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2024-05-25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通用6篇)

篇1: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关于新型城镇化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

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中公解读】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

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作总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

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心得体会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四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

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五是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六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

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

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热门思想汇报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

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对策措施]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人为核心,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范文写作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带动能力。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优化城镇化结构和布局。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依靠市场推动和政府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镇化布局做出总体安排,实施城镇化分步发展战略,科学设置城市开发强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第三,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

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第四,要坚持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要注重打造城市个性。根据城市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保留和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质的个性化城市,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镇文化风貌。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TOP100范文排行记得住乡愁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城镇化、城市、发展、人口、城镇、农业、城乡、建设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篇2: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原文摘要】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

【中公解读】

一、取消居住证收费和户口迁移

居住证属于信息采集,本身应该收费。居住证免费,就是鼓励大家申请居住证,便民化的服务实际上是希望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化,是同城同待遇的开始。此外,以前财政转移支付按户籍人口支付,目前正在试点按照常驻人口进行转移支付,从而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全国已有部分城市放开了户口迁移。此举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外来工子女入学难、春运返乡难等。目前中国存在2.65亿农民工,大量的异地务工,不仅造成了本地劳动力不足,也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放宽户口迁移政策,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不仅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增加百姓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同时还能解决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

二、全面实行居住证的意义

首先,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助于从制度和政策上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员和资源流动,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从而在就业、求医、子女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乡身份差别,真正做到人员和资源的高度流动,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再次,取消暂住证,意味着公民迁徙不再需要办暂住证,不需要因此看相关部门的“脸色”,也不需要被相关部门随性查验暂住证,进而被刁难,甚至被虐待。从公民的个体角度看,更有利于守卫尊严,也更有利于抵抗来自霸道权力的任意裹挟。

最后,取消了暂住证,也就意味着民警、协警和治安联防队员们,从此少了一种名正言顺的“权力”,也就少了一些呵斥和权力寻租的机会。

三、建议措施

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完整且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居住证采集较为充分翔实的人口信息,从而为城市面向实有流动人口的各项公共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其次,居住证制度需要更好地适应人口流动的特征,打破管理体系上的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统筹管理,增强便利性和可携带性。再次,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是居住证能够名副其实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责任需要更加明确。在当前财税体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财政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进居住证制度过程中承担更大责任。居住证制度是户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这只是改革的起步,并不是终点。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

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

【解读】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国虽然加大了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力度,但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天蓝、水清、土净,这些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获得回应。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严厉依旧:一方面彰显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权威论述]

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李克强

[问题现状]

近年来,以迅猛态势席卷全国的雾霾让广大民众“谈霾色变”。“消除雾霾,重塑蓝天”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强力治霾,减煤、脱硝、除尘、控车成为关键词。我国加大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关大气治理政策频出,但整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也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巨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排放总量大、地下水污染未能有效控制、河流等生活用水污染严重仍是当前水污染事件高发的主因。

相比较空气和水,土壤污染更为隐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已经编制完成,与“大气十条”“水十条”一起成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战役”。全国“土十条”出台后,加之更多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努力,我国土壤污染严重的局面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央提出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但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尤为明显,有的认为节能减排是对经济发展“做减法”,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

二是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我国能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以上,一些落后技术设备仍在使用,所以说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随着当前煤炭价格走低,财政奖励的激励作用弱化,企业节能改造积极性不高。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及畜禽污染防治激励措施不足。

四是基础工作薄弱。节能环保标准不完善,有的标准缺失,有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执法能力偏弱,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节能计量、统计、监测工作有待加强。

[对策措施]

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一是深入实施 “大气十条”,强化监督考核。全面落实“水十条”,坚持地表与地下、陆上与海洋污染同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等制度;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三是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四是动员广大群众监督各种违法排污行为,打一场针对污染的“人民战争”。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反腐倡廉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解读】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高压态势,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官场生态,然而在风气明显好转的同时,一些政府和官员不作为、怠政懈政的现象明显抬头。治国先治官,应对新形势,亟需对症下药,在持续反腐之下,推动政府高效运转,追究官员“为政不为”的责任。

[权威论述]

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习近平

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勤政廉政,廉洁自律,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

——李克强

[原因分析]

腐败是社会毒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反腐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斗争。原因如下:

