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

2024-04-28

《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

《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

《让灯亮起来》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电》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

1、让小灯泡亮起来;

2、制作开关;

3、认识电池。我今天这节课进行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完成第一个教学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切入点,为了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导入环节,我搜集了大量的学生身边的夜景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欣赏自己熟悉的美丽夜景的同时不时的发出惊呼声:“这是……太美了……”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识到是灯使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再根据桌子上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实验材料: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看到这三样实验材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让灯亮起来》。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更改,首先让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的观察:“仔细观察这三样实验材料分别是什么样的,讨论一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又结合多媒体清晰的图片使学生充分地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内部构造,从而为让小灯泡亮起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充分地认识了实验材料,知道了它们的作用,现在你打算怎样让灯亮起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从而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想到的让灯亮起来的方法不多,为了让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灯亮起来,所以我在实验记录单中设计了六种连接方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那幅图中的小灯泡能亮,在相应的括号里画勾,不能亮的在相应的括号里画叉。”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为了让他们在猜测的过程中不动手实验,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猜测;“咱们来个比赛好不好!既然是比赛就不许耍赖,只许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不许动手做实验!”于是,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严格约束自己,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目的。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学生积极动手认真实验,科学探究气氛浓郁,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后经过互相讨论,自己得出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一科学道理。

最后,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的作用,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篇2:《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

东圃小学

吴文婷

《让灯亮起来》是小学科学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电单元第二课。学生在前一课已经了解到电的基本概况,所以在第二课中进一步认识电——什么是简单电路以及简单电路中的各个组件。我认为这一课学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动手活动的机会多,是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所以我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设计和材料的准备。通过教学,我发现教学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意做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因为这一课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电路及其组件,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把所有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连接,而是先出示电池、小灯泡、电线,认识了这三种材料的特点以后再来连接,并把成功的连接方法画下来,为小结时引出“回路”做铺垫;然后再增加灯座、电池盒、开关、电线,让学生再次连接,认识简单电路及其一般的组件。这样设计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但是在时间安排上,因为某些环节没有充分估计,延误时间,影响了下一个环节,就使教学效果打折扣了。比如说第一个活动中的观察电池、灯泡、电线的特点,我原意是想多给点时间学生去观察,希望他们都能找出材料的特点,尤其是小灯泡的,因为这关系到下面连接电路的成败,但结果是观察时间长了,学生的观察情况并不是如我所料的,最后还是经过多个小组的补充,才把这三种材料的特点找齐。这样一来,后面讲解“电路连接不成功”、“回路”等问题的时间就不充裕了,使本课难点没有突破。

其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很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但是在教学中,我把注意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成功连接电路,却没有给学生预设猜测、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在乎的就是电路有没有连接,至于为什么连接成功了,或者没有连接成功问题在哪里,学生都顾不上了。热热闹闹场面的背后,学生可能还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为了热闹,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里不应该单单指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还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所以在听取郑老师的意见之后,剩下的班级这个活动的程序都改为:做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把要怎样连接的图画下来,然后动手做,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能让小电珠亮起来。然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把成功的画下来,再进行对比分析在做实验之前为什么自己设计不能使灯泡亮,或者亮。最后归纳出“回路”。这样一来,我发现学生对于“回路”容易理解了,而且不仅仅关注电路是否连接成功,还会去思考一下不成功的原因。

再次成果汇报。汇报实验情况是一个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倾听交流的好时机。本课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小组互相补充,但是在某些环节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来,比如说介绍成功的连接图时,如果让他们自己来说,不仅他们要考虑语言的组织,而且对于后面的“回路”的理解也是有帮助的。

篇3:《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借助题眼, 直奔主题

本课刚刚开始, 我找学生读课题《北京亮起来了》。随着他的话音, 我边演示课件 (创作情景) , 边满怀激情的导入新课:“夜幕降临了, 天空中只有点点的星光。你还能使北京的夜晚亮起来吗?我有一些词语, 如果你能准确的读出来, 北京的夜晚就会亮起来!”随着学生准确的读音, 课件演示了北京的夜晚一点点亮起来。从黑暗到明亮, 课件的演示使得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 学生自然有了感受。我继续引导学生:“看到此时的景象, 你又想怎样读课题呢?”学生说:“北京亮起来了。” (他把“亮”字读得特别响) 这种引导方式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 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课文, 感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 “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 通过品读、体验, 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 从而进行再造想象, 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生动起来, 让情感跃然纸上。如:在教学本文第二自然段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 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课文写了长安街的哪些地方?

