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2024-05-12

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通用6篇)

篇1: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都是学新闻或影视制作的,对电视这块应该来说比我懂得多,但就目前从你们制作的专题片来看,我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声画不到位,用词不准确等。因而,出于一种责任,不管是对你们还是对我们被采访对象,我不得不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对大家说点一二。当然,这更是我们大家互相学习和探讨电视新闻稿写作的一次机会,那么,最终的目地就是把我们的电视专题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格局展现给电视观众。

我们都明白电视新闻是集解说、画面、同期采访三位于一体的报道。但就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又是千差万别,由于受各方面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情形不尽相同。如有些报道的内容,其基本新闻事实的陈述必须用解说来交待的,那么它的文字稿相对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但是有些能够用画面表现,有同期采访的报道,文字稿必须从画面布局出发,精心设计恰当的语言与画面搭配。那么从文字形式从结构上就未必十分严谨和完整了。

新闻稿必须具备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电视新闻除了画面要素外,另一重要要素就是具有现场同期采访。这是衡量一条新闻是否精品的标准之一。在含有同期采访的新闻中,文字稿的不完整性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一味追求文字稿的完整性,势必会破坏新闻的有机布局。无法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综合优势来。

一位资深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说:“最好的电视文字稿就如宋世雄的解说,如果单看文字,它是支离破碎。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配上相应的画面,那就是出神入化的珠联璧合。的确,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宋世雄解说的体育赛事。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回味和感受一下。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我们的编导人员,要明白电视媒介不同其它媒介,它是画面、文字解说、同期采方三位一体的,众星拱月,谁也离不开谁,合则共荣,离则俱伤。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就像我们这个栏目组里的采编,编导,后期,配音和主持,每个人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站在一个集体的角度,我要求你们必须是精诚团结的;站在编导的岗位来说,我要求你们在写电视文字稿时首先要做到:

一、确保声画到位

电视新闻是图文并茂,可以把客观世界的原生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从这点来看,其它媒介难以 望其项背。但事物都是相对而论的,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也有正反两个方面,尽管画面形象生动、直观,使人如临其境,但又存在着信息多义性的根本缺陷。电视新闻如果只有画面没有解说,那不同的观众便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去解读出多种含义。

根据主题的需要,文字稿可以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交待画面无法表达但又需要告诉观众的信息。文字稿是画面元素的扩充、延伸、深化和概括,它让观众感知许多与画面紧密联系而从画面本身又无法读解的信息,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文字稿犹如一幅美术作品独到的分析,它依托画面,以画面为生发的基础,同时又对画面做创造性的阐述。脱离画面无所附着的文字是无本之木,而没有文字稿界定的画面又是成了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飘忽不定。因此,文字稿必须和画面形成准备的对应关系,绝不能声东击西,南其辕而北其辙。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

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

——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

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电视新闻稿是电视新闻的剧本,新闻稿完成,才据以编辑,过音剪辑播出,美国ABC新闻主播普林克烈(David Brinkley)指出,撰写新闻稿是是电视

新闻业最重要的本领.希望在电视新闻业表现出色的人必须自己写稿,否则没有风格,没有个人色彩,如果记者不撰稿就应该辞职去卖保险,写不好新闻稿就不要进这行

.掌握电视新闻的特色,新闻声光画面不断前进,直线性的动线, 一去不回,观众如果错失其中一些资讯就无法回头看,不像报纸可以前後页反覆翻

阅,因此电视记者必须依照一套结构撰写新闻稿.原则:简洁清楚,结构分明合乎逻辑,方便观众了解新闻意义.电视新闻结构

开头导言(Lead.in)引发高潮

凸显某一新闻事件的变化或突变情况,起观众注意及兴趣,这是新闻事件的高潮

本体(body)解释原因,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或解释原因.结尾(ending)证明效果,向观众解释实际的或可能的影响.口语对话的写作风格

记者用活的语言,讲话的语音,多用短句与直述句以求精简,凸显快节奏,强调动作感,舍弃不著边际的文句,删掉不能增加资讯的文句,少用形容

词.使用口语化写新闻稿并非完全抄袭日常会话,人们平常谈话会带有脏字,不连续不合文法,满嘴俚语.一则电视新闻是由旁白(Voice-over)加上画面(Video picture),加上现场原因(natural sound)(包括访问)所构成.电视新闻强调视觉媒介,以画面为重,以影像取胜,好画面可以凸显好新闻,但新闻画面无法单独存在必须有文字旁白扮演从属角色.不代表记者

可以不顾画面,埋头撰写文字稿,相反,文字记者必须与摄影记者充分沟通

充分使用现场音:新闻影像的现场音最具有临场感,原音的价值使得观众目睹聆听新闻现场或人物,直接感受其音调,表情与姿势活生生呈现,展

现戏剧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

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然而,近几年电视新闻稿却出现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些问题。

词藻华丽 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如画蛇添足。如某电视台播出新闻《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文稿如下: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而且,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颇有卖弄文采之嫌。

形似报告 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稿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如某电视台播出一篇关于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建设的新闻,文字表述如下:

“……为使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2006年就投入8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拔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乡镇级1086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农民技术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

这简直就是一篇工作汇报。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湮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思维混乱 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但《××市30万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这里是××市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现场,……年底工程完工后,这个市又将有30多万氟区群众用上安全水。……”如此阐述,将一件进行状态中的事件改写成完成状态,如果记者不是有意混淆事实,那就说明该记者的思维混乱,说理不清。

表里不一 声东击西

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作到一致。如《××成为第一个用电量过100亿千瓦时的革命老区》,从题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电量的增加,但文稿子却是另一回事:

“今年以来,××供电公司坚持活跃经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全年电网建设总投资14亿元,增加主变容量10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0公里,全面开展标准用电村建设,完成145个标准用电村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市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

稿子全没说到点子上,像是供电公司的一个年终总结。

夸大事实 信口开河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切实际,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又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而在一些电视新闻记者的稿件中,对事实不负责任的夸张,缺乏依据的夸大等并不少见。如《××市:文化大院成为解决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新方法》,此提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一个文化大院就能解决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稿件中记者不加调查,不动脑筋,随意对某一个工程、某一项成果冠之以“亚洲最大”、“中国第一”、“全省之首”等头衔,没有把精力放在新闻事实本身的特征上,而是在表象上做文章,而且消息来源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不明就里 采访肤浅

有一篇反映小学生义卖献爱心的稿子: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朋友又成交了一笔对她来说不小的买卖。

记者:你都卖了些什么东西?