原因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在中国历史上,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很多。有的王朝骤兴迅亡,有的盛极而衰,结局都是人亡政息。在决定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心向背。许多毁朝亡国的教训就在于,统治阶级得天下后骄横奢华,无视民众疾苦,甚至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政党垮台、政局动荡、社会**,也都同贪污腐败的泛滥有密切关系。原因二:一些官场陋习扎根于社会生活交往中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深处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以官为尊、唯上是从的官本位意识,漠视群众的官僚主义习气,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朽行为,任人唯亲、攀龙附凤的不良倾向,压制民主、欺上瞒下的衙门作风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封建腐朽意识及官场陋习影响有关。可见,清除封建腐朽思想及其影响是一项长期任务。

原因三: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各种诱惑不断增多 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了滋生和蔓延的空间。要避免党员领导干部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尤其是要防止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就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免疫力,这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危害分析]

首先是动摇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领导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新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威望。而今天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极大地侵蚀着党的肌体,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少数地方,党的干部蜕变为官老爷,打着党和政府的旗号鱼肉乡里,党的方针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党的威望被降低,党的组织被涣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被疏远,使党执政的合法性受到严峻挑战。

其次是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腐败行为不但严重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国家机关行政职能的正常行使。少数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利用特权大搞官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采取种种办法影响政府行政行为,甚至操纵政府决策,使政府失去公正性,必然导致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第三是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的社会种种不公,极大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社会财富。当前许多重大事故背后往往都有腐败的影子,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成为目前社会矛盾激化、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第四是葬送了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党员干部能够走上领导岗位,既离不开其个人的努力,更凝聚着党和国家的长期培养和心血。作为国家的栋梁,他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巨大的职务权力,丰厚的报酬和福利,远大的前途和幸福的家庭。一旦把握不住自己,锒铛入狱,不仅自己身败名裂,大好前途瞬间化为乌有,也使家庭失去顶梁柱,甚至牵连妻子儿女,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对策措施]

一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使好人不能犯错误,坏人不能肆意妄为。要强化制约,规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不同权力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监督,用制度创新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监督难题。

二是进一步改进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要明确领导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将群众反映的热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以改进作风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简政放权

【原文摘要】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解读】

一、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指明方向

报告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指明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澄清了过去长期以来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规范,这为下一步的简政放权,矫正政府缺位、越位,实现归位,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二、“三张清单”与简政放权的关系

第一个是政府的权力清单,现在简政放权力度很大,但公众不知道政府具体有什么权力,这需要公开。如果不公开还有哪些部门、还有哪些权力,那么该不该下放、该不该取消是说不清楚的。所以要公开受监督。

第二个是责任清单,有些地方简政放权之后觉得权力下放了,不审批了也没有责任了。实际上,从中央的要求、党和政府的要求来说,不是说不审批就没有责任了,法定职责还是必须的。第三个是负面清单,其作用是规范政府和市场、企业关系的制度。过去多是正面清单,作为企业来说,不知道哪些领域能进,哪些领域不能进。负面清单则是告诉你哪些领域不能进,其他的完全放开。这样对企业来说,首先是把范围变小了一些;第二是对企业和投资主来说,很明确地让其知道只要是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可以进。这实际上也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是对政府和企业市场关系的一种规范。现在很多地方不光对外资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也采用这样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所以这是一种规范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如何实现“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本届政府在履职之初提出,在五年内要削减行政审批权限三分之一。2014年底,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下放大批权力,对进一步给社会和市场松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依法行政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更为合理,政府权力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更为顺畅。只要做好简政放权,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更高,改革的结果会最终惠及老百姓,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水平。

篇3: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 住建部也会同国土部等有关部门研究扶持重点镇的支持政策, 促进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各省已经开展了重点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查。

增补重点镇有何意义?是否表示国家可能会以这些重点镇为依托, 全面铺开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

镇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建制镇有17000多个, 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 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重要产业带, 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镇很小, 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 发展速度很慢。实际上, 我国小城镇人口占整个城镇人口的比重最高时也仅仅为27%, 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些发达国家。

上世纪80年代, “小城镇, 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在随后的20多年中, 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 “小城镇, 大战略”实际被放弃了。近几年, 中国小城镇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相反。

