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名著复习

2024-05-14

七上语文名著复习(通用6篇)

篇1:七上语文名著复习

初一上名著阅读阅读自测及答案

一、《繁星》《春水》

2、《繁星》、3、总的说来,《繁星》、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春水体”。

5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一小诗富有意蕴,请你仿造一句同样富有哲理的句子。溪中的水,你停滞不前时,生命就完了。

7、请你赏析书中你特别喜欢的名句

二《伊索寓言》

1.2.或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__狡猾__,狮子的威猛,山羊的__怯懦___,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4.你课外已经读过伊索寓言了,请你说说下列寓言的主要寓意:

(1)、《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2)、《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_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_。

(3)、《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____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_____。

(4)、《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____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____。

(5)、《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____吹牛说大话____,(6)、《骆驼与宙斯》批评___贪得无厌____。

5.《伊索寓言》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

6.说说你从书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篇2:七上语文名著复习

【知识梳理】

1、汤姆•索亚是近代世界文学中鲜活的“顽童”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答: ①是为了表示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②是为了引起社会对“顽童”的关注,启发人们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 ①汤姆•索亚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即使在洞中历险时,他也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处处为蓓姬着想。他关心她、安慰她,身上仅有的一块面包自己不吃,让蓓姬吃。最后,正是由于他的勇敢和机智,才能从洞中脱险。

②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开始不敢出来指证杀人犯印第安人乔,但后来终于挺身而出,指证杀人犯。

③他厌恶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教堂里牧师干巴巴的说教更为反感,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的新奇冒险的生活。

3、你希望经历汤姆•索亚那样的历险生活吗?为什么?

答: ①希望经历汤姆•索亚那样的历险生活,往往是一个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天性喜欢幻想,喜欢历险。

②汤姆的历险是他对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生活的反抗,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的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生硬模仿汤姆的行为。

③汤姆擅自离家出走,幻想当海盗,在今天是不值得提倡的,更不能去仿效他。我们要学习他富于幻想、真实善良、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不是单纯去模仿他的行为。

【主要情节、理解】

1、《当“海盗”去》:描写了汤姆在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期所特有的反抗心态。

《“海盗”生活》:描写了汤姆、乔和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通过景物、心理、言行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三个少年在摆脱了成人社会的禁锢以后,在享受大自然当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洞中历险》:描写了汤姆在历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作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亲和与对立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同时,也充分突出了人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艰苦。

2、《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共写了汤姆索亚哪几次历险?

答:①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②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③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蓓姬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3、汤姆•索亚是个好奇心极强、富于冒险精神的孩子。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能够反映他这一性格特点的某一个情节?

答:在野餐那天,汤姆发现了一段自然台阶,他与蓓姬一起开始他们的探险。于是有了“洞中历险”的故事。

4、请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关于 “海盗生活”的阅读回答:这个片段与“当海盗去”的片段相比较,汤姆的心情有了哪些变化? 答:“当海盗去”中汤姆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表现了他特有的反抗心态。而这段则表现出了汤姆的快乐的心态。

5、汤姆当“海盗”回来后,依然没有和蓓姬和好,但当蓓姬在教室内身处险境即将遭受老师惩罚时,他挺身而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这一情节?

答:蓓姬偷看老师的书,被汤姆发现后撕破了插图,在老师追问时,汤姆说是自己撕的,从而接受了留堂两小时的处罚。

6、汤姆和蓓姬在岩洞中遭遇了哪些困境?在困境面前汤姆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举例加以说明?

答:遇到困难:迷路、没有火照明、饥饿疲劳、蓓姬的消沉、遇到印第安人乔。

举例分析:①在死亡与恐怖面前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如:节省蜡烛和食物,在蓓姬失去信心时给她打气,拉着风筝线探路等。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如:处处关心蓓姬。

7、汤姆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遇到了哪个恶人(请写出他的名字)?汤姆认为此人不抓自己,反而逃跑的原因是什么?此人的下场是怎样的? 答:恶人是:印第安人乔。

原因:汤姆认为是回声使声音无法辨清,所以对方逃跑了。

乔的下场:汤姆脱险后,洞口被封了起来,印第安人乔就被困死在洞中。

8、汤姆和蓓姬后来是怎样脱离险境的?