×××:我卖了一些吃麦当劳赠的玩具,还有家长帮我画的画,还有日历,还有一些小玩具等,然后,我想把它卖了钱捐助那些贫困的人。

……小学生们的推销能力还真不错,不到三个小时,摊上琳琅满目的小人书、玩具、文具已所剩无几。他们把义卖所得的钱全放进了“爱心箱”。经合计,此次活动义卖得款共3000多元。

这篇稿子从立意上来讲没任何问题,由于采用了现场声整体上也比较鲜活生动,但有一个关键因素记者没有交代,这些旧玩具被谁买走了?稿件里面没有交代,这样处理稿件难免会让受众对此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记者发现这一问题时,活动已经结束,稿件留下很大的遗憾。由于前期采访的不用心造成的缺陷靠后期是无法弥补的。

缺乏关爱 追求噱头

有一篇报道一起连环车祸造成人员伤亡的稿子:

“……您瞧这个主还没爬出来,后面又来了一辆,只听„咣‟的一声,两辆车亲一块了,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呢,紧跟后面的又一个伙计一头撞了上来……真是一场惊险刺激的汽车大冲撞啊!”

由于采用了调侃的语言风格,把一场人命关天的悲剧事件,变成了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缺乏关爱的笑料,明显反映出对生命的不尊重。

照抄术语 愚弄观众

有一篇题目为《山东信息公共平台》的稿子开头就是:

“氧化铬催化剂制备是××集团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核心技术,从氯化铬制备的氧化铬系列催化剂结晶度很低催化性能有一定波动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一度影响了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生产能力……”一系列专有名词陈述下来,观众对电视台所报道的内容依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而,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应该认真领悟电视新闻稿件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的内涵,更准确、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电视新闻稿更好地服务于画面。

篇2: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一、基本名词

1、新闻主题

2、上下结合3、新闻选材

4、新闻结构

5、新闻语言

6、新闻文风

7、事件性新闻

8、非事件性新闻

9、动态消息

10、人物新闻

11、视觉新闻

12、目击新闻

13、经验性消息

14、综合消息

15、述评性消息

16、一事一报

17、电头

18、消息结构

19、倒金字塔结构

20、金字塔结构

21、散文式结构

22、新闻导语

23、复合导语

24、晒衣绳式导语

25、直接性导语

26、间接性导语

27、新闻主体

28、新闻背景

29、新闻结尾

通俗化——现代传播对标题的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受众群的变化,是标题制作不断走向通俗的文化基础,通俗浅显成了报纸新闻的本质特征。过去,中国报纸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因而报纸语言相对显得儒雅,书面语用得较多。而在西方,报纸新闻的读者面一直较广,普通老百姓是报纸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新闻标题一直以简洁、通俗为主。如今,我们的报纸也已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快餐”。既反映国内外大事,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性和可读性并举,是报纸赢得读者的基本原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成了报纸的“眼睛”和“卖点”。好的标题,它可以一目了然的直观性,紧紧抓住读者。

以笔者的观察,《北京青年报》和《羊城晚报》这一南一北的两家报纸,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他们的标题,并不讲究刻意的对仗和工整,语言上也多使用没有精雕细刻的大白话,却让人一看到标题就感觉到特别亲切,特别贴近,好似跟你在拉家常。在组版上,再配以黑体大号字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力。比如《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入冬以后北京煤炭市场的供求情况和煤炭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篇内容很普通的报道,编辑做的标题是:《蜂窝煤有几个眼——来自煤炭市场的报道》,结果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实际上,一个好的标题,不但能给文章锦上添花,还能起到拾遗补缺修饰美化的作用,它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眼睛顺着标题去看正文。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贴近性,“俗”标题在接近读者、接近生活、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上,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和可喜的进步。用普通老百姓日常口语中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作标题,犹似老百姓自己的道白,一看标题就让人心中有了底;这类标题所统领的新闻也往往是百姓爱看的。

多元性——标题制作蕴含的业务能力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说难,并不难。只要在新闻岗位上干过几年的,都能做个八九不离十。但要说易,却也不易,因为要做出个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标题来,实在不比写一篇好文章省力。所以,标题制作对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是要求颇高的。这里说的业务能力,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理解能力。编辑对所报道的内容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这是制作标题的先决条件。而有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编辑并不能完全理解报道的内容,把握不住报道内容的要旨,这就容易导致题文不符情况的出现。这样做出来的标题,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或产生歧义,只会误导读者,更谈不上高明了。要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几遍文章,只有把报道的意思彻底搞清楚了,做出来的标题才能最贴切地反映内容,做到既形象生动又鞭辟入里。

二是概括能力。恩格斯在谈到如何拟书名时曾说过:“我相信书名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简洁凝炼、不拖泥带水是一条重要标准。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够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报道的内容主旨表达出来,这也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老报人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叫作全面、比较、反复。全面,就是不要听信单方面的意见,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对立面的意见,这样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比较和反复,就是要多加分析和估量,拿准以后再考虑考虑,再看一下还有没有不周密的地方,然后再办。制作标题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分析、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使得题合文意,准确鲜明。

三是表达能力。制作标题时,除了要准确简炼外,还应该力求形象生动,具备一定的文采,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而要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要求编辑掌握新闻事物外形诸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给读者以美感,如闻其声,如观其形,引起联想,借标题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的新闻标题可以诗词入题,或古诗翻新,或反意用之,或借句发挥,使标题“意真,辞切,神远而含蕴不尽”;还有的标题制作,可像创作中国画那样,或写意,或泼墨,或工笔,“立象以尽意”、“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所以,编辑的文字功底如何,在标题中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个好的编辑,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

新、趣、活——不经意间泄春光

什么是好的标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几条应该是公认的:准确、鲜

明、形象、生动。准确,就是题合文意,概括得当;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所谓形象,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面对电影镜头;生动,就是使标题生机勃勃,动感强烈。

那么,怎样做一个好标题呢?

首先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一二十个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曾经编过这样一则稿子,写的是宁波举行国际玩具展览会,文章内容不错,但原稿作者所做的标题却很平。如何跳出一般会议报道,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确实费了我不少心思。最后,我突然想到有一本非常轰动的动画片叫《玩具总动员》,于是灵机一动,顺手拈来,做了个标题:“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主),“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空前”(副)。另外,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看似文章的主题在“此”,但实际上作者的笔触却有意无意间在“彼”处泄露春光。如南方某报刊登过一篇题为《这一“环”怎么如此难受》的文章,从标题上看写的是一位因医院上错节育环而带来无穷痛苦的妇女,实际上锋芒直指那些出了事故后再三推诿不负责任的医院。此标题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生动形象,以“趣”引人。要使新闻报道博得读者的兴趣,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笔者在《羊城晚报》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老板变卦,空姐变脸》(主),“国泰空中服务员停止笑容抗议减薪”(副)。这则标题好就好在语言谐趣,生动贴切,而主标题又恰到好处地套用了一部风靡一时的大片的名称,让读者读之不禁会心一笑,对稿子立时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过,我们提倡趣味性,并不是为趣味而趣味,那种以离奇、庸俗、低级趣味去迎合部分读者口味的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此外,语言秀丽的标题,也容易打动人心。语言美妙、句子传神的标题,会让人产生乐意一看的情感。因此,编者在拟制新闻标题时,应讲究点文采,尽量把标题做得妙趣横生、情景交融、兴味盎然。上海文汇报曾做过一只标题深受行家赞赏。标题是:《唐韵一曲惊四座,梅师知音识良才》。这只标题写的是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上海访问时,对上海姑娘唐韵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汇报》做的这只消息标题,琅琅上口,耐人寻味,被行家称为“乐曲动人、演奏惊人、佳句喜人、标题引人。”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实务操作应用

1、简要分析下列消息中的新闻要素。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方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

2、简要评析消息经典《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写作特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口已有大约

3、简要分析新闻《北大女生拒绝选美》是如何注重“用事实说话”、运用客观手法的?

