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教学

2024-05-22

小组工作教学(精选8篇)

篇1:小组工作教学

老厂镇新角明德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名单及工作职责

【组长】 吴 浩:负责教育教学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张龙飞:具体负责教学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

郭兴强:具体负责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检查督促教育

【成员】

王平:高 超:教学工作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指导和教学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语文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每月教学常规检查、教师的校本培训、指导教师教育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具体负责数学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每月教学常规检查、教师的校本培训、实验室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及帐目记录、实验教学日常管理和实验室、化学仪器、药品的登记等工作,具体负责实验教学开齐开全的督促检查工作。富源县老厂镇新角明德小学 2014.03.01

篇2:小组工作教学

一、组织机构

组长:李常兴

副组长:李诚

成员:陈丽杨文健

二、职责分工

1、组长:主持学校教学全面工作,协调教导主任、初小教学点开展教学与教研,并进行监控与督查。

2、副组长:主持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档案建设、教师档案管理,抓师训干训、职评考核。

篇3:小组工作教学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 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结合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服务方案、并能具体实施、评估小组活动效果等的操作能力, 为日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既强调理论的学习, 又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多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先理论, 后实践, 教学上基本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实务操练为辅, 此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小组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 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中, 大多突出对理论或对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际的操作中, 弱化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 致使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某一部分, 过分强调理论亦或者过分强调实践运用, 前者熟悉小组工作的理论, 坐而论道, 后者容易把小组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做设计活动就是做游戏, 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小组工作方法的本质规律, 两者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 目前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了小组工作方法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却不能把这些珍珠有序的串起来。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将有助于将小组工作课程散落的珍珠有序的串起来的问题。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 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内容之中, 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 是能力体现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 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基本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 把技能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的实务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模块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将现有理论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中, 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为此, 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小组工作课程的特点, 将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小组工作体验模块、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小组工作技巧模块、小组工作评估模块等五个部分。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 但又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每一模块规定一个基本学时, 教学依照这些模块的内容特点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一) 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是小组工作课程的基础模块, 主要包括小组工作方法的概念、功能、种类、适用范围、发展历史、价值伦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运用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 结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形成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认识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渴望。

(二) 小组工作体验模块

这是近距离体验小组工作方法魅力的相对独立的重点模块, 其目的是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阶段, 亦如教学生游泳要下水一样。在此模块对学生进行六单元的个人成长小组活动, 此模块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小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小组, 感受小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特别是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小组本身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理解小组工作不仅是一个结果, 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经历初期的兴奋、合作、焦虑;中期的矛盾冲突、团队和谐与问题解决, 后期的能力建立以及效果巩固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小组工作带给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改变。学生写每一次小组活动个人总结, 每一次活动开始前以及结束后, 教师要结合小组工作阶段的特点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概况, 让学生有一种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感觉。这一模块, 在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结构化的小组完整过程, 一方面, 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 感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 体验专业性, 为后续小组工作技能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模块,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份合格小组计划书的撰写要求与方法。在这一模块中,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评估, 分析案主的问题, 科学的设定目标, 选择适合的活动。此部分教学结合案例集中教授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特别是小组工作模式在小组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指运用小组动力学及小组的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掌握需求评估的撰写方法、理解小组活动对于小组方案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设计合适的单元计划、设计评估方案等。这一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的集成模块, 也是小组工作课程学习者学习与掌握小组技能的支撑模块。

(四) 小组工作技巧模块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实务为主的模块, 一方面传授小组工作的基本沟通技巧;另一方面, 传授小组过程技巧。前者主要包括:支持性技巧、影响性技巧、挑战性技巧、情绪疏导技巧、体验活动带领技巧、沟通模式运用技巧、特殊组员处理技巧等。后者主要包括初始阶段、转换阶段、凝聚和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巩固结束阶段的相关技巧。此模块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其目的使学生充分体验并尝试运用小组工作各项技巧, 初步具备小组工作的操作技能。此模块教学过程中, 既采用实验室模拟形式, 同时, 也动员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实践, 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积极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新生心理成长小组的实践活动效果良好, 在小组工作技巧的学习上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不仅增强了自信, 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 这个活动是在合作学习小组的通力配合下、在授课教师的督导下完成的。此模块的学习, 能使学生能够真在看到小组工作的作用, 并能感受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