答:汤姆把一根放风筝的线系在一个突出的地方,边摸索着走边放着线,找到了一个山洞出口,后被人送回家。(用风筝线探路)

9、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为汤姆感到骄傲,请结合“洞中历险”的情节,说说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答:勇敢坚强,如不放弃寻找出口的念头、劝慰绝望的蓓姬等;爱护弱小,如让身心俱疲的女伴休息,由自己寻找洞口等。

10、《汤姆•索亚历险记》第4章里记述在主日学校怎样才能得到奖品《圣经》?汤姆是怎样获得校长颁发的奖品并成为主日学校名人的?

答:要背诵两千首诗。他用自己手里的玩具物品换取其他孩子手里通过背圣诗而积攒的蓝票、红票、黄票,申请得到《圣经》。

11、“完完全全是孩子气的行为越来越少,而成人的行为为数增加了”。(勃莱阿语)《汤姆•索亚历险记》体现了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点?

答:①从开头汤姆和蓓姬赌气、耍小性子进到汤姆显出一副侠义心肠,代蓓姬受罚,以至最后在山洞中处处扶持爱护蓓姬。其间的成熟是显然的。

②开头是汤姆反抗包莉姨妈而出走,结束时汤姆已为姨妈伤心过甚而担心,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是成熟的表现。

12、某校初一(2)班同学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对汤姆•索亚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汤姆•索亚是一个令人鄙弃的孩子。他顽固不化,置包莉姨妈的劝告于不顾,屡屡犯下错误;他不努力学习,爱弄虚作假,自己不认真背《圣经》,用物品与同学们交换彩色纸条,凭彩色纸条获得了学校最高荣誉奖,得到了一本《圣经》;他爱耍小心眼,为了报复蓓姬,惹蓓姬生气,他有意与女孩子艾美套近乎。

【反方】:我方认为,汤姆•索亚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他诱惑小朋友们,拿小玩意与他交换,一个接一个地玩着“刷墙”的游戏,把包莉姨妈的惩罚变成了快乐;他勇敢无畏,在法庭上挺身而出指证了杀害医生的印第安人乔;他心地善良,舍己为人,洞中历险时,他把仅有的一块面包让给蓓姬吃。

习题集

一、填空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 美 国著名小说家 马克·吐温 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上半叶 密西西比河 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不堪忍受个性受缚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2、小说以 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 为线索,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叛,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3、小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 幽默 和对 人物 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本书的姊妹篇是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4、《当海盗去》描写了汤姆在厌倦了 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 人情冷暖和情感的孤独 之后,所产生的 受压迫、受束缚、孤独寂寞的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期所特有的反抗心态。

5、《“海盗”生活》描写了汤姆、乔、哈克 三个小“海盗”在 杰克逊 岛的清晨生活。通过 景物、心理、语言、行动 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三个少年在摆脱了成人社会的禁锢以后,由上一篇的 寂寞、孤独、郁闷、烦躁(心理)变得 快乐、兴奋、轻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理)。

6、《洞中历险》描写了汤姆在历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沉着、勇敢,以及他们在 死亡 与 恐怖 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

7、汤姆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海盗,去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在姨妈眼里,他是个 捣蛋将军 ;在主日学校里,他是 顽皮,惹老师头疼 的问题儿童。周末 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汤姆是勇敢、正直、聪明的。去 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证凶手,成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去郊游,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 蓓姬,还找到了真正的宝藏。汤姆还有一点叛逆,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 绿林好汉,在他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8、哈克·贝恩是一个出身卑微的 小流浪汉,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几乎没有人正眼瞧他;爱逃避现实,从不愿承担责任,不谙世事,常常说“傻话”。与英雄式的汤姆相比,他更像个单纯的孩子: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勇敢、不那么受人欢迎,却那么鲜活真实、那么熟悉亲切。

