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2024-04-12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共8篇)

篇1: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国学讲堂——《孟子》之《“以力假仁者霸”》教案

全椒县第三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对《孟子》之《“以力假仁者霸”》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孟子思想中的“以德服人”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对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孟子》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孟子》之《“以力假仁者霸”》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孟子思想中的“以德服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孟子》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合作学习模式的小组活动体会学习《孟子》的思想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在国学课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孟子的有关故事和他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先来考考自己,看谁对孟子了解多。

二、检测原有知识:合作学习活动一,我所知道的孟子

1、每个同学回忆有关孟子的知识:文学常识、有关故事、政治思想、著作等。(1分钟)

2、与小组的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知识,3、所用学习策略:轮流讲。

4、用时:3分钟。

5、奖励方法:完成任务的小组得2 分。

6、管理策略:随机抽问

7、相关资料:

a、孟子简介: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b、《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孟子名言接龙小竞赛

1.引言:孟子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他的很多话语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例如:“ 彼一时,此一时也”;“尽信书,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还知道有哪些孟子的名言呢?小伙伴们,让我们赶紧来测试下吧。

2.方法:小组同学进行 孟子名言接龙小竞赛,看谁知道的多!3.学习策略:轮流说(A→B→C→D)。4.时间 : 1分钟。

5.检查效果方法:随机抽问。

6.奖励措施:完成活动的小组加一分,随机抽问能回答的加一分。7.教师总结归纳,屏幕展示孟子名言,学生集体朗读。孟子名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学生自由背诵5分钟。

四、学生朗读印发的资料六

【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五、合作学习活动二:疏通语句 • 步骤:

1.自读文段,对照注释理解字句意思,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翻译课文。(3分钟完成)2.学习策略:轮流讲。

按(A→B→C→D)顺序每人翻译一句 ,小组内共同解惑,2号记录有疑惑的问题。(3分钟完成)3.各小组互相解惑。4.随机抽问。

• 【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六、合作学习活动三:联生活,谈体会 看视频:《 <孟子>——国学经典 》中 “以力假仁者霸”部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以德服人”的理解。

1.学习策略:思对论。2.步骤:

思:独立思考(1分钟)。

对: A→B,C→D(2分钟)。论:小组分享(2分钟)。3.随机抽问。

七、课堂小结:自己要做个有德行的人,将自己的道德理论落实到生活去,以身作则,那你身边就会有许多的良师益友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孟子思想中的一些精髓,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用孟子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八、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之《“以力假仁者霸”》。

篇2: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难点: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教前分析:

启发学生“聆听音乐,发挥想像”。这首乐曲都是标题性作品,富于描写性。教师在开始时仅提出一个大概的命题和提示,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倾听之后谈谈自己所想像的“画面”,允许、鼓励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课

师: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3、师:完整欣赏一遍作品。同时边听边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峡谷日出升起是一种什么景象?(壮观、美丽)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讲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感受一下音乐是如何来表现渐渐升起的日出?

四、分段欣赏乐曲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篇3: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2015 年4 月15 日, 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 “2015 年上半年泰州市特级 (骨干) 教师 “牵手农村教育” 送教活动”, 观摩了苏科版 “§12.2 证明 (1) ” 课题的教学, 其中有一个片段:“议一议: 图1 中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请问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 教者让学生思考片刻, 请学生回答, 结果学生纸上谈兵, 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毫无活力, 本该让学生经历 “画一画、 剪一剪、 拼一拼” 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就在老师的轻描淡写中滑过了, 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错过了探索活动、 积累经验和获得结论的机会。 而在另一节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教师充分让学生体验取特殊值计算、 观察、 猜想、 验证的过程, 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用配方法判别代数式值的本质的提炼, 缺乏对活动过程的概括和对活动的结论的拓展, 使得显性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蜻蜓点水”, 数学思想的显化提炼肤浅, 使得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就以这节课为例, 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与同行交流。

二、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 “直观判断不可靠”“直观无法做出确定判断”,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确定一个结论的正确性的过程, 初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了解计算推理证明的格式和理解反例的作用, 利用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严谨、 结论的确定、 言之有理、 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

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中有大量的适宜学生活动的素材, 课本中采用了 “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 的流程, 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 “试一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 (数学中的问题) , 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 让学生明白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验证, 如测量, 这是一种实验或操作活动。