生:“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川流不息什么意思。

生:就是汽车特别特别多。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 汽车不仅多, 还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动呢, 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的演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长安街上汽车川流不息的景象, 学生在美妙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车海真的如天上的银河来到了身边, 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夜晚北京的美丽。

这样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画面。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要善于营造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无需老师指点哪重一点, 哪轻一点, 自然会很有感情。当老师问:谁愿意把你刚才看到的景象读给大家听啊?同学们你争我抢, 都想表现给大家看。

2. 利用书上的图画

师:还写了什么?

生:“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师:快用小手给我指指哪是高大建筑物?

生 (有的指了一又一个;有的索性把两只小手都用上还感觉有没指到的地方。)

师:我看到了, 这么多啊?

生:一幢幢高大建筑物。

师:那是什么把他们装扮得那么漂亮?

生:彩灯。

师:用小手画画。

生 (沿着建筑物的边在认真地画着。)

三.感受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 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 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 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

篇4:《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

《让灯亮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电》中的第12课。

本课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导入,设计了“认识电路元件”、“组装最简单电路”、“组装较复杂电路”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说一说系列活动,在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得出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验证假设等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电灯电线有一定的认识,对电灯为什么会亮很感兴趣。他们充满了好奇,渴望通过自己动手连接,寻求让电灯亮起来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去发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放开手脚初步进行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电路元件的结构知道它的用处。

2.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池、导线、开关、电池座、灯座、灯泡的作用。

2.知道要想使灯泡亮起来就要使电路元件形成一个通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同学合作学习,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生活中电的现象,培养爱提问、爱实践、爱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卡

小组准备:电器元件(电池两节、电池座两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灯,灯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美丽的灯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灯具,师生伴乐欣赏)

关于灯,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自由提问)

同学们对灯充满了好奇,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怎样让灯亮起来。(板书课题)

(二)观察交流,认识电池、小灯泡、导线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展示电池、小灯泡、导线)用上这些材料,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不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外形、构造有什么特点?猜猜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同桌交流:

1.认识小灯泡。(引导学生描述灯泡上有玻璃罩,下面是金属壳。玻璃罩里有灯丝;金属壳上有螺纹,下端有一个小黑点。)课件出示灯泡结构图。

2.说说电池、导线的外形构造特点。(引导学生看清电池正负极的样子。)

3.猜测电池、灯泡、导线各自的作用。

(三)自主探究,组装简单电路

1.怎样利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在连接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新发现,和同学一起研究它。

2.学生动手实验,师参与其中,适当指导。

3.学生上台展示连接图,说一说自己如何连接使小灯泡发光的多种方法。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把电池两极同小灯泡的螺纹和小锡点分别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通路,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就会亮起来。(教师板书)

4.说说你连接电路时别的新发现。

5.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图,请大家来判断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课件出示多种连接图)学生判断,说出理由。

(四)合作交流,深化探究,组装较复杂电路

1.如果在电路中增加电池盒、灯座、开关,不但要使小灯泡亮起来,还能控制灯泡的亮与灭,你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

2.小组合作探究,组装较复杂电路。师巡视指导。

4.汇报: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5.如果让小灯泡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动手验证你的猜想,看能否成功。

(五)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用今天学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小电扇、小台灯、小手电。

让灯亮起来

篇5: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南新村第二小学

教材版本: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选自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奇妙的电与磁》单元的第一课“电路的研究”。教材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让灯亮起来” 主要指导学生在认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成的回路;活动二“开关装在哪里”是认识开关的作用;活动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该课计划分三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由三部分组成:(1)任务驱动:通关游戏提出问题;(2)任务一:让一个灯泡亮起来;(3)任务二: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让灯亮起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要按一下开关就行了,但是,“用一根导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大多不能成功地完成,因为他们认为 “电源与小灯泡连接上甚至是插在一起就能亮起来”,这是他们的前概念。本设计从五年级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以“通过经历用导线、电池、小灯泡连接一个简单电路,体会小灯泡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成的回路。”为核心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对结构性材料的操作与思考,从而对“小灯泡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成的回路”这一科学知识的认知,实现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材料;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连成一个简单电路;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不同的连接方法(并连和串连)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学会用简图记录电路的连接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归纳出电路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教学难点:能够从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归纳出电路的特点。教学策略:

本课基本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设计,同时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对每个活动环节进一步细化。1.任务驱动 许多学生都在电视上看过类似的游戏活动,也知道如何玩这个游戏,问其原因,学生大多从导电的角度去考虑,本设计把教材的卡通人物的话改为“为什么金属环不碰金属丝,灯泡就不亮呢?”,学生就会从电路的连接与断开的角度来思考,然后沿着学生的思路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就显得更顺理成章了。

