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成语

2024-04-11

静字成语(精选6篇)

篇1:静字成语

带有静字的词语

寂静

肃静

镇静

幽静

静脉

恬静

动静

静心

静默

静电

静坐

清静

静止

静园

静观

静物

心静

雅静

静态

娴静

带有静字的成语

风平浪静

夜深人静

平心静气

静影沉璧

夜阑人静

清静无为

娟好静秀

安安静静

静极思动

沉心静气

更深人静

六根清静

带静字的成语解释

风平浪静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夜深人静

[yè shēn rén jìng]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处静息迹

[chǔ jìng xī jì]

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偷闲躲静

[tōu xián duǒ jìng]

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静思默想

[jìng sī mò xiǎng]

安静地思索,仔细地考虑、回味。

水静鹅飞

[shui jing e fei]

寂寞、低落、萧条。

鸦默雀静

[yā mò què jìng]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仪静体闲

[yí jìng tǐ xián]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夜阑人静

[yè lán rén jìng]

夜阑:夜将尽。夜深人静的时候。

四海波静

[sì hǎi bō jìng]

比喻天下太平。

故作镇静

[gù zuò zhèn jìng]

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

静观默察

[jìng guān mò chá]

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

沉心静气

[chén xīn jìng qì]

犹言心平气和。

恭默守静

[gōng mò shǒu jìng]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买静求安

[mǎi jìng qiú ān]

指息事宁人,以图安逸。

平静无事

[píng jìng wú shì]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篇2:静字成语

1、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唐·韩偓《夏日》

2、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唐·刘长卿《听弹琴》

3、静言思之,寤辟有摽——先秦·佚名《柏舟》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5、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6、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唐·王维《酬张少府》

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唐·杜甫《寒食》

9、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宋·陆游《破阵子·仕至千钟良易》

10、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唐·王昌龄《太湖秋夕》

11、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12、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孟浩然《初秋》

13、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14、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宋·朱淑真《卜算子·咏梅》

15、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宋·柳永《蝶恋花·凤栖梧》

16、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南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7、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宋·王炎《江城子·癸酉春社》

18、莫道幽人一事无,闲中尽有静工夫——唐·吕洞宾《绝句》

19、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宋·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20、高轩当滟滪,润色静书帷——唐·杜甫《雨四首》

21、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唐·杜甫《月三首》

22、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唐·白居易《池上早夏》

23、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唐·罗隐《梅花》

24、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唐·李白《从军行》

25、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唐·郑谷《鹭鸶》

26、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先秦·佚名《氓》

27、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宋·杨泽民《华胥引·征车将动》

28、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9、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唐·顾况《游子吟》

30、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清·律然《落梅》

31、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2、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宋·吴文英《满江红·翠幕深庭》

33、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唐·温庭筠《题柳》

34、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唐·韩翃《同题仙游观》

35、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宋·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36、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唐·罗隐《咏月》

37、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38、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唐·崔颢《入若耶溪》

39、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宋·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40、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唐·温庭筠《春日》

41、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唐·魏承班《木兰花·小芙蓉》

42、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43、楼船一举**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44、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宋·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45、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46、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47、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宋·寇准《踏莎行·春暮》

48、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唐·顾夐《渔歌子·晓风清》

4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0、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51、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宋·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52、凡鸟爱喧人静处,闲云似妒月明时——唐·司空图《山中》

53、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54、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55、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唐·温庭筠《早秋山居》

56、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唐·杜甫《垂老别》

57、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唐·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58、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唐·王维《桃源行》

59、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唐·王维《青溪/过青溪水作》

60、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唐·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61、藏莺院静,浮鸭池荒——宋·仇远《声声慢·藏莺院静》

62、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63、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唐·卢纶《晚次鄂州》

64、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五代·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

65、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宋·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66、东风静、细柳垂金缕——宋·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67、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唐·杜甫《曲江对雨》

68、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唐·杜牧《西江怀古》

69、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唐·薛能《桃花》

70、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金·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71、庭院静,空相忆——宋·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72、夜寂静,寒声碎——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73、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宋·柳开《塞上》

74、静里悠然心自乐——元·许有壬《蝶恋花·万象森森天漠漠》

75、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宋·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76、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秋兴八首》

77、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唐·李颀《琴歌》

78、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79、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先秦·佚名《柏舟》

80、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宋·程颢《秋日》

81、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82、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篇3:静字成语

一、建设成语文化课程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首先致力于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微型的成语“博览馆”, 努力营造一个全员学成语、用成语、研究成语的文化课程环境。

1. 打造成语文化墙和成语文化厅。

学校的围墙, 我们以朝代为序, 展示来自各个朝代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读读故事, 了解成语的含义,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同时, 结合校名“世茂”, 选用成语作为我校的“校训三风”, 以突显成语教学特色。教学楼大厅设计渗透成语元素, 横梁及左右两侧墙面用成语展示我校的办学目标。

