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论语读后感

2024-04-15

思修课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思修课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其中让我感动的是孔子一生对周礼的执着坚守,他在晚年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令我敬佩的是孔子严于律已的精神,是他对仁德对大义的坚守。但最让我有所启发的便是孔子所提倡的求学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 如乐知者。中人之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之下,不能够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 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 张篇)这些都是孔子对于学习,求知的看法。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因此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 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 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此刻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 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 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 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明白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 时刻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刻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 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 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能够取得成就 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发奋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 子对不一样的学生所教授的资料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 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一样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必须的教化 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能够兴,能够观,能 够群,能够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我认为孔子对于求知,对于教育的观点,直至今日,对于莘莘学子以及教育工作者,还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传说,的确,如果我们读熟读透论语,他对我们大有裨益。这也是他历经千年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重大原因论语 全书共20篇,分别是

学而(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篇2:思修课论语读后感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园,第一次接触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而想不到传说中枯燥的思修课,竟是如此的精彩动人,老师幽默的教学竟让我每每打消用课堂时间学习数学或是小憩一下的念头。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学期形式丰富多彩的思修课。

犹记得第一节课上周老师说自己是“名校之花凋谢在安大”,全班哄堂大笑,当时就深深为他的幽默功底所折服。老师随后又说既然来到大学就应该学会适应,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大学里产生极大的不认同感和自卑感,才能融入大学真正开始自己定的大学生活。这些话对于出入校门懵懂不知的我们来说,简直是金玉良言,一语点醒梦中人,也让我认真地学着去适应,学着去改变观念态度方法。现在想来,周老师的大学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真是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啊。于是我深深喜欢上了大学思修这门课,即使自己是一个理工科学生,我也开始每节课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看那些时事和新闻。

周老师的思修课形式多样,最突出的一点是课间的时候老师总会给我们放一些最近的热点新闻和一些对调整我们大学生心态和世界观有帮助的访谈类节目,例如《鲁豫有约》、《央视新闻》之类的。而我们在观看这些视频的时候也是感触良多。给我的感触最深的是《鲁豫有约》访谈年轻创业成功者的那期节目,同样是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我们还在依靠父母,而他们却已经各自管理着庞大的公司和数以百计的员工。羡慕与惊叹的同时,再看看他们二十岁之前的人生是怎

么走的,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什么富二代,我们在大学之前是养在父母温室里的花朵,即便上了大学也不过是从温室到了与世无争的象牙塔,而他们却早已饱尝了人世的艰辛,他们可以说是把我们今后要吃的苦提前吃掉了。看到其中一位二十一岁的男生说着自己曾经的心酸,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只有奋斗才不至于被社会所弃。

篇3:完善高校思修课专题设置的探讨

一、完善高校思修课专题设置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

(一)根据性原则

首先,专题设置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计划性、目的性的行动,是采用可行性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过程,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对高校思修课而言,落实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统编教材,即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思修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前沿性原则

在思修课专题设置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细致把握好课程教学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的具体内容,不仅要以思修教材为基本依据,同时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之中,着眼于专题战略与发展,从而使思修课专题教学具有前沿性。

(三)稳定性原则

一直以来,高校思修课都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专题。因此,在完善高校思修课专题设置过程中,应注重专题的稳定性,它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专研专题教学内容,广泛收集各类教学资源,而且也有利于创新思修课专题教学法,挖掘专题教学的最新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思修课的教学质量。

(四)同质性原则

所谓“专题教学”,即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开课宗旨等,围绕某一主题来开展研讨式学习。这里所讲的“主题”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教师只有重视思修专题设置的同质性,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增强其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完善高校思修课专题设置过程中应处理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专题设置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类关系: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间的关系

思修课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一位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另一位教师则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但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同一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容易造成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部分的教学出现失衡现象,不是侧重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就是偏重法律基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主要讲授一些抽象性思想,比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这些思想理念已深深固定于他们脑海之中,所以讲好绝非一件易事。而法律基础部分强调部门法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知识性,学生平时了解不是很多,因而教师应稍加深入,必要时结合案例来辅助教学,自然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高校思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弱化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侧重法律基础部分,努力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上地实现专题教学目标。

