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2024-05-11

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通用8篇)

篇1: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3)个性思考: 渔人“辞去”时,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篇2: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积累和运用(18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方格内。(2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kàn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hóng湖水,湖面上照例màn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qín,有的摆弄游艇模型。

2.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2分)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写诗句。(2分)

,阴阳割昏晓。 ,一览众山小。

,自缘身在最高层。 _ 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夜、微风、蛙鸣……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秋天夜景,文中要用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雅典奥运会已经闭幕,中国运动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表现出色,取得金牌总数的历史性突破。面对已经过去的雅典奥运会,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请您对中国运动健儿和20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官员分别说几句心理话。(4分)

对中国运动健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年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官员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它的讽刺意义。(3分)

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是:

二. 阅读理解。(52分)

(一)阅读下段文字,做文后的题。(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 在原文的空缺处填上内容。(1分)

9.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悄怆幽邃 ( ) ④以其境过清( )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读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出自己的理由。(2分)

12. 作者对小石潭有怎样的整体感受?(3分)

13. 请赏析文章的第二小节。(3分)

(二)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完成文后题目。(6分)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15.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三)阅读梁实秋的《鸟》,完成文后题目(13分)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啼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驱都是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侬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剿里,如果剿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粟地跳动抖搂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⑥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本文有删节)

17.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哪四类?(2 分)

18.第2段和第6段都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 分)

19.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4 分)

20.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 ) (3 分)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地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情。

D.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四)读余秋雨《江南小镇》(节选),完成文后问题。(18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 ,多了一点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一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碰到了别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岁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思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泊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桩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径乐呵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下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电影广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21.两处横线上应填上的短语是:( ) (2分)

A. 浑朴奇险 畅达平稳 B. 杂乱无章 畅达平稳

C. 浑朴奇险 明艳动人 D. 杂乱无章 明艳动人

22.“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结合上文说说,这是为什么?(3分)

23.“在这里则完全不同”,“不同”主要表现何处? (3分)

24.“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知道”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5.“我去那天……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3分)

26.请任选一角度,对选文作简单赏析。(4分)

三. 作文(30分)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27.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3: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篇4: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x靚g f? y#5 zi zh? y臁? c"Do ch#3ng

ji"^ m鑙 x鷑 zh#3o l鷑 chu醤 m韓 z?

r髇g y臁? nu#3n huo s"恘g sh? zu? ti"Dn

二、填空。(44分)

1.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8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4分)

客( ) 坏( ) 昨( ) 粉( )

容( ) 环( ) 咋( ) 份( )

3.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耐心地 )等待 饿 得( 发慌 )

( )奔跑 开心得( )

( )成长 冷 得( )

( )劳动 长 得( )

一( 块 )菜地 一( 口 )水井

一( )菜油 一( )白菜

一( )菜籽

4.选字填空。(9分)

幸 辛 在 再 己 已 以 渴 喝

我( )苦地走到离家很远的街上,( )运地( )那家小店里( )次找到这件玩具,买下来( )后就回家了。到家( )经很晚了,我口( )得很,就自( )倒了一杯饮料,一口气( )了个精光。

5.照样子填写。(6分)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欢呼起来

极了 来 去 立刻

极了 来 去 立刻

6.填写诗句。(8分)

①写老朋友分别时难舍难分的诗句是: , 。

② 写诗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再回到自己故乡的诗句是: , 。

三、写出句子中带点字的反义词。(4分)

1.天这么晚了,你还要上哪儿? ( )

2.火车在铁路上高速行驶。 ( )

3.这时,一辆新型火车开了过来。 ( )

4.燕子南归天气转寒。 (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写序号)。(6分)

①d"恥 ②d"? ③h醝 ④hu醤 ⑤h鄌 ⑥h#3o

都市( ) 还有( ) 好事( )

都是( ) 还书( ) 好奇( )

五、给句子加上标点。(5分)

1.你们快过去吧( )

2.你不是开玩笑吧( )

3.我就买这支铅笔吧( )

4.开始上课了吧( )

5.举例来说吧( )我们班就从来没有人缺过课。

六、给下列句子重新排队(在括号里写序号)。(6分)

( )我生气地走了。

( )有一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

( )我要看他的答案,他怎么也不给我看。

( )小刚来到我家,给我讲明了道理。

( )我们又和好了。

( )我和小刚一起做数学作业。

七、读短文,答问题。(13分)

