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复习教案

2024-05-08

沁园春雪复习教案(精选6篇)

篇1:沁园春雪复习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 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 · 雪》!

二、自主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qìn)莽莽(mǎng)红装素裹(huāng)折腰(zhé)稍逊.....(shāo)成吉思汗(hán)今朝(zhāo)分外妖娆(fèn)稍逊风....骚(sāo)数风流人物(shǔ)..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装)顿失 tāo tāo(滔滔)江山多 jiāo(娇)一代天 jiāo(骄)

3.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明确:上片

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动:山舞银蛇,原驰蜡(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明确: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明确: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明确: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明确: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四、细读——深入探究

1.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明确: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明确: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品读——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用以下形式说话。

一句我喜欢,我喜欢的原因在(可以从修辞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等方面进行品析)示例:我喜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我喜欢的原因在于它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明确: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这一句,我喜欢的原因在于它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六、拓展——感悟人生

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教后反思】

篇2:沁园春雪复习教案

一、导入

以《沁园春·雪》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引入诗歌,板书课题。

二、朗读

1.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颂

三、介绍背景(略)并明确目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介绍词相关知识

明确目标: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四、学习全词 1.学习上片

导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深秋时节,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分析品味开头三句。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引导:主要领会“独”的意蕴

(1)联系背景,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2)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改革,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而写,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独钓寒江”与作者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古诗词中称这为“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说说《沁园春·雪》领字:望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分析景物特征:(略作讲析)可让学生讨论得出。明确: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 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1)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出;(2)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3)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流缓缓„„(4)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品词: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 明确:染,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与“飞”比较(“飞”显得平淡),“击”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比“游”更准确。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境。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浅底”非真,乃清澈所致。(秋水共长天一色)自由品味其他字词:遍、尽、争、竞 简评:秋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引导: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呢?(呼唤与号召)

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作分析。

明确:“主沉浮”之意: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这即是全词的“诗眼”,通过上阕“写景提出”。阅读上片,鉴赏艺术手法。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明确小结上阕,写景提问,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齐读并背诵上阕。2.学习下片

分析下阕前两句。“百侣”对应上文的“独立”。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借此对往昔的回忆,突出同学少年的激情。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朗读下阕。从诗文中读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句。明确:“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回顾《沁园春·雪》同一词牌、格式、字数相等、句数相似的特点。说说下阕的领字。(恰)。赏析同学少年的特色。

分析:“恰”意为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他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粪土: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明确:同学少年即革命青年,他们年轻、热情。激情慷慨,奋笔疾书,为革命,为理想,英勇斗争。

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那么,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引导:《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这样的人不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

明确: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

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

明确: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这三句气魄宏大,如此大的气魄当然能主宰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

下阕通过抒情,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但又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明确:诗歌艺术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或诗歌讲究艺术形象,不能像散文那样,太直白了就不像诗。齐读全词,并背诵。3.领会作者情怀

综上所述,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齐读,体会感情: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五、想像小结

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参考: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六、巩固延伸

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2.与《雪》比较阅读:根据提示,讨论回答。提示:结构,主旨内容,侧重方面,表现方式,风格 结构:相似,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侧重方面:《雪》长城内外的雪景,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长》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激励同志激流勇进,勇担革命领导重任。表现方式:《雪》“数风流„„”显,联系背景,是写于1936年,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长》隐性的,写于是1925年,是毛青年立志。风格:都豪迈、旷达,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代伟人,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有理想、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2.作业:准备默写课文,选读毛泽东诗词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词中的意象。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引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并填空。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______,笔名______,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文体知识:

词,兴于______,流行于___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和______。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字词解读 自学指导:

熟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答下列问题。

1、字音字形

沁()园春 百舸()怅寥廓()携()来百侣()峥嵘()方遒()

浪遏()飞舟

2、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3、相似辨形

沁______ 舸______ 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引导 自学指导:

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课前思考

1、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眼中的湘江秋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课堂笔记随录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阔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河山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图解课文

立--独立寒秋图:交待______、______、______ 远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态

看--湘江秋景图近观 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

______________ 竞自由 景中寓情

仰视 ______________

____态 情中显志

俯瞰 ______________ 问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旧言志

中流击水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课文•品鉴赏析

1、本篇词作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的融合。

2、毛泽东用词精妙、传神。这首词的语言就极富表现力,你能说说具体表现在哪里吗?