北大女生拒绝选美

4、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三峡工地11月8日电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5、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小浪底工地10月28日电 中华民族治黄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广今天10时28分实现截流。

6、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西安9月28口电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

7、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壶口6月1日电 随着黄

8、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走进哪一户农民家,存粮都能管一年。粮管

9、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美联社华盛顿1982年10月14日电 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

10、依据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分析,你认为下述导语写得如何,为什么?

新华社伦敦12月4日电 狗对骨头独有钟情,凭着灵敏的嗅觉会很容易地发现埋在地下的骨头,不过像英国一条名叫杰克的那样幸运的狗却很罕见,它最近从英国一处海滩上找到了一决恐龙骨化石。

杰克是在随它的主人约翰•温奇在英日南部怀

11、依据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分析,你认为下述导语写得如何,为什么?

新华社讯 江西省信丰县在沙连山林场发现一片古杉。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古杉群落。

这片古杉共有54株,系东晋时人工营

12、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析其主要作用。

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

本报讯 蔡伦造纸也许尽人皆知,而蔡伦时代的纸是何模样却为今人罕见。最近在兰州出土的东汉纸,使人有幸一睹一千多年前纸的面目。

这是兰州市博物馆10月中旬在本市伏龙坪挖掘一座东汉古墓葬中发现的稀世宝物。共发现三块直径17厘米的圆形纸张,除一决破碎外,两块保存完整。

这三块纸原叠放在一面铜镜中

13、下述新闻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构,该结构方式的主要长处是什么?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人类祖先足迹

新华社华盛顿1997年8月15日电 美国和南非的两位科学家14日在此间宣布,他们发现了11.7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

14、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采访获得下列新闻事实材料,请依据新闻写作规律,写作一篇消息,字数:700~800字。

居庸关位于京城西北约五公里处,自古就是北京西北重要屏障。居庸关城所在之山属太行山余脉,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纵深20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被称为“关沟”,居庸关就在这关沟的中部。号称“控扼南北之古今臣防”的古代雄关。据长城专家考证,在居庸关修筑长城始自北魏,到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恒州(今山西省大同),修建了4的多公里长城,后来又从这里东修至山海关。这时居庸关就成了万里长

15、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下列新闻事实材料是你采访获得的,请写出一篇700字左右的通讯。

□1999年7月12日傍晚,北京,天还在下着雨。

□在首都机场贵宾厅出口,不少球迷从6点钟就开始等候在这里。自动聚集的几百名球迷中,有30名球迷特意从湖北黄石坐火车来到北京。黄石球迷他们穿着印有“自豪,中国的木兰”字样的T恤。他们是特地来迎接中国女足胜利归来的。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副局长袁伟民和全国总工会、全围妇联、团中央的有关领导顾秀莲、巴音朝鲁、李奇生等到机场迎接中国女足代表团归来。

□前来迎接中国女足队伍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称,中国女足这次获得的亚军等价于冠军。

□中国女足队员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她们所到之处受到人们自发的欢呼和掌声。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白动为她们热烈鼓掌。

怎样写新闻稿

注:本文非原创。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怎样写新闻稿

注:本文非原创。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新闻稿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篇3:论如何写好电视新闻解说词

关键词:电视,新闻,解说词

文丨郭杨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手段对新近发生地事实进行的报道, 它通过电视荧屏形象地向观众传达新闻信息, 具有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一则电视新闻是由画面与解说词两部分组成的。因此, 研究电视新闻解说词如何写作, 是做好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问题。

探讨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规律, 首先要着眼于对电视传播特性的理解, 对画面本身局限性的认识, 扩大对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

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才能真正做到为电视新闻而写作。大家知道, 电视新闻只靠生动、形象的画面是难以反映和深化新闻主题的, 还要有解说词紧密配合画面, 准确贴切的说明画面, 保证把新闻信息准确无误地传播给观众。解说词除了考虑到电视的特点、具备新闻的五个要素进行构思外, 还要注意为“什么”而写。

如果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 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 再漂亮的鲜花, 若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 要发挥好解说词的陪衬作用, 在语言运用上要切实做到为“看”而写, 为“听”而写。

1 要为“看”而写

电视写作从构思、行文到表形式, 都有许多同文学写作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要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 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 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 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 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联系, 以便更深入地进入特定的画面情景与氛围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写的电视新闻解说词要有画面感, 语言要准确、具体、形象, 使观众产生明确的印象, 便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南阳拍摄的获2006年南阳市电视新闻一等奖的《内乡:多元化投入建新型农村》的这条新闻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37岁的周玲娟是内乡县新建村有名的养猪大户, 过去靠老经验养殖, 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 反而赔进去不少,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还有科学饲养与管理一说。去年, 村里建起了图书室, 她隔三差五来这里学习饲养与管理技术。现在周玲娟不仅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 而且还学会了防疫消毒技术。目前已发展到近百头猪的养殖规模, 成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这段解说词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人看后如临其境、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由于解说词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 决定了它的配合性和独立性。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 不能见山说山, 见水说水, 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 去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 交待画面尚未交待又需要传达的信息。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深化与概括。解说给观众的应该是画面之外的更多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和画面联系紧密又使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 它应该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它应该将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将观众朦胧感觉而又概括不出的东西加以指点。

2 要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除了写是为了看以外, 更重要的是为了听。这就要求解说词语言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尽量少用华丽的词语, 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解说词是由播音员播给观众听的, 而不是通过眼睛阅读的, 因此解说词的语言和用词及语言的搭配都要适合于人的听觉习惯, 要注意口语化、生活化。让播音员解说起来顺畅自如, 抑扬顿挫, 灵动鲜活, 给受众以交流感。切忌拐弯抹角, 故作高深, 拗口生涩, 佶屈聱牙, 让播音员解说起来吃力难受, 让受众感到费解。

例如《内乡:多元化投入建新型农村》中的一段解说词“大桥乡是一个有着四千多人的行政村, 过去这里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 农民出行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近年来, 随着该村种植、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富裕起来的农民投身文明新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大家捐款捐物, 铺设了高标准的水泥路, 建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

这段解说自然生动,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使观众听得懂, 明白画面所表达的意思。同时, 为了使观众能够听明白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在写解说词时, 要在观众听觉容易理解的范围内去寻找言词, 尽量使用响亮的字眼, 注意汉语的节奏韵律, 从而形成、起伏有致、合辙押韵的语言节奏。还要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 避免用同音不同意的词, 多用短句和双音节的词, 少用或不用简称, 使之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入耳, 看起来明白。

