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2024-05-12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共10篇)

篇1: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品德 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公私观;信用;诚实;善良

价值观 成就型;自由型;自我完善型;支配型;实惠型

性格 乐观性;独立性;挑战性;敢为性;合作性;坚持性;进取心

智力 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等

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

能力 社会能力(语言能力、说服能力、协商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决策能力、组织领

导能力;)

兴趣 技术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常规型

篇2: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中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单一型高级专门人才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高校纷纷开展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过“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等措施改革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设计全面、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研究方法,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找出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提出了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与设想。从社会选用高校毕业生的标准出发,结合培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培商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五大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培商学院会计学系2009级本科全体学生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确定的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实例来展示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re required instead of the ones only specialize in limited fields.Universities are quickly taking up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o train talents that qualify by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arts.Through these measures, college students will gain more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ies.How to build a more comple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ng system, design a comple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provide the society with more high quality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higher education educators.This paper utilizes Management Theories as guidance, and employ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hierarchy process analysis and expert grading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of Peishang College, finding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evaluating system.Finally some evaluating principles and ideas have been raised with a

reference of state-of-the-art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An evaluating index has been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eishang College.It consists of three index levels.The first level includes: moral quality, expertise, mental and physical

quality, humanities and ability.This index system uses

hierarchy process analysis and expert grading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all indicators, taking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all the students of 2009 four-year-students in the second term between 2010 and 2011 into consideration.An actual

exemplification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after 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with the weights determined.【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英文关键词】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Evaluating index systemHierarchy process analysis

【目录】培商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5-6ABSTRACT6第一章 绪论9-17摘要1.1 研究背

1.2.1 国外

1.3 研究景及意义9-10研究现状10-12

内容与方法15-17

15-17

17-28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51.3.1 研究内容151.3.2 研究方法第二章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与评价的现状分析2.1 培商学院的概况17-182.2 民办高校人才

2.2.1 民办高校人培养的传统目标及培商学院的目标18-21

才培养的传统目标

20-21

21-26

21-23

23-2618-202.2.2 培商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2.3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与评价的现状分析2.3.1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2.3.2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2.4 本章小结26-28

28-40第三章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作的过程28-29的原则29-31

建31-39

33-35

36-37

39-40

40-56

40-533.1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3.2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3.3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3.3.1 思想道德素质32-333.3.3 专业素质35-363.3.5 身心健康素质37-393.3.2 能力素质3.3.4 人文素质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4.1 培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的配置4.1.1 指标权重配置的基本方法40-41

41-444.1.2 4.1.3

4.3

致培商学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章小结55-56录60-64

篇3: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近年来, 虽然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但从目前的评价研究中, 理论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这样直接导致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要求。 因此, 构建合理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要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又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 本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研读国内外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了专家、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企业及学生的意见, 确定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从而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方法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 是体现高职学生在热爱祖国、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集体观念、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要求, 主要由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对国家、对党、对社会及对学校所持的态度, 道德素质主要体现高职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素质, 法纪素质主要体现高职学生对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和遵守。 在调研过程中,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在其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可以按照不同等级进行评价, 比如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2.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 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体育素质测试的合格标准、是否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达到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是否具备一定的受挫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及保持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心理素质的评价同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3.学业素质

学业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学业素质包括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学习成绩。 学习过程的表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评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学习成绩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语计算机水平及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课程的评价可以按照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进行计分,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换算到五级评价, 如通过调研我们将专业课程成绩的换算标准为平均成绩在90分及以上者为A, 80分及以上者为B, 70分及以上者为C, 60分及以上者为D, 60分以下者为E。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作为现代社会的通过能力, 同样可以通过成绩将其进行换算。 外语通过四级以上者为A, 三级以上者为B, A级以上者为C, B级以上者为D, 未通过者为E。 计算机根据一级考级成绩在90分及以上者为A, 80分及以上者为B, 70分及以上者为C, 60分及以上者为D, 60分以下者为E。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 可以两个等级进行评价,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此项评价可以获得满分, 未取得不得分。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本质体现。 能力素质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研究发明专利、研究课题立项、发表论文等。 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并且能否切实地转换为实际成果。 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能力素质中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不同学校因为自身基础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 因此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确定各项活动不同的赋分标准, 再将其对应到五级标准进行转换评价。 实践能力、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都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5.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素养和艺术修养。 人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面和参加人文素质活动的积极性, 其中人文知识面是指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精品的了解、理解和运用能力。 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参加艺术文化活动的情况及参加文化艺术比赛的情况。 人文素质的评价同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和计算

根据现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着客观性、 导向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的设置原则, 咨询专家组意见后运用AHP层次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 确定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学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为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中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构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具体如下表:

根据上述所设置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 通过等级评价方法先对单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再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迭加法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另外可以通过编制数学公式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多因素分值加权叠加法操作简单容易,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先评价中依据上表所列的评价内容先进行等级评价, 确定等级评价对应的分数标准, 再根据其设定的权重组成从二级指标到一级指标均依次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学生的素质总分值, 从而获得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式中P—综合素质总分, n—评价指标总数, W—评价指标权重, F—评价指标分值。

另外每一项评价指标的主体确定可以根据其评价指标的特点、环境及相互关联者进行确定, 并可以给予不同的评价主体设定不同权重, 这样更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性。

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 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 必须把握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使其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差距,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社会输送高规格、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 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2]杨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4 (29) .

[3]原兰兰.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

[4]陈宝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实证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5]陈文娟.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其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 2010.

篇4: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81-03

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分析,我国尚缺乏教育发展、教育质量、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等不同主题的指标体系建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项有生命力的教育指标体系均须涉及明确的价值导向性、高度的政策相关性、严谨的理论相关性、科学的事实关联性、指标的可操作性以及动态的指标灵敏性。可以说,教育领域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动态的研究工程。这样一个庞大工程的建设需要依靠各种力量的参与,其中,理论探讨是必须的前期研究工作。本文选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学术探讨的主题,作为抛砖引玉的学术初探。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尽管在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思想观念层面都明确了应当采取德智体全面的、多角度的、发展性的、教育性的评价,也注意到了需要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等,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单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唯学习成绩好。

自2004年迄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业已成为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概念。大致以