(二)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

思修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知识范畴和理论体系。针对这种特性,高校学生在思修学习过程中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知识点。然而,思修课并不是简单地学习范畴之内的知识点,而是在综合应用思政理论的原理、观点及知识等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大学生“三观”、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现实性问题,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相比较于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难度性而言,处理好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更困难。因此,对高校思修教师而言,在实施专题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教学课堂主导作用,运用研讨式、论坛式、交互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严格遵循开课宗旨,妥善处理好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氛围与课堂实效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专题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此类情况,即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性不积极,教师力求创造相对轻松、活泼、热闹的教学环境,虽倾尽全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主要原因,除学生因素外,主要与教师的持续性、主动性、教学方法、问题质量等存在密切联系。但同一老师所教授的其他课堂,只要稍微鼓励并发动,自然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甚至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中连续举手发言,而其他学生则会在一旁鼓掌助威。如此一来,既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营造轻松而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后想来,学生的积极发言是课堂“热闹”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因加分而积极发言,有些学生因碍于面子而言之,还有些学生因自我想法而主动阐述,从热闹的课堂氛围而言,有时会因专业习惯而需要,有时会因内心赞许而出现,有时会因课堂失控而产生,因此,思修教师应善于观察课堂热闹氛围,分析不同的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某些功利性发言或失控场面,灵活地管理和控制,确保课堂发言质量,提高思修课教学实效,尽力克服课堂无序现象,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律意识提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完善高校思修课专题设置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根据性、前沿性、稳定性及同质性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妥善处理好专题设置过程中出现的关系,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优化思修课程教育教学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和发言,引导学生全方位平衡发展,从而实现思修课专题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春田,王延辉.开展专题教学写好教学讲稿加强教材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8(09).

[2]张梅花.论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篇4:思修课,抢手课

这个名字听起来相当高大上的课程,却让许多学生谈之色变,在他们看来思修课无非是照本宣科,

教授们深情朗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课本,大家困得如小鸡啄米——台上自说自话,台下睡成一片。

不仅学生听得不走心,教授教得也不舒心,成了大学课程设置中公认的鸡肋。

如果你和别人谈起复旦大学的思修课,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是我们学校最抢手的课之一。”

“陈果老师是我的女神!”“不上思修课大学不完整。”

这类回答并不鲜见,甚至隔壁的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同学们也慕名来旁听复旦的思修课。

这不禁令人好奇,颇受冷遇的思修课在复旦发生了什么变化?

面对传统思修课说教味浓、效果差的问题,

复旦教师团队历经多年的尝试和改革,让这门课完成了大变脸,

从用点名留住学生的课变成了让学生抢着上的线上公开课,从“鸡肋”变为学生们的“心灵鸡汤”。

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所说,复旦在致力于“打造最精彩的思政课堂”。

Step1

人气青椒告别念经课

“今天我要记录的是个人的真实经历……”“楼主编故事吧,人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勇气!”

能容纳上百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几个不同的声音从教室的各个方向传来,看上去颇让人一头雾水,实际上这正是复旦思修课上一个小组在进行关于“勇气”的presentation。小组成员以论坛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饰演不同ID的发言,重现网友争论的场景然后得到结论,表达小组对“勇气”这个话题的思考。这场别开生面的presentation赢得了坐在第一排的老师和学生评委的一致称赞,成为思修课当场最佳发言。

这是一堂典型的陈果式思修课,这位年轻美丽的女老师坐在学生评委席旁边,时不时点头赞许,在发言结束后进行简洁的点评。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老师诗意而感性的语言中包含了书本上的道理。身材高挑、神似王菲的陈果被学生们亲切地成为“模特姐姐”,作为复旦人气“青椒”(青年教师的昵称),她出色的口才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为思修课赢得了第一批粉丝,甚至让其开设的思修课成为学生年度最喜爱课程之一。

