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重阳节有关诗句

2024-04-29

与重阳节有关诗句(精选6篇)

篇1:与重阳节有关诗句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四首

【唐】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旅中过重阳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重阳日示舍弟

【唐】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重阳日陪韦卿宴

【唐】朱湾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樊忱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开。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九日与友人登高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李乂

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小臣叨载笔,欣此倾巍巍。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唐】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重九日广陵道中

【唐】罗隐

秋山抱病何处登,前时韦曲今广陵。广陵大醉不解闷,韦曲旧游堪拊膺。佳节纵饶随分过,流年无奈得人憎。

却驱羸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雨中

【唐】徐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

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

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

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苏颋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篇2:与重阳节有关诗句

20xx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阳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欣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折桂令》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采桑子》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句,你记得几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唐)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

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

看见鸿雁天上南来,

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作者】

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

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蜀中九日

王勃(唐)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

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慧绝众,被司礼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刘向朝廷表荐,于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当时诸王斗鸡之风特盛,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为高宗所恶,逐出府。后漫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不为同僚所容。两年后,匿杀官奴当诛,因遇赦免死而被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探亲,途经南昌,作有《滕王阁序》。自交趾返,渡海溺水而卒。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

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友人准备了农家饭菜,邀我去做客。

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逶迤。

打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

端起酒杯,共话庄稼收成。

等到秋日的重阳时节,我将再来饮酒赏菊。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唐)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

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

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风采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诗仙”之美誉,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唐)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

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

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就像今天的酒席,

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九日齐安登高

杜牧(唐)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作者】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后人谓之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南宋)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元)

题红叶清流御沟,

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

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作者】

卢挚(约1242--1315以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二十岁左右,由诸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顾嗣立《元选·卢挚传》说他是“至元五年(一二六八)进士”,据李修生考证,显系错误,见《卢疏斋集辑存·前言》)。累迁河南路总管。大德初,授集贤学士,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京为翰林学士,迁承旨,贰宪燕南河北道,晚年客寓宣城。《新元史》补入《文苑传》。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

不免心惊,

你我天各一方,

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

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

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

我是一个亡国之人,

如同被放逐一样,

已经无家可归。

【作者】

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佣。昆山千灯人。少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终身不仕清廷。他遍游华北,登山涉水,行程万里,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地理,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顾炎武不仅是有气节、坚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有伟大成就的学者。他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在《日知录》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顾炎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石经考》、《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求古录》、《菰中随笔》、《救文格论》等。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节,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空阔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背景】

此词作于1920xx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陈志岁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译文】

值此重九节,(众老人)在瓯江南岸(风景如画的)村庄举行节庆午宴,我(诗人)满怀敬意,捧着这杯盈满的具有健身功效的菊花酒向各位乡亲耆老谨表(老人节)贺忱,祝愿大家明年(一年一年地)将比今年更加康健,并且共同把那曾经逝去的青春岁月重新追寻回来。

【鉴赏】

篇3:重阳节与女性文化

一、重阳女儿节主要习俗文化

(一) 放重阳糕于女儿额头以祈福

此习俗, 古已有之, 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九月九日天亮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作三声。”当今陕北过重阳, 夜里登山, 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 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 用来避邪。

(二) 吃重阳糕

俗云:“九月九, 精大软米咬一口。”九月九妇女例吃重阳糕, 《隋书·五行志》载, 在南北朝时, 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 九月吃糕正好”之童谣。是日, 男女老幼, 皆吃重阳糕。重阳糕各地名称不同, 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珠糕等,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

(三) 登高

中国自古有“一到九月九, 全家高处走”之民谣, 实则指重阳登高。重阳登高有多层含义, 一是登高赏秋、赏菊;二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三是登高避邪、除恶;四是祝愿生活节节高、事业步步高升;五是满足异乡游子“长歌可以当哭, 远望可以当归”的文化心理。重阳“全家登高”, 当然也包括家庭女性。女性重阳登高之俗, 古来已久,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即有:“三月上巳, 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 祓禊登高。”

