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班主任研究

2024-04-12

刘心武班主任研究(精选5篇)

篇1:刘心武班主任研究

班主任(刘心武)

【思想内容】

《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不可的地步。

《班主任》以接收小流氓宋宝琦为线索,满腔热情地赞颂了忧国忧民,关心青少·

年成长的张老师,揭露了“四人帮”毒害腐蚀青少年纯洁心灵的罪行,提出了清除“四人帮”所造成危害的急迫性,成功地刻画出在“四人帮”的反动路线干扰破坏下长大的一部分青少年的雕象。

《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人物分析】

1.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2.团支书谢惠敏:

·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这在文中“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

·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3.后进生宋宝琦 :

·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

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比较宋、谢二人:

作者把宋、谢作为一起受害的难兄难妹来写的。如果把宋、谢二人比较一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如果说宋玉琦受害很深,那么谢慧敏该是更加一层。因为,当党伸出手挽救她们的时候,宋宝琦已知道自己有错,他自己感到空虚、愚蠢,他可以“认罪”,对于犯错误的事,他是“再也不敢了!” 而谢慧敏则是有错不知错,她“还保持着‘四人帮’揪出前的习惯”,对她存在的缺点错误,一般地指出她是不会“领悟”的。·谢慧敏和宋宝琦一样,同是四人帮反动路线统治的产物,不同的是,他们是两类不同的受害少年,她们身上有许多“四人帮”播下的病菌,病患甚重,但是她们并非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我们应当应着作者“救救孩子”的呼声,像张老师那样,对症下药,引导孩子们注目于更广阔的世界,使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成果 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强有力的接班人。

篇2:刘心武班主任研究

刘心武《班主任》评论分析大 学 毕 业 论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文

刘心武《班主任》评论分析

《班主任》的构思成熟与开笔大约在1977年夏天。那时我是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的编辑。《班主任》的素材当然来源于我在北京十三中的生活体验,但写作它时我已不在中学。出版社为我提供了比中学开阔得多的政治与社会视野,而且能更“近水楼台”地摸清当时文学复苏的可能性与征兆,也就是说,可以更及时、有利地抓住命运给个体生命提供的机遇。

刘心武的作品《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谢惠敏是畸形儿形象,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通过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描写,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

小说《班主任》以接收小流氓宋宝琦为线索,满腔热情地赞颂了忧国忧民,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张老师,揭露了“四人帮”毒害腐蚀青少年纯洁心灵的罪行,提出了清除“四人帮”所造成危害的急迫性,成功地刻划出在“四人帮”的反动路线干扰破坏下长大的一部分青少年的雕象。谢慧敏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

小说中,作者注重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环境的描写(主要写三种类型的少年,这三种人的社会环境略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教育略同,家庭教育不同),阐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文中主要人物谢慧敏出于劳动者家庭,她从家庭教育中受益不浅。她的父亲经常嘱咐她,“要听毛主席的话,要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她遵守纪律,尊重老师,要求他好好学习功课。”她“具备了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劳动者后代的气质。”但是,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那些宣传机器中洒满了“四人帮”戕害青少年的毒计,广播里讲的,报纸上登的都是些被阉割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人向她点明张、姚“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文章”大可怀疑,而梁效、唐晓文之类的大块文章也绝非马列主义的权威论著,她学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的语录,迷信解释领袖思想的文章。然而,谢慧敏被陷入轻信的盲从之中,在她那风华正茂之年,虽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目标,却被“四人帮”害的眼界狭窄,是非模糊。在他看来,无产阶级要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必须时时注意阶级斗争:一切用铅字新排印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信的,凡不是书店出售的、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外国的黄书当然一律又要比中国的黄书更黄了”;那些热衷于传播“文艺消息”喜欢唱新歌的同学是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而那些穿短袖衬衫和那种带褶子短裙的,乃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所以,她对宋宝琦那样的社会小流氓的态度是:“这是阶级斗争,他敢犯狂,我们就跟他斗”;对石红领同学看外国小说很有反感,就连“她非常,非常愿意尊敬”的张老师说《牛虻》不是黄书,她也要瞪圆了眼睛;对一个同学拿了一个麦穗这无关紧要的小事,她的态度也异常坚决:“你怎么能带走贫下中农的麦子?给我!得送回去!”……。

