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网络问政

2024-04-20

申:网络问政(精选6篇)

篇1:申:网络问政

】“俯卧撑”、“躲猫猫”是近年来关于“网络问政”的热点事件,体现了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和力量。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地方政府将“网络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热对我国社会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关于出现这种热潮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广泛。

当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网民数量跃居全球第一,而其组成从以高学历年轻人为主发展为更广职业范围和年龄阶层的群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网络问政”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

2)社会快速发展,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方面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渠道也不够畅通。部分政府的不当行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群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增强,因此非常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网络问政实用性较强。

网络具有低成本、及时互动和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而且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匿身份,因此网民没有太多顾虑,敢讲真话、讲实情。

4)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支持

网络提供了一个反映民意的重要平台,拓宽了政府官员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借用民力的渠道。网络问政一方面能反映出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发挥了对行政的监督作用,对政策制定者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支持。

“网络问政”是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但其发展还需要引导和规范,只有将“网络问政”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使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网络问政-主要作用

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 网络问政-政府认同

1、网络问政已经被各地的官员所认同。

如公布省长手机号码,省长信箱,特别是江西省省长和其在任的省级领导通过人民网、中国江西网等与全球网民在线交流,点击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近了,方法也更灵活了。

2、网络问政不拘泥于形式。比如,公推公选“一把手”,这在以前想都没有想过,而现在很容易就做到了。在今年的贵州贵阳市举办党委书记人选上,就是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全社会发布,体现出了公推公选的公平、公正、民主,加快民主建设的步伐。

3、网络问政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工作的透明。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今年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强烈地震后,不到一小时,网络就报告了这一消息,使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部署,为拯救遇难同胞发挥出了重要贡献。

4、网络问计于民已经成为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中央组织部从今年起,委托国家统计局每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的形式,实则就是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加大对干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的考核力度和监督力度。让人民群众通过这一方法,为官员当参谋。网络问政-民主权利

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网民普遍认为,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网民问政议政蔚成风气,创新民主形式,诠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网络问政

1、网络成为民众参政议政新渠道

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一位新华网友认为,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等形式自由表达意愿,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

2、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创新民主形式

温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政府领导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也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实实在在倾听人民呼声,时时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时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

考。

网络问政-倾听民意 网络问政-科学决策 一定要把上网进行到底

无论是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 官员上网: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官员上网不能叶公好龙

首先,虽然如今中国网民数量正在日益增多,但经常能上网的其实还是少数,很多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依然不能经常上网表达。其次,虽然网络上不乏真实的原生态民意,但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既是其先天优势,也是其内在缺陷所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政府官员,虽然在网上名气很大,搞出来的动静也很大,但其上网更多地是在展示其个人魅力,展示一种所谓的亲民态度。

网络优势应化为执政“生产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虚拟网络世界再为美好的东西,只有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对接,才能更多地展现其内在优势与魅力。在如今这样一个日益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积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更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更要逐渐将这种科学、优秀的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篇2:申:网络问政

教学目的:

介绍网络问政的涵义和特点,探讨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前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同时,网络问政给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末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把握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是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一)网络问政的涵义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互联网规模的迅猛扩大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1、开放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个IP地址,就拥有了公开表达言论的条件和权利。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不需要举手和被允许才能发言,显现出最原始的社睛民意。

2、快捷性。互联网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当今社会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为网络问政搭建了新平台。

3、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网上匿名发言,起到了保护网民身份安全的作用,使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避免了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官员在民众心理的威压感,增强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

4、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网络上,可以不考虑官民的身份差别,让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让问政于民处于一种良性平等的氛围之中。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升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

(三)当前我国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网络问政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网民传播信息失真或情绪化;政府只问不答或答而不及时现象大有存在。不少民生博客开的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差强人意。有的是“空壳博客”,里面几乎没有内容,对百姓反映的问题没有回应;有的是“官文博客”,没有原创博文,全是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有的是赶时髦的“应景跟风博客”,长时间不打理,有的半年不更新。网络问政不足的因素主要来自网民与和政府两个方面:

1、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在网络这个“舆论场”中,谁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由于网民素质差异很大,其身份的匿名性必然导致理性型网络舆论与非理性型网络信息同时滋生,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共存,不易辨别。网络海量民意信息中杂存很多失真信息,必然影响政府决策的积极性。

2、网络问政缺乏长效机制。目前网络问政远未形成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效应,导致有些网络问政渠道形同虚设、信息不全,导致敷衍民意与只问不管现象的发生。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势必影响网民的参与热情,不利于网络问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措施

1、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促进网络问政常态化。

一个优质、高效的“问政网络”平台,科学、严密的制度保证是

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官员要重视网络民意,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扎实付诸实践,促使网络问政向纵深推进。

3、增强网民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问政体系。

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信息的时候,由于有的网民整体素质不高,容易错误运用自己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塑造理性网民。通过提高网民基本的政治知识,促成其对各种网络政治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提高网民的意识,使网民认识到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从而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反映自己的意见、愿望与要求进而影响政府决策。

三、总结

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是否善于借助互联网问政于民,彰显着一级政府是否尊重民意,是否尊重互联网,也考验着一级政府能否以开放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和不断进取的健康心态去接受网络民意。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已经为各级领导利用互联网问政于民作出了表率。但现实也严峻地表明,很多地方党政机关负责人对网络问政毫无概念,从思想认识到技术手段都严重缺失。尽管网友对网络问政的成效心存质疑,但是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的不断重视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我有理由相信网络问政将实现“网上听取民意”,“网下解决问题”,通过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转入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网络问政的成效将不断显现。

四、思考问题

1、谈谈网络问政的意义?

