定了对传统思维的反思, 而且在论证上也规定了特定的写作方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写作训练, 它不允许学生“自由”地写作, 而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目标有理性地进行。否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脱节了。很显然, 怎样围绕理性的教学目标去设计写作训练题目, 本身又是对教者智慧的考验。

对话徐江

记者:您在课堂上以两个“假如”的反事实推论, 对这堂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参赛课程予以了否定, 对学生那种理解给予了引导性批评。您将这种说理方法称为“反事实假设论证法”。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徐江:所谓“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就是以“反事实”的思维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作假设性推断, 用一句富有代表性“句式”来表示的话, 是这样的———“假如不……而是……, 那么就会……。”以这种假设的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其他可能性的想象, 从而在与事实的对比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评析。

反事实假设论证, 虽然是客观事实与假设推断之间的比较, 但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情景的比较可以促使人们从客观现实的对立面去评价现实, 去认识现实。这种论证方法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反思性。

人们的社会实践, 是个人和社会整体行动的巨大复合体。实施某一具体的行动, 即一个事件从诞生至结束, 可以从其初始状态会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能的结束。为了认识已经成了现实的这个事实, 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实际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且应该知道与实际事实相关的其他可能性。把“已然”和“可然”作对比认识, 从而对“已然”形成衬托, 形成评价, 特别是在这种比较中认识“已然”的得或失、成功与教训。这是一切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的人认识事物必然采取的正确方法。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这样说过对滑铁卢战役的思索——“譬如, 以滑铁卢之战为例。这场战役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 并且以这场败仗为基础, 建构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 那些表达了由他的胜利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历史路径的抽象观念与那些现实发生的事实是密切相关的。”怀特海的话, 就是在告诉人们, “善于想象的著作家们”都会对世界“已然”的“存在”的“可然”性作充分思考的。

记者:在这里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和传统的讲解有很大的不同, 您认为如何看待和培养“反事实假设思维”?

徐江:请注意, 这一环节的讲述不仅仅是以经典例文解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 同时也是以新的论证理论为指导示范议论文课文的解读。“反事实假设思维”不仅对论说文写作有意义, 对记叙文写作也同样重要, 它对于拓展文章思维境界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事情已经这样发生了, 可是你却想到“假如他不这样……, 而是那样……”的话, 不就一下子把文章的思想内涵又扩展了一层吗?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 《六国论》具体体现是“赂秦”而“亡”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 但苏洵反其道而提出若“不”这样, “而是”将“赂秦”之地封赏天下将士, “那么”局面会怎么样呢?正如文中所说:“问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呜乎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种“反事实”思维只是就事实的相反情况作出一种假设推断, 然而让人们觉得, 如果按这种“反事实”情况应对的话, “未发生”的事情本来也可能成为世界现实的一种, 大大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量。所以, 人们需要一个“外部的”评判标准, 即从客观已然的事实外部构建另一个甚至一组可供选择的假设, 那是梦幻的世界, 把它们同我们的现实世界作比较, 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这现实世界的一切特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善于想象的论说家们纠缠这些假设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意义。在任何特定历史时刻, 现实都有各种可能的真实的替代项。如果因为它们没有成为现实而予以排除, 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从不考虑它们的替代项, 不考虑促成事件的整个压力结构, 也就不能有力地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苏洵把事物放在“可能的空间里”思考, 会使对问题的分析更准确, 凸显了“赂秦”的消极作用。因为“反事实”思维赋予存在的事物一个非存在的对立面, 作者在思维的过程中把原事物的组成要素和组成方式作另一种特殊的调整, 比如把“赂秦”的财物作为招募抗秦队伍的资本, 与秦死战, 这就向非存在注入了存在性, 把非存在变成了“可能的存在”, 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思维。

通过改变或排除事物中的某个因素而去预想事物运动的趋向或结果, 事物的运动轨迹就会呈现“树”形结构样式, 那里面会有很多可能性供作者去选择。当代的认知研究表明:智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进行反事实推断, 更宽泛一点儿说, 就是对可能性的各种想象。在这种思维过程中, 一定要突破“唯一”的“线性”思考模式, 即事物被确定沿着某一方向单线前进。即便最终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致的, 但由因到果的过程并不是规定好了的。打个比方说, 正被牧人追赶的羊, 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回到牧民设定的羊圈, 然而某些羊却可能短时间离开羊群, 或在路边啃几口小树的嫩叶, 或在小河边喝几口水。规律性就是这样, 事物将依照事物各种因素的关系前进、运动, 但前进过程的路线并不是被规定死了的。有了这种思维意识, 你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去编织各种可能的故事, 在比较中去思索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

记者:“反事实假设论证法”和一般的“假如”性的假设想象有何区别?为什么把它作为一种论证方法提出来呢?

徐江:“反事实假设推论”是假设推论思维中的一个特殊的种类。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写作的书中是阐述不尽的, 在课堂上是讲不完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之所以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而且与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联系起来, 其突出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已经发生的各种问题。对这些已然的情况, 从相反的情况思考一下, 看还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 在这样的比较中提高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思考从方法本身就规定了着眼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从而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空谈习气。而且这种辩证思维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会有多种的思考与选择, 这就是生存智慧。

“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基本特点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反事实假设, 这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假设性思维的地方。有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 把掉在地上的面包片捡起来吃掉了, 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有人写评论《假如捡起面包的不是默克尔》, 意在说这就不是新闻了。有人把这篇文章作为反事实假设论证例文。不是的, 从反事实角度评论就是《假如默克尔不捡起那片面包》, 这才是反事实假设论证。

后记:徐江对于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并不陌生, 几年前写了《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论语文教育的哲学盲点》、《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也对中学作文作一点儿文化观察》和《克服中学语文教学的“愚化倾向”》等批判性的文章, 对此, 很多一线的教师读完感到很不舒服, 认为徐江先生的观点太偏颇, 对中学语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此后, 徐江先生的锋芒并没有减弱, 依然将矛头直指中学语文, 但发生了一些变化。发表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文章。仅2007年, 就发表了《叙述意识重构》、《描写意识重构》、《论证意识重构》等多篇文章, 2009年6月, 他主编的《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出版, 标志着徐江先生初步完成“论证”方面的系统阐述, 为了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徐江先生身体力行, 多方奔走, 和中学语文教师一道付诸实践, 多次深入课堂, 亲自给学生上课, 这种精神和做法是十分可贵和可敬的。同时, 徐江先生的文章和做法也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并开始行动起来, 这应该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链接:徐江对“论证”的一些观点:

●彻底改革旧的论证话语体系, 扩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视域, 改善的是学生的思维质量。

●打个通俗的比喻, 证伪法好比中学生选班长。大家经过初步协商后推举三个同学作候选人。在投票前, 同学们会对三个人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 我把票投给谁呢?有的人会着重对他们的缺点一一分析, 最后淘汰那两位缺点较大的同学, 而选择相对来说负面因素较少的同学担任班长。这种选择思维就是“证伪论证法”。

●关于议论文写作, 一讲“论证”, 大家就会说“用论据证明论点”。其实, “论证”绝不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点”是“论证”的一种, 或者说是“论证”的一部分。中学老师讲议论文写作, “用论据证明论点”显然是用“部分”的论证取代了“整体”的“论证”, 这就压缩了学生的论证思维, 因而导致学生论证视域的狭隘。

篇4:“生存”小作文德育大渗透

[关键词]生存作文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74

“生存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立足于小学生现有的生活与阅读写作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设定的陌生环境下(异界),根据生存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生存作文”是以陌生环境下的日常生存为核心,以做人、做事、学习、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内容进行的连续性作文训练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随着情节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好,学生的言行举止、礼仪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就在于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其中,似春风化雨一般,润泽着学生的心田。

一、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就得对生活细心观察,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获取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获取更多的生活素材。

在观察植物时,学生们需要对植物与植物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甄别;在甄别记录中,植物的奥秘与神奇会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个体的不凡。对小动物的观察,其灵活多变的行为能让学生充满无限兴趣;兴趣又让学生对动物生命产生呵护之心。而对气象变化的记录,可使瑰丽多变的天空成为童真的飞翔摇篮。

学生在对植物、动物、气象进行观察体验后,会对周身的变化更敏感,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对心灵的感触更深入。

在学生的笔下,异界中的鱼、野菜、蘑菇、太阳、风,乃至石头上的青苔等,居然与现实生活惊人的一致。如学生选文:

(1)捉了几只两栖鱼之后,我们就在树丛旁边找野菜和蘑菇,夜晚的陌生世界真恐怖,到处都是随着月光摇晃的树,黑漆漆一片。

(2)一股猛烈的龙卷风把小殷和小卢卷上了天,奇怪的是,两人的身体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龙卷风肆虐四周,一些本在几十米开外的花草,甚至是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卷到里面,连渣都没了。

(3)西边是一片十分大的茂密森林,树林中有三四座哥特式的石堡垒。树林里十分潮湿,透露出一种阴森之感。草地上散落十分多的大石头,石头上青苔繁茂,一不小心踩上去就会摔倒。

二、巧妙改编,学会尊重

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改编,能让学生在熟悉的陌生中,感受到“生存作文”写作的快乐与趣味。改编不是胡编乱造,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认知与阅读基础。如对陌生环境中植物名字与属性的改编、修炼功法的改编、家族与人名的改编,就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必须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巧妙改编。这样的改编,又需要具有合理性、可读性。尊重读者、尊重自己、尊重知识、尊重社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小组讨论话题。

对花草树木进行改编,是在不改变其核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加工,或改变生长地点,或增强某些特征。如普通的龟背竹,改编为在迷海深处生长千年的八卦龟背竹;日本牡丹,改编为吸收日月寒潭精华的本牡丹;花叶假连翘,改编为在幻境中生长的紫叶连翘;梧桐树改编为有金灿灿树身的百米高的黄金树……

对功法命名,是在阅读他人著作时,借其思考方式,进行改造。如改编后的功法有《清风谱》《古木心经》《星辰不灭刀》《碧海潮声曲》《冰封天典》《风云技》《未来之典》《倒流之星》等。

对动物进行改造,也以现实为依照。如“一只形似袋鼠的全身绿色的动物”“这头怪物足有两三米高,浑身布满着黝黑的毛发,狰狞的巨嘴中,獠牙足足有30厘米长,血红的双眼露出凶狠杀意”等。

尊重不是口号,是需要在日常行为中践行落实的。尊重不仅在于对生命个体的关怀爱护,还体现为自身的自信自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对知识的发现、探索。“生存作文”中的改编训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的尊重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尊重行为。

三、讨论情节,体验成长

“生存作文”其实就是生存故事。故事的发展需要情节的推进,而情节需要小组的讨论与个性的加工。学生笔下,既有独处的孤独彷徨,又有相聚的欢乐开怀;既有小组的生离死别,又有个体的奇幻经历;既有外人的坎坷人生,又有回忆的童真岁月。在不同的情节发展中,学生们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成长,更加懂得了珍惜与责任,学会了合作与奋斗。

如异世界的开启:

怎么我从教室来到了这个地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紧咬着嘴唇,提起胆子向前走去,发现这里的都是奇花异木,根本不像地球的植物。我瞪大双眼,但眼泪却一滴滴往下流:我的父母?我的同学?我的电玩?……真的都不在我的身边了吗?我真的离开了地球了吗?难道我真的要一个人死在这里了吗?我绝望地闭上了双眼。

如掉进怪洞后:

朦胧中,我感觉自己飘了起来。四处张望,四周忽蓝忽灰,隐隐约约闪过一些光,小梁早已不见了踪影,装备还在自己身上,可我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儿没空气!我焦急万分,必须赶快找到出口,不然仅剩的氧气就没有了!我朝着有光的地方飘去,为了保险起见,我放了一个火药筒在原地。

如返回前夕:

我们猛然间醒悟了,要团结和专心才能开启虫洞!于是,我们三个手掌拍手掌,然后手拉手,专心致志地喊:“知己知彼,心随自己!”珠子亮了,继而是一道亮光闪过。我看到了黑乎乎的途中,不时有几道亮光闪过,似乎搭载着我们的希望。

四、自由畅写,保存个性

个性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在进行“生存作文”写作时,小组的讨论只是个大概的走向,为各自的情节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在具体写作时,我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写出个性。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让学生在更为宽泛的世界中进行自由选择。小组内的情节发展也并非要统一,讨论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开思路。在自由写作时,学生可根据之前的情节发展,自由写作。

如在探索周边环境时,学生可以这样写:

(1)猛然间,我想到了什么,于是把正多边形不停地扩大旋转,拿起笔认真地算了起来。几分钟后,我算出了两个数:约率22/7,密率355/113。这两个数什么意思呢?“嗯……哎!”我一拍脑袋,专心投入了计算。“这个答案就是……π!”

