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2024-04-24

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精选9篇)

篇1: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高一说课稿《面对经济全球化》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前面第十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具体表现,又是下个框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所以本课内容既是前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又对下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现全球化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的了解,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德育功能。只有准确理解,我们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感知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

但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地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这就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教法、学法及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传递的促进者。因此,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2.学法:

通过合作学习法、自我探究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课件的视觉,听觉效果,将视频、图片、数据等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觉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本课从美国记者萨拉的`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试验入手,选用中央电视台“探究发现”“绝对挑战”“梦想剧场”三个板块的模式,用视频、图片、数据与材料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提问——交流讨论——形成理念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表现、载体,进而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这种设计富有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流程框架】(略)

【导入新课】背景显示中国玩具照片 视频播放《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片段。

[设疑探究]:

1、通过观看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一家受到了哪些影响?

2、除了玩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3、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4、假如没有了“洋货”,我的生活会……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通过视频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玩具的的例子引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国际品牌有哪些,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入本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探索发现”

篇2: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的设置,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辨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又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可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篇3: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教师自我反思的缺乏,是对集体备课的最大浪费。为了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我们教研组扎扎实实开展了“同课异构促有效教学”的专项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状况、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听课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总结,: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双方都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所收获。

本学期我校政治教研组邀请了资深教师史老师和非常年轻的金老师,分别在高三(8)班和(9)班就“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一内容为全组教师上了两节同课异构课。这次教研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

[课堂片断一]关于图表类主观题的讲评

一上课,两位教师就对学生上一次练习中的一道图表题进行了讲评。

金老师在分析题例时,十分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首先她带着学生回顾图表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看标题,读懂图表涉及的中心内容;第二,针对图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相应结论;第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升华;第四,提醒学生关注图表间的联系。然后再请学生提供答案,其他同学一起来给予完善。金老师语言亲和,感情投入,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举手发言非常踊跃,一个同学讲完之后,立刻又有其他同学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史老师则先是向学生说明这道题目全班的得分情况,然后指出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只是简单地进行指标比较,缺乏专业术语的总结提炼,不善于分析图表间的关系,等等。接着,史老师请一些得分较高的同学介绍他们答题的思路和组织的答案。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之精彩展开。

同样的一道题,两位教师的处理各不相同。金老师的方法是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讲评时采用的常规方法,金老师在宏观上把握得比较好,中规中矩,面面俱到,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史老师的方法显然更能切中要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的薄弱之处多讲、细讲,集中“火力”攻难点;介绍全班得分、请高分学生介绍答题方法,一方面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成果共享。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应该秉承的理念吗?高三政治习题讲评课如何上才更有实效,如何举一反三,史老师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片断二]知识体系的构建

金老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由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学生照此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史老师则是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列出本课内容的框架体系,并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呈现。然后再请其他学生上台进行修改,教师适当点拨,直到基本完善为止。

两位教师都非常注重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体系。应该说,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这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两位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虽然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但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金老师显然是课堂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乏质疑与创新的能力。

在史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提高。

当我们一味地指责学生为什么老师讲了N遍依然不会的时候,当我们纠结于为什么高三学生还读不懂材料、还不会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时候,当我们焦虑学生在面对新颖试题前总表现出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到底给了学生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对于一些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快速积累知识,效率也更高。

[课堂片断三]如何突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教学难点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寥寥数语,如何让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真正理解书本上这段凝练的陈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

高三政治备课组落实集体备课,史老师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网络收集了三个案例材料来尝试突破难点。

案例1:2013年我国前三季度出口现状

两位教师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法:案例1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学生马上运用图表题的解答方法,得出结论:案例反映了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一般性产品比重较高但增长速度较慢,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少但增长速度较快;我国应该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两位教师都及时点评并表扬学生:不仅能对图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能从中提炼得出结论,值得赞赏。

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板着脸,经常对学生进行批评,就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多激励始终都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

案例2:2012年全球福布斯排名前五名及福布斯全球品牌100拥有量

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而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