(1)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通过网络可以更直接、更广泛

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使很多问题更显性化、公开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有效。

(2)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对于政府部门捕捉舆情信息、不断挖掘民智具有积极作用,极大丰富了政府的信息来源,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富矿”。网络问政使领导者视野更宽广,头脑更清醒,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

(3)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网络举报可以使纪检等部门快速获取举报信息,成为反腐利器。2009年6月和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开通当日均因访问量过大造成网络瘫痪,体现网民积极参与的热情。

篇3:申:网络问政

“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 德国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 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据哈贝马斯所言, 公共领域这种理性论辩空间源于17世纪末英国咖啡屋、法国文艺沙龙与德国学者的圆桌社团, 论辩的主题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政治与经济等内容, 论辩的主体多为作为自由体的私人。公众、公共空间、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必备的三个要素, 即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的公众, 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 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理性批判的公共舆论。

公共领域是处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并具有独立话语权的理想空间, 市民就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 不受国家的干涉, 但又区别于私人领域。但这样一个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上常态的意见表达园地, 它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概念, 其讨论是通过公共辩论形式和批判立场进行的, 它与一般论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但是, 这种对理性、批判以及普适性、公益性的要求无疑带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色彩, 这就难免导致其理论成为一种“理想的言说情境”。

近年来, 随着西学东渐的日渐盛行, “公共领域”理论逐渐被我国学者接受并加以广泛传播与研究, 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体强势发展的趋势中, 网络公共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二、广东网络问政实践梳理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 自此以后各级政府以网络问政形式与公民进行双向沟通蔚然成风。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络民主的盛行, 网络问政已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备受关注。对公众而言, 网络问政是一个公民参政议政、自由表达意见的良好平台;对政府而言, 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以达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种执政方式。”[1]因此, 网络问政既有政府利用网络平台问政于网民, 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批评建议、汇集民智并做出积极回应、采取相应措施, 也有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对公共政策、党政干部作风等问题提出批评或建议, 其实质是一种政府与网民之间双向互动的民主政治形式。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最先开启了网络问政之路, 并在批评与建构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2006、2007年是广东网络问政的孕育期, 其标志是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策划推出了《有话问市长》的栏目, 内容多涉及民生民情, 打造了网络问政的雏形。2008年, 奥一网推出“捎给汪洋书记的话”活动, 并从网民跟帖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而出版了特刊《岭南十拍》。此外, 汪洋书记与网民的见面会, 湛江述职网络直播, 汪洋和黄华华给网友写拜年信等问政大事都体现了网络民意强力问政、网络情绪影响政情、网络民主平台逐步搭建的趋势日渐明朗。2009年, 广东网络问政呈现出迅猛跃进之势:《珠三角发展纲要》连场拍砖会举行, 大型特刊《民间拍案》推出, 汪洋第二次与网友见面, 汪洋和黄华华再次向网友拜年, 首个网络发言人出现, “金融危机下企业生存之道”的首届网民论坛举办, 这使得网络问政发生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根本性转变。2010年7月2日, 汪洋第三次会见网友并就如何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和发展岭南文化与网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奥一网开辟了专门的论坛, 南方都市报对此次见面会做了《文以载粤》的特刊, 这是继《岭南十拍》、《民间拍案》之后广东的经典之作。

三、网络问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

(一) 网民平等参与塑造理性公众

关于平等, 哈贝马斯在论述18世纪的咖啡馆和沙龙时这样说到:“这种社会交往的前提不是社会地位的平等, 或者说, 它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的问题。其中的趋势是一反等级礼仪, 提倡举止得体。所谓平等, 在当时人们的自我理解中即是指‘单纯作为人’的平等。”[2]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使网民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进行交流探讨, 网络匿名特征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人去除了职业、身份、财产、学历等不平等的条件而平等参与。网络问政则充分利用了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广泛性, 使得公民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得以表达, 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平等参与。

在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中,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的公众就如何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发展珠三角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等公共议题进行理性协商, 就有关部门的工作态度等进行理性批判, 这在另一个角度又符合了公共领域对理性批判的要求, 即理性的表达, 理性的协商, 形成理性的社会共识。

(二) 网络问政平台拓展公共空间

1. 互联网构建网络公共空间

广东网络问政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和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平台加大了网络问政的力度、提高了网络问政的效率。目前, 广东省委办公厅已组织召开了3次网友能集中反映问题的交办会, 共交办57个事项, 且交办的事项已基本办结, 个别未办结的已有明确解决方案, 奥一网专门开辟了《有话问市长》的栏目, 黄业斌等领导开微博问政蔚然成风。显然, 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有效平台, 建构了哈贝马斯所言的剧院、咖啡馆、茶室等典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之外的公共空间。

2. 与传统媒体合作延伸公共空间

英国学者莫利曾说:“公共领域的体制, 其核心是由被报纸及后来大众传媒放大的交流网组成的。这个网络使由艺术爱好者组成的公众得以参与文化的再生产, 也使作为国家市民的观众得以参与由公共舆论为中介的社会整合。”[3]可见, 大众媒介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平台。而广东网络问政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则是对传统大众媒介作为公共空间的延伸。

广东实践中, 奥一网提供了网络问政的主要平台, 加之其他政府网站、博客、微博等, 从根本上保障了网络问政的实施。每逢领导人与网友的见面会或交办会, 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对广东网络问政实践经验的详细报道, 2008年6月, 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出版了《破局》, 2007年出版了特刊《岭南十拍》, 2008年6月25日则推出了有关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网文专辑《文以载粤》。