(2)我们沿湖边一直向前继续走了50多分钟,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一堵气膜墙!我试着撞开,可墙一动不动,我又用火把来烧,气膜毫无二致。可恶,真可恶!我气得一拳打在地上,地上立马出现了一个大洞,直至我的胳膊肘。这是怎么回事?我力气怎么变得这么大!

如在发现遗迹时,学生可以这样写:

(1)这座建筑被一层青苔包着,青苔间隐隐约约透出一些古怪的文字,像是古埃及文。建筑两旁有两座布满灰尘的建筑,擦干净后,发现是两座狮身人面像,全身却是绿色的!人面像的眼睛直瞪大门,令人觉得恐怖。大门上有一把生了锈的锁,一下子就能拿下来,门后是一大堆黏性十足的蜘蛛网。手雷炸开了它们后,四架楼梯出现在我面前,楼梯中间是一个高高凸起的小木盒。

(2)六个人一起下到树洞里,树洞顿时一片明亮。仔细观察,我才发现在洞壁四周居然按照十二星座的位置镶嵌了鹅蛋大的夜明珠。看到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小豪的口水似乎都流下来了。在树洞深处的正中央,有一个大约长10米,宽6米,高2米的两级花岗岩石台。

五、互评互改,共生共存

未来社会,是共同协作的社会,很难进行单打独斗。因此,“生存作文”实验讲究的是小组共同生活、协作依存。这种依存是指在整个作文训练中,小组内有机组织、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当然,在每个人的笔下,自己都是主人公,拥有无比强大的主人公光坏——这一点恰恰是学生们最喜欢,也最热衷于设计的。习作时,在考虑自己是主人公的基础上,需要合理安排他人的行踪走向,思考的是小组整体的协作依存。当这样的合作出现分歧时,就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互评互改。

如有一个小组在情节推进时,将一个同学突然丑化为乌龟,引起了他的不满。后来经过小组讨论评改后,将乌龟改为指方向、破迷障的八卦金龟,并且天赋超强,率先修炼突破。修改后,小组内成员的关系顿时缓和,小组合作更为自然,故事的情节发展也更有可读性。

在安排返回地球情节时,小组的评改显得尤为重要。练什么功法,出什么异常,升什么等级,遇什么怪兽……尽管事先小组有讨论,但自由写作时,内容五花八门,很难“集体返回”。当学生们意识到共生共存时,又纷纷修改思路,为顺利返回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习作的最后一部分,很多学生作文中的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如:

(1)我们一瞧,发现卷轴逐渐升空,随后落下了六颗颜色各异的珠子,空中浮动着一行字。当小组其他人都看向珠子时,我发现卷轴却慢慢地消失在空气中。

我迅速跑过去,凝神注视那行字:“功法天珠,赠有缘人。珠现七彩,破碎虚空。”什么意思?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终于揣测出意思来了:地上的珠子,叫天珠,天珠里有练功的方法。当练功练到七彩颜色的时候,就可以打破虚空回到家了。我愉快地向组员分享了这个值得庆贺的发现。在经过一系列的摸索之后,我们都郑重地捧起一颗天珠。要知道,并不是谁都可以拿这个天珠的,只有与自己体质或潜能相适应的天珠才能捡得起。

(2)“神兽囚灵阵!”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吞天兽,归位!”我嘴角挂着鲜血说道。

“火蟒兽,归位!”小杰虚弱地说。他伤最重,大部分肉体坏死。

“冰魂兽,归位!”说完,小卢吐出一口血。

“暗灭兽,归位!”小聪两眼血红,颤抖着吐出几个字。

“药兽,归位!”小殷脸发白地哼着。

“羽兽,归位!”小竹倔强地看着上空的巨兽大喊。

每说完一句,空间中央的空当地方,就多了一道封印,一阵阵让天地震荡的灵气输进阵法里。当最后一个字说完时,空间阵法竟被一层层地撕裂了。暗寂灭魂兽也不禁胆战,它竟然从阵法里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从作文虚拟的异界生存到现实存在的合作生活,从真实讨论的小组学习到奇特想象的生存实践,无一不浸润着德育。“生存作文”实验,写的是连续性的小文,但故事情节撰写的每一步都推动着学生的习惯养成、个性发展,包含着德育的大渗透。

篇5:高一生存的价值作文

飞蛾为了追求光明,追求热烈,不惜扑向那熊熊得大火,生命力唱起了挽歌,这是飞蛾的价值。

蜡烛为了给世界一道光明,用热泪盈眶,送给人们源源不断地光和热,这是蜡烛的价值。

上帝赋予了万物灵气,于是生命之火蔓延,于是世界如此多娇。万物在迈向天国之前,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来到上帝跟前,告诉上帝他们的价值。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诺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生存的价值,他把它的精神寄托于自由,用忠诚的心对黑暗的社会说:“我要自由,还我自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用他那双强有力的手,写下他对恶败势力的憎恨和愤懑。这是他生存的价值,它是愚钝人们精神的挽救者,始终用一颗执着正义的心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打造一只美好的模板,用灵魂美化灵魂,用爱心谱写悲壮历史,终于,神州大地上一个伟大的国家以飞快的速度崛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从他的破陋的茅草屋中发出这声感慨,多么悲壮,多么豪气,这是他生存的价值:始终为人民着想。他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写下华丽而质朴的诗句,纵然自己的生活如此的清贫,却还时时的想着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生命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一生甘于清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梅为妻,借鹤为子。这是他的价值。他把它的一生寄托于自然,用一颗悠闲的心留给大地,留给人类以绝唱,以崇高的乐趣。

