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实践活动

2024-05-13

近代史实践活动(精选8篇)

篇1:近代史实践活动

近代史实践活动收获

四月上旬,我们在校内做了大学生对大连铁路及火车票价的看法的调查。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和组员于朗负责设计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走寝的方式调查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大连铁路及火车票价的不同看法,同学们也都热心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工作,使得我们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的同学对于大连铁路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同学对于大连铁路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满意的。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大连铁路及火车票价等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孔玉娇

2013年4月20日

篇2:近代史实践活动

11月23号下午,天气晴朗,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是双休日,今天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比平时多了很多,有很多南京市民带着小孩一起来参观,也有很多外地组团来参观的朋友。我一边排队一边观察着人们的神情,有严肃的有感伤的,更多的则是轻松甚至欢笑着的。旁边的雕塑和文字说明,嬉闹的人群,这一切都刺激着我的感官,我不知道说什么。

进入馆内,我们走在小路上,旁边是石子铺就的地面,有人说这下面埋藏着遇难者的遗体,我和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唯恐踩到石子。进入住馆区,扑面而来的黑暗让我感到窒息,进入保存完好的城门,顺着台阶我们看到了很多图片和展物,这些东西将我们带入了七十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中去,我的心情是沉重的。

出了管区,我们来到了一个空阔的场地,有很多人坐在石阶上休息,我们乘机开始发传单,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愿意填写,特别是阿姨们。大叔们倒是都很热情,有的还很认真地在横线处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最让我感动的是我请求一位老爷爷帮我们填一下表格时,他身旁的一个大叔说:“我要填我要填,我爱国!”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在悄悄感动者。

篇3:近代史实践活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教材的选择

我所采用的教材是《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李时岳等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这本教材在前三次修订的基础上, “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也略有增加。”该教材虽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 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叙事框架, 过多关注政治斗争史, 仍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近80年的历史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 坚持从传统政治的角度来叙述近代历史。虽然该教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 但对历史事件叙述详尽, 体例周详, 仍不失为一本权威性的教材。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了教材的叙事体例, 将近代历史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讲述, 即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每一章节都适当地增加了新的内容, 均涉及目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讲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我向学生介绍了著名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著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对鸦片战争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熟悉, 而大学教材的主要观点及内容与中学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一味地按教材讲述, 学生定会倍感枯燥, 且有炒剩饭的感觉。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加新的、又属于学术前沿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与教材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 对人物的评价采用的标准不同。教材以民族主义为标准将主战的林则徐视为民族英雄, 给予很高的评价, 而将主和的琦善视为投降派。茅海建的著作则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评价人物, 对人物的定位更公正、更接近史实。其次, 对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所不同。教材从社会制度的优劣来分析, 认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远比处于封建社会的清朝优越, 所以落后的清政府必然会失败。茅海建先生从具体的军事角度, 即武器装备、兵力方面来考察中英两国的实力对比, 论证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 更具说服力。新增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同时, 我也增加了教材并不十分重视的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时, 我详细介绍了清政府对“丁戊奇荒”的救济过程和江南善士谢家福、李金镛、胡雪岩、郑观应、徐润等人开展的跨区域民间慈善活动, 并要求学生将此次灾荒与现代社会发生的灾荒进行比较, 了解救灾方式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 相关社会史内容的增加是有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 在其他诸如课程内容、师资条件、学生基础、学科基础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见, 为提高教学质量,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因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 并且能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2009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我选择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最大的特点是传授的知识量大, 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是适合2009级历史专业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如下:首先, 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面相对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其次, 他们在中学学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缺乏对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 学生对近代史的研究史料、相关学者的著作及研究动态不太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地讲授中国近代史是必不可少的。讲授需做到少而精, 讲重点、难点、思路、线索。在讲授的过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思维;注重原始资料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分析问题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这样的讲授绝非“满堂灌”“一言堂”所能比。