3. 日常化机制延续公共空间

网络问政的日常化与机制化, 推动了网络民主, 建立了公信力, 实现了公共领域的真正建构和延伸。具体而言, 网络问政制度化首先在于政府将其纳入日常工作之中。2010年4月, 广东省委办公厅建立了日常交办机制, 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用快报、日报、周报三种形式, 及时将网上信息和网友留言报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参阅。据统计, 2010年以来, 快报受到省领导批示的占59%。[4]自2008年以来,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已三度向网民拜年, 这种向网民公开拜年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延续的机制。此外, 惠州将网络问政工作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 将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市各区县局办一把手奖惩依据, 同时配套建立了传送、办理、监督、回馈一系列机制。

(三) 网络问政议题形成公众舆论

公共领域得以生成的主要机制在于公共对话得以展开, 公共舆论得以形成, 且公共领域的扩大, 一方面表现为话题在社会的维度下延伸, 其内容无所不包;一方面表现为批判功能增强, 其领域从文学蔓延到政治。因此, 公共议题的多样化与政治批判功能的发挥是衡量公共空间发育的两个重要标准, 也是公共领域存在的场域条件。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有着相当丰富的议题, 网民自由在论坛里发表议题, 从国家政策到民生小事等不一而足。

随着网络的发展、公民意识的逐渐提升, 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华南虎事件”、“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以及“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典型案例中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最终影响, 说明网络平台增强和放大了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功能, 也彰显了公众理性在社会批判中的增长。自从奥一网设了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以及部分领导人开通了微博之后, 不少网友前去“拍砖灌水”, 曝光烂泥路、抱怨人行道被停车占用、投诉自家房屋开不了房产证等有关公众利益的议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跟帖。这种通过舆论来发挥批判监督功能, 对有关公共利益的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网络问政形式正符合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对其核心概念“理性”、“批判”的强调, 无疑是从公众舆论的角度构建了网络时代新型公共领域。

四、网络问政时代加强公共领域建设的对策

网络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权利和自由的平台, 网络匿名保障了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与意见表达的真实性, 网络信息惊人的传输速度更使得共时性舆论的生成成为可能, 网络问政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 在信息技术更替频繁, 人民政治要求日益高涨的网络时代, 网络问政依然有其不成熟的地方, 还需分别从政府和公众层面加强公共领域的建设。

(一) 加大信息公开, 保障公共领域合法性

1. 推进网上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已逐渐成为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新执政方式, 快捷有效、方便简易的互联网渠道使得政务公开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的受众间传递政府信息, 其主要平台则是政府网站。目前, 政府网站在数量上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政务公开的希望, 但部分地方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尚不完善、门户功能不突出、网站内容和服务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却依然严重阻碍着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鉴于此, 我们首先要拓展公开内容的范围, 及时更新内容;其次, 进一步加强网站服务窗口与政府业务系统应用支撑之间的有机结合, 提高在线服务能力;再者, 明确责任, 完善立法, 真正做到网上政务公开。

2. 转变官员服务理念, 提高问政技术技巧

广东网络问政之所以走在了全国前列,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执政官员开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 以及对网络民意的重视。以此为鉴, 网络问政要想在全国推广, 政府官员应首先学习广东省部分领导对网络民意开放包容的思想心态,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接受网络渠道问政方式, 并促使网络问政向纵深推进。此外, 鉴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情绪化倾向, 政府官员还要独具慧眼, 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和甄别出高质量的建言献策, 并以网民看得懂、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回复和反馈, 提高网络问政的技术技巧。

(二)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公共领域平台

公共领域平台指公共话语得以产生的公共空间, 公共话语要想产生持久效力, 首先就要保证公共空间得以持久存在, 并形成一定机制, 在规范化和日常化的氛围中凸显其舆论力量。

1. 扩展网络问政方式

目前, 网络问政方式已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包括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 设置网络发言人和网络信访平台、网络述职、领导人开设博客和微博、对重大决策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或者投票、定期举行网民问题交办会、向网民发公开拜年信、网络访谈、网络论坛、组织网友线下实地考察等。

互联网平等、自由、共享的特征为网络问政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综合平台, 发掘各种网络交流方式的潜力可以拓展和延伸网络公共空间。首先, 我们要充分利用奥一网、人民网等已有的网络问政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增设此类网站平台。其次, 可通过社区网站, 在论坛频道回复网友问题。第三, 把握好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发展的机遇, 号召领导人多开设微博, 有针对性地吸引公众参与。最后, 网络发言人可充分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网友进行即时沟通。

2. 完善网络问政机制

完善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是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 包括信息收集、筛选、整理、汇报、回馈、交办等一系列环节。首先, 政府要有正式、权威的网络平台来承载并展示海量的网络意见、批评和质疑。其次, 网络发言人在自己所及职能范围内对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 并快速及时回馈广大网民关切的问题, 公开相关信息或阐述相应理由, 把重大问题或重要意见整理汇报给相关领导, 力求做到对网民的来贴“件件有回应, 事事有答复”。此外, 在解决问题环节还可建立限时制度, 以此督促“线上问问题, 线下解决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3.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网络问政的快速发展已使得其成为了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重要执政方式, 在政府而言, 要想通过网络问政构建和延伸现代公共领域, 则必须把网络问政纳入日常工作机制当中, 因此, 把网络问政的成效作为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则是促进执政官员加强落实这一方式的重要手段。此外, 政府可根据具体考核情况以及网民满意度对各个部门或相关人员进行奖惩, 对网络民意回复不到位或问题没落实解决者进行问责追究到底。