而且, 如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所说, “当前小城镇的质量和大城镇是不能相比的, 是一个半成品的城镇,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城镇居住条件差, 基础设施落后, 人民不愿意在小城镇长期居住, 一般都想离开, 去大城市生活。”

在全部的镇中, 有1887个重点镇, 重点镇名单公布于2004年2月4日。业内人士认为, 这份名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四川省是拥有重点镇最多的省份, 共有124个重点镇, 而同属于西部的其他省份, 重点镇则少得可怜。其中, 陕西省仅有8个重点镇, 是全国最少的省份, 宁夏只有11个, 青海只有12个, 东北的重点镇也较少, 吉林只有43个。

近年来, 随着“大城市病”日益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 政策的天平再次有所转向, 小城镇又受到青睐。“我国之所以不提城市化, 而是城镇化, 是有其原因的。现在发现的问题, 是人口都集聚在大城市, 小城镇得不到发展, 大城市又太拥挤, 这样的布局肯定是不合理的, 所以需要调整。”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东部、中部、西部的小城镇发展非常不均衡。在东部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 还出现了特大镇, 它们无论是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还是社会管理能力都超出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此外,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 这些地区小城镇所承担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 有必要对重点小城镇进行重新界定。”顾云昌说。

(二)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于是, 《通知》应时而生了。

根据《通知》, 此次增补的调整目标是各县 (市) 至少有1个重点发展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并使全国重点镇成为今后各地、各相关部门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先支持对象。根据要求, 各省市要在今年11月30日前, 将省级推荐名单和材料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同时, 《通知》要求全国重点镇的增补调整要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小城镇建设管理事权, 尊重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选择, 根据全国重点镇推荐条件, 按照确定的程序, 开展增补调整工作。全国重点镇的推荐对象需要符合人口规模、区位优势、经济潜力、服务功能、规划水平、科技创新这六方面的条件。

《通知》强调, 此次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要从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出发, 按照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的要求, 使全国重点镇数量、分布与城市布局相协调, 形成合理的级配, 改变城、镇发展失衡的状况。

全国重点镇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人口集聚能力较强, 是县 (市) 域中心和副中心, 在县 (市) 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次增补调整的意义在于, 通过增补调整确定一批全国重点镇, 支持加快发展, 可以为全国的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增加投资需求和拉动内需增长,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有效转移农村人口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服务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 推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消息人士透露, 住建部将组织七部委专家, 根据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和增补调整的工作原则, 综合考虑对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支持的因素, 对省级建议名单和推荐资料进行审核调整, 提出全国重点镇名单, 经公示后予以公布, 原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名单同时废止。我国目前已有的285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再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的实力, 特别是部分特大型、专业型小城镇的实际情况, 估计此次重点镇将增至3000个左右。

(三)

户籍改革是重点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户籍改革是其中的核心改革内容, 未来与大城市比, 重点镇落户的准入门槛低, 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和社会成本也相应较低。重点镇极有可能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 这取决于未来各项政策能否落实。”前述消息人士表示, 作为样本, 小城镇的改革阻力和难度都会比较小, 未来可能会有一系列的政策倾斜, 除了包括户籍改革, 还可能包括土地流转、住房建设、公共设施等多方面领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研究员文辉说, 一方面, 重点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既包括本地人口的城镇化, 又包括外来人口的城镇化。在现有政策条件下, 重点是要能落户, 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的限制条件是新型城镇化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与大城市比, 重点镇落户的准入门槛低, 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和社会成本也相应较低。

文辉认为, 重点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成为新型城镇化样板的可能, 但能否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 还取决于各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小城镇若能发挥好“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在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中找准定位、找好目标、明确功能, 才能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扩权才能强镇

一般认为, 中国小城镇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塔式级别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同于欧美扁平化、无等级的管理体制, 中国的等级化体系下, 优秀资源向上一级行政单元聚集, 镇位于最低端, 很难留下或积聚资源, 推波助澜了市场经济的强弱分化作用。

赵晖认为, 要发展小城镇, 必须改革基层行政体制, 扩权强镇可以缓解这一体系的影响。他认为, 要将镇作为职能完整的行政体, 赋予其独立的财税、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和人事等权限, 增强其发展自主性。

“十几年来, 中央有‘小城镇, 大战略’的口号, 却无支持小城镇的特殊政策。中国应该通过建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等返还小城镇的比例、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对重点镇增加用地指标、对小城镇鼓励性企业减免税费等方式, 切实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赵晖如是说。