2. 打造成语文化廊和成语文化广场。

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南北两侧均布置有成语, 形成一条缤纷的“成语走廊”。走廊北侧布置了以“勤学修身”为主题的成语;走廊南侧, 布置生动的“成语剪纸”, 将剪纸艺术和成语故事结合起来。连廊上主要悬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 如“成语主题画”、“成语艺术字”, 形成一条学生成语绘画作品长廊。

3. 打造成语文化梯。

学校三栋教学楼, 共有六个楼梯, 布置了诸如“成语中的中华大地”等六个主题的楼梯, 让学生感受成语内容的广泛博大。此外, 还有“成语文化牌”、“成语阅读吧”、“成语书法角”等。

二、建设成语文化校本课程

为了扎实推进成语文化课程建设, 我们积极开发凸显成语特色的、适合孩子的校本课程, 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扎扎实实建设成语必修课程。

(1) 分层明确教学目标。低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认读成语, 读准字音, 加强成语积累, 了解成语相关的故事内容。中年级段, 要求扩大成语积累面, 能正确书写,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能正确运用成语造句。高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书写成语,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会辨析近义成语, 并能在语境中选用恰当的成语, 能在作文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成语。

(2) 分段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段, 使用《成语故事》彩色插图本, 引领学生去欣赏画面的美, 感受成语故事和插图的联系, 理解成语的内容, 初步读懂蕴含其中的道理。中年级段, 使用《成语小古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 把握重点字词, 借助参考翻译, 了解成语内容,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 把握成语的内涵。高年级段, 计划编写《成语美德故事》, 选用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读故事, 学美德, 获得思想启迪, 并尝试成语写作。

(3) 分类设计教学方式。低年级段, 以讲授法为主, 结合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了解成语。中年级段, 以小组合作为主, 通过教师恰当点拨, 读懂成语小古文, 积累成语。高年级段, 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交流, 读懂教材, 理解成语。

2. 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在学科渗透方面, 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成语元素。比如, “成语+音乐”:利用成语的音律美, 开展成语歌曲的创编、成语歌曲的教学;“成语+美术”:利用成语的画面感, 开展成语绘画教学、成语艺术字的创编;“成语+体育”:把成语和体操结合起来, 开展成语操的创编和学习, 等等。

3. 积极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系列。

实践表明, 只有坚持把德育活动、学科活动、艺体活动贯穿日常教育, 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推进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的系列, 促使成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1) 建设常规化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通过读成语、写成语、讲成语、演成语、默成语、用成语等丰富多彩的常规性成语活动,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和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2) 开发展示性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除了办好成语艺术节, 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级展示和比赛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掌握了成语, 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书法能力、表演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

三、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以成语教学为切入点, 结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在各种活动中注重提高教师的成语文化素养, 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1) 评比展示, 以训练促提高。学校狠抓教师个人基本功, 每周进行一次钢笔字、粉笔字的评比展示活动, 练字内容为成语,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成语。 (2) 开展活动, 以比赛促提高。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举行“成语故事诵读”、“教师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 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成语, 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内涵, 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3) 课题研究, 以科研促提高。我们将积极申报苏州市级研究课题《小学“成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及实施的实践研究》, 引领教师不断积累成语教学的相关资料, 积极研究, 促进教师成语教学专业化成长。 (4) 专家引领, 以培训促提高。学校积极依托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 聘请专家、学者, 为教师做好专题培训, 引领教师科学开展成语研究, 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篇4:静字成语

关键词:同源成语 同义成语 通用·异体成语

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纠缠、交错之处,即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本文拟从来源、结构、意义等方面分析这三类成语的同异之处。

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如出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其结构方式可以是诗、文的截取或典故的概括。

从生成方式来看,同源成语可分为原生式和再生式两类。原生式指对同一语源从不同引用角度构成不同成语,成语间都是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和“睚眦必报”两个成语同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原文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由此段话截取这两个原生式成语。

再生式同源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某成语,再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后出现的新成语称再生式,和先出现的构成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这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和“睚眦之怨”是间接同源的关系。

从意义来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都可相近、相关或相异。如“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尔后,“咎”改为“究”,而“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

又如“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三个同源成语皆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寓言。但“望洋兴叹”喻大开眼界而惊奇,或喻做事力量不足而元可奈何;“见笑大方”谓让高明者取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者,三者意义相关。

再如“自以为是”指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尔后,人们改“是”与“非”,表示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两个成语意义相反。

同义成语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意义相近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取义角度、表义倾向等差别。如:“亲密无间”和“形影不离”,二者都表“关系亲密”,但取义角度不同——“亲密无问”表没有丝毫隔阂,着重心灵的相通,可用于异地或同地;“形影不离”表一刻也不分离,着重空间的距离相近,只能用于同地。

意义相同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语体的差异,如“杀鸡取卵”(书面语)——杀鸡取蛋(口语);“声色犬马”(书面语)——声色狗马(口语)。