3 要为弥补画面的不足而写

解说词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清楚地认识某种事物, 把实物或画面的含义及有关内容解说清楚, 使观众一听就明白。当然, 一件成功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画面、文字解说、同期音及字幕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准确、完善地传播新闻信息。但是, 图像新闻有时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加之交通不便、从业人员有限, 对突发的不能预料的新闻无法拍到, 新闻背景也无法在画面中展现。鉴于这种情况, 解说词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解说词的补充说明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总体环境的补充介绍;体现在对新闻事件各要素的补充说明, 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补充说明;还可以通过解说词再造想象, 使受众从无形的画面中感受到有形的东西存在, 以充实画面形象, 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如2008年5月23日中央新闻联播中有一条《温家宝重返四川重灾区考察》的新闻, 其中有几句解说词“在绵阳帐篷医院监护室, 三岁的郎铮正在养病, 温家宝称赞他很勇敢很坚强。郎铮的父亲是北川县的公安干警, 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的一线。郎铮说长大想当一名警察, 温家宝鼓励他要像爸爸一样为人民服务。”这段新闻解说词把我们无法看到而又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东西解说给我们, 弥补了画面的不足, 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另外, 解说词要为同期声的出现作必要的铺垫, 要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期声之后, 解说词应给予必要的概括、点化与承接。

4 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新闻解说词不像文字报道, 可以重读。它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尽量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印象, 能够深深的打动他们, 甚至触摸到他们的心灵, 以便吸引他们, 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解说要把概念的表达尽量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 写得生动活泼, 亲切具体。解说词之所以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不在于用了奇特字眼, 而在于同画面相呼应的语言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朴实的语言也会生动, 也会有色彩。

电视新闻解说词要以短取胜, 尽量做到紧凑简练, 简单扼要, 达到凝炼概括的效果。在电视新闻中, 解说词屈居画面之后, 一条电视新闻可以没有解说词, 但不可以没有画面。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做到简洁凝练, 干净利落, 高度概括, 切忌拖泥带水。梁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指出, “随事立体, 贵乎精要, 意少一字则义阙, 句长一言则辞妨。”由此可见, 写文章, 精炼非常重要。电视新闻是以秒、帧计时的, 不允许画蛇添足, 啰里啰唆。因此, 电视新闻解说词要尽量写短, 做到一事一报, 笔无旁骛;言简意赅, 提取精华;巧取一点, 选材典型;开门见山, 简洁精当;以小见大, 紧凑组合。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惜墨如金, 通过画面形象调动受众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高度精炼, 凝聚到一点, 且点到为止。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提炼概括, 必须做到语言表述不堆砌。解说词对画面意境有提高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十分精练而又有概括力的语言来完成, 而决不可以脱离画面, 生硬地塞上与画面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说语言。解说词是从属于画面的, 要使用画龙点睛的概括性语言, 提升电视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水平格调, 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令他们拍案叫绝, 赞叹不已, 激起受众情感的共鸣, 放飞受众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受到智慧的启迪和生活的感悟。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是一门大学问, 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中仔细揣摩, 找准最需要使用解说词的地方, 在反复比较中寻找最恰当的解说语言, 解说方式, 解说程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解说词的作用。从而使电视新闻越办越活, 使观众更加爱看和关注。

消息队列网络是能够相互间来回发送消息的任何一组计算机。网络中的不同计算机在确保消息顺利处理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它们中有些提供路由信息以确定如何发送消息, 有些保存整个网络的重要信息, 而有些只是发送和接收消息。消息队列使用结构可以简单划分为消息发送端、服务器端和消息订阅端。首先在所有的模块启动时都会向消息服务器端进行消息订阅, 告诉服务器需要订阅哪种类型的消息, 之后如果某个模块需要向其它模块发送消息, 这个模块就会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会根据各个模块订阅消息的类型, 将这个消息转发到相应模块的本地消息队列中去, 之后订阅端的模块就会从本地的队列中获取这个消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从而完成了消息的成功传送。

2010年吉林电视台新的播总控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使用的是大洋公司的播总控系统软件, 同时还和总编室的索贝公司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相联通, 各个软件既能够独立运行, 又要相互通讯、协作, 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是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系统, 两个系统分别都有很多工作站点, 各个工作站点之间如何协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这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由消息管理服务器的消息队列通过发送消息来完成的。

吉林电视台播总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到了消息队列。

1编单软件发出上载消息上载软件

立即接到该消息并显示该消息

该流程中, 编单工作站的消息队列

吉林电视台播总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消息队列的应用

文丨胡凤文

摘要:消息队列在吉林电视台播总控管理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消息通过消息队列的传送, 使得全台网络顺畅运行。

篇4:如何写好综合新闻

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它是事实的综合,其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用确凿生动的事实来感染、影响听众和读者。我们说“事实的综合”,并非“情况的总结”。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报道面广,气势浩大,点面结合,纵揽全局。而“情况总结”虽然也有概括,但它主要是总结某部门、某单位在工作、业务上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它和新闻报道有质的区别。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往往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把新闻报道当成情况总结或工作总结来写,面面俱到,无轻无重。有的也有事实的综合,但材料雷同、堆砌,见物不见思想,俨然就是某个单位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

写综合新闻就要抓住主要因素、直接因素。这样,才能抓到点子上,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并给人以启迪。但写好一篇好综合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手法:首先,点面结合。综合新闻一般由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材料构成。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又具有说服力。如果缺少面上材料,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即缺乏广度;但如有面上材料而缺少点上的材料,则又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深度。只有点面结合,才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应当指出的是:点上的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之能进一步说明面上的问题;表面上的材料,要概括得全面、完整、简练,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面上材料的概括,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事实,能给人以实在的感觉,不能写得太虚、太空。其次,分析对比。综合新闻常用来反映形势。为说明当前的形势,就要用历史的情况对比。对比材料的运用,除了一般常用的数字、百分比、概括性事例的对比以外,还可以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对比,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第三,夹叙夹议。所谓“综合”,就是要对事实进行概括和提炼,把许许多多的事实组织好,在表达上就会有叙有议、夹叙夹议。只列举事实而没有分析不行,只罗列几个大观点,而没有生动的事例作依据难以服众,必须是有事实有分析。综合新闻中的议论,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应由新闻事实直接引出来。它不能像记者述评那样依托事实作较多的发挥和阐述,当然更不能离开事实去空发议论。

另外,换位思考,我们在写稿时,还应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读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要写读者想知、未知的东西。然而,你的读者中多数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兴趣、年龄、教育、思想不大相同,因此,你认为有意思或重要的事情,也许你的读者并不这样认为,而你认为没有意思或不重要的,他们反而会觉得重要或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吃透上面精神的同时,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需,尽量写出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报道来。另外,你把搞子写好以后,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把事件分析一下,用编辑的眼光去挑剔,去找毛病。缺少什么,就采写什么,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将专业性强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干巴的语言和陈旧的内容写活、写深,写出它的新意来,使写出来的综合新闻令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篇5:如何写好新闻稿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通讯员、特约记者等。对于有志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应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篇新闻。可如何写好新闻稿呢?笔者查找了些资料,在此结合自己在媒体岗位近一年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写好新闻稿,与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首先,要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必须包括新闻的六要素:即六个“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什么结果),把这些要素写完了,要报道的事件才算是完整的。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