(四) 戴菊花

古代, 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 “黄花”即指菊花。因其具有贞节、高雅品格, 又有“节花”“金英”“黄华”“秋菊”“陶菊”“艺菊”“女花”“女儿花”等雅号。女孩重阳节, 不但赏菊, 还戴菊花。唐代李绰《辇下岁时记》 (卷三) 有:“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 民俗尤甚。”唐代杜枚《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五)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 茱萸香味浓, 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 治寒热。故重阳节有插茱萸、戴菊花之俗。《风土记》云:“九月九日, 律中无射而数九, 俗尚此月, 折茱萸房以插头, 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称为茱萸囊, 还有插在头上的。

(六)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女子重阳节重要娱乐方式之一, 并非当今人们想象的女子娱乐嬉戏。汉武帝时, 每逢“千秋节”日, 宫女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 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此俗后来传入民间, 成为孩童重要娱乐节目。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 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 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 故“秋千佳人”又是漂亮美女的代名词。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之《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含蓄传达出“外物本无心, 烦恼皆自寻”的秋千哲理。

(七)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女孩传统娱乐项目之一。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 盛行于隋、唐, 至今不衰。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 对踢毽子有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 装以鸡羽, 呼为毽子, 三四成群走踢, 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已有童谣:“一个毽儿, 踢两半儿, 打花鼓儿, 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 八仙过海, 九十九, 一百。”此俗当今依然普遍, 如山东临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跳绳、下象棋、打门球、踢毽子”。

(八) 跳绳子

跳绳是重阳节女孩的娱乐项目之一。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朝称“跳索”、明代称“白索”、清代称“绳飞”, 民国以后才称“跳绳”。清代《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 一童舞索一童唱, 一童跳入光轮中。”重阳节女孩跳绳, 此俗至今依然流行, 如上海潍坊社区每年重阳节都举办跳绳比赛。

(九) 放风筝

重阳节日, 不论大人小孩, 不论男孩女孩, 都喜欢在此日放风筝。如广东阳江, “每逢九九重阳, 秋高气爽, 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 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 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如江苏南通, 每年重阳节都举办“传统记忆———重阳节里放风筝”主题活动。河南《清丰县志》载:“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 率登高饮菊花酒, 儿童放纸鸢为戏。”在古代放风筝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娱乐活动, 在民俗观念中它有“放去灾祸、放走晦气”的心理寄托。

(十) 玩风车

重阳节日, 与男孩一样, 小女孩也喜欢玩风车。自己动手做一个或买一个纸质的风车, 在重阳节里, 顺风而跑, 风轮飞转, 乐不可支, 喜气洋洋。其实, 重阳玩风车不单单是“好玩、锻炼身体”, 而且寓意“前景风顺、时来运转”之义。

(十一) 对山歌

青年男女在九月九“对山歌”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非常流行。现在, 不少地区在重阳节举办山歌比赛, 以活跃节日气氛, 如广东韶关“在韶关市区到了重阳节这一天, 三座大山 (莲花、芙蓉和帽峰) 准会人满为患……对山歌、玩游戏、吃大餐。”

(十二) 结伴郊游

重阳节, 大人们习惯郊游登高望远, 当然女孩们也习惯于此日结伴郊游。或与家人一起郊游, 或与闺友一起郊游。此俗宋代即有, 宋代程大昌《庸录》 (卷六) 载:“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 京城士女咸即此袚禊, 帟幕云布, 车马填塞, 词人乐饮歌诗。”

由此可见, 重阳女儿节习俗文化具有较丰富的内涵, 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儿”的一种关爱, 如重阳节祝福女儿、戴茱萸辟邪等等;二是体现女孩对美的价值追求, 如重阳节赏菊花、戴菊花等;三是体现女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跳绳子等等;四是体现女孩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如重阳节赠重阳糕、对山歌等等。

二、重阳妇女节主要习俗文化

重阳节是“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 更是天然的妇女节, 其主要习俗如下。

(一) 妇女休息日

俗云:“九月九, 大撒手。”九月九自古是“公休”之期, 当然也是一个女人休息之日。是日, 妇女休息, 男人做家务。

(二) 重阳不能回娘家

重阳民俗, 各地有异。在北方, 绝大多数地方都有重阳节“新妇回娘家”风俗, 但有例外, 如山东滕州、临沂等地重阳习俗: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 重阳节时忌回娘家过节, 有“回家过重阳, 死她婆婆娘”之民谣。在绍兴一带, 重阳节还忌讳相互走访, 以避免传染晦气。

