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

2024-04-17

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共12篇)

篇1: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

《品读国学经典》

【基本信息】

名:《品读国学经典》

者:夏海

号:ISBN 978-7-108-05047-2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国学经典灿若群星。《品读国学经典》是夏海所著的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以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河,对我国古代文史哲中的三十六篇经典名著在介绍作品内容、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经典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观点进行全方位阐释,鉴古揆今,以史为镜,给人以启示。从文体上看,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品读五篇,唐朝品读七篇,宋朝品读六篇,明朝、清朝各品读四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各个领域。

该书风格独特,没有局限于研究鉴赏对象本身,而是进一步挖掘、梳理经典名篇的潜在意蕴和审美情趣,基本是采用 “解构”与“建构”的写作手法,在解析原文、“走近古人”的过程中重构对文本的理解,从思想体悟、艺术感受、审美判断方面对经典进行解读和重新鉴赏,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该书是一部学习古文经典,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文化素养的好书。

目 录

1.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

2.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3.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4.学而不已

神明自得——读荀子《劝学》有感

5.敢于进言

善于进言——读韩非子《说难》有感

6.真心求人才

大胆用人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7.求贤用贤

共治天下——读刘邦、刘彻“求贤诏”有感

8.忍辱负重

志在《史记》——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9.施仁义

治天下——读贾谊《过秦论》有感

10.重农贵粟

政之本务——读晁错《论贵粟疏》有感

11.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

12.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读曹丕《典论·论文》有感

13.为国以忠

鞠躬尽力——读诸葛亮《出师表》有感

14.百善孝为先

至孝者至忠——读李密《陈情表》有感

15.质性自然

乐天知命——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16.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17.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18.苍凉悲歌

守在四夷——读李华《吊古战场文》有感

19.陋室可铭

德者居之——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20.阿房宫赋

执政者鉴——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2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读韩愈《进学解》有感

22.分封郡县

势之必然——读柳宗元《封建论》有感

23.超越自我心忧天下——读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24.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读欧阳修《朋党论》有感

25.欲君必纳

欲臣必谏——读苏洵《谏论》有感

26.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读苏东坡《赤壁赋》有感

27.求思之深

往往有得——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

28.浩然正气

报国忠心——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

29.躬行劝学

情真意切——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30.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读刘基《卖柑者言》有感

31.经为常道

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尊经阁记》有感

32.人格之尊严

官品之清正——读宗臣《报刘一丈书》有感

33.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读钱大昕《弈喻》有感

34.好问则裕

学而有成——读刘开《问说》有感

35.剑气箫心

皆忧人才——读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感

36.齐家之要

耕读孝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2: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

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 张聪

品读国学之“仁”——以德立身,优秀的人品比能力更重要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一名有职业素养的优秀员工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

1、爱岗敬业,尊重你的工作岗位

2、仁者爱人,爱是无私的奉献

3、拒绝浮躁,踏实做好在职的每一天

4、知足惜福,学会感恩会让工作更快乐

品读国学之“义”——公正无私,砥砺高尚的职场品格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即“正义之气”。《礼记》曰:“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古人说得很清楚:“仁用以爱人,不在爱我;义用以正我,不在正人。”一名有职业素养的优秀员工应该砥砺自己的德行,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处处体恤他人,不要苛求,因为自己也并不完美。学习国学之“义”可以使企业员工深明大义、公正无私,做一个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

1、正义在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公正公开,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3、堂堂正正,不走后门不搞特殊

4、公私分明,杜绝假公济私

品读国学之“礼”——文明有礼,言谈举止展现良好的职业形象

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古人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的话,“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做一名有职业素养的优秀员工都懂礼、知礼、守礼。有礼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那么企业将是一片和谐祥瑞的景象,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知名度。

1、谦和有礼,举手投足要从容稳重

2、敬上礼下,不能伤了不能伤了他人的“面子”

3、善于沟通,找到合适的交谈话题

4、懂得倾听,尊重对方的说话欲望

品读国学之“智”——谦虚好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智者不惑。“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善思好学是智的具体表现。企业要做大做强,员工必须善思好学。学技术、学管理、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智。