就此, 顾云昌建议, 第一, 不要把资金都用在省会城市, 使中小城市得不到财政补贴;第二, 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倾斜, 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小城镇内生动力。

应避免计划思维

从根本上看, 传统城镇化基本上源于“求大求强”的城市发展思路, 其中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并且向城市群、城市圈发展;小城镇遍地开花, 除了国家重点镇, 还有大量的省级、市级、县级重点镇, 点缀着各级政府的“政绩”。

从以前的实践情况看, 包括重点镇在内的“自上而下”式的区域改革, 往往只是给了下级政府以“争资金、引投资、扩行政、要资源”的“尚方宝剑”, 当然这“宝剑”是否管用, 还受制于重点镇的协调能力与地方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 重点镇的发展必须跳出“人为造城”的思路。例如, 重点镇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困难, 包括:重点镇建设中缺乏产业的发展和支撑, 使得这些镇变成“空城”、“鬼城”;规划中出现贪大求多、论证不充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户籍、资金、贷款等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有些重点镇只是“空帽子”;因为政府财力有限, 又缺乏吸引民间资本的机制和环境, 建设资金缺乏;政府管理机制落后, 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过于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 缺乏城市文化的积淀等。

篇4: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5年GDP增长目标在7%左右,CPI目标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在4.5%以内。

【原文摘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中公解读】

一、GDP增速下调的意义

政府之前提到经济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7%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从多个角度来看也是合适的。一个是从长远来看,和20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目标能够衔接。从短期看,如果能够保持7%的增长,新增的就业大体上能够吸纳进去,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失业。从企业的盈利状况来看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恶化。还有税收方面能力,虽然税收已经开始放缓,但不至于出现明显恶化的状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够保持7%的增长,现在这种债务的链条也不会出现重大的债务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所以GDP定在7%是比较务实理性的目标,是在政府控制的合理运行区间里。

二、正确看待GDP增速下调

7%左右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就业的相对平稳,以及保证收入的平稳,所以,与民生相关的指标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不要因为增长目标下调,就开始担心;而应明白增长目标下调实际上是正常的,经济换挡期,体量大了就要慢一点,只要不影响就业与收入增长,这个“慢”就是健康的。

以规模为标准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结构更加优化,更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并且,增长动力是由过去的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更加依赖技术创新、改革能力及结构的变动来驱动。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同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占比持续提高。此外,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且发展迅猛。这些都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正趋于优化。7%左右的增长目标,在全球来看还是相当高的,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稍高一点,但也只有2.4%左右的增速,欧洲和日本都不到1%。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速排名同样靠前。

三、实现下调目标需要注意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增速转化期,由于预期不稳、前景不明,容易出现短期快速下滑或剧烈波动。因此,宏观调控最艰难的挑战之一,就是在避免“过度刺激”和“放任下滑”两种调控倾向中,恰到好处地拿捏准确合理的增长速度,并确保调结构转方式取得切实成效。

当前国外局势瞬息万变,国内需要化解的问题不少,必须需要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对经济增速调适的进展状况。这个过程中,如果预判和调控全局的警惕性不高,政策应对不力或者不及时,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三大风险:其一,经济发展下行调整阶段可能暴露的金融风险;其二,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的社会风险;其三,增长转换期无法顺利实现增速对接所导致的落入增长陷阱风险。

篇5: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经济建设跨上新台阶。XX年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XX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XX年7703元增加到XX年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工作展望

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同时,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考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

3、医疗改革

88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经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了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4140亿元,比XX年增加了2898亿元。

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教育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5、农村农业

三件事情: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措施:

1、大力增加投入。

2、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3、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5、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

6、政府建设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政府大部门体制的提法,被普遍认为将是第六次政府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

7、国防外交

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任务顺利完成。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4177.69亿元。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水平,中欧全面合作日益深化,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8、台湾问题

篇6: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近日,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深化城乡规划管理,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升城镇建设质量,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行动版本”备受关注。

关注一:全区城镇化率增长目标下调为1.3个百分点, 促进提质转型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2014年全区城镇化率增长1.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比往年下调了近0.7个百分点。

近年来, 广西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城镇化跨越发展, 城镇化率每年以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至2013年, 全区城镇化率增加1.5个百分点, 预计达到45%, 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7个百分点。

_邕城不夜天 (韦纲/摄) 。

_柳州市。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 广西城镇化仍处于追赶和缩小差距阶段, 把今年增长目标下调为1.3个百分点, 是否过于保守?