(一)

一个秋天的下午,忽然间,雨点落下来了。毛泽东看见毛四阿婆正在收稻谷,就连忙栓好牛,跑过去帮忙。有了他的帮助,阿婆家的稻谷没有淋着大雨,可毛泽东家的稻谷却被雨淋湿了。

1.收稻谷的事发生在(时间) ,主要讲(谁) 。(2分)

2.用“——”画出毛泽东帮助毛四阿婆收稻谷的句子。(2分)

3.这件事说明毛泽东是个 的孩子。(3分)

(二)燕子过海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

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就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

1.燕子往哪儿飞?为什么要过海?(4分)

2.燕子看到船后,为什么一起落在甲板上?(2分)

八、写一篇日记。(10分)

篇5: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yì( )太守 决zì( ) 浑欲不胜zān( )

邺城shù( ) 天启壬xū( )老翁yú ( )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② 欣然规往。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⑥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⑦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4、文学常识填空。(2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石壕吏》的内容,按要求默写下列诗句。(2分)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1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_____________?

8、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9、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___斯________白丁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_____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1分)

13、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的点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请将文章的空白处按照原文填写完整。(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9、请将文段中的空白处填上诗句。(2分)

20、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1.5分)

①箬蓬覆之( 指代“船舱” ) ( )

②闭之( 指代“小窗” ) ( )

③石青糁之( 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

②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 _______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的不同。(2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②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24、找出摘录文段中含有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____通 ____,意为__________;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7、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按照原文的要求填写文中的空白。(2分)

2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

③为宫室、器皿(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指出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4)谷年十有五( )

(5)是负义也( ) (6)乃载祖归养( )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7、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38、.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2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篇6: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生字、生词

第十七课:

Wén chén pú

mèn qiū

yínɡ

děnɡ

zhǐ

jìnɡ

shòu pǐn 闻

Yuǎn jìn wén mínɡ

xiānɡ jù

xué wen fēnɡ chén pú pú

nà mèn Chuan shòu 远

近闻 名、相

距、学

问、风

仆 仆、纳 闷、传

授、pǐn xínɡ

yínɡ hòu děnɡ hòu zhǐ jìnɡ

zhǎnɡ jìn、qǐnɡ jiào、bǎo liú、品

候、等

候、止 境、长

进、请

教、保

留、第十八课:

àn、jiànɡ、zhànɡ、zhī、jī、fū

liáo、kuò、xuè

yè、暗、降、丈、肢、肌、肤、辽、阔、血、液、zī、rùn、chuànɡ、zào 滋、润、创、造

Yǔ zhòu、hēi àn、shànɡ shēnɡ、xià jiànɡ、qì xī、sì zhī、jī

fū、宇

宙、黑 暗、上

升、下

降、气 息、四 肢、肌 肤、Liáo kuò、xuè yè、bēn liú bù xī、mào shènɡ、zī rùn、chuànɡ zào、辽 阔、血 液、奔 流 不 息、茂

盛、滋 润、创

造、第十九课:

xiàn、shè、sān、bù、hénɡ、kuà、jǔ、jī、jiān、ɡù、lán、àn、zhǎo、ɡuì

县、设、叁、部、横、跨、举、击、坚、固、栏、案、爪、贵

Shè jì、cān jiā、xiónɡ wěi、quán bù、hénɡ kuà、chuànɡ jǔ、shuānɡ lónɡ xì zhū、设计、参 加、雄

伟、全

部、横

跨、创

举、双

龙 戏 珠、Jiǎn qīnɡ、chōnɡ jī lì、zhònɡ liànɡ、jié shěnɡ、jiān ɡù、qián zhǎo、yáo wànɡ、减

轻、冲 击 力、重

量、节

省、坚

固、前 爪、遥

望、Měi ɡuān、shí

lán、lán bǎn、jīnɡ měi

tú àn、huí shǒu、cái ɡàn、bǎo ɡuì、yí

chǎn 美

观、石

栏、栏

板、精

美、图案

才 干

贵、遗

二、多音字

创chuàng(创作)行xíng(行走)

血xiě(血淋淋)

爪 zhuǎ(鹰爪)

chuāng(创伤)

háng(行业)

xuè(血液)

zhǎo(爪牙)倒 dǎo(累倒)

