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2024-05-14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篇1: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市场营销3班

林健文

201124012337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匆匆,犹如白马过隙,不知不觉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心理学》,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就是让我自己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而现在我意识到,正如老师所说,我是多血型的人,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稳固就会被他人左右,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客观接纳现实和接收自己、他人,这就是上心里学概论给我的最大收益。

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还学到了诸如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应该注意的细节和问题,使我获益匪浅。我想这能很好的帮助我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提高我的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心理学,是我视野更加开阔。

光阴似箭、时不待我,这个学期的心理课也即将结束了,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我的大学生活的二分之一过去了,想想抓住了什么,后头一看并没有太多硕果。在学习心理学这门课中的的所思所想所悟,都成为自己人生旅途上那深深地脚印。我想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能为我的生活排忧解难,增添很多乐趣!

篇2: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班级:

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对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篇3: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1 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教学过程中。病理学教学的目标是以掌握病理状态下人体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为特征的形态学科,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2], 理论性强, 知识量大, 涉及面广, 内容抽象, 极易产生枯燥、乏味感,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难懂的理论转变为一些图片、动画, 从而形象、生动、直观地说明演示疾病过程变化, 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促使学生易于理解并加深记忆[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带有良好情绪而选择性趋向认知某一事物的心理倾向, 其对学生基于其学习需求而集中精力涉猎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例如:在讲授“肝淤血”时, 可以通过课件先让同学们观察中药槟榔的切面, 再观察慢性肝淤血的肝脏表面及切面红、黄相间的花纹状外观, 这就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将其称为“槟榔肝”了。在讲炎细胞的渗出过程及血栓的形成过程时, 通过动画演示, 使学生对这两种病变发展变化的整体过程有一个形象生动、全面直观的了解[5], 从而很快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非常欢迎, 而且记忆深刻。提高了讲授与学习的效果, 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 引入病案教学

病案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病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具有真实、客观、简单、易懂、生动、趣味等特点,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通过病例讨论, 可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应变能力, 使其成为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根据学生情况及课程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设疑型、课堂讨论型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包讲到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7]。如讲“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前, 我们特意选择了1例股骨骨折后长期卧床, 如厕时突然发生肺动脉栓塞致死病例。尸检发现在肺动脉内有一段暗红色条状物, 经显微镜检测证实为“混合血栓”, 从而引出血栓形成这一概念。紧接着提出为什么会有血栓形成、如何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为什么导致患者死亡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待该章内容结束后, 引导学生自己回答上述问题, 并说明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三者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强调在临床工作中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性, 将德育目标教学融汇其中。

3 采用竞争教育

竞争教育是指要利用教学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 宣传“优胜劣汰”的道理, 使学生产生“危机感”, 从而驱动学生的“内驱力”, 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8]。将竞争机制导入病理学教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上还可利用风险抢答和小测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病理知识, 通过增强学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4 多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通称, 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直观性等特点, 可以贯穿在授课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9]。在教学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如:讲休克时可以问同学们注射青霉素为什么要做药敏试验;讲血栓形成时提问分娩后的妇女为什么要尽早下地活动;在介绍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时,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再提问学生大叶性肺炎是否属于炎症, 让学生套用总论知识来回答;讲栓塞时事先设问护士在输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实验课上对病变组织进行大体和镜下观察, 深刻地掌握理论课上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 同时能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验证,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 不仅提高了讲授与学习的效率, 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10], 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验室里, 当学生看到各种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肿瘤标本, 有的呈囊状、乳头状、结节状, 有的呈菜花状、火山口状溃疡、树根状浸润等, 就可以轻松掌握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再比如“家兔空气栓塞”实验, 当家兔空气栓塞死亡后, 迅速打开胸腔, 这时候会发现气泡出现在右心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等部位, 得出家兔的致死原因主要是肺动脉空气栓塞的结论, 从而使气体栓塞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便于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9]。