2.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前概念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把用电器插上电源就可以工作了,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把电源与小灯泡连接上灯泡就能亮起来,这是学生的前概念,要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知,首先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再引导学生比较小灯泡不能发光的连接方法与与能发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自我修正原有的想法,对回路有了初步的认知。

3.在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自我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会想到很多种连接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对连接方法进行二分法分类的环节,并让学生“寻找每个灯泡的回路”,便会发现串联只有一个回路,而并联中每个灯泡都有各自的回路。从而发现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初步构建起电路的概念。然后,又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如果从以上两接中,取掉其中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还会亮吗?”,进一步加深对的回路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 通关游戏机 灯泡 开关 导线 电池 课件 等。学生:灯泡 导线 电池 开关 小灯座 电池夹 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任务 教师活动

演示教材驱动活动:小游戏《通关》 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参与游戏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出教学 时间

驱动

任务一: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 提问:为什么小金属环不碰到金属丝,灯泡就不会亮?

引出课题:如果电到了灯泡,灯泡会亮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灯亮起来。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1)出示材料:灯泡、导线、电池 你怎样连接这些材料使灯泡亮起来?请把你们的方法画下来。

2)提问:你能用手比划一下,你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走的吗?

2、演示正确的连接方法 谈话:能将老师的连接方法用图画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

3、比较不同的连接方法 提问:“灯泡不亮”与“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4、小结:

(出示小灯泡结果图)灯泡里面的灯丝连着两根接线柱,两根接线柱一根连着灯泡下面的接线点,一根连着灯泡下面的铁皮。(动画演示简单电路)当小灯泡发光时电流从电池的正级出发,经过导线、灯丝,再通过导线流向电池的负极,这样电流在里面不断的流动,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电路。

5、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及短路、断路现象(示图)在简单电路中没有了用电的小灯泡,电流会迅速的流动,电池很快就会没电了,这就是短路。(出示通关游戏机)而为什么通关游戏机中金属环不碰到金属丝小灯泡就不亮呢?

这时原来的回路断了,我们称这种现象叫断路。

学生思考

边想边做边记录。

将实验记录单板贴在黑板上。

边比划变说出想法

画出连接方法。

观察比较,从多种方法中发现小灯泡能否发亮是因为连接能否形成回路。

利用回路知识解释,铁环不碰到金属丝就不会形成回路,灯泡就不会亮。

本节课要研究的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出发认识简单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部分,初步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3分钟

15分钟 任务2: 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引申

1、尝试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分组实验,用图画记1)提出问题:如果让两个灯泡同时录每种连接方法 亮起来,应该怎样连?你能试出多少 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各小组将实验记录单2)汇报交流: 板贴到黑板上 提问:如果把这些方法分成两类,你 会怎样分?为什么?

谈话:谁能说说这两类连接方法中,观察与思考 每个灯泡的回路在哪里?

讲述并板贴:我们把两个灯泡在同一 个回路中的连接方法叫串联,把两个 灯泡各自有自己的回路的连接方法 叫并联。

2、迁移运用:在串联和并联这两种预测并说出理由 连接方法中,如果我们取下其中一只灯泡,另外一只灯泡还会亮吗?

3、验证并小结(教师演示):取下并联电路中的一个灯泡,另外一个还在亮。取下串联电路中的一个灯泡,另外一个不亮了。看来要使小灯泡发光一定要形成回路。

刚才许多同学为了省电把导线拔了思考、回答 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控制灯的亮灭吗?

开关在电路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电路中如果加装开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让灯亮起来

通过经历两种 连接电路的方 法,进一步体会 任何电路都要 形成一个回路。

20分钟

在本节课的内容学习结束后引出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分钟

附:板书

课后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把学生从认为 “电源与小灯泡连接上甚至是插在一起就能亮起来”这一前概念,发展到“使小灯泡亮起来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这一教学设计我前后经历了几次试教,每次试教都是一次学习与提升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学校里从没有接触过电路知识,仅有的生活经验是插电源,因此我从学生的这一前概念出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使小灯泡发光的方法,学生的尝试都是没有发光的。如何在学生这一原来基础上发展呢?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亮的方法和亮的方法让识回路。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又给出一条适当小学生思考的方式。

但在每次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即使是同一个年级,每个班的学生在表达习惯和理解力上也有差异,科学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上生成新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引导语一定要清晰准确,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否则一句不恰当或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都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不断改进的。