(三) 提高公民意识, 改善公众舆论

公共领域构建中一个不可缺失的元素就是公民的“自省性”和“批判性”, 即公民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和协商式的舆论批判, 这就要求公众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思想水平, 正如哈贝马斯所言, 他将“公民”限定为“有教养的阶层”。网络问政中话题的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网民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去思考, 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民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参与网络问政的网民远远不是哈贝马斯所言的公众。他们在信息交往时大多充当的是“路人甲乙丙丁”的角色, 阅读已有的言论, 试图保持最大的疏离。因此, 从公民主体上来讲应加强公民教育, 进一步促进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

1. 增强网络问政参与的广泛性

互联网是网络问政的主要平台, 实行网络问政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公众拥有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和上网技能, 此外, 关心公共政策的主体意识、质疑政府的怀疑精神以及建言献策的公共关怀也是公民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 要加强网络问政参与的广泛性一方面在于普及电脑等上网设施, 一方面还要加强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从政府角度而言, 加大网络问政的宣传可以建立人们对网络问政的感性认识, 对参与网络问政的网民予以鼓励, 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予以及时回复或解决, 在公众间建立口碑效果。在公众而言, 他们则应发挥公共关怀和公民主人翁精神, 积极主动参与, 共同构建网络渠道中理性、批判的公共领域。

2. 塑造理性网民, 加强理性批判

“网络公民意识是公民意识在网络上的延伸, 包括现代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 其主要表现在于公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合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5]可见, 公民意识在强调广泛参与的同时还指出了理性的重要性, 即“合法合理”。网络媒体本身有着非理性、情绪化的内在缺陷, 在人肉搜素、情色博客等刺激下, 网络群体化事件已逐渐给网络语言增加了无尽的谩骂与调侃, 在网络参政方面则表现为部分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的评议过激。因此, 要想在推进网络问政过程中拓展公共领域空间, 形成理性的公共舆论, 我们就要加强网络道德及法律知识的普及, 培育良好的网络参政文化, 使公众通过政治辩论寻求理性答案, 通过理性反思拾遗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 2010 (5) :161-162.[1]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 2010 (5) :161-162.

[2]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116.[2]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116.

[3]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伦敦:路特勒基出版社, 1996:176-177.[3]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伦敦:路特勒基出版社, 1996:176-177.

[4]新华网.汪洋:网络问政正在成为广东发展的新契机[EB/OL]. (2010-07-0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02/c_12290441.htm.[4]新华网.汪洋:网络问政正在成为广东发展的新契机[EB/OL]. (2010-07-0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02/c_12290441.htm.

篇4:微博:助力网络问政

认识“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网上个人日志类信息发布平台——博客的微小化,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简便平台。网民可以通过WEB、WAP及其它客户端,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量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传播和分享。更重要的是,微博系统支持多种应用接口,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这一大众化的工具来便捷即时地发布并传播信息,可以通俗地讲,微博就是供公开发布短信的系统。

从微博的发展看,具有如下的一些表现特性:一是方便易用。只要会用手机,就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或以只言片语或以随手拍摄的图片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上,这种简单的发布方式大大降低了网民使用微博的门槛,使得微博迅速普及。

二是信息来源多样性,网上互动即时性。微博信息的发布具备4Any特性(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在微博上发布一条信息,短时间内就会有用户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参与话题讨论,这可称为“秒互动”,大大超越了互联网既有的以BBS为代表的互动模式。

三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微博信息的发布几乎是瞬间完成的,更由于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微博信息的传播范围呈现几何级的倍增,信息被转发的次数越多,传播的范围就越广。

微博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千百万人的思维、表达和行动方式,不但是公众意见汇集和发散的枢纽,而且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便捷途径。往往一个话题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网民关注、转发、评论,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意,进而引起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这种强烈的关注有时会极大地影响社会行为。

首先,微博对主流媒体的影响甚至替代作用日渐显现。微博的出现一方面使得草根阶层的意见得到了真正表达和广泛传播的机会,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为避免信息传播的滞后和被动,也纷纷开始将微博作为重要的平台和工具,同时,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博的力量,也开始利用微博发出权威的声音,并试图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微博正逐步地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之一。

其次,促进了网络话语权的平等化。微博使得现实社会中不具有实际话语权的草根平民拥有了和社会精英同一话语平台,并且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成为微博上重要的信息源,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还有,微博促进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发展。这种组织极为快速且成本低廉,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特征。2008 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在资金募集和拉票等方面,史无前例地得力于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Web2.0时代的社交网络。2009年8月台湾水灾以及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的抗灾救援活动中,微博均体现了强大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救援组织力量。

四是由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随意性,其准确性、可靠性不够。做为新兴的传播和交互工具,微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首先,由于微博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也带来了甚至是严重的不可靠性。微博的信息传播可以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也可能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其次,微博在带来信息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容易泛滥失控。再者,微博表达的自由性与监管过滤的艰难性并存,其便利性与即时性本身就预示着对其管理的困难。

实践“微博”

伴随微博的快速发展,它在社会公众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效应突显,已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许多领导和政府部门已经将微博看作政民互动和网络问政重要窗口和手段,开通应用。

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开通了听取民生建议的微博,是高级领导干部开通微博最早的,被誉为最有开放意识的省委书记。短短十来天,关注“张春贤”和“民生建议回复”微博的网民近50万,网民转播、点评达1.4余万条,留言7千多条,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新疆自治区还专门召开协调会,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落实张春贤书记微博中网民意见、建议和诉求的工作机制。张春贤书记说:通过这次开通微博,体会到互联网包括微博是个巨量信息源;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明显,能够很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同时,网络是很重要的沟通交流平台,可以使沟通便捷化、扁平化、快捷化。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民生、民意和民情,搞好民生建设;可以改善新疆对外形象;可以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搞好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