(1)报道快。即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拿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拿去,那就没有了新闻价值;

(2)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捏造;

(3)篇幅短。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但简短要以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为原则;

篇6: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

大家都有一些新闻功底,今天我们就重点来探讨怎么样写好企业新闻。新闻也称“消息”,它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新闻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快、实、新、短。

“快”就是要迅速及时,讲究新闻的时效性,事实发生同分开见报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

“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要安全真实。

“新”就是思想鲜明,有的放矢。具体表现为材料要新,要把人物、新事迹、新经验、新创举等新鲜事物报道给人们,扩大人们的视野,认识要新,新闻所反映的思想,说明问题,要富有新意。

“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

总体来说,企业新闻承担着对外对内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

对外,由于行业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整个社会,行业特点决定了他需要依托大众媒体的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对内,面向干部职工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干部职工凝聚力。把握企业和大众的新闻宣传尺度是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企业新闻所独具的特点。

可以这样说,企业的新闻宣传是企业勾通社会,团结职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客观来说,企业新闻和大众新闻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实质上,企业毕竟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自己视角和观点,具有主动维护企业利益的功利性。

1、企业新闻其注重点在“宣传”,而不在时效性。企业新闻宣传虽然也报道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但其注重点在“宣传”。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宣传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弘扬企业文化,刊登领导讲话等等,对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性不是特别关注,比较注重宣传效果的大小。

2、企业新闻宣传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企业新闻对内重在宣传教育,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新闻是“多报喜少报忧”,对外竭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宣传上更是“只报喜不报忧”。

至于这喜怎么样报,就大有讲究。广东某集团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正值午餐时间,因部分员工离食堂较远,就在附近的桥头快餐小摊解决。集团的董事长的车子从此处经过,看见小饭摊上挤挤嚷嚷用餐的都是本公司的员工,马上停车察看。一问才知,原来这里一份饭菜只需一块钱,但卫生和质量可想而知。这位董事长当即叫来有关部门的几位老总,大家一起吃起“一元快餐”来,然后问:怎么样,好不好吃?其实,此时大家都领会了这位董事长的意图。这位董事长也不多说,责成相关部门马上开会,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很快,财务拨出20万专款,三天内在三期工程新厂区为员工搭建了临时食堂,解决了大伙的吃饭问题。听到这一消息,公司内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前去现场采访,先后连发两篇稿子——《董事长的餐桌会议》《桥头一餐饭老总一片心》,在公司内部报刊上连续报道,引起很好的反响。因为这个小小的细节就是这位董事长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对员工的关爱;也是公司文化中的人本精神,也是这篇稿子的“新闻眼”所在。

3、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是熟悉企业情况的“专家”。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要了解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发展情况等方方面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新闻宣传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谈到企业新闻人员挖掘新闻,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每年榨季生产完后,我们糖厂就开始进行了几个月的机器维护和修理期,如果每年都是写香糖认真组织职工做好机器维修迎接榨季到来。这样的文章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庆节前,你们厂的陶朝东跟我说要写这方面的报道,就谈到如何写才有新意。我就建议他联系国庆写工人加班加点维修为国庆为党的十七大献礼,这样更能体现我们香糖职工的奉献精神。于是,他在放假这几天到厂里拍新闻图片,并配文字,题目是:。结果稿件安排在我们《武鸣时讯》的头版倒头条。所以挖掘企业某个现象后面的本质,并以敏感的态度关注,是一个企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企业新闻宣传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企业新闻的任务就是宣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再加上企业新闻宣传往往被列为管理机关的一项职能,因而有时还带有行政命令的形式。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在采写新闻时往往能得到被采访对象的主动积极配合,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

我们香山糖厂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出版:香山糖报和墙报,有自己的宣传载体,非常有利于管理层决策的宣传贯彻,更有利于职工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及动态。因此,增强企业新闻宣传队伍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反映企业工作的好的新闻稿,往往是在熟悉企业工作的通讯员的优秀底稿基础上才能产生。只有企业的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提高了,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反映企业工作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新闻宣传效果。

2.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二)为什么我找不到新闻

可能大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找不到新闻?

有的说:我成天都在忙碌,写这写那,但是似乎从来没有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常常把新闻挂在嘴边,却离新闻越来越远。

另外,多看相关行业的报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写作启示,别人写这样的角度很好,我们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呢?这样的标题很吸引人,我们能不能为我所用呢?(谈自己写作提高的体会:一个是多看报纸,借用人家好的思路和标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采写收集资料,撰写稿件;二是多读文章和反复读好文章,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的新闻敏感被现在报纸上每天刊登的新闻报道“吃掉”了。现在的新闻报道开篇必定是“……会议召开,……领导参加”。长期以来,我们不觉得这种”八股文式”的写法有什么不对,自然而然地我们的新闻敏感就消失了。

有更多的人可能认为:写了也不见得发表,发表了也不见得有酬劳。没有动力,写也白写,所以就偷懒。不就是个作业嘛,做与不做,没什么区别。

有的人是:一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没有大局意识,不从全局考虑,没有站在领导站在全企业利益甚至本地区的高度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份量就低。找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只好照抄文件,敷衍了事。

所以,平常多看新闻,多看相关行业的报刊,增强新闻敏感。要注意观察,要有另类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和理解,从平常的东西找出有价值的内容,找出切入点。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去采访找出新闻。

3.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三)企业报刊新闻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找不到新闻,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报刊新闻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一、新闻与宣传不分

如果以宣传和新闻的标准来衡量,许多人采写的文章多属于宣传,而不是新闻。仅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新闻的会议消息。这一方面是由“企业喉舌”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以宣传为主。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本身没有自觉的新闻意识。

二、新闻脸谱化

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就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例如:会议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集团某某、某某、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大会。某某领导讲话。

会议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

会议首先……其次……接下来……最后……(领导讲话很长,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语。)

关于这些报道的模板式案例比比皆是,每天随便翻开任何一家主流报纸,上面刊登的那篇可读性最差的新闻一定是严格按宣传模式制造出来的。而我们这些深受其害的内刊人竟以此为”金科玉律”,又反过来去毒害他人。

三、不会写新闻标题和导语 新闻稿件要写好标题。

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闻稿件能有一个好的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

新闻稿件的标题不一定要有文采、诗韵,最好就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了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了。

像我们在单位,每天都收到很多稿件,每天要下乡要采访,回来还要写稿件编版面,工作很忙。要处理这些稿件,第一个视觉就是:新闻标题。好的新闻标题会先看,先处理;普通的标题会做到后面看,如果是全县同类开展的一些活动,没有好的角度,往往稿件被枪毙。

比如说:前阵子,全区全县都在搞城乡清洁工程,很多通讯员写稿件来,不是说镇里开动员会,镇领导作重要讲话和重要部署;就是说组织干部学生上街开展大扫除。这类的稿件,如果是第一个发来的还有些价值,后面来的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但如果是写些深度报道:群众什么样自觉加入到清洁工程中来,一些典型的人物或者新的举措,这样的稿件才有价值了。