在坚持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同时, 相应地加强了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 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讨论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首先, 根据讲授的内容确定选题。选题必须具有可讨论性,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 教师列出参考书目及相关文章, 让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并写出书面发言稿。最后,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针对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疑问以及对书中某些具体观点的看法发言。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总结。因讨论课准备时间较长, 而中国近代史课时有限, 所以一般一个月举行一次, 一个学期开展四次讨论, 下面仅以第三次讨论为例说明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模式。

我确定的选题是“评价清末新政”。教材对清末新政不太重视且评价较低, 认为这是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 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是一场骗局。而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肯定了新政的进步意义, 指出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使得传统教材的评价模式具有可争议性。我要求学生必看两本参考书:一本是李细珠先生的著作《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先生从教育、经济、军事、法制、立宪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展示了张之洞为新政所做的艰苦努力, 部分展示了新政在地方上的推行情况。他认为新政改革的力度、范围和对社会的实际影响远超过“戊戌变法”。第二本是朱英先生的著作《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该著作认为经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 清政府确实开始实施新政, 并在农业、铁路、矿物、贸易、财政金融等方面认真推行。改革的艰巨性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新政最后失败。这两部著作史料丰富扎实, 见解新颖, 能引发学生思考, 并让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前两次讨论的经验, 此次讨论学生发言较为踊跃, 讨论的问题较为集中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分析新政失败的原因, 有的同学认为清政府进行改革为时太晚。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中国丧失了太多的主权, 清政府威性下降已无力将政策付诸实践, 最终导致改革成为一纸空文。也有的同学认为清朝作为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对汉族来说是一个入侵者, 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持续高涨的背景下, 清朝统治者无疑会成为汉人的攻击对象。还有的同学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改革的中断, 如果没有爆发革命, 新政也许能够继续下去, 中国也会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发言的同学基本上能围绕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看法, 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此次讨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同学的发言多半是就事论事, 缺乏史料的论证, 说明平时积累不够, 基本功欠缺, 应做到“论从史出”, 以史料支持论点, 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作为检验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往的考试方法太单一,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改变这种现状, 一些人提出“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学生学业的评价构成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 题型灵活多样

以往的考试题型多为五种, 即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前三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后两种题型虽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答案多限于笔记和教材。这种考试强调的是试题的客观性和答案的标准性。学生为获取高分只需上课记好笔记, 考试前背好笔记。针对这种弊端, 我删除了填空及选择题, 增加了材料分析题及自由式问答题。材料分析多选自近代名人文集或地方志书, 侧重考查学生对原始资料的解读能力。自由式问答要求学生就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 写出心得体会并作出评价。此类主观分析综合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促使他们为一次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进行广泛阅读。从学生的卷面成绩看, 其中90分以上的2人, 占总人数的4.35%;80~89分的8人, 占总人数的17.39%;70~79分的18人, 占总人数的39.13%;60~69分的12人, 占总人数的26.09%;不及格的6人, 占总人数的13.04%。“中等”和“及格”成绩的较多, 两项累加为30人, 占总人数的65%之多。这说明试题的难易程度恰当, 切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答题能力。但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平时缺少积累。

2. 考核标准多样化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期末考试, 即以上所论述的闭卷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课堂讨论, 二是小论文, 各占15%。中国近代史的课堂讨论一共是4次, 每次讨论, 我都会做详细记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评定。小论文则是要求学生在所学内容的范围内,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文章, 字数不少于3000字。撰写小论文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其次培养了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 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较深刻的看法, 并有志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这难能可贵。正如钱穆所说:“历史教学的责任, 不尽在于历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 尤其是在于历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

摘要:在新形势下, 对中国近代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已成为一种趋势。怎样对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英、李里.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研究型课程为例[J].历史教学 (高校版) , 2009 (9)

[2]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M].北京:中华书局, 1994:2

[3]陈明.关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4]郭学信.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 2008 (16)