(五) 小组工作评估模块

小组工作评估的能力在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如何。评估环节是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 也是在教学中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 评估之所以单独成立一个模块是希望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让学生养成评估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评估设计以及基本的评估方法。此模块主要包括小组评估的概述、小组评估设计类型、评估工具的选择和资料收集分析、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 该模块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讲授法。通过此模块的重点训练, 将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四、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采用了模块化教学, 从实施过程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 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并能够自觉的在课上与课下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也渐渐内化为学生专业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 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 并学会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使散落的珍珠能够有序的串联起来, 在课程学习中提高了专业能力。

第三, 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有效的模块化教学, 需要走近学生, 需要不断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以此进行必要的调整, 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摘要:《小组社会工作》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的复杂性,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是一线工作者的历来重视的课题。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困境的分析, 本文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小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丁少华.小组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篇4:小组工作教学

关键词:小组工作;实践教学;体验式学习;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83-02

小组社会工作(以下简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学校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社工专业特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索,强调在实践中对此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践操练是小组工作教学的重要方式

社会工作是一门做的学问,小组工作又是应用性和技巧性的课程,尤其强调实践和应用,体现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所倡导的“行动中学习”的要义。如果课程只是讲授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和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从概念到概念,书本到书本,学生就很难把握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技巧。

笔者从2003年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小组实践教学。在该课程第一次课就阐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小组实践,并鼓励大家思考和选择小组主题,带着疑问学习。提出“作为小组领导者我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拟定小组计划书?如何招募成员?如何考虑与小组工作专业价值、伦理有关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主动性,把握对小组工作的理念。

学校的小组工作课程为54学时,笔者在不同的班级采用过两种方式:第一种,课时分配是课堂讲授30课时,小组实践24课时。先对小组工作的规范、价值观、伦理、模式、功能以及方法技巧有了初步认知后,再实施小组演练;第二种,课堂讲授和小组实践交替进行,理论讲授和小组实践各半。第一堂课先不讲授书本内容,抛开理论、规范、原则,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主题,围绕解决问题的目的,自由发挥。笔者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这两种教学方式对比,各有长短:前者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对小组方法掌握和运用上手较快,但容易被条框限制,影响对小组工作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后者是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对于课程有更强的探索欲和学习自主性,对小组工作结构和理念的体悟更深,但小组实践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不规范的情况。

在课程结束时,笔者在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过程的评估表;二是小组活动成员自我评估表。从问卷的回答来看,大家都对小组活动的课程实践给予肯定。通过小组参与学生更加关心别人、积极参与分享经验以及对自己更加了解和信赖别人了,尤其是通过工作员的协助,大家在小组过程中互动彼此建立关系,形成更融洽地同学关系,获得成长的经验。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

1.分组确定主题和招募组员

两人一组,扮演领导者和协同领导者,确定主题和方案后开始招募组员。小组主题选择一般学生自主,教师确认,选择的原则是注重可操作性和难度的把握。学生所选的主题主要包括:两性关系、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职业生涯探索、人际沟通、亲情、自我实现、自信心提高等。

考虑到小组演练主要在课堂中完成,便于大家就一些小组技巧展开讨论分享,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组员一般从本班级学生中招募。另外,要求每位学生在整个学期必须在督导下带一次小组,实际做领导者或协同领导者,这样在实际演练时能把握小组成员的心理感受和现场状况,同时对于组员的双重关系,即同学关系和组员与领导者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双重关系会影响小组凝聚力和小组效度。

实践环节中,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从领导者到组员、组员到领导者的转变,通过角色互换感受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和伦理。比如在自我实践与他人实践时,体验对小组的态度积极或消极、抵触,感受小组过程中组员的适应程度,参与的开放、封闭或保留,观察小组工作各阶段角色所反映的价值观、伦理判断,以及领导者和组员双方的期待。

2.小组实践

在小组开始前撰写计划书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使领导者对小组理念、理论框架、目的等有清楚的认识。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制定详细计划书后,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议。每个小组根据计划书开始小组活动,依次经历小组的不同阶段。工作期根据小组目标、需要设计活动;结束期组员回溯整个团体经验,评价小组,彼此接纳回馈。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自己设计的小组,作为领导者带一次小组活动。