环节二 “议一议”——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道路的面积的大小 (生活中的问题) , 让学生直观感知、 猜想哪条弯曲的道路面积大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点拨, 发现图形的平移和计算的手段或者方法, 可以证实: 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议一议”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觉并不可靠, 从而让学生感知 “证明” 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三 “做一做”——计算代数式的值, 进而猜想, 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的过程, 一方面, 感知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论证结论的真假性, 从而感受 “证明” 的必要性, 体会“证明”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四 “数学实验室” (1) ——边长为8 的正方形剪拼成一个长为13、 宽为5 的长方形, 这是一个直觉与逻辑不符的例子,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 数学的结论, 完全凭直觉、 操作、 实践判断是不行的, 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验证, 虽然此问题学生现在暂时还不能解决, 但这类悬念有利于学生感知“证明” 的必要性; (2) 操作测量发现结论, 这是个正确的结论, 但暂时不能证实, 此悬念促使学生向往、 追求着 “证明”, 换言之, 这些活动的开设, 为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证明、 什么是证明、 如何证明打下基础。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经历直观并不可靠

师: 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生1:筷子变粗了。

生2:筷子变弯了。

师: 筷子真的变粗了、 变弯了吗? (教师拿出水中的筷子让大家看)

生众: 没有。

师:说明我们的眼见一定为实吗?

生众:不一定。

【设计意图 】 选取学生的 “生活现实”, 开展活动, 激情引趣, 让学生经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过程, 初步形成直观并不可靠的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以下活动素材以导学稿的形式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

2. 动手操作, 掌握度量验证的方法

师: 先观察图3 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生众:AB。

师:如何验证?

生1:度量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生2: 可以把圆规的两脚张开先让两脚与线段AB两个端点重合, 再比较此时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与线段CD的长度。

师: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验证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 】 选取一个简单的 “数学现实” 问题作为学程的起点, 让学生了解观察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 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掌握度量和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3. 实验操作, 了解计算说理的方法

师: (1) 在提供的模板中取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按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 用胶带粘好。 (苏科版数学实验手册提供的附录材料)

(2) 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能按图5 恰好拼成13×5 的矩形吗? 动手试一试!

(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很快就依葫芦画瓢完成了图4 到图5 的剪拼)

生众: 能!

师: 真的能吗? 拼图的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 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1: 不能。 因为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4, 而图5 拼成13×5 的矩形的面积是65, 64≠65, 所以不能拼成。

师: 很好! 我们通过计算推理, 发现了由图4 到图5, 面积变大了, 这说明什么?

生2:图5中一定有空隙。

生众: (学生面带困惑)

师: 为了验证生2 的想法, 下面, 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图6 和图7 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把两幅图同时放大, 图7 中的空隙越来越明显)

生众: (点头)

师: 如何来说明图7 中有空隙, 随着今后我们的学习, 就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 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索活动, 学生由此获得的结论, 往往深信不疑, 而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说明这个操作活动获得的结论并不正确, 再运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观察,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思辨推理, 体会实验、 操作获得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进一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4. 计算猜想, 感受说理的两种策略

师: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生1: (结论1) 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相等;

生2: (结论2)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偶数。

生3: (结论3)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正数。

师:如何来说明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

生4: 结论1 一定正确, 因为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等于10。

师: 对, 我们通过计算能说明结论1 是正确的, 那结论2 呢?

生5: 不正确, 当x=1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为1, 1 是奇数, 而不是偶数。

师: 很好, 像生5 这样, 通过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 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命题是假命题, 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通过举反例可以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 那结论3 呢?

生6: 正确, 因为x2-2x+2= (x2-2x+1) +1= (x-1) 2+1, 因为 (x-1) 2为非负数, 所以 (x-1) 2+1 为正数, 所以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正数。

师: 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对代数式进行变形、配方, 从而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这是说理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 基于学生计算获得的猜想, 有的正确, 有的不正确, 从而让学生了解说明一个结论错误的方法, 即举反例, 而要说明一个结论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 步步有理。 这样, 在互相交流中提升对归纳思想本质的认识, 克服思维定式, 完善认知结构。

5. 学以致用, 内化说理的方法

师: 某公园有一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如图1) ,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大家直观感觉呢? (教师提供模板张贴在黑板上)

生众: 图2 面积大些。

师: 今天下结论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怎样来说明呢?

