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之三

2024-04-27

论语读后感之三(通用15篇)

篇1:论语读后感之三

论语读后感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篇2:论语读后感之三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篇3:《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4: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篇5: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七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篇6:论语读后感之三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继而从中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交往绝大多数已经放弃写信,而改用E―mail,而且几秒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全世界。就算没电脑,打个电话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联系。可在古代,联系远方的朋友只能用书信,以两千五百年前的条件,信使传递信件的速度与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天上有飞机。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时代人们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从越国去鲁国拜访他,就需带上足够的干粮、盘缠,赶着驴车,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见上一面。当孔子见到他久违的好友风尘仆仆来到他家时,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乐”一定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它也证明了孔子的德行与声望之高,远方的朋友才会不辞劳苦来看望他。

篇7:《论语》读后感

细读《论语》,会发现当中的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智慧。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劝勉世人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事物,切莫不懂装懂。他也十分赞赏善于思考的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味的学习但却不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将不会领悟到书中的含义;只凭空想却不认真学习的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因此,学习与思考要紧密配合,才能有好的结果。

孔子乃是大众公认的孝子。他不仅关爱人民,也非常孝顺长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的父母还存活时,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志向;当他的父母离世时,要考察他们的行为,如果他对父母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尽到孝了。子曰:“今之孝者,谓之有养。至于犬马,皆为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不只是让父母在物质上享受,而是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孔子说:孩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必须谦虚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说话谨慎且诚实,广泛的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劝勉世人凡事都必须沉得住气,以免因小失大。是的,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人生的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人在面对难题时,都会咬紧牙根,以免酿成大错。能忍的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能忍的人,往往最后都不能成大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能忍则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因为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学会忍耐,便能够走向成功,何乐而不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完《论语》后,使我对至圣先师孔子充满敬意和佩服。我也立志要视孔子为榜样,他像一位谆谆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待人处事的大道理。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但仍能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里,像太阳一般,在茫茫人海中,闪着无穷的光辉!

篇8:《论语》全译之三(备课资料)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1),小车无(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r: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r和,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r、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2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34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5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

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原文】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

篇9:《羊皮卷》之三读后感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死在今天晚上”真是感触颇深啊,是啊,希望明明就在眼前,就在咫尺之间,已经在指尖跳跃了,只要上前,只要支持,只要再支持一会,等待黎明的曙光,然后紧紧的握住手掌,成功就在掌心了,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却总是做不到,甚至很多人在成功的前一秒放弃了,错失了唾手可得的成功,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机遇,也不是不够努力,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我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我是猛狮,不与羊群为伍。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 卷三中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颇为深刻。是的,没有人是为了失败来到世上了,都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为了体验世界和人生,为了渴求的美好,为了这一切,都在不停的努力着!但是,我不得不说,光有这份心和这个认知还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获得想要的,首先要付出,其次要懂得付出的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住!

其实我们很明白,成功的人中不一定都是聪明的,但是都有惊人的毅力并且坚持下来了。我们生活在社会里,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一定每一个都能理解我们或者被我们所能理解,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而我们所能做的有限,仅仅是坚持住,守住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一直一直守护着,不让任何人抢了去。

那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讲,我们是一个整体,一家人,朝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就会早日达到。千斤重担,人人分担,坚持下去,这个团队就会成功。记得中国有一个足球队要进行一场竞技赛,实力远不及另一球队,但教练在练习中对队员说:“我们球队实力相比仅为45%,不要气馁,只要我们每一位队员增强个人1%的能力,我们就会有充足的能力战胜对方,我们必胜!懂得责任,懂得力争。同样在任何的集体当中,如果每个人把能力素质、潜力挖掘出来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何愁集体不前进?个人目标达不到呢?汶川地震,全国大营救,彰显中国人的凝聚力量,对生命的坚持不懈,这力量让世界人震撼,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贵在万众一心,坚持不懈!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不断地督促自己走向更高峰,能成为精英集体中的宠儿,学会收获和分享,我们一直在成长,我们都努力从所经历的生活里吸取智慧,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松懈,不放弃,不停滞,成功就在前方当毛毛虫做蛹成蝶时,它要挣扎,努力地从茧壳中出来时,如不坚持,如有放弃,它就永远不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向蓝天,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不仅是一种觉悟,一种信念,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态度,一个帮助大家更好的走向端庄大道的态度。不管遇到了什么事,都一定要坚持,可以不必别人聪颖,可以不必别人富有,可以不必别人优秀,但是一定要有这样一份坚持,不成功,决不放弃!