“黑暗给了我双眼,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而上帝给了人类生命,人们就要去实现他的价值,所以人类在尘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他们用不同的心,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与认识。人们忠于自己的生命,都爱用真诚与不悔来澄清自己的欲望和期盼。

……

篇6:为了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成长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不放过任何锻炼的机会,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也许在这期间,会因挫折而灰心丧气,因碰壁而闷闷不乐,然而人生于世,总要勇敢的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为自己闯出一番天地。

莫以善小而不为,不因小挫而止步!这才是大境界。

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衣、食、住、行四处奔波,他们埋怨社会、埋怨家庭,可是他们却没有认真的找找自己的原因……

常言道:“哭着也是活,笑着也是活,我们要笑着活。”的确如此。愁眉苦脸是一天、喜笑颜开是一天,只要你用一种正确的心态、从容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你前进了。

篇7: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正文:生存互助

有一个旅行团乘着轮船去澳洲旅行,在途中突然遭到风暴袭击,轮船不得不在附近的孤岛上躲避风雨。一天、二天、三天……风雨还在无情肆虐,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人们又冷又饿,更可怕的是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

生存互助

篇8: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2013岁末,就在北京的《新京报》和上海的《东方早报》先后庆祝自己的风雨10年的同时,而上海的另一家报纸《新闻晚报》,却在2014年的门槛前,它以休刊的形式,向读者告别,为14年的办报史画上了句号,退出了时代的舞台。

2013年12月24日13时13分,新闻晚报新浪官方微博@新闻晚报发布消息称:“亲爱的朋友们,《新闻晚报》将于2014年元旦正式休刊。谢谢你们这些年来的关注!你们的目光,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你们的话语,温暖着我们的心房。虽然不舍,但是必须昂首向前。最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坚守,直到挥手再见的那一刻!”

让我们将目光返投至2013年10月28日,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裘新任中共上海报业集团委员会书记、上海报业集团社长。据估算,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资产达到208.71亿元,净资产为76.26亿元,总体经济规模居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这一举措动作幅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一时间成为业内外人士所热议的话题,其影响之深远无疑决定了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成为2013年传媒产业中的里程碑事件,一场由政府主导发动、最终将由市场检验成败的大型媒体转型变革试验正式启动。

而就在短短两个月后,《新闻晚报》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上海报业“关停并转”业已拉开帷幕。

内容同质化+盈利单一化=意料之内的退场

《新闻晚报》的办报时间不算很长,自1999年创刊至今仅14年,但其前身却是曾经风靡十里洋场的《新闻报》,这张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的报纸,当时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新闻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后来,报纸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1999年改为一日三刊,分别是《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有人认为,此举相当于对早晨、中午和晚上3个市场的“滚动式”全覆盖。

早在2013年10月上海报业集团整合成立的同时,就有传闻称旗下报纸将会有部分“关停并转”的措施。上海报业集团几乎包括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报纸,《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这几份报纸是上海地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主要分享者。当然,相互间的竞争也显而易见。

其中,作为一份属于上海的都市型晚报,《新闻晚报》既属晚报序列,亦属都市报行列,尽管宣称追求“办最有用的新闻,最好看的报纸”,但与国内大多数都市报相比,哪怕是与本地的《东方早报》相比,《新闻晚报》并没有更多的差异化定位。

上海报业集团的人员表示,在《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之间人们更倾向于《新民晚报》,第一个《新民晚报》的历史悠久,报纸声誉度高,第二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已经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相比之下《新闻晚报》的广告收入一直是未见起色,经营亏损。

内容同质化、广告模式单一带来的经营亏损等一些都市报的共性问题,在《新闻晚报》都有体现。大局已定,棋手必须出招。因此,上海报业集团刚一成立,《新闻晚报》的“退场”好像已在意料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对此表示,仅从上海《新闻晚报》休刊来说,还没有看出与媒介转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握掌成拳,先做减法。“报业本身的衰势,有很多方面的表现。但这一次应该视为是(上海)报业集团的主动的结构性的调整。因为两大报业集团合并之后,有很多内容就相对来说有个角色分工。两大报业集团在竞争的时候,有些事情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合并之后,功能重复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上海报业集团重拳出击新媒体

如果说,《新闻晚报》的休刊只是将“掌”握成“拳”的话,我们能从上海报业集团的其他举动中窥得它的出拳方向。

2014新年伊始,钛媒体在1月16日披露上海报业集团将投重金打造财经新媒体。据悉,该项目是由上海报业牵头,拉来了弘毅资本等资本方,以及三家神秘实业股东,一家是国际知名的华语媒体,一家是三大运营商中的一家,还有上海本地的一家金融集团,共计多家股东,总计投资数亿美金,将火速上马一财经新媒体项目。而该项目的实际操盘者,是一知名老财经媒体人组建的团队。据了解,该项目与过往体制内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也将基本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并对团队实施股权激励。

这一举动的具体落实细节仍然有待时间的考察与验证,然而上海报业集团对新媒体的重视可见一斑,这也涉及新集团的下一步战略。

其实,早在2013年10月份,上海报业集团揭牌成立的同时就与百度签署协议,筹备百度新闻“上海频道”开通,双方共同组建团队,通过联合运营模式,将共建“搜索上海的第一选择”,积极探索新媒体的道路。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当时就展现出了对新媒体的重视。裘新称:“集团第一应该做集成,第二应该做基金平台的支撑,因为新媒体是高风险的行业。第三应该进行体制的孵化,新媒体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他是有市场功能价格的,能不能给这个价格,在体制内很难解决。但是集团应该为体制的孵化来承担孵化器的作用。”

根据协议,上海报业集团和百度的战略合作将会涉及上海本地新闻搜索引擎、媒体资源购买、云服务器资源提供、舆情报告、手机阅读服务、人才合作、战略资源购买等七个方面。据报道,目前双方已经就百度新闻“上海频道”合作运营达成共识,双方将共建“上海频道”团队。