专家认为, 广西城镇化换挡减速, 旨在促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 体现了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 方向要明, 步子要稳, 措施要实”的要求。

从广西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这几年全区城镇化的步伐快速迈进, 但底子并不厚实, 历史欠账较多:43%的城镇化率, 是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 而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不到22%。这意味着, 全区有超过1000万人居住在城镇但没有城镇户籍, 他们在城乡之间“钟摆式”地流动, 顶着城市的“半边天”, 却是城市的“边缘人”, 城镇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 2000—2012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1.3倍, 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56.4%, 城镇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31万人下降到0.88万人。城乡差距大, 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 2012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54∶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广西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较强的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 必须有历史的耐心。

从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看, 到2020年, 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 实现6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5%。这是一个质与量并重、城与乡统筹、人与物融合的综合性目标, 主要基于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也考虑了广西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实际。

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从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入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轨道, 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_南宁市相思湖公园 (宁国用/摄) 。

_南宁市滨水公园 (宁国用/摄) 。

_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合浦县南康镇 (宁国用/摄) 。

关注二:实施大县城战略, 让农民就近圆城市梦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加紧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组织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前一阶段, 广西城镇化总体是走扩大规模、引导集聚、增强辐射带动的路子, 力图通过中心城市带动, 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应该说, 这种发展模式与当时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和水平是比较适宜的。

但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模式, 渐渐导致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2012年, 广西县城城镇化率仅为31.3%, 10%的县城镇化率低于20%, 与中心城市的差距在拉大。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发展不旺, 人口比重下降, 对乡村地区的拉力不足, 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水平较低。

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条腿”, 是加快包括玉林和崇左在内的北部湾城市群、桂中城市群、桂北城镇群、桂东城镇群, 以及右江河谷城镇带、南崇城镇带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着力提升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四个核心城市综合功能, 增强其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 北部湾城市群以南宁为核心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同城化发展, 辐射带动玉林、崇左2市, 强化产业支撑, 提升要素集聚, 增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领先领跑、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 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

桂中城镇群, 包括柳州、来宾2市和河池的部分市县, 力争建成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打造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新型城市群。

桂北城镇群, 包括桂林、贺州2市, 推动桂林、贺州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产业互补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鲜明、富有影响的旅游城镇群。

桂东南城镇群, 包括梧州、玉林、贵港3市, 以梧州为核心, 促进3市一体化发展, 加快向粤港澳先进生产力地区靠拢, 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桂西地区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大石山区和水库库区于一体, 承担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以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为主, 推进形成南崇城镇带、百色右江河谷城镇带和沿边城镇带。

“另一条腿”, 是组织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 加紧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经济强镇、特色小镇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 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示范镇建设试点, 把县城和重点镇作为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点,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多路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在广西, 实施大县城战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 是治理“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的一道良方。相比大城市, 县城和小城镇, 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安居, 实现市民梦方面, 具有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的优势。如桂平市的木乐镇、合浦县的山口镇、扶绥县的东门镇、覃塘区的东龙镇等, 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 都有特色产业作支撑, 吸纳了一大批该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民进城务工生活, 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国际的经验也表明, 中小城镇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美国90%、德国95%、法国93%的城市结构是小城镇。

专家认为, 坚持“两条腿”走路, 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符合广西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举措。

关注三:深化城乡规划管理, 画好一张蓝图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深化城乡规划管理, 建立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画好一张蓝图, 切实改变越往下越不讲规划的乱象。

在南宁五象新区, 路网建设纵横有序,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新区按照区域性国际城市、壮乡首府特色、亚热带风情、生态宜居等新区发展定位, 统筹推进绿地系统规划、水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以规划统领建设的理念, 完善设施, 塑造特色, 提升新区承载力。

走进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 宽坦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到农户家门口, 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别墅式楼房沿坡而建, 错落有致地耸立在茂密的柿子林中, 村中恬静如镜的景观湖, 映照出一幅幽雅的田园画。高起点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让村民过上了舒适、富裕的生活。