3、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课堂检测

1、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 会昌》(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雪》

2、阅读《沁园春 长沙》,回答问题

(1)、上阙中的“看”和下阕中的“忆”字有何作用?

(2)、这首词得上下两阙有什么内在联系?

3、课外延伸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问题设计

(1)、毛泽东词“犹有花枝俏”和“俏也不争春”中的两个“俏”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毛泽东在词前加引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

4、自主、讨论、交流、质疑: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文体知识

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 “曲词” “曲子词” “诗余”。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是 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课前预习案】 1.易错读音----注音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怅廖廓()2.易错字形-----改错

针贬()时弊 行踪鬼()秘 挥斥方酋()群英汇()萃

布()署已定 愤()发图强 事()态人情 和霭()可亲

成群结对()廖()廓 3.词义--------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请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识记

漫江 ;百舸 ;峥嵘岁月 ;岁月稠 ;激扬 ;寥廓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粪土当年万户侯 5.背诵全诗 【课内探究案】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看字总领几句,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即景抒情(什么样的景——壮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写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等,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2.湘江秋景图,哪几个字用得好?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结尾句的作用?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过度作用。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3.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下阕中“忆”字的总领意义? 下阕着重抒情。主要回忆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下阕的“忆”字与上阕的“看”字相对应。下阕由上阕的实写转入虚写,诗人在壮丽的秋景面前不仅有着现实的联想,还有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可以概括为“峥嵘岁月稠”,即有许多不平常的日子。如果具体地说,就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说,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派视如粪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4.下阕的同学是怎样的形象?作者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同学形象是:年轻有才华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5.“诗言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运用了借景抒情 对比 设问

【课后检测案】

1.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课后还有毛泽东的三首诗词,请你读一读,思考这些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同:(1)写美景,抒豪情。上阙以写美景为主,即景抒情,下阙以议论叙事为主,抒发豪情壮志。(2)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和“同学少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风流人物”做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异:《沁园春 长沙》以设问作为结尾,对上阙谁主沉浮做了有力的回答,即使我们这样的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可以使毛泽东自己。

《采桑子•重阳》),都反映出作者对壮阔寥远、自由矫健、劲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爱好。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3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寄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1).这首诗的第二句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描绘了飘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之时,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之情。(2).诗歌三四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颜,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领悟作者的远大抱负。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习课时:二课时 知识超市:

1、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2、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1945年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主席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11月4日,重庆《新民报》刊出传抄件。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体裁为“词”,这种体裁也叫“长短句”。

3、〔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能熟读并翻译全文。

一、读文。

1、自读课文,标划生字词。

2、听范读或录音。(可以轻声跟读,领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3、组内轮读课文。(注意倾听,互相纠错)

4、展示读文。(可个人也可集体)

5、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2、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3、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4、哪几句是虚景?

5、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6、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

7、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四、背诵全文并默写。

五、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写出两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2、写出两个含“雪”字的成语。

3、写出两句写雪的古诗。

一、注意字音:

惟余莽莽(mǎng)分(fèn)外 妖娆(ráo)素裹(guǒ)

折(zhé)腰 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风骚(sāo)数(shǔ)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 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yuán)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重点句子分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千万里范围内到处是冰封雪飘。“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意境广阔,气魄宏大。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舞”“驰”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赋予静态的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3、“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诗人认为当今的英雄人物必将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抱负的集中体现。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四、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五、练习:

1、《沁园春 雪》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2、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写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2、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3、建国6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所写:

课外拓展:

雪,历来是文人墨客喜爱吟诵的佳景。柳宗元一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道出了孑然一生,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岑参一句“ 山回路转不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吟诵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而一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虽未见“雪”字,但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奇寒大雪。