篇10:读后感之三——《小猫钓鱼》作文

今天,我读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大猫和小猫去钓鱼,正在小猫钓鱼的时候,一只蜻蜓飞了过来,小猫就放下鱼杆去抓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回来看到大猫钓了一条很大的鱼,小猫又坐下来钓鱼,读后感之三——《小猫钓鱼》作文。有一只蝴蝶飞过来了,小猫又放下鱼杆去抓蝴蝶,蝴蝶也飞走了,小猫看见大猫又钓了一条大鱼。这次,小猫听大猫的话,专心地钓鱼了,这次小猫钓了一条好大的鱼,读后感《读后感之三——《小猫钓鱼》作文》。

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认真、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读后感之三——《小猫钓鱼》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http:///)

篇11:欧陆随笔(之三)

普希金走上俄罗斯文坛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同时代的欧洲作家要比他幸运得多,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可以继承:希腊人有荷马,意大利人有但丁,西班牙人有塞万提斯,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法国人有拉伯雷……然而普希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基辅罗斯时期曾有一个好的开端,产生了几部编年史和一部俄国人最引以为荣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但在鞑靼统治时期,却只有《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几部历史故事;莫斯科的俄罗斯时期,值得一提的只有伊凡雷帝和库尔布斯基的通信集;彼得一世执政以后,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一浪高过一浪,俄国人在文学的道路上急起直追。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仍然带有过渡性质,它主要是“介绍俄国认识欧洲”,而不是介绍欧洲认识俄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普希金以前,却绝对没有俄国文学。”这样,建立民族文学的使命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普希金的肩上。他没有荷马和莎士比亚那样的先辈,他必须自己成为俄国的“荷马”和“莎士比亚”。

阅读与研究

瓦西里·洛扎诺夫认为,听别人讲话要能听出“弦外之音”,因为这是“灵魂的言语”。而“阅读也需要听声音”,“只有谛听说话的普希金的声音,体会一个活着的人所有的语调,才能与普希金产生共鸣”。因此,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被堆积如山的注释所淹没的科学院版普希金全集和“加上了粗制滥造的插图和形形色色的学术集市”的温格洛夫主编的《普希金文集》,认为“他们无疑是把抽屉里的灰尘倒在了普希金身上:他全身是灰尘,全身是累赘。他形象和灵魂的主要特征——惊人的简洁和朴实消失在版本的形象和外表中。”他甚至挖苦说,注释者跟普希金没有共通之处,犹如狗熊跟达吉雅娜没有共通之处一样。

应该承认,洛扎诺夫提到的两种版本是最具权威性的普希金作品集,它们的编写班子都是由赫赫有名的普希金研究学家组成。科学院版全集的编辑委员会由马克西姆·高尔基挂帅,温格洛夫主编文集的编写者中有С.邦迪、Ю.奥克斯曼、Б.艾亨巴乌姆等人。这两部作品集对普希金研究是完全必要的,非常有益的,事实上它们本身就是集体研究的重要成果,并为普希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研究是一回事,阅读却是另一回事。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版本不宜有过多的注释,在这方面,刘湛秋译《普希金抒情诗选》就做得较好。他在《译者的话》中认为,注释破坏读诗的情绪,“注释所造成的停顿等于把完整的情绪割成了碎段,使人难以忍受。”这话不无道理。试想,如果给《致凯恩》或《给娜塔莎》加上一连串注释,那优美的韵律和节奏还能保存吗?诗还能读得下去吗?