9、小说在颂扬孩子们勇敢、善良、真诚的同时,也在细微处批驳着当时社会上 虚伪、软弱、唯利是图 的污浊风气。如在撒切尔法官一家到访乡村的集会上,每个人都在“卖弄”,在炫耀自己: 法官 端坐在台上望着全场,面带庄严地微笑,陶醉于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中; 乡绅们 争着与大人物亲近,听着台下羡慕的窃窃私语,“就像听见音乐一般心情舒畅”;校长、教师、甚至图书管理员 都“一副官样”,到处发号施令,给予指导,显示自己也享有某种“权威”;小姑娘和小伙子们 也不甘示弱,劲头十足地胡闹,渴望以此显得“特别出众”……上至贵宾,下至顽童,寥寥数笔间,社会各阶层的可笑嘴脸跃然纸上。

10、“他的波莉姨妈站在那儿先是一愣,随后突然轻声笑了起来”这个细节说明波莉姨妈对汤姆 无可奈何,觉得汤姆幼稚可笑(态度)。

11、“太阳在平静的世界上升起,照耀在这个宁静的村庄上,像是在祝福它。”渲染了一种 轻松、愉悦 的氛围,为下文写颁奖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12、“哎呀,没想到!竟然变了个人似的。汤姆,只要你专心,还是能成大器的。” “可我不能不说,你就是难得专心。好啦,去玩吧!不过,要早点回来,要不然,我非狠狠揍你不可!”写出波莉姨妈 富 有爱心、精明 的个性。

13、“他地上拣了根草,扬起脑袋,把草杆支在鼻子上,脑袋上来回移动,设法不让草倒下。”采用 动作 描写,突出了汤姆的聪明机灵、好表现和用心良苦的性格特征。

14、汤姆在探路的过程中除了凭借蜡烛,还凭借了 风筝线。

二、简答

1、汤姆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案情是什么? 答:一个名叫印第安人乔的坏家伙杀了人,却嫁祸于波特。

2、汤姆与蓓姬洞中历险后,第二次去探险时是哪一位小伙伴同他一起去的?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答:哈克。目的是寻找钱箱。

结果在印第安人乔举烛的地方发现了埋宝的小石窟,找到了钱箱,两人平分了这笔钱。

3、汤姆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能够反映他这一性格特点的某一情节。星期六的野餐会上,汤姆由于想当“野心勃勃的发现家”,离开了同学,与蓓姬一起探险。

4、主人公汤姆在教堂里见到的一幕闹剧告诉了你什么?(至少说两点)

答:教会的虚伪,人们的无聊、空虚,对孩子身心的束缚,孩子对此在厌恶等等。

5、汤姆为什么会产生当海盗的念头?

答:因为他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后,产生叛逆心理;当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名声传遍全世界。

6、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 答:做兵士,加入印第安人行列,当大酋长。

因为他觉得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名声传遍全世界。

7、《当海盗去》一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心理描写。

8、《“海盗”生活》一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景物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快乐。

9、《“海盗”生活》一章章描绘了大自然三个时期的景色,请问是哪三个时期?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①黎明的时候:寂静、安详。②大自然摆脱了睡意:显出了生机。③大自然已经完全苏醒:热闹

10、在历险过程中,汤姆表现出什么精神和人性特征?

篇3:高考语文名著名篇复习要点分析

1 针对大纲要求, 对自己现有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许多学生盲目复习语文, 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这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其实正确把握从何入手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是建立在对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来讲的。如何定位?就高考语文名篇名著的复习来看, 要想在这一环节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应该认真阅读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文学名著题的考察范围、拟题角度和出题形式, 了解名篇名著这种类型题的特点和命题规律, 把握其考察的重点等。就历年高考语文文学名著题的命题特点来看, 此类题是检测学生能否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进行了解, 能否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人物内涵的能力, 能否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能否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考生从大纲出发, 有针对性的进行的阅读记忆。定期反省自己, 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 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学生也可针对某个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方面分析, 举一反三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制定合适的计划, 分阶段提高