(三) 亲家互送重阳糕

九月九重阳佳节, 亲家双方互送重阳糕, 相沿成俗。婚前, 男方家不送, 女孩没面子;女方家不送, 男孩没面子;婚后, 男方家不送, 过门媳妇在娘家人面前失面子;女方家不送, 丈夫在家人面前丢面子。

(四) 给娘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出门女儿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在许多地方均有。如浙江《磐安县志》载:“重阳, 出嫁的女儿要把麻糍粽子送娘家, 称‘重阳担’。”

(五) 给婆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婆媳两家互送重阳糕在浙江、陕西等地为习俗, 只是互送的重阳糕质地形状不一而已。如浙江《天台县志》有:“重阳日, 娘家要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九个小方糕, 表示‘二九相逢’之意。”陕西《大荔县志》有:“重阳节……娘家给出嫁女儿都要送糕。如不送糕, 女儿就不拜年。”

(六) 戴茱萸

妇女重阳节戴茱萸囊主要目的是避邪、除恶, 或戴之于手臂, 或戴之于胸前, 或戴之于腰间, 或藏之于枕下, 或挂之于窗前, 如湖北《云梦县志》载:“重阳节, 饮菊花酒, 女眷臂系茱萸囊, 以图消灾。”总而言之, 插茱萸, 戴茱萸, 都是为了祈求亲人平安, 寄托亲情。

(七) 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妇女最喜爱或者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唐代时候, 重阳赏菊风气已经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 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 若个是陶家。”意思是说重阳日家家有菊花, 若王弘派人送酒, 恐怕分不清哪个是陶渊明的家了。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赏菊风气之盛。如北京, 菊花又叫“九花”, 九花就是菊花, 因为开在农历九月, 所以得名。北京菊花品种繁多……人们在这一天可大饱眼福, 览尽菊花的千姿百态, 赏尽它的婀娜多姿。现在, 菊花己被评为北京的市花。

(八) 饮菊花茶、喝菊花酒

俗云:“九月九, 又吃油糕又喝酒。”重阳节女子饮菊花茶、菊花酒习俗汉代即有, 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华酒, 令人长寿。”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最美菊花往往冠之于“菊花仙子”, 而“菊花仙子”之美誉用之于人, 非“女性”莫属。故重阳节, 女性不但与男性一样登高赏菊, 而且与男性一样饮菊花茶、品菊花酒, 既美容养颜, 又享受节日乐趣。

(九) 做菊花枕头

重阳节做菊花枕头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 如《三门县志》也载:“九月九, 乡村妇女儿童上山采摘野菊花, 晾干装入枕头, 称‘菊花枕’, 谓可清亮解毒。”古人认为, 菊花枕有利于治疗颈椎、面目麻木、头晕目眩诸病。

(十) 祭祀神仙

重阳节各地一般举办不同的祭祀活动, 重阳节祭王母娘娘主要流传于广东南雄和山东泰安等地区, 以求王母娘娘庇护孩子平安长大成人;在重阳节发源地河南上蔡县, 该日祭祀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重阳节祭妈祖;山东泰山地区, 重阳节祭祀眼光奶奶;天津山东及东部沿海一带是日祭祀斗姆女神, 等等。

由此可见, 重阳妇女节习俗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一种人文关怀, 如重阳节让妇女休息, 重阳节新妇回娘家等等;二是体现中国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重阳节登高、赏菊、戴菊等;三是体现中国妇女勤劳手巧的劳动本色, 如做重阳糕、泡菊花茶、酿菊花酒、缝菊花枕等;四是体现中国妇女特有的祭祀文化, 如重阳节祭祀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等等。

三、重阳节与追节

重阳节又名“追节”, 在北方地区向有“不追节、人烟缺”之民谣。如民国时期《香河县志》 (卷五) 载:九月九日,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 称为“追节”。“追节”习俗主要流传于北方, 是男婚女嫁过程中一个重要程序, 即在商定婚期前亲家双方进一步加强了解、协商婚期的一种“走亲”活动。一般要通过三次“追节”, 方可定下婚期。一般选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日进行“追节”。是日, 准女婿要给未来的岳父母家送“重阳礼”。由此可知, “追节”目的有四:一是明确表示婆家希望尽快娶亲, 即“追姐”;二是联络双方感情, 即“亲姐”;三是送些礼物之类, 好让女方及早准备嫁妆, 即“崔姐”;四是商定迎亲日期, 即“迎姐”。