近年来, 广西城乡规划管理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及19个配套文件;《广西城镇体系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北部湾城镇群规划、西江—珠江城镇带规划、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全区已完成编制市政专项规划198个、在编288个;累计完成75个县域镇村体系规划、570个乡镇总体规划和约3.66万个村庄规划。

但总体而言, 广西的城乡规划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如规划体系不完善、执行不力, 城市同质化、无序竞争突出, “城市郊区病”严重, 绝大部分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序。

今后一个时期, 广西将更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 “富规划、穷建设、强管理”的理念将提到更重要位置, 防止规划编制和实施上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今年起,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新一轮广西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完善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区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 年内要达到90%;继续实施村镇规划集中行动, 加紧完成广西中心镇布局规划编制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的审批;全面完成全区及县域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在建立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将实行广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城乡各类规划的修改程序, 保持规划的连续性。抓好乡村规划实施试点, 推进规划师与乡镇定点联系制度。完善小城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加强规划业务骨干的培养, 充实和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

_恭城县北洞源村新貌 (宁国用/摄) 。

_独具特色的龙脊村寨壮家吊脚楼 (韦威/摄) 。

关注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去年以来, 一直以天蓝地绿为荣的南宁、桂林、北海等城市, 连续出现雾霾天气, 让很多市民苦恼不已, 无奈戴上口罩出行。

这只是“城市病”的豹身一斑, 在一些中心城市, 人们开始遭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等难题。

城市建设水平, 是城市生命力所在。为整体提升城镇建设质量,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围绕城市新区建设, 城镇承载力提升, 经济强镇、特色小镇打造、城镇管理提质等, 实施一系列工程型措施, 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生态环境, 为市民打造更舒适、便捷、文明的宜居城镇。

为做强城市新区, 各城市新区分别启动一个示范片区建设, 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建立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机联系, 加强城市新区供排水、环卫、燃气、照明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互融互补。

都安县污水处理厂。

西气东输天然气南宁市蒲庙门站。

在南宁市三津水厂, 工人在清洗集水槽 (宁国用/摄) 。

为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围绕实施大县城战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 统筹推进100个投资3000万元左右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重点提升城市道路、环卫、供排水、供气、照明、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水平。

同时, 广西层面统筹推进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建设, 各县 (市、区) 力争打造1~3个中心镇, 重点组织实施乡镇道路、供水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绿化美化和文体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农林场场部开展新型产城融合建设试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 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

在城镇管理方面, 广西将创新城镇建设管理理念, 变城镇管理为城镇治理。推进城市供排水设施的提标改造, 全面推进水质达标, 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和水质督察, 逐步健全城市防涝排涝系统;推进和谐城管创建, 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市政地下管网普查, 建立规划、城建档案管理等部门协同的地下管网管理协调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网络;适时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开展智慧城市、绿色生态城市等新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绿道、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关注五:提升城镇品质,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城镇品质提升行动, 突出城镇特色,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特色是城镇的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得益于特色立城、生态立城的多年坚守, 广西的城镇品质持续提升。南宁的绿化, 桂林、柳州的山水, 三江、金秀、恭城的民族风情等, 已成为广西享誉区内外的靓丽名片。

仅去年, 全区完成城镇园林绿化面积1029万平方米;梧州市、北流市、鹿寨县获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县城) ”;岑溪市“一河两岸”和蒙山、资源、钟山、大化等县城经过风貌改造, 脱落出一个个彰显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城。

但快速城镇化的同时, 很多城镇陷入“千城一面”和“文化迷失”的误区, 楼越建越高, 路越修越宽, 特色却越来越少。事实上, 突出特色, 打造魅力城镇, 广西有明显优势。

从地理角度看, 广西具有独特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 大多数地级市建在海滨或江河岸边, 很多城镇都有大山大水的空间格局, 可以说塑造城市个性的元素和特质比较丰富。

从民族特色看, 广西12个世居民族, 2000万少数民族人口, 是打造魅力城镇的独特优势。

从文化特色看, 如何挖掘好发挥好广西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福寿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 彰显桂风壮韵, 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命题。

从生态特色看, 山清水秀生态美更是广西的一大品牌优势, 也是建设特色城镇最好的题材。

上一篇:乡镇人口与计生档案分类大纲及保管期限表下一篇:课堂话语标记语文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