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文文献的方法总结

2024-04-10

看外文文献的方法总结(精选2篇)

篇1:看外文文献的方法总结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一个复杂纸盒的包装机器人

Venketesh N.Dubey 英国设计学院,工程和计算机,伯恩茅斯大学,普尔

Jian S.Dai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伦敦大学,伦敦

摘要

目的—为了展示设计一种可以折叠复杂几何形状的纸盒的多功能包装机的可行性。设计/方法/方式—这项研究对各种几何形状的纸盒进行研究,将纸盒分为适当的类型以及机器可以实现的操作;把能加工这些纸盒,并进行机械建模和仿真,且最终可以设计和开发的包装机概念化。

研究结果—这种多功能包装机已经被证明是可能的。只需将这种多功能包装机小型化,并对它投资以促进其发展,这种机器可以成为现实。

研究限制因素/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这种包装机的原理,但实际应用需要考虑结合传感器给出了一个紧凑的、便携式系统。

创意/价值—这项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并已被证明可以折叠各种复杂形状的纸盒。关键字:机器人技术 包装 自动化 文章类型:研究论文简介

产品包装是关键的工业领域之一,以自动化为首要权益。任何产品流通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某种形式的包装,无论是食品、礼品或医疗用品。因此,对高速的产品包装有持续的需求。对于周期性消费品和精美礼品,这项需求更是大大增加。它们要求包装设计新颖且有吸引力,以吸引潜在客户。通常这类产品用外观精美、形状复杂的纸盒递送。如果采用手工方法进行包装,不仅令工人感到乏味且操作复杂,也费时和单调。

对于简单的纸盒包装,通过使用沿传送带布置的专用机器,已经获得了实现。这些机器只能处理固定类型的纸盒,任何形状和结构的变化很难纳入到系统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需要进行超过40种变化以适应同种类型但大小不同的纸盒,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类型的纸盒需要一条包装生产线。从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纸盒折叠组装生产线的转换将会使资本支出增加。因为这些限制因素和转换生产线的相关成本,包装的灵活性将会失去。

因此,作为一种补充,手工生产线被引进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纸盒的生产,从而解决转换生产线的问题。它们承担了大约10%的工作订单,并被用作生产促销产品的组装生产线。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手工生产线上的管理员和操作工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而且与机器生产线不同,劳动伤害主要是源于扭手动作。此外,手工生产线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季节性的生产力,仍然需要专门的机器长年运行,以节约成本和时间。设计师追求奇幻和独特的纸盒包装以响应竞争激烈的市场,使包装工作更加困难。纸盒的风格和类型的频繁变化和小批量生产对纸盒装配和包装生产线提出了挑战,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灵活的机器。

因此,这项责任放在了包装行业的身上,在可编程和可重构系统的帮助下充分加快转换过程以处理不同类型的纸盒。这种灵活的和高度可重构的系统的开发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每个部件,即纸盒和纸盒的折叠模式、包装纸盒的机器、完整的组装操作。一种这样的方法(Lu和Akella,2000年)已经公布了,该方法使用固定装置来折叠纸盒。虽然这种方法能完成纸盒所有折叠操作,但实施的工作只是处理一个简单的矩形箱,其固定的自动装置被安装在指定的位置。但是,对于复杂几何体纸盒,需要对纸盒和折叠机构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包装生产线的柔性自动化。

在复杂纸盒的折叠操作及工序分析方面,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诉诸于图形理论、螺旋理论、矩阵理论且以一种空间结构表示纸盒;及其研究纸盒移动性和分析其结构外形(Dai and Rees Jones,1997a,b,c,1999;Dubey et al.1999a,b,c;Dubey and Dai,2001)。本文介绍从事设计能处理复杂几何形状纸盒的可重构纸盒折叠机的研究。设计和原理的需要

该项目被列在许多化妆品和香水供应商的愿望列表上,如伊丽莎白雅顿和卡尔文·克莱恩,并被Unilever Research UK积极地考虑了数年。他们愿意支持任何一种能够使用一些替代手段从而实现整个花式纸盒包装过程自动化的研究思想。结果,这个

23一台电动机驱动做垂直运动以及转动,从而使纸盒达到包装操作所需的任何位置。手指的关节直接通过关节马达驱动,整个系统需要控制14个轴。这些考量是基于高度的可重构性与控制最小数量的轴。

指尖的设计进行了专门地考虑,因为它们必须执行上一节所讨论的各种操作功能。受手工包装过程的启发,指尖设计采用带有V型槽的尖头。根据手工包装的需要,使其手指能在纸盒上施加“戳”和“挤”的力。该尖头用于戳操作,在V型槽的挤压下,纸板打开以进行塞操作。除了提供戳力和挤力,二自由度手指的Y形部分还能给扁平纸板提供暂时的推力。在有限自由度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可以提供许多灵活的操作功能以处理不同构造不同类型的纸盒。