集体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缠馕》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i方法。教学本课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沁园春缠馕》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涌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可以考虑设计开放性的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集体备课内容

第五,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六,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之目的。【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典例: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毛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料,毛泽东游泳的历史资料,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句,关于湘江的地理资料等等。教师准备《沁园春缠馕》和《沁园春雪》的朗读音频资料。教学用时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宛如一枝枝绽放的奇葩,装点着文学永恒的春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学过《沁园春雪》,能不能背诵一遍?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导语设计之二】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集体备课内容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写作背景介绍。1、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缠馕》。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四、探究研讨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

集体备课内容 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 “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集体备课内容(明确):总结作用。(思考):总结什么?

(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思考):什么特点?(明确):竞自由。

(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3.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附: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景)(静景)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景)(静—动)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上)(动景)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下)(动景)(分)————————————————————(总)(景)——————————————(情)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集体备课内容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十六岁,风华正茂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秋景,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这节课让我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 二.探究研讨 ㈠诵读感知

师: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词的下阕? ㈡内容探究

探究一: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明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独立”。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集体备课内容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 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探究二: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这几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明确:忆。“粪土当年万户候”。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 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探究三: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你对这三句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三:《沁园春缠馕》歌曲] ㈢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集体备课内容

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拓展延伸

师:从诗词中我们欣赏到伟人年轻时的英姿勃发,那同学们该在年轻的时候树立怎样的人生理想呢?

师:学完这首词,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结合文本内容说说。

四、诵读回味

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五.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散文。附:板书设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主沉浮

教学后记 :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一首很出名的词,大家都读过还可能会背诵,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诚恳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教。

一、说教材

《沁园春 雪》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毛泽东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是一篇教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逆流勇进,就是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逆境,培养学生逆流勇进的精神。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显示出一代革命领袖伟大的气魄和胸襟。

结合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及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自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根据本课文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培养学生自读背诵诗歌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培养学生品味奖赏诗词的能力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能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我将朗读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以便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下面我将具体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该环节包括九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新课 导入

在多媒体上我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雪的美好和纯洁及无私奉献精神,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二个环节: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七年级的学生只在上册学过他的一首词《采桑子 重阳》,学生不是太熟,要简单的介绍,要让学生牢记这位伟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第三个环节:背景简介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诗兴大发,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展示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四个环节:走进文本,初读感知(主要包括七个小的环节,用时20分钟)

1、学生自读,划出读音没有把握的字词

2、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幻灯片进行正音教学,我主要列了下列几个容易读错的字:

①分()外妖娆()②稍逊()③成吉思汗()④数()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让个别学生上黑板注音,师生共同纠正,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对这几个字起到强调作用,为下面的朗读教学扫清了文字障碍。

3、找两位同学各朗读上下阕内容,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4、听名人唐国强范读这首词,在幻灯片上播放范读的视频。

5、全班同学模仿名人的范读自由朗读课文。

6、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再次朗读全文,同时教师提示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朗读的节奏、朗读的重音、朗读要投入感情等等。并给与适当的评价。

7、分角色朗读课文。

经过这七个小的朗读环节,学生对文本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分析文本打下了基础,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了学生预习和朗读的能力。第五个环节:研读上阕(该环节包括三个小的环节,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上阕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教师主要对下面的几个句子进行点拨:

生一:我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冰封是写地面,雪飘是写空中,动静结合,读后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该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诗歌,针对教学目标二设置的。

2、分析上阕的层次结构。

概括写 具体写 想象写(板书)

3、学生齐读上阕两遍,再合上书齐背,检查背诵情况。

第六个环节:研读下阕(该环节包括六个小的环节,用时10分钟)

1、找出下阕中的过渡句,并指出过渡句的作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2、“引”出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原来在大家头脑中是什么样子?