上面讲到了给自己定位, 接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计划进行锻炼提高。名著题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短时间的突击训练效果往往不好。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考生应制定一套的学习计划, 最好是阶段性计划, 详细拟定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要点, 以便高效的进行复习。计划尽量详细, 最好将阅读对象、训练重点、阅读任务、阅读方式等都列入。考生应将与高考有关的名篇名著准备齐全, 利用闲暇时间按计划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持之以恒便会有所收获。

3 有目的、有重点的品读

高三年级, 因为时间很紧, 不能抽时间细读了, 所以在名著的阅读中, 应注意掌握一定的方法, 那就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品读。许多名著相对较长, 掌握一定的方法阅读, 既能做到把握重点又能科学有效。在品读名著时, 一方面要掌握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整理出人物之间的联系,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此同时, 最好能够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阅读方法有很多:默读、朗读、比较式读、摘录式读、批注式读、赏析式读、圈点式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当然, 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阅读方式, 找到最有灵感的方法。

4 结合影视欣赏, 更加深刻的把握文章深度

许多文学名著都是影视作品的题材, 因此, 相当多的名著都被拍成影视作品以供欣赏, 例如:《红楼梦》、《围城》、《茶馆》等等。有时, 在高压的复习之余观赏名著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释放压力、放松自己, 更能从电影或电视剧的视觉观赏中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例如:许多同学在初读《围城》时不知所云, 就算硬着头皮读下去仍然没什么效果, 结果收效甚微。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先看《围城》的电视剧, 通过电视的艺术魅力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大概剧情之后, 来解读书本当中费解的地方。观看时建议与同学一起, 一来比较有兴趣, 二来还可以相互交流感受,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涵义。

5 勤读文章, 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语感

上文提到了阅读名著的一些方法, 这些有许多方法可供大家选择, 另外还建议大家在晨读时大声的朗读名著, 特别是名著中最有代表的、最经典的桥段, 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做到“人书合一”的状态, 更深刻的了解文本的内涵。其实许多时候, 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名著题的理解更倾向于学生的语感, 这是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东西。朗读是结合自己眼、口、脑的三者并用的结果, 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体会文章所反映的一些情感。而且, 有些专家在思维模式的调查中发现热爱阅读的人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会对大脑的思维方式等进行惯性和定向培养, 因此这些人在理解文章时, 较其他不经常读书的人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主题, 理解也更深刻。所以, 希望学生能大声的朗读名著, 增强自己的语感。

6 多做笔记, 加强记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句话不假。记忆的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时仅靠阅读是无法深刻的固化记忆。因此, 同学们可以在阅读名篇名著的基础上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然而, 做笔记是有一定的技巧的, 这主要是方便我们快速把握高考名著题的重点。因此应根据高考大纲命题特点来把握笔记的重点内容, 通常我们需要记录名篇名著的作者、文章的创作背景、作品想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品的主题, 然后就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事迹等等。在做笔记的同时即加深了记忆, 还培养了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7 课外名篇阅读训练, 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

由于许多同学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 为了锻炼自己, 应经常寻找一些有关解读或是评析性的文章著作, 以增强对名篇名著的理解能力。已经阅读的文章不能置之不理, 应定期的整理总结, 这样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反复的总结, 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总结学习经验, 提高自己欣赏名著的能力, 相信大家对于名篇名著的学习能力将会提高, 大家也可从考试角度分析名著的重点, 这样高考名著题一定手到擒来。

8 往复式记忆, 将知识铭记于心

刚才提到了记忆的固化是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经常温故知新才能形成永久记忆。因此我们在复习名篇名著时应当注意经常翻看笔记, 回顾文章的重点知识, 将暂时记忆固化成为永久记忆。回顾的过程一般比较快, 如果真正想要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应该多次研读名篇名著, 这时你会发现你对名著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一层。就好像有名家说:在读阿Q正传时, 第一遍笑了, 第二遍皱眉了, 第三遍哭了。名著之所以有名, 关键就在于此, 其意味深长, 仅仅读一遍根本无法参透其主旨, 需多次研读。你会发现, 每次的理解都不同, 这时恭喜你, 你的能力提高了。