生1: 图1 的小道的面积是b平方米, 而图2 小道的面积不怎么好求!

师: 怎样求出图2 中小道的面积? 请大家动手操作、思考一下。

生2: (到黑板前, 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可以把图2左右两边的草坪拼到一起, 构成一个长为 (a-1) m、 宽为bm的长方形, 所以图2 中小道的面积为ab- (a-1) b=ab-ab+b=b (平方米) , 因此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

师: 通过平移左右两个不规则图形, 把它们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通过计算推理就可以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平移) 和计算的过程, 运用数学说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6. 画图操作, 升华证明的必要性

师: 如图8: (1) 画∠AOB=90°, 并画∠AOB的角平分线OC;

(2)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 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 F, 并比较PE、 PF的长度;

(3) 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 比较PE与PF的长度。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你的结论一定成立吗? 与同学交流。

师:大家动手操作一下, 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1:PE=PF。

生2:PE=PF。

师:大家都是这样吗?

生众:是。

师: 那能说明PE=PF吗?

生3: 不能, 仅通过几种特殊的位置得到的猜想, 不具有一般性。

师: 对, 特殊不能代表一般, 但特殊可以反映一般的某些特性, 这个结论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成立? 我们借助于电脑探究一下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制作如图9所示的图形, 将三角尺绕直角顶点P旋转, 从中度量PE、PF的长度, PE与PF的长度在任意位置都相等) 我们直观感觉PE=PF, 但如何说理呢? 这就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 前面几个观察、 操作、 实验活动, 获得的结论错误的较多, 而这个活动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直观感知的结论有时正确有时并不正确, 使证明呼之欲出, 凸显数学证明的认识价值, 为下一节课对证明的深入探究做铺垫。

7. 归纳小结, 画龙点睛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 观察、 操作、 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但仅凭观察、 操作、 实验探索发现的结论, 不一定都正确。

生2: 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 必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

师: 我们今天学到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呢?

生3: 运用计算进行推理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师: 像这样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就叫作证明 (教师板书课题) , 下一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如何进行证明。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的方法?

生众: 举反例。

【设计意图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概括、 归纳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建构知识体系, 同时揭示课题, 使学生对证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使学生对知识、 技能、 思想方法的总结融为一体, 使思想方法有了载体, 知识技能有了灵魂。

8. 当堂练习, 活化说理的方法

(1) 今年五一节期间, 王老板在其经营的服装店里卖出两件衣服, 售价均为168 元, 其中一件盈利20%, 另一件亏损20%, 问王老板在这次的交易过程中是赚了还是亏了, 还是不亏不赚?

(2) 如图10,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5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均匀的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 (把地球看成球体, 赤道的周长C约为4 万千米)

【 设计意图 】 两个练习题, 一个是代数问题, 一个是几何问题, 一方面, 及时反馈发现学生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提出: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一方面, “数学活动课” 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另一方面, “ 数学活动课”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 利用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 操作、 归纳、 抽象、 概括、猜想、 验证、 交流、 反思等多样性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 数学活动课, 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 创造性、 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 “活动” 是一种启发、 一种诱导、 一种方式, 目的是通过 “活动” 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 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 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设计数学活动课, 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活动素材、 学情基础、活动环境和角色转换。

1. 活动素材——合理性

合理的数学活动素材, 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在数学活动素材的过程中, 要考虑素材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1) 可操作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活动素材要贴近生活, 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有亲切感, 愿意参与并进行活动, 如本案例中第一个素材:“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经验, 这些知识经验经过再造方能成就新知的积极迁移; 二是操作活动所用到的知识与经验应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亲身经历的,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使用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未知领域问题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如本案例中的第二个素材:“先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注意归纳活动结果, 把外显的活动转化教育形态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探究性指: 活动素材具有探究价值, 活动素材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想象或者思路进行活动,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进而达到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 四、 五、 六个素材。 设计开发数学活动素材时, 要避免产生 “伪数学活动素材”, 即将 “抽象” 转化为 “形象” 的演示活动。 课堂上的演示活动既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也没有学生的经历、 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课。

