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云观导游词

2024-05-26

北京白云观导游词(精选13篇)

篇1:北京白云观导游词

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派十大丛林之一,全真龙门派的重要祖庭,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所在地。改革开放后,白云观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全体道众积极展示道教风采,弘扬道教文化,活跃首都文化氛围,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努力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天长观不幸罹于火灾,后重修改名“太极宫”。元初,邱处机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明初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白云观历史上高道辈出,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宋末元初的丘处机和清中期的王常月。丘处机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创始人,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济世救民的实践,以及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同时代宗教界、思想界代表人物相比较,可以说无出其右者。至元初期,全真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此外,丘处机“一言止杀”的历史更是在文化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宋末元初之际,蒙古骑兵所到之处,轻者大肆劫掠、抓战俘和女人为奴隶,重者屠城,满城人口尽数屠杀。为挽救生民于战火,丘处机带弟子18人历时3年、行程万里,会成吉思汗于大雪山,对成吉思汗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促成成吉思汗下达“止杀令”。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使得中国多少年来的文化、建筑等等诸多方面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白云观发展至清朝,又出现一位为道教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王常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可说也是令全真的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王常月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祖”。

二、爱国守法,注重修持

白云观管委会非常注重道众政治素养的提高,几年来,努力提高道众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参加“和谐寺观教堂”活动,提升道众修为,树立道教良好社会形象。一是抓学习,坚持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的学习制度,组织道众学习时事政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道教教理教义有关内容,逐步夯实道众思想基础。

二是抓培训,邀请宗教部门领导、公安消防部门专业人员、专家学者授课,对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常识、传统文化知识等进行培训辅导,不断提高道众学识。三是抓修持,带头恪守清规戒律,认真组织早晚功课,积极参加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玄门讲经活动,由白云观选拔的道友在两次玄门讲经活动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促进道众自我约束,自我向善。

三、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要,更好的介绍道教慈善群众、和谐社会的思想,组织人员编写、印制善书120余万册,制作光盘20万张,供游人香客参观游览时取阅。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济世利人,在管委会的倡导下,从下半年开始,白云观道医馆为患者免挂号费,为贫困群众免治疗费,为特困人员免全部费用,得到多方赞誉。9月,白云观两个陈列室开放,一些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供观众免费参观。近年来,管委会与香港青松观联系,组织道众书写道教经典语句,印制挂历、台历,赠送给信众香客,受到普遍欢迎。,白云观积极配合西城区政府举办“白云杯”太极拳(剑)第二届邀请赛,选派白云观道长示范表演,为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激发尊道贵德、互敬友爱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白云观管委会还带领道众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为汶川、台湾、玉树、舟曲等受灾群众捐款捐物,总计400多万元。

四、开展对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

白云观秉承“济世利人”之重责,以弘扬道家文化为己任,大力拓展道家文化对外的交流和传播。多次受国外邀请弘道传法,受邀赴港澳台等地进行了交流演出。先后两次参加香港举办的道教文物展,展品包括神像、法服、法物、供器、经书和经板等,对于香港各界群众加深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两岸三地道教宫观联谊会是由北京白云观、台湾台北指南宫、香港蓬瀛仙馆共同发起的活动,自20以来,在北京、香港、台北成功举办了三次,对加强两岸三地道观文化交流和联谊合作、促进两岸三地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8年8月,白云观正式成立了“白云观道教经乐团”,先后出版《仙家乐》《白鹤飞》《天尊韵》《玄门日诵早晚课》等光盘。,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行白云观道教音乐汇报演出。乐团还多次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演出。向世界友人展示了道教音乐精华,向世界人民展示道教独特的文化魅力。宣扬彰显了中国道教的优良传统,加强了各国道教文化交流,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一致好评。

古老的白云观,如今已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众香客游人。每年春节的民俗庙会,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白云观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道教文化与传统习俗的重要窗口。06月25日,白云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被国家宗教事务局评为和谐宫观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先后多次被评为北京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北京市卫生先进单位和西城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篇2:北京白云观导游词

我在白云观遇到的第一位道长是来自于浙江天台的林道长,林道长今年不到40岁,在白云观常住,是个忠厚朴素的道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护殿堂。浙江天台是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家乡,天台桐柏山是南宗道场,曾经出了很多名道高真。不过,林道长不是在那里出家。我向林道长问起平常主要的修持法门,林道长很谦虚的说他没有什么功夫。后来我向林道长询问了一些观内的情况,就离开了他。我继续向观内游览,路上碰到很多道士。我主动向他们打招呼,礼多人不怪,为了表示尊重,我行的是道家的拱手礼。路上碰到的道士纷纷还礼,还有的道士用佛教的合掌来还礼。和尚拱手,道士合掌,这场面有些滑稽。不过,我还是很感动。