课例点评(点评者:曾小兰)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本课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如“完成通关游戏”、“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提出的这些“任务”是具有兴趣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去考虑任务解决的途径,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初步构建起电路的概念,同时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概念发展推进探究活动

本案例非常关注学生具有的前概念对本课学习的影响,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前概念(电源与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能亮起来),通过自己动手“让一个灯泡亮起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电源与灯泡已经连起来了,为什么灯泡还是不亮?),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再次动手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灯泡亮与不亮”在连接方法上的区别,从而初步形成回路的认识,接着,再通过完成“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个任务,学生对电路的认识从“电源与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能亮起来”发展到“电源不仅要与灯泡连接起来,还必须形成闭合的回路,灯泡才能亮起来”,显然,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自我修正了前概念,达到了概念发展的目标。

以迁移运用掌握科学概念

篇6: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

田各庄小学

张美

一、本课概述

本课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玩具灯导入,设计了“认识电路元件”“组装最简单电路”“组装较复杂电路”三个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一科学道理,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电灯、电线等有一定的认识,对“灯为什么会亮起来”这一问题很感兴趣。2.他们渴望通过自己连接,寻求让灯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电路元件的结构知道它的用处。

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电珠亮起来。

科学知识:知道电池、导线、开关、电池夹、灯座、灯泡的作用。

知道要使灯泡亮起来就要使电路元件形成一个通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知道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往往能最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认识电器元件的基础上,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用实验验证。

六、教学支持

教师准备:实验单

小组准备:带灯的小玩具一组、电器元件(电池一节,导线若干、开关、电池夹、小电珠、灯座)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玩具,请你们打开袋子,拿出来玩一玩,看看这些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同学玩,观察,思考)

师:谁能跟同学们说一说这些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玩具都有灯,都能亮起来)

师:仔细地观察让我们发现了这些玩具的共性。孩子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细心观察贯穿整堂课呀!因为细心地观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和灯有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灯,想办法让灯亮起来。板书课题。你们想不想亲手让灯亮起来?

二、认识电路元件

师:各小组打开口袋,仔细观察这三样材料,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作用是什么? 汇报观察结果。

一组:这是电池,电池是用来供电的。这是导线,是用来导电的。这是灯泡,它通上电就能亮。二组:电池的一端有个小帽,另一端是平的,电池是华太牌的。三组:有小帽的一端是正极,有“+”;平的一端是负极,有“-”。

四组:灯泡是由玻璃泡和金属两部分构成。玻璃泡里有灯丝,灯丝的一端连着金属部分的螺纹,另一端同最下面的小白点相连。

五组:我们推测当电池的两极同螺纹和小白点分别相连时,灯泡就会发亮。

1(画电路原件示意图)

师:同学们语言流畅,思路清晰,配合默契,汇报得非常精彩。刚才我们认识了电池,导线,灯泡。可见,每种材料的结构不同,用处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要看清它的结构,再动脑筋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三、装简单电路

师: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灯泡发亮吗?猜测一下,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生说。那就亲手来验证一下吧。生操作,师发实验报告单。

提出要求:先把计划连接的方法用图画出来,并且预测哪种方法会亮,做上记号。按照预测图进行实验,看预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材料开始比比划划地研究,他们首先在卡片上画出认为可行的连接图,然后开始一一动手实验。

汇报,师把黑板分成亮起来和没有亮两个区域,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画到上面。讨论:比较不亮的连接方法,同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总结:只有把电池的两极同灯泡的螺纹和小白点分别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灯泡才能发亮。师:那没有亮时,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情况? 生:当灯泡不亮时,我们感觉到导线发烫。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导线发烫,是由于电没有通过灯泡,而直接从导线中流过,形成了短路。如果电量较大,就会很危险。比如,电热毯着火等。

刚才,同学们能亲手让灯泡亮起来,相信在科学课上你们一定也会让自己的探索之路亮起来。通过手为之动,心也为之动。做完实验,你感觉怎么样呢?

虽然灯泡亮起来了,但是拿起来不太方便,我很怕把灯泡摔碎。

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想想办法吧?最好把电池放到架子上。师出示灯座,这样怎么样?(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生:电池连线也很不结实。师出示电池夹。

四、组装较复杂电路

师:那现在老师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你们还能让灯泡亮起来吗?科学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的翅膀能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同学们想象并预测一下,怎样才能让灯泡亮起来?

生说:用导线缠绕在接线柱上。师:那你们小组赶快行动起来吧。各小组实验。展示。总结。

师:同学们都让灯亮起来了,都有当科学家的潜质。灯不仅可以照明,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那你们所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灯都有哪些作用呢?