普希金娜的回归

莫斯科阿尔巴特街53号是普希金的故居,1831年俄历2月18日,俄罗斯第一诗人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女冈察罗娃结为夫妇(冈察罗娃婚后改姓普希金娜),在这幢房子里住了三个月。为了纪念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人们在故居对面的马路边为普氏夫妇塑造了两尊全身铜像。台座上的普希金在右,他身穿燕尾服,昂首挺胸,眼睛注视着前方;普希金娜在左,身穿一件袒胸连衣裙,右手握着丈夫的左手,一双美丽的眸子也注视着前方。台座正面镌刻着“亚历山大·普希金娜塔丽娅·冈察罗娃”的字样。是的,他们曾经这样手牵手地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也是最艰难的6年时光。

然而,在普希金生前和逝世之后,普希金娜却受到人们的种种误解,寡居7年后嫁给禁卫军骑兵团团长兰斯科伊一事,也遭到人们的指责。在她逝世后,她的墓碑上也只用了“兰斯卡娅”这个姓氏,仿佛她与普希金毫无关系似的。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普希金娜给她哥哥的6封书信被人发现,人们才认识到她对普希金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她的名誉得以逐渐恢复。她的画像开始出现在出版物中和博物馆里,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还专门辟有普希金娜的陈列室。人们多么希望她尽快地回到普希金的身边。故居对面的这两尊塑像表明,普希金娜回来了,她与丈夫仍然手牵着手,满怀信心地朝前走去。

特维尔大街上的两座建筑

特维尔大街是莫斯科最繁华的一条大街,普希金广场就位于这条街上。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普希金纪念碑,它是俄罗斯文化的象征,而普希金本人便是人们心目中的俄罗斯文化英雄。

在广场对面的特维尔大街和特维尔林荫路的交汇处,座落着一幢有着“M”标志的建筑——麦当劳快餐店,它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普希金纪念碑的长椅上总是坐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每逢普希金纪念日,人们常常在这里举行集会,朗诵诗歌。

麦当劳快餐店里也总是座无虚席,有时门前还排着长长的队伍,顾客则大多是年轻人。

普希金纪念碑和麦当劳快餐店隔街相望,和平共处。

在二战后的那些年代里,联共(布)中央把西方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就文艺问题作了4个决议,并批判了两个作家(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以抵制西方文化,结果弄得文艺界人人自危,鸦雀无声,这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荒凉的日丹诺夫时代”。后来,当权者变得聪明一些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废除了40年代的4个决议,不再用批判本国作家的办法来抵制西方文化,而是一方面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一方面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英雄(如普希金),使之与西方文化相抗衡。

特维尔大街两边的景物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人们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波尔金诺的小枫树

波尔金诺曾是普希金的祖传领地,如今它已成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保护区。在一个夏日里,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参观。太阳火辣辣地当空照着,天气十分炎热。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普希金故居附近有两棵小枫树,它们在万绿丛中发出红灿灿的光华,显得特别美丽。这两棵小枫树也许是秋的使者,它们听说我们要来,提前透露出秋的信息。小枫树啊小枫树,你们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波尔金诺的秋天”!这个美丽的夏日里的秋日!

托尔斯泰的平民化实践

列宾画过一幅题为《托尔斯泰在犁地》的油画。据作者在《回忆托尔斯泰》一文中记述,1891年8月里的一天,63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想给一个贫苦寡妇犁地,他由列宾陪同,在马厩里挑了两匹役用马,套上马轭,便来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新村。这位伯爵在地里耕了整整6个小时,一会儿走上高岗,一会儿下到低地。他是那样专心,那样熟练,混和着黑土的汗水顺着脸上的深窝淌下来。而列宾则拿着画册在地里不断跑动,于是就产生了《托尔斯泰在犁地》那幅著名的油画。画面上的“伟大的耕地者”头戴白色便帽,身穿淡青色麻布长衫,腰系深红色带子,前面的白马拉着一张铁犁,后面的白马套着一张铁铧,托尔斯泰走在两匹役马之间,双手扶着犁柄,浓密的长须飘向左颊,遮住了他裸露的脖子。在他身后,有两个农夫正在耕地,背景是田野和森林。这是这位从青年时代起就身体力行地追求平民化的伯爵的又一次平民化实践。