2. 学情基础——可行性

学生认知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起点。 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时, 活动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思考与探索; 活动的组织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环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此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个体性。 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充满个性色彩的感受、 体验、 感悟与收获并不相同, 学生发现的结论呈现个体性和多样性; 二是情境性。 本题通过设计x取一些特殊的偶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值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适当的自我反思、 自我内化、讨论与交流, 不断引导学生拓展与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真正达到理性的领悟。 三是内隐性。 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清晰的, 可用语言来表达, 是外显的, 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缄默知识的特点, 具有内隐性, 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如有一位学生在判断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偶数” 是错误时, 知道举例子说明, 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尽可能地清晰化、 明朗化、 外显化, 从而加深与拓展学生活动经验,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3. 活动环境——保障性

从数学活动课的定义看, 数学活动课的环境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操作活动环境; 二是多媒体模拟活动环境; 三是数学思维活动环境。 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活动内容, 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进行数学活动的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一, 适合在实物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一个活动素材,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实验, 不仅获得对问题的认识、 理解和解决, 也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 其二, 适合在多媒体模拟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个活动素材, 虽然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活动模板, 但由于操作、观察误差等因素, 仅通过动手拼图操作, 不易发现中间的空隙, 而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便可一目了然, 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了加工重组, 使知识的发生有理、 有序、 有据, 自然流畅,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三, 适合在头脑中模拟实验活动的全过程, 并通过思维活动检验实验的可行性, 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素材, 是数学知识内部的问题, 需要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进行计算、 变式推理来解决。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的目的、 特点和可操作性恰当地选择活动环境,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4. 角色转换——灵活性

数学活动课是一个新课题。 教师在活动课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 在起始阶段,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鼓励学生参加活动, 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内容, 活动素材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并且适合不同的环境; 在实施阶段, 教师则是合作者和点评者, 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 发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活动评价阶段, 教师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思维的引领者, 在正面评价学生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领学生思维, 从活化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学活动本身是设计数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 感受、 探究数学过程是设计数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数学活动过程中, 杜绝任何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展示, 应将数学活动理解为数学教育的一部分, 是数学学习方式的一种进化, 数学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掌握方法、 发展思维。不能将数学活动只停留活动层面, 要将活动结果 “数学化”, 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 把握数学的规律。

最后, 需要提及的是, 数学活动课中常见问题, 例如, 方向不明, 忽视活动路径的设计; 力所不及, 忽视学生的数学基础; 买椟还珠, 忽视活动内容的选择; 无源之水, 忽视活动方法的衔接等。 因此, 设置 “数学活动课” 要注意五 “有”: 联系实际, 要有趣味性; 关注环境, 要有保障性; 把准学情, 要有可行性; 评价效果, 要有激励性; 凸显方法, 要有过程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生成、 拓展、 提升与内化, 有价值的、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层层递进、 论证步步为营、 收获粒粒归仓的学习 “场”, 并在这独具魅力的场景中生长出一个个明晰的 “生长节”, 形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 “知识烙印”。

参考文献

[1]马文杰, 鲍建生.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特征[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2) :23-26.

[2]马敏.基于“数学经验再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12) :37-39.

篇4: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1.下列式子计算正确的是().

2.如图l,∠1=20°,AO上CO于点O,点B、O、D在同一条直线上,则∠2的大小为().

A.70°

B.20°

C.110°

D.16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

B.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4.如图2,在△ABC中,DE∥BC,CD平分∠ACB,DE平分∠ADC,∠B=40°,则∠A的大小为().

A. 40° B. 60°

C. 90° D. 120°

5.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2> 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a=-2

B.a=-l

C.a=l

D.a=2

6.如图3,下列各组角中能构成同旁内角的是().

A.∠1和∠5

B.∠4和∠5

C.∠7和∠8

D.∠3和∠6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A(-5,3)

到点B(3,-5)的平移过程可以是().

A.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B.先向左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C.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D.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8.如图4,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从点A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运动,物体甲沿逆时针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乙沿顺时针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开始运动后第2015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A.(-1,1)

B.(2,0)

C.(-2,1)

D.(一1,一1)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

10.已知下列各数:0.515 153 45、0、0.2、3π、22/7、6.101 001 0001…(每2个1之间依次多1个0)、131/11、√27.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____.

11.将宽度一定的纸条按如图5所示的方式折叠,若∠1=65°,则∠2=____.

12.如果电影院中“5排7号”记作(5,7),那么(3,4)表示的意义是____.