篇4:左宗棠的近代化思想及其实践

一、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思想相结合

左宗棠在筹办福建水师之时注重对人才技能的培训,要求学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能够具体操作、驾驶轮船。左宗棠还要求外国人在任职之内不得随意干扰中国之事,不得享有特等权力,按照水师的贡献与否进行奖惩。这些做法与晚清其他大多数官员有着很大不同。

第一,培养近代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技人才。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实际上就是一个近代化的军事企业。在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同时,左宗棠把福州船政局的创办与我国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福州船政局是我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造船厂,也是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在洋务运动中,能像左宗棠这样把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人实属罕见。

第二,注重将艺徒培养成具有近代工业机器技术和爱国思想同时兼备的人才。左宗棠对清政府的效忠,与那些任由外国宰割和不顾祖国主权完整的条件与外国交往的大臣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在效忠清政府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

二、建设近代海军的国防观

中国近代防卫思想中有着“海防”和“塞防”之争,但是,左宗棠始终坚持“海防”与“塞防”并重的防务思想:在西北,左宗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塞防”;在江南,左宗棠认为“江南要政,以水利海防为急”。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左宗棠就有过造船炮以防外敌的“海防”主张,1862年,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件中更明确地阐述了这种防务思想,指出:“今议海防之器,似水雷亟宜讲求。”建立福州船政总局后,左宗棠更是决心仿造轮船,增强海防。左宗棠西征时,针对法国窥伺我国东南和西南的情况,及时提出了加强东南和西南的海防,当清政府一再妥协退让和战事一再耽误时候,他决心挺身而出,“为西南数十百年计,以尽南洋大臣之职”,一再请战,表现了军事家高度的战略意识和真挚的爱国热情。

左宗棠在晚年认为不仅要加强海防,而且要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加强江防,海防和江防必须协同作战。在任两江总督后,左宗棠根据两江的防务情况,于1881年2月,调阅江北各营;不时巡阅河堤,在巡阅河堤时还进行阅兵,以示对江防的重视,晚年左宗棠“既周视海口,以为有警则两江当兼顾南洋”。1883年,中法战争在即,左宗棠率江、海防各将,巡视各江要塞,并于江苏沙口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敌大计,积极做好两江防务,致使法军在中法战争中不敢驶入江口。这是对左宗棠防务思想的更进一步完善和新发展。

三、生态观与经济发展观的融合

在近代名人的思想中能够体现生态观和经济发展观相融合的人并不多,左宗棠却很好地将两者相结合,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左宗棠在西北引进棉花新品种,并且推广新式种棉方法。他非常注重这些方面的工作,因为他认为百姓的经济状况改善之后地方的经济水平才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够增强。在左宗棠的积极倡导下,西北地区自陇东西至河西走廊,遍地种满了棉花。此外,左宗棠还大力提倡在水草丰盛的地方,鼓励百姓养羊,并且加以大力扶持,散发羊种,三年以后再还本,帮助百姓脱贫。左宗棠还积极考虑和布置在西北种桑,在参考有关资料以后,决定大规模地从外地引种桑树。引进懂得种桑养蚕技术的人才,大力推广种桑养蚕技术。还在甘肃的安西州和敦煌,设局教民蚕事,培养植桑能手。从种桑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左宗棠是把环境保护观念和经济发展观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桑树根深,适酸性和钙质土,极其适合作防护林,左宗棠大力推行植桑,实际上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这种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环保工作也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两江总督兼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任上,左宗棠加紧对江南生态的改造,主要是对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堤坝、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此时,左宗棠重要的工程主要有:江南的赤山湖工程、江北的导淮入海工程、江北的朱家山工程等。左宗棠这些生态工程与其在西北的治旱工程一样,减少了水害的发生,这样可以让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篇5:近代史实践活动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制定本指导书。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法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完善个性品质。

(二)社会实践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

多样的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由文学与传播学院团总支书记吴鹏飞老师担任;

2、汉语0901班班委会全力配合吴老师认真组织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四、活动安排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班级总动员(4.28——5.3)