然而,象谢慧敏这样的青少年何止是自己陷入泥坑而罢了呢?作者通过对谢慧敏的刻划,清楚地指出了她的害处更有甚者有三:

第一,在那浓郁的阴云笼罩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时候,“四人帮”及其黑干将层层派驻联络员,以便培养合乎他们口胃的典型,或者说把他们当作石头,要用他们来打人。我们不是目睹了许多这石头打人的现实吗?当然,作者笔下的谢慧敏“单纯而真诚”,“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对他们(“四人帮”之流)的‘教诲’并不心领神会”。但是,做为一个班级干部的行动势必要影响一些人,在她们的集体中不是有按她的意愿办事的意味吗?——“班上只有宣传委员石红才穿那种带小碎花的短袖衬衫,还有那种带褶子的裙子”,“读没推荐的书,不怕中毒吗,现在正在反腐蚀,咱们干部可不能带头受腐蚀呀!”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她自己陷在泥坑中,还不让别人走上干路,如此下去还有多少能大胆走路的人呢?

第二,按党的教育方针应当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谢慧敏有较高的个子,健壮的身体,却不能成为体育健儿(在这点上她和宋玉琦没有什么区别),她“除了随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占去的精力和时间太多了”,因此,“她功课中平,作业有时完不成”,“倒也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谅解”。不难设想,如果“四人帮”得了逞,非但我们的科学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就是活蹦乱跳的儿童,也要呆板僵化,生活无趣。

第三,小说作者是把宋、谢做为一起受害的难兄难妹来写的。如果把宋、谢二人比较一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说宋玉琦受害很深,那么,谢慧敏该说是更加一层。因为,当党伸出手挽救她们的时候,宋宝琦已知道自己有错,他自己感到空虚、愚蠢,他可以“认罪”,对于犯错误的事,他是“再也不敢了!”而谢慧敏则是有错不知错,她“还保持着‘四人帮’揪出前的习惯”,对她存在的缺点错误,一般地指出她是不会“领悟”的。显而易见,做这种人的思想转变工作将是我们艰巨的任务。

谢慧敏和宋宝琦一样,同是四人帮反动路线统治的产物,不同的是,他们是两类不同的受害少年,她们身上有许多“四人帮”播下的病菌,病患甚重,但是她们并非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我们应当应着作者“救救孩子”的呼声,象张老师

篇3:读刘心武红楼有感

因为要写评论文章,我想我有必要认真的阅读刘心武先生的红楼相关著作,由于资源有限,我仅认真翻阅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刘心武所续四十回,观看了全集刘心武的《百家讲坛》。

在此,我给出我的总体态度:刘心武所续红楼梦与我心中经典相去甚远,但是其穷其心血钻研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观看他的《百家讲坛》的时候,刘心武谦逊的姿态让我肃然起敬。不论质量如何,一个热爱红楼梦的人,做着他热爱的事,是万万谈不上亵渎经典一说的。刘心武主要的学术方向是在“探佚”、“秦学”,他找出曹雪芹“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蛛丝马迹,批驳高鹗续本,试图靠近曹雪芹的愿意,情节安排煞费苦心,对原书伏线进行了精心梳理,大抵也算得“十年辛苦不寻常”了。但正是太专注于自己的探佚,太在意自己的成果,导致他的续书有“生拉硬套”之嫌,似乎努力把自己的毕生所得都强调一遍,但探佚只是一些细琐的东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并没有把握到曹雪芹的精华。且看“苔米”开的如何:

(一)语言生硬,文法苍白,用字不严谨。

1.出现宋人语言。在八十九回,贾琏私访审案之官,说:“只求仁兄遮掩则个。”第一百零四回,宝玉对贾敕说:“伯父莫勉强我则个。”在八十八回,薛宝钗对薛姨妈说:“我过门后离得凭近,相互照应实在方便”

2.男性使用女性语言“也是有的”。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只有贾宝玉使用过。但宝玉经年混在姐姐妹妹中,说话腔调这样也不足为奇;在高鹗的续书中,只有女人说过这话,再没有男人说过;在刘续本里,贾芸一人就在八十四回讲了两次。对比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写贾芸与小红的爱情,贾芸一次也没有说过这话;在九十一回,写忠顺王在左思右想的时候:“那圣上对元妃一时冷淡,也是有的„„”这就像甄嬛传里“也是极好的”这种话,皇上王爷是断断不会讲的。3.经常出现“哩”,这个语气词读来甚感不习惯。4.称谓问题很多。不符身份和先前人物性格。