提起传统的思修课,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老师读教材圈重点,学生昏昏入睡到期末前再临时抱佛脚,通过背功拿到一个好成绩。陈果没有使用课本的大纲,每学期的思修课会围绕类似“勇气”“真理”“正义”等话题展开,老师授课后由同学们分组以presentation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见解,由学生评委和老师共同点评、给出成绩。这种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地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从被动地配合老师变成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早在2010年,就有喜爱陈果的学生摘录了“复旦思修课语录”放到网络上,一时间大火于博客、贴吧,不少学生都感慨“原来思修课还能上成这样”。谈及上好思修课的秘诀,陈果曾在一次报告中这样说:“理论上的对错,学生大多都知道,道德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的感召力,打动了你。而真正要展示动人之美,需要生命的注入、心灵的袒露。” 一位已经从复旦毕业的学生告诉笔者,他在大学里印象最深的课就是陈果煲的“心灵鸡汤”,让他真正学会用课堂所学去改善自己的状态,寻求正能量。

如果说陈果的授课方式温柔如水,那么被称为“复旦思修小王子”的胡志辉则热烈如火,他的课堂常常将当下的热点及历史上的相关事件与授课内容联系起来,旁征博引,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胡老师在课堂之外也分外贴近同学,常常出没于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了解同学们的观点和想法,这样亲民的老师让大家倍感亲切。可以说,教师团队中注入的新鲜血液,使复旦的思修课从传统走向了新颖,使大家第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门政治课。

Step2

慕课上线,师生互动

2014年复旦的思修课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思修课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同学们可以通过“慕课”网络共享课堂修读课程。所谓“慕课”(MOOC)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学习资源和学业系统通过线上共享实现网络化教学。由复旦牵头,来自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十所中国知名高校的人气思修教师组成“明星”团队进行线上授课。据了解,“明星”团队的老师们精心制作了36个课时的在线课程,参与此项改革的高校学生只要选课,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课程视频,但要在规定时间内看完教学内容并且完成相应的作业。

说起这次思修课的大改革,同学们颇有感受。2013级的朱诚诚同学认为:“慕课把课堂时间交还给了我们。”据朱诚诚介绍,思修变成网络课程并不等于学生一个学期不用去上课,而是把吸收课本知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课堂变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实体课一般在本校上,也可以选择到其他参与改革的学校与老师见面,或者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场所活动,实体课上的主题是由同学们在论坛里共同讨论出来的。“线上有十几位老师的课程可以选择,实体课主要由一位老师负责。我们叫实体课是‘见面课’,一个学期有六节左右,大家和老师进行交流,还有同学之间的辩论等等,学生的自主权很大。”2014年春季学期,思修慕课刚刚上线,复旦就有超过五百名学生选课进行了体验,可见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大家都跃跃欲试。

慕课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期内自由选择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们认真听课呢?会不会出现开着课程网页看电影听音乐的现象?2014级的何俊解释,思修慕课有“防偷懒系统”,课程视频播放中不时会有相关的题目弹出让学生完成,如果没有做题,视频就会停止播放,不计入学习时间。“如果做错了还会有错误提示,让你重新思考做题。这比以前到了期末才开始温书有效多了!”除了观看教学视频中的“防偷懒”题目,学生还需要在学校的开课老师及助教的指导下完成平台上的练习、阅读资料、小论文等学习任务,这改变了以前仅用期中和期末成绩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

思修课改革的另一大意义是集合师资力量,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而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有一次选课机会。“以前我经常苦恼到底选陈果老师的课好,还是选胡志辉老师的课好。真感谢慕课系统,让我不用再纠结了,可以一领社科部老师们的风采。”何俊很高兴线上课程解决了他的选择障碍。共享课程负责人高国希老师认为,思修线上课由明星老师共同授课,发挥个人专长,打组合拳,能将师资力量最大化。

Step3

不改初衷,不变水课

从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到对课程进行彻底改革,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无疑复旦在政治课的领域走在了国内的前端。但也有人质疑:花样百出的思修课还是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吗?老师们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是否真正给学生带来了好处?