(路灯可以在夜晚给我们照明,护眼灯不仅可以照明,还能保护我们的眼睛。看交通信号灯我可以知道,绿灯行,红灯停。汽车的灯更多,有转向灯,刹车灯,雾灯)

五、谈收获

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小结

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篇7:《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问题:

一、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

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二、以生动有效的引导

三、要让孩子写的充分。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四、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篇8:“对话”教学让课堂亮起来

一、“对话”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对话引进语文实践, 这是一种进步。当然, 这样的进步不可能一路平坦, 由于对对话理论的一知半解, 实践中出现了“形对话”的流弊:

1.问题设计不精辟, 教师的“问”太多。对话意味着话语的互动, 在语流的传递中, 相互启迪, 相互激发。而在一些所谓对话课堂上却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动”———不断地提出问题 (单向的语流) , “带领”学生一步步向“真理”逼近 (线型而封闭的结构) 。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 一句“夏天真热!”一位老师在课堂连续问:“夏天热吗?”“夏天有多热?”“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夏天很热的?”“夏天的热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搞出那么多问题来, 事实上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到夏天的热, 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可当这一连串问题出来, 学生的头真的懵了———学习时间就这样被浪费, 阅读兴趣就这样被耗散。

2.对教材把握不够, 评价的“好”太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不一样, 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只有用心诵读教材, 才能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深入理解文本。走得进, 才能跳得出。新课标赋予了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权利, 但并不是就不要倾听了, 不要思考了。一个看似热闹的课堂, 其实学生的收获很少。教师在学生发言后不管学生说了什么, 都以“好”, “不错”, “棒极了”来评价。可问题是有时候学生明明没有说到位甚至还理解错了, 教师也是一味地肯定这“独特体验”, 其实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把握不够, 对课堂的驾驭也不够, 还缺少对学生睿智的引导和教学的机智。久之, 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也就失去了向心力。

3.课后反思不够, 教师“拿”的太多。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也要有方向、有方法。教师首先要反观自己的教学目标预设本身有没有问题, 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 再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今后需要做哪些调整。长此以往, 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度。仅仅与教参书、教案书“亲密接触”, 用参考书上的讲解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把他人教学设计照搬进自己的课堂。试想, 没有备课阅读时的悠然心会, 没有备课写教案时的匠心独运, 课堂对话能有什么灵性光芒?

二、如何让阅读教学表现出“对话”的性格

(一) 阅读对话———让学生的心灵贴近文本

我们当然期望学生能够很自然地亲近文本, 进入文本为其张开一个个崭新世界。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局限, 学生初阅还是常常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而这作为阅读教学的阅读对话与生活自然状态下随意阅读上的差别。那么, 对学生的初次阅读,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呢?

1.情景是起点。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控制信息输入, 减少阅读干扰, 通过导语或媒体手段介绍背景、渲染情绪、烘托气氛, 营造一个适合于文本阅读的对话情境。此情此境里, 当学生能够悠然进入作者创造的文本世界时, 心灵于是开敞, 思想于是活跃, 倾情对话于是形成。

2.自由是保证。自由是一种状态, 一种自主性的状态。在课堂上, 我们应当少用问题导读, 而是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 阅读就成功了一半”;唤醒学生、指导学生读———“知道了什么画下来, 感受到什么有感情读出来, 有什么想法思考在书旁边写下来”。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 自由是学生主体参与阅读的最佳境界。

3.体验是关键。体验是一定的情境里, 心灵的自由放飞。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乐成分, 在某些环节上把音乐引进课堂, 使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的苦难抗争, 就可以用音乐渲染学生的情感, 因此我先后三次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并配以相应的画面。第一次作为导入, 让乐曲走进课堂, 那凄凉凝重的乐曲一响起, 学生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情趣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时, 让乐曲走进学生的心田, 学生们动情地听着“阿炳的诉说, ”乐曲委婉连绵升腾跌宕, 同学们感受到了不仅仅是那优美的旋律带给人的形态美感, 而且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阿炳的情感世界, 同学们感悟至深, 有的同学甚至潸然泪下, 他们被音乐引发的感悟已变成了一种现实中曾经体验到的视觉、感触及精神上的感觉的综合体。第三次用在结尾, 乐曲响起, 学生再次静静地听着, 欣赏着……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这时, 还需再讨论“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吗?———问答的是知识, 体验的是情感, 而情感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滋润。

(二) 教学对话———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四情共振

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 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人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性、建设性意义生成过程。其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评议阅读教学意义生成的主要渠道。如何才能有效生成呢?