在开展实践课之前,应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二阶段:实践的设计和实施(5.4——5.21)

根据吴老师所提供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班委会把此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传记性质的书,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目前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实际;二是联系国际国内现实。字数1600字以上。

2、根据《纲要》下编“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内容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1)班级为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我班学生按地域划分为14个小组分工协作(后附续页);

(2)各小组要以班级制定的实践计划为主体,根据实践活动内容,自选题目,自划区域,制定出小组内部的调查方案开展此次活动;

小组制定方案时,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活动整体方案要力求具体细致,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最好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第二,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要从交通、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多个方面对活动方案进行审视。

第三,制定方案时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3)实践调查形式:实践基地调查、假期回乡社会实践等形式;(4)在调查结束后,每个学生应提供1份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材料,该材料包括学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四个部分。

第三阶段:班级总结整理(5.22)

在整个活动实施结束后,各小组、每位学生应于5月22日上午12点之前向班长周彤处上交如下材料,以便于班级总结整理,及时报送给指导教师吴老师处,核实各位的实践成果。

1、各小组:小组社会调查的活动方案,包括整个活动开展中的调查问卷、调查记录、影像资料等等。

2、个人:一份不少于1600字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人物传记心得体会;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调查材料。

附页:汉语0901班“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社会调查分组名单

第一组:张梦娜37,何婷22,仲瑛05,赵佳49 第二组:孙文杰19,袁茵28,褚旭40,常溪源13 第三组:李静54,崔文晓03,申一怡57,白锦怡12 第四组:魏云38,李娜30,袁敏09,张敏雪08,薛丹27 第五组:罗杨56,张娇娇04,曹琼46,高媛48 第六组:王瑜25,李疆丽21,田娟52,惠小敏24 第七组:马珊珊53,惠娟51,张筱42,高秦霞10 第八组:路奔26,谢佳芮50,张画画20,刘倩39 第九组:王双01,张育楠11,刘慧慧36,陈静14 第十组:王欣17,秦莲萍45,高焕云55,吕敏35 第十一组:张研16,高瑞君23,李婷婷18,李婷15 第十二组:刘蕊29,伍双44,田珊06,付皓34 第十三组:赵乐乐07,崔景第43,陈超31,周彤41 第十四组:程翔32,段凯47,陈锦涛33,卢兴波02

汉语0901班班委会 2012年5月4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社会实践

活动计划

篇6:近代史实践感想

对于这个课题,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通过上网查阅,我了解到很多。首先,我确信了一句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真是个好东西,我多想在期末考卷上写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不过我猜下场绝没有挂科这么简单,搞不好我还要出名了。哎,有点跑题了,回到正题回到正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交通工具的变化就可以明显的发觉我国经济发展迅猛。33年前,成立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3年弹指一挥,如白驹过隙,如今的交通工具意识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我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33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咬走现在的两三站路。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然而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一位过来人这么说。去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当时自行车居然这么金贵。想想现在,突然发现私家车不过是33年前的自行车,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唉。唉。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出了重新认识了百度之外,我还认识到team 的重要性!分工明确是必要的,而心怀团队精神则更为重要。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团队很好,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也付出了些许课余时间。虽然对课余时间恋恋不舍,但是我同样做了有意义的事——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得真对,我切身体会到了。

我发现,我喜欢实践课了。不仅让我感受到team,学到课堂外的知识,而且对那些我想学的知识我能通过实践而不是书本说教获得,我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的学风是自由的,而且更注重实践,否则我就是高中毕业后读了另一所高中,这是悲哀的。

是实践课,让我看到了大学里我喜欢的一面。

是实践课,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篇二:近代史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活动心得体

牢记历史,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在屈辱中走过了百年,中华儿女不能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明确使命,肩负责任,我们应积极响应“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我们的实践就像一个机器,而我们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微小,但是缺一不可,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器的运转就不能正常了。篇三:近代史实践感想