1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x轴下方的一点A,到x轴的距离为1/2,到y轴的距离为1/3,则点A的坐标为____.

14.如图6.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一种方法,它的依据是____.

15.如图7,若中国象棋棋盘(不完整)上“将”位于点(1,-2),“相”位于点(3,-2),则“炮”位于点____.

三、解答题(共75分)

16.(8分)计算:

17.(9分)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4),B(一1,-2),O为坐标原点,把△AOB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O’B’.试写出△A’O’B’各顶点的坐标.

18.(9分)如图9,AD⊥BC于点D,EG⊥BC于点G,∠E=∠1.求证:AD平分∠BAC.

19.(9分)如图10,点E在DF上,点B在AC上,∠1=∠2,∠C=∠D.求证:AC∥DF请将下面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l=∠2(已知),∠1=∠3,∠2=∠4(

),

∴ ∠3=∠4(等量代换).

∴____∥____().

∴∠C=∠ABD().

∵∠C=∠D(已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

20.(9分)如图11,在五边形ABCDE中,AE∥BC,∠A +∠B=α,∠C+∠D+∠E=β.猜想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1)根据图形写出你的猜想:____.

(2)请证明你在(1)中写出的猜想.

21.(10分)如图12,将△ABC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图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2,1),点B的坐标为(3,0).

(1)试写出点C的坐标.

(2)将△ABC平移到△A’B’C’,若点B’的坐标为(2,-3),试着画出平移后的△A’B’C’.

22.(10分)如图13,在四边形ABCD中,AB∥CD,∠A=ll0°,∠ABC=∠ADC,BE平分∠ABC,与CD相交于点E,DF平分∠ADC,与AB相交于点F

(1)求证:BE∥DF

(2)求∠BED的大小.

23.(11分)如图14,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请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如图15,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请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探究∠PAC、∠APB、∠PBD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结论.

篇5: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复习计划

一、复心思想及方法依据:

基于数学基础稍差,特制定此计划,以狠抓基础为重点。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查漏补缺,认真落实好双基教学,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复习内容及要求:

1、相交线与平行线: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知道对顶角相等,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意义。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导;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了解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真假,结合具体内容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好习惯。

2、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有序数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根据点写坐标、根据坐标描点;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三角形: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

4、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目标(化成x=a,y=b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并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觖实际问题。

6、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利用表格整理;掌握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理解一些统计的基本概念.能积极参与解决,从中感受教学的严谨性,并养成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能够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处理数据,并能够作出一些决策.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统计初步过程,会根据调查结果绘制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体会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

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逐步学会说理;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运用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利用表格整理;掌握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

四、复习方法及步骤:

1、以讲练为主,老师根据学生训练,掌握真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重点讲授。具体操作如下:每章节首先提示本章主要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做题,到掌握为止,几何复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出一些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注意归纳、注意解题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五、课时安排:

相交线与平行线………………………………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时

三角形…………………………………………2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课时

实数……………………………………………2课时

综合训练………………………………………2课时

篇6: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付剑波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 “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篇7: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教两个班超过100人。在这100人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大约30~40人,多数

同学基础不好,但在这两个班中,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热爱学习。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

(1)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以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为契机,领会精神实质,转变

观念,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

(2)学生知识能力所达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

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3)教研教改项目及目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 ;

(2)上好课,上好每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效率;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

(4)批好每一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及家庭作业;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好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

(6)及时指导、纠错,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教学计划进度(教学内容)

备注

周次

1相交线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相交线、垂线的性质

课时

4周次

2平行线及其判定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了解平行线的关系

课时

5周次

3平行线的性质与平移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课时 5

周次 4

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理解有序实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课时 3

周次 5

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课时 3

周次 6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课时 3

周次 7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外角

课时

3周次 8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推导

课时 3

周次 9

期中考试备考

课时

5周次 10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周次 1

1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含义

课时

3周次 1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体会消元的思想

课时 6

周次 1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为判断“估算”的正误如何确定解的策略

周次 1

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合理选择消元法和消元对象

课时 3

周次 1

5不等式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课时 3

周次 16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列不等式的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 5

周次 1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课时 5

周次 18

统计调查、直方图<莲~山 课件>

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 会画统计图

课时

5周次 19

期末考试备考

周次 20

篇8: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上午好!