6 实行多元智能教学

加德纳认为, “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具备接触开发或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 无论其生理潜能怎样, 都不可能激发出那种智能来”[11]。目前, 职业学校的生源多为高考落榜或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 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 因而要鼓励学生树立具有医学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倡导“正视差异, 善待差异”的学生观[12]。在病理学教学上, 要尝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精简教材;在实验教学中, 精选重点的、典型的病理切片;增加大体标本的比重。在动物实验教学中, 增加操作项目, 减少演示性实验, 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深入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从而认识其本质, 达到教学目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以多元性评价代替标准化考试[12], 根据不同对象、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树立信心, 提高教如何使教学过程达到生动、高效, 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另外, 授课时语言的艺术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适当应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应不断学习和提高,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楼, 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l]李玉林.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陈增良, 仇容.对新形势下病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17 (3) :41-42.

[3]刘艳红, 周建华, 李景和, 等.病理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9) :99-100.

[4]李晓阳.依据学生求知心理规律开展病理教学的实践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2) :121.

[5]李吴, 张洪福《.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安徽医药, 2007, 11 (9) :861-862.

[6]郑少燕, 杨棉华, 蔡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7, 27 (2) :224-227.

[7]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8) :957-958.

[8]张熙, 唐群, 等.竞争激励法在病理教学中的优化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4 (5) :124.

[9]叶锋.病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4) :120-121.

[10]李祖云.病案教学法在病理学多媒体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9) :89-90.

[1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50-51.

篇4:学习心理健康辅导的体会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教师方面:过度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苦恼、烦闷、焦虑、沮丧、抑郁等;学生方面: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心理脆弱、自制力差等等。

据有关方面统计: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占48%,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12%,小学生9.5%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对心理健康问题很感兴趣,当我拿到书本认真阅读时,才真正了解了一个人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所来自的种种压力。当我在网上听到讲座时,心潮起伏,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所震动。为此,我将用心地研究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把理论与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用我所学专长去开拓师生心理健康的一片新天地。

一、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和伟大的,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就会健康;反之,师生心理都不健康了,还谈什么和谐呢?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上,教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积极向上。课堂下,教师要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的对策。生活中,教师还要正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己,辩证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心理方法及缓解心理压力。遇事换位思考或用合理的方法去发泄,这样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付出,甘于奉献。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健康的工作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心理素质和品格,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健全的心理人格。

二、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和娇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做任何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无同情心,遇到事情无主意,受点挫折没有承受力等等。笔者认为,应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经历失败与胜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诚与爱心,体会到自私的狭隘,贪图享受的无耻,感受到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幸福,同时,设身处地为人所苦,为人所乐,让她们有同情心,无恻隐之心。再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你交谈,什么话都想与你说,增加信任度。当你犯错误时他就会理解你。教师要多听学生的呼声,理解她们的欢乐与苦恼,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認识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幽雅、舒适、宽敞、明亮,就会给师生带来好的心情。如果室外设计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就会唤起师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和生活情趣。如果室内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就会有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形成平等相待,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学校各种板报、校报的设计,要人为地突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倾诉,情感交融,消除三者之间的代沟,用真心换真情,用榜样激励奋进。如果说学校是绿色的,师生就是健康向上的;如果说学校是阳光的,师生就是和谐温暖的。

篇5: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高峰和低谷,积极心理学不但有”不否认人生也有失意落寞之时“的理念,而且还会让人在失意的时候找到闪光点。这使我想起曾在一堂课上的一个试验:我让学生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圆圈中的一个黑点看,学生感受到这个黑点变得越来越大了,我又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圆圈中的白色部分看,结果学生感受到的与前面完全相反,看到黑点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这个试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或阴影部分(消极一面)的时候,人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而当你只看到积极部分的时候,自然消极的部分就会消失。