不约而同,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材料的内容感到震惊,教室里一片感慨声。

金老师提问: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把它作为一道材料题,很快就给出了结论: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打得响的品牌。因此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金老师立刻提醒学生:要有打得响的品牌,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而我们国家也已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上节课刚刚讲过的内容。

史老师则提问:读了这个案例,你有些什么想法?待学生思考后,史老师请学生谈谈看法。学生把它作为一道材料题,很快就给出了结论: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打得响的品牌。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史老师接着追问:名牌产品要具备哪些品质?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得很快: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史教师并没有就此进行总结,她还在等待。有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有学生跟上: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等学生充分发表了意见,史老师才对此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提升。

史老师的课堂等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会,等待学生自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待学生把前后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周密思考,等待学生思维的拓展,不仅思考“是什么”,还尝试多角度去思考“怎么办”。教学需要等待,在等待中学生的智慧火花才会迸发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急急赶路,看上去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则却是浮光掠影,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等待是一种教学智慧。

案例3: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进料加工比重提升。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分工格局,开始从加工装配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

金老师直接点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转型升级”,然后与学生一起根据材料来探讨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应如何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最后得出结论: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史老师则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案例3主要说明的问题,并分析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该怎么办?史老师提醒学生:概括要抓中心词、关键词。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制造业”“服务业”“加工贸易”,这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此,教学难点基本突破。

如果说案例1和案例2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那么案例3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对尚处于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有点大。史老师的课堂安排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学生人人在思考,人人有话可说,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对课本的深刻理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答题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金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洋溢,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但仍然显得比较直接,让人感觉有点太过急躁。然而就在大家对此感觉有点遗憾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金老师课堂上峰回路转的精彩一幕——有多名学生主动上讲台进行交流与分享。而在交流分享环节,看得出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至此我们才明白,金老师的课堂上,前面的“快”是为后面的“精彩”留下时空啊!

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正是年轻老师比较欠缺的;而年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激情教学,可能是老教师正在逐渐失去的东西。新老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我们说,即便都是年轻教师,“同课异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年轻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样能彼此受到启发,促进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并不是说我们是在“单打独斗”,而是凝聚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的力量支撑教师,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和教学特色,从而相互切磋,实现教学上的“双赢”和“多赢”。作为听课者,我们从两位教师思想和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难以体会和感受到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就有这种功效,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能分享到思想交换的喜悦。

篇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经济发展成就,我国也逐渐开始走出贫弱的阴影,日渐富强,并重新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规模,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的过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顺利的发展并深化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建设成果,因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较深,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1.经济风险性加强,民族经济的发展威胁较大

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让中国的民族经济能够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市场中获得锻炼、吸取经验,也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发展风险,威胁着我国本土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较少、科学技术水平较国外相比较差、资金融通不够流畅,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而国外各种垄断行业更严重压迫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受到较大的冲击。

2.对我国的政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来推动的,这就使得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带有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印记。我国也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西方价值理念与政治意识等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发展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而我国现阶段一些让人崇洋媚外的言论与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我国要想取得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这就使我国不得不做好面临西方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原有价值体系的冲击的准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抵御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

3.对我国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时必然可以通过进口的方式来使我国的能源与资源紧缺的现状得到缓解,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西方的先进国家为了提高其本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会将许多污染高、耗能高的产业转移到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加大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加恶劣的污染危机,加大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取得成就与对外开放态度

1.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规模提升明显

自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就获得了世界的瞩目,无论是从对外贸易质量上还是从对外贸易数量上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都赢得了世界人的称赞。除此以外,我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质量还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为以后的对外贸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对外开放意识增强,国内的社会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之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阻碍,但是我国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渐变得越来越机智,不仅在开放的意识上更加理性,而且开放意识也明显增强。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与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社会工业、农业、民生等体制也逐渐完善,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法律制度等也越来越完善。

