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申论

2024-05-19

创新驱动发展申论(精选6篇)

篇1:创新驱动发展申论

军转干考试

2012北京区县军转干考试申论资料:创新驱动发展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

第二篇 创新驱动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首都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十二五”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中占领高端、争取主动,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服务好、调动好各类资源要素,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一章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全面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用好用足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着力加强创新制度安排,着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竞争力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一、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央地合作、校企合作、军民合作、内外合作,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集成和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高效有力的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强化支撑服务。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提升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服务。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政

军转干考试

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积极争取将更多的北京创新产品列入国家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着力抓好政策先行先试工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更为有效地落实。加强规划建设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合理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

二、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围绕人才、资本、技术等核心创新要素,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激励创新、服务创新的机制和良好环境。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实“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融合发展。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深入开展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扩大股权激励试点范围,推进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试点。逐步扩大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范围,提高间接经费列支比例上限。加强人才服务,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保险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构建形成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和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境内外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业务。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实施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十二五”时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以上,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再担保机制,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完善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军转干考试

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与提供市场并重转变。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积极探索建立非政府机构购买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机制,加快创新产品的社会化推广进程。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投入为主,向支持发展创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转变,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性科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教育经费列支等方面的政策。开展支持创新创业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完善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的科研成果衔接机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在市场准入、业态管制放开、要素市场落户等领域支持民营科技和中小企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力。支持民营企业、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创新计划。

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应用相结合,使其成为企业提高成长性与竞争力、培育新业态与制定新标准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和转化实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支持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池。实施标准化战略,搭建标准创新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推动标准创制和实施。

三、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瞄准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大紧迫需求,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吸引国外大型企业、国际知名实验室设立研发机构,发展区域性和国际研发总部。引进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励与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抓好一批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科研项目筛选、科研后备力量培养和科技成果储备。鼓励

军转干考试

在京研究机构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提高基础研究以及相关教育的投入,支持开展城市环境、能源科学、安全健康、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基础。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在后3G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为国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实施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先进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科学中心。

加快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的市区联动机制,支持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承担重大专项课题成果的转化机制。建立军地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引导国有资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围绕城市应急、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实施100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壮大产业链整合能力强、主导产业链分工、能够更大范围配置产业资源的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选择300家以上重点企业,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企业。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品和服务特色鲜明、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成长速度快的重点企业,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形成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继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

四、强化教育战略支撑作用

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和首都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把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贡献能力。继续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

军转干考试

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适时组建旅游大学等特色院校。加快首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调整优化,高标准建成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到2015年在京留学生数量超过12万人次。

增强高等院校研发创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工科院校建设新兴技术研究院,鼓励高等院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设联合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制度,促进终身学习。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为社区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和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

第二章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格局,使首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大首都经济优势

进一步彰显首都经济特征。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巩固和强化首都经济特征。服务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主体和优势所在,是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石,要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提高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要注重积极引进与重点培育并重、国内总部与跨国总部并重、各次产业及各类企业总部并重,继续大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首都资源禀赋优势的集中体现,要更加注重增强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科技要素向多行业、多领域延伸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绿色经济是首都资源环境条件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要坚决实施更加严

军转干考试

格的产业准入、资源利用和环境约束标准,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统筹服务好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功能优势,依靠和服务好中央资源,着力为其在京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提供服务保障,在支持和服务其发展中实现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充分把握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着力提升商务环境,在更高层面上吸引和服务好跨国公司、外资和侨资,不断提升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充分依托首都市场优势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聚高端民营企业总部,为首都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挖掘地方经济潜力,加快地方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持续提升品牌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壮大地方经济的实力。通过国有股权有序进退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加大与各方资源整合力度,鼓励资产关联度大、产业互补性强的市属国有企业主动为在京央企提供配套服务。

二、深度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集团化、资本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提升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深入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坚持高端发展方向,通过标准提升、业态创新、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创新等途径,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推进京东方八代线、长安汽车、北京现代

军转干考试

三工厂、福田中重卡合资项目、中航工业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总结推广望京等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围绕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及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会展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引导形成旅游会展总部经济聚集区。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加快八达岭印象长城、大海坨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丫髻山养生度假基地、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昌平银山塔林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日益多样化的新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等新兴生活服务业。按照“安全便利、资源节约、行为规范、环境友好”原则,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积极开发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服务外包,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栏1: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服务。巩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强化总部金融、特色金融发展优势,做好金融总部和后台的配套服务,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的新兴金融机构,培育离岸金融、券商直投、信托租赁等新业态,提升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信息服务。优化提升通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服务业,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推进数字电视运营服务。依托总部资源和媒体资源,进一步提升首都的信息集聚和发布功能,成为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枢纽城市。

商务服务。重点鼓励国内外企业总部的交易中心、运营中心以及国际机构组织等落户本市。引导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等优势行业并购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龙头

军转干考试

企业。加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力度。努力在会计、审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形成国际化的商务服务能力,成为全球商务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

科技服务。大力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在京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检测服务,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流通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及金融服务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交通枢纽、大型物流节点和流通网络的建设,强化批发业和物流业的营运控制功能。鼓励商业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以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设和应用培育市场需求,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率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产业化,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强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的信息增值服务能力。

生物医药。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加快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作物等生物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和健康管理服务。

新能源。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核能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扩大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提高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工程服务能力。