1、天道酬勤,一份付出才能多一份收获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一行爱一行,3、专注做事,在工作中心无旁骛

4、学而不怠,每天进步一点点

品读国学之“信”——诚信待人,信誉是职场的信条

“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本、兴业之道。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不能没有诚信。诚信是一种智慧,不论企业或个人,信用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一种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资本。

1、一诺千金,言行一致

2、不要为了金钱而抛弃诚信

3、培养你的契约精神,不找任何借口

4、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信赖

品读国学之“和”——和睦相处,温和友善才有和谐职场

“和”强调“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礼用之,和为贵。”优秀员工有和谐的思想和信念,就会做事有原则,说话有分寸,不扯皮不拆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创出一个和谐友善的职场。

1、和为贵,学会相互忍让

2、与人为善,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3、学会分享,把每一点成绩都看成是大家的

4、厚道处世,吃亏是一种福气

篇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4:《品读国学经典》

——作者(夏海)语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從我国古代文史哲名篇中,选取部分思想深邃、富有文采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介绍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阐释。《品读国学经典》视野宏阔,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时间,品读三十六篇经典。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有韵文和骈体文;源于《古文观止》有二十二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五篇,唐朝七篇,宋朝六篇,明朝、清朝各四篇。

【精粹预览】

保民而王 实施仁政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梁惠王上》篇,是孟子文章的代表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特色。这就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

《朋党论》是欧阳修政论文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的著名论断。《朋党论》是与庆历新政相联系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倡导和推行,欧阳修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澄清吏治、厉行法治和富国强兵,拯救北宋开国以后形成的时弊。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

篇5: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篇6:品读经典,提升自我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我们的童年,因有了品读经典便有了许多或快乐或悲伤的心情渲染我们的蓝天,幻化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哪怕岁月不饶人,我们日渐长大,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不朽的经典书籍依然会留存心中,让我们永久地回味……

经典是永恒的,与画面共凑,将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书中灵动的文字,精美的画面,让我们从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自我。

美妙、灿烂的经典,将会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魅力的经典,将在我们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让我们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成就美好的梦想!生命因品读经典而精彩绝伦!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尽情地阅读吧!相信你会领略其中的奥妙,吸取书中知识的哲理,从而变得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7:关于品读国学的文章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尽情畅游了。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同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学习做人之道,了解更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国学成为我们的好伙伴,成为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会了我们要视仁德,存好学之心;《弟子规》教会了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三字经》教会了我们谦让;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妈妈叫我“吃饭了,华华!”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妈妈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在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下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弟子规》曾记载“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此,我将这句话铭记于心,爸妈以后让我干什么,我一定不会懒;叫我,我一定马上回答。

国学经典令我受益无穷。那里有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让人发现古人的伟大。那里有简单明了的明智道理,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给人确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面向理想不断前进。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这美好时光中细细品读国学经典。

篇8: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 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 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 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 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 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 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 既可以提高自己, 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 更能增进亲子感情, 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 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 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 分钟即可, 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 不需要多加解释, 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 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 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 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 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 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意义更加深远。我认为, 自从学校诵读经典后, 班级气氛比较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

二、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论语》文采绚丽, 语言精粹, 为世人所仰慕。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第一》) ,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来生动、形象、确切地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要求。

又如:“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 , 此段话铺陈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构建了生命追求的美好境界, 令人无限向往。而展示每个阶段特点的“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不逾矩”, 这些词语不仅用得精当, 而且充满灵动, 或长或短, 还不乏音韵之美。

有心理学家指出, 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记忆力的黄金年代, 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 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 所载为至理常道, 透射着人文的光芒, 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 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 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所以, 一个处在当今信息滔滔、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 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 而今, 目睹社会之怪现状, 谁没有切肤之痛?社会道义的日渐消亡, 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 短视近利, 诈虞日盛;众生人等心量不广, 涵养不深, 人生态度无所依归, 理想不敢坚持;青少年犯罪年龄的降低,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 不以堕落为耻的品行, 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 人生方向感的彻底失落。

我便以讲故事的方式, 开始了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旅——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 提高语文能力。我带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图书来到了教室拿给当时还是三年级的学生看, 读给学生听。孙悟空是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爱憎分明, 赤胆忠诚……学生心中不可一日没有英雄啊!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活跃极了, 原来读书这么有趣, 学语文这么轻松!