3.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我国已经重新站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社会不仅获得了话语权,而且话语分量也越来越重,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发展大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稳定。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只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把握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的型与新古典经济学反思[J].北大经济研究中心,2012,14(6):56-59

[2]张幼文.从开放战略向不战略的升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J].小经济评论,2010,13(2):23-26

篇5:面对经济全球化说课稿

上(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的第一框就阐释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双重影响,为第二框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打下基础,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只有认清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一的学生已经感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对这一问题也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缺乏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做到刻意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性看待经济全球化。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经济全球化,培养学生辩证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关键在自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详细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美国品牌耐克的生产过程引导出耐克的设计、生产、销售是在不同国家完成的,体现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特色,由此导入新课――面对经济全球化。

这样的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这个环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我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学生所接触过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以及你所知道的在外国畅销的中国品牌产品,由此思考: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学生通过结合教材与我的归纳总结,得出: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趋势。对其含义要把握两点:

①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

②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已经是一种趋势,一种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学生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了认识之后,我会出示iphonex预售秒光的案例,请他们思考:

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产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贸易全球化:指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贸易全球化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资本全球化:指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我的教学重点也由此得到解决。

接下来我会请他们列举自己所知道的跨国公司的名称,由此引导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过公司。

3、跨过公司的含义与作用?

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在学生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后,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思考: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证。

企业的营利动机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微观基础。

技术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经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对经济全球化有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我会请学生围绕“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展开辩论赛。在辩论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学生各自的观点进行总结。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总之,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由发达国家掌握;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

通过组织辩论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难点也由此得以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课程的尾声我会进一步引导,发展中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在此环节我会请他们以前后4人一组用10分钟的时间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必要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经过合作探究得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这样的巩固提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点,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作业:课下找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相关例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

篇6: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所说的课题目是 经济全球化的时间,本课是高一历史专题八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课件 必修二。本课概述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经济化的本质认识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辩证地看待全球化。)本课的 教 学 重 点 是 1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情况。)

教 学 难 点是 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深刻的含义。(对经济全球化利弊的了解不仅要知道其利弊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 情 分 析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的世界史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查找材料和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2从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及行为来看学生的兴奋点仍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

教 学 目 标

1知识能力 识记和再认关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利弊。

2过程与方法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贸进行问题探究总结归纳其作用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世界贸易组织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及现实意义。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参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根据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及高、初历史教学的区别和教材的要求从知识的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等方面确定。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新 课:通过在课件演示“三星、西门子、耐克、肯德基的标志”提问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我们都买得到说明了什么问题 ?

思维拓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激发和诱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讲 授 新 课

一、共用一个规则

用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习提示。

课件展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状况和关于“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内容。

设问1: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何作用 ? 让学生概括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我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肯定然后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对这个问题解决让学生了解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发展和作用等重点内容。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参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二、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第二个环节—中心探究集中讨论和交流 : 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几何挑战又几何?

课件演示2001年11月9日—1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关于中国加入WTO的情况。在授课之前我的布置学生查找与课题相关资料并将学习成果带到课堂上分享。

我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肯定增强其自信心。然后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一问答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比一下入世前后自己身边的变化帮助“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影响和作用”的重点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并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与别人分享成果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组际交流各组选出1—2名代表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动力是什么?《跨国公司、科技、人才》

课堂设问: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你能概括出其动力吗?

用多媒体演示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等跨国公司的商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在此情景下引导学生明确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表现经济全球化不仅集中在金融和贸易领域而且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事例有机地结合课程资源——“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激活思维以达到历史与现实、课外与课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析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实现新课程理念中所要求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析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第四个环节——教学模拟:教师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让学生就“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弊”组成正反方。利为正方弊为反方。运用自己课前收集的材料结合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资料进行辩论。

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总结

(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形成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的技巧养成仔细、精确的品质。)

巩 固 总 结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由区域集团化向全球化转变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同时最终完全有可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叁与中谋求发展。(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课 后 探 究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这种开放式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地去观察、体验、调查、质疑、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使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得到发展实现历史的社会功能。)