军转干考试

节能环保。发展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产业,壮大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速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新能源汽车。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及一些关键配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加大纯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力度。

新材料。形成半导体材料、金属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化工新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集新材料生产、加工、集散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并积极发展一批成套设备,大幅提升高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

航空航天。打造以发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的航空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

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服务体系。设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品牌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组建北京服务、北京创造产业联盟。研究设立金融街金融指数、CBD商务服务指数、中关村创新指数、奥林匹克文体指数等,形成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指数体系。突出发挥中关村等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成为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的重要支撑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发展,打造资本市场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板块。高水平筹办更多有影响力的重大品牌活动,为品牌塑造创造条件、提供支撑,积极争取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打造成永久落户北京的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形成“南有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北有北京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格局。加强对品牌企业、品牌人才的正向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品牌创造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崇尚、保护、创造品牌产品和企业的社会环境。

三、统筹经济发展政策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优化需求结构与支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等各项政策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把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领域和环

军转干考试

节,集中精力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加强政策统筹安排与协调衔接,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持续增强消费拉动,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持续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特别是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市民新需求变化,实施商贸品牌特色提升工程,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贸企业,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京味“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本土新兴品牌和特色消费街区,丰富市场供给,壮大特色时尚消费。积极推进消费领域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深化商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与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相适应的旅游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育等产业,扩大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加大旅游、会展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外来消费。积极推进专业化商品市场发展,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积极发展网上商城,扩大电子商务消费。积极扩大信贷消费。适应城市化要求,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向郊区连锁发展,提升商业设施无障碍和刷卡消费无障碍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消费者服务保障体系,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握好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协调支撑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投资与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适度稳定增长。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增强发展后劲为核心,努力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投资。加大城市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把握好房地产对稳定投资、延伸消费、惠及民生、承载业态的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推动房地产建设向保障性住房、适于承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以及核心区人口疏解和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定向安置房转变,向新城、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转移。在推进中心城功能优化提升的同时,引导投资向郊区转移,使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作为承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全社会投资中郊区投资比重力争达到50%。积极鼓励、引导和促进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更加注重融资方式创新,牢固树立节约意识,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军转干考试

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持方式,深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有松有紧”的产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实施更加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政策。深入落实国家及本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服务业经济特征的体制机制。加强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各类园区的政策集成,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群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标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发挥标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实施更加严格的用水、用地、用能等产业准入标准,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切实加强资源环境政策制定实施,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财税、金融、价格、标准、产业等政策的互动组合,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引导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

第三章 构建战略发展高地

着眼于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以集中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区域为导向,推进功能区域化、区域特色化,不断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积极培育高端产业功能新区,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打造两城两带

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着力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

中关村科学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聚集产业创新要素和高端业态,调动高校、院所、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端研发和楼宇经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一批新标准、转化一批重大成果。重点建设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的“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以知春路为核心的“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以学院路为核心的“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把中关村科学城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

未来科技城。突出生态环保、科技示范作用,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态环境。

军转干考试

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

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以海淀区平原地区、昌平区南部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有效整合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拓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带动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联动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辐射合作的重要承载区。

二、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势能,提升服务环境,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使之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十二五”末,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巩固和扩大“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注重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先行先试改革,着力推进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优势,充分发挥高端产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建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高度协调的国际化高端产业功能区。

商务中心区。基本建成核心区,全面启动东扩战略工程。显著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对国际金融、国际传媒、国际组织和专业要素市场等集聚功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务中心。

军转干考试

金融街。注重功能完善与服务提升,加强南北连片和核心区的适度拓展,进一步提升商务配套功能和环境品质,增强吸引核心金融要素功能,强化金融总部资源配置能力,成为国家金融管理和金融总部功能主要承载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充分利用好现有奥运场馆设施,推进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经济,有效集聚国内外重大体育、文化、会展活动,注重系列化和品牌化,完善旅游服务环境,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体育商务中心和大型国际旅游会展中心。

临空经济区。以枢纽空港和天竺综合保税区为依托,积极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完善首都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增强临空服务功能,努力建成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临空经济区。

三、培育高端产业新区

适应城市产业功能拓展、提升和优化配置需求,积极推动新的高端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注重节能、环保、信息化等新标准、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在交易功能、文化功能、制造业和旅游业总部集聚功能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发展。

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依托新城开发,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康体医疗、文化传媒、会展培训等产业,积极吸引侨资总部落户,建设成为彰显国际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务服务区。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统筹规划首钢主厂区及周边石景山、门城地区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努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丽泽金融商务区。引导金融信息咨询、文化金融、新兴金融机构及商务总部等要素集聚,强化要素交易功能,形成比较优良的新兴金融业发展的商务环境,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金融功能区。

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以雁栖湖生态示范区、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影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会议休闲会展业、科技研发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科技高端产业功能区。

军转干考试

图1 高端产业新区示意图

篇2:创新驱动发展申论

日前,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正式成立。从先于全国实现无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登记,到提出建设社会组织大厦,中关村对体制机制的不断突破,成了它在高科技之外的又一标签。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除了科学家、企业家,又多了社会组织的秘书长们,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政府企业之间——宣政策、办论坛、推产品,让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落地生根。