袭人称王子腾为“舅舅”,以袭人的身份和谨慎态度,她一定会称呼王子腾“舅老爷”;

周瑞家的称呼薛姨妈为“姨娘”,她怎么能这样称呼薛姨妈呢?她称呼赵姨娘、周姨娘为“姨娘”还说的过去,她应该称呼薛姨妈为“姨太太”。

87回里:贾蓉对贾蔷说话,:“„„哄好皇帝老儿„„父亲并那府琏二爷宝二爷„„赦老爹„„政老爹„„”。“皇帝老儿”令人大为吃惊,前八十回说到皇上都称什么啊?是“圣上”。并且,口口声声“赦老爹”“政老爹”深觉不妥,放着一贯的称呼“大老爷”“二老爷”不用而去模仿冷子兴的口吻?

“凤姐道:‘„„ 如今可到那里找林如海那家去?’”凤姐放着现成的“林姑父”不叫,倒要直呼其表字,恐怕不妥。

贾琏对薛蝌说:“„„二老爷,你姨父,虽未免官,也正丁忧中,„„”称呼累赘,一般没这么说话的,除非所说之人较生分,可能引起歧义才会这么说。

第89回,贾珍对贾琏说:“你父亲并那邢夫人„„”语气不妥,似仍以“大老爷大太太”为宜。

贾琏对贾珍说,我们“荣国府”你们“宁国府”等语也很别扭,不及以前总说的“西府”“东府”顺溜。贾珍口称“政老爷”亦不妥,理由同前。

邢夫人对儿子贾琏说:“我先去你住的地方„„”很别扭,一般人通常都说:“我先去你那里„„” 第93回,贾芸说“那贾宝玉„„”称呼不妥,以前一直称作“宝二爷”或者“宝叔叔”。

第94回,薛蝌对宝钗说“你哥哥你母亲,昨日相继过世了„„”称呼不妥,应称“大哥和伯母”或者“蟠大哥和伯母”为宜。

卫若兰欲和湘云吻别,说“让我香一个吧。”特别突兀离奇。5.其他

二十五、第101回,板儿为赎巧姐,向李纨、贾兰借钱,纨、兰冷酷无情、面目狰狞,不仅不借反恶语相加,令人难以置信。唯一依据就是红楼十二曲中《晚韶华》中有一句“也须要阴鸷积儿孙”,显然证据不足;至于“狠舅奸兄”之奸兄,是否就是贾兰,红学界争议很大。如果一定要定义在贾兰身上,也须得一些过渡情节,突然间就让纨、兰翻脸不认人,让人难以接受。

二十六、第104回,贾宝玉到金陵祭拜祖墓,拜了贾源贾演贾敬贾珠等,此时应有贾母之墓,不该漏掉。

二十七、第104回,妙玉为救宝玉,委身忠顺王爷,以此来照应红楼十二曲中“风尘肮脏”,似不妥帖,所谓“风尘肮脏”应该是好了歌注解中的“流落在烟花巷”更恰当。

二十八、第108回,贾宝玉突然撇下史湘云独自归隐,无因无由,过于突兀离奇,也不象宝玉做派。

(二)“真事不隐”和“假语不存”

首先,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就明确宣告,《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假语存”的书,书中甄士隐、贾雨村两人,就是为此用谐音命名的。刘心武自己也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照理,续书应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可是恰恰相反,在不少地方,他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例如秦可卿的身世问题,本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周汝昌在“评红”文章中早有揭示。现在,刘心武把周汝昌的考证成果搬到他的续书中,就把曹雪芹在十三回以前的“真事隐”翻为“真事明”了。这样,同一个人,一部书里就出现两次交待,而且是两种不一样的交待,这显然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作原意的。