谈一些制作新闻标题的体会:

城里人下乡度“蜜月” “泥腿子”进城过周末(华南新鲜事)日前,广西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迎来了一批客人,广西农校的学子们入住该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村主任韦瑞运说,近些年来我们村靠种养发展经济,如今村里楼房林立,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有果园、文化室、钓鱼台,不少城里人都喜欢节假日来度“蜜月”,寻找一份宁静与和谐。这是武鸣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喜人变化的缩影。

近年来,武鸣县依靠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已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农业部水奶牛和秸秆养牛示范县,2003年7月被国际品牌协会授予“中国龙眼之乡”和“中国木薯之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县建有沼气池9.7万座,入户率达78%,创建9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屯,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户3263个,使得街道、巷道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不再像以前污水肆意横流。不少村屯还筹资铺设村道、巷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有些村屯还建有文化娱乐室,村民可以打篮球、读书、看报、学电脑、唱卡拉OK等。居住的环境好了,引得不少城里人“眼红”,都乐意到乡下过节度假,感受农村“新鲜的泥土气息”。老家在城东镇邓广村的县信用联社的黄先生说,以前村里破破烂烂,逢年过节都懒得回去,现如今村里建起新村,又搞硬化、绿化。节日里还有斗鸡、斗狗、赛歌、球赛等壮族传统活动,节假日都乐意回来,有时周末还喊同事、朋友一起来玩呢。

而对于手头宽裕的农民来说,周末进城玩耍嬉乐也成了他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武鸣县的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县城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漂亮,焕然一新,新崛起的伊岭开发区、城东开发区、红岭开发区等已成为县城重要的商贸住宅居地。仅红岭开发区就有800多位农民购置地皮建房,这些农民平时外出跑生意或下乡看护果园,子女则寄宿在县城的学校读书,到了周末便回到县城与子女共度周末。而县城附近乡镇、村屯的青年到了周末则相约到县城喝夜茶、唱卡拉OK、打桌球、溜冰、打保龄球等,近距离品味“都市”生活。

4.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四)新闻导语

下面谈谈新闻导语:

无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一般而言,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和观点。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一种诱惑。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你就别想指望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

为节约时间,我们就不再举例。那么,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1、更新观念,打破惯性。

“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由于我们很多的通讯员和厂报的编辑记者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基本训练,长期受“机关报”文风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比如我们许多内刊记者对会议报道都不感兴趣,认为“太死”,“没什么东西”,“就报报程序而已”,而在国外,正相反,记者们都爱跑会,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大新闻”,只要记者注意挖掘,把会议写活,写透,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枯燥的代名词。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而不是关心会议的程序。就像现在要开十七大了,大家上网看看,凤凰网的记者是什么采写新闻的:

·中共治国理政历经三次重大转变

·中共党代会中央委员新面孔是规律 海外关注人事布局 ·人事、民生成境外华媒17大关注焦点 ·京西宾馆:43年中共重大决策诞生地 ·17大用车均为红旗

2、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

《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中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读者才会感兴趣。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你自己都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写导语的经验: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南糖香山糖厂通过清洁生产验收

日前,武鸣县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了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成为全区第八家、武鸣县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2)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3)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 4)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

5)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 6)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讲故事; 7)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8)导语最好有视觉感;

9)导语写作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

10)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议新闻,要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事情,什么会议召开,谁出席,讲话,讨论了什么,通过了什么。在报道这些事件时,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或是什么领导人讲话。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

应该把会议的目的——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放在导语中,而不能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手法。5.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五)现代生活发展趋势及其新闻写作的启示

前面我们从写作技巧与思路上对企业新闻写作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我们从现代生活发展趋势方面进一步探讨企业新闻写作的路子。

现代社会的三大变化主导着新闻写作的流向:

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现代生活特点是快节奏、紧张。生活的快节奏体现在社会对工作高效率的要求,时间本身就是资源,时间的浪费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竞争力的削弱。快节奏成为社会的要求,也成为人们自发的追求。

快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人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也要少。人们不会象阅读专业书籍一样“研读”报纸、电视,而是无意识的用眼睛“扫描”,以期获得更多新鲜的、变化的信息。

这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变化是: ①长文减少,短文增多。②文章短而信息容量却很大。③图片增多。

④一整片一整片的文字少了,分行增多,以适应“扫描式阅读”的需要。⑤信息更新更快,对信息的新鲜度要求高。

相应的,对我们在坐的各位采写员而言,现代生活的“加速现象”对我们新闻写作的启示是:

①多写短文。1000字能写完的,决不写成1001个字。②言简意丰,可以成“压缩饼干”,决不能作“灌水文章”。③能用图片说的,少用文字说。④语言节奏可以快一些,多分行。⑤多关心企业营运方面鲜活的事实事例。

二、新闻媒体环境的变化: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媒体何其多也!有党报,机关报,有行业媒体,有都市晚报型媒体,有经济类媒体,有娱乐型媒体;有电视、有杂志,有报纸,有广播,还有网络媒体,人们处在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同一个媒体当中,也有不同的版面,而且照现在的趋势来看,成功媒体的版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倾向。新闻写作首先要解决引起“受众注意”的问题。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通常是由受众本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另外,也要通过本人一定的意志努力。比如,一个代理商在寻找产品阶段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意报纸上新闻与广告。一个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会去有意识的留意电视中会议传达的详细精神,一般的大众则可能不会如此。

所以这些新闻媒体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在坐的各位带来的新闻写作启示是:

1、以前重视标题与新闻提要、导语的写作,现在要把标题、新闻提要、导语的写作提到一个更重要的战略地位。锤炼新闻标题和打造广告语一样,要让它简明而含有丰富的信息。

2、在新闻的选材,角度的选择上,要推陈出新。新鲜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3、研究读者心理,以一个”虚拟读者”的身份和兴趣来选择新闻内容。

4、注意新闻事实与读者情感上的关联,并且把它们千方百计挖掘出来。

5、在必要时请写一些“编者按”、“编后语”,揭示新闻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是记者和编辑,当然条件很好,如果你是企业和广告、公关公司的人,不要不好意思,这种事我们干过,编辑大人叫好!