四、结语

总之, 重阳节女性习俗体现出两大文化特色:一是时代发展性, 即在时间上体现出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女性文化愈来愈丰富;二是空间差异性, 即在空间上体现出一个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不断变异的过程, 重阳节与各地女性民俗相结合, 使重阳女性习俗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在古代妇女地位极为低下的年代, 重阳节无疑是一个“妇女解放”的节日。重阳节所体现出的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对当今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追求女性个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当代社会, 一提起女儿节, 不是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 而是二月十四“情人节”, 青年人过于推崇西方时尚, 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则渐行渐远。作为中国青年, 首先应坚持弘扬祖国传统优秀女性文化, 其次才是学习吸收国外女性文化。鉴于此, 一方面,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研究, 使重阳女性习俗内容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依托重阳节, 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 融合女儿节、妇女节、母亲节、敬老节、菊花节、茱萸节、追节于一体, 吸取传统习俗文化精华, 剔除传统习俗文化糟粕, 通过举办重阳文化节、创办重阳文化馆、拍摄重阳文化电视剧、创作重阳文化歌曲 (如《九月九的酒》) 、开发女儿节产品等方式, 大力弘扬重阳女性习俗文化, 为当今繁荣节日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摘要:九月九重阳节, 也是传统的女儿节、妇女节。是日, 全国各地有妇女休息、登高、赏菊、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茶、喝菊花酒、荡秋千、踢毽子、跳绳子、对山歌等丰富多彩的女性习俗。

关键词:重阳节,女儿节,女性习俗,女性文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志稿 (卷五) [M],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281.

[2]大荔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951.

[3]三门县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836.

篇4:重阳节与女性文化

关键词:重阳节 女儿节 女性习俗 女性文化

九月九重阳节,不单单是“敬老节”,还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妇女节”。《北京市志稿》载:北京旧俗,重阳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民国《张北县志》载:“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以此可见,古代北方的重阳节,实际上就是当今的“女儿节”。

一、重阳女儿节主要习俗文化

(一)放重阳糕于女儿额头以祈福

此习俗,古已有之,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当今陕北过重阳,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用来避邪。

(二)吃重阳糕

俗云:“九月九,精大软米咬一口。”九月九妇女例吃重阳糕,《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之童谣。是日,男女老幼,皆吃重阳糕。重阳糕各地名称不同,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珠糕等,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三)登高

中国自古有“一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之民谣,实则指重阳登高。重阳登高有多层含义,一是登高赏秋、赏菊;二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三是登高避邪、除恶;四是祝愿生活节节高、事业步步高升;五是满足异乡游子“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的文化心理。重阳“全家登高”,当然也包括家庭女性。女性重阳登高之俗,古来已久,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即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祓禊登高。”

(四)戴菊花

古代,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黄花”即指菊花。因其具有贞节、高雅品格,又有“节花”“金英”“黄华”“秋菊”“陶菊”“艺菊”“女花”“女儿花”等雅号。女孩重阳节,不但赏菊,还戴菊花。唐代李绰《辇下岁时记》(卷三)有:“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代杜枚《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五)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故重阳节有插茱萸、戴菊花之俗。《风土记》云:“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六)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女子重阳节重要娱乐方式之一,并非当今人们想象的女子娱乐嬉戏。汉武帝时,每逢“千秋节”日,宫女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此俗后来传入民间,成为孩童重要娱乐节目。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故“秋千佳人”又是漂亮美女的代名词。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之《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含蓄传达出“外物本无心,烦恼皆自寻”的秋千哲理。

(七)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女孩传统娱乐项目之一。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隋、唐,至今不衰。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已有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此俗当今依然普遍,如山东临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跳绳、下象棋、打门球、踢毽子”。

(八)跳绳子

跳绳是重阳节女孩的娱乐项目之一。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朝称“跳索”、明代称“白索”、清代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清代《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重阳节女孩跳绳,此俗至今依然流行,如上海潍坊社区每年重阳节都举办跳绳比赛。