在教师督导过程中发现,小组成员在交流中隐藏自己观点或说假话,教师对此也无需指正,但会教导学生以后在实务中,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面质的技术。

3.小组评估分享

小组评估由老师督导和学生督导共同完成。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领导者反思,说明带组感受,总结经验和不足,再由组员提出建议和分享感受,最后老师督导或学生督导点评,课后学生督导和领导者各写工作记录、总结和督导总结。小组工作方法发端精神健康和心理教育的治疗应用,实践中领导者往往会错位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纠正并阐明小组工作与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课程的效度和效率需在小组评估中得以体现,小组工作者有责任使小组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者清楚他所运作的过程,是能有效的帮助个人改变的。当工作者使用小组过程来改变小组和环境情况,以达成成员的个人目标。因此,对小组过程、课程结果的评估,就更为重要,尤其教师本人的实务经验,会对整个小组及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1.遵循的原则

基于小组工作的特点,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强调小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小组工作课程本身是工具性课程,讲授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小组过程,观察体会小组动力运作和小组经历,获得小组经验。相应在课程成绩考核上进行调整,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空洞教条,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

第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鉴于目前社会环境,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不强,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少,课程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小组工作作为一种帮助人解决困难的方法,在其他工作领域如企业员工培训、教学工作等都在运用,今后工作中只要是跟人打交道,社工的方法都会用得上,掌握它可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而受益终身。

第三,师生互动原则。基于一种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互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既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这种教与学互动的方式,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

小组工作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专业理念、价值观的培养,如助人自助、平等、信任、尊重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使学生自信、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合作、积极沟通交流,具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增加亲和力。

小组实践中,小组动力问题如抵触、沉默、害羞、认同感不够方面,以及“次团体”带来的凝聚力问题,都会对小组的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如对于组员的哭泣、愤怒的处理,活动中嘲笑他人等现象,以及对保密、非判断性及接纳原则的遵循,强调是在社工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学习方法技巧,树立社工价值观和专业伦理。不仅强调小组方法技术面的掌握,也是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

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在小组各阶段的作用各有不同。从小组初期的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到中期的咨询者、促进者、调解者,到后期的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和教育者,教师根据教学和小组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任务,通过学习知识和技巧进行选择性的运用。另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小组实践的双重功能:第一,学生既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又是小组活动(如成长小组)的受益者;第二,学生既是小组活动的助人者,又是自助者/被助者。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角色切换时具有关照意识:学生要在沉浸于小组活动时,跳开自我角色,关照“他者”,再回到自我,体验作为“自我”和此时角色的感受,即是在作为组员时,要观察领导者、督导,体验组员自身的感受;在作为领导者、督导时,要观察组员的反应,学习“助人者”的技巧。这类似于医生和病人角色切换。这种“关照”对更深层次理解把握小组方法、社工伦理十分有益,也为今后的实务工作积累经验。

3.课堂讲授形式多元化

课堂讲授环节不是单纯讲解内容,而是以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向式的案例分析(小组视频)及角色扮演多种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和互动,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沟通的模式。

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自由询问和发言,课上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教训,成为课后小组实践的素材和经验。DV视频、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实现了演练、实战、互动、观摩、评估构成的全方位教学模式。选择不同主题和表现的小组活动,用DV全程记录,以便观摩、学生自我观察、提高,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但要注意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

4.师生在小组实践中共同成长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从对小组工作的基本特性、理论架构、实施原则与技术的概括性了解,到小组工作实践的积极参与,以新的经验去感受小组,在小组中学习表达自己,学习回馈的给予与接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同时通过小组实践同学之间建立了更好的关系,获得成长的经验。

教师在指导、观察、评估以及度的把握中,增加了实务教学经验和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课程使师生有了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开放地交流,教学相长。作为课程的尝试,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

四、结语

目前,小组工作方法已在国内医疗与心理健康、家庭与婚姻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老人服务、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逐步得到应用。而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小组工作往往只适合选择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主题如成长小组和社会化小组,与社工实务的范畴相比,显得面窄,治疗小组、教育小组等就难以开展,这也显露出课堂实践的局限。这也是日后在小组工作实践教学需突破和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篮球兴趣小组工作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艺先做人”,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的,非周期、变化无穷,学无止尽的体育项目,要求自己、相信自己,吃苦、耐劳,能忍受委屈,不骄傲、不气馁、做人处事,尊敬老师、有同情心,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反应灵活、头脑发达、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热爱篮球并积极投入篮球运动,终身受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作风顽强、健康向上、技、战术熟练并能在比赛中,能较好的运用到比赛中。