其次是真和假、有和无的问题。这个问题,曹雪芹在书中同样有明确的说明。如太虚幻境的对联上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就告诉我们:太虚幻境是虚拟的,是假的,是没有的,不要把它当成真的了。他又告诉我们,“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是荒唐的;“灵通宝玉”、“绛珠仙草”之类从女娲补天延伸出来的故事,是“又向荒唐演大荒”,都是不可信以为真的。有了这些提示,我们在续《红楼梦》的时候就应当去思考荒唐里边的潜台词了——都是寓言性质用来作隐喻的,不可视为实有。刘心武的续红楼梦,在这个问题上又弄反了。例如,他把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当做真的,而现实生活中富有的矛盾斗争都看不见了,结果就把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演变成“神仙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意在演绎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和斗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自主婚姻的代名词;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则是强加在他俩头上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

最后说一说,行刺圣上这一节。《红楼梦》第一回怎么写的?“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中亦有语:“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是啊,“毫不干涉时事”,“不敢干涉朝廷”,书中说的多明确啊,那为什么还会有行刺圣上一说?即便是有,能写的这么明白吗?况且还有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于情景描写。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就写明了《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假语存”的书,而刘先生续的红楼梦却在不少地方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从而将曹雪芹的“真事隐”翻成了“真事明”,如此怎么看都不像是续书,倒像是考证文。

(三)风格难续。

先说风格。续书不是揭秘,讲真故事也要按曹雪芹的风格讲。原书的妙处,艺术上最出类拔萃的地方,就是对人类微妙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妙玉的描写。曹雪芹在这个时候没有旁白式的交代,而是通过对神态、动作、语言等传神的描写,让人感觉得到妙玉对宝玉那种似有似无、不可琢磨的情愫。毕竟人非草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难免流露出内心情感。但这种男女间的复杂情感微妙之极,只有内心极其丰富细腻的性情中人,同时又是最高明的文字驾驭者才能传达出来。在细细思量中,读者会品位一种朦胧的、奇妙的阅读美感,领略到极高的、真实的艺术享受。而刘心武在续书的一百零五回是这样写的:“妙玉进贾府大观园后,为何格外厚待那贾宝玉,因他从宝玉的谈吐做派中,设想出了离别后的陈也俊那应有之品格;且他从冷眼旁观中,窥破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那悖与名教的彻腑情爱,他对之艳羡已极;表面上,他心在九重天上,视人间情爱如污事秽行,其实,他常常忍不住将那贾宝玉当作陈也俊的影子,对之别有情愫;又比如说斥责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心中想的是:宝玉对你那样痴情,你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实在该败一败你的兴头。”我以为,即使刘心武的研究成果正确,妙玉果真为宝玉而死,曹雪芹笔下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直白的文字。

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这在第一回宝黛下世时的曹雪芹就有交待,前书有一回黛玉还纳闷自己哭的次数没少,怎么泪竟少了,可见并不自知还泪。每每读到这里,读者心灵都一颤,可怜黛玉一生的还泪苦旅,感慨他时日无多还不自知。曹雪芹这样写,艺术感染力强,传达信息量大。而刘心武写道:她的泪是红的,紫鹃接在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就变硬了,成了红色泪珠子。黛玉还对紫鹃说:“我的泪是还给一个人的,如今还完了,不欠债了。”这种揭秘式的直白写法,实际上没有遵从曹的原笔原意,毫无意趣,味同嚼蜡,乃刘心武续书中的第一大硬伤。

(四)情节生硬、死法离奇。

在高鹗所续的《红楼梦》中,第九十回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接连三回书,一步步把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的斗争推向了高潮。第九十六回写到宝玉病了,黛玉去探,问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寥寥数语,情意绵长。临终,猛听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这便是高鹗的悲金悼玉,字字悲天呛地,十分深刻动人。