下午四点,时间不早了。我晚上还有事情,必须早些赶回宾馆。就与王道长告辞了。王道长给我留下了电话号码。

一天的访道历程结束了,也画上了圆满句号。

回宾馆的路上,我有些轻松,也有些失落……

篇3:白云观与近代北京社会

清代的兴盛

清朝入关后,白云观逐渐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一方面是尊敬丘处机曾经辅佐成吉思汗的经历,另一方面是其阐扬的爱生止杀、顺天孝亲与清心寡欲的教义对于安定社会和人心有益。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白云观的香火十分旺盛,其影响力日久月深。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白云观声名远播,被誉为清代京师第一道观,逐渐成为全真道的三大祖庭之一。清初全真道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曾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弟子达千余人。1807年张合皓任白云观住持后,开始频繁受戒,此后历经张教智、郑至祥、孟至才等人进一步推动白云观道教事业的发展。1867年张宗璿任该观方丈时,得到京师权贵的信任。慈禧太后之母去世后,张宗璿受托做法事,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得授紫袍玉冠,并捐助银两助其开坛弘扬道法,当时“伯子公侯,接踵而来请谒,声名播于远方”。在这一过程中,有多位宫廷太监拜入张的门下,为继任者留下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1881年,高仁峒继任为白云观住持。他任主持期间,白云观声势达到了顶峰,影响力遍及全国,其人曾多次开坛传戒,弟子有三千多人。高仁峒与宫廷太监刘诚印为同门师兄弟,交情深厚,传言通过刘的推荐,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眷顾,还与大太监李莲英结成了异性兄弟。高仁峒在晚清时期常出入宫廷,往往停留数日之久。1889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到白云观玉皇殿上香,封高仁峒为“总道教师”。因高仁峒与清廷高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导致白云观在朝野的影响力迅速膨胀。此后北京王公府印,八旗显贵宅邸,但凡做法事道场,莫不争相延请白云观道士。因得到政治眷顾,白云观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晚清全真道的兴盛中发挥了龙头作用,成为培养人才、阐教扬道的中心。特别是刘诚印在拜入白云观后,引荐和传授众多太监进入道门,进而创立了全真道霍山派,其后发展迅速。得益于权贵信任的影响,白云观也吸引了京师附近大量的信众,其中既有权贵,也有普通百姓、士绅和商人。

白云观的兴盛,也与道众及信徒的捐赠密不可分。如刘诚印曾多次帮助高仁峒募集传戒经费,总数达万两之多。由于白云观的特殊地位,京师的其他道士也经常捐赠白云观,而京师周边的信徒贡献尤多。他们组成了众多的香会,不仅捐钱修观,还捐赠田产,作为白云观的观产。不断的捐赠使得白云观观产日增,到清末民初即以观产富甲天下。这使得白云观有资产可以泓道传法,不断扩修庙宇。如1887年白云观重修吕祖殿,不久又增添彩画。1890年信徒及弟子捐赠两万两白银修建了云集山房,修成后环境幽雅,有苍松翠柏,亭榭花台,又有怪石森然,建筑精雅,不仅成为白云观主要的传道场所,而且由于秀美的景观,成为了当时京师重要的景点之一,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文人墨客乃至外国人前往观赏游玩。加之高仁峒等人厨艺上佳,权贵常在此宴饮。如1892年春时,晚清大员豫师曾在白云观宴请荣禄、李鸿藻、谭钟麟、祁世长等要员。

繁荣的庙会生活

在传统社会中寺庙道观,不仅是传道授法、举行宗教仪式和修行祈福的宗教场所,往往还承担了部分的社会娱乐功能和公共交往功能,是老百姓娱乐消遣、游览交游的重要场合。随着白云观宗教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其庙会在北京人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代北京城,过完春节后,民众盛装出行,如织的人流熙熙攘攘涌往白云观。虽然清朝统治者秉持封建礼教,针对庙会中男女杂沓、妇女入庙烧香的情况多次禁止,但难以阻挡人们前往的热情。即使在当时交通并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除了老人、妇孺选择乘车外,游客们大多都骑驴前往。宣武门外,赶驴的脚夫们争相拉客,价钱也并不贵。驴背上的红男绿女,有挺身昂首的、有伏身骑背的,也有脚夫扶持而行的。来来往往的驴子如穿梭般,骑驴来回成为当时的盛况之一。

从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是当时北京的重大娱乐节日之一,在其周边形成了消费和娱乐场所。庙会从初一到十九结束,僧道之徒,勋臣贵戚、贩夫走卒、士人游女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十八日晚达到高峰,名曰“会神仙”,相传该夜会有神仙微服降临白云观,游人遇到可以祛病延年,道士遇到可以羽化成仙。清代的文人留下“年年燕九神仙会,知有神仙来降不?”的诗句。庙会各种活动花样百出,射箭、唱戏、扭秧歌、唱花鼓等,吸引人们驻足观看。道咸年间就在白云观垣外出现了跑马场,半月之间,逐日比赛。庙会庞大的人流还吸引了众多的商贩。城郊的乡民和小贩利用庙会的盛况,想尽办法赚钱。小贩或提或挑或推或拉到观门口贩卖,庙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其中卖吃食与儿童玩具的最多,吃食有六七尺长的大糖葫芦、元宵、粥、酒,豆汁、灌肠、油条等,玩具则有空竹,风车、纸鸢之属。逛庙会的儿童纷纷趁着早春放风筝,成为当时的一景。

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纷纷到各殿虔诚叩拜烧香祈福,其中吕祖殿、星神殿香火最为旺盛。如潮的香客在祈福中纷纷解囊捐赠的香火钱,足够白云观小半年的花销。随着日浸月染,白云观中许多带有宗教性质的传言,演化成为百姓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有“摸猴”和“打金钱眼”。