实践感想

本学期的近代史课程,我选择了实践环节。从名字上看,近代史,似乎离我挺近的,但让我说个所以然来,我还是支支吾吾。从鸦片战争的软弱,到辛亥革命的反抗,再到国共两党的合作,时间一步步前进,历史一点点发展,跨度之大,纷繁复杂。在组长黄梓楠同学的协调下,我们选取“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抗战”作为我们的课题,并选取灵谷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烈士公墓和航空烈士陵园作为我们的实践地点。

我们先到达了灵谷寺。一进灵谷寺的大门,整体感觉还是很肃穆的。牌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貔貅。接下来是无梁无椽的无梁殿。无梁殿外部恰似巍峨的宫殿,内部却如前后回旋的涵洞,深邃幽静.而且无一根梁柱,全部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殿内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书刻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那一个个名字让我觉得心痛,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百姓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殿内还有按照情景设置的蜡像。

出了无梁殿,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雨天泥泞,我们未能到墓跟前,远远地望着墓碑,耳边似乎还能听见战士们奋力杀敌的呐喊声。天气阴冷,小雨淅沥,似乎天都在为那些逝去的烈士惋惜。大家心情沉重,来到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塔底刻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人感受到烈士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国家忠诚。塔共九层,里面是螺旋式台阶。到达顶层时,印入我眼帘的是满山的黄色。那满山遍野的树木,随风飘落的黄叶,都仿佛在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

如果说上午的灵谷寺带给我的是历史的沧桑感,那么下午的航空烈士陵园则是悲壮。烈士陵园的地理位置很偏僻,我们走了很久才找到,参观者也是寥寥无几。飞机的模型,烈士的遗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蓝空里,可悲!可敬!当我看到一篇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连串的名字,他们的年纪,家乡??当一切都涌到眼前时,我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他们都牺牲了?他们都与我一般大啊!当我意识到他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在旁边的墓地里的时候,一股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就让他们一直安静地睡在这里吧,谁都不要来打扰,他们都太累了。

一天的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近代史,有历史的地方都会有战争。一直觉得战争离我很遥远,忽然觉得,其实战争就反生在我身边过。有人说,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但和平来的方式是那么残忍。我很感激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为和平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没有他们,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生活!篇四:近代史实践感想

近代史实践感想

常建良 129074251 软124 也许是太久没出去尽情的玩过,也许是在学校呆的太久,也许是每天的学习生活太过无聊、太过烦闷。当我踏上车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莫名的好,情绪就异常的高,就这样一路听着小歌、哼着小曲的来到了目的地。和秋景的萧条一样,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肃穆、满眼的苍凉,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大家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突然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一切所谓华丽的辞藻在此刻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走进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纪念馆虽不很大,但我却走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走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凝固,我们又似乎在那一瞬间走过春秋,走过寒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证,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然而,处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战争的伤痛正在慢慢地等待平复。但时间的流失并不意味着遗忘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历史某一阶段的立体反映,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因而我也只能内心带着内心的不爽做着让人舒心的事,这就是中国的宽容,是中华民族内涵的体现,也是国家要走向世界,跻身大国行列的必需行为。为了中国梦,我默认“不为复仇誓言铭记南京历史教训,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篇五:近代史实践之感想

近代史实践作业 it1202班

成员:演讲游京翰(1211610212)

回答曹江涛(12116102)刘燕波(12116102)邱维超(12116102)肖进杰(12116102)周文轩

(12116102)

读《李鸿章传》有感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梁启超 在上大学前,我对李鸿章的了解,仅仅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通过这两天读《李鸿章传》之后,我知道李鸿章是个极富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读懂李鸿章。

《李鸿章传》可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指出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让人们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则是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活动,第三部分为结论,将李鸿章与中外重要历史人物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一部分也就是绪论中,作者表明了对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并对进进行了解释。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作者对李鸿章的历史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介绍,得出李鸿章在中国历史的位置,在这里作者先摆出结论,然后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对李鸿章所生活的中国及世界形势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形势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梁启超主要介绍的是李鸿章在军事上和洋务上的活动。从第七章开始,主要开始介绍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此时李的活动也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否定。直至被后人骂为卖国贼。其实这对李鸿章是不公平,李鸿章已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奈何国家实力落后,非李一人可以改变。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作者将李鸿章与中外历史人物相比较,得出结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但同时也指出“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