1.对话的前提:建立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师生之间的对话需要彼此心灵开敞,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同样应当彼此欣赏 (这并不意味可以默许同学的错误) 。现实中有一种现象, 学生随着年级升高, 参与对话言说的欲望反而下降。其原因一方面在老师, 但更多的是怕回答错误同学笑话。确实, 课堂上我们不时常常看到一个学生起来读书后随即也便成了批评的靶子。所以, 建立一个充满友爱、彼此接纳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对话的展开意义是多么重要。

2.对话的展开:围绕一个开放的中心话题。课堂对话如果是用一个连一个问题牵着学生, 学生的思维将被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 难以激起质疑的意识, 甚至会导致阅读审美意识的丧失。所有减少问题、设计中心话题成为教师组织有效对话的基本策略。

篇9:《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我出示了课文里面的长安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找课文中一一对应的句子,让他们在手、口、脑的结合中把这一幅图变成一场小录像记录到脑海中,让孩子能够想象画面背诵出来。

我充分利用了图片,讲到 “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很直观的展现出这些灯的样子与美丽。

课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图,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宫图,教学中图文对照,理解 “故宫古老又年轻”,学生读着课文,看着插图,把故宫想象成一个风韵犹存的女子,穿着纱裙站在护城河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也领略到北京美丽的夜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向往北京之情。

我觉得我没有完全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我的教学目标是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而那些美词是我找出来的,孩子们说出了好处,我想如果提问变为“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北京亮起来了?”效果可能会更好。

篇10:《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一、激情导入,提高兴趣

上课伊始,老师展示大沂河的夜景图片,由同学们熟悉的大沂河的美丽景色过度到课本北京的的夜色。展示北京美丽的夜景图片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自己分享搜集到的关于北京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扎实识字

1.初读课文提出“北京为什么亮起来?北京哪些地方亮起来?”的问题并画出本节课的字词,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识字环节让同学自己说自己的记住生字用的好方法。例:束:木中加个口(尹子琪),府:用组词和联想的方法联想到孔府(赵俊豪)。在识字时提出注意的点“繁”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糸”不是“系”;“临”的部首是竖部。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采用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

三、学习词语,积累运用本文有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采取自由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

提问学生那个词不明白让同学回答,使学生在提问和回答是都能思考。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同学们不太理解的抽象的词语。学习举例ABB形式的词,同学们想象力丰富例如赵俊豪说的“一个个”,陈念兹说的“一颗颗”。

四、再读课文,感情朗读

再读课文时分段朗读,结合图片的展示介绍每个地方的夜晚景色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优美,感受夜晚北京的绚丽多彩。其中用问答的形式解决“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是什么意思?和古老的故宫为什么变年轻了?”以填空的形式解释“犹如”的意思。最后解释本文的结构让同学自己发现时“总-分-总”的结构。

五、本节课不足

1.一开始用图片引题是过于简单,没有详细解释。

2.对同学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的做到针对性的评价。

3.对后面同学的提问很少,没有调动后面同学的积极性。

篇11: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反思

孙萌遥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成功之处:

1、材料准备要充分。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买手电筒、制作导线、准备开关、电池,并且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实验要求,把每一组准备的实验材料亲自实验一番,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前我找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了解到虽然手电筒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见到和使用的手电筒大部分是外壳是塑料,充电式的,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前对老式手电筒进行认真观察。在授课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回忆使用手电筒的经验,并让学生提出为什么,怎么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动脑猜一猜,动手拆一拆,认识了解手电筒的组成部件及其特点,揭开了小灯泡亮起来的秘密。

3、分工明确,提高课堂效率。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科学实验教学主张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因此,在科学课上总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的纪律问题,从而使实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6人一个小组,组内分工明确,有小组长、记录员、观察员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这个环节中,组内制订实验方案后,组长领取实验材料,组员合作连接电路,观察员仔细观察并记下连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员画出电路图,这样分工明确,基本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提高了课堂探究效率。

4、实验过程教师对实验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引领。通过让学生观察手电筒,大致描述电在手电筒中是怎样流动的。让学生观察灯泡的结构,观察电池盒、电池和开关的特点,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池(电源)、开关、小灯泡(用电器)、导线四部分,并了解到各部分起到的作用。这些对学生最终理解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是很有帮助的。在实验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启发指导,起到了组织者、引领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成就感不断增强。

二、不足之处:

1、在连接电路的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小组始终没有让小灯泡亮起来,在其它小组接二连三“亮了、亮了“的欢呼声中,这个小组的同学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没有认真检查线路接头、检查小灯泡、电池是否有电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给他们适时而合理的指导,而是安排他们课后继续研究,使这个小组的同学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失望情绪一直蔓延到下课,影响到课堂效率。

篇12:《让灯亮起来》教学反思

结合课文语言特点,联系低年级阅读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该课文教学重点应当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感悟、积累、运用优美词句,加强语言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一、初读感知,发现优美词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读去发现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学本课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去感知、发现文中的优美词句:

1. 找一找

——课文写了北京夜晚的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勾画出“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王府井、西单街、故宫”等词语,首先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2. 想一想

——作者用哪些优美词语和句子来描写以上景物?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句子。可以设计这样的提示(横线上的词语和句子为学生填写的部分):

夜幕降临,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灯光闪闪、天而降

天安门: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环形路:道道彩虹

王府井、西单街:焕然一新、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不夜城

故宫:倒映、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3. 读一读:

找到描写景物的词语和句子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读一读,再想一想:这些词语和句子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4. 说一说:

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勾画的优美词句,再说说还没有读懂的词语。如:夜幕降临、川流不息、焕然一新、犹如、轮廓等。教师须作必要讲解。

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说一说,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主动质疑问难的习惯,同时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细读感悟,理解优美词句

词语和句子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要重视教给学生理解、感悟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语言学习能力。结合本文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去感悟、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一是图文结合,理解词句。

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主要的思维特点,据此教科书安排了多幅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文共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彩照反映长安街华灯高照,汽车川流不息,灯光闪烁;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第二幅是故宫美丽的夜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譬如理解“华灯高照”一词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中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的灯杆和明亮的街灯(称为“华灯”),再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描写,连贯地说一说或准确地读出来。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从中领悟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是想象情境,理解词句。

展开合理想象是学生感悟优美词句的有效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读句子、看插图、想画面结合起来,让课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变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由此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譬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由于课文没有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的插图,学生缺乏对这两处景物的感性认识,理解描写两处景物的词如“焕然一新、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等有一定难度。这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和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是联系语境,理解词句。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提出的阶段目标。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主要方法。譬如教学第1自然段“夜幕降临”这个词语时,教师可联系这段话设计两提问:(1)什么时候北京亮起来了?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2)白天的城市能变成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吗?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思考并回答这两个问题。这样,学生便知道“夜幕降临”就是“天黑了”的意思,只有天黑了,北京城才会变成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通过对“夜幕降临”这个词语的理解带动学生对整段话,甚至对整篇课文的理解。

四是比较异同,理解词句。

通过比较异同理解词语和句子,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同时带动相关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起到“一石二鸟”,甚至“一石多鸟”的学习效果。《北京亮起来了》以“亮”为主线,描写灯光下北京长安街、天安门、环形路、王府街、西单街、故宫等景物,文中描写长安街用的是“灯光闪烁”;描写霓虹灯用的是“五光十色”;描写故宫用的是“银光闪闪”。虽然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灯光的,但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有差异的。“灯光闪烁”是因为川流不息的汽车是运动着的,所以灯光不仅亮而且动(闪烁);“五光十色”说明霓虹灯数量多,灯光的颜色多;“银光闪闪”是因为在灯光照耀下,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河面上的灯光要柔和得多,加上河面的水是流动的,所以用银光闪闪。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差异,在“比较异同”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五是读中感悟,理解词句。

品读词句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方法。本课词语形象生动,句子优美流畅,是训练学生感情朗读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体会感情。

课文多处运用了最富感染力的比喻句,譬如“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在描写故宫的夜景时运用拟人句:“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她……”最后一段写道:“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这是作者对自己感受的高度概括和对北京美丽夜景的由衷赞叹。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这些句子,达到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内化语言。

三、巩固训练,积累优美词句

学习语言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基本环节,要指导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中优美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并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中恰当运用。结合本课语言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一是指导复述精彩句段。在学生反复诵读精彩句段后,让学生复述句子。二是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虽然这是对学生自主自愿的要求,但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背,如同桌比赛背、小组比赛背,还可以评选背诵冠军,及时表扬。三是强化词语训练。由于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特别是四字词语)较多,而且是学生习作中经常要用到的,如:夜幕降临、川流不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绚丽多彩、银光闪闪、五光十色等。因此,教师要重视词语的巩固训练,可以采取相互听写、教师抽写、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强化词语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四、说写结合,运用优美词句