新疆哈密地区政府网是全国较早、新疆第一个开通微博的政府网站,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已有了一定的关注量。哈密政府网微博十分注重和政府网站的互动,不仅及时转发哈密政府网的相关新闻、工作动态、政策信息,也时常发布民生信息,特别是开展了与“专员信箱”、“书记听民声”、“百姓议事”等栏目的关联,一方面引导微博用户到政府网站反映问题,将网民的意见反馈到网站,一方面也通过微博发出公众的声音,通报政府处理相关问题的情况,受到了网民的欢迎。哈密政府网还在首页整合了官方微博,使之成为政府网站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吸引网民关注,又达到了与网站的联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3月,在新浪、腾讯等微博中,目前已开通并认证的政府官方类微博达2000多个。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微博云南”、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天府微博聚焦四川”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省级政府微博平台。在我国,政府微博正成为政府与民众交流的一种新兴渠道。 特别是各地公安部门,纷纷进驻微博,不仅是为发布信息,更多旨在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些甚至将微博应用延伸到报警、打拐、征集线索、通缉嫌犯等业务领域。

微博在政务工作中的初步应用开启了民意表达的新方式,构建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进一步推动了新时期政民互动和网络问政的发展。

透视“微博”

如何进一步促进微博的应用?首要的对策是:可以将微博的应用与政府网站等网上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都是政府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事务管理和提供政务服务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任务和使命,只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各有侧重。政府微博更靠近社会的前端,强调的是信息的沟通与互动,突出信息和服务的即时性,而政府网站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台,强调政务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突出信息的权威性和服务的效果,两者是前端和后端的关系,或者说是窗口和平台的关系,二者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互为依托,相互协作。发挥更大作用。

具体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政府开微博,是信息公开与时俱进的表现。信息公开是推进服务型政府、透明性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公民合法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微博在信息公开方面也日渐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公布政情、资讯,获取与民众更多更快更直接的沟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效果更为突出。在这方面面成都市政府官方微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政府微博不仅可实时传递相关政策、公开信息、政务动态,同时还可发布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如交通路况、天气状况、就业情况等。在官方微博的语言风格上,趋于口语化、平民化,紧贴实际,紧贴生活,迎合广大网民口味。而这些信息的详细内容、延伸扩展内容则由政府网站来做支撑,有的放矢。政府网站体现的是一个政务信息文档库和检索库的角色。

在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特别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微博可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并实时跟踪报道活动和事件的动态。在将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告知的同时,也为政府网站精心策划、制作专题争取了时间。二者能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信息发布联动,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作用更加明显。

具体在网上办事服务方面。政府微博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咨询、求助、建议和反应问题方面,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它很难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对接在一起,目前还无法实现基于微博的一站式、全流程网上办公。政府网站则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将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流程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搭建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并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对接,实现全流程的网上办理。微博可用来发布办理过程信息,与服务对象进行快速交流沟通。网站与微博二者结合在一起,则可以使政府的网上办事服务既贴近又深入,更易于让老百姓及时地获得所需办理服务的信息,并且能够在网上完成办理过程。

具体在公众互动交流方面。政府微博在互动交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政府微博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畅通的交流平台,能够帮助营造良性的政府与公众关系。政府职能部门放下架子,用鲜活、通俗的文字与公众进行交流,让微博真正成为政府与公众双向和谐的交流渠道,惟其如此,政民关系才稳固、才长久、才鲜活,而微博本身也才能赢得人气,才能取得成功。 二者如何结合呢?一是政府网站将政府微博的发言入口、微博内容采取技术手段提取到页面相应位置,形成内容整合,提高网站的互动力。二是政府网站在进行在线访谈、专题报道、征集征询活动时,政府微博给予配合,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影响力。二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政府在营造政府与公众良性关系上不断改进,进而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政府开微博,也是政府网络问政的全新挑战。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的交流互动,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不仅只是宣传展示那么简单,更需要有开放的思想观念,适应网络的从政态度,贴近网民的言语信息,这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微博考验着地方官员能不能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也教会许多官员如何在网络环境里对公共危机做出积极应对,如何推动民主政治、促进问题解决、提高执政能力。微博会让政府更加注重使命和责任 。

在微博应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对微博的非正式性和欠可靠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方案。

微博的优势在于简短快速,及时传播信息。但作为社会管理部门的政府,许多信息的公布必须做到权威可靠,经过审核落实程序,才不至于由于不准确的信息和表态让政府随后的工作处于被动和困难之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必须认真研究考虑。

可否在微博发布简短快速的信息时,说明:“据初步获得的信息或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信息发布,准确信息以政府网站等媒体上的正式信息为准”之类。这样在快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正式发布信息之间兼顾,避免将来行政管理或法律上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微博主要用于社会关注的信息的及时发布和简短通报,不适于要求必须正式正规提供全面信息的情况。