战功赫赫、当世枭雄、封建帝王都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

3、作者用哪个字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呢? “惜”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是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当时作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这句词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句词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同学们的人生刚刚起步,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胸怀,做21世纪的主人,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5、分析下阕的层次结构。

过渡 评古 论今(板书)

6、自由背诵下阕,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继续培养学生品位诗歌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完成目标三的要求。

第七个环节:课堂小结

看黑板小结,总结本课语言的表达方式,疏通整篇文章的结构。

该环节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对整篇文章的把握更系统,更条例。

第八环节 比较阅读(4分钟)

用幻灯片展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较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变革失败以后,被贬永州时写的,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借诗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就是那个孤芳自赏、独钓寒江的蓑笠翁。然而柳宗元与革命领袖的胸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时的毛泽东正欲东渡黄河,大展身手,他写的词也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显示出一代革命领袖伟大的气魄和胸怀。

该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知道同样是写雪景,不同的人,人物的心情不同,内容是不一样的,对比衬托毛主席的伟大胸襟,他的词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第九环节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同学们,学了毛泽东同志的词不禁让我们心情激动,想到我们的田庄一中现在也是面貌一新,蒸蒸日上,仿照课文以《沁园春 学校》为题,填一首词。该作业的布置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试着来写《沁园春 》,能让学生加深对这个词牌的了解。

下面我再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这节课的纲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像一个微型教案,能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使知识更系统化。沁园春 雪 毛泽东 1936.2 上阕 写景 概括写 具体写 想象写 下阕 抒情 议论 过渡 评古 论今

篇3:浅谈豫歌《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一、旋律的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

1965年9月, 鲁本修在听过歌曲《沁园春·雪》之后, 颇受启发, 欣然写下这首豫歌, 这首歌曲既继承了鲁本修一向的豫剧风格, 同时也大量运用歌曲的素材, 使之既有河南豫剧的风味, 又有区别于豫剧的地方, 这是鲁本修在唱腔设计上的一个巨大的革新。

整首曲子来看, 前奏运用歌曲的紧凑型节奏, 来增加气势, 然后又变慢回到豫剧的旋律线上来。演唱时是用的豫剧慢二八板中的慢二八, 且在“北国风光”的“光”字拖腔中的旋律, 与“妈妈教我一支歌”中的“妈妈教我”的旋律是一致的。“千里冰封”和第一个“万里雪飘”的旋律线条更多体现表现为歌曲性, 第二个“万里雪飘”则为典型的豫剧的风格, 尤其是在“飘”的拖腔中最能体现出来, 且在拖腔的最后使用了豫剧中的“甩腔”, 描述了被白雪覆盖的“北国风光”, 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 用拖腔完美刻画了北国世界的无边无垠。间奏过后的“望长城内外”的旋律是与“飘”的拖腔的后半部分运用的是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鱼咬尾”的创作形式。同时, 它的节奏也给后面旋律“惟余莽莽——原驰蜡象”的紧凑的节奏做铺垫, “惟余莽莽——原驰蜡象”的节奏借鉴了革命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中的“夺过鞭子”的材料节奏类型, 同时也是豫剧中四大板式之一的“流水板”, 旋律运用了歌曲创作中的“模进”的创作手法, 层层递进, 增加诗词气势, 旋律进行至“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用的是豫剧的“流水板”, 同时“惜秦皇汉武”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形成对应, 尤其是在豫剧的板式上。“一代天骄——俱往矣”有气势上升的趋势, 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向高潮, 运用了歌曲创作的“衍生扩充”的手法。结尾的拖腔用的是豫剧的“送板”, 就是把旋律送上高潮, 然后再结束, 在豫剧里称为“收腔”。

二、音乐具有典型的民俗风格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与其产生地方的文化、生活习惯、习俗、方言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 《沁园春·雪》的唱腔设计与清丰县地方方言的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在清丰县的地方方言的基础之上而设计, 运用河南豫剧板、唱腔, 创作中突出了河南豫剧的润腔, 吐字、旋律以及韵味。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东临山东省莘县, 南邻濮阳县, 西靠内黄县, 北与河北省魏县接壤。清丰方言有四个声调,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清丰方言中没有入声字, 古入声字绝大部分派入了现在的阴平, 少数派入阳平和去声, 如加以调值用清丰县读沁园春雪首段为:

结合清丰县方言读音与整首作品的旋律线条不难看出, 整首作品的旋律是依托清丰县方言进行创作的, 如:首句读音的线条与豫歌《沁园春·雪》中的旋律基本相吻合的;“昔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的读音线条与演唱旋律相吻合, 其中的“文采”用清丰话读出的是大二度的关系, 而在豫歌《沁园春·雪》中也是大二度关系的, 以及“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读音与歌唱的旋律线还有气势也都相吻合。在整篇文章读下来也与《沁园春·雪》的旋律线相吻合, 与清丰县语言的阴平、阳平等基本一致。

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同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在戏歌中具体表现为唱腔和唱词, 曲唱腔一般都具有叙述和抒情这两方面的表现功能。但大多数唱腔板类又都各有其不同的表现侧重方面:有的擅长大段叙事, 有的善于抒发感情, 而有的唱腔板类则能够在抒情中生动地叙述, 在叙述中尽情地抒情, 具有抒情性相结合的表现特点。

《沁园春·雪》的唱腔设计是根据河南的风格、语言的旋律线设计的, 同时也体现出了河南豫剧的“韵”, 突出了河南豫剧的“字正腔圆”, 其唱词与唱腔的完美统一, 大都体现在唱词与唱腔旋律的完美结合, 让人们在听《沁园春·雪》的时候就能够听出河南人说话的声音, 河南人说话的“味”。正如越剧流派的张桂凤在他写的《谈谈我的唱腔设计》中, 对于唱腔设计的体会:首先要仔细分析人物。对于人物的身份、特征, 人物之间的关系, 它所处的规定情境以及所要表达的具体感情都要吃透, 只有吃透了才会有区别。这首戏曲的唱腔设计, 是河南豫剧中的精品, 以它的唱词与唱腔的完美结合, 例如:开头部分“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作曲家深刻把握了词的灵魂“千”与“万”的内涵, 用豫剧慢二八板中的慢二八以舒缓而又不失宏伟的旋律充分展示北国风光, 一下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冰天雪地, 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体现了诗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尤其重复句“万里雪飘”的“飘”巧妙的运用了豫剧唱腔中拖腔和甩腔的创作手法, 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被大雪覆盖的“北国风光”, 尽显中华大地的广博。而从“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开始”开始运用了豫剧板式中的流水板, 节奏速度逐渐加快, 层层推进, 其实节节攀登, 直至把“欲与天公试比高”推入高潮。意境的大气磅礴尽显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和令山河失色的豪情。

豫歌《沁园春·雪》所体现出的河南曲调风格、民俗风格, 展现了河南豫剧的魅力, 突出了豫剧唱腔音乐曲调朴实优美、高亢激越的表现特点。唱出了《沁园春·雪》诗的意境, 用豫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这首词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为我们以后的创作提供的宝贵的思路, 值得我们毕生研究。

摘要:豫歌《沁园春雪》是河南广为流传的豫歌之一, 是人民音乐家鲁本修先生运用豫剧音乐素材加歌曲的方法为《沁园春雪》这一毛泽东著名词作而创作的唱腔。既具有典型的河南豫剧的唱腔特色, 又具有浓郁的歌曲特征。

关键词:豫歌,沁园春雪,鲁本修,唱腔

参考文献

[1]王璨.谈豫剧唱腔的抒情性表现特点[J].音乐研究, 1986 (01) .

[2]张桂凤.谈谈我的唱腔设计[J].上海戏剧, 1988 (04) .