白云观二门有石猴雕在圆形庙门的门框上,传言摸一下能一年顺顺利利,病人摸一摸立刻康复,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摸猴”。由于不花一分钱,且满足人们祈福的心理,庙会期间游人几乎都会前去摸猴,其中父母怀抱儿童摸猴者尤多。由于历年排队摸猴的人太多,石猴被摸的光滑平整而黑亮。实则白云观内共有三只石猴,每只石猴都代表不同的祝福。另外两只石猴,位置十分隐蔽,并不容易找到,因此流传有“三猴不见面”的说法。庙会期间在白云观内找石猴,亦是游人的一大乐趣。

据传丘处机的诞辰日为金皇统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白云观道士每逢正月十九日都会举行大型的斋醮仪式,百姓常在这一天来上香祈福,由此形成了北京著名的“燕九节”。燕九节,成为旧时北京元宵节后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筵九”“宴九”“烟九”等,清代文人记载中就有“白云观与禁城连,燕九人多曲巷填”的诗句。

打金钱,是燕九节重要的风俗之一,始于康熙年间,很快发展成为一项颇有影响力的风俗活动。白云观山门内有石梁,每当庙会开放时,有道士跌坐在石桥下,前面悬挂面盆大小的假铜钱,中孔悬挂铜铃,游人以铜钱掷之,击中铜铃则预示新的一年吉祥顺利,这就是所谓的“打金钱”。每当庙会时石桥前游人围得水泄不通,争相掷击,铿锵之声不绝于耳,以致桥下积钱累累。

庙会期间一些权贵及白云观还会趁机行善放粥,吸引了大量的乞丐前来领取。面对一般百姓,白云观还提供素斋,游客只需随便捐一点香火钱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素食。而贫穷的出家人,无论僧、道、尼、喇嘛都可以免费领取馒头米粥。做饭的大烟囱两三米高矗立在院子中,道人们整锅整锅地蒸着馒头。此外,老人堂中几位年逾古稀的老道静静端坐,与游人偶尔交流养生心得。白云观专门放养鸡、鸭、猪、羊的养老院,亦使人啧啧称奇。

民国时期的衰落

民国初年,白云观仍然保持了在全真道中的龙头地位。道教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曾效仿西方教会组织,试图建立全国性的道教教会组织体系,以维护自身利益。1912年7月15日,以白云观为首的全真教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央道教总会”,并试图援照佛教会的先例请求民国政府公开支持,并通令全国保护道教庙产。

白云观方丈陈明霦凭借其特殊的宗教身份和影响力,游走于当时北京社会各界。1914年,陈明霦参加了段祺瑞、江朝宗等人为赵秉钧组织的追悼会。民国初年戏剧界多位名角都与白云观联络密切,如孙菊仙、侯俊山、杨小楼、余书岩等,其中杨小楼曾拜陈明霦为师,领有道士衣钵戒牒,后来因为到上海演艺不得不取消留发,而孙菊仙拜入白云观后留发髻数十年,直至病逝于天津寓所。

陈明霦曾先后在1914年、1919年及1927年分别举行受戒传法,得到了达官贵人、社会士绅及其他宗教人士的认可。其中尤以1919年3月的传法活动最引人瞩目,为开坛传法募集经费,陈明霦在北京第一大舞台举办义演,邀请了当时戏剧界众多的名伶登台,成为当时一大盛事。在法会期间,陈明霦还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据记载,参与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有京师警察总监,九门提督,吉林省省长,吉林省、湖南省、浙江省、甘肃省等地督军,此外还有多位将军及士绅,总计八十余人。

白云观利用其宗教影响还在民国初年北京的慈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19年陈明霦与北京的名人及官员组织发起了书画慈善组织,通过拍卖各发起人的书画,名流代写屏联、匾额等方式募集慈善资金,参与者不仅有书画界的名人,还有当时的民国代理总理、北京市长江朝宗,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等大员。北伐战争期间,白云观成为了奉系军阀军队驻地和伤兵养伤地之一,白云观道士还受张学良、张宗昌等人之请为阵亡的士兵举行大型的超度法会,张宗昌亲临法会,多位奉系将领到场追悼。

在庙会生活方面,民国初年白云观平日已经游人罕至,但是到年初庙会时,“使这沉寂的古城中,每一个角落里,起了剧烈的骚动”,除非是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白云观周围往往车马衔接一里多长,有步行而至的,也有乘车马而至的游客,肩磨蹠叠,人山人海,拥挤异常,游客往往被人流拥挤着不断前行。为了维持秩序,政府专门派警察维护庙会的治安,指挥车马行人,更在庙门上用黄纸贴上“入门”、“出门”字条。为了方便人民出行,30年代初北平市政当局将白云观门口的道路修筑成石板路,到了30年代中期政府还专门开通前往庙会的公共汽车。

白云观作为北平香火最盛的地方,就像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成为北京地标之一,是人们早春游历之地。庙会期间道士们陈列大批香烛等待香客们光临。游客们往往在上香祈愿之后,观赏观内内鲜艳多彩的宗教壁画,买些白云观售卖的斋菜、馒头及小贩贩卖的吃食,玩几局扔铁圈、扔纱罗、扔铜盘、套绳儿、打气枪等游戏,逛完庙会后再骑着牲口到不远处的马厂跑一圈。逛庙会的儿童,则往往头带绿纸花,手持红果、纸鲤鱼等,脖子上盘着长长的红果。

在1924年之前,白云观还处于较为繁盛的时期,交接显要,煊赫一时。屡次受到时局的影响,一方面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南京后,白云观失去了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神祠存废标准”,道教颇受打击,白云观也受到了影响。加之在继任人选上,陈明霦之后一时并未找到能够继续发展壮大白云观的合适人选,白云观由盛而逐渐衰败。