其次,要注意协调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的应用管理。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既是政府进行社会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又是政府的官方媒体,信息和服务内容必须做到及时、准确、权威。目前政府网站大多由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负责,而政府微博则没有统一的模式,即使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和微博,也可能存在管理上的不统一,各地应注意协调好二者的组织管理关系,避免出现矛盾。要注意把握政府微博的管理方式。与政府网站的管理不同,微博并非简单的布告牌,而是一个议事场,更多的是要追求一种平等和直接的沟通。所以,政府微博应该多发布一些能够引起网民兴趣、能与之互动的话题,而不能只是公布一些自己想要发布的信息。譬如,发布政绩就不如发布一些有关民生的政策,这样既可以传播政府形象,又可以利用网民的反应来矫正一些不良的趋向或防范一些不好的反响。同时,微博的语言要网络化,贴近网民的习性,不能说官话、套话、空话,更不能对网民的互动置之不理,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注意避免政府微博的空洞化。政府微博也要和政府网站一样精心组织、认真管理。有的地方在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通微博,却因为不了解微博的特性,限制了部分评论功能;还有的政府微博“官味”或者“宣传味”太浓,为网友所诟病。网络从来都是“众言堂”而不是一言堂,企图限制、删除或者关闭博友的评论,或者说官话、套话,不仅无法达致预期的沟通效果,而且会给政府的形象带来极大损害。所以要禁止“限制或关闭评论”、“官话过多”、“回复不及时”等现象出现。这就要做到开通有准备、管理有组织、工作有规范、人员有培训,切不能想当然地开通了事,让微博“盲目”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微博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建设。现实中,不少政府部门对网络、博客、微博的真实态度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甚至有一种怀疑、恐惧的心理。这种“畏网”心理,导致不少政府网站、官方博客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摆设”,并没有真正起到政务公开、行政透明的作用。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服务和网络问政的实施。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确定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在政务活动中的法定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来确保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运作的规范性、权威性。

从实际看,既使以领导个人名义设置的微博,只要表明或被公认了其公职身份,这个微博就不再成其为纯个人的微博,而会被网民认同为与其履行公职有关的信息交互窗口。所以,不论是以党政领导个人名义还是以政府机构名义开设的微博,都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和回复处理的有效机制。特别是一些高级党政领导事务繁忙,很难长期依靠个人全部亲自打理来维持和回复其微博,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来协助微博的信息处理和及时回复。

伴随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政府面对的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而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挑战,把挑战转变为发展的机遇,就需要政府自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工作方式,大力实施电子政务,突出抓好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这处理过程中,政府微博可能也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作者刘稚系新疆自治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张亚系新疆自治区哈密地区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岳才勇:新疆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电子政务办公室)

※资料链接◆微博动态※

微博成为官员必修课

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委党校已经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也有“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课程。浙江省委党校最近也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

浙江组织部门开官方微博听取民意

3月11日,浙江省委组织部和全省11个市委组织部开通了官方微博,一起织“围脖”、听民意。 浙江省委组织部称,开通组织部门官方微博,是浙江省、市两级组织部门继去年面向公众开通电子邮箱之后,又一个利用新型媒介搭建的组织部门与党员群众的互动平台,是推进“阳光组工”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探索。

浙江海宁司法局首推微博公文

4月2日,海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发布《关于启用微博公文的通知》,在全市司法系统内推行微博公文。随即,海宁市司法局官方微博发出01号微博公文,开全国政府机关微博发公文先河。

宿州开微博推阳光司法

宿州市中级法院开通法院官方微博,以“服务百姓、沟通民意、展示形象、宣传法制”为宗旨,与网友开展互动,展现信息化时代法院新形象。

篇5:网络问政

1.‚我的提案会及时发在我的博客上。‛2010年两会上,问及政协委员的提案,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不少代表、委员都开设了博客,直接在网上亮晒自己的建议、提案,或者意见观点,有的甚至公开征集网友的点子建议。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教授所言,网络,正成为民意舆情集中的空间,因为这里开通着永不堵塞的民意直通车。

据一份权威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比2008年增长20%以上,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一项网络调查更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认同‚网络问政‛,认为这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民主政治充

满期待。

2009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断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直接倾听民意。农业部、环保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也纷纷在网站上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问政,渐成时

尚。

‚两会上我的不少建议、提案,都是通过网络征集到的,不少都是网友的好主意。‛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这样坦言。王旭东委员更是认为,在未来‚经济转型‛、‚拉动内需‛、‚医改‛、‚教改‛等一系列宏观决策部署的落实中,网络必将成为各级领导层制订决策、了解基层民生的又一个好帮手。在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上,‚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对代表委员说‛等栏目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普通民众与代表委员的权利无异。网络问政,将成为常态,让我们都来习惯这一表达。

2.网络,无疑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民众呼声在网上聚集,百姓疾苦在网上晾晒。可以这么讲,互联网不折不扣地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留声机‛甚至是‚扩音器‛。通过网络,官员足不出户便能了解民生,无疑‚延伸了‛官员的耳朵和眼睛。这种‚零距离‛、‚全天候‛的方式,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民生问题来得更加快捷、更加原生态。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与‚2009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湖南行‛全体代表一起畅谈‚网事‛时介绍说,‚要通过互联网把最偏远的民生问题摆到最贴近的案头上来解决‛,高度重视互联网、积极利用互联网,使之成为各级官员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执政为民的新风尚、推进工作的新平台。

3.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被广大网友尊称为‚中国第一网民‛。此举开创了‚网络问政‛的先河。2008年也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

总书记与网民的首次在线交流,让‚网络问政‛这个原本还比较生疏的词语,变成网络热词,在全国上下掀起一片高潮。以浙江为例,2008年11月,浙江在线在全国率先推出‚省委领导系列访谈‛,10位省委常委分别做客直播室与网友直接对话,相关专题页面访问量达3757万人次,网民提问跟帖和留言达10118条。2008年至今,仅通过浙江在线与网民互动的浙江官员就达到60多位,并成为一种常态延续着。2010年伊始,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楼小东就走上网络,就网民关心的国土、房价等问题互动交流,拉开了新一年‚网络问政‛的序幕。