结束语

语文中尤其是名著的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 同学们应把握每分每秒, 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是抱着提高成绩的心态来复习, 每次小考后成绩提高还可以, 成绩下降就会紧张抓狂, 疯狂的练题。在此还需要提醒大家, 将心态放轻松, 高考只是我们大家的一个人生经历, 这不是说大家可以放松下来不用复习了, 只是说我们应抱着不同的态度来应对高考。学习一定要把握这样的心态:功夫在平时, 过程放轻松。高考只是考察我们的能力, 只要能力提高了, 高考的胜利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陈付春, 立足考纲, 利用闲暇, 研读名著--浅谈高考语文名著名篇复习[J].考试周刊, 2010 (9) .

[2]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 2010 (7) .

[3]赵廷剑.高考语文复习须从基础知识入手[J].新课程学习, 2009 (5) .

[4]王建稳,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复习探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4) .

篇4:高三名著阅读复习策略

语文教师每天奔忙于办公室、教室,两点一线,整天的时间被备课、批改作业、精选练习等等所充斥。文科班的名著复习又是头等大的事。看名著主要靠课外的功夫,然而学生的笔头作业尚且来不及做,又怎么会理会阅读之事呢?况且又是名著,而非娱乐消息、《最小说》之类。或者索性挤出阅读时间专门给学生看书,担心又有了:看书的效果如何?遇到题目会解答吗?或者也尝试着死记硬背,学生的抱怨又来了:情节尚且不怎么了解,背了只会应付一道题目,有何用?题海无涯,如何才能捞到针?或者老师索性就包办到底,有的单枪匹马上阵,有的实现资源共享,几个老师分工,扮演“专家”的角色,你讲《三国》,我讲《红楼》,挨个班级一遍遍讲过去,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轻松,听时津津有味,做题基本不会。

困惑,这是高三一线语文教师普遍的反映。在紧锣密鼓的高三复习中,在“减负”的背景下,如何花有限的时间争得有效的名著阅读效果?

首先是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兴趣是指人们为探究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因。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名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亲近的东西,他们宁可,敬而远之,很少有人会真正感兴趣。然而,一旦学生产生兴趣了,他们就会凭借年轻人的热情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去阅读,去讨论。

其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人的自主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之后,就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愿学和乐学,这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为了省时省力,需要教师强化学法指导。从而改变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怎么操作呢?笔者通过两届文科班的实践、总结,有以下的策略:

1.学生“专家”引路,带动全班同学产生阅读名著的热情。通过课代表物色、班级同学推荐,甚至毛遂自荐,每个班都会有对某部名著读得很深入的学生。《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两部名著阅读是最有分歧的,很多女生都能把《红楼梦》里的细节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却对《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情节连连摇头,更不用说去细读了;男生恰好相反。如何消除这种不平衡?那就是让“专家”给他们开讲座。比如阅读《三国演义》时,一般选定四到五位“专家”,怎么讲?他们提议,从主要人物着手,理出重要的情节,然后分析人物性格。他们自己领取要讲的人物,在名著阅读课上,由他们轮流上来讲解。有一位同学是讲诸葛亮的有关故事的,就罗列了“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等二十个重要情节。有几位女生讲“金陵十二钗”,从画面、判词、曲,到有关情节,然后还不忘加上周汝昌、刘心武等人的解读,令老师都自愧不如。“讲座”开完后,听的学生总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没关系,“专家”就在身边,自己找时间去解决。课间开始出现了讨论名著的声音,到宿舍还在讨论着“曹操杀掉粮官之后能消除士兵的怨愤吗”,甚至有的学生为了看一个情节,要父母催上好几遍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睡觉。兴趣上来了,胃口上来了,读名著的效果,与老师布置阅读的效果相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教师密切配合学生的工作,并做好开讲前的培训。“专家”学生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操控大局。还要补充哪些情节,而哪些情节可以删去,教师必须对学生“专家”递交上来的提纲作把关。接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该怎么讲,这是最关键的。有的情节一扯可以扯得很远,而时间有限,讲清楚就要讲究方法,重点要突出。比如,讲述某个情节的时候,要交代前因、经过、结果。如果情节中有重要细节的,像“青梅煮酒”中刘备匙箸掉到地上,就是一个细节,必须交代,以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当然另外还有声音、表达、板书、时间把握等等也是需要教师点拨一下的。