累 lěi(积累)

都dū(古都)

乘shèng(千乘之国)dào(倒立)

lèi(劳累)

dōu(都是)

chéng(乘法)长cháng(长短)

铺pū(铺路)

为wèi(为什么)

露 lòu(露脸)zhǎng(长大)

pù(当铺)

wéi(为难)

lù(露水)

作 zuò(作业)zuō(作坊)

传 zhuàn(自传)chuáng(传播)

三、辨析组词

闻(闻名)尘(尘土)仆(仆人)纳(纳闷)闷(闷热)仰(仰望)境(环境)问(问题)尖(尖锐)扑(扑倒)呐(呐喊)闭(关闭)迎(迎接)镜(镜子)

品(品味)降(下降)肢(四肢)肤(肌肤)辽(辽阔)滋(滋味)设(设置)晶(晶亮)绛(绛紫)枝(树枝)扶(扶起)迂(迂回)磁(磁铁)投(投机)夸(夸奖)皿(器皿)创(创造)具(工具)史(历史)跨(跨越)血(鲜血)枪(手枪)县(县城)吏(官吏)

四、填空

1、填填动词

(雕刻)图案

(呼出)气息(离开)家乡(研究)学问(横跨)河面

(创造)宇宙

(发出)声音

(拜见)老师(传授)学问(节省)材料(欣赏)风景

(发生)变化(穿)长袍

(发)大水

(吐)水花

(赶)毛驴

(摆)小摊

(挂)招牌(抡)斧头

(拽)马笼头(做)买卖

(走)江湖

(推)独轮车

2、添添修饰语

(远近闻名)的老师(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精美)的图案(飘动)的云

(奔流不息)的江河(巨大)的变化(美丽)的水花(美丽)的宇宙

(浩瀚)的宇宙(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茂盛)的花草树木(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宝贵)的遗产(名扬中外)的画

(热闹)的场面(完整)地保存(悠闲)地溜达

五、近义词

拜访-拜见

节省-节约

佩服-敬佩

保存-保留

黑暗-昏暗

迎候-恭候 雄伟-宏伟

渊博-广博

紧急-危急

滋润-滋养

研究-探究

坚固-牢固

参加-参与

传神-逼真

逐渐-渐渐

大概-大约

美观-美丽

才能-才干 辽阔-广阔

巨大-庞大

精美-精致

闻名-著名

宝贵-珍贵

茂盛-繁茂 减轻-减少

传授-教授

热闹-喧闹

混沌-模糊

远近闻名-举世闻名 奇怪(古怪、奇异)、刨根问低(追根究底)、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警觉(警惕)

欺负(欺压、欺侮)、激烈(剧烈、猛烈)、洪亮(响亮)、倒霉(倒运、背时)

气势汹汹(威风凛凛)、维修(修理、修整)、呼啸(咆哮)、释放(开释、保释)

巨大(庞大、宏大)、得意(满意、高兴)、了不起(了不得)、损伤(伤害、受害)镇定(镇静、稳定)、恳切(诚恳、关切)、忍受(忍耐、承受)、担心(担忧、忧虑)苍白(惨白、灰白)、平静(安静、宁静)、勉强(将就、凑合)

六、反义词

渊博-肤浅

热闹-冷清

特地-顺便

长进-落后

茂盛-稀疏

仰望-俯视

保存-销毁

美丽-丑陋

节省-浪费

升高-下沉

容易-困难

精美-粗陋 坚固-松散 敬重-轻视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风餐露宿-养尊处优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担心(放心)奇怪(正常、平常)、聚精会神(心不在焉)、脱险(遇险)、欺负(保护)、勉强(自愿)倒霉(走运、幸运)、洪亮(微弱、低沉)、维修(损坏)释放(拘捕、捉拿)、得意(失意)、巨大(渺小、细小)、苍白(红润)镇定(慌张、惊慌)、恳切(虚伪、虚假)、忍受(冲动、反抗)、平静(激动、喧闹)

七、仿写、造句

1、仿写: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 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仿写:越州桥不但 坚固,而且 美观。

....