篇7: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课稿

1、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国的对策,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篇8: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2008年的次贷危机进而导致的债务危机, 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的, 无论是冰岛这个国家的破产, 还是希腊、爱尔兰的债务危机, 其中无论是危及的人数还是导致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根据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估算, 次贷产品及其证券化后形成的各类金融产品可能发生的损失最大将达1420亿美元。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2009年世界贸易额下滑12%, 创出1945年以来最大跌幅, 并超出世贸组织此前预测的10%的下滑幅度。中国也深受其害, 因外需萎缩, 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 出口下降16%, 中国经济陷入了改革开放30来年以来的最低谷。

在危机过后的两年里, 无疑是全球复苏的重要阶段,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列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而与之相对的是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在2010是中国巴西、印度、韩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引领者社会的复苏,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相关数据显示, 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占全球的50%, 贸易量占40%, 外汇储备占7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2011年和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5%, 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只有2.5%, 这也体现了目前经济复苏的不平衡现象的加重。

►►二、中国的对外金融政策

近十几年来的全球经济是在动荡中度过的, 在危机中有着新的发展契机。我们从当前的形势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的通缩困境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威胁共同存在, 这让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质疑。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好机会, 从之前的分析看出来, 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来分析, 我们都有必要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对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予以调整, 促进人民币走出去, 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之后而再探讨在建立上海离岸市场后人民币如何“流回来”, 从而使人民币国际化得以实现。

(一) 建设金融市场

建立起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推广的重要前提, 我们知道海外的人民币持有人, 若想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不可能持有人民币现金或者存款, 而是要购买固定收益债券作为储备资产的基本形态。而作为储备资产一般来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低风险, 二是高流动性。在美元存在贬值的趋势下, 我们需要减持美国国债, 而提倡美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国债, 直接得到用人民币购买的商品及服务, 国债到期时直接偿还人民币资金, 这样中国就完全规避了美元汇率风险。在建设债券市场的同时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也需要进行完善来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与此同时, 我们也需要更多有经验金融机构的参与, 国内的金融机构由于先天的劣势, 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因而在一些国际金融交易活动中缺乏竞争优势, 我们需要国内金融机构也能进一步的去完善。这应该是我国在下个阶段所必须执行的政策安排, 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的完善, 鼓励金融机构作为体系内的关键环节的建设。

(二) 推动本币清算、完善清算网络

目前人民币的试点结算工作已经是如火如荼, 中国银行已经开始逐渐的铺开清算网络, 试点工作到2009年12月底, 已经完成了约为44亿人民币的本币结算额度, 并能够且这一速度还在增加。我们认为, 鉴于上合组织已经有一个为金融合作服务机构, 即上合组织银联体, 成立于2005年11月22日, 成立最初的目标是为各成员国合作项目构建融资框架、提供融资支持。目前主要是银行间的融资和互助。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该银联体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范围, 同时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于金砖国家之中, 形成与上合组织银联体类似的银行合作体系, 以开展本币结算业务。

从目前试点结算的情况来看, 试点企业365家, 虽然境外范围限于港澳和东盟10国, 自去年7月6日启动到今年1月15日, 累计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445笔, 金额累计40.66亿元。其中出口185笔, 金额9.6亿元;进口257笔, 金额31亿元;除了贸易结构, 代理行售出4.5亿元, 买入人民币3.56亿元。境内代理行共为境外参加银行办理了160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 金额为9.25亿元, 而且这种速度还在加速中。

由此可见, 只有建立好清算网络的第一步, 才能为人民币走出去打下基础, 同时, 当清算网络建立完整时, 又会刺激对本币结算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我们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其他配套的机构及相关条件。