3.学生整理笔记,明确答题步骤,背诵巩固。讲座持续进行,学生光是课堂上听,课后讨论,而不自己去消化,收效甚微。每一次讲座完后,按照老师所指导的答题步骤,整理笔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写远比听、说、读的效果来得好,而且写可以增强学生听、说、读的效率。

笔记整理好之后,阅读、背诵必不可少。名著阅读复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但是在阅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背诵,趁热打铁,能起到良好的巩固效果。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智慧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放低自己的身姿,伴着他们飞翔,相视一笑,何乐而不为?

附《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情节

曹操:

1.杀吕伯奢2.梦中杀人3.挟天子以令诸侯4.曹操献刀5.官渡之战6.杀粮官7.杀杨修(杨修之死)8.望梅止渴9.割发代首10.割须弃袍11.代人捉刀

诸葛亮:

1.三顾茅庐2.火烧博望坡3.舌战群儒4.草船借箭5.借东风6.智算华容7.三气周瑜8.锦囊妙计9.定计捉张任10.八阵图11.白帝托孤12.安居平五路13.七擒孟获14.空城计15.挥泪斩马谡16.智取陈仓17.秋风五丈原18.六出祁山19.司马懿忍辱受衣20.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刘备:

1.桃园结义2.汉中争夺战3.三英战吕布4.三让徐州5.煮酒论英雄6.跃马过檀溪7.携民渡江8.摔阿斗9.彝陵之战10.刘备仁厚

关羽:

1.温酒斩华雄2.过五关斩六将3.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4.单刀赴会5.水淹七军6.斩颜良、文丑7.刮骨疗毒8.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张飞:

1.怒鞭邮督2.大闹长板桥3.计捉张岱4.义释严颜5.智取瓦口隘6.丢徐州7.急兄之仇

周瑜:

1.群英会蒋干中计2.苦肉计3.火烧赤壁4.赔了夫人又折兵5.三气周瑜

篇5:七上语文复习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1.一瞬间()3.目眩()4.啜泣()...5.收敛()7.宽恕()8.卑微()...9.忍俊不禁()10.鹤唳()11.洗濯()...12.姊妹()13.金窖()14.泯灭()...15.hïng dýng lǜ jiǔ17.jù tǐ þr wýi11.líng落12.一丝不gǒu暄嚣()摇摇在望()暗然()18.líng lïng tÿ tîu19.duō zÿ duō cǎi13.断xù14.bâng溅 15.zhù立 决别()苦心孤旨()随声附和()20.bù kþ mï miâ21.huí wâi wú qiïng16.língdÿng17.盘qiú卧龙

22.dã shÿ zhÿ huàn23.wú yōu wú lǜ18.zhuì连19.juã强 20.diàn污

五、古诗文默写 24.xÿn kuàng shãn yí25.yÿn qíng yuán quý21.yuàn恨 22.pá窃23.zǔ咒

1、《观沧海》中写曹操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6.jǔ shì wú shuüng24.lǔlù终生25.jÿ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xÿn tîng rú gý28.xiǎn xiàng diã shýng26.可望不可jí27.贪lán28.duî落 _________。29.duō chïu shàn gǎn30.tiün züi rãn huî29.rǎnrǎn30.苦áo31.chú形

2、《次北固山下》中颈联是: 31.tū rú qí lái32.yì guï tá xiüng32.丰shuî33.沉diàndi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厄.运()16.猝.然()17.论.语()19.反省.()21.酝酿..()22.黄晕.()23.发髻.()24.芊芊..()25.黛.色()26.主宰.()27.磅礴..()28.肥硕.()29.匍匐..()30.澹澹..