寻访高尔基

下诺夫戈罗德市是高尔基的故乡。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从这里走向“人间”。人们曾以高尔基这个老乡感到自豪,城市也曾一度以高尔基的名字命名。

可是如今,这个老乡似乎销声匿迹了。当我们从彼得堡来到这座城市,出席第四届“普希金与世界文化”国际会议的第二阶段会议时,整天听到的是普希金,看到的是普希金,谈论的是普希金,仿佛这里成了普希金的故乡,而与高尔基却毫无关系。诚然,普希金在这个城市呆过两天,把它列为普希金纪念地是无可厚非的,建立博物馆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为什么要冷落自己的老乡呢?

篇12:论语读后感之三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全力挣扎跳出。而把青蛙放进冷水中慢慢加温时,情况就变了;从冷水到沸水,尽管没有什么障碍限制青蛙跳出,但青蛙会习惯乃至麻木于这种环境微小的变动,直到水温很高,要被煮熟时,它已经无法做出反应了。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要有危机意识。

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危机意识都不可或缺。昨天的辉煌已不是今天的资本,今天的赢家也不是明天的王者。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方能化险为夷;无危机意识者自危,无忧患意识者自忧。作为员工来说,树立危机意识,就要加倍珍惜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不断追求进步。这种危机感体现在对工作的珍惜程度上。危机感强的员工,总会对工作倍加珍惜,他总是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珍惜工作,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危机感,自己的.位置就有可能被别人替代,自己不珍惜工作,就如同冷水中的青蛙,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险。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必须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当你在一个企业时,至少在你服务的期限内,你必须坚信它的产品和服务是最优秀的,并成为你工作的准则。

《平安心语》第三篇中讲到驱动平安前进的三驾马车:竞争、淘汰、激励。竞争:竞争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内部竞争带来发展动力。激励:通过激发员工潜能,能让员工享受到事业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淘汰:淘汰是进步的动力,每年通过一定比例的末位淘汰,保持队伍的生命力,使平安更有活力,利于不败之地。可见,员工危机感的树立也需要企业的推动,如果企业管理松散,没有合理的激励、晋升、淘汰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有规章制度但不彻底的执行,员工处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会很容易丧失上进心,产生消极情绪,这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企业有了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也就会自觉的树立危机意识,努力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发展越快,进步越大,意味着竞争越激烈,企业、个人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立于不败之地,惟有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创新,不断追求进步,始终保持走在时代的前列。

篇13:论语读后感之三

这本书是尚燕彬和张红梅着的,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样绚丽多彩。

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争斗;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真爱情的讴歌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势力的憎恨等丰富细腻的感情。

走进神化传说的世界,我们还会认识许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和女娲;为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民发展立下大功的燧人氏、仓颌、嫘祖、孔子……

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出于对神话传说故事的热爱,于是我也尝试着写了神话故事《梦神》,我非常喜欢这篇神话故事,常把它拿来读。以后我要争取写出好多故事来,和朋友们一起读!

篇14:论语读后感之三

发布者:李贞发布日期:2013-03-02

在读到《好教师要有童心和爱心》《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两篇文章时,下面这些句子被我重重地勾画出来了:

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看到这些句子,让我想到了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本次期末考试儿子的成绩很不理想,作为教师的我感到十分的难看。于是,从一放假就开始给儿子上起了劲儿。制定计划、列作息表、批改寒假作业、讲题、纠错......想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效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开始几天儿子可能是因为自己有错在先,还能按照要求去做。慢慢地,让写作业开始不乐意了。今天甚至发展到了“你说东,他说西”的程度了,把我气得是脸红脖子粗,最终以一顿“打”结束了学习“苦炼”。

拿起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继续看,突然仿佛看到了“光亮”,心胸豁然开朗。其实儿子的逆反不是从这几天才有的,好像一直都有,只是这一段时间更为突出。