四、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体现中, 为民谋福, 为国尽忠。这是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子贡在谈到老师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时, 曾动情地说:“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 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

总而言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更别指望去一炮而响。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 好学敬业, 并真心爱学生。读好了经典, 相当与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相当于拯救了一个民族。我们相信:增设经典诵读课程,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一定能让书香飘满校园, 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让学生受益终身。与经典为伍, 与经典同行, 一生一世, 代代相传, 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摘要: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快, 而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如此背景下, 我们该如何阅读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 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 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 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 学做人。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真正做到了“进人耳, 入人心”。

篇9:品读经典文章 提升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面对经典美文,好多学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里面冷冰冰的语音字词、语句分析、寫作特点等等,其实是只看到了一个个的得分点。如何让他们初步感受经典美文之美?美境由声而现,声可传情,情则激趣。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传情,使学生深感其境,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通过音乐来激情,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融情于境的效果。如饱蘸感情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厚的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能将这种情感展示、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也能浸泡于浓烈的情感之中。而只有教师的优美的、情感化的语言才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因此上课时我选了一支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的去朗诵,在朗诵时我自己也完全陶醉于文章与音乐中,用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因为只有教师自己产生激情,学生才能被这种激情所感染、所震憾,若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就无法让学生产生美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我的范读果然起到了效果,在我朗诵的同时竟有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小声的在诵读,当我让他们自己朗诵的时候全体同学都着迷、陶醉于其中,以极大的兴趣和愉悦去感受这篇文章。最后当我要他们谈谈自己在朗诵时的感受时,他们都说仿佛置身于秋季,目睹了秋天的美景,闻到了秋的气息,感受到了秋的神韵。这也正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由此可见,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的学习热情来源于对经典美文的感受。只有这样去创设出美的情境,才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心驰神往、情思泉涌地去阅读经典美文,从而在经典美文的精神享受中澎湃起求知的渴望。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读经典美文是为了提升我们内在的语文素养,以此为支点来启发学生思考,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多向性发展,从而达到独创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求新、探新、创新能力的目标。因为经典美文是作家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的审美发现与认识。这些作品绝非是人云亦云的平庸见识,而是作家亲身感悟和体察的生活智慧。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作家这些独特的审美发现做出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此外由于学生所阅读的作品是作家们独特的认识感受,学生会不断地发现、思索这些独特的思想晶体,因此在他们思考其他问题时也就逐步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林黛玉在用过晚饭后“早见人端过茶来”。在总体把握课文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这篇小说主要是想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而这正是作者所想表现的人物精神的“美”,学生在感受到这种美后,去理解林黛玉的这个“早”字时就会有的放矢,然而每个学生又因个体的差异而众说纷纭,文中短短的一句话,经过学生的解读却化成了千言万语,而这种创造性的解读又更深刻地表现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灵魂。

再如,在品读经典美文时,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是理解社会美,都能够诱导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如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就应诱导和激发他们想象,使学生先在自己的脑海里勾勒出月下荷塘的轮廓,茂密的荷叶,柔美的荷花,薄薄的青雾,微微的颤动,将这些美丽的意象由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再如读莫泊桑的《项链》,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续写,根据原文内容来展开想象,然后通过情景表演把玛蒂尔德表现出来,有的将其塑造成悲痛欲绝;有的将其表现为幡然悔悟;有的则表现出她的痴迷不改等等。学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表演,玛蒂尔德的一言一行,都是通过学生自己丰富的想象设计出来的,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把握了课文主题,认识到美,感受到美的基础上的。所以说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创造出的玛蒂尔德,会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探究性、深邃性和独创性。