在此之前,解放日报集团已经与腾讯合作,成立了地方新闻门户大申网,运作效果不错,一年后已经宣告盈利。

与此同时,上海报业集团也已经着手新媒体业务的工作,“一批80后成为业务骨干。”

同时该集团还将迅速推出新媒体业务“上海观察”APP。该款APP归于《解放日报》旗下,其内容不体现在报纸上,以评论和网络主流表达形式,全方位展现上海人和上海事。目前,该APP已经确定了诸多板块,并正在约聘各板块的专业作者,以期在11月中旬与读者见面。

而该APP的运作模式也很特别,既体现了政府的扶持,也颇具市场化风格。首先,该APP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项目,认购10万份,从而为项目的启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客户支持;其次,给项目团队确立经营目标,并根据市场评估加码任务指标,加速推进市场化;三是借势新媒体推动人才转型。两大集团合并后,原集团的中层干部分流问题难以回避,尤其是一些80后培养对象的“上岗”空间受到挤压,因此,发挥他们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就成为一批人挥洒业绩的舞台。

据称,“上海观察,政府就已经预先购买了一万个用户,主要是用好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资源。”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每年将安排总额1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其中5000万元用于支持各家报纸发展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基金的注入,将大力推动上海报纸在新媒体领域的尝试和探索,“除了资金扶持之外,政府将会给予更多的更灵活的扶持,当然在创造了条件和积累的同时,这也是给予媒体更多的压力尝试更多的创新。”

原来的两大报业集团本身都发展有各自的新媒体平台。解放网、文新传媒网、新民网流量和收入情况都具有一定规模,其余的报纸对应网站基本上是电子版功能,规模较小。移动端布局方面,原解放日报集团和文新报业集团均乏善可陈。

崭新的上海报业集团在将来着重进军新媒体方向,开辟一片新天地。然而,对于如何进军新媒体,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解释。合并后的新媒体布局怎么做,集团新班子尚没有给出明确的路线图,仅表示会在新技术运用、新媒体发展、新领域拓展、新机制创新方面为三个报系、子公司提供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树新而破旧是上海报业集团正在推行的两大工程,对于树新可以把这个新理解为新旧的新,也可以理解成为新媒体的新,前不久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推出了首个新媒体的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作为与新媒体融合一个新的尝试,“上海观察”重视深度阅读,围绕上海的重大话题,重点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和评论,而对于破旧尽管是有些难过,确是不得不承受的痛。

喻国明称,未来是复合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肯定会成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恐怕越来越多的多介质、多终端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以后的媒体集团虽然可能还叫报业集团或者叫广电集团,但是以后就是真正意义上跨媒介的或者多媒介的构成,而不仅仅是一个报纸或者广播电视单极化的发展和延伸功能。

报业以“ 数字化” 或“全媒体”为名的转型依然面临着问题。国内报业的数字化行动似乎是表面上上弄出好几个依托新技术的媒体平台,招兵买马搞技术建设,但实质上经营理念和方式仍处于传统思路和陈旧状态,并且对于新媒体该如何经营他们又缺乏可得的经验和人才,最终造成的结果不免会是:报业建了所谓的“全媒体”平台一大把,但大多比较荒废,没有带来多大效益和收入。因此,在大张旗鼓之后,报业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了,但是盈利主力仍靠传统的广告业务,烧钱越来越多了,利润是越来越差了。

值得思考的是,数字化进军并不是简单的给报纸办个网站、开个微博和微信,或者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没有连接关系的独立平台(比如数字报、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等)。真正的全媒体战略应该是整合出一个完整且完善的包括媒介内容生产、分销、终端平台、利益分摊、各个媒体互动促进的生态链条。

穷则思变《中国经营报》大动员

2013年底,如果要盘点纸媒本身的新闻,新闻晚报的关张和中国经营报的“革命”,将占据排行榜前两名。外界分析认为,《新闻晚报》的关门更多是“被死亡”。而中国经营报却是自己要革自己的命,是主动“找死”。

前不久,《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发布的一纸内部改革动员令引起了传媒业内人士的热议。关于李佩钰带领经营报的积极改革,这也早已不是第一次了。而这次改革无疑是李佩钰的报业生涯里一次华丽的战绩,不仅为她带来了事业的巅峰,也给传统的纸质报业经营带来了新的转机。

如今,经营报再度宣布,即将迎来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其中不乏裁员以及市场革命,李佩钰也表示,这不是针对个别部门或某些人,而是自上而下,涉及到中国经营报社的所有人。

有分析人士就认为,关于此次中国经营报的“革命性”调整能否成功,关键是要看能否闯过四个重点难关。

第一个难关是团队的速度与激情。“中国经营报要做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李佩钰也承认,“把字印在纸上就是报纸存在的原理,是报社日复一日运转的逻辑,是很多人全部的技能所在。”传统纸媒人要向互联网项目团队华丽转身,人的因素是首要问题。

而在这次革命中,李佩钰不可能把大部分人遣散,也不可能都养起来再重新招募。把全部技能是把“字印到纸上”的团队,转型为互联网项目团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这需要团队的速度与激情,需要班底的危机与使命,需要主帅的果敢与担当。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钰

如果中国经营报能成功华丽转身,则中国经营报将脱胎换骨,也将再次成为中国报业改革的经典范例。

第二个难关是产品的客户和市场,李佩钰称,报纸所代表的精致阅读体验逐渐消失。比起那些纯粹的网络内容来说,报纸似乎只是多出了排版、印刷、配送这几道工序,而恰恰是这几道工序,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传播过程变长了,使内容新鲜程度变差了,使得用户获取成本变高了。

李佩钰认为,把传统媒体资源转化成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把影响力转移到“线上”,把收入模式转移到“线下”,把“二次售销”变成多维度销售,把单一的广告模式变为协同利润模式,实现组织平台化,产品多样化,收入多元化。

问题是,传统媒体资源转化成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之后,市场对内容的要求更苛刻,受众对内容的选择更挑剔,内容本身在海量信息中更渺小。换句话说,“线上”的竞争比纸上的更残酷。这种转化,必须是脱胎换骨的转化,必须是质的大幅度提升,是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受众选择的大幅度便利。

第三个难关则是新品的技术与效率。李佩钰称,这一次机构调整唯一的原则就是以客户需要为中心,为导向。未来,我们的所有业务都是围绕客户需要展开的。市场开拓方面的岗位会大大增多,为出版流程服务的岗位会大为减少。

最后,第四难关是“展江的咒语”与“三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曾经这样说过,报纸绝无转型的可能,报纸只能死亡。面对种种外界猜想与传统纸媒的黯淡黄昏,不知道此次李佩钰带领的中国经营报的“革命”是否绕过展江教授的“咒语”? 是否能为中国传统纸媒的转型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呢?