3、造句:这种设计,既 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八、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白天黑夜都在加倍赶路。(日夜兼程)

十分有名。(远近闻名)

形容旅途十分辛苦。(风餐露宿)

丝毫没有留存。(毫无保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长途跋涉后,劳累疲乏。(风尘仆仆)

九、课文内容 课《孔子拜师》

1、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 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 “学无止境”,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学习了《孔子拜师》,我知道了,人们敬重孔子的品行,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人们敬重老子的品行,是因为:(老子谦虚有礼,爱护晚辈,诲人不倦)。

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我知 道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课《盘古开天地》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反义词划出来。

3、《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4、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 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课《赵州桥》

1、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句话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 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课文写赵 州桥的雄伟,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

2、赵州桥的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 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介绍。接着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括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描写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 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十、特殊词语 ABCC 式:风尘仆仆

AABB 式:来来往往

含反义词:远近闻名

十一、短语

举世闻名

风尘仆仆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名扬中外

十二、背诵、背写

1、背写十二生肖:子鼠 午马 未羊 丑牛 申猴 寅虎 酉鸡 卯兔 辰龙 戌狗 巳蛇 亥猪

2、成语填空(远近)闻名 舍(近)求(远)积(少)成(多)(黑白)相间

篇7: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知识点

【近义词】

盘旋—旋转 号称—声称 修筑—修建平整—平坦 凝结—凝聚 雄伟—雄壮 坚固—牢固 气魄—气势 耸立—高耸 葱郁—葱茏 清爽—清新 姿态—姿势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统率—统领 魁梧—高大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宏大—宏伟 凝视—注视 向披靡—所向无敌 举世无双—绝无仅有 【反义词】

蜿蜒—笔直 陡峭—平坦 坚固—松散 凝结—离散 伟大—平凡 古老—现代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希望—失望 健壮—瘦弱 宏大—渺小 绝无仅有—比比皆是 魁梧—弱小 【多音字】

chân(匀称)chânɡ(战车千乘)shuài(率领)称 乘 率

chēnɡ(称呼)chãnɡ(乘法)lǜ(效率)

ɡān(栏杆)jiān(房间)lù(露宿)xuán(旋转)杆 间 露 旋

ɡǎn(一杆秤)jiàn(间接)lòu(露丑)xuàn(旋风)

zhǎnɡ(长大)tà(踏步)jī(几乎)zhāo(高着)长 踏 几 着 zháo(着火)chánɡ(长短)tā(踏实)jǐ(几个)zhuó(着装)

zhe(看着)【词语表】

城砖 城墙 屯兵 堡垒 打仗 呼应 肩膀 陡峭 凝结 匀称 智慧 嘉峪关 嘉奖 隔离 扶着 瞭望口 长廊 柱子 建筑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画舫 堤岸 雕刻 狮子 颐和园 耸立 远眺 栽花 雕塑 气概 宏大 鸟瞰 统率 端详 配合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神清气爽 佛香阁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规模宏大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殊死拼搏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享誉世界 【词语解释表】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享誉世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气魄:气势。

坚固:结实、牢固

凝结: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课文是指形成、建成的意思。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远眺:向远处看。鸟瞰:从高处往下看。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宏大:巨大,伟大。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达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殊死拼搏: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长城》

1.长城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

2.《长城》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3.修筑在八达岭的长城特点是:高大坚固。

4.垛子的位置:城墙外沿,作用:瞭望和射击。城台的位置:城墙顶,作用:屯兵。

《颐和园》

1.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耸立”体现出佛香阁的高;“一排排”说明了排云殿的占地面积大。3.具体说明“狮子姿态不一”的话是: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4.《颐和园》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5.长廊的长,佛香阁的高,排云殿的金碧辉煌,昆明湖的绿和静,十七孔桥的狮子姿态不一。

七、补充:

1.描写济南与众不同景致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2.闻名于世:只圆明园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星罗棋布:圆明园的水面积大,湖泊很多,像星星一样分布在四周。

3.面对圆明园我们的心情很沉重,这么美得人间天堂竟然被那些侵略者毁坏了,真让人心痛。2

以后我要认真学习,建设祖国,保护祖国的文物。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cōnɡ yù zhì huì bǎo lěi pán xuán

()()()()

qì pò ɡōnɡ diàn yǎn yìnɡ jiān bǎnɡ

()()()()

二、选择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6分)