6、写作中多用动词,增强动感。

7、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少用空话。

8、有机会的话,要多和编辑记者联系,这样你采写的稿件才会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

6.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六)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

①精选典型事实,以小见大

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②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古今,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读者就能自动得出结论。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④用活数字,说话有力

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因此,用数字不宜连串的用,有时要讲些技巧。

回过头来谈谈陶朝东写的这篇稿件,前面说了,这篇稿件的思路和角度都可以。但还是有缺点。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稿件实在的内容比较少,既然写职工在国庆还上班加班加点工作,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加进:香糖多少职工在。。

香山糖厂3000万巨资无偿补贴蔗农

为了进一步发展甘蔗生产,提高甘蔗的产量,帮助农民增收,香山糖厂决定从今年9月起至2008年5 月止,连续 3 年每年投入 1000 余万元无偿补贴该厂蔗区蔗农大面积实施甘蔗吨糖田生产项目,帮助蔗农利用科技发展甘蔗种植,提高甘蔗产量,3 年内无偿补贴蔗农 3000 余万元。

⑤集点成面,点面结合

新闻写作中的“点”,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具体的新闻事实,而“面”,则是指整体的概貌。“点”,具体客观,也就是事例;“面”,虽然也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把宏观的整体表现了出来,而读者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有感性而具体的认识。是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有效的办法。

⑥目击实录,再现场景

在新闻写作中,采用现场目击实录、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逼真,现场感更强。尤其是口述实录,从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亲切感扑面而来。如有些采访实录就是这一方法的运用。

⑦主观评论,画龙点睛

新闻写作主张“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个“少”字,说明它并不是一味的排斥主观的东西,排斥评论。相反,适当时候,一语中的的主观评论,能使事实更清晰、更完整。

一般来说,在这些情况下是需要有评论的: A、仅叙述事实不能准确传达意蕴。

B、新闻事实过于隐蔽,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容易引起误解。

所以:评论必须要言不繁,十分精炼,惜墨如金,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快速,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特征。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很强,无论在当时如何激动人心的新闻,星换斗移,物是人非,都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当事人外,再读很少有当时的心境。作为企业新闻,当然没有这样的“生死时速”,但及时,快,仍然是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商业竞争,有时争的就是速度。如比:一家企业与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是同一个题材的新闻发布会,一家企业先开,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东西就成了一堆废纸,酒店已经订好,人员已经到位,进退两难。勉强开了,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7.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七)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

新闻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主要有三个特点:准确性、白描性、大众性。

一、准确性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新闻语言的表述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具体包括: ①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②对事物的属性 ③对事物的数量、程度

它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在词语的使用中,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白描性

一般来说,文学用细描的多,大量使用形容词,大量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较多地偏重于主观感受。新闻中则白描的方法借鉴得多,不装饰、不铺陈,绚烂之极皆归于平淡,全由客观事实呈现。

三、大众性

企业新闻策划中写作的大众化,要求写作者多用口语,从大众角度来关心企业的话题。

8.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八)新闻标题的制作

前面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掌握了新闻语体的基本特征,现在,我们重点来探讨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到底是“浓眉大眼”,还是“眯缝小眼”,标题传送给受众的信息是直接明了的。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道出了标题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

一个好标题,不仅可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拨动读者的心弦,磁石般的吸引读者去读新闻,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邓拓先生生前也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研究和探索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作者和编者尤为重要。

当下,新闻媒体传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新闻资源竞争的惨烈硝烟味随处可嗅,许多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标题制作要求更高。但是,翻开报纸,也不难看出,一些空洞华丽、乏味冗长、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的标题屡屡见诸报端。从某种程度上讲,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失去读者,对报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冲击力、渲染力,过于夸张,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对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新闻标题的“蹩脚”,除了与新闻事实本身不新,写作方式程式化,表现手法陈旧有关外,取决于写作者的文化修养水准、生活实践体验和对新闻事实的真切感悟和敏锐捕捉。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制作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标题制作尽量避免程式化、一般化。尤其对企业报来说,会议新闻标题的制作,既要从企业宏观方向上把握,又要注重具体的新闻事实的传递,如果稿件的表现手法过于陈旧,往往会使编辑感到很棘手。会议新闻的标题制作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使会议新闻的语言力求口语化,找到真正的新闻点是关键。避开常规化,从细节中提炼。比如2月6日《北京青年报》一则会议新闻标题就富有新意:

主题是:一个会议记录了20条 一百米走了10分钟 副题是:昨天,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参加市政协专题讨论

这则标题选取了会议中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专题讨论上20位委员发言,市委书记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了20条;另一个是市长从会议室走到宾馆门口,不足百米远竟然走了10分钟,和委员们交流讨论,言犹未尽。这则标题形式对仗,内涵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标题本身就给读者一个悬念,促使读者读完全文。

《新民晚报》一则消息称:本市召开会议认真部署严防“问题猪”的措施,畜牧、工商、公安、卫生等八个部门携手结成对上海生猪及其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严格清理不洁肉品赖以藏身的角落,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这则消息的标题是:

主题是:八顶“大盖帽”盯牢“一块肉” 副题是:上海多管齐下严防“问题猪”

这则标题突破了叙事式的表达,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趣味性强、通俗易懂,贴切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标题制作中尽量避免“万能标题”,如《xxx工作再上新水平》《xxx科学管理结硕果》《xxx经济保持良好运行》等。如此标题,任何单位、任何时期都可以用,没有新闻的个性和区别性,往往会使读者产生反感。

2、注意制作标题引用过滥现象。巧用引用,能够画龙点睛,使标题精彩传神。

如2003年4月3日《天津日报》报道了美军“海豹”突击队营救出女兵林奇的事件,所制作的标题是《“海豹抱得美人归》,可谓匠心独具。

但是这种“启发”要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量体裁衣”,如果一窝蜂地使用同类标准,就会使标题显得平庸。例如,当《都是月亮惹得祸》一歌成名后,《都是绯闻惹得祸》《都是彩票惹得祸》《都是黄片惹得祸》等等纷纷登场;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出后,引用该名的标题铺天盖地,《将变革进行到底》《将减肥进行到底》似乎它们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给人以措辞贫乏,似曾相识之感。

3、制作标题应避免冗长乏味。标题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标题冗长乏味的基础。

首先,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就像一张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往往能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富有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

如一篇关于闪客小小状告美国耐克侵犯其作品“火柴棍小人”著作权,被判赔付30万元的报道,标题为《 “火柴棍小人”扳倒“耐克”》。动词“扳倒”使标题增色不少,具有张力。

2003年1月7日《天津日报》报道本市驻外办事处招商引资成果累累,标题是《“拓荒牛”拉回九个亿》。这则标题中的“拉”字形象贴切,采用拟物的手法,以彼拟此唤起形象,实体和动作的联想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4、标题要做到平实中见文采,一定要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尽量避免生涩字、词、句,力求口语化,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此选用《新民晚报》几则标题:

报道一老板修车生意清淡,竟在路上下设下“刀阵”,然后悠悠地“守刀待客”,赚取昧心钱,制作的标题是《布下“刀阵”待客来》;

在报道一退休干部将“二奶”杀害弃尸的案件时用的标题是《“二奶”包进垃圾袋》;

在报道一出租司机由于好赌债台高筑,竟将公司出租车非法占为己有的事件中,标题是《麻将输惨 “自摸”汽车》;

在报道沪上老中医“国宝”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时,制作的标题是《“绝技”不能“绝后”》;

在报道一男青年由于恋爱失败残忍杀害女友的事件时的标题是《“痴情郎”无情动刀》。这些标题语言大众化,以特有的诙谐意境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生活的哲理,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激发读者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顿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

“读文看题,买针看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信息的功能,在报纸编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语。