七年级的孩子生理上在“变”, 心理上也在“变”, 这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作为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方法来疏导, 更要有严明的纪律约束他们。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上学期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开学初的养成教育

开学初的一个月, 班委会还在组建试用阶段, 并且学校事务繁忙, 是我感觉最累的日子。第一周,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并且尽快适应住宿生活, 连续三天我从早上7:00一直忙到晚上10:00, 学生熄灯入睡我才能回家。同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配合学校政教处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养成教育, 内容包括:《告学生及家长书》、《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南皮二中公寓管理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南皮二中誓词》、《八荣八耻》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学校提倡的, 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班级管理

1. 收发作业

入学后同学之间不认识, 发作业成了难题, 有的课代表干脆把作业往讲桌上一扔, 让同学们自己找, 耽误时间且秩序混乱。针对这一情况, 我每列桌选出一个小组长:刘璇、吴雨、王彩营、孙立凤、许达钰五个人, 每个人负责本列约16个同学的作业收发, 课代表只负责把这5摞作业交给老师。发作业的时候, 课代表先发给小组长, 然后小组长再负责发给同学们。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代表的工作量, 不到一周的时间, 收发作业秩序井然。

2. 纪律与卫生管理

众/心/齐泰/山/移

———七年级第一学期末班主任论坛

开学初班上的考核成绩很差, 主要是卫生和纪律这两项分数低。

个别学生爱说话, 导致自习课纪律不好, 于是经过我和班委会协商, 另外选出三个同学加入纪律委员的行列, 周一至周五分别由李佳欣、王亚琪、许皓钧、张培巍、王志强五位同学来管理, 每个人一周只管理一天, 这样不至于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纪律委员主要负责两项:课前秩序和自习课的纪律。对于纪律不太好的学生首先提醒, 两次提醒不改者记下名字减分, 再严重者由我来处理。执行以来班级秩序井然, 老师们都夸我们班进步很快, 非常感谢这些为班级工作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3. 学生量化管理

学生管理学生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 除了同学们的自觉遵守和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班规班约, 另外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就是对每个学生进行的量化管理, 内容涉及到学习成绩、纪律、卫生、常规等方面, 由班干部凭记录给每位同学打分。

一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三次量化成绩排名, 三次的总评作为《中学生素质报告册》划分等级的依据, 期末的三好学生就是一学期总评前三名的学生。家长会时, 我把学生评价情况公布下去, 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生和家长都很重视。

三、主题班会

本学期, 我们开了三次主题班会。

第一次是在开学第五周, 周一下午第四节课, 以《树立正确荣辱观, 创建和谐班集体》为主题的班会。首先请白晓喆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于雅琪同学创作的班歌《班级是家》。然后, 让同学们说一说学校或本班一些让人感动和让人反感的现象。下课铃声响了, 但同学们还有好多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王淑娥

话想说, 我说:“以后的班会我想由同学们自己主持, 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听众, 或者干脆不参与, 让你们充分交流, 畅所欲言。”同学们很期待, 我想让学生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锻炼自己, 一个人的口才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一生。

和谐的大环境下, 时刻有不和谐的音符, 比如有的同学下课打闹、有的讥讽同学、有的上课爱搞小动作等等, 针对这些现象只是叫来批评两句也起不了作用, 于是我安排了第二次班会, 由许萧函、李佳欣主持了《夸夸我们的同学》为主题的班会, 目的除了表扬好的同学, 也让夸不到的同学从中得到教育。班会后我了解到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 虽然这期间内线喇叭不断地广播通知, 还有几个同学出去领《同步训练》, 短短30分钟的主题班会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以活动为载体, 以营造氛围为主, 让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 这样的活动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次是在期中考试后, 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学习方法不当, 于是我安排了期中测试前五名的学生:于雅琪、白云霄、吴迪、李玉磊、邢凯介绍学习经验。我问:“你们几个出一个主持, 谁想试一试呀?”吴迪把手举得很高说“我”。整个主题班会, 主持自己写材料, 安排发言顺序, 自己做总结, 这样的活动, 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会后同学们表示要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

我想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学生, 只要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拥有丰富而优美的情怀, 提升细致而敏锐的感悟力, 让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无比快乐与美好, 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同时我们收获的将是教师独有的幸福。

上一篇:10月工作计划人事部下一篇:虎林市实验高中2010—2012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