前不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的一篇名为《中国市场化媒体的崩盘》文章一时间在微信中被广泛传播。文章中,胡泳对于传统媒体人的痛苦与救赎,采用了一个比喻:“铁匠在啤酒中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铁,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铁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篇9:生存的作文:生存方式

记得上初中那会,学校的操场上时常会出现一位老太太手提破袋子,蹒跚而走,时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空瓶子……我当时就想,老人太可怜了,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如此辛苦生活,等我长大挣钱了,一定要养一群像她这么样的老人。

现在,我已经工作很久了,儿时看似幼稚的想法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一位大爷在我们站垃圾桶里边翻着寻着,老人似乎眼神不太好,脸几乎都凑到了垃圾桶里,而他却好像一点都闻不到刺鼻的嗖臭,也不在乎腐败食物上爬满的苍蝇和寄生虫,只有发现垃圾堆里的食物时眼睛才挣得大大的,让我不由的想起那远在家乡的老人。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一群弱势群体,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年迈之际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依靠自己仅残存的一点点体力弯腰捡起生活的.食粮!哪怕子女再富有,他们不愿意连累儿女儿女的负担,更不愿意用子女一分钱,倔强的独立生活,是多令人敬佩啊。

而有的老人,确是由于子女不管不问,导致了老人在炎热的夏天感受不到儿女的绿荫,而热死在垃圾桶里,成为蛆虫和苍蝇的“美食”,同样是为了不连累儿女,同样是出于爱,前者的爱是让人敬佩,后者却是让人心寒。我们身为儿女,扪心自问,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父母理解我们,溺爱我们,哪怕受再大的委屈,选择独立的生活方式,而我们呢?看到这样的画面还能休闲的坐在小车里或者阴凉处泡茶、听音乐吗?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穷人更穷,我们年轻,为了钱权可以四处奔波,可是这些人群呢?所有的生活精彩光环已经悄然消失,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牵挂和爱。父母的生活方式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但至少在他们年迈之际多给予他们一点关心!没事常回家看看!不要总是电话里说着,“妈,想吃啥给你买,想要啥我给你买。”可就是不见你回家的影子,更别说给家里生活补给点钱,父母年纪大了,生活来源也几乎越来越有限,我们总该给家里一点买菜钱吧,可是我们有些人只有在钱花光了时才想起回家,而且还理直气壮的说“妈,我没钱了!”听的我都想扇你一巴掌。

篇10:生存的作文:生存与智慧

还有飞翔在天空中的苍鹰,为了让自己继续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它们在自己身体老化的时候,近乎残忍地撞烂自己老化的喙,拔去自己钝化的爪子,撕去自己臃肿的羽毛。只有在这些血淋淋的步骤完成以后,它们才可以重新成为天空的霸主,并为自己收获二十年的生命。这是苍鹰在激烈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教给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技巧:没有义无反顾的放弃,就不可能给自己赢得生存的希望。人生就像一盘棋,不会弃子,惨败便已成定局。适当放弃,做出斩钉截铁的决定,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可是再看看人类的处境,自从生存不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之后,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智慧——有时甚至是美德——在一点点丧失。榨取自然资源时,人类显得贪得无厌;争夺个人利益时,人类把团结合作置之脑后;面对生死攸关的瞬间,人类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上前……相比生存的智慧,我们显得何等渺小。

篇11: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之美,是一种极至的融洽。回溯中华几千年文明,阴阳结合之美绽放奇彩。悠悠历史长河,有多少争鸣的思想家心意为睿智的灵光。道家太极八卦阵中的.阴阳交界处便是一道和缓的“S”形曲线,意为和谐。

和为贵,谐为美,况人身处纷繁世间,必融身于自然、社会、他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一种淋漓尽致,和谐的相融。

人乃万物之灵长,常自诩“人定胜天”,自然的法则最终否定了荀子的观点。天人合一,和谐相融才是真美。

目睹今日之世界,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之怪现状,隔阂与抱怨的人际关系,似又在召唤和谐的归来。大自然的雨露甘霖滋润万物,尊重人类的生存,人类亦需尊重自然的规律;人与人亟需架起沟通的桥梁,更需真诚和美的春风般的微笑。

和谐是簇立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中的雏菊,是漫步落英缤纷处鞋底留下的一片馨香,是素月赠梅之疏影,是寒梅报月之暗香。和谐之美,“S”之美,让人为之感动。

篇12:适者生存的高一优秀作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为服务外包的国际分工深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促进了服务业内部专业化。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0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5-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

自2006年商务部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后,服务外包开始作为政府主导的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2007年增长了8倍多,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突破了万家,达到12706家,从业人员232.8万人。

此外,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推动服务外包内需市场规模的增长,来自《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释放的内需将达到约300亿美元。然而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企业是否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值得关注与研究。

2 规模经济理论及研究方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原因[1],这是对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1928年,阿林·扬格(Allyn A.Young)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的论文中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2]。马歇尔(Marshall,1890年)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在《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的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现象。他指出,企业在长期内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规模,通过扩大其不动产获得新的大规模经济,在较低的成本上增加产量,进而使得报酬递增[3]。

具体来讲,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即由于同产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针对规模经济的度量问题源于美国学者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56),他最早利用索洛剩余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他采用以资本、劳动同质为前提的生产函数,并假设劳动和资本的可替代性、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在他的研究中,承认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但认为规模经济不可能从全要素增长率中分离出来,因此他考察技术进步贡献方法的基本假设,即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