李老师这两篇文章中的这些句子让我对自己行为进行了一下反思,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总感觉给他讲过几遍了,他应该会了。

篇15:关爱(连载之三)

运动篇:

我的运动养生观

1.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证:锻炼能加强体内的液体循环,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有助于清除身体中的废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缺少高质量的休息是造成患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所以熬夜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是糖尿病病人的大忌,一夜酣睡会遏制许多疾病的发生。

2.散步是锻炼身体的最好运动方式:行走是复杂的行为,既协调统一感官和肌肉,又锻炼大脑和骨骼系统。这是天生就会的一招,除了一双舒适的鞋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用花你一文钱,而且受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的运动五原则

1.我进行的大都是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游泳。

2.每日的运动定时、定量,做到持之以恒、规则有序。

3.对任何运动保均持良好心态,且积极主动地去做、去体会领悟。

4.不做举重、拔河等剧烈运动。大部分发病年数较长的糖尿病病人的微循环均有病变,眼底常会有小的血管瘤,突然的暴力运动会造成血管破裂,从而失明。

5.多看相关的书报,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各种运动的方式与强度。

我的一天运动处方

早饭后

1.连续下蹲起立1 5次。

2.平卧床,双足倒踢臀部1分钟。

3.扳指功:两手伸直,将食、无名、大、小、中指依次扳向手心,双手各1分钟。

4.双手交叉按摩脚心涌泉穴100下,并按压1分钟。

5.步行30—40分钟上班:开始时慢,逐渐加快,并尽可能超过前面步行的人。步行时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同时眼睛随远处物体移动5分钟.做叩齿运动20次。然后边走边做健肺呼吸操:先顺式呼吸,收缩腹部,口呈吹口哨状,徐徐吐气,然后鼓腹.用鼻吸气,如此反复进行,1分钟6— 7次;再逆式呼吸,先鼓腹,口呈吹口哨状,徐徐吐气,再收缩腹部,用鼻吸气。每次10分钟。

午饭后

小憩20分钟,步行20分钟,然后继续上班。

下班后

步行30—40分钟回家。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雨暑寒雪每日步行40— 60分钟。

晚饭后

1.全身拍打10分钟。重点拍打足三里穴100下,民间有”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可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消除疲劳,延年益寿。

2.养眼操:(1)远眺。每次远眺 10分钟,目光随物体移动。(2)眨眼。用力闭眼,再睁眼,共50次。(3)运目。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再从左向右。各10次。 (4)摩目。闭目,食指指腹分别按摩太阳穴、睛明穴(位于内眼角)。各20次。(5)熨目。双手掌互相快速摩擦约半分钟,感到发热时迅速按抚于双眼上。20次。

3.健耳操:(1)手摩耳廓20次。 (2)提拉耳尖20次。(3)搓弹双耳垂 20次。(4)双手扫耳20次。(5)双手掩耳20次。

4. 健鼻操:擦鼻,用双手中指摩擦鼻梁两侧二三十遍,使表里俱热。刮鼻,用手指刮鼻梁,从上至下10余次。摩鼻尖,分别用两手手指摩擦鼻尖各10余次。可增强鼻部气血通畅,防治多种疾病。

5.健手操:(1)敲大陵穴(在腕横纹掌侧中点)。用食中指敲打50次。 (2)敲腕骨穴(在手外侧腕前方,三角骨前缘)。用食中指敲打50次。(3)敲后溪穴(握拳时,在小指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处)。用食指敲打50次。(4)叉虎口。两手掌四指并拢,拇指分开,两手虎口相对而握拳,再放松还原,反复50次。(5)叉八邪穴(在手十指指缝中)。两手掌相对,五指分开,十指交叉互握,再放松,按压八邪穴,反复50次。(6)打劳宫穴(屈指握拳时.中指之间所点处)。左手掌伸开.右手握拳,用拳的尖硬处叩打左手劳宫,再换左手叩打右手劳宫穴,各做 50次。

6.叩齿100次,梳头100次(最好用牛骨梳),提肛20—30次。

上一篇:新入职教师一年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理想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