因为观产使用、互相倾轧等白云观内部道众间矛盾重重,1947年初白云观36名道士公布方丈安世霖及其党羽“盗卖庙产”等八大罪状,依照道家家法将方丈安世霖、知客白全一二人烧死,随后用黄纸书写二人的“罪状”及事情经过分别呈送蒋介石、北平警察局、北平社会局。此案轰动了整个北京,传遍街头巷尾,社会各界为之哗然,就连当时美国《时代周刊》亦发文报道。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云观一扫颓废、迎来了新生,经过1956年和1980年两次大修,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先后在这里成立。白云观作为北京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也成为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窗口。虽然会神仙的故事早已随时间的长河流去,白云观庙会的时间也改为初一至初五,但逛庙会、摸猴和打金钱眼已经融入到北京市民的节日文化中,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参考文献:

[1]孔祥吉,村田雄二郎.京师白云观与晚清外交[J].社会科学研究,2009:2.

[2]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M].东方文化学院,1934.

[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篇4:白云观导游词介绍

天气很不错,从一宾馆边一条小路一路穿行,途中遇到了几条小河、公安大学、小公园等,充分体会了北京的春天之美。有个体会,敢情北京的大马路都是门面性的,老百姓的小日子都缩在各种大马路划成的区块中——中心地带的老百姓要出门上班,没有代步工具,还真锻炼身体。

这白云观边上还有中国道教协会和相关的学院,里面居然还有个“道医院”……卖票的地方,还有个“燃香新国标”的牌牌——这也有国标。不过这里有点做得好,所以整个环境没有那么云雾缭绕,PM2.5绝对不超标:在多处用图文告知,香不是越多越好,适量(具体好像是3根)即可——不允许外带香进入,只能用他们送的符合国标的香。

作为 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 ,建筑和环境都不错,有不少古树。10元门票,里面人也不多,每处殿堂外面都有个牌子,上面有中英文的详细介绍,还有他们的微信和微博二维码。还有个介绍白云观本身历史的小博物馆。

走进老律堂,正见一队道士穿着华丽的服装(套在道袍外面的,应该是类似礼服一样的服装吧)在吟唱,边上还有乐队现场伴奏。浦东这里丧事会有人请道士做法场,所以我算听过道教音乐吧。这白云观里的道教音乐倒的确有点意思,不刺耳,还挺好听的。看现场有不少人排队,等候进入内场(猜测是请道士做法事吧),还有人拿了物件去开光:一个貔貅100元钱……

篇5:白云观导游词介绍

陕西佳县白云观是中国著名道教宫观之一,又被称为白云庙,位于陕西省佳县境内的白云山上。传说在最初修建白云山庙观时,山顶上常常有白云缭绕,因而得名。

白云庙创建于明朝末期的公元1606年,建筑面积达8.1万多平方米,是明清时期西北最大的建筑群。它濒临黄河,顺山势而建,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分布着殿、亭、阁、楼台等各种建筑。在白云庙里,现存有许多古代珍贵文物,包括1900多幅彩色壁画以及大量明清时期的雕刻、书法等。

篇6:陕西佳县白云观导游词

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光顾过白云观,相传毛泽东在白云观求得“上上签”,而老蒋却是“下下签”。

从白云山脚到山顶白云观,走的是一道直来直去如同天梯一样的石阶;登上白云观,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

陕西省佳县白云观位于县城南 5公里的黄河之滨,白云山上。这座道观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万历三十三年(16),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凤真人,榆林总兵张臣,佳县籍县丞牛登第共同组织修建。

明万历四十六年(16),神宗帝朱钧给白云山道观亲颁圣旨一道,并赐制《道藏》4726卷,从此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补建,形成规模宏大,鳞次栉比,古朴典雅,神秘幽静的庙群,是西北地区明代以来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

白云观属全真道龙门派,明万历三十六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义、景真云等来白云山白云观阐教,弘清静无为之道德,修明心见性之全真,迄今已历十七代,三百九十余年。

其间风云变幻,世事沧桑,白云山道教活动时盛时衰,最盛时道观共有道士八十余人。““””期间,白云观也遭破坏,道教活动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道教活动得以恢复,观内现有道士数十名,有两位道长在北京白云观受戒。现在,白云观共有庙宇54座,占地200余亩,存有各代壁画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额99块,供奉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佛,释诸神多300位。

几百年来,白云观一直是秦、晋、蒙、宁、甘等省区汉、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资、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朝山拜圣、旅游观光者达数百万人次。每年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为传统的古文化庙会,会期人潮似海,商贾云集,香火尤盛。

近年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断落实,去白云山白云观的香客、游客与日俱增,传统道教文化日益弘扬,宗教旅游十分活跃,古观名胜更放民彩。

佳县白云观最佳旅游季节:

位于陕西佳县城南的白云山道观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目前为止,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每年的4月1日至4月8日是传统的朝拜节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客幕名而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登临山顶,远眺黄河宛如飘带,九曲而下!