打造充满活力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推动创新治理能力不断走向现代化,这种社会组织发育的“中关村现象”,看似与科技无关,实则为科技创新驱动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方面,市场导向下的创新活动能催生社会服务。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行为,是缝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有效办法。但科技企业家的专长不在“公关”,而是技术创业。当研发生产什么由市场说了算,企业只需要对市场负责、专攻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时,便对政策信息、公共关系等“订制化”服务有了需求。由此,服务高科技企业的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顺势而生,可以保证科技企业家技术创业行为的专注度。

另一方面,创新需要“政社分开”。政府和社会组织是参与创新过程的两种不同主体,前者具有税收强制力和行政权力,后者依靠承接公共服务和社会筹资运行。前者优势是规范管理和宏观统筹,后者更擅长为创新活动提供多元化、即时性的服务。政府可以把行业信息收集、规划研究编制、信用体系建立等以“订单”形式外包,而社会组织也可经充分竞争完成优胜劣汰。当两者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上,形成一种理想分工和互动局面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自然提升。

分析美国、瑞士、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创新体系,就会发现: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和政府之间,存在大量自发产生的行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它们普遍由专业人士经营,提供各式差异化服务项目,如着名的拉斯维加斯电子产品展,实际上是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为其会员企业提供的产品推广服务。类似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在中关村发展迅速,尽管仍然面临筹资能力弱、专业人才缺乏等挑战,但随着国家层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个良好的促进创新的政社互动局面正呼之欲出。

市场、政府、社会都有各自促进创新的逻辑,现代化的创新治理首先需要划分出各主体间清晰的“治理空间”。完成创新的过程,需要让企业冲在前面,同时给予社会组织生长的空间,确保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等方面的托底职能。创新的信号必须像水面的涟漪一样,在市场的推动下,从位居中心的企业不断向外围的社会组织、政府扩散,最终实现创新驱动的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环境治理间的有序平衡。

篇3:创新驱动发展申论

1. 加强“驱动创新”的导向引领

科技规划和科技投入是政府驱动创新的“牛鼻子”。针对我国财政体制省管县后, 部分县 (市、区) 缺乏地方科技发展计划体系的现状, 依据科技发展计划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和突破性的特点, 要优化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结构, 不仅要注重结果奖励, 更要重视过程激励和事前引导。因此, 要将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各县 (市、区) 必须要建立与国家和省科技发展计划体系相适应、相配套、相衔接的地方科技发展计划体系, 通过每年发布地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 引领企业走研发投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同时, 还要建立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完善财政配套奖励政策、优惠措施, 保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向创新型企业聚集, 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1) 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科技投入包括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和技改投入。因部分县 (市、区) 经济总量不大, 县 (市、区) 政府只顾眼前利益, 普遍偏重技改扩能, 对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明显偏少, 甚至没有。因此, 部分县 (市、区) 党委、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 切实加大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 分担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 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与自主开发、科技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科技计划;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科技政策, 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则免;通过制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机构建设达标等地方奖励政策, 促进企业开展自主研发、联合攻关、委托开发, 接受技术转让、购买专利权和专利实施许可权, 引进国际一流装备及技术, 以及建立并完善研发机构的费用、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费用, 多途径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2) 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科技发展计划的导向作用, 通过发布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指南, 引导企业申报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突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优新兴产业, 努力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同时, 要培育出一支能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的科技人才队伍, 助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要组织对具有突破性创新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及创新型骨干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发展专项计划, 并主动匹配地方财政资金, 促进其实现重大技术瓶颈突破, 从而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创新企业。

(3)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产出的主体。

技术产出包括知识产权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科技成果, 其中申请专利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企业技术产出的主要指标, 也是国际通行的衡量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因此, 要对企业申请受理专利、获得授权专利, 以及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科学技术奖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奖励, 促进企业形成以专利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积累。

2. 推进“驱动创新”的要素集聚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馈乏的县 (市、区) , 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真诚感人的合作精神, 把深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作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驱动创新的“总抓手”。要以举办科技成果交易会, 两院院士、海内外专家地方行, 企业家高校院所行、海外行等活动为重点, 全面推动产学研小分队密集行动;以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院为重点, 全面推进园区公共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以重大技术成交额项目为重点, 全面推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向创新型企业集聚。

(1) 加快园区创新资源集聚。

园区产业研究院工程化技术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档次。因此, 县 (市、区) 都要根据自身产业的特点, 进一步细分产业, 通过各种人脉资源, 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研发团队, 共建公共研发中心或产业研究院。这种基于地方产业背景建立的公共研发机构, 不同于高校院所的研发机构, 它侧重于工程化研发、成果转化研发, 它为园区产业链企业服务、对企业开放, 它注重协同创新、集成创新, 强调同频共振、合力共赢, 它依靠横向课题实现自身发展, 同时也承担纵向课题, 还孵化科技型企业。因此, 各专业园区都要通过细分产业, 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 集聚公共研发机构。

(2) 加快产业链创新资源集聚。

根据我市细分产业链多数不完整、且多处低端的现状,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科技招商和全链条科技孵化, 按照“招大、培强、选优”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产业链集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着眼产业链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装备, 大力引进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 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的主导产业项目, 引导项目向产业链集聚、结构向可循环调整, 不断填补产业链空白, 完善产业链配套, 强化产业关联效应, 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同时, 对产业链现有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等力度, 快速占领产业链的高端, 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成为细分产业的领导者, 彰显区域产业特色。