篇5:思修课论语读后感

前言: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尽管作者一再声明这是一本随笔集、“富有趣味的小册子”,然而各种旁征博引和精彩的论述都使得阅读《看得见的正义》不能说是一个轻松的事,更不是能浏览一遍便能对全书了然于胸并写出高屋建瓴的读后感的事,故而我在通读全书后,仅选择了部分章节进行了资料查阅和反复研读,与要求不符之处,望老师海涵。但我终究认为,不能以一篇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读后感来作为这堂课的终点。

全书作者一共引用了以下23道法学格言进行分篇阐释: 1.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听取另一方的陈述 3.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4.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5.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6.正义根植于信赖

7.既听取隆著者也听取卑微者 8.一事不再理

9.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 10.无救济则无权利

11.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 12.疑义时,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13.任何人不得从其非法行为中获得利益 14.谁主张,谁举证

15.不能证明的事实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16.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

17.行使其权力的人,得视为不损害任何人 18.任何人在自己的案件里都不被视为可靠的证人 19.人的外部行为反映其内心秘密 20.谁来监督监督者

21.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 22.公平游戏

23.刑事诉讼法是被告人权力的大宪章

正如书名一样,本书中的每一篇,无一不是围绕“正义的司法程序”这一主题来写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但却不乏案例的介绍和深入的剖析。同时,文风随性自然,没有采用学术论文的表达方式,也就避免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阂;但同时又不乏严谨与专业精神,旁征博引,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全书二十四章题目直接就是核心引用的23条法律格言,这样一来,揭示主题的同时又带我们领略了一番世界各地的法律思想。而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和《一事不再理》两篇文章。《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所讨论的是司法裁判活动的速度,而《一事不再理》则是讨论了再审程序的问题。两个话题似乎相互分离,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法裁判活动过快,往往会引发冤假错案,而此时只有启动再审才能纠正之前错误的审判结果;而根据当代大陆法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中“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一般不再重新启动追诉或裁判制度,那么这就需要裁判的正确性得到保障,而保障正确性的一个前提条件便是司法裁判的速度决不能过快。这两篇文章相互包含,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本书最主要的观点之一:再审程序的启动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司法裁判的程序同样需要充分的保证。

或许曾有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再审制度?陈瑞华教授在这里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一方面,再审的结果往往会受到上级的内部指令或社会舆论的影响,司法的独立性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相当于法院代行了检察机关的职能;除此以外,再审制度的存在违背了司法裁判的终结性原则,可能存在的无休止的刑事追诉将对被告人带来不必要的“双重危险”。

对于司法裁判速度的问题,教授同样给出了他鲜明的观点:司法裁判过慢,会使被裁判者产生被慢待的感觉;司法裁判过快,往往又会导致被裁判者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其权益也同样会受到忽视。

所以,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再审程序的启动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司法裁判的程序同样需要充分的保证”。

经过查资料得知,北洋军阀政府于1921年编成的《刑事诉讼法条例》及《民事诉讼法条例》规定了再审制度。这是我国最早建立并付诸实施的再审制度。也就是说,再审制度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如此长时间的发展中,我国的再审制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形态。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不得不说,我们如今的再审制度,确实是有着许多缺陷的。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本院院长通过本院审委会就本院生效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以及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生效裁判的决定再审权力。这项规定确定了三类主体提起再审的权力,而且不难发现,这三类主体,竟然都来自于法院,而非检察院,这不禁令我们不解。法院既是再审的发起人,又是司法裁判的决定者,这严重伤害了法院的中立性,很难想象法院会有多大可能驳回自己的诉讼请求。正如本书中一篇的名字一样:“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查阅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很容易发现有这样一条:“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依法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这岂不是从法律上就已经确认了最高检发起再审的权力吗?既然最高检本身就具有监督司法过程的权力,那么将发起再审的权力又给予法院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毕竟,法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自身又拥有检察机关才拥有的权力,容易让人产生法院失去中立性而“为了判罪而审判”的担忧。所以,限制法院的再审权,是保证公正审理的最基本要求。

进一步来看,无论是检察机关的再审权还是法院的再审权,都不仅仅是纠正错误的一种手段。在我看来,正是再审权的滥用,给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草率行事、匆匆审判的行为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有再审,所以只要不判决被告死刑,一切错误都是可以挽回的,而这也正是如今的司法审判趋向于“中庸之道”的关键原因——先判罪,不重判,有错再改,这样一来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司法审判的反复无常与错案频发。这对于我国尚未十分成熟的司法体制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伤害了无数无辜的当事人,更损害了公众对于司法机构,乃至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信心。

篇6:思修课论文

——我的“前世今生”,我的“涅槃重生”

导语:

古人命名,有名有字。名是父母起的,代表着源自于父母的第一次生命,字是自己定的,那是我们的第二人生,那是我们的涅槃重生。

迈入大学校门以前或者说迈出中学校门以前,我是个孩子,我把自己当成个孩子,我像所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一样,靠爸妈抚养,靠老师求知,靠朋友辅助。我不懂得社会的复杂,它在我心中单纯友爱;我不懂得家国天下,它在我心中是莫名的民族自豪感;我是初生的牛犊,倔强的坚持着自己所认为的正直;我是高傲的雪莲,孤芳自赏不知包容为何物。那是我的前世。

踏出中学的铁栏杆门,拿到了大学的通行证,我开始寻找上大学以外的其他目标,我开始探寻未来,我尝试着揭开纷繁复杂的社会的面纱,我尝试着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那是我的今生。

坐上将近每小时300千米时速的城际快车,我头也不回的闯入了我的大学,在这里,我面对着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我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我曾迷失方向,我怀着希望到处乱撞;我曾不知所措,我开始规划人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学着自主求索;参加学校工作,我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精致的过好大学生活,我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这是我的涅槃。

当我掌握了自主学习,独立办事的能力,当我不再依靠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当我不再迷失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我想那将是我的重生!

(一)前世

说我在前世是个孩子,主要基于三个字:“靠”“直”“傲”。“靠”——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我的衣食住行有父母安排得妥帖稳当,于是我是幸福的,我吃得好,睡得香,少年不知愁滋味;我的学习求知有老师引领提携,于是我是幸福的,我听得懂,记得牢,不必费心自探寻。然而,我又是不幸的,父母把我捧在手心里,放在心尖上,以至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到银行存钱取钱,更看不懂复杂的社会;老师一字一句的教导我,费尽心机的提携我,以至我不知如何去获取新知,我甚至逐渐失去了自己求知的欲望。有靠山,我自然而然的就想依赖,有靠山,我自然而然的就不去培养独立的人格。

“直”和“傲”可以放在一起说——我不懂得社会的复杂性,在我眼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服输的性格给了我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我倔强的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我的眼里容不下沙子,我会因为发现老师接受学生的“贿赂”而嚎啕大哭,我会因为“直抒己见”而将身边的人刺的遍体鳞伤。我不知为人处事的艺术,我不知包容的美德,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那是我的前世,前世里我是个执拗不谙人情世故,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

(二)今生

当我的一只脚还沉沉睡在童年的梦乡里,另一只脚却已兴冲冲地走在了寻找第二人生的路上。我利用暑期做兼职,遇见衣着体面谈吐文雅的人,但他们冷漠;遇见热情朴素的和我一样的小职员,但他们谄媚„„我首先认识了人性的复杂。我看见职场中上下级的关系,平级间的关系,我看到小公司与大公司规模性经营的差距,我看到大公司里的违规性操作,我遭受到拖欠工资等钻法律空子的不公对待,我了解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我了解了社会的复杂!

失去了“前世”里的唯一目标“考大学”,我开始思考信仰问题。我成为少先队员,加入团,只是因为所有其他的孩子那样做了,只是因为那股不甘落后的

傻劲;我披星戴月地努力学习以考取体面的大学,只是因为父母告诉我念大学是成功的捷径。其实,哪里有捷径?我终于想到了信仰问题。

那是我的今生,开始了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觉醒。

(三)涅槃

进入大学的头半年,一切不同了起来。老师教课不再照本宣科,不再照顾到班里所有人的水平,大多只是提纲挈领,你如果想要听得懂课上两个小时的内容,就要花费课下的的大量时间预习﹑自习。这样,自己读书,自己读懂书,读什么样的辅助书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成了我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英文。我也学着其他大学生的模样钻自习室,泡图书馆,埋头于字典当中,学着自主的求取新知,学着独立自主的学习,不仅是知道如何获取课上所需的补充内容,还要知道如何获取对自身人格养成有益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智慧。若说我们这些大学新生已掌握的学习能力,在我看来大都是模仿,归纳,总结的能力,独独缺少了自主求知的能力。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由事事靠人到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然而一个人不能只具备完整的学习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及健全独立的人格。