佳县白云观交通:

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白云山上,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白云观是我国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

交通:先从榆林乘长途车到佳县,然后从佳县城内乘小巴可到景区(小巴车费 2元)。 门票:10元

佳县白云观美食:

篇7:徐世昌和北京白云观

道教信徒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别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等,是晚清重臣,曾任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生活中的徐世昌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尤其崇拜吕洞宾,家中常年敬奉吕祖神像。徐世昌笃信道教的起因,相传与他在应试时抽签有关。据徐世昌座师张之万之孙张达骧在其《我所知道的徐世昌》一文记载:徐世昌与其弟世光参加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乡试,试毕,赴前门外琉璃厂吕祖庙求签以卜考试结果。抽得一签词为“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榜发,徐世昌中第一百四十五名举人,弟世光以九十五名中试。世光名在前列,徐世昌遂以签词“光前”二字系指其弟,“昌”字系指自己,将来定能大其门庭,从此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徐家中置有密室,经常设有吕祖牌位,长年供奉,烧香叩头,到老不断,但对外则讳莫如深。他当总统时,因江朝宗、钱能训等主持的机晤善社奉吕祖为社长,直皖战起时,徐世昌曾一度将该社乩坛移至总统府,占卜是否久于其位,并由盐务署每月拨该社津贴3000元。[1]张达骧是徐世昌登科座师张之万之孙、徐世昌同僚张瑞荫之子,徐世昌任职翰林院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张之万家后院,张达骧对徐世昌应该十分了解,因此,这段记述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徐世昌的道教信仰不仅表现在这种形而下的行为模式上,还体现在他对传统道家文化及思想的把握和运用上。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自汉代开始,《老子》被作为道教的祖经,为道教徒广为传颂,亦成为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理论基础。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鲜明体现了传统士大夫对待儒道哲学的实用态度。徐世昌平生更是深谙此道,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观朱子宋孝宗即位所上封奏,内圣外王之学深切著明,千古行之无不立致治安也。”[2]在晚清及近代史上,徐世昌之圆滑与世故是尽人皆知的,素有“官场老狐狸”“政坛不倒翁”之称,这当然有徐世昌的个人秉性因素,但他笃信道教并将黄老之术奉为处世哲学而且运用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白云观外徐世昌始祖茔

徐世昌远祖为浙江鄞县绕虎桥村人,明朝末年,徐世昌第十二代高祖徐钟麟投奔崇祯皇帝的岳丈、嘉定县周奎幕府做幕僚,后随周奎北上京都迁居大兴县。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标志着大明王朝结束,周家境遇也一落千丈。徐钟麟后来到了北京西郊白云观附近高家教馆当了私塾先生,死后便葬在高家坟地,这是徐家北迁后第一处祖茔,徐家称其为白云观祖茔,是徐世昌进京赶考及后来居官京城时的必拜之地。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在翰林院国史馆任协修官的徐世昌虽是个穷翰林,但还是勒紧腰带,花费6天时间对白云观祖坟进行了重修。到了1918年,位高权重、家道殷实的徐世昌将白云观祖茔及毗连三亩多土地购为私有。为了使这一始祖茔域永久完整地传承后世,徐世昌还与高姓合订了永不出售契约。同时也为祖先立了墓碑,碑文日:“徐钟麟始祖葬于此为高氏教书坟地”,落款为:“徐氏始祖钟麟公十三代孙徐世昌立石”。据郑道理《追述徐世昌轶事》记载:“解放初期,尚有此碑;一九八五年,我再去北京(高家坟地)时,见该处已改建为新市区,大石

碑也杳无踪迹。”[3]

徐世昌诗咏白云观

白云观作为中国道教之总本山,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北方道观之首,被道众尊为全真教派“第一祖庭”“十方丛林之元”,不仅受到历代道教信徒的尊崇,也是历代文人士子的吟咏对象。像明代才子宰相程敏政脍炙人口的《过白云观》诗曰:“红尘飞尽白云生,一径深深草树平。丹灶已空仙去远,琳宫犹枕旧辽城”,道出了北京白云观的历史沧桑。徐世昌号称总统诗人,平生诗作逾6000首,抒写描绘白云观对其来说可谓近水楼台,其诗集中有多首诗直写或涉及白云观。请看这首《白云观》:“西郊杰阁隐烟霞,来访青牛道士家。竹院日长研素问,药炉云护养丹砂。相逢词客成吟草,自有仙人扫落花。回望春城三殿逈,东风依旧柳阴斜。”[4]

此诗应作于1917年前后,具体写作日期不可考,但无论从措词用韵还是从诗之情感境界来看,在历代咏吟白云观诗中堪称上乘之作。白云观是徐世昌居京期间清明节和年节时的必拜之地(任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深居简出,有时会由家人代往),在祭拜祖先之余也会到观内参拜。徐世昌不仅会将每次参拜白云观写进日记中,有时还会借诗抒怀,比如《丁巳清明偕九弟出西便门诣始祖墓前拜扫》一诗:“春草萋萋徧陌阡,墓门展拜礼惟虔。云礽似续十二世,邱陇巍峩三百年。家守诗书能启后,世传清白懔光前。白云宫观浮图影,村郭周回碧树圆。”诗末自注曰:“白云观楼阁在墓田之左,天宁寺塔在墓前之右。”[5]1917年的徐世昌早已辞去国务卿一职,尚未被选为总统,只是赋闲在家静观时变,清明节偕堂弟徐世良拜扫白云观始祖茔并参观白云观,遂作此诗。