建立独特的技、战术风格,走自己技术发展的思路,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课余训练的要求,安排好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并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针对性的系统教学,以“灵活、快速、准确”作为兴趣训练的基本理念,加强对抗教学训练,努力培养和提高兴趣班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和进取心。

二、训练任务

1、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水平。

3、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内脏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专项身体素质。

4、使学生全面、准确的掌握朴实、实用的基本技术和高度默契的基本战术配合,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意识,打好思想、意识、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基础,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训练目标

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篮球运动特点的专项素质训练,提高动作速度,为掌握高难度技术、战术和参加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掌握全面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技术训练,着重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技术特长。继续加强快攻和紧逼战术训练,学习对位联防、区域紧逼和进攻区域紧逼,以及其他攻 守战术,培养战术意识和应变能力,为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积极创造条件。

四、训练内容:

(一)身体训练: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篮球运动特点的专项身体训练。着重提高速度、弹跳力及灵敏等专项素质,加强腰、服、背等力量及速度耐力的训练,继续坚持柔韧练习。

(二)技术训练:

1、基本功:进一步熟练左右手传接球、运球和投篮的基本功。

2、脚步动作:

(1)提高脚步移动的速度和动作速度。

(2)在快速移动中能与其他技术结合并灵活运用。

(3)在对抗条件下进行训练,严格注意脚步动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移动技术的运用能力。

3、传球:

(1)继续增多传球方式,全面掌握传球技术,扩大传球范围。

(2)在对抗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穿球的技巧要求,做到隐蔽、突然、及时、到位。

(3)结合战术配合,训练传球。

4、接球:

(1)能熟练运用但、双手接各种困难球,继续加强弱手和隐蔽视野的接球训练。

(2)熟练掌握接球与其他技术动作结合运用的技巧。

(3)在对抗条件下培养接球前摆脱对手和养成迎接求的习惯。

5、投篮:

(1)在全面掌握投篮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个人的投篮特长。

(2)加强跳投训练,发展中、远距离投篮,加强动作突然性,提高命中率。

(3)在对抗性训练和比赛中,提高命中率。

(4)在高速度、高强度中加强投篮投篮的配合。

6运球:

(1)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技术,做到运球时不看球。

(2)进一步提高运球与其他技术结合运用的能力。

(3)加强判断能力和篮球运动意识的培养,提高运球的应变能力。

7、强篮板球:

(1)熟练掌握抢篮板球技术的各个环节。

(2)继续加强抢篮板球意识的培养。

篇6: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高级中学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一成立目的×按照双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和现有条件,本着开拓进取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组织学校实验小组成员探究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保障双语教学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二组织机构:

组长:王建名好范文版权所有

副组长

:陈维李晓霞

组员:王明甫张霞

工作制度:

⒈明确学校双语教学实验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理念,统一筹划,确保双语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⒉构建学校双语教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双语教学的常规管理,落实双语教学的各项要求。

⒊进行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培养英语流利、学科精通的复合型教师。

⒋确立双语教学的重点学科,选定实验对象,确立双语教学实验内容,落实实验工作计划。

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双语情境,构建双语空间,营造双语学习文化氛围。

⒍深入双语教学第一线,参与听课和评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双语教学成果汇报活动,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⒎落实双语教学设施和经好范文版权所有费,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开展与发展。

⒏推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双语教学骨干教师。

篇7:作文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目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害怕作文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作文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学习任务的强大推动力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所以,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我校学生学习作文的学习兴趣,我校对三至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作文兴趣班教学活动。以下为本学期我校作文兴趣班的教学计划。

一、时间:每周星期三第七节课。

二、我们以自愿的形式组织三到五年级学生组成一个作文兴趣班,就此本学期拟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6、学会小学常见作文,如写人、写事、状物等作文

三、教学内容

根据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学内容:

1、让学生能初步认清作文的类型,结构

2、把作文教学放在教学写人、记事、写想象作文、看图作文、写景作文这几个内容上,把选材组材、构段方法融入作文提纲中。

3、让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逐步认清句子的结构。

三、教学安排

作文兴趣班共开设17节课,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以及让学生更好的学到可用的知识,我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周句子的构成第二周小学作文的基本类型