三、感受经典,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品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以美文扬其善,以美文净其心,以美文导其行。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将经典美文中的艺术美与人性善通过欣赏有机统一在一起,必能充分发挥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疑会被那些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中的人物的人格美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炽热的情感震撼,而且被作品内容中或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为善所感,久而久之使他们不是停留在外在的模仿上,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钦佩和敬仰。比如在教完《我的母亲》一课后,在随后的作文中或是描写了自己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父母的辛苦劳动,或是抒发自己对过去由于不体谅父母的辛劳而埋怨他们表示内疚,或是表示自己要刻苦学习以后可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等等。虽说这也许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忏悔或是决心,但不管如何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这种认识,就是已经有了育人的效果了。

篇10:品读国学感悟人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读书给我带来太多的精神上的享受,读书同时又净化了我的心灵。每当我空虚寂寞的时候,就靠读书来充实自己。每当我百无聊赖的时候,就以读书打发时光。每当我对人生感到迷茫的时候,就在书籍中寻找答案,经年累月,日久年深,自然形成了读书的嗜好与习惯,如果一天不读书就像缺少了点什么。

陶渊明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经常以此诗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光阴,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境界得到升华。

繁华尘世,争名逐利,不择手段,有些人为一己之私,突破道德的底线,有些人甚至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发人深省。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做到同步发展,还有什么缺失,值得人们沉思。于是人们返朴归真,以求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诚然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困扰人们的问题提供指导。

“读一本好书,就像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记不清有多少个静谧的夜晚,多少个闲暇的白昼。我也曾捧起先哲们的著作,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领略他们的迷人的风采,炫目于他们思想的火花。徜徉于诸子百家的书海,掩卷常思,折服于古代圣贤的睿智,惊叹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典籍中,儒家学说对我影响颇深,也有一些心得,儒家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仁”,所谓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系,也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对于治国理政,修身养性,读书学习,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也有颇多可借鉴之处。儒家思想在《论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此书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

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就是基于儒家施行仁政的具体表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是孟子对国家、君主、百姓三者之间关系的精辟论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教诲我们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以求恰到好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出了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仅要求我们择师从善,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还要以不善者为师,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要引以为戒。“静坐当思己过,吾日三省吾身”说明了如何使德行日进。从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看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言必信、行必果”告诉我们做人言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阐述的则是修为达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结果。“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揭示了如何对待父母,不让他们担忧。

篇11: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职业

一、国学经典在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泛称,按时间脉络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按书籍类型则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世价值和永久意义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红楼梦》等,它不仅是提升青少年文化涵养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辅助工具。相比于其他教学资源而言,国学经典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国学经典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渗透性而非强制性的,它能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收经典的熏陶,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摆脱了制度教育的硬性束缚,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国学经典以历史性、人文性而著称,它能够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其中的教育内涵,从而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换言之,国学经典因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深度,在青少年自我管理教育中更具持久性;最后,国学经典由经史子集四部构成,不少内容颇具哲理性、思想性、人文性,它们不仅能起到自我管理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巧用国学经典的策略研究

国学经典对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自发生成的,它需要青少年从诵读、感悟以及践行三个角度出发来做好相应的工作:

1.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永远是经典学习的不二法门,就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言,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诵读的效能,教育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明确诵读的目的。“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明确了诵读目标,才能事半功倍。在这里,诵读是服务于青少年自我管理能提升的,教育者需要以此为核心来开展读书互动;第二,制定读书规划。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初学者在经典阅读时往往由于不知门路而效果低下,因而,教育者需要为其制定由易入难、简便易行的读书规划,从而更好地方便青少年的诵读活动;第三,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国学经典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所有经典内容,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需要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为青少年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这些阅读内容既可以是单独的书籍如《呻吟语》等,也可以是教育者为学生编纂的读物。