(3) 加快企业创新资源集聚。

产学研结合, 学是基础, 研是核心, 产是目标。要全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开展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能级;全力推动全市小微工业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 借用高校院所的研发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现有产品性能、质量的改进提高;全力推动县 (市、区) 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 通过收购境外企业、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 迅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 突出“驱动创新”的平台建设

目前, 我国多数县 (市、区) 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我们只有把平台建设作为驱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才能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1) 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要重点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按照研发机构建设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活动、有产出的“五有”要求, 不断提质升级, 使其成为县 (市、区) 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要着力推进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制造型企业, 普遍建立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研发机构;着力推进骨干企业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地方高校院所联合工程中心、以及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

(2) 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要切实加大对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重点的各类公共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 高起点引进国家级乃至国际技术中心, 引进国家级乃至美国、欧盟认可的权威检测和认证机构。推进不同类别的公共技术平台采取不同的支持和管理办法, 以及个性化的运营机制, 使每个园区至少有一家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并成为园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好帮手。

(3) 推进创新集聚核心区建设。

各县 (市、区) 政府都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区、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重要创新载体和重大创新品牌, 重点突破、打造特色, 加速创新集聚核心区建设, 使其成为县域创新的增长极, 形成技术溢出和创新示范效应。

4. 完善“驱动创新”的服务体系

健全的网络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创新的“助推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健全, 间接反映了县 (市、区) 政府服务能力, 直接制约着重大项目、高新成果的落地生根, 也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历史进程。

(1) 大力发展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融资服务。

设立科技贷款担保资金, 通过县 (市、区) 政府投入科技贷款担保资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授权专利质押, 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科技贷款, 实现科技项目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政府担保资金和企业专利为银行贷款损失给予风险补偿。设立科技贷款补偿资金, 支持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科技保险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 并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新产品订单、高新技术企业信誉贷款和保险等新业务, 政府对银行科技金融新业务的损失给予适当小额风险补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通过政府投入启动资金, 设立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吸引国际性、专业性投资公司, 国家政策性银行, 中央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共同投资。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管理公司注册建立子基金, 为孵化型科技企业提供天使投资, 为创业型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战略性投资服务, 培育并扶持高科技上市公司。设立直接融资风险资金, 积极发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支持科技企业发行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

(2) 大力发展两化融合为重点的外包服务。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依据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进行布局, 通过把县域内制造业企业非强项、非主流的功能和环节外置化, 引进和发展第三方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研发、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外包科技服务, 引进和发展第三方提供专业化的检测、计量、标准、知识产权、科技查新等公共科技服务, 引进和发展第三方提供专业化的劳务代理、人事代理、法律援助、财务税务代理等中介科技服务。当前, 要重点做好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的外包服务, 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通过帮助工业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 提高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帮助应用云计算技术, 解决企业进行数值模拟、虚拟仿真、工业设计等所需海量计算问题;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序, 推进企业产品信息化;帮助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商务, 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创新、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同时, 还要努力打造高效率、特色化、品牌大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为广大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

(3) 大力发展以品质生活为目标的人才服务。

要注重县城大环境建设, 开展创建卫生县城、文明县城、生态县城、宜居宜业县城等活动,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注重解决问题, 对符合条件引进的人才发放安家费、社保补贴、生活补贴等, 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要注重细微体贴, 通过提供便利的公交、快捷的餐饮, 以及配套的运动健身、文化休闲等生活设施。

5. 营造“驱动创新”的文化环境

县域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 整合全社会的创造力量, 发掘和利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形成人才与成果辈出的科技创新潮流。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驱动创新的灵魂、根基与“生命线”。要通过鼓励创造氛围吸收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集聚, 形成基于学习与竞合的创新型集群文化, 带动创新资源集聚, 打造开拓创新、宽容失败、竞争合作、注重长远的创新文化氛围。

(1) 以鼓励发明创造为重点, 激发全社会尊重知识。

要大力开展清除企业零专利活动, 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争创知识产权优秀企业和达标企业, 深入推进科技企业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 促进知识创造、流动和价值实现, 有效提升全社会以发明专利为主的科技创造。

(2) 以鼓励科技入股为重点, 激发全社会尊重人才。

要鼓励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科技成果和有效专利, 通过市场评估作价计入公司股份, 鼓励企业对研发人员实现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转让股票期权等经济激励措施, 让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具有话语权, 让科技人员分享知识财富。

(3) 以鼓励机制创新为重点, 激发全社会尊重创造。

制度是外生的规范, 机制则是内生的机能。只有科学的符合发展规律的制度, 才有可能内化为创新机制。要从实际出发, 抓紧建立符合各自县情的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这样就会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凝聚到驱动创新进而达到创新驱动这一发展战略上来, 县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摘要: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文章从“驱动创新”的导向引领、要素集聚、平台建设、服务体系、文化环境等5个方面阐述了县级党委、政府在“驱动创新”上所应采取的措施。

篇4: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2011年是“后世博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上海的大变化、大发展中,在跨入2012年新的一年时,始终不变的是上海“驱动创新、转型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民生的关心、关注和关切。

据悉,此次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分别是税制改革、诚信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兴市等。下面就让我们带您去两会的现场感受一下代表和委员们的心声……