作者将李鸿章的一生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军事上,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并平定了捻军之乱。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因为俾斯麦战胜的都是敌国,而李鸿章所战胜的都是同胞,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虽说其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他个人努力以及曾国藩帮助: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判断十分精确;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有曾国荃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曾国藩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李鸿章作为曾国藩幕僚的生活是锻炼他能力的最好的实验学校。第二是在洋务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为洋务,被全天下的穷酸读书人唾骂;同时他也因为洋务被全天下功利之徒吹捧。洋务运动贯穿了李鸿章的政治巅峰期。

第三是在外交上,李鸿章晚年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周旋,他的外交手段主要就是联合某国家来制衡其他国家。但他所谓的联合又只是临时唆使而已,先不说人家和不和我们联合,即使和我们联合,也只不过是做人家的奴隶而已。所以李鸿章虽最大限度上维护国家利益,但是“弱国无外交”,李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他也得到了不少的骂名。

纵观李鸿章一生,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能避免看到李鸿章的名字。他的确有过人之处:李鸿章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因循守旧是无法苟且偷安的,希望找到安内制外地长久良方;如不变法维新,那么战和守都靠不住;抱定门户之见则积习难除,终将一事无成:偌大一个中国,越来越缺乏人才,将永无自强自立之日。同时,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另外,在中日战争的巨大挫折面前,李鸿章以七十三岁高龄,在内遭受严酷的批评,对外还要勉强支撑局面,挺身而出去负责任议和谈判,在不幸被刺客击伤的情况下,还能从容办事,最终不辱使命。后来亲自前往德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各国,就像前面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超越的。但是,李鸿章也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当时中国官员普遍流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李鸿章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取得必要的突破。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所以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因为李鸿章不知道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当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千年的变局,仔细重新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今天的人民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梁启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当今中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上要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替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树立

篇7:近代史社会实践

实践主题:追忆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单位:延边博物馆 实践日期:2018年5月1日 专业系别:临床医学 年级:2017级 组员: 学号: 摘要:这次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参观延边民俗博物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朝鲜族的红色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知识,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时刻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本文由调查目的、活动记录、历史背景、活动照片、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组成。关键词: 社会实践 红色历史 延边朝鲜族

一、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的活动,了解中国朝鲜族的红色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先驱者的足迹,增长阅历,开拓眼界,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树立科学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小组实践活动记录:

1.2018年05月01日10点我们直接从山下打车到博物馆。

2.而后我们共同参观了各层馆室内的展览,并拍摄了一部分照片。

3.我们各自参观了延边地区的各种老一辈革命先烈闷得生平照片和物品。4.参观后我们照了一张集体相

5.最后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先烈都表示了深深地敬意,感触颇深。最后我们就此次活动写了一点心得体会。

二、历史背景: 1.延边早期抗战史

中国朝鲜族是具有光荣使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朝鲜族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舍生忘死地投入抗日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不朽的勋章,那种不屈不挠,执着奋进的民族气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朝鲜族的英雄事迹与日同辉,他们英勇献身的精神必将载入历史史册之中,供后人缅怀。