该模型提供了机器运行所需的全部运动信息(Dubey and Crowder,2003年)。包装机的参数模型已经被开发出来(Workspace4,1998年),几何外形和尺寸设计的改变可以非常容易地纳入到模型中,包括结构的验证。这也使机器部件的运动参数能在加工之前就得以确定。包装纸盒时,在纸盒上定位各种接触点,通过记录的各种接触点的位移,就可以实现手指的纸箱之间的运动的连通性。纸箱上的接触点可以由折叠次序的几何表示鉴别(Dubey and Dai,2001)。这些接触点用于测量每个手指关节的偏移量。将这些位移数据进行插值运算,生成最优手指路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指运动,从而减少包装的周期时间。从模型中获得的插补数据可以下载,用以驱动手指。当前的研究工作是基于纸盒的几何特征及其折叠次序的研究,使整个包装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迪比等,2000),而不是借助于纸盒的仿真。

图5显示了当纸盒折叠时,手指跟踪纸盒上的接触点。模拟模型为包装机器的设计以及控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维度和结构决定之前,模拟模型可用来检查机器的几何以及结构。通过改变模型的基本尺寸参数,任何新的机械零件几何信息都可直接获得。在纸盒的折叠过程中所得的运动数据和轨迹可用于手指系统控制。目前,模拟运动参数不可从直接整合到控制器中,因此这些数据都必须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输入到控制器中。不过,这种方法可全面地校核折叠次序,然后下载这些数据并输入到控制器中。

插图2 另一种纸盒的包装机 讨论和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份灵活的、可重构的装配和包装系统。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可以处理不同几何形状的纸盒可重构的装配和包装系统。最初的想法是要开发一个可以展示对不同风格和复杂形状的纸盒的适应能力的系统。结果表明,该包装机可以折叠两个完全不同形状的纸盒。在任何情况下,折叠周期约为45s。虽然这不是一个优化的折叠时间,但是采用在线数据传输有望减少周期时间至30秒或更少。虽然一个非常灵活的纸盒包装机在用于车间生产之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过,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面向包装行业的快速转换技术。

未来需要改进的部分包括优化手指导轨,使用力反馈触觉传感器,以避免纸板上的压力过大,且将在真空装置中进行折叠操作。还建议将仿真模型与实际机器相结合,使其能下载在线数据。X-Y工作台可用电机驱动和控制,实现自动重构。这些先进的技术,将使整个包装过程自动化, 从纸盒的二维图开始,然后确定其运动学特性并生成运动序列到完成产品包装。此外,如果能小型化,还计划将灵活的、可重构的机械手安装在一个机器人手臂上以得到更高灵活性。该系统不仅能进行纸盒折叠,也可以在折叠的同时将产品放入纸盒中。这将减少包装时间,也能够迎接对不断变化的高端私人产品包装需求的高度适应性的挑战。参考文献

Dai, J.S.(1996a), “Survey and business case study of the exterous reconfigurable assembly

metamorphic mechanism”, paper presented at Tenth World Congress on the Theory of Machine and Mechanisms(IFToMM), pp.98-103.Lu, L.and Akella, S.(2000), “Folding cartons with fixtures: a motion planning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Vol.16 No.4, pp.346-56.Workspace4w(1998), User’s Guide, Robot Simulations Ltd, Newcastle upon Tyne.附件2:外文原文

(复印件)

0-

篇2:看外文文献的方法总结

【关键词】 外文文献出版;外文文献翻译;文化任务

【作者单位】蔡婧宇,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项目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WY2014052-C)的阶段性成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外文文献的引进日益频繁,相关的翻译工作的意义也越发重要。且外文文献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并非静态的,从本质上讲,外文文献是动态地将特定文化置入到更为广大的文化场景之中。在我国,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文化产物就是外文文献的汉译与出版。因此,要研究和探讨外文文献翻译出版工作的文化任务,就需要对出版者、翻译活动及其文化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属性

翻译活动具有两种趋向:一是追求语言信息在形式意义上的准确翻译,译者力求目标语文本与源出语文本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无缝对接,从而顺利地将外部文化引介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另一种则是保护不同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翻译者不会刻意地去追求目标语文本与源出语文本的语言元素的形式一致,而是将文化沟通这一任务限定在“意会”的层面。两种不同的翻译趋向折射出翻译者基本立场的差异,但也都彰显出翻译者及其翻译活动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文明自其生成起,就要时刻警惕自我僵化的危险。当一种文化充分地自给自足而缺少与外部交流的环境之时,就会逐步陷入孤芳自赏、自我僵化的境地。故而,文化的内在限度需要以外部文化作为评判参考,若外部的评判缺失,特定文化的内在维度便会模糊不清。同时,正因为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外向性不可分离,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要具备包容外来文化与影响外部文化的能力。而外文文献的引进和出版活动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它从属于文化演进的总体过程,并且外文文献的选择和出版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活动。

一方面,目标语文化群体的内在需求反映在外文文献的选择范围上。一种文化之所以对外部具有吸引力,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这一文化社群享有高水准的生活品质。人们在追求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倾向于探寻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思想要素。文化认同为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指明了选材的大致范畴,另一方面,对源出语文本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出版者自身所处的地域和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到出版者对源出语文本的选择,继而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母体文化的发展。