2.感悟经典

诵读是国学经典学习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感悟。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感悟经典话语中的内涵、思想与意义,教育者还要做好经典感悟的作用。感悟经典的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首先,就理论讲解而言,它指教师对那些理论性颇深的话语所做的具体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需要教育者从天道与人性两个角度来演绎这句话的具体所指;其次,就案例分析而言,它需要教师将那些浅显易懂的话语配上形象生动的案例,从而使学生的认知从理性学习转入感性接收,如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感悟中,教师就可以引入雷锋不浪费一个钉子的例子;最后,就小组讨论而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组讨论能够让青少年对于国学经典所产生的感悟进行交流与碰撞,从而深化各自的认知,对那些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内容,如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教育者可以引入小组讨论的方式。

3.践行经典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就国学经典的学习而言,诵读与感悟并不是最终目的,将经典里的内容、要求、思想转化为阅读者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才是目的,因此,在巧用国学经典以提升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做好引导青少年践行经典的工作。那么如何来践行国学经典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是培养青少年自我反思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对青少年察觉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以及自我管理中的缺失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记日记则是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值得青少年推广应用;第二是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既是青少年践行国学经典的重要形式,也是暴露青少年实际问题的一面镜子,教育者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到实践互动之中,并给与相应的指导与帮助。

三、结语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自我管理教育资源,对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教育者需要从诵读经典、感悟经典以及践行经典三个角度出来引导好青少年的国学经典学习工作。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典文化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对青少年群体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立足于此,探讨了国学经典在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其渗透性、持久性、综合性的特征。就如何巧用国学经典提出了几点意见,包括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管理,国学经典

参考文献

[1]蒋云丽.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路径[J].高校论坛,2014,(02):178.

篇12:沐浴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置人非命……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可以说,从国家的要求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国学中的传统经典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乏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二、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我校坚持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期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1.“国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进课堂”。我校每周利用两节语文课时间,重点在高一、高二年级专题开展国学经典的阅读与鉴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的优美华章,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国学经典,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2.“国学经典天天读”。陇西一中开展经典诵读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每天早晨6:30—6:40,2:20——2:30,晚上7:00——7:10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诵读经典。

3.“硬笔书法天天练”。每天晚自习7:10到7:30,全校学生打开经典名言字贴,专心致志地练起硬笔书法来。这是我校针对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形而开展的一项活动,也是学校经典教育的深入推进。

4.“国乐经典天天听”。我校每天上午早操结束后和下午上课前及课外活动时间,广播室统一播放10分钟的国乐经典,同时作为“天天练”“天天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典雅的音乐中陶冶性情。

5.“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年年办”。我校每年四至五月份按初赛、决赛在全校举行大规模的“走进经典,沐浴书香——古典诗文诵读”活动。

6.“国学经典读书报告年年评”。我校每年九至十月份分年级举行“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奖活动。

7.“国学经典讲座年年办”。我校经常性地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承担讲座的有本校学有造诣的教师和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专家,讲座深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8.“校园文化彰显国学主题”。本着“环境也是教育”的思想,我校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的陶冶,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在校园里、教学楼道和班级教室都以国学为主题,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全方位为学生营造学国学、爱国学的文化氛围。

三、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

首先,研读经典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厚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淀,也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国学经典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内涵,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2.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国学经典的研读中,我们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之精华,科学的选用吻合时代的传统美德故事启迪学生心灵,融入有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经典元素,引导学生宏健忠毅,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了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自学校开展一系列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以来,我校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情趣、性情修养、见识视野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网络肤浅、感官愉悦转向了深厚、有底蕴的国学经典;校园内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用语多了,“语言垃圾”逐渐消亡了……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力。品行正,学风好,有孝心,懂谦让,讲文明的风气正在我校形成。

4.浓郁了校园的文化书香

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使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

5.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内浓郁的国学氛围,丰富的国学经典诵读、研读、鉴赏、竞赛活动,营造了以国学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内充满了琅琅书声和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了学校品位,给我校赢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殊荣,也使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一中”“魅力一中”。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国学经典研读与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17]

上一篇:美丽菊花,我爱你下一篇:比利时留学攻略(公派和自费的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