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这并不完整。人的一生除了要与求知学习为伴还要工作。我在上大学以前没有参加过学校里的学生工作,但暑期做兼职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了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工作能力,直白的讲,就是为人和处事。处理好与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好工作中的事物。这些都是我极度欠缺的。于是,我积极参加了大学的学生工作。为演讲的嘉宾递送矿泉水却忘记打开瓶盖,这使我意识到工作中细节的重要性;被委派去各种自己不感兴趣的讲座充当观众,我看到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冲突,学习顾全大局但不盲目跟从。策划,协调,合作„„这些能力是我通过读书这种间接方式所无法得到的,更是我在大学阶段要努力锻炼的。

一个人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智慧;通过工作,变得干练精明,这是在不断健全独立成熟的人格,却还不足够。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可以自利但不能自私。作为一个社会人,拥有宽容的气度和家国天下的情怀才能真正立足。

水至清则无鱼,世上万物并无完美,懂得宽容之道是我们成长成熟不可或缺的。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有一幅作品——在寂静的森林中栖息这形态各异的猫头鹰,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在讲宽容之道。著名女艺人沈殿霞女士在公开场合从不诋毁反而处处维护前夫的名誉,这是在践行宽容之道。宽容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养,它是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为人的胸怀。

有了容忍的度量便有了兼济天下品质基础。在我们懵懵懂懂的儿时经常被问到,长大了想做什么?回答可能是科学家,医生,老板„„科学家将人类引向科技的前沿,医生为病患除去苦痛,老板创造产品满足人类的需求,不论什么职业实际上都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承诺,一个个具体的职业淡出了我们的脑海,但兼济天下的信仰却不可丢弃。当我开始打电话嘱咐远在家乡的父母注意身体的时候,当我开始为饱受寒冬折磨的快递员担忧的时候,当我开始为国家遇到的危急情况默默祝福的时候,我知道我已有了兼济天下之心,我已有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这是我的涅槃,要不断转变自己,要修炼;痛苦,必不可少。

(四)重生

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事的工作能力,成熟健全的人格都是我重生为凤的基础。李开复在给女儿的心中写了“大学是你第一次学会独立的四年,大学是可塑性最强的四年,大学是犯错误代价最低的思念”,我想这大概是在鼓励我们学会独立,勇于尝试。的确,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不太容易在大学之前完全确立人生的信仰,找到人生的追求和乐趣。进入大学以后,更多自由的时间有我们掌控,在经历了涅槃时的各种积淀之后,是时候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多尝试,把自己从禁锢的牢笼中级放出来,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利用涅槃时沉淀下的东西进行规划,设立不同的近期目标,各个击破,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

脱离父母老师的监管照顾,我们学习独立,我们开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我们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命名,我坚信自己能够获得美丽的变身,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结语:

大学时光,匆匆四载,我想用“学会”和“转变”二词概括。学习独立,变得成熟,独立是人格的独立,成熟是心灵的成熟。

这篇文章是要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要谈对过往人生的反思和对大学生涯的规划,但进入大学之后的我尚在经历涅槃期待重生,因此只在此篇中浅谈了入学以来的感受和所得勉强算作本学期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的成果,惟愿自己能践行文中所讲,确立自己的信仰,成就我的人生!

1.我认为税法和宪法这两节课上的不太理想。

原因:正如老师上课所说,税法,包括宪法等法律是法科学生要学习很长时间才能融会贯通的知识,我们是商科的学生,不可能和法科学生一样仔细完整的学习法律。但是既然这门课被定名为法律基础,就是希望我们对国家的法律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老师如果能够对这些法律进行相应的整理加工,使其能更具逻辑性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具体:比如对于宪法可以先大致讲明这部法律对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再从中挑出一些比较典型的和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说,这样可以使我们对这部法律有一个整体认知,同时学习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法律知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学生的薄见,仅供参考)

2前一阶段的课程,老师教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很贴近,受益匪浅。我认为目录中绪论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还需涉及,这一部分听起来似乎很空,但是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尽快确立人生目标,有助于改变当下大学新生没有长远目标处于迷茫状态的现状。3.收获:

我学习到了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的一些方法

我学到了演讲的一些技巧,对我在各种场合发言演讲有很大帮助 我学习到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篇7:思修课感想