施蒂格勒(Stigler,1958)提出了适者生存法(Survivor Technique),来测定企业的规模或效率问题。他认为,在某个产业规模范围内,如果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处于相同的环境,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因此,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可确定最佳规模。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生存能力,要通过规模调整,提高经济收益。故有条件的企业向最佳规模靠近,使这一组的产量比重上升。

为更直观测定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本文选用上述研究方法中的施蒂格勒(Stigler,1958)的适者生存法。研究的样本来源相同,将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及100强成长型企业共计110家企业做为样本,来分析处于不同规模区间的企业在110家企业的占比情况。上述样本的数据一方面取自110家企业中部分已上市企业的公开年度报告,一方面参考历年领军及成长型企业分析报告的相关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之所以没有将不同规模区间的企业与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对比,一方面是为确保样本来源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每年新设立的服务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已从2007年的不到一千家增长到2010年一万两千多家。若以如此庞大、且规模各异的服务供应商群体所构成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分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另外,由于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及100强成长型企业目前只有连续三年的样本数据,可能会对适者生存法所验证出的结论产生影响,因此,本次研究除通过适者生存法测定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外,还将根据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来探究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性质,利用实证与理论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3 实证与理论分析

3.1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10家企业2008-2010年的服务外包营业总额作为研究数据,并根据营业总额情况,将110家企业大致分为1000万美元以下,1000-3000万美元,3000-10000万美元,1亿美元-2亿美元,2亿美元以上五个规模[5]。施蒂格勒的适者生存法适者生存法研究的是不同年份中同一规模企业的营业收入在某一规模范围内总收入的比重。计算五个规模企业2008-2010年的服务外包营业总额在110企业服务外包营业总额的占比情况。

(单位:亿美元)

将表1中五个规模企业服务外包营业总额在110家企业服务外包营业总额中所占比重用折线图表示,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服务外包属于新兴产业,2008年时,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处于3000万-1亿美元之间;2009年,规模在1-2亿美元间的企业成为主流;2010年,超过2亿美元规模企业的服务外包营业总额占110家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最高。这说明较大规模企业是更加有效率的,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更大的规模,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6]。

以上适者生存法分析表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具备规模经济效应。

3.2 理论分析

上述实证分析验证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具备了规模经济效应,下面将从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即“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溢”入手,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

3.2.1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从2006年商务部“千百十工程”中提出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到2009年国务院“69号文”批复北京等20个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再到2010年厦门被确定为第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政府逐步明确了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地理位置分布,并从税收、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各城市凭借其不同的资源特色推动产业发展,吸引服务外包相关企业入驻,日渐形成了北京的总部经济、上海的金融中心、杭州的金融服务、大连的对日外包等差异化分明的服务外包市场格局。此外,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环境及城市间的辐射效应,又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3.2.2 专业化供应商。

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新的服务供应商进入市场。2010年,中国服务供应商总数达12706家,是2007年的十倍多,这些服务供应商主要分为本土服务供应商及跨国服务供应商两类。

(1)本土服务供应商

1995-2005年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孕育期,中软、软通动力、博彦科技、文思、中讯等一批富有活力、高成长性的本土服务供应商陆续成立,当初主要为微软、IBM、NEC等跨国服务供应商提供外包服务。自2006年起,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领先的本土服务供应商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及融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这些企业不仅在规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普遍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十大领军企业中营业总额超过2亿美元的有4家,其中东软的服务外包营业总额还突破了3亿美元,而文思创新、中软国际的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均首次超过万人。自2003年开始,中软国际、中讯、文思创新、东南融通、东软、海辉、软通动力等本土服务供应商先后在海内外不同的交易所上市,这些领先的本土服务供应商已逐渐从原来为IBM、微软等提供服务的合作伙伴角色转变为与其争夺外包订单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在这些本土服务供应商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兼并收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9年之前,本土服务供应商兼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规模的快速扩张以获得竞争优势;2009年开始,本土服务供应商的兼并收购更多的是为了加速自身价值升级进程,向产业链高端、高利润率领域拓展或转型,本土服务供应商兼并收购呈现出由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演变的趋势[7]。以软通动力为例,2009年一季度,软通动力收购了深圳四达荣合科技公司和环亚先锋集团的服务外包业务,并计划下半年在海外进行并购。软通动力进行并购的三大动因,一是满足市场对服务供应商规模的需要,订单正在向大型服务供应商集中;二是尽快实现全球布局,收购海外公司打造全球支付能力,且会直接带来当地业务和客户;三是突破人才瓶颈,买公司就是在买团队[8]。

(2)跨国服务供应商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优越的产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欧美跨国服务供应商率先进入中国,如IBM、埃森哲、HP、凯捷等。这些跨国企业往往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深厚的行业知识、广泛的全球资源以及实践证实的丰富经验,是中国本土服务供应商发展初期重要的合作伙伴及学习对象。以埃森哲为例,1993年,埃森哲正式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进军中国大陆。截止2010年底,埃森哲在大中华区共设有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香港和台北6家分公司,员工超过5000人,仅大连的交付中心就有2000多名员工。

2002年–2004年,印度服务供应商Infosys, TCS, Wipro, Cognizant, Mphasis 等先后落户上海,进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截止2010年,Infosys在中国有员工3000人,Mphasis不超过200人,TCS有1100人[9]。与这些企业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增长相比,印度服务供应商在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有些水土不服,但在努力适应调整,并未放弃对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开拓。

此外,出于对综合经济环境、服务客户、人才供给、成本核算等的考虑,跨国及领先的本土服务供应商将中国区总部、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交付中心等主要设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无锡、深圳、武汉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直接强化了这些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度。

3.2.3 劳动力市场共享。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具备低廉且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且服务外包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能有效解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服务外包业务数据交付的特殊性,使中国与不同国别及地区间实现了比制造业贸易更为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共享。同时,中国地域辽阔,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二、三线城市。而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甚至一流大学分布在西安、成都、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例如在中国教育部认可的720所普通高校名单中,一线城市仅有106所,占高校总数14.7%,有85.3%的高校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随着中国中西部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技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西安、成都、武汉等二线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力成本的梯度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2.4 知识外溢。