‚网络问政‛不仅在浙江遍地开花,全国各地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沈明才说,7年前,中国官方媒体通过网络开展‚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以及‚我有问题问总理‛时,参与网民仅数千人;而2009年,仅一家网站的此类调查,就收到30余万张投票、4万余条留言。‚从屈指可数的数千人,到30余万张投票,这组数据足以看出‘网络问政’发展之迅速。‛沈明才说,前不久,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网络问政‛要求。

4.网民在热点事件中发挥积极效果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事件,再到‚钓鱼执法‛事件……网民的力量不可小觑。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近三成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

有着10多年上网经验的齐奇,对网络在热点事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有感触。他说,兰溪法院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的事情,最早就是由网

友发现并举报的。

‚这体现了网友对法院工作的监督,行使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是个好事情。‛齐奇说,一直以来,法院对很多群众来说感觉非常神秘,基本上只能从新闻报道中了解一些情况,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其中既有符合实际的情况,也有很多误解或者不完全的信息。而通过‚网络问政‛零距离地跟网友交流后,人民群众不仅更加了解法院了,而且更加支持和理解

法院的工作。

5.虽然当前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但对于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仍然存在于部分政府部门中。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政府网站作为地方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是长期打不开;要么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新非常不及时;要么是寻找信息非常困难,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是花费大量时间后仍是一无所获。

而且,现在很多官员对于网络民意在心里仍比较抵触,面对网民‚问事于政府‛,诸如‚已阅‛这样的答复常常让网民无所适从。他们对网络民意的反应是被动的,也就是当一件事在网络上已经议论得沸沸扬扬,相关政府部门的反应才姗姗来迟,这就有一种被网络推着走的意味。因此,网络问政应该突出主动性,主动了解网络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如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所言,我们现在有4亿多网民,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且包含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当网络民意愈来愈被政府重视时,如何让网络问政成为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网络问政无疑很‚好看‛,体现了政府在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但如果让其有丰富的内容而变得‚好吃‛,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工程,就需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的制度通道。没有制度的推动,网络问政有可能成为‚一阵风‛,只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热度特别高,而一旦过去,也就迅速降温。同时,如果没有制度约束,网络问政也有可能成为因人成事的现象,随着某一位领导的更换而变得不稳定。显然,从重视到倚重,网络问政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谈道,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一个开放的社会,首先是信息的开放,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是欺骗和奴役的基础。在互联网政治时代,信息的被控制较之过去变得更加不易,成本更高。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公开化与阳光化,对信息垄断具有天然的颠覆作用,是开放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新动力。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中国迈向开放社会的转型速度。

麦克卢汉曾经说:‚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当网络参与政治之后,它将更便捷地推动官员与民众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在2010年的‚两会‛中我们看到,网络使得公众与代表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公众的政治参与将不仅仅限于投票,更方便了内容上的传达与参与。〖=2〗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只是嵌入现行体制内的技术工具,网络问政与民主政治是两个概念,不会自动消除现行政治的沟通难点,网络舆论不能代替正常的制度解决社会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的是常态的制度化的治理,我们不能把解决社会矛盾冲突过多地寄希望于在网上闹成新闻事件,或者直接在网上联络到更高层的领导。

对于‚两会‛代表而言,偶然地从网络获取某个民意,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必须有现实的政治参与的制度衔接,网络问政才能够真正落实到现实政治,就此而言,且不说网络问政,即使现实中的政治参与,也亟待制度性的保障。在网络问政火热一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常态化、固定化和制度化的信息沟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公开的回复与处理的问责机制,让公众与网民参与监督。确保网络问政中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回应,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施政实践当中,从而让网络科技切实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

7.网络具有不具名、上网的每个人都能够发表意见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同时也是网络问政需要解决好的问题——网络问政如何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和作秀。现在来看,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既然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民意的方式,政府就应该把它制度化,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部门当中去。

比如说如何将这些网络上分散的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类,然后再细化到日常工作当中去,而且还急需解决怎么去回复网民、这件事情如何处理的问题。处理的过程结果都需要公布给网民,而有了这样的机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能否在政府网上建立一个常规的渠道,而不是再像网民发帖子这样东一句西

一句。

8.尽管网络已成为中国网民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然而,仍有一些官员对于在网络舆论监督下执政‚非常不适应‛,对网友意见充耳不闻,以致‚网络问政‛平台成了摆设;也有一些省市、厅局网络问政工作开展得不均衡,县级政府开展得更少,有的不是缺少网络问政的平台,就是缺少实质内容,缺少交流互动的更是普遍现象。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如何防止表面化、形式化、作秀,从而把‚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需要有关部门

拿出诚意与勇气。

9.网民通过‚广东省网络问政平台‛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当事人通过‚网上信访‛反映的诉求,经筛选后由广东省委办公厅交给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办理,限期3个月办结。这项从2009年7月开始实施的尝试,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广东有关党政部门‚施政‛的有效力量。

由广东省委办公厅组织召开的第三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暨网上信访事项交办会上,广州市委、广东省民政厅等14个单位分别承办了20个问题和事项,涉及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医疗保障、综合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5个方面。其中,包括广州东圃镇石溪村‚黑诊所‛泛滥等7个网友集中反映的问题,以及韶关一些工厂经常夜间排放刺激性污染气体影响附近居民身体健康等13个网