()31.春华.秋实()32.丁丁..()35.寥.阔()36.枯涸.()37.清冽.()38.梦寐.()40.竦.峙()42.骸.骨()44.峰峦.()45.一霎.间()46.喑哑..()47.静谧.()48.螽.斯()52.鸟喙.()55.蜃.楼()57.禅.院()59.连亘.()60.高垣.()62.倏.忽()64.粼粼..()65.匿.笑()67.敧.斜()68.滑稽.()69.陛.下()70.赏赐.()71.御聘..()74.女娲.()75.莽莽榛榛..()76.孪.生()78.痒酥酥..()79.踉踉跄跄....()80.边塞.()81.跛.子()82.螣.蛇()88.褒.扬()89.宛.转()90.谐.音()91.应和.()92.脑髓.()93.贮蓄..()94.胆怯.()95.教诲.()96.莅.临()97.崇.拜()98.模.型()99.吹嘘.()100.炫.

耀()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chÿ想2.隐mì3.níng成4.yîu惑5.xuün腾6.训jiâ7.sǒng立8.yū回9.纳hǎn10.小心yìyì

34.繁xián急管 35.tÿ透36.xÿ戏 37.风yùn38.闲shì39.bǐng告 40.行qǐ41.归shǔ42.diã生 43.心kuàng神yí44.得失之huàn45.执zhuï46.biün策47.shâng名 48.报chïu49.shý望 51.hý责 50.rïulìn52.ào恼53.沉zuì54.问心无kuì55.朗ruì56.liáo亮 57.hōng托58.dǒusǒu59.水zǎo60.xiüng嵌61.qÿ息62.水mî画 63.停bï64.chãng清65.yōu谷 66.奇huàn67.qián行68.guǒ藏 69.葱lïng70.预zhào71.轻yíng72.yún称73.崩tü74.míng漫 75.rǎo乱76.哀míng77.shîu猎 78.xuünxiüo79.kù爱80.cuàn夺 81.犹yù82.xÿsū83.jiã掠 84.更胜一chïu85.海yù87.áng首 86.开táng破肚88.chàng谈89.憔cuì90.风zhýng91.吐lþi92.螃xiâ93.juã别 94.嫌wù95.笑bǐng96.可bǐ97.nûâ杀 98.惊huáng99.宽shù100.huǎng然大悟

三、读拼音写成语 1.xÿn jÿng rîu tiào2.shîu gǔ lín xún3.tïu yūn mù xuàn4.xiǎo xÿn yì yì5.yÿ sÿ bù gǒu6.rþn jùn bù jÿn7.xiün lù qiïng jiüng8.fýng wãi diã zhân9.pán qiú wî lïng10.yí rán zì dã11.làng zǐ huí tïu12.hǎi tiün xiüng wþn13.lù lù zhōng shýng14.juã chù fãng shýng33.huî yì fþi qiǎn34.cù rán cháng shì35.wân xÿn wú kuì36.hū pãng yǐn bàn37.huü zhÿ zhüo zhǎn38.fán huü nân yâ39.jÿng shãn dǒu sǒu40.chūn huá qiū shí41.xián qíng yì zhì42.qiün qiün xì cǎo43.qÿng fýi màn wǔ44.chūn huü qiū yuâ45.hǎi kū shí làn46.rì zhuǎn xÿng yí48.biàn huà wú cháng49.huǎng rán dà wù50.kǔ xÿn gū yì51.gâ dã qí suǒ53.hài rãn tÿng wãn54.suí shýng fù hâ56.shãn tōng guǎng dà57.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58.ruî rîu qiáng shí59.gâng shâng yÿ chïu61.küi táng pî dù63.jÿn jÿn yǒu wâi68.áng shǒu tǐng lì70.yÿ yâ gū zhōu72.yáo yáo zài wàng