本书作者彼得森曾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抑郁、绝望和道德败坏等问题的研究上,如同现代的心理学家一样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心理问题上,殊不知越研究越看到很大的“黑影”。所以彼得森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法,成为一名研究幸福、性格和目标的心理学家。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填补人类画卷中的空白之处,如果我们不想挥霍自己的生命,我们该做什么?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就是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读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将这种理念带入了课堂,今年高二的心理辅导课主要以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激起生命的力量为主要核心内容,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焕发出幸福和积极的能量,找到人生的价值。

篇6: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纸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训他们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就什么也不说,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持续一个星期,留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我班的卫生变好了,再也不要我说教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认真而仔细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习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鱼汤虽好,但不宜过多,知识虽好,却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篇7: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陶老师用通俗的话语和经典的案例向我们讲解了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对人的影响,我收益颇丰。

在听讲过程中对于本身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陶老师讲到教师更大程度上存在对学生问题的研究,容易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就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说你这里写的不好,不规范,那里又出错了等等,多的是指责和训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教育教学中我更应该立足学生的成长阶段,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以积极的思想去肯定学生的立场与行为,在进一步指出如何改变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想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积极改变的地方。

篇8:刍议心理学史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曾说过:“研究心理学史是为了理解心理学是什么以及它曾经是什么 , 因为要理解当前 , 就必须了解以往”。[1]心理学史或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程, 心理学史教材大多翻译西方论著,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部, 一是美国托马斯 .H. 黎黑编写的《心理学史》[2], 里面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颇为详实。另一套是美国B.R. 赫根汉编著的《心理学史导论》[3], 此书比较适合精读的, 其通俗易懂, 语言优美, 堪称是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不过这套书价格昂贵, 两册共118.00元, 并且也很厚, 对于只有一个学期学时的课程来讲不是很合适。国内理论心理学发展缓慢, 教材有叶浩生编著的《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4], 该书主要阐述的是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流派, 全书对行为主义着墨最多, 精神分析其次。

二、心理学史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库恩的观点, 所谓客观、量化的科学方法也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模式的。时下, 心理学实证之风盛行, 相比之下理论研究枯燥乏味, 难出成果。我国心理学发展初期在引入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后, 就迅速转入实证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研究。

有关理论心理学内容多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探讨。诸如:人性有无善恶?人有无自由意志?人是被性控制的吗?人的差别由环境还是遗传决定?教育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三岁看大, 五岁看老”的根据在哪里?人为什么会焦虑, 他到底在害怕什么?人生本来就是苦难的还是应该追求快乐?想到就能做到吗?如果没有成功, 是因为他成功的欲望不够强烈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 那谁对谁错或有对错之分吗?

很多人会觉得这些问题好无聊, 没什么意思, 因为没有答案。但是正因为没有答案, 你不得不翻阅大量的书籍来试图回答它们, 因为它们可能真的没有答案, 所以每天都想的不一样, 苦思冥想过程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思考!理论心理学的书籍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它让学习者在遥远的年代找到了和自己思考一样问题的人, 每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同时便万分高兴, 如果发现他们想的更有道理, 则更是如获至宝!

三、对心理学史学习的几点认识

心理学史的学习中掌握每个理论或流派的观点是重中之重。对每个心理学流派或理论的理解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研究方法,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科学随着方法论所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着。方法论每前进一步, 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 我们就展开更开阔的眼界, 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冯特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得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二是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不同是心理学流派之间的主要区别, 如构造主义以构成心理的元素为研究对象, 机能主义以心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研究外在的行为, 精神分析则将无意识的研究推向了顶峰!三是研究的深度, 即看这一流派有无在这一方向有新的研究发现或进展。事实上也可以看成是这一流派和理论自我完善补充的过程。如经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都可以统称为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也可以分成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它们在基本的思想不变的情况下, 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使得原有的理论得到扩展和完善。

在理论心理学课程上为何只谈西方理论心理学, 我国心理学为何没有独立的流派?“片面的深刻, 辩证的肤浅”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就心理学思想来看, 1908年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冯特学习心理学, 之后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开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 之后心理学就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发展。学术研究若追求辩证、全面往往就没有深度。有些研究可能很片面、很偏激, 但是很深刻。所以我们看看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是如此之多, 而正是这些流派——无论是大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还是小至意志主义——造就了西方理论心理学上的繁荣!