清代晚期,日,俄帝国主义开始侵占东北,延边成为我国最先先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区之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从1920年开始,共产党主义思潮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传播到朝鲜族聚居地区。1920年10月21日至26日,金佐镇率领的北路军政署部队和洪范图联合部队与日军侵略军东支队在和龙县三道沟,二道沟一带进行10余次激烈战斗,史称青山里战役,青山里战役之渔浪村战斗是整个战役中规模最大,消灭敌人最多的战斗。1926年5月,朝鲜族聚居区相继成立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和基层组织,统一领导反日运动,192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撤出东北后,南北满各地的反日团体东山再起,再形成参议府,正义府,新民府“三府鼎立”的格局,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开始共同探寻联合运动之路。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的在校朝鲜族青年纷纷投入到北伐战争中。1926年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进入武昌。1927年8月1日,朴仁,金哲刚等众多朝鲜族指战员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朝鲜族官兵毅然奋起,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1930年,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被解散,旗下的党员经“五三0暴动”和“吉敦暴动”的洗礼,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党组织派骨干力量,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关内的朝鲜族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开展党组织创建作。2.延边与东北地区的抗日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延边朝鲜族民族积极投身到抗日的行列中,期间,延边地区的各支抗日队伍主动出击共7470次,其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出动共3358次,抗日救国军及反日义勇军主动出击4112次,同日伪军警交战730次,主动袭击驻扎日本警察的城镇58次,在战斗中牺牲的抗日将兵共7297名,负伤389名。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向内地发起进攻,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和各党派、各军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口号,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战期间,延边地区涌现了大量的抗日英雄。如董长荣、杨林、韩乐然、王德林、王德泰、魏拯民、李延平、柴世荣、陈翰章、金明柱、崔相东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其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中国朝鲜族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朝鲜族人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斗争,舍身忘死地投入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那种不屈不挠、执着奋进的民族气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3.延边渔浪村十三勇士

1932年秋,中共和龙县委决定开辟以渔浪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县委机关从药水洞转移到渔浪村,平岗、三道沟、开山屯、大砬子等地游击队也陆续转移至此,组建了中共和龙县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和龙县游击中队。

1933年2月9日,游击中队中队长金世带领14名队员前往三道沟合新村张宝林地主大院,夺取16支枪。翌日清晨,日伪军从三面包围了渔浪村。县委书记崔相东、中队长金世和政委金嫂立即采取相应行动,分三路迎击敌人,指挥群众向后山转移。

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重重包围和强大的火力攻势,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和少先队员毫不畏惧,顽强反击,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突围战。期间,崔相东、金世等十三名勇士壮烈牺牲,被誉为“渔浪村十三勇士”。1957年,原和龙县卧龙公社在渔浪村修建“十三勇士纪念碑”,借以纪念这十三位勇士和教育后人

四、活动照片:

五、活动过程:

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零一八年五月一日,带着对朝鲜族历史和文化的喜爱,我们小组成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延边博物馆这个引人入胜的地方,一同去了解了延边朝鲜族的历史文化和光荣岁月。在博物馆,见到了革命的残酷与伟大,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圣地的无限感慨。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影视片等,突出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同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揭露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首先,我们来到朝鲜族民俗馆区,参观了许许多多多的朝鲜民族特色。还有很多民族乐器,让我们眼界大开。至于里面展览衣着看来,朝鲜族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女着短衣长裙。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其舞优美典雅,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然后,我们来到三楼参观革命先辈的足迹。展览中有革命先烈的雕像、照片,有革命时期使用的武器“三八大盖”,有革命时期的战斗缩影,有革命时期的声频录像。行走在各式各样的展览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激烈的革命年代,身体内充满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热血,深刻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献身精神。

收集到的资料《延边抗日英烈》,不仅仅是展现了在延边大地发生的抗日斗争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广大群众了解和牢记延边大地曾经有3400多名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争取胜利、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怀着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把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老区精神传承下去。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避免发生战争,珍惜现在的和平的生活。

六、心得体会: 通过参观博物馆和了解朝鲜民族的革命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我们了解到革命先烈的顽强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一直继承和传扬下去的。

只有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的教训,我们才能在现在以及未来避免重蹈覆辙。让中华民族这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永远和平、富强。