我们的思修课非常有意思,曾经老师让我们做一份PPT来展现道德主题,我们组分的是孝,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们便在PPT里加了一个小视频,就像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阿毛与他师傅的对话一样来展现孝顺的主题,我饰演的是阿毛,拍这个小视频用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而且大家都很放得开,课堂上大家果然笑的很开心,大家都觉得我们很用心,我们也很满足。

思修课教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 ——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修课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第一,修德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将混乱不堪。对于道德的追求是一个漫长且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更要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发扬继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并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当面临道德与利益、金钱甚至生命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坚守道德至上的原则,绝不能抛弃道德。我认为正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对道德的崇尚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修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做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立社会于不败,也只有形成美好的道德风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明法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道德是我们的拐杖,支撑着我们的身体,那么,法律就是我们的衣服,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可见,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在社会中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对大学生而言,法律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更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竞争中,必须学会用法律维护祖国人民的利益。可以想象,一个不懂法律的大学生,就如同一个赤身裸体的人闯入社会,不知所措,必将遭受人们的嘲讽,甚至有损国家的形象,更不用说在社会中为国家做贡献了。培养出没有法律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民族的不幸。可见,明法,对于我们而言,势在必行,不仅是自身的要求,更是国家与人民的要求。

篇8:思修课论语读后感

一、高职学生心理现状

中国高职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 到现在也不足30年的历史。起步晚、不完善是我国目前整个高职教育的现状。从它产生之初, 人们就对它存在很多偏见。时至今日, 还有许多人把上高职院校看成是没出息的行为, 就读高职院校成了很多人的不得已之举。造成了高职院校在招生上的困难重重。在现实的无奈之下, 高职院校招生只能降格以求。录取分数线极低, 高职院校几乎成了人人想上就可以上的学校。以兰州外语职业学院为例, 高考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的不到招生总数的5%, 300分-400分只占招生总数20%, 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考分数在300分以下。

笔者对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学院2011级3200多名新生思想情况做了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对3119张有效问卷汇总, 以几个典型的调查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1、高考填志愿, 你的第一志愿是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吗?

90%的新生选择不是, 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是。

2、你认为兰州外语学院的学生素质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差吗?

有75%的学生认为是, 有20%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只有5%的大一新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同学不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

3、你有信心可以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学到你想学的知识吗?

80%学生没有信心, 15%学生说不知道, 只有5%的学生自信满满。

4、

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

5、

高职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 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 大体相当的占29%, 有所下降的占37%, 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 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 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 不能完成学业, 学习放任的占9%。

综上问题, 笔者发现, 高职院校学生对高职教育普遍认可度低, 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缺乏自律意识,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这说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思修课程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课程, 课程学习成果渗透于专业学习, 形成后续专业课程良好学风, 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和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大致分六块:

1、人才观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育;

2、人生观教育——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

3、价值观教育——包括人生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以及理想信念的树立等;

4、道德观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

5、法制观教育——包括弘扬法治精神、保护公民权利、预防违法犯罪、遵循国际惯例等;

6、实践观教育——包括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等。

该课的内容体系其立足点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 所有内容都是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切入, 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线,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重视思修课程的教学, 加强思修课程实效性研究, 可以从一开始就解决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许多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研究摸索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三、罗森塔尔效应对提高思修课程实效性意义

“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意义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 是人的情感和观念, 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 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 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这么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传统的观念和现实的无奈让我们过分看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让我们的高职大学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甚至有些父母也因为自己孩子学习差而觉着羞于见人。据笔者对自己所带08级旅游管理班45位学生所做调查中, “你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吗”, 55%的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夸奖表扬。28%的学生极少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17%的学生记不清是否被自己的老师表扬过。在调查“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吗”, 几乎100%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给自己鼓励。高职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年了, 但是心理上未必实现了成熟的过渡。

综上, 笔者认为, 在高职思修课堂上, 加强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研究, 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自卑等心理问题, 增强思修课的实效性, 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完成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恰当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增加高职思修课的实效性, 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高职思修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社育主编:《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 北京出版社2003版。

[2]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章志光, 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关心疼爱我的人下一篇:不达大体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