刘先生续书读起来那个惊心动魄,实在不像是《红楼梦》,更像是一部传奇,一部演义。更可笑的是黛玉之死。他写道:“那时一轮冷月倒映在水塘中,那黛玉站在塘边,望那天上月,望那水中月,良久,转过身,从容解下腰上那嵌有青金闪绿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树的树枝上„„,她用‘玉带林中挂’告诉人们,她是从这个水域里消失的。„„她一步步走进水中„„当水深到她腰上时,忽然她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落在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多么奇幻啊!的确,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但也不能这样描写她的死亡啊。秦可卿也是天上的仙子,而且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可曹雪芹并没有过多描写她是怎么个死法,只说她是病死的(虽然秦可卿之死颇有疑点),即便写她给凤姐托梦有那么点玄幻,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看薛宝钗之死。刘心武写道:那天大雪,又闻雁鸣之声。麝月道:“天降大雪,何来雁鸣?”宝钗道:“可知是吉祥福音,宝玉要归来了!”宝钗要出门观看,麝月紧扶着她,略行几步,宝钗仰头朝天上眺望,就在那一刻,胸痹发作,麝月只觉她身子沉重起来,扶托不住,连自己一起倒下。那宝钗一倒,发髻上金簪掉在厚雪中直插朝天,闭目咽气,„„那宝钗香魂已经出窍。麝月等三人将宝钗连抱带抬送至房中榻上,彼时两只秋后陨落在花棚中的玉色蝴蝶,忽然苏醒过来,从气口飞出,在宝钗头上蹁跹。麝月等惊奇不已,那一双团扇般大的蝴蝶,随即从风斗中飞了出去。就这样薛宝钗化蝶归天了。

刘心武这样理解宝黛钗三者关系是很出人意外的。曹雪芹对这三个人有两句判词,即“玉带临终挂,金簪雪里埋”。按常人的理解,宝玉虽与宝钗结了婚,但他的心始终挂在林黛玉身上,薛宝钗是得不到宝玉的爱情的。现在刘心武把这两句判词分割了开来。“玉带临终挂”,是黛玉把自己的玉带挂到林中。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她是从这里消失的。“金簪雪里埋”,是宝钗临死把金簪直插在雪地里,与宝玉无关。

这样,不但红楼梦应有的积极意义荡然无存,读来连一点意趣也没有了

篇4: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有20余年,他通过原型研究、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的内容,在探佚的基础上,试图复原出曹雪芹后28回的大致面貌,完成了这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内容梗概

作家刘心武举七年之功,根据各类探佚成果和丰富的`想象力,重续《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推出新书《刘心武续红楼梦》,首印100万册,将于4月由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

《人民文学》杂志第四期也将在杂志上同步刊发《刘心武续红楼梦》。

作品目录

第八十一回 中山狼吞噬薄命女 河东狮吼断无运魂

第八十二回 睿探春安民止谣诼 达宝玉婚礼赠麒麟

第八十三回 史太君失语难瞑目 金鸳鸯守志宁玉碎

第八十四回 倪二哥庙会遇知音 冷三爷村肆警旧雨

第八十五回 玻璃大围屏酿和番 腊油冻佛手埋奇祸

第八十六回 暖画破碎藕榭改妆 冷月荡漾绛珠归天

第八十七回 司棋殉情殃及池鱼 椿龄抗旨远走双飞

第八十八回 勉为其难二宝成婚 准折坎坷枕霞吹笛

第八十九回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第九十回 忠顺王奉旨逞威风 静麝月好歹避微嫌

第九十一回 蒋玉菡偏虎头蛇尾 花袭人确有始有终

第九十二回 霰宝玉晨往五台山 薛宝钗夜成十独吟

第九十三回 甄士隐默退贾雨村 甄宝玉送回贾宝玉

第九十四回 蘅芜君化蝶遗冷香 枕霞友望川留余憾

第九十五回 卫若兰射圃惜麒麟 柳湘莲拾画会婵娟

第九十六回 潢海铁网山虎兕搏 樯林智通寺香魂断

第九十七回 宁国府旧账成首罪 荣国府新咎遭彻抄

第九十八回 憨宝玉拘入狴犴门 顽贾环收进养生堂

第九十九回 妙玉守庵从容镇定 凤姐扫雪痛心疾首

第一百回 狱神庙茜雪慰情痴 锦香院云儿护巧姐

第一百零一回 刘姥姥报恩如涌泉 芸哥哥仗义勇探庵

第一百零二回 傅秋芳妙计赚令牌 红衣女巧言阻金荣

第一百零三回 靛儿弃前嫌护灵柩 卍儿释新怨守绝密

第一百零四回 哭向金陵凤姐命断 泪别祖茔宝玉自首

第一百零五回 瓜州渡口妙玉现身 金山寺下悍王殒命

第一百零六回 麒麟邂逅中秋联诗 骁骑相撞寒露喋血

第一百零七回 饥怡红寒冬噎酸齑 寒枕霞雪夜围破毡

第一百零八回 神瑛顿悟悬崖撒手 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人物介绍

林黛玉:沉湖自尽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他把第一女主角林黛玉以沉湖自尽的方式“写死”了。刘心武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许多伏笔,比如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联到最后两句时,湘云出口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则为“冷月葬花魂”。