1.这幅()画把颐()和园佛香阁()画得惟妙惟肖()。2.树丛()中一片葱绿()。

3.这几个人披()着雨衣,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

三、按要求填空。(7分)1.按音序查字法查下面的字。

“智”字的音序是(),“屯”的音序是()。用“智”字组两个词。2.按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

“栽”的部首是(),除部首外 画。“嘉”共有 笔,部首是。

四、照样子,写词语。(4分)(至少二个)

1.隐隐约约(叠词)2.跃跃欲试(AABC)3.南征北战(含反义)4.神清气爽(含近义)

五、给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8分)

1.尽:①完②全部用出③全;所有的(1)猫工作起来尽职尽责。()

(2)到会的尽是三好学生。()

(3)这儿的美丽说也说不尽,还是去亲自看看吧!()

2.滑:①滑溜,光溜 ②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滑动③不诚实(1)他这人有时滑头滑脑的。()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

(3)下雪后,地面真滑。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

3.雄:①公的②强有力的③宏伟,有气魄的④强有力的人或国家

(1)登山队员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雄伟的珠穆朗玛峰。()

(2)伴随一声声雄鸡的鸣声,新的一天又来到了。()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我们看球赛。(扩写句子)

2.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修改病句)

3.我不小心摔坏了陈明的眼镜。(改为“被”字句)

4.我不会忘了你的恩情。(改为反问句)

七、对对子。(10分)

1.一径竹阴云满地 _______________ 2.树红树碧高低影 _______________ 3.四面荷花三面柳 _______________ 4.清风明月本无价 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共17分)

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 之间。从东头的()到西头的,有。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 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 的。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

在长城上,脚下的方砖,墙上的条石,很 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 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 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

的肩膀

的手,地抬上这

的山岭。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 上是一个伟大的。

一、课文内容阅读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描写长城时是按 顺序写的。

二、词句解析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作者抓住、、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这句话在文中是 句,起到 的作用。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与开头 这句话相响应;才在这里表示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3.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峻 俊 瞭 燎 撩 潦 嘹 魄 魂 蜒 蜓 仗 帐 杖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应 数 重

3.用下列词语造句

没有„„没有„„就„„ 多少„„才„„ 4.仿写句子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上面这句话,拿我们熟知的事物。这样,就很容易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俑坑有多大。

运动员把船帆张开,船快得像。太阳像,火辣辣地烤着大地。

颐和园

北京的 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 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下面的一排排 的宫殿,就是。

登上,站在 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的树丛,着 琉璃瓦屋顶和 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绿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5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一、课文阅读

这篇课文按 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课文移步换景,先写进了顾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色;再写 来到,看到的亭台楼阁;然后写登上,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用波浪线画出文出表示顺序的句子。

二、词句解析

1.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这句话用动态的描写,反衬出。一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四、给下列词语找近义词

游赏 耸立 葱郁 有名 几乎 隐隐约约

五、给下列词语注音

颐 堤 廊

六、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提 堤 眺 跳 茸 耸 柱 住 拄

七、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佛 几

秦兵马俑

一、补充下列词语

举世 规模 南征 所向 身材 身披 昂首 神态 久经 体格 体形 手执 跃跃 腾空 颔首 若有 目光 拼博 绝无 惟妙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乘

三、给下列生字注音

篇8:九(下)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博识磬口灼灼消释凛冽精魂脂肪嘻笑朔方褪尽蓬勃

弥漫处子含蓄敏捷凝望隧道恬静惆怅须臾瞻仰率性

斑斓笑靥消融缱绻朦胧荡漾契合闪烁浸润冗杂寥寥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旋转升腾呼之欲出五脏六腑丝丝缕缕情趣盎然春心荡漾铺天盖地

纷纷扬扬寥寥数语美艳之至引人入胜目光灼灼漂泊动荡醉眼朦胧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 呼 之欲出 :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 ,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 五脏六腑:指人体内的全部器官。

3.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5.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 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雪》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等。

2. 《读〈雪〉需 要联想 》的作者是王蒙 ,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 》《活动变人形》等。

3. 《灵 魂的柔软和坚硬 》的作者是黄蓓佳 ,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 《夜夜狂欢 》《午夜鸡尾酒》等。

4. 《简洁精纯的〈雪〉》的作者是斯妤,当代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5. 《〈雪〉的独特之处》的作者是李允经,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五、背诵下列语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上一篇:自行车项目商业计划书下一篇:行政助理面试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