篇13:《北京亮起来了》课堂教学反思

以读悟情,以景明文。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初读识字时,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朗读,在真正的课堂上这看似短短的几分钟集体自由朗读效果却是不容小瞧的。在不断地自我朗读中,学生慢慢走近文本进而让朗朗的文字逐渐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显现于脑海中,为接下来的理解全文感悟体会作了铺垫。

在生字教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北京夜晚的哪几个地方的美丽景色?这个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能找出一些地点来,但能找全的学生不多,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个别学生不理解问题的要求关键。这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与不断地提醒,但前提条件是学生需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篇14:《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

汤 河 学 校

陆 淼

2011.3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有关反映北京的图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你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指名说)这些地方你晚上去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的文章。(板书课题)

2、课件激趣。播放北京风光的课件: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我们美丽的首都,它不但白天美,到了夜里就更美了!(板书课题)

【观看CAI课件,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直观感受北京的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文的欲望。】

二、对话平台

(一)感知

读(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画(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们)

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二)生字

1、引导学生根据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记生字。

加偏旁、换偏旁、根据字形编儿歌、根据生字编写小短文。

2、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

【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活动复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读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2、小组合作读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画下来。(2)选出组内讲得好的同学做小导游。

(四)交流

长安街

1、指名汇报读文,大家进行评议: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改进?练读——听录音模仿读——齐读

2、结合重点词句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教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说川流不息的汽车像银河?你还见过“川流不息”的什么?“金碧辉煌”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3、学生做小导游,练习介绍长安街的景色。

【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教师创设争当小导游的情境,调动学生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环行路

1、为什么说“立交桥像道道彩虹”?相机理解“犹如”。

2、其他的灯是如何装饰北京城的?

说话训练: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挖掘课文潜在的学习资源进行句式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评选最佳“小导游”,颁发导游证。

(五)背诵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结合插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提供的重点词背诵

三、练习

想一想,下面各组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将它们填在括号里。

一幢

一幢幢

一道

一道道

一束

一束束

()立交桥

()彩虹

()灯光

()

()

()

四、写字

练习书写“辉煌、雄伟、烁、扮”。

1、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位置和结构,尤其是“辉”字“光”的写法变化。

2、在学生练习书写的基础上,根据写字实际教师重点指导:“烁”字右边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笔。

“煌、烁”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雄”字右边是四横,不能少一横。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写长些,单立人右边的四横宜适当向上。

3、学生再写,教师在写得好的字上贴星星标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平台

(一)复习

1、检查生字词语,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2、背诵一至三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交流 商业街

1、以前的王府井、西单是什么样的?教师根据课件简单介绍,体会“焕然一”的意思。

2、“绚丽多彩”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商业街日新月异的变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生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生动可感的画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情不自禁地情感流露会让他们更主动地融入课文,品味语言。】 故宫

1、为什么说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结合插图理解。

2、教师或学生介绍故宫。

(三)读文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满怀豪情,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拓展

1、古老的北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此时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又想对全世界的朋友说什么?

2、仿照文中的写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的夜景,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激发对北京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走出文本,开发资源,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二、写字

学写其他几个字,教师重点指导:“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撑全字。“夺”撇捺要左右伸展,将下边的“寸”盖住。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川流不息:川流指江河中的流水。不息是不停止的意思。这个词形容长安街上汽车多得像水流不断。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形容天安门城楼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迷人的光彩。相关链接:

1、北京市区有毛泽东(中南海)、宋庆龄、郭沫若等名人故居,有着名的明清坛庙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陶然亭、紫竹院、龙潭湖等公园,有雍和宫、白云观、牛街清真寺、大钟寺等宗教寺院,以及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军事博物馆、鲁迅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

2、北京最着名的景点有:天坛、天安门、故宫、陶然亭公园、潭柘寺、元大都城遗址、颐和园、圆明园遗址中山公、园紫竹院公园、北京世界公园、妙应寺、龙潭湖公园、卢沟桥、康西草原景山、大钟寺、八达岭、北海公园。阅读在线 九龙壁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有一座全国闻名的九龙壁,她建于明朝,距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九龙壁,高5米,长27米,厚1。2米,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嵌成九条巨龙。它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好似腾云驾雾,要伸出影壁,飞向天空。

你看,一条黄龙和一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它们瞪圆双眼,怒目而视。黄龙叉开四爪,伸出了锋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瞟着对方,仿佛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敢和我较量吗?”

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对巨龙已经开战了。只见蓝、白两条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涛之上,穿梭于险峻的山峰之间,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再看其他几条龙,也是形态各异。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 ;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面对这精致的九龙壁,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祖先心灵手巧,是多么聪明啊!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明亮

辉煌

教学反思:

上一篇: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公司企业邮箱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