知识外溢指知识的外部性,是指知识一经产生就会很快扩散到其他地方,进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知识外溢源于知识本身的稀缺性、流动性和扩散性。目前,ITO、BPO和KPO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三类业务,均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形态[10]。以KPO中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发组织)为例,CRO的整个业务链一般包括靶点药物设计、靶点验证模型建立、设计药物模板、合成化合物、化合物筛选、药物前体优化、药物安全制剂工艺动物试验、AIGMP生产、人体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其中靶点药物设计和新药上市属于核心业务,原创知识含量高、利润率也相对较高,基本由欧美医药巨头企业自己掌握,其他环节往往需要大量重复、繁琐、耗时的知识劳动,被外包出来的几率较高。中国凭借充裕的人才供给和低廉的研发成本吸引了欧美医药巨头企业的青睐。中国CRO企业在与欧美医药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了欧美医药企业医药研发的相关流程、累积业务知识,并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也为欧美医药企业降低了新药研发的成本并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知识外溢效应明显,并形成了中国CRO的产业集聚。据估计,中国CRO市场2010年将达到7.07亿美元。

综上,围绕规模经济发生的四个原因,结合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也验证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具备了规模经济效应。

4 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实证及理论分析的方法都验证出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具备了规模经济效应。但我们也应看到,与印度IT-BPO产业相比,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尽管具备了规模经济效应,但还存在明显差距。来自NASSCOM的数据显示,印度IT-BPO产业在2011年财年实现了了881亿美元的收入,该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从1998财年的1.2%增长至2011财年的6.4%。而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为198亿美元,仅占中国GDP比重的0.3%。两者间的差距,一方面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先发优势、语言优势相关,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由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如内需市场尚未完全释放,下面主要分析服务供应商、人才及品牌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规模问题。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在过去的三年中变得愈加分散,服务供应商数量的激增严重分散了市场集中度。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的营业总额在全国服务外包营业总额的比重已从2008年的32%下降到2010年的9.4%。2010年,营业总额超过2亿美元的中国本土服务供应商有4家。而截止到2010年年末,印度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为9家、收入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企业有75-80家[11]。印度前五大服务供应商约占整个印度服务外包总量的60%左右。而在日本,前五大服务供应商也占据了IT服务市场的半壁江山[12]。同时,无论是文思创新还是中软国际,中国本土服务供应商的人员规模与印度同类企业相比,差距明显。2010年,文思创新、中软国际的服务外包人员规模都首次超过万人,但印度最大的服务供应商TCS的人员规模已达到20万人,在全球有100多个分支机构,印孚瑟斯公司在全球拥有雇员也超过10万人,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服务供应商规模上的限制使自身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自身效益与利润率不高。而兼并收购是服务供应商快速扩大规模、提升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升值为中国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提供了兼并收购海外企业快速扩张海外市场、获取客户,实现内部规模经济的绝佳机会。其次是人才问题。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充沛的人力资源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所需的高级及专业人才间的直接转换还有待解决。2007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进行了一项深度调查,指出中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服务外包岗位,很大程度上因为其缺乏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此外,语言障碍一直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特别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服务外包企业感受更为明显。

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要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技术适用性人才,一是推进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有关专业的实践环节,重视双语人才、软件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要合力为服务外包人员搭建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建立长期的人才培训计划;三是吸引及招募具有专业和语言优势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13]。

最后是品牌问题。

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品牌,二是区域品牌,三是服务供应商品牌。这三个层面的品牌中,国家品牌为主导,其他两者为国家品牌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品牌的整体提升又会直接带动后两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三者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又互为依存,然而目前,国家品牌下缺乏相应的区域和服务供应商层面的支撑元素。此外,相比“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ChinaSourcing(中国服务)”的国家品牌尚未被国际市场普遍认知和理解。一方面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另一方面中国缺乏如印度的NASSCOM、巴西的BRASSOM、俄罗斯的RUSSOFT等的国家级服务外包行业组织,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国声音”为“中国服务”呐喊,为“中国服务”宣传。

2009年年初,印度第四大IT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萨蒂扬曝出财务丑闻,这对尚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可谓是“雪上加霜”。事件被曝光后,印度IT—BPO产业的第一大贸易体和行业协会组织NASSCOM利用其NGO的身份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媒体报道等多渠道进行“市场游说”,强调萨蒂扬丑闻的偶然性与个案性,以降低国际发包商对印度其他服务供应商的疑虑与担忧,积极全力维护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国家品牌形象,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萨蒂扬丑闻对印度其他服务供应商的品牌损害。与“萨蒂扬案”类似, 2011年4月底,东南融通被美国民间研究机构Citron质疑财务造假,并在5月17日遭到紧急停牌,当地时间8月16日被正式摘牌,8月17日退至粉单市场交易。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软件企业,东南融通主营金融IT综合外包服务业务,自2007年纽交所上市后,每年超过50%增长率曾让中国概念股得到投资者的追捧。东南融通的“造假门”事件出现后,直接影响了中国概念股在海外的市值,软通动力、海辉软件、文思创新等外包股股价下跌。同印度NASSCOM为萨蒂扬丑闻奔走忙碌不同的是,中国由于缺乏国家级服务外包行业组织,没有“合适”的第三方声音为东南融通及中国服务供应商进行中立的解释与维护,致使该事件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损害还在继续。

因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亟待成立国家级的行业协会组织,从国家层面打造立体的“中国服务(ChinaSourcing)”品牌形象[14]。国家级的行业协会组织,有助于尽快制定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标准、建立长期可行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步伐,更好地与国际同行业组织合作,从国家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定位,全面宣传介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政策措施以及中国服务供应商的交付能力,提升“中国服务”国际形象与国际知名度。

综上,在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以印度IT-BPO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服务外包市场未来5年内可能面临一次彻底的行业洗牌,那些缺乏创新能力、成长性弱的中小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或被领先的服务供应商所兼并收购,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集中度将再次提高。未来5-10年,中国将有4-5家规模在10万人左右的大型服务供应商出现,并对产业形成相对的垄断,届时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服务供应商的效益也将整体得到改善和提高。

上一篇: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下一篇:变得充实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