(三) 加大资源进口、提供人民币贷款援助

自中国从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 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 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线, 中国在未来对外部石油的需求丝毫没有延缓的趋势, 影响着我国的外交、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笔者认为, 石油的战略储备已经成为我国的必须选择, 由此, 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石油进口可以防范石油海运风险, 提高石油进口安全。由此, 笔者认为, 应该将石油储备战略和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石油进口联系在一起, 提高对中亚国家进口的占比。这种以贷款换取资源 (一般为贷款换石油) 的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 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 根据对我国资源进口量和进口价位, 向上和组织及金砖国家的成员国中较不发达的国家提供不同额度、不同条件的友好援助贷款, 比如南非, 哈萨克斯坦等。

(四) 建立上海离岸市场、完善相关机制

1、建立上海离岸市场

上海市政府经过细致的总结和论证, 决定以发展人民币产品中心为突破口,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由此, 建设上海离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这不仅是我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路径, 而且是人民币“回流”的重要途径。根据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不便, 但它不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在资本账户可兑换前, 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 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管理上, 将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严格分开, 在岸市场可以通过嫁接离岸市场, 吸引离岸本币回流等, 大大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由于目前央行对人民币资本账户的打开和利率自由化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而是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定”;所以我们可以首先模仿借鉴新加坡金融中心的经验, 建立一个离岸市场, 交易国际上主要货币, 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推出去的人民币有回流的需求, 可以允许交易规定的部分人民币固定收益品种;例如, 政府可以在离岸市场发行国债, 企业可发行一定得公司债;而后, 随着资本账户越来越自由, 利率自由化后, 我们可以考虑将国内固定收益市场与离岸市场相对接;使人民币作为可兑换、流通自由、易投资的货币, 也只有这样, 人民币才能作为可以储藏的的货币品种, 人民币的国际化才能完成。

2、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 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非贸易用汇的提前审批, 对资本项目的兑换限制使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和实现缺乏全面性;连年攀升的巨大的外汇储备, 表明了中国己具备较高的国际清偿力;中央银行独立性能已有效实施, 利率机制已向市场化迈进;中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充分接轨, 价值规律将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源配置, 国内价格扭曲将逐步消除。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兑换条件正在日益成熟, 我们正在一步一步迈向目标, 最终走向人民币的国际化。

其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待完善, 应进一步推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中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是钉住的, 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汇率是套算汇率,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形成一个有利于形成市场均衡的国内外汇率水平;与此同时, 又能够保持汇率的波动不大, 并有效地防止套汇和套利,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的问题。

最后,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发展健全的金融体系与法律体系。一种纸币能否胜任世界货币职能, 要求其发行国必须有一个先进的银行体系。货币国际化后, 由于国际上各类大小程度不一的经济金融危机和动荡时有发生, 使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常常面临着外来的冲击。中国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 能够迅速地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予以吸收冲击。与此同时, 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各个主体的交易投资活动有法可依, 不存在监管不到的“灰色地带”, 金融市场才可能健康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对外金融战略当中的重点应该放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扩展海外直接投资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经过近十年的积累, 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主要原因在于无论是和上合组织还是金砖国家的其他成员国之间都缺乏数额巨大、形式多样的金融合作, 这就制约了人民币“走出去”的速度。

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不平衡的复苏阶段, 金砖国家的成立给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无论是GDP的总量还是增速都在新兴经济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在发展上某些指标上领先于一些传统的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就需要在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推动本币清算并完善清算网络, 加大资源进口与人民币贷款援助的量, 建立上海离岸市场并完善相关的风险监察与金融监管机制。这样步步为营, 才能使人民币国际化在良好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摘要: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这几年中, 各个经济体都在平稳的复苏中, 其中复苏的核心推动力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合作加深, 不断形成的区域联盟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复苏的大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对中国在这样的潮流中如何利用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合作契机, 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消除国内受通胀而影响巨大的经济, 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经济复苏,金融合作,金融政策,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Cohen, Benjamin J., The Geography of Mone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韩彩珍.“贷款换石油”——中国寻求海外油源的新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3) :157~160