“就像‘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花魂’自然是黛玉的象征,该句为黛玉沉湖留下了伏笔。”刘心武以此为切入口,找到《红楼梦》中诸多事关“黛玉沉湖”的伏笔,最终断定黛玉为沉湖而死。

薛宝钗:染病而亡

《红楼梦》的第二女主角薛宝钗,则是染病而亡。刘心武写到——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后,贾府随即走向衰败,而贾宝玉的心又不在薛宝钗这里,薛宝钗面临内外交困,最终心力交瘁染病而亡。

史湘云:一路行乞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角色不容小觑。而刘心武现在推断的结果是——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但卫若兰短命,临死前又将史湘云托付给了贾宝玉。两人一路行乞,不断遇到好心人收留,后两人竟一夜白头,算是白头偕老,但最后与贾宝玉一起观海棠,贾宝玉顿悟撒手人寰,恢复神瑛侍者身份回归天界,留史湘云一人在人间

贾宝玉:回归天界

史湘云死后,贾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这是刘心武在新书中为贾宝玉设置的命运,在这一回中,刘心武写的章节回目为——神瑛顿悟悬崖撒手,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妙玉:同归于尽

妙玉一直是《红楼梦》中刘心武个人最喜爱的女性角色,他还专门写过中篇小说《妙玉之死》。这次续书,基本按他当年的小说构思,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为掩护贾宝玉,妙玉选择和忠顺王同归于尽。

王熙凤:不堪侮辱

篇5:刘心武续红楼读后感

前两天,看到了一本书《刘心武续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零八回,就买来了看了下,觉得还不错,这本书真正的把曹雪芹红楼梦的真实结局再现了,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笔法上虽然模仿曹公的笔法生动的写了出来,但是还是有点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必竟是现代人去写古代人的东西,是不能到那种境界的。不管怎么说刘心武先生还是做了,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中脂砚斋和畸笏叟的书评和前八十回中的“草蛇灰线线,伏延千里”的伏笔,大体写出了曹雪芹的真实结局。红楼梦做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研究人员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书,现倔流传于世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是高鹗、程伟元续写的后四十回,许多红学家都认为那不是这续写的后四十回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中,就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黛玉之死的.那一章节,那一回的回目是暖画破碎藕榭改妆冷月荡漾绛珠归天,并不是在一百二十回通行本里的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回目,在刘心武的回目中有就有了献花雪芹的原意在里面,冷月、绛珠,这两个词在前八十回中曾出现过,绛珠这词曾多次出现,说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幻化成了人形,下世为人来还好神瑛侍者的情债,这就充分说明黛玉本不是凡人,好坏宝玉也不是凡人,黛玉的离去必定是壮美的,而不是像凡人一样焚稿断痴情。冷月一词好是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中秋联诗中黛玉联的最后一句“冷月葬花魂”中出现的,面刘先生的黛玉归天的情节也亦设在了凹晶馆的水域,黛玉沉湖仙遁。仙遁只有天上的仙人才会仙遁,那是何其的悲壮。还有一个情节就是王熙风扫雪拾玉的情节,好多都说那是拾的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其实不然,那是拾的前八十回中提到的一个叫良儿的丫头在贾母房中丢失了一块叫“马上封侯”的玉,后被撵出了荣府,其实这玉并没有丢,面是在箱子底上了,后被忠顺王府的人抄家时不小心遗在了贾母到王夫人信处的夹道中,那时的风姐已经不是荣府二奶奶了,平儿取代了她,她只是个通房大丫头了。

这部书写了很多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留下伏笔的结局,看了后才体会到为什么曹雪芹对后二十八回的书稿遗失那么的惋惜。我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她人生的三大憾事:一、鲥鱼有刺,二、海棠无香、三、红棂梦未完。前两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人力不可挽回的了,但是第三件还是可以的,现在不就有人做到了么,虽然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但是也是按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写法写的,也算是可以弥补一点点遗憾了,如果张爱玲泉下有知,她也稍稍可以瞑目了。必竟这世上她就只有两个遗憾了。

上一篇:八2班小组学习计划安排下一篇:宪法日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