四、找出下边词语的错别字并改正。隐密()暄腾()训戒()鳞峋()头昏目眩()辍泣()蜂围碟阵()迸渐()可望不可及()海天相闻()碌碌终身()点辍()凡弦急管()多资多彩()险象叠生()阴晴园缺()获益非浅()促然长逝()问心无亏()懊脑()花支招展()纤纤细草()轻飞漫舞()再接再励()闲妻良母()骑乐无穷()默默无蚊()随心所浴()鸡不可失()饮以为荣()我型我塑()口蜜腹健()迫不急待()脍灸人口()变化无常()资态万千()夜色沧茫()更胜一俦()惊慌失措()

抒发作者淡淡乡愁的句子

是?。

3、《

钱塘湖春行》诗中对仗的两联是:。。

4、写出《天净沙•秋思》中表示主题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

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8、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复习

一、基础知识 1.生字词:

第二十一课 蟹 花蕾 堕 丫杈 寂寞 憔悴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第二十二课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战

第二十三课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第二十四课 匿笑 祷告 并蒂 菡萏 攲斜 慈怜

2、词语: 21 风筝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颜色黯淡。

点缀--本义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文中指风筝。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羚羊木雕

仗义--指讲义气。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散步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粼粼--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悠闲--闲适自得。

分歧--意见不一致。诗两首

沐浴--①洗澡。②比喻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匿笑—偷偷地笑

攲斜—倾斜,歪斜

二、课文理解:

2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三闲集》《而已集》等。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

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2、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3、《散步》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24、诗两首。《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篇末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本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

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本文编入“言语”门。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陈太丘与友期》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三、《风筝》一文重点句子理解: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阳光明媚;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以前我一向以为管弟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知道自己做错了,心情沉重起来,受到惩罚,良心遭受谴责,所以说“不幸”。

4.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知道,“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2)“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3)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文言文:25课《世说新语》两则

1、主要人物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谢道韫,字无奕,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文章简介: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3、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A.原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①,与 儿女② 讲论文义③。俄而④ 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⑤?”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⑦。”公大笑乐⑧。即 公大兄⑨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注解: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儿子、女儿、侄子侄女等。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④俄尔:不久,一会儿⑤白雪纷纷何所似: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什么呢

⑥撒盐空中差可拟:撒在空中的盐差不多可以相比⑦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⑧大笑乐:高兴地笑(了起来)⑨大兄:谢安大哥 A.原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去后 乃至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⑤?”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⑥”元方曰:“君与 家君⑦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⑧;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⑨。” 友人 惭⑩,下车 引之㈠,元方 入门不顾㈡。

B.注解:①期行:相约同行 ②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③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④乃至:才到(乃:才)⑤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吗)⑥非人哉: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⑧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⑨则是无礼:就是失礼⑩惭:感到惭愧(了)

㈠引之:拉元方的手(引:拉)㈡入门不顾: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顾:回头看)

4、常见重点问题解答:

(1.谢太傅为何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答:谢太傅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2.作者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

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作者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3.可用来比喻飞雪的还有什么? 答:鹅毛、碎云、梨花、蒲公英等。

(4.你认为胡儿与道韫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这个比喻不仅形似且神似,雪的飘飞与柳絮的飘飞接近,并写出雪的颜色和数量,拥有前者所没有的美感。而且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5.请写出几个关于“雪”的古诗词。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6.《咏雪》全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轻松、欢快、融洽、和谐。(7.《咏雪》的主旨。

答: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咏雪之才。

(8.分析《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物形象。答:陈太丘:守时。

友人: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能言善辩。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ē)的性格。

(9.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答:A.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能求全责备。

B.元方有些失礼。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应该给人以改正的机会。

(10.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1.《陈太丘与友期》主旨。

答: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责备父

友“无礼”“无信”,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聪颖机智,正直不阿,勇敢睿智的性格特点。(12.你还知道哪些少年的智慧故事? 答: 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等。

五、课文及佳句背诵。

上一篇:一年级赞美春雨的句子下一篇:中国语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