谈及的心理学史教材或论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如很多理论和思想前前后后重复被提出, 很难理出个条理来。尤其是对于一些概念的提法, 其内涵是一样的, 却要换个名字。比如教材《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中洛克将观念分成两类, 即第一性质的观念和第二性质的观念。而冯特则将“观念”换成“经验”, 将其分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实第一性质的观念和直接经验都是指人的对事物产生的感知觉, 而第二性质的观念和间接经验指的都是事物的物理性质。这不得不说是心理学流派之多所造成的一个弊病, 按梁漱溟来的话来说这该是“流弊”了!此外国内翻译西方心理学史的论著也是良莠不一, 简单如人名都是一人一个样, 如此很容易造成的混淆, 不利于课程教授和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2]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 (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高职数学学习的心理学运用

【关键词】心理 数学 教学 方法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6-01

教学是需要用心教的,更需要储备各方面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由于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平衡,学习能力有差异,对所传授的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同,这就更需要教师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点,有时就需要老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独到的讲评。

一、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

1.伴随着教育各项目标的改进,在给教育教学带来强所未有的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问题。由于学生本身心理发展特点的差别,以及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对待学习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面对社会竞争各种压力,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升学和自我意识诸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的困惑和问题。在他们所遇到的这些的问题中,下列四个方面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消极、厌学心理

数学课程中的公式定理多,在现行高职高专教材中大多数都给予了严格的证明,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消极的记忆结论,而厌倦分析这些公式定理证明的思维方法,忽略其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且上课注意力分散,出现厌学心理现象。比如,“三角函数”章节中有关的数学公式多达几十个,如果死记硬背这些公式有时往往记不住、记不牢,达不到预期的记忆效果,即使短暂识记了也不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集中精力,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加强学习推导这些数学公式的过程中用到的角的变换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容易的识记这些难记的公式,而且还能学到解决这些有关三角变换的重要方法,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依赖、惰性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好多同学还采用中学的学习模式,从一开始就形成思维上的惰性,他们不是在概念的深刻理解、知识的运用上动脑筋,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多数都会退缩不前,丧失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出现了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性。加上,我们的很多数学教师课前不安排学生预习教材的任务,上课上有不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有的教师课后也不布置作业,长期习惯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道例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期盼教师对问题进行的归纳概括和一一论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期盼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了一步一步地机械模仿,而不去考虑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思维的角度不同,都将会直接影响解题过程的“繁琐”与“简易”。

(3)自卑心理

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或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或刻苦努力不够,当看到自己在学习上与别人的成绩存在差距,就会缺乏学习的信心,可能过分夸大自己的学习困难和不足,而且觉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没有头绪,甚至有问题也询问老师,害怕被同学笑话、被老师轻视。学习成绩一落再落,形成较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伤感、颓废、焦虑和畏惧等情绪,这样长期在他们心理中形成了“学数学是痛苦的事情”的条件反射,畏惧、忧虑心理自然产生。

2.解决方法

这些诸多问题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磨砺他们的学习意志,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和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他们消除消极、负面的学习心理因素,战胜这些心理障碍,科学合理有效地将心理学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于那些情绪比较急躁的同学,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息,帮助他们培养平和的心态。针对一些自卑抑郁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其走出对数学学习悲观消极的阴影。