力推新举措 力求新突破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自1994年以来全国最重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在1月12日下午的专题会议上,市长韩正以及相关领导也就营改增问题作出全面解释和动员。

据悉,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先行选择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11%)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适用税率为17%外,其余部分的适用税率为6%)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和鉴证咨询。

市长韩正曾在13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发言中指出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今年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它可以促进服务业的产业细分,扩大分工,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克服过去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的问题。上海要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要推动发展,有体制、机制、税制、准入的问题,其中税制问题影响极大。关键是,税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税收优惠,营业税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是重复征税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也影响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中央决定在上海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推进试点顺利开展。现在全上海有12万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都进行模拟和登记调查,并且采取一些过渡性政策,对许多特殊的企业采取特殊的办法,改革要使大部分的企业得实惠。企业有竞争力了,整个服务业发展起来,这就是上海的机遇,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形成合力,把这项改革做好。

会议期间,委员们认为,此次试点税改从原则上来说,是希望对企业的税赋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但在实际操作下,因为种种原因,反而会造成部分企业的税赋压力不减反增。市长韩正解释道,“税改试点的‘1+6’行业中,五个行业缴税额度会下降或持平。而有形租赁、交通运输这两个产业的增值税税收会上去,为此政府会安排过渡性政策,使其实际上不增加。”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新奎说:近期,上海先行先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本市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已经颁布。我们市工商联也就《实施办法》邀请税务部门专业人士为民营企业进行了解读,并召开了企业座谈会听取所涉企业意见和建议。

增值税扩围是一项关系到上海转型发展大局的重大改革措施。这项改革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次上海税改是近10年以来让我最兴奋的制度创新,它对于上海转型发展有重大意义。转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适应制度的变化。这次改革的关键不是税收有多优惠,而是看是否扩大了分工。

增值税扩围不单是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问题,更注重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服务业外包和服务业产业链形成;推动制造企业中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更好专业化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上海民营企业将要克服此次扩围改革的各种约束条件,认清增值税改革会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抓住宝贵的机遇,适时适宜转型提升。

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王新奎在听取委员发言后总结道,市工商联一定会配合政府做好此次税改的推广工作,各级工商联将继续密切联系各类涉及改革的民营企业,努力推动民营企业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尽快走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保税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巍提出,“目前外高桥地区差不多有企业900家,这次我们抽取了其中的120家物流公司、20家研发技术类公司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税改施行后,物流公司由于可以通过抵扣方式减少税收。而对相当大部分业务在外地的企业,由于增值税无法抵扣,缴税额度反而上去了。”对于抵扣部分不明确,主营在外地企业税额上涨的问题上,市政协委员王德培提议:“是否可以让企业自行选择合理的税种组合。”

此外,对于税改中存在的重复征税导致产业链断裂的问题,市长韩正也作出解释,“目前制造业和重化工产业的推动发展在全国仍是主体,2011年全国的化工、钢铁、煤炭、有色等七大标志性行业,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而这些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情况恰恰相反,去年上海钢铁行业负增长,化工业零增长。根据上海的城市结构,上海已率先进入服务业发展阶段。税改后,现代服务业企业肯定会获利。”

把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政府一号工程来建设

近年来,加大社会诚信力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说,2011 年市政府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在新的一年,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一号工程,全力加以推进,加强全社会统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全覆盖、全流程的收录、评判、处置、联动、滚动的综合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市场化、国际化。

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融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纳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融化为市民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试点,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加快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加强、改进城市管理也早已引起了各方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金亮说,今年是上海“十二五”开局之年,在面临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国内诸多发展困境中,上海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推进科学发展。

在九届上海市委十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2012年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主线,是基础,是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其中,尤其要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日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各个阶层利益诉求分化,社会组织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是勇立改革浪尖,各种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人文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原要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安全有序,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上海市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21918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事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软实力。对处于战略机遇、矛盾凸显并存的上海来说,只有城市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能凝聚强大力量,把各项工作统一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条工作主线上来,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希望2012年的“两会”,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实践,有落实,继续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平台载体,培育社会组织拓宽参与渠道,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执委、上海杰宝大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杰说,经济转型过程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也是城市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制度建设和狠抓落实。

两点建议:一是郊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快发展的区域。建议加快落实促进各项推进新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关注在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交通设施及社会事业的配套发展。

二是市政府在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实效。譬如,取消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费,下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将S5沪嘉高速公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这些举措都深入民心,获得百姓赞誉。建议不断跟踪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后续服务跟上,尤其是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退费工作,涉及面广,希望在具体落实上可以考虑就近退费,科学管理,体现柔性关怀。

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

以促进《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

发展条例》实施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市商会副会长上海龙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增增在发言时称: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称《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上海中小企业第一个地方立法,该《条例》的颁布,明确了中小企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规范和指导中小企业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对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建议在市政府直属层面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以完善《条例》实施的责任主体。