第三周如何修改作文

第四周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五周怎样写人

第六周写人作文练习

第七周怎样写事

第八周写事作文练习

第九周学生作文交流课

第十周怎样写景

篇8:小组工作教学

关键词:小组工作,课堂,教学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为己任, 以促进社会公正为使命的专业和职业, 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 [1]如今已在中国遍地开花。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各大高校社工专业纷纷加大招生力度, 这也给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知识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从反思中学习。师徒式训练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大传统, 但在当前急速扩招而师资却未能同步递增的情况下, 如何最大程度地实践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性与反思性? 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运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 以期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体验, 培养从实践中反思的能力。

一、“小组工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 特雷克 ( Trecker) 对小组工作做如下定义: 它是由知识、了解、原则、技巧所组成, 透过个人在社区机构中的各类小组、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 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 促进组员彼此建立关系, 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 获得成长的经验, 旨在达成个人、小组、社区发展的目标。[2]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 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 运用小组的动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击。以下将以其中一次课堂为例介绍小组工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此次课堂教授的内容为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制定。本次课堂主要由学生通过小组研习自主练习制定小组计划。笔者先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 给各组一个共同的任务: 制定一个针对 “吸烟青少年”的小组逻辑框架。每个小组制定完逻辑框架后, 再每三个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进行分享与讨论, 然后三个大组分别推选一个小组上讲台做展示, 最后投票推选出 “最佳设计”小组。从教学效果来看, 这种小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 对比传统的讲授方式,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 他们时而安静地翻阅书籍寻求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时而七嘴八舌地头脑风暴出各种创新点子, 时而脸红耳赤地进行激烈辩论, 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经在思考。

其次, 学生小组研习的成果质量明显优于过往个人独自完成或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完成。各个小组均能正确辨别一些重要的概念, 且对概念的运用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小组工作”教学的技巧分析

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有效性乃是基于其 “小组”形式背后一套特别设置、精心铺排的目标、策略与技巧。通过这次 “小组工作”的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出以下对教学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1、布置任务。知识并非产生于任何孤立的大脑, 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促使同学们之间有意识的交流, 设定共同的任务是很好的方法。在本次教学实践中, 笔者给各组制定了一个共同任务, 这使组员之间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交流。

2、营造接纳的研习氛围。这次教学实践中同学们能够充分地讨论, 得益于小组开放接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各小组不断地论证、修正自身的观点, 最终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框架, 最后被推选出来的三个小组, 无一不是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后取长补短。而小组氛围的营造, 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榜样, 其次需要在讨论前引导组员订立一些规范以保证讨论的良性进行, 最后需要教师从旁观察, 若出现破坏性的冲突及时调解。

3、适当下放权力。小组工作方法会根据小组的进程将权力由工作人员逐渐转移到组员身上。当把这个小组工作方法放到课堂教学中时,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疑问去钻研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且他们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他们期待的结果, 满足感更加强烈。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 笔者由学生自主决定采用什么理论和方法去诠释小组逻辑框架, 这其实给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习过程自然更加快乐, 更加投入。

4、善用竞争和奖励。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其实是有目的的安排, 这样可以使组员之间形成竞争, 正处于爱竞争爱冒险年纪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超越其他组会更加卖力地钻研问题。如果能适当使用奖励效果则更为明显, 张兆球等学者提醒我们奖励必须合适, 否则组员只是为了奖品而参加, 活动便失去其本身的意义[3],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 笔者购买了一些零食作为获奖同学的奖励, 其实也是别有一番考虑, 因为被推选出来公开展示的小组成果是所有人讨论的成果, 因此奖品应该是属于所有人。所以笔者特地购买了能够分享的零食,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饥肠辘辘的同学们吃到酥脆的饼干, 满足感顿时攀升。

以上笔者使用的技巧只是小组工作方法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小组工作的其他方法也值得尝试运用于教学上, 而且小组工作方法不仅只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课堂教学, 其他专业也可以借鉴。小组工作方法决不是社工专业教师的专属, 作为一种平民化的社区教育方法, 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二手车评估计算下一篇:2011学年度教导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