篇8: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探究教学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2000年3月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中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实践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 系统性, 实践探究教学能够将各教学活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第二, 主体性, 自主习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实践探究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信息, 积极实践、探究近现代史内在规律的过程。从提出假设、验证实践到得出结论, 实践探究活动的自主参与和独立完成, 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 开放性, 实践探究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包括:教学目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师生关系开放、资料来源开放。第四, 实践性, 实践性特征是近现代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特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时人才的竞争, 如果没有重视实践的教学, 便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人才培养。第五, 适应性, 实践探究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史料, 并主动思考, 对历史资料进行选择、识别, 使得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探究教学策略

1、提出疑难问题

课堂上教师把涉及到将要学习的课本知识的课外资料提供给学生, 包括教材和相关的一些课外资料。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相关材料之后对相关史实便有所了解, 并产生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和欲望, 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初步挖掘了学生想要探究到底的精神。并且由学生自己将困惑也公布出来, 让学生思考, 初步使学生对所学可是产生最初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就是通过无数个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 情境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从而对历史产生探究的兴趣。

2、提出假设

学生在产生疑问的同时, 也会寻找合理的解释, 在思维结果没有被证实之前, 还不能确定就是正确答案, 那么就是所谓的假设。学生提出的既有合理的, 也有不合理的, 教师不能轻易地处置他们假设的答案, 而是要通过实践去证实, 这时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假设, 大胆的回答, 而不应拘泥于课本上所谓的标准答案, 那只是束缚学生想象力的枷锁,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要他们的见解能够说服大多数人, 就应认可他们的假设, 鼓励学生的主动大胆的创新意识和行动, 保持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说那些答案是错的, 那些答案是对的, 这只会极大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破坏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只有通过实践证实的答案才能够被大家认同并接受, 且不会打击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有效实践验证

通过实践证实假设环节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体验, 验证和完善假设的重要环节。有效实践包括:参观考查史迹、搜集整理史料、设计制作图片等。这些方式能够通过实物再现, 或者凭借文字图片的联想等等生趣有效的途径创设历史情境, 实现情境教学。例如当教材中有些历史知识讲述简明, 一带而过, 不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而产生学习障碍时, 可以通过搜集历史资料, 使其在搜集整理人物传记、史实评论、历史补遗等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当遇到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教师如果不加以深入的讲解, 照本宣科的读一遍, 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通过设计制作图片, 创设历史情境并将其与相关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使学生易于理解, 积极投入到对史实的理解学习之中。

4、概括总结观点

在完成思考, 假设和实践的教学步骤后, 学生也已经完成了将思维从抽象提升到形象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的提醒学生在第一时间记录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新的理解, 记录下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知识和获得的体验。同时, 学生通过主动思考, 提出假设, 实践探究的过程, 对已经掌握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再消化, 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取新的知识和体会。另外, 学生还可以书写学习报告, 其中包含了他们思想的精华和反思的结果。教师通过批阅学习报告, 指出学生存在的一些不成熟和错误的观点, 并指导学生将探究过程重新审视并进行梳理, 加以总结以实现进一步的探索和提高。

5、交流评价活动

交流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观点和想法的相互交流和对比, 从而加以总结并提炼出更加合理的观点。交流活动作为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包括集体交流、互相评价和撰写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体交流和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彼此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讨论, 从而找到大家都认可的观点, 也可以从别人观点中得到启发和警示, 最终完善自己的假设。当观点存在交大的差异或难以得到统一的观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争论, 并加以点评和指导, 最终使观点得以统一, 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并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在交流评价过程中,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能够激发自身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结语

教师只有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 积极探索、创新, 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 才能突显出近现代史教学对实行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采用的实践探究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在挖掘学生学科潜力、培养学科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创造力和应用力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实践探究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涛:《精品课程建设与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改革》,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2]李建国:《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3]任保秋:《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近代史实践活动】相关文章:

近代史实践活动收获04-27

近代史实践简短感想08-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04-14

近代史05-16

中国近代史04-30

《近代史研究》05-22

世界近代史05-27

近代史纲要笔记05-22

近代史论文题目05-01

中国近代史教案04-09

上一篇:国旗下演讲稿文明下一篇:没有距离的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