[3]刘海峰.人民币货币互换与人民币的国际化[J].特区经济, 2009 (12) :67~69

[4]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4) :79~85

[5]田伯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6) :1~3, 45

[6]国际清算银行 (BIS) 网站:http://www.bis.org/

[7]上海合作组织网站:www.sectsco.org/

[8]世界银行 (World Bank) 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

篇9: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说课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流动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在规模上的不断扩大和向纵深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经济技术联系日趋紧密、日益增长”(杨瑞龙,P242),“在当代,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纳入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杨瑞龙,P241)。在杨瑞龙书中,对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虽然没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对这两方面都有比较充分地阐述,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比较准确地把握。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指资本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间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1.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商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流通领域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与增殖,其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能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途径。二战后,商业资本国际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2.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殖。它主要表现为国际间接融资。国际借贷资本一体化,空前活跃了借贷资本的国际流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國际信贷市场迅速发展。(2)融资规模急剧上升,债券类别结构、币种结构及融资国际结构均发生变化。(3)跨国银行成为借贷资本国际化的重要力量。(4)私人借贷资本急剧上升,国家借贷资本日趋下降。

3.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兴建生产性企业而实现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产业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扩大国外市场的内在要求。(2)是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发展的必然趋势。(3)是新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4)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加剧升级的结果。产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私人对外直接投资额迅猛增长;跨国公司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兼并和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转向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目前在世界上有4万多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境外资产8.5万亿美元,每年对外投资4000亿美元以上,产值占全世界总产值40%以上。在世界贸易总额中60%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控制了70%以上的国际技术转让。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手段的先进、管理形式的创新,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控制力、影响力越来越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一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获得快速发展;也可能让一国快速沦为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殖民地,陷入越来越贫困的境地。

从生产力角度看,总体的正面效应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市场竞争,有利于各国改进经营,降低成本和发展生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扩大国际合作等。其负面效应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往往会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和起支配作用,因而在制定的履行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以积极态度争取公平和互利的制度和规则来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四位(2005年),外汇储备跃升到世界第一位(2006年2月),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002年),总体经济实力已经今非夕比,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4万亿元(2005年12月末),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2006年6月末),资金短缺的矛盾不再是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对外开放政策上,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全球化的双重效应,尤其是在开放中把握好开放度,有区别地选用外资,防止外资垄断国内经济和国内市场,注意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经济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

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被以发展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所代替,冷战逐渐转化为经济战和贸易战,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现。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竞争中一国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更易受到别国的威胁和伤害。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侧重点对具有不同发展水平和价值观的国家而言是有差别的,但也有共同之处,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安全决定于该国政府驾驭全局的宏观决策和调控能力,该国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在世界性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获得所需的资源,有经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等。

当前,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并积极参与其中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焦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所有国家来说都各有利弊,既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和不安全的因素。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仅决定于国家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也决定于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可以通过参与者的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积极应对减少到最低限度。

2.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支付危机;金融风险;产业威胁和产品市场被控制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产业结构、市场占有率、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产生负面效应。

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坚持以下原则:自主原则;利益原则;全球原则;变动原则。与此同时,重视以下关键问题:(1)加快建立“三控式”民族企业集团。(2)参与全球化要争取对半式双赢。第三,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第四,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知识和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发展壮大民族经济。

3.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从多方面去分析认识。

(1)封闭型经济发展国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2)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开放型经济国家都存在经济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因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低端,是最容易遭受外来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具有长期性、多变性和可控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不消除来自内部的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其经济安全问题便会失去立身的基础;如不善于化解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利因素,则其经济安全问题也得不到保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计,解决的出路在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4)国际资本和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控制国际资本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较差,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波动性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化时代,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等同于其具有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发展中国家提高控制能力,出路并不在于其政策是如何优惠,自然条件是如何优越,而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共环境水平。

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都会处于劣势。合理调整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应用合理合法手段保护本国利益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方针。

参考文献:

[1]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菲利普·布朗休·劳德:资本主义与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及人类社会未来[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程恩富:当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瑞龙陈秀山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经济全球化下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分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6

上一篇:家长代表在少先队入队仪式上的发言下一篇:古沛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