每年正月十九日是白云观最热闹的一天,俗称燕九节(又称“烟九”“宴九”“淹九”“阉九”“宴邱”等),也是老北京最大的道教庙会。其来历与丘处机有关。丘处机生前因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受到成吉思汗敬重,赐号神仙,并御赐改燕京太极宫为长春宫,作为他回京后的住所。丘处机仙逝后,其门人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修建白云观,在观内营建处顺堂藏丘处机遗蜕。此后每年正月十九都按期举行大型斋醮仪式,信众也多来烧香祈福,便逐渐形成燕九节来白云观会神仙的习俗。在《樊山以烟九诗见示晋卿以立春诗索和作此诗答两诗翁》一诗中,徐世昌就对这一风俗进行了局部描述:“试灯之日逢立春,风花竞逐春灯新。长安士女喜春游,明珠照耀车前尘。天桥车马如流水,白云观里群朝真。名王万里昔朝觐,毡车烟九促归轮。”[6]

该诗为徐世昌酬答老友樊增详和王树楠之作,诗中前半部分记述了当时京城白云观燕九节状况,颇显珍贵。

徐世昌出资重印白云观《道藏》

除了大总统的身份之外,徐世昌还是近代藏书及出版大家,据不完全统计,徐世昌一生主持编纂刊印的书籍近50种,其中就包括《晚晴簃诗汇》《清儒学案》这类对于近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大型套书或丛书。而他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支持并出资重印北京白云观《道藏》,在传承和保存道教文献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堪称近代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道藏”之名始于唐代,是对历代道教典籍的统称,将历代道教典籍汇编在一起,便成为大型道教文献丛书《道藏》。明代以前的《道藏》刊本今已无存。明代曾先后两次对《道藏》进行编刻,相应形成两种版本。一为正统九年(1444)编刻成的《道藏》,后世称为《正统道藏》,版片刷印后颁赐包括北京白云观在内的各地道教宫观。一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编刻成的《续道藏》,后世称为《万历续道藏》。《续道藏》经版刻成后,很少单独刷印,而是与《正统道藏》经版合在一起印刷,正、续道藏合计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512函,函目依《千字文》顺序标示。因此,万历版《道藏》包含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两部分,为明代《道藏》全本,也是目前各类《道藏》典籍的祖本。万历版《道藏》明清时期曾有多次印刷,各地道观多有收藏,经版则藏于京城大光明殿,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占领并放火焚烧了大光明殿,殿内所藏《道藏》经版亦悉遭焚毁。至民国初年,各地宫观所藏《道藏》均因战乱或天灾人祸而残缺不全,只有北京白云观和上海白云观所藏万历版《道藏》保存相对完整。

1918年初,时任段祺瑞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商议对北京白云观《道藏》进行影印,以广流布。北京白云观第21代方丈陈明霦对此事热心响应。考虑到商务印书馆总部位于上海,以北京白云观《道藏》作重印底本在操作上有诸多不便,于是,傅增湘、张元济、徐森玉等商之于上海白云观主事陈道人,希望能以上海观本《道藏》作底本进行重印操作,但上海观主事者有居奇之意,要价颇昂,傅增湘甚至打算用官方力量向上海白云观施压,遭张元济回信反对,最终还是以北京观万历全本《道藏》为拍照底本、以北京观所藏正统《道藏》残本为校本开始了拍摄和校勘工作,除底本拍照在京开展外,其他工序均在上海进行。整个拍摄及校勘过程用了三年多,其中徐世昌于1918年10月被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而徐世昌对傅增湘素以门生相待视,与北京白云观第21任方丈陈明霦一向交好,徐世昌任职总统显然会对事件的顺利开展有促进作用。1922年10月14日,商务印书馆在《申报》刊登《道藏》预约广告中亦提及徐世昌出资助印:“兹由海内闳达发起重印,经东海徐公慨任印赀,特属敝馆承印发售,以广流传。”[7]其实,此时的徐世昌已御职总统隐居天津三四个月。本次《道藏》重印,徐世昌出资数量究竟是多少呢?近年商务印书馆的部分旧档案散出,其中有1935年9月20日傅增湘致张元济、王云五等公函一封,信中显示徐世昌当时资助费用是两万五千元。[8]尽管徐世昌的资助具有入股性质,但对于《道藏》重印的启动起了决定性作用。1923年10月,《道藏》第一期终于印成,1926年全部出齐。《道藏》首次发行共印100部,每部收书1476种,由原来的经折装改为6开线装本,用连史纸印刷装订成1120册,定价1000元(预约价每部600元)。此后又曾加印过50部。据《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记载,徐世昌曾按预约价自留10部。徐氏曾将其中3部赠送给老家河南卫辉的释道寺观:僧会司1部,道教司和白云阁各1部,3部赠书上“均有徐世昌印章”[9],于此亦可见徐世昌的桑梓情怀和宗教信仰。

注释:

[1]张达骧.我所知道的徐世昌[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217.

[2]徐世昌.徐世昌日记(1890年2月12日)第2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86.

[3]郑道理.追述徐世昌轶事[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和平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和平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内部准印),1988:80.

[4]徐世昌.白云观[A]//水竹邨人集(卷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68.

[5]徐世昌.丁巳清明偕九弟出西便门诣始祖墓前拜扫[A]//水竹邨人集(卷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69.

[6]徐世昌.樊山以烟九诗见示晋卿以立春诗索和作此诗答两诗翁[A]//水竹邨人集(卷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40.

[7]重印正统<道藏>(广告)[N].申报,1922-12-14.

[8]陈晓维.商务印书馆旧档漫谈之一——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二三事[A]//陈晓维.好书之徒.北京:中华书局,2012:147.