(九)放风筝

重阳节日,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孩女孩,都喜欢在此日放风筝。如广东阳江,“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如江苏南通,每年重阳节都举办“传统记忆——重阳节里放风筝”主题活动。河南《清丰县志》载:“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儿童放纸鸢为戏。”在古代放风筝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娱乐活动,在民俗观念中它有“放去灾祸、放走晦气”的心理寄托。

(十)玩风车

重阳节日,与男孩一样,小女孩也喜欢玩风车。自己动手做一个或买一个纸质的风车,在重阳节里,顺风而跑,风轮飞转,乐不可支,喜气洋洋。其实,重阳玩风车不单单是“好玩、锻炼身体”,而且寓意“前景风顺、时来运转”之义。

(十一)对山歌

青年男女在九月九“对山歌”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非常流行。现在,不少地区在重阳节举办山歌比赛,以活跃节日气氛,如广东韶关“在韶关市区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三座大山(莲花、芙蓉和帽峰)准会人满为患……对山歌、玩游戏、吃大餐。”

(十二)结伴郊游

重阳节,大人们习惯郊游登高望远,当然女孩们也习惯于此日结伴郊游。或与家人一起郊游,或与闺友一起郊游。此俗宋代即有,宋代程大昌《庸录》(卷六)载:“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袚禊,帟幕云布,车马填塞,词人乐饮歌诗。”

由此可见,重阳女儿节习俗文化具有较丰富的内涵,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儿”的一种关爱,如重阳节祝福女儿、戴茱萸辟邪等等;二是体现女孩对美的价值追求,如重阳节赏菊花、戴菊花等;三是体现女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跳绳子等等;四是体现女孩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如重阳节赠重阳糕、对山歌等等。

二、重阳妇女节主要习俗文化

重阳节是“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更是天然的妇女节,其主要习俗如下。

(一)妇女休息日

俗云:“九月九,大撒手。”九月九自古是“公休”之期,当然也是一个女人休息之日。是日,妇女休息,男人做家务。

(二)重阳不能回娘家

重阳民俗,各地有异。在北方,绝大多数地方都有重阳节“新妇回娘家”风俗,但有例外,如山东滕州、临沂等地重阳习俗: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重阳节时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之民谣。在绍兴一带,重阳节还忌讳相互走访,以避免传染晦气。

(三)亲家互送重阳糕

九月九重阳佳节,亲家双方互送重阳糕,相沿成俗。婚前,男方家不送,女孩没面子;女方家不送,男孩没面子;婚后,男方家不送,过门媳妇在娘家人面前失面子;女方家不送,丈夫在家人面前丢面子。

(四)给娘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出门女儿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在许多地方均有。如浙江《磐安县志》载:“重阳,出嫁的女儿要把麻糍粽子送娘家,称‘重阳担。”

(五)给婆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婆媳两家互送重阳糕在浙江、陕西等地为习俗,只是互送的重阳糕质地形状不一而已。如浙江《天台县志》有:“重阳日,娘家要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九个小方糕,表示‘二九相逢之意。”陕西《大荔县志》有:“重阳节……娘家给出嫁女儿都要送糕。如不送糕,女儿就不拜年。”

(六)戴茱萸

妇女重阳节戴茱萸囊主要目的是避邪、除恶,或戴之于手臂,或戴之于胸前,或戴之于腰间,或藏之于枕下,或挂之于窗前,如湖北《云梦县志》载:“重阳节,饮菊花酒,女眷臂系茱萸囊,以图消灾。”总而言之,插茱萸,戴茱萸,都是为了祈求亲人平安,寄托亲情。

(七)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妇女最喜爱或者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唐代时候,重阳赏菊风气已经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意思是说重阳日家家有菊花,若王弘派人送酒,恐怕分不清哪个是陶渊明的家了。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赏菊风气之盛。如北京,菊花又叫“九花”,九花就是菊花,因为开在农历九月,所以得名。北京菊花品种繁多……人们在这一天可大饱眼福,览尽菊花的千姿百态,赏尽它的婀娜多姿。现在,菊花己被评为北京的市花。