上信访事项。

据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介绍,这些交办事项要在3个月内办结或作出说明,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上报省委办公厅。2009年7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第一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交办了网友强烈反映的17个问题,目前均已得到解决或答复;2009年9月,又召开了第二次‚交办会‛,交办了20个问题,目前已有18个办结,剩余的2个问题正在办理之中。每次‚交办会‛均召集全部承办单位负责人参加,并在网上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以接受网

友的监督。

据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处通过建立在相关网站上的‚网络问政平台‛等收集网友意见,经筛选后进行交办,并对交办事项进行跟进,在网上发帖将处理情况告知网友。

广东省信访局则于2009年7月建立了网上信访频道,并增设了网上信访办理处。网上信访量由初期的每月500多件,上升到目前的每月1200多件。2009年,广东省信访局共受理网上信访事项12938件,占该局信访总量的20%;共交办网上信访事项3139件,其中2305件办结,办结率为73%,739件的办理情况和结果在网上公开。

10.互联网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载体,要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新方式,要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处理网络意见的专门办公室,各政府门户网站特别是县级网站,应开辟专门的栏目,同时推广网络发言人制度;二是各级党政领导应定期上网倾听网民意见,定期举办网络意见办公会,为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渠道,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良性互动;三是建立网友留言办理反馈等制度,让网友意识到自己的意见、看法得到落实、回馈。

实施‚网络问政‛,是落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改进政府工作、创新政府服务的时代要求。网络问政,要真正重视网意,关注网意,把网络当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重要平台,不能搞形式主义,政府应通过网络‚问政‛、‚问事‛的制度化建设,确保问题答复的时效性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度。因为及时发现问题,措施得力,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情绪,还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篇6:网络问政

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

1、政府态度积极;

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

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

1、加大沟通,以了解民情、完善管理、引导舆情;

2、吸收民智,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三、“网络依赖症”指干群沟通渠道过分依赖网络,互动机制畸形发展。一是干部有以网络民情取代下基层的倾向;二是网民过分倚重网上信息和诉求。

四、学者担忧网络问政的理由有:

1、网络普及率和覆盖人群有限;

2、网民结构在城乡、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失衡;

3、干群上网沟通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信息少、更新慢、影响力不高;

4、平台共通难,有效信息整合分类难度大;

5、存在网络水军操纵民意,影响政策的风险;

6、存在网上泄密和外国干涉内政的风险。

五、就“官员A”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遭遇拟写一份微博留言稿,作为他回复广大网友的参考。(10分)要求:1.体现诚意,说明实情,赢得理解; 2.简明、通俗,利于网民理解; 3.不超过200字。

尊敬的网民朋友:感谢你们的关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的批评永远会警醒和促进我们的工作。确实,身为公务员,仅仅对校车惨剧表示痛心是不足的。尽管这次事故是由责任人违法超载和违规行驶造成,但我们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交代。同时,给广大网友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加强校车管理,从严防范此类事故。

【赋分说明】

1、整体上按表达谢意、承认不足、说明实情、工作安排的逻辑顺序作答,语言得体给3分;作答环节不足或顺序混乱、语言不够得体酌情给分。

2、表示感谢给1分,承认不足1分,说明实情给3分,工作安排2分,共7分。关键点分别为:警醒和促进、不足、违法超载、违规行驶、监管不到位、善后事宜、加强管理。

六、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有:

1、主体不对等、功能单一。政府大多“以我为主”发布信息,互动少,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少;

2、文风呆板、回应迟钝。官话套话多,内容单一,有用信息少,消极逃避不同意见;

3、规范缺失、监管不力。有的微博为了名声和利益,肆意炒作;防范泄密等风险能力不强。

七、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有:

(一)、统一制度,完善机制。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2、规范实施细则,形成固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责任到人,加强监管。

1、完善平台,增加互动和网民参与力度;

2、改革文风,坚持讲真话、办实事。

(三)、加强学习,提高效率。

1、学习网络知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学习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八、有人认为:网络世界信息发布充分及时,使人兼听而明智;网络问政更是当前揭露贪腐官员,倒逼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的最好平台之一。因此,网络空间应该是不受管制 的自由领地。请你针对这种观点,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自拟题目,中心明确; 2.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内容要点】

1、网络空间巨大优势:交流充分、个性解放、参与方便,干群有效交流的全新形式。

2、网络世界的弊病: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各方利益主体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平台。

3、网络空间是自由的,但也是有边界的,需要适度监管,应以促进国计民生为导向。

4、可以结合以上各方面全面论述,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深入论述。

维护网络自由政府当有为

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术,从书报广播到网络微博。交流媒介的变革过程,就是我们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我们自由空间的拓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政府网站的建立和政务微博的兴起更是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问政成了实现人民民主权力的最新形式。与通过著书立说、报刊杂志和上访等传统渠道相比,网络问政参与方便,准入门槛低,交流直接,是实现干群充分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008年以来,许多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走进BBS论坛、开设博客或个人邮箱、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凡此种种,都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全新形式,大大促进了干群和谐和执政效率。

网络问政需要依法有序。网络行为有其先天弱点。当前,网络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网上规范更没有深入人心,网上言行杂乱无序。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虚张声势,虚实难辨是其主要缺点。

另一方面,网上言论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大多数片面偏狭,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利益的诉求平台。欺诈行骗,网络盗窃等非法行为更是防不胜防,对个人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就需要政府在风气引导、信息鉴别和监管方面有所作为。一要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力量,坚决打击欺骗行诈、煽动闹事的不法之徒;二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技术,积极保护网络世界的真实健康;三要创新形式,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理性引导,增强其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其辨别力和防范意识。

上一篇:雨作文60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读书的体会与心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