篇4:说说《沁园春雪》的教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雪景;“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里写出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好,视野辽阔,色泽净美,动静交织,情趣豪迈,雄伟壮丽,生气勃勃。

“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轻盈柔美。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七句具体写雪中山河的壮丽。

“望”字统领七个句子,描写了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气象雄伟,意境磅礴。

“长城内外”写从南到北,“大河上下”写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旬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和“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得好,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动感、美感丰富。“舞”和“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红装素裹”指素淡无华的衣着衬上艳红适中的化妆,显得十分大方和漂亮。“妖娆”指少女的婀娜多姿艳丽动人。这里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得好,它于想象之中表现了北国景色的壮阔、雄健、纯美,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全词浑然一体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竞折腰”,写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江山美好,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七句评论历史上的帝王形象。

“惜”字用得好,它领起七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纵想千年古史、评说封建帝王的超凡气概。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很是惋惜的意味,而且因“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得好,表达、升华了词的主题。它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前无古人的伟大情怀。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本词上阕写景为主,前三旬是总写,概括力极强。中间七句是具体描写,形象生动,写得较详。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写得较略。此中有详有略,有静态有动态,有实写有虚写,有比喻有拟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捕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下阕议论抒情为主。前两句承接上文的写景而转入议论。中间七句具体评价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评价为结尾部分抒发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后三句是抒发这种英雄豪情的顶峰,是全词的高潮。

此课的教学创意:以朗读为线索,分步品读《沁园春雪》。

导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面壮阔,意境雄浑,气势磅礴,雄健豪放,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毛泽东诗词中,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非它莫属。

铺垫之一:

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配乐歌唱的文言诗歌体裁。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词题:词牌下面用来表示词的内容的题目。如“雪”。

阕:曲终叫做“阕”。大多数词分为前后两“阕”,也叫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铺垫之二: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正是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柳亚子索句,毛泽东手书此词以赠。

教学步骤一,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朗读训练:吐字要有力度

1.同学们反复诵读、高声诵读课文。

2.教师朗读示范,同学们听读。

3.同学们再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

4.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定角度,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学们发言,教师顺势点示出课文内容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手法之美、描写之美、抒情之美……点示课文的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

教学步骤二,朗读,理解课文文意。

朗读训练:语速疾徐有致

1.教师指导同学们朗读课文。着重训练读好“望”和“惜”两个领字。

2.教师示例:理解这首词的文意,可以用“联语”的方式来进行。如——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3.请同学们以“联语”的方式,概说课文内容。

同学们可以说:

上阕写景,情景交融。

下阕议论,评古论今。

上阕写景,画面壮美。

下阕议论,气势恢宏。

上阕写景,洋溢着热烈奔放的情感。

下阕议论,展现出前无古人的气概。

上阕描写无边雪景,展现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诗人的豪情。

上阕写景,侧重写空间,展现了北国冬景奇雄壮丽的画卷。

下阕议论,侧重写时间,表现了俯仰古今豪情满怀的气概。

上阕写景,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令人心气豪爽。

下阕议论,句句用意深刻,表现出崇高而又博大的革命者的胸怀。

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教学步骤三,朗读,欣赏课文语言。

朗读训练:豪迈激情演读

1.教师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进行词句揣摩。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一句话品析”。请同学们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什么句写得好。如,“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舒展飘逸……

3.同学们品读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对话。

(师生欣赏的内容,可以被前面的赏析短文所涵盖。)

篇5: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沁、莽、裹、娆、逊、分、汗、数”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播放歌颂毛泽东歌曲)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展示毛泽东手笔《沁园春.雪》,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三、朗诵:先学生朗读背诵对比,后与播放录音对比效果

四、读一读:沁 莽 裹 娆 逊 分 汗 数

五、深入阅读,理解词的思想和艺术

上阙:

1.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景象。

4.找出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原的高大雄伟。

5.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阙:

1.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找出有关句子。怎样理解“折腰”?

明确: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3.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诗人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六、小结这首词,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七、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八、课外拓展:欣赏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板书设计

上阙:描绘北国雪景(总写--分写)

实景:望(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虚景:看(想象)

抒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下阙(议论):评古颂今,抒发个人抱负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最成功之处有

1.整个课堂设计显得有秩序、有重点。

2.重视了有感情的朗读。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通过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的特点是“壮美”,其风格是豪放。并对秀美、纯美、凄美风格作延伸。通过比较,加深对意境的领会,重点突出对动词和修辞的教学。

4.读诗词,讲积累。毛泽东其他诗词选读。

篇6:2015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上一篇:2011年4月自考真题法学概论下一篇:会计助理的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