(八)饮菊花茶、喝菊花酒

俗云:“九月九,又吃油糕又喝酒。”重阳节女子饮菊花茶、菊花酒习俗汉代即有,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最美菊花往往冠之于“菊花仙子”,而“菊花仙子”之美誉用之于人,非“女性”莫属。故重阳节,女性不但与男性一样登高赏菊,而且与男性一样饮菊花茶、品菊花酒,既美容养颜,又享受节日乐趣。

(九)做菊花枕头

重阳节做菊花枕头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如《三门县志》也载:“九月九,乡村妇女儿童上山采摘野菊花,晾干装入枕头,称‘菊花枕,谓可清亮解毒。”古人认为,菊花枕有利于治疗颈椎、面目麻木、头晕目眩诸病。

(十)祭祀神仙

重阳节各地一般举办不同的祭祀活动,重阳节祭王母娘娘主要流传于广东南雄和山东泰安等地区,以求王母娘娘庇护孩子平安长大成人;在重阳节发源地河南上蔡县,该日祭祀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重阳节祭妈祖;山东泰山地区,重阳节祭祀眼光奶奶;天津山东及东部沿海一带是日祭祀斗姆女神,等等。

由此可见,重阳妇女节习俗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一种人文关怀,如重阳节让妇女休息,重阳节新妇回娘家等等;二是体现中国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重阳节登高、赏菊、戴菊等;三是体现中国妇女勤劳手巧的劳动本色,如做重阳糕、泡菊花茶、酿菊花酒、缝菊花枕等;四是体现中国妇女特有的祭祀文化,如重阳节祭祀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等等。

三、重阳节与追节

重阳节又名“追节”,在北方地区向有“不追节、人烟缺”之民谣。如民国时期《香河县志》(卷五)载: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追节”习俗主要流传于北方,是男婚女嫁过程中一个重要程序,即在商定婚期前亲家双方进一步加强了解、协商婚期的一种“走亲”活动。一般要通过三次“追节”,方可定下婚期。一般选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日进行“追节”。是日,准女婿要给未来的岳父母家送“重阳礼”。由此可知,“追节”目的有四:一是明确表示婆家希望尽快娶亲,即“追姐”;二是联络双方感情,即“亲姐”;三是送些礼物之类,好让女方及早准备嫁妆,即“崔姐”;四是商定迎亲日期,即“迎姐”。

四、结语

总之,重阳节女性习俗体现出两大文化特色:一是时代发展性,即在时间上体现出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女性文化愈来愈丰富;二是空间差异性,即在空间上体现出一个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不断变异的过程,重阳节与各地女性民俗相结合,使重阳女性习俗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在古代妇女地位极为低下的年代,重阳节无疑是一个“妇女解放”的节日。重阳节所体现出的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对当今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追求女性个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当代社会,一提起女儿节,不是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而是二月十四“情人节”,青年人过于推崇西方时尚,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则渐行渐远。作为中国青年,首先应坚持弘扬祖国传统优秀女性文化,其次才是学习吸收国外女性文化。鉴于此,一方面,社会各界应该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研究,使重阳女性习俗内容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依托重阳节,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融合女儿节、妇女节、母亲节、敬老节、菊花节、茱萸节、追节于一体,吸取传统习俗文化精华,剔除传统习俗文化糟粕,通过举办重阳文化节、创办重阳文化馆、拍摄重阳文化电视剧、创作重阳文化歌曲(如《九月九的酒》)、开发女儿节产品等方式,大力弘扬重阳女性习俗文化,为当今繁荣节日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志稿(卷五)[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81.

[2]大荔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951.

[3]三门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36.

[4]香河县志(卷五)[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65.

作者简介:

刘苗苗(1993— ),女,河南平舆人,华南理工学校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大三学生。

篇5:与重阳节有关诗句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意思: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意思: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

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意思:世事艰辛,难得有开心之事,也说人心惶惶,度日艰难,把菊花插满头归去,才不辜负。

4、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意思:公子贵族不要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5、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意思:九月九日喝着黄花酒,登高与其相会。

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意思: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赏析有关重阳节的优美诗句

《西江月·重九》

宋代: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赏析: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译: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赏析: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篇6:与重阳节的诗句

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上一篇: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创新论文下一篇: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