篇8:嘉兴白云阁导游词

我和妈妈已经一整天呆在家里打空调了,妈妈说:“我们不能再呆在家里打空调了,会得空调病的。”我灵机一动,高兴地跳了起来说:“妈妈,我们去爬白云阁吧!”妈妈点了点头。

我们来到山脚下,看见一条长长的“人河”从天而降。我和妈妈比谁爬得快,我三步合成一步地跑了上去,妈妈在后面慢吞吞地爬着。过了一会儿,我累的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一个接一个的滚了下来。我再看看妈妈,她已经被我甩的无影无踪,我打算休息一下。可我一想:我可不能像《龟兔赛跑》中的小兔一样,输给“小乌龟”的,于是,我又跑了起来,终于爬到了山顶―白云阁。我等了好久,妈妈才爬上来。我和妈妈在山顶上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我们玩得很开心。

篇9:嘉兴白云阁导游词

我站在白云山脚下抬头望:峰顶这么矮,我肯定不用几分钟就爬上去了。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走,我爬呀爬,刚爬到半山腰,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妈妈对我说:“爬山要一步一步匀速地走,就不会累了。”于是,我按照妈妈说的,一步一步匀速地走到了山顶,果然不怎么累。

爬上了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鼎,鼎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白云鼎”,这个“白云鼎”好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白云阁。

山顶上还矗立着雄伟的白云阁,重新装修的白云阁会是怎么样子呢?我们迫不及待地跑进白云阁里观看,我看见一楼有一张古代台州的疆域图。我又来到二楼,发现那里都是介绍台州的历史名人和民间传统文化,比如:临海舞狮子,临海剪纸等。三楼是展示名人书画的地方。四楼是展示解放以前的大户人家的情况,有漂亮的屏风,有考究的雕花床,有古仆的书架,书桌上摆满了笔墨纸砚。五楼是一个观景茶座,人们可以坐在这里喝茶、休息,还可以看远处的风景,从这里放眼望去,整个椒江城区尽收眼底。东面是遥相呼应的烈士山,山顶上屹立着高高的电视塔。北面是椒江老城区,从近处的金山角到十字马路、码头,以及前所都一览无余。西面是云西、葭芷以及白云山的另几座山峰。南面是台州市经济开发区,一座座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一辆辆汽车川流不息,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10:白云山导游词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天气过渡带,孕育了典范的丛林生态体系,丛林包围率高达98.5%以上,均匀海拔1500米,13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3座,年均降水量1200mm以上,盛夏均匀气温不高出26℃,有脊椎动物204种,昆虫3000余种,植物1991种,是自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被专家誉为“天然博物馆”。

白云山今朝已开拓有九龙瀑布、玉皇顶、小黄山等三个参观区,白云峰、原始丛林两个探险区,白云湖、丛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候祠、芦花谷等五大休闲区。

篇11:白云山导游词

白云山东麓的山腰处,是有名的“老虎头”,此处山石峥嵘,地形险峻,恰如一只伏卧的猛虎。从风筝亭往北走,有一片桃林。春天桃花盛开时,到这里赏花的人很多,正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

白云山遥连五岭,总纳三江,至梧州突而挺起,蜿蜒盘桓,气势磅礴。站在山顶俯瞰远眺,全城风光,远方景物尽收眼底。山上树木参天,晨雾迷漫。在雨后初晴之际,素洁云雾,缭绕飘忽。高耸的白云山就象戴上白面纱,披上白围巾的绿衣少女。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清代诗人李世瑞作诗说:“晓露乍薄初日上,晚烟如幂夕阳低。”白云山为梧州八景之一,称作云岭晴岚。

篇12:白云山导游词

白云山1981年建成公园,1988年被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建有云峰亭、松云楼、双清亭、风筝台、半山亭、秋官台、松涛虎啸雕塑等设施,山下龙泉冲建有龙隐亭、瀑布亭、探险桥和“二龙戏珠”浮雕。爬上云峰亭顶,你会感觉到天空下的其他山峰都显得矮小..从云峰亭下来,有一条林荫小路通向风筝亭。

白云山东麓山腰是著名的“虎头山”,山石高耸,地势险峻,宛如卧虎。从风筝亭往北走,有一片桃林。春天桃花盛开时,许多人来这里赏花,争相拍照留念,这就是所谓的“人面桃花相映”。远处鸟儿不时从树林里飞上来,清脆的叫声在山谷中回响。穿过桃林,上山,到达双清亭。在亭子下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雕塑,它正呼啸着面对汹涌的宋海。多好的一幅虎啸图啊。节假日,这里有很多游客。重阳节,山上人山人海,上万人登高。

白云山脚下的龙泉瀑布,背靠云岭,面向西江,清幽幽雅,峭壁险峻,气象严明,藤蔓冰冷,挂着斑驳的青苔和蕨类植物。山沟里,泉水漫溢,水下鹅卵石随鱼游动,参差不齐的岩石散落一地,躺在福泉岸边或倚在水边,形状各异。是“小路从杂荫中穿过,泉水汩汩流入奇石。”蜿蜒的泉脉从白云山腹流中流出,正朝龙州注入西江。

1994年至,白云山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景观改造工程,将原来以马尾松为主的森林改造成由各种乔木、灌木和观赏植物组成的南亚色彩斑斓的热带雨林,呈现出春夏秋冬红冬青的自然景观。当你登上白云山,就能领略到“浴云海,食山,饮两江,俯瞰山城”的美景。

