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

2024-04-29

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通用2篇)

篇1: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

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

三月的彭泽棉船是金色的海洋,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温暖下欣然开放,一望无边的金色,与蓝天接壤,与江水相连,与春光晖映。春的季节,美到极致的江洲,吸引了无数游客踏春而至。

春光里的长江,微风轻拂着绿水卷起层层波澜,淡淡的薄雾,朦胧了对岸的江北,朦胧了远去的货轮,给美丽的江洲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初登轮渡,江水颠起横行的渡船,人也随之起伏。跃立船头,任江风扑面,心,随着起伏的波浪澎湃激动。凭栏举目,形色各异的船只划破平静的江面掀起层层波浪,在阳光下泛起朵朵耀眼的粼光。侧目炮台山,雄狮般地扼据在长江南岸,日夜守护,保卫着往返船只的平安。

渐近,前方的江洲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平躺在长江中央,硬生生地将长江之水南北一分为二,绕过江洲,在炮台山前合二为一,气势汹汹地向东奔去。

登上江洲的堤岸,眼前一片开阔。青葱的麦苗,犹似热情的江洲人为迎接远方的.游客,在春天里刻意铺下的一方绿茵毯。

崭新的春色,翠绿的麦苗,引得游客不顾一切地飞身扑向麦田。爱美的女游客更是迫不及待地溶入自然,在绿茵里展弄风姿,诱得过往游人驻目欣赏。

远处,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昂首怒放。徐徐江风轻拂着油菜花,涌动起层层金浪,不时散发出阵阵芳香,诱得游人闻之欲醉,心生向往。

或是心怡花海已久,或是花香诱人,如此美丽的油莱花就在眼前,兴奋的游客个个伸出双臂,奔向油菜花的怀抱。情感丰富的女游客,更是恨不能化着彩蝶,腋生双翅,在花海上起舞,在春光下翻飞。

身陷花海,看眼前金浪涌涌,听蜂儿喃喃自语,如痴如醉。仿佛面前的花海是一匹黄绿相间的彩缎,在春姑娘的精心编织下,披在长江中间这块宝岛上。

美丽的江洲,迷人的花海,引得无数游客为之倾情。

观赏间,不时有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人们。不少聪慧的女子,一展婀娜的身姿,喜欢一袭青纱,在金色的花海里翩翩起舞,惹得肩上粉色的纱巾随之飘扬。

花艳姻娇。只一瞥,醉了眼;心生念,醉了人!在奢华的景色中沉醉,沾一身花瓣数朵朵花雨,惹一身花香惬意温存。

细心的游客站在花海里,向南张望,会发现这满江洲的油菜花,极象是精明的棉船人用巧手织就的黄绫,为招引游客,乘春光暖日,家家户户从阁楼里取出来,站在门口迎风抖开,黄绫从门前沿堤自上而下滑落成一片,形成一股巨大的金潮,越过陌阡,翻过沟渠,溢过柳林,一直向前涌去,铺就一方江洲奇景,绣出一处人间奇境。

累了,游客还可以到柳林里小憩,顺手扯一把少见的马兰菜,随意摘一束野生的篱篙,带回家做成美食与亲朋好友们分享。

乘兴,也可以到江边走走,欣赏春江碧水的优美景色,观看江风吹过沙滩,河沙起伏的柔美色调,感受棉船花海别样风貌。

秀美的棉船江洲,光彩照水,波浪惊沸,花海奇秀独特,气势磅礴。江水夹洲而流,滔滔东去,江岸长堤绿柳,江中船舟笛鸣,无限风光。

没有山峦遮挡,不依梯田层次映衬,没有野花争芳,以一色金黄胜却百花万紫千红。

三月的棉船,美丽的江洲,花海香了春风,醉了游人,留下了美梦。

篇2:棉船,斑斓的江洲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上一篇:与重阳节有关诗句下一篇:勤奋,成就人生(国旗下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