二、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地位

外文文献的选择与翻译是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碰撞的第一步。这种思想碰撞往往反映在不同语言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冲突上,其背后的文化冲突才是根本。

首先,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是通过语言了解外部文化并反观自我文化的过程。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对于不同民族与国家来说,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满足其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通。一个掌握了外语的人,未必会成为一名翻译,但他已具有了观察外部文化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行走于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而外文文献的翻译工作势必需要更加主动地去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一工作的职责或大或小——可能仅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信息进行传递,也有可能译介、传播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

文化思想根植于社会生活,一个人只有通晓某种特定社群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成为其文化的叙述者。因此,一个人要掌握外文文献的核心内容,须通晓其他国家民族的生活状态。作为叙述者,外文文献翻译者的目的是将不同的生活状态充分地呈现出来,也就是揭示出另一种语言体系中的言语、思想和文化内容。在不同文化交流的境遇之中,翻译者的翻译活动带有一种对自我审视的意味。这种审视的目光是由翻译者所处的文化地位所决定的。即使翻译者精熟外国文化,但当其进行翻译之时,他仍然会以自己的文化作为重要的思考立场。当他面对文化冲突时,便会自发地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

第二,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激发出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首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即将目光限定在现实生活的层面。然而,这一活动终将演进为不断上升的递进运动,即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会逐步跳出生活范畴内的束缚,关注精神思想对生活运行的影响。因此,外文文献出版的目标呈现出多层次的张力:在生活层面上,它的目标是基于语言的辅助,关注生活本身的流转过程,实现两种或多种生活方式的沟通;在精神层面上,它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直接交锋之中,其本质便不仅仅是对异质文化的推介,而是会逐步演化成对不同文化演进过程的推动。

归根结底,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入到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核心地带,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者。

三、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任务

从本质上讲,外文文献的出版和翻译肩负着推动文化演进的任务,然而,它介入文化范畴的方式又容易限制其优势的充分发挥:

第一,外文文献的出版和翻译并非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现实利益驱动往往是其工作的更大动力。出版物的选择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出版机构的生存态势。因此,尽管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能最早接触到异质文化,但它并不会因此成为思想探讨的先声。两种不同思想的真正交流产生于批判,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者则较容易为纷繁的生活内容所吸引并受束缚。如果是这样,则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就无法抵达文化交流的最深处,只能停留于社会生活的浅层面了。

第二,外文文献的翻译者需要对外部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比较深入的认知,才能够完成自身的文化任务。外文文献的选择和翻译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理论预设:母体文化思想是主体思想,外部文化思想即使再先进,也仅能居于“用”的位置,叙述者无须对外部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然而,文化体的独特性恰恰建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解决文化问题并不在于努力消解文化冲突,而在于使两种文化孕化出新的维度。

nlc202309030607

据此而论,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应当着力承担母体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整合与推动母体文化向前发展的任务。

首先,出版者要认清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生活细节的确应当是文化交往的最初切入点,但文化工作的视野却要不断提高,自觉地发现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翻译和出版活动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在经济社会模式成熟稳固的条件下,或者说在特定文化接近成熟的情况下,翻译与出版工作的内外张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经济活动的追求并非简单地改善生活,其目标是成为生活创造性的源头,而生活结构与方式改变的内在核心便是文化的演进与延续。当经济活动推动了社会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而文化内核却没有相应的变化时,文化与经济创造力之间的衔接就会出现新的矛盾。两种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经济原动力之间的冲撞。而经济的原动力乃是科学创造性,科学创造性与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就表现为文化发展的稳定态势。如果文化体自身的文化不能与科学创造性有效地衔接,它的实力就会处于后发的追赶境地。因此,出版者对外文文献的选择和译介要以深刻理解自身活动的文化影响为前提。

其次,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理解文化的包容力。在外文文献的译介过程中,出版者是否应当预设某些原则,如坚持母体文化一定优于外部文化,从而不允许外部文化对母体文化的任何冲击?类似的做法显然过于理想化。“拿来主义”之论批判了机械的工具性思维,思想从来不会因为传播而消亡,它的消亡与否取决于自身存在的基础与意义。特定文化族群的思想乃是其基本生存方式的精神内核,昭示着文化体的创造能力。文化习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在文化交流过程之中,文献的译介是较浅层次的,它需要理解文化演进的流动性与过程性,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跟随着文化自身的流动性来确定自身的立足之地,充分挖掘出本土文化的潜力,使其在与外部文化交流融通的过程中寻找自身的生长点。

如前所述,文化的演进是一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过程。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稳固地把世界统一在一起,这正说明了世界的多元性与间性特征。照搬某种先进文化的做法并不可取,外文文献出版翻译工作的任务正是推动外部文化与母体文化的沟通与协调,从而促进母体文化的不断发展。

[1] 蒋童. 走向一种翻译文化:韦努蒂2009以后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3(4):12-15.

[2] 王宁.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 中国翻译,2012(3):5-12.

[3] 张从益. 翻译文化的本体功能思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47-50.

上一篇:喂出来课堂实录下一篇:档案室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