篇13:白云山导游词

在此,预祝各位可以在河南玩的开心,吃的顺心,行的放心,住的舒心,在我们河南旅游集团全体员工的一片热心中开开心心,事事顺心。

现在呢,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行驶出了洛阳火车站。我们今天是白云山一日游,具体的形成是这样安排的,上午参观白云山的九龙瀑布,中午在山下品尝农家饭,下午继续到玉皇顶参观游览。预计在下午5点可以结束愉快的旅程。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行驶到了洛阳市的洛南新区。洛阳是河南第二大城市,它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长期以来,洛阳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都证明,实际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共经历了1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洛阳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博学家,92岁高龄的付振伦教授曾经明确指出"我泱泱中华大国的版图中央是在兰州,而华夏文明的起源却是在河南洛阳。洛阳在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交流。

洛阳不但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更是数不胜数。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早已声名远播,嵩县白云山,栾川鸡冠洞等景点也不甘示弱,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而且洛阳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相信您在游览期间定会感受到洛阳人民的热情,淳朴,了解到古都文化的渊源流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出了洛阳市区,正朝着我们今天目的地嵩县前进。嵩县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是河南省第四大县。嵩县古代称为伊国,中国第一宰相伊尹,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曾在此居住和学习过。

这里资源丰富,生产黄金,年产金量高达13万两,是全国八大产金县之一,地上还有丰富的林果资源,是河南省林业大县和国家生态林保护重点县,正是由于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嵩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的嵩县正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众多的旅游景点中,白云山可谓“功不可没”。

来到嵩县,如果你问一个当地人,嵩县哪里最美,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白云山。有人说,到了嵩县,而不到白云山,就像到了北京而不去爬长城,到了上海不去逛外滩,根本就谈不上来过。为了使大家不至于”来了也白来”,我们就先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嵩县南部,伏牛山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要说起白云山就不得不说它的二绝和四奇。所谓二绝,1是它绝妙的地理位置,这里地跨长江,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汇集了白河,伊河和汝河三源.2是这里奇绝的地形,白云山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37座,中间形成了开阔的山中盆地。

所谓四绝首先是说这里价值连城的动植物资源,不但珍贵数量还多,被专家称为自然博物馆,其次说的是这里宜人的气候,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这里的气温也只有26摄氏度而已。

3是这里景观齐全,奇峰异石,瀑布洞窟,森林物候,无所不有。最后一奇啊,说的就是这里独特的地质,整个景区既有北国山水的雄伟,又有南方山水的俊秀,可谓包罗万象。正是凭借着这二绝四奇,白云山还被评为了“中国上最美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看到好多朋友已经坐不住了,是不是想马上就到景区感受一下啊?别急,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进入了白云山停车场,在下车之前,要提醒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豫。

我们将会在景区逗留2个小时,2个小时之后,大家到停车场来集合,我们一起到农家饭店用餐,希望大家可以遵守时间,按时回来,不要耽误了行程,好了各位朋友,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和贵重物品跟我下车,一起到景区参观游览。

各位朋友,白云山可谓“无处不秀,无景不美”。想要全部游览完,一天肯定是不够的。

我们首先选择的是水域风光---九龙瀑布区。九龙瀑布是白河的发源地,更是整个白云山景区的精华所在。现在我们走的这座桥叫做仙人桥,为什么会叫这么个名字呢?

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当年八仙云游至此,发现无路可走,正在众仙一筹莫展的时候,铁拐李用他那个铁拐一指眼前的一块石头,一时间,仙雾弥漫,等众仙再看时,石头已经没有了,眼前却出现了一座石桥,众仙这才顺利通过了桥面。我们现在也从这座桥上走一下,沾一下这座石桥的仙气吧。

过了仙人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悬崖叫做千尺崖,也叫白龙撞,它融高,陡,险,峻,奇为一体,十分壮观。

走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无路可走了呢,呵呵,我可不是铁拐李,不能为大家指石为桥,但我可以带大家走一条正确的路,其实我们的路就在这个洞中,这是一条人工开凿的500米长的洞中栈道,这条栈道曲曲折折,扑朔迷离,险象环生,但这却是看九龙瀑布的必经之路。没办法了,各位朋友,我们还是勇敢的往前走吧,大家一定要小心啊。

朋友们,当您历尽艰辛,走完了栈道,看到眼前这漫山遍野的红叶,是不是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呢?好了,我们继续前进吧,出了山洞,我们要走的是一条500多级的台阶路,因为路势陡峭,所以,大家要继续小心慢行啊。从吊桥上穿过白河大峡谷。

【范文网】

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看,那就是九龙瀑布,大家仔细看,这条103米高的瀑布从高山飞流直下,越入深潭,形成数百米的悬帘,浪花飞溅,瀑声如歌,飞溅的浪花随风飘到人的脸上,马上可以感到丝丝凉意,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得不使我们想起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

大家看,在瀑布的石壁上有九条天然形成的岩纹,在瀑布的渲染下,像不像九条巨龙,当空飞舞,摇头摆尾,真的是活灵活现啊,所以这条瀑布才被称为九龙瀑布。

哦,这位朋友说他看到彩虹了,大家都看到了吗,我已经看到了,看,就在那里,瀑布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一大一小两条彩虹,在这里,我要恭喜各位了,大家真的是非常幸运,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在92年被《人民日报》称为当今世界自然风光中罕见的绝妙景观的“九龙瀑布戏彩虹”。

上一篇:中学寒假德育作业下一篇:校本研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