此次颁布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市政府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拟订、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本市政策、推动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六大职能。与此对照,目前市政府设立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面对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20多个政府部门,工作协调力度有限,难以承担作为落实《条例》责任主体的重要职责。目前,国内众多兄弟省市已纷纷设立厅局级的中小企业服务局,结合本市《条例》出台契机,建议设立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统筹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事务,推动《条例》的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监督,建议设立定期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半年(年初1-2月和年中7-8月)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整体情况、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贯彻落实政策情况的透明度,就每一项具体政策执行的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在各自网站上予以公布,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1月12日上午,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吴思远委员一番话引起了全场的掌声。“让我们来看一看上一代上海文化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请允许我向各位读一下他们的大名: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梁实秋……以上我提到的各位大师,真正是上海人的很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在上一届政协港澳小组发言中,我举了一个‘北漂’的例子,有数千以至上万的年轻人,为了找寻进入演艺圈的机会,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漂来漂去找机会,我们称他们为‘北漂’。成功的例子就是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演回乡农民工的‘傻根’王宝强,当然不成功的更多。但是各位,你们听到过‘上漂’这词没有?”从“北漂”到“上漂”,引发我们思考,上海的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甚至改革?在此次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大会上也多次提到“文化”两个字,不少委员就这一议题给出了很多意见。

朱裕华委员:我提几点体会:一是建设文化强国很重要、很及时。二是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宣传力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平和、友善、和谐”的品质。如发挥当地华人的优势来加强宣传;让部分领导、专家在海外驻留一段时间,了解当地人的习俗和思维,便于交流;号召企业和文化团体主动走出去等。三是要发挥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优势,发挥上海网络传媒优势,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总之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加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和改进宣传方法,增强宣传效果。

陈邓华委员:今天的报告有两个新内容:一是关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制造业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将产业与文化建设进行对接。建议政府相关政策对民营企业有所倾斜,更多地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5: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分9个部分30条,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含义

编辑

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意义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二审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关于本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草案将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的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上述标准。

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起实施。本次修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家们认为,本次修法的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模式”

□ 李 来 本报记者 刘传书

2月24日,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投资并购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在澳交所主板挂牌交易。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是全球第一家生产“钢铁侠”飞行装备的公司,其最新版本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可以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前进,可连续飞行30分钟,而最接近的竞争产品只能连续飞行30秒,载重仅几公斤。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由一支海外创新团队于2010年回国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开创性地研发了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业务包括颠覆式空间服务、光子支付和新一代特种航空结构等新兴领域。据统计,该公司专利总量超过28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

如果说深圳光启靠科技创新成为深圳的一个企业典型,那么说深圳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则在全国形成了独有的“深圳模式”。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2%,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接近1.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增长15%,占全国总量的48.9%,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4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居榜首。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成立于2006年,用8年时间就拿下全球一半小型无人机市场,这是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造的一个奇迹。据介绍,该公司2014年PCT专利申请170多件,目前已有40多项专利通过PCT进入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其中8件核心专利首先在美国获得授权。该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其组建的创新研发实验室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

去年, 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预计约为2870—2890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主营业务利润预计约为339—343亿元。多年来,华为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研发人员约76000名,占总员工数量的45%,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

“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我们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双引擎。”在三诺集团,记者反复听到这样的话。当前,三诺已成为行业领先的多媒体音响产品提供商、以“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业涵盖影音娱乐、信息科技和智慧家庭三大领域。在全球,三诺率先创造性地建立了OPM模式,即原创产品策划设计提供商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策划、设计、智造、市场的一站式、差异化整体解决方案,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在深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深圳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个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2013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在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了5席。

深圳市市长许勤二月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有创新动力,但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更多服务平台,创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去鼓励、支持和推动其创新。”

“在深圳,我们一直强化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742家。

深圳的“四不像”

“除了固定的中央拨款占20%,其余的经费主要靠我们主动筹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采访时对记者说。去年,该院来自企业的经费超过1个亿。深圳先进院把科研、教育、产业、资本融合在一起,通过“四位一体”的模式,办了四个孵化器,发起成立了四个投资基金。目前,该院孵化200多家企业,先进院自身占股企业达70多家。据评估,其独特的“四位一体”模式,创新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0倍到60倍,打通了科研和产业相结合的通道。

获得2014年深圳科技市长奖的樊建平认为,深圳先进院走的是“新型科研机构”道路。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又不是全性质的事业单位,而正是这种性质,加速了科技和市场的接轨。

实际上,类似的“新型科研机构”在深圳远不止深圳先进院一家。按照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的说法,这些机构属于“四不像”: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据统计,这样的“四不像”在深圳已有115家。

“寄生”于中科院体系内的华大基因2007年南下转战深圳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深圳光启也属于“民办公助”类。在深圳,还有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这些“四不像”,在科研成果产业化领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

对于此种模式,有分析认为,此前的科研机构多数是事业单位,在管理是采取的都是行政模式,真正结合实际市场应用的很少。久而久之,科技创新与市场就相互脱轨。作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又要自身向市场找饭吃,在现实条件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科技和产业的结合,就会水到渠成。

而深圳市政府对于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一直本着积极支持的态度。深圳光启是2010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是深圳市“孔雀计划”支持的团队。深圳市政府在资金投入、实验室体系建设、产学研联盟建立、产业基金设立、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小微创新的天堂

2013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即柴火创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人潘昊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企业家”,并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此消息一出,在全国“创客”圈内引起极大反响。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亲临探访柴火创客空间,给予大力鼓励。柴火创客空间主要通过创客会员、创客活动分享会、制汇节、网络等渠道组织广大创客。每年举办超过70期不同类型的活动分享会,50场工作坊,注册会员超过1000人,活动人流总数超过1万人。柴火创客空间拥有20多个国内外创客的最新产品展示区,通过这一开放式创客载体,已完成孵化企业3家,在孵企业5家。

有人把深圳比喻为“创客好莱坞”,这是因为,深圳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年青创客,还有利于创客生存发展的最佳环境。去年11月高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良好的硬件配套条件和创新环境,使得深圳有条件成为全球创客中心。今后,每年6月份国际创客周活动将在深圳举行。

去年12月2日,以“质量深圳,创意为先”为主题的深圳市第十届“创意十二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创意十二月”总体活动数量151项,其中重点项目30项,分为九大类别,涵盖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书画艺术、动漫游戏、旅游休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从2005年开始举办“创意十二月”活动以来,经过连续十年的培育,“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成为深圳市民追踪文化潮流、享受创意理念及参与创意设计的文化节庆。而“创意十二月”是深圳全市范围内的群众活动,群众参与是“创意十二月”持续开展的核心动力。

在深圳,全民创新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许勤说,在政策支持上,去年以来,深圳从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

应该说,在深圳,这个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正得到发挥,“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这座城市拥有最大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在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编制后,率先全国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承接国家、省6项重点改革任务,在全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赢得了主动权。

在改革中,“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得到率先体现。通过科技投入方式改革,激发出企业创新的强大活力。在全国首个深圳《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中,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和激励作用,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要素投向科技创新,使深圳成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区。其中通过银政企合作贴息,政府以5000万元成功撬动了近20亿元银行资金投向科技中小微企业,财政资金被放大了近40倍。

眼下,深圳已经成为创新人才高地。据统计,深圳人才资源总量约400万人,累计“海归”5万人,全职院士12人,“千人计划”人才103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2人,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7人。2014年新引进“孔雀计划”团队14个,累计59个。

为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圳发挥两地政府创新合作协调机制。目前,香港在深设立各类科研机构43家,累计研发项目超过400个,注册企业16家。同时,为扩展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圳积极建立与“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知名计划的国际性大科学、大技术和大工程的合作关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境外科技机构入驻,与国外104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引进技术253项。

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技术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逐步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深圳科技服务业总产出超过800亿元,增速超过25%,已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科技部批复在深圳成立的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

可以想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的动力。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实现了在国际和中国城市体系中准确定位深圳的发展目标。35年来,深圳的发展目标在定位上发生过多次转换,现代化、国际化多次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城市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现阶段尚未列入党代会报告所确立的总体目标。现代化、国际化有相应的标准,但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国际化又受多重因素制约,且两者都较为宽泛。尽管创新型城市在国际上也不少,但更切合深圳的实际和特点。将创新型城市作为深圳的发展目标接地气、接世界、接未来。因此,从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型三者的关系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抓手、突破口、落脚点。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反过来会促进深圳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实际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如果说,一流城市的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深圳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即特别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的阶段。深圳也正在走过效率驱动阶段,即伴随着工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依赖发展,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占据优势的阶段。深圳正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在稳健的基础需求和效率驱动基础之上,创业与创新要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这个阶段确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可以与创新驱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我们从创新驱动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层面思考的较多,主要聚焦在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创新生态体系等实施层面的工作,但还不足以支撑创新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循环。这个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具有创新本能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的政府;新兴的创意阶层;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类人才的发展机会;全社会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主要表现为多元、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创业与创新的紧密关联,其中关键是保持城市的创业活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创业基础条件,包括为新创及发展中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制定促进创业的有关税务、法规条例、相关申请奖励措施的政府政策;制定支持新成立或成长中企业的政府计划,加强针对新创公司的教育培训;建立可引导新商业机会的研究计划,以及有利于小型、新创或成长型公司的研究和开发系统;提高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的享用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有形基础设施的享用权;鼓励促进创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等。5月12日至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内参部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组织策划的“经济活力看广东-创新驱动——人民网强国论坛基层调研行”先后走进佛山、深圳,探寻两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

三天时间,调研组先后探访了两地七家企业、两个创新孵化基地,召开了两场座谈会,还举办了两场与创新创业者对话的沙龙活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些判断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GDP同比增长7.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GDP总量17272.24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深圳和佛山两市GDP增速水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企业研发成创新主体

与经济增速成正比的,是对研发的投入。2015年,深圳市GDP同比增长8.9%,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05%。

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研发资金来源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4个90%足以说明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说。

对此,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十分认同。他提出:“发明、发现不是创新,实现产业化生产,到达市场,才是创新。谁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政府一定要支持、依靠、推动企业去创新。”

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的,是金融创新。张虎副市长介绍,近年来,深圳市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规定。目前,深圳拥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境内外的上市企业321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火热的资本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拍即合的项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对此点赞。他说:创新、创业、创投形成 “铁三角”,实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创新创业人才是“根”

从深圳的创新行动中,调研组总结认为,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阳光雨露”。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让深圳成为了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正如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和创客活动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针对今年年初深圳房价持续走高等新情况,今年3月,深圳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副市长张虎说:“180条具体举措,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从政策点中对号入座。”

深圳长朗三维科技董事长劳长石就是深圳市科创委从硅谷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去年,他的企业想从英国引进一位博士后,但是深圳的高房价令其顾虑重重,谈判僵持。“没想到,3月份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81条政策,把原来的人才资金资助从80万元整整翻了一倍,力度非常大,他很快就跟我们签约了。”

“十二五”以来,深圳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相关人才154人,“孔雀计划”1539人,留学人才以及各类人才超过68万人。

各类人才来到深圳,在这片“创新熟地”上很快耕耘出了果实。“创业者在深圳可以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劳长石说:“我们做3D打印设备开发,需要的硬件、软件控制、材料、激光……每一个环节都能很快地在深圳找到供应商,找到相关资源落地。”有过在硅谷工作经历的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产业化,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这里比硅谷更适合我”。

创新、创业者在成长

调研组认为,深圳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深圳注重合作、尊重人才、能力至上、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深圳有全国最好的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是国内可与美国硅谷比肩的创新型城市。这样的观点也在许多有过不同地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口中得到了印证。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在深圳做科技研究很安静,政府不会来打扰,政商关系„亲‟且„清‟。”科比特创始人卢致辉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他说:“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这个城市年轻、平等、不排外,政府高效,人相对务实,让我觉得亲切,感觉梦想可以在这里实现,来了就没想过离开。”

浓郁创新激情也激发着校园里的年轻人。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宝圣在课余研发出了一项基于新型纳米级孔径膜材料的洗车水循环系统。在他看来,“高校创客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是学以致用,学之升华。”

篇6: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2016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于5月14日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与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大会主题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出席本届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安徽省住建厅副厅长李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辽宁省住建厅总经济师钱新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施工监管处长逄宗展,住建部科技司处长何任飞,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耿雪梅,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景万,巢湖市副市长张年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春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多维联合集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多维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裘建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单际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明贵博士等。会议由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董春主持。

大会每年召开一届,现已成为建筑钢结构领域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被业内人士誉为“建筑钢结构领域中的奥林匹克”。其宗旨在于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传达落实行业相关产业政策,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平台。本次大会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钢结构企业家、专家代表700余人参与本次大会。

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作为东道主首先发表了致辞,他在致辞中对于现场来宾表示了欢迎,并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向与会来宾致欢迎辞:今天,我们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开幕,大家齐聚合肥,共商钢结构宏伟大计,值此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向出席会议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会议的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会务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富煌人表示感谢。过去的一年,由国务院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钢结构产业的政策,特别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必将使我们的行业迎来充满生机的春天,结合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行业发展趋势良好。

本届年会,我们邀请到了行业主管单位的领导,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活动中共同解读国家政策,研讨前沿技术,并在展览会中充分展示钢结构行业中的最新产品。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思路,把为会员服务摆在首位。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多看、多听、多学、多交流,希望大家能有更多收获,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建筑钢结构行业一定会兴旺发达。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发布2015年钢结构行业报告。在报告中,党会长首先就当前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讲解,他先回顾1997年-2013年间钢结构行业产业政策,就近几年国家对于钢结构行业发展政策进行了说明,并例举了多个省市地方政策;然后对行业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钢结构在我国应用已超过30年,特别是在近10余年期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制造施工能力最强、产业规模第一、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最后他指出行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十三五”期间钢结构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把握行业趋势,顺势而为企业发展要主动变革、转型产业要多元化,实现关联发展。此外,党会长还对2015年分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汇报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

随后,大会进入到了颁奖环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钢结构金奖”、2015年“优秀企业家”、“诚信5A企业”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钢结构金奖名单另附)。

最后,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将象征着年会承办权的会旗交到2017年的承办单位沈阳三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长禧手中,2016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至此?桃欢温洹?

除此之外,会议期间还组织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论坛”、“中国国际建筑钢结构及配套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以及“四新”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收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以及各相关单位、兄弟协会、科研院所的领导,结合2016年“两会”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新常态”下钢结构建筑推广的难点和热点解惑答疑,传递政府推进钢结构建筑的政策信息,交流钢结构建筑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推进钢结构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的“三化”建造方式,从而提高钢结构建筑的设计、研发、应用水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建设报、科技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冶金报、中国房地产报、建筑时报、安徽日报、合肥日报、合肥市电视台、巢湖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受邀参加了由主办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们争相向主席台的诸位行业领导发问,主要涉及钢结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企业业绩与面临困境等,并得到了嘉宾的一一作答。

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建筑钢结构及配套产业博览会”于5月14日上午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阳、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鸿强、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中大区总经理王朝阳、唐山钢铁集团中厚板公司副总经理尹宝良、上海钢之杰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金勇、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阮正洁、印度坡邱斯钢铁工程公司拉米德、山西华豹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蛟、厦门大禾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康、山东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辉、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构公司总经理廖向东、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民、唐山钢铁集团惠唐乐港金属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周满春、唐山钢铁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远生、芜湖行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义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培华等参加开幕式。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鸿强与印度坡邱斯钢铁工程公司拉米德分别代表中外方参展企业发表了致辞,最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宣布博览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刘民主持。

本届博览会云集了行业上下游一线企业80多家,旨在展示企业风采,打造钢结构完整产业链,做最专业的建筑钢结构行业大展,展出面积达2万余平米。此外,博览会分会场,聚焦钢结构行业先进技术和产品应用,特邀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企业做精彩推介,多元化主题满足不同建筑钢结构领域需求。

【文献标识码】D

上一篇:中职学生学情调查报告下一篇:读《道士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