同义成语可能是同源成语,如前“睚眦之怨”“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既可是原生式,也可是再生式。但也可能不是同源成语,如“螳臂当车”和“蚍蜉撼树”都比喻“自不量力”,但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通用·异体成语是依据成语的社会使用频率来确定的。在一组成语中,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叫通用成语,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通用,其余的叫异体成语(也叫或体成语)。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但大都分别是同源成语中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是同义成语中意义相同的。

通用·异体成语可以分三类(以下各例在前者为通用成语,在后者为异体成语)

一、异序式

异序式指成语语言单位不变,但词序发生变化。如:AB-BA式,成语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倒序构成一个新成语。如: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光明正大——正大光明

班门弄斧——弄斧班门

以上各例是成语的全部语言单位倒序。其他形式也十分复杂。如:

凶多吉少——多凶少吉 (ABCD——BADC)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 (ABCD——ADCB)

舞文弄墨——舞弄文墨 (ABCD——ACBD)

节衣缩食——缩衣节食 (ABCD——CBAD)

铁石心肠——铁肠石心 (ABCD——ADBC)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ABCD——DBCA)

变换语序的成语由于语言单位没有改变而意义基本不变。

二、异素式

这类通用·异体成语是通过替换不同语素而构成的。例如:

异口同声——异口同音 (“声”“音”为近义语素)

返老还童——反老还童(“返”为今字,“反”为古字)

首倡义举——首唱义举(“倡”为本字,“唱”为通假字)

心如铁石——心如金石(“铁”“金”语义关联)

三言两语——三言五语(“两”“五”数字语素相异)

雄才大略——雄材大略(“才”“材”为异体词)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琅琅”“朗朗”为同音语素)

三、长短式

这类成语长度不同,大都是通用成语较长,为了语言精炼,结构简洁,通过压缩、概括或截取,构成另一个(些)异体成语。如: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部分粘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截取 )

这类成语一般意义不变,但详式较精细,运用频率较高。简式较概括,有时意义不明确,需以详式作为参照。

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之间的意义较为复杂。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是通用成语,运用频率较高,其他则是异体成语。

由于两种成语都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意义联系。

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意义全同

包括:1.本义同;2.本义、引申义同;3.本义、比喻义同;4.本义、引申义、比喻同。例如:

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本)形容水势很大,波涛汹涌澎湃。(引)①形容破坏极甚,状况混乱不堪。(引)②形容心潮起伏,激荡翻滚。(喻)比喻力量巨大或者声势浩大。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基本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全部相同。

(二)意义部分相同

包括本义异、引申义同以及本义异、比喻义同的情况。如:日暮途穷——日暮途远。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本义相反,“穷”表路尽了,“远”表路很长;但这两个成语都可比喻“无路可走,力竭计穷,接近灭亡”。

(三)意义有细微差别

往往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都有所差别。如:重起炉灶——另起炉灶。以上“重起炉灶”本义为“重新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把以前中断的事业恢复起来。“另起炉灶”本义为“另外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从某一团伙中分离出去。

简而言之,上述三类成语的差异为:同源成语注重其来源,同义成语注重其意义,通用·异体成语注重其运用频率。一组同源成语都有其相同的来源,其构成方式有原生式和再生式,其意义可以相近、相关和相异。

一组同义成语可以有共同的来源(这一部分兼同源成语),方式可能是原生式或再生式;也可以来源不同(这一部分非同源成语),但意义相同或相近。一组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可有原生式或再生式),也都是同义成语。但同源成语意义不同的不是通用·异体成语;同义成语来源不同的也不是通用·异体成语。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3,(3).

[2]段益民.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篇5:带静字的诗句

2.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 唐 · 杜甫《垂老别》

3.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 唐 · 杜甫《秋兴八首》

4.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唐 · 王勃《咏风》

5. 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 宋 · 程垓《南歌子·荷盖倾新绿》

6.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唐 · 王维《鸟鸣涧》

7.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宋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8.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 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 宋 ·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10.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先秦 · 佚名《氓》

1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12. 夜阑风静縠纹平—— 宋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3.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 唐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14. 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 —— 宋 · 吴文英《满江红·翠幕深庭》

15.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 唐 · 刘长卿《听弹琴》

16.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宋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7. 岁见梅追和一首,终恨有儿女子态耳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 —— 宋 · 向子湮《卜算子·岁见梅追和一首》

18. 人初静 —— 宋 ·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9.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 唐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篇6:含静字的名人名言和诗句

2.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念的时候。歌手 张玮

3.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北宋散文家 苏洵

4.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英国小说家 狄更斯

5. 大脑的力量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18世纪英国诗人 蒲柏

6. 快一点危险丛生,缓一秒风平浪静。

7. 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

8. 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9. 世味清淡静心养,人间炎凉冷眼观。《格言集锦》 《格言集锦》

上一篇:集团同乡会会长致辞稿下一篇:串并联电路教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