大众化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前提条件; 趣味性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内在要求; 感染力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客观要求; 形式美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必然要求。平实中见文采是新闻标题制作的最高境界。

突破新闻标题的固有模式,探索新方法,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9.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九)写活”导语”,先声夺人

一条好新闻的导语。除了能够抓住主题,突出中心以外,重要的是要使受众产生想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果导语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精彩生动,简短有力,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反之,导语平庸老套,就很难吸引读者继续接受新闻事实。

导语要新,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写进导语,以显示”新闻眼”。突出了这些”新意”,才能使整篇报道言之有物,进而言之有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新闻效果。例如: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香山糖厂通过自治区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4月22日,在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香山糖厂由自治区经委主持召开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会,经与会专家一天的评审考核,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

2006年以来,该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至2007年2月,全厂共实施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89个,中/高费方案11个,榨季结束产生经济效益共1198万元;环境效益方面,与上榨季相比,废水COD削减量83.55吨,烟尘二氧化硫减排242吨,共减少排污费21.13万元。与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相比:水重复利用率、吨蔗悬浮物产生量达一级标准,吨蔗耗新鲜水量、吨蔗废水产生量、百吨蔗耗标煤达三级标准,实现了企业增效不增污的目标。

南糖香山糖厂通过清洁生产验收

日前,武鸣县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了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成为全区第八家、武鸣县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近几年来,香山糖厂极其重视节能降减污增效,尤其是2006年以来,该厂结合自身实际按国家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至2007年榨季结束,全厂年度清洁生产共投入资金763万元,实施了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89个,中/高费方案11个,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共1198万元;环境效益方面,与上榨季相比,废水COD削减量83.55吨,烟尘二氧化硫减排242吨,共减少排污费21.13万元。与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相比,水重复利用率、吨蔗悬浮物产生量、吨蔗化学需氧量产生量达一级标准,吨蔗耗新鲜水量、吨蔗废水产生量、百吨蔗耗标煤达三级标准,实现了企业增效不增污的目标。

写活导语,稿件成功的关键

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开头,它应当是新闻中最关键的、最具本质的和最精彩的事实。具备了这些条件,导语才能产生既引导主题,又吸引读者的作用。如果导语不是建立在确切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一些空洞乏味的语词,这样的导语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价值,读者也很难把握它的价值取向。

可见,导语应该是落笔切题,开门见山。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和结论,以唤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在脑子里先有一个总的概念,渴望继续听完全文。

简短而精练的导语,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使读者在接触新闻的瞬间便产生兴趣。广播与其他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是依靠声音传递新闻信息,无影无踪,人们不能反复收听,一个地方没有交代清楚,就会影响读者接下来继续收听的兴趣。因此,在采写广播新闻时,宜采取先虚后实,提供听觉先导的写法。即先交代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内容,再引出后面的主要新闻事实,他的好处在于符合听觉规律和读者思路,便于全面的,准确地接受新闻信息,提高传播效果。在导语写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导语的立意要“新颖”。从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中,选择一定量的事实写进导语,其间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即导语中不要罗列太多事实,使人无法抓住重点;导语中缺乏生动的事实,只是笼统地进行抽象描述。新闻要显示新近发生的事实,导语就应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明主题。

二是善于运用归纳和引入式导语。当一篇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时,导语的绘声绘色就会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幅画卷,对记者所描写的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取得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

三是跳出框框写导语。我们知道,导语有确定全篇新闻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就会议新闻来讲,读者从中接受新闻事实,目的在于了解新闻信息,接受新闻事实,而并不特别关心某个会议在何时何处召开,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等等。在采写这类消息时,应针对受众的这一心理特征,突出传播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写导语还应注意简化语言,精练文字,少写细节,避免空话、套话。导语里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地名以及专用名词和术语不能太多太杂,要少用或不用数字。因为这些内容在导语中出现过繁,将会冲淡主要的新闻事实,影响读者接受新闻的兴趣。

引人入胜的导语是写好一篇报道的良好开端,好的导语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新闻报道选取适用得当的引语作为开头,可以为接下来的事实描写留出足够的空间。

写导语是新闻的重点和难点,“写好导语,也就写好了新闻的一半”。因此,有经验的记者,无不在导语的打磨上狠下功夫,反复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中的“黄金点”,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立于篇首,以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巧选角度。

新闻事实本身意义具有多面性,同一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报道,角度不同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新闻角度选得准、选得巧,新闻价值就倍增。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公司企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车间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车间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精心构思。

细节的运用要从消息的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从而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这要注意两点:细节安排的位置和消息的结构方式,而细节安排的位置制约着消息的结构方式:

1、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开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如埃菲社6月9日消息《君子还书,七十年不晚》开头的细节:“现年58岁的罗马尼亚人科丽娜近日到当地的一家图书馆还的一册书很特别,因为这是她父亲在她出生前12年借来的。”然后交代新闻背景及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运用;

2、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中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

3、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的结尾,其结构方式常常是用“金字塔式”。

10.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人称的使用。新闻稿件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的职工却犯了逻辑性错误,在写新闻稿件时经常偷换概念,一会是第三人称,一会又换成第一人称,让人产生误会。如有职工在一篇新闻稿件中就出现这么多称呼:“我厂”、“我车间”、“该厂”、“该车间”…… 第二、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经常看到有职工这样写:“稿件截止于 X月 X月不再收稿”,既然“截止”,为何还要加上一个“不再收稿”呢?还有些职工在写图片说明时:“图为职工正在抢修电机现场。”为何后面要加“现场”二字呢?那图片本来就是现场意思,而且我们意在抢修而不是现场。所以,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时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三、一稿一报。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一篇一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体中化,单一化。

第四、注意书写。新闻稿件首先入眼的是你的书写,如果写得龙飞凤舞,一团糟,那么审稿人根本就没心情再仔细看了。新闻稿件应该书写工整、清晰,让人能看清楚,或是用打印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写完一篇新闻稿件之后,许多职工就匆忙拿去报道。我建意职工们写好之后最好能再认真的看一遍,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那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特别是数据,逗号在前在后事情就大了。如果是大的篇幅的话,最好几个人一起讨论,加强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争取更好。不要写总结式的报道,一是二是三是之类的。

第六、一定要跳出本部门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许多事情在本部门是大事,但是放到全国全省就算不了什么了。新闻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写稿之前,一定要将你选择的事实用全局的眼光来衡量一下,大体考虑以下五方面:

1,该事实在全地区或全县的意义怎样;

2,该事实与最近公司企业需要宣传的政策是否有关;

3,该事实对于正确引导某一普遍性质的问题是否有启示意义; 4,该事实是否具有特色,可以通过报道引起共众的注意;

5,该事实是否具有趣味性或人情味,报道它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第一点发生的机遇不多;第五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把握第二、三、四点。这需要提高政策水平,养成分析报道形式的习惯。如果陷在本部门的圈子里,会把什么都看得很重要,结果大部分报道会白写的。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上一篇:高三语文微课教案下一篇:校园周边津坂路环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