二、对高职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由于高职生存在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应关心、爱护、理解并尊重学生,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上的困难。用教师的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教师顽强的学习意志调控学生学习的意志,用教师的个性心理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用教师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灵,使教师和学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尤其是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关心他们,征得他们的意见,设法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快乐,向学生奉献挚诚的爱心。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以用来保证他们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他们学习时带有轻松愉快、紧张兴奋的心情时,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将学生对一堂课的局部兴趣,转变为对全部数学的持久兴趣。作为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应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每个层面上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并且深刻挖掘数学中的美,使学生受数学美学的熏陶,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之,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需要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实现教与学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丹,心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篇10: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篇11: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呢?这本书中第一篇第4小节如是说: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所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

至此,我联想到上学期发生在我班的一件小事。有天大雪,学校广播提醒大家地面湿滑、注意安全,请班主任老师教育本班学生不去操场玩耍。而一年级的孩子对银装素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课间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他们,但还有个别学生以上厕所为由而从侧门跑出去在操场上撒欢一样的玩耍。上课后,孩子们返回教室,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但我仍然教育了跑出去的他们,但孩子们却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他们说起雪中世界的时候眼里全是光亮。当时我并没有多想,甚至对他们对规则的无视有些气愤。但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后,我才疏解了心结,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孩子们视野的开拓也无可厚非。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也以更加平和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当中。

同时,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用快乐的理念和态度打造幸福的生活,用我们的榜样效应带动学生和家庭的和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篇12: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们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浪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这是中国政府重视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福音。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篇13: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结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或者个体摸仿他人的行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这种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实现;并且用环境中的事件来解释学习过程, 因而忽视了学习的内部过程。后来,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得以发展, 使联结论从最初的只能解释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低层次学习现象, 到后来用来解释人的情感的学习。20世纪50年代以前,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 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学习的实质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而在于形成或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 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如格式塔学派的苛勒认为学习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顿悟而形成完形。

但不同心理学家对认知结构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布鲁纳认为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学习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 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奥苏伯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 按层次组织起来的, 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通过学习者亲自发现或者接受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并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 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充或改变。适合于解释人类较为高级的认知学习现象。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奥苏伯尔的学习主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改变, 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4.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是为了调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而提出的。早期的代表人物托而曼,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地图”。此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学习的发生除了从自身的行动结果获得之外,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也能产生替代学习。他强调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所以, 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学习。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 主张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 是人格的发展, 是自我的发展, 它并不是机械的, 而是有意义的, 即意义学习。但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不同, 它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 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是整个的人, 是认知与情感的合二为一。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成为一个完美人的过程。

6. 生态学习观

生态学习观视野中的学习最好被理解为, 作为信息探测者的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 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 对其情境 (物质及社会环境) 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适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某一情境中, 学习者的意图、活动、反思构成了一个交互作用的环, 所有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通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得以实现的。从这种统整的、生态的框架, 即用统合的、适应性的、多样性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学习, 将使我们能够对学习进行完整而全面的认识, 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态学习观。

7. 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生态学习观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观综合了客观主义 (包括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以及建构主义 (包括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 等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 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貌, 包含了整体性、适应性以及多元性的原则, 把学习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其中生态本身还意味着适应性, 而且生态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共生”, 即多元性。这种把生态的观点融入到心理学, 对学习的研究是可取的, 而且也是相当必要的。这对我们整体地把握学习的实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14: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与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1、集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当所有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竞争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会阻碍他人的目标达成;个体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

1、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造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2、课堂教学工学

课堂教学工学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权威结构。斯莱文认为:“课堂教学工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仅就奖励结构而言,它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它涉及:(1)奖励类型(2)奖励频率(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奖励的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1、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她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2、精制理论(elaboration)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需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势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且也是顺应教育社会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技能并根据合作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让学生确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会合作。

(一)教师要平等、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新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及时地了解合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自主探索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对于某个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算具备了交流的条件,交流起来才有话可说,有思想可以交流,才有可能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当问题产生之后,教师先不应急于表态,应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形成各组的意见,还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各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篇15: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谢素丹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们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浪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这是中国政府重视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福音。

听了由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上一篇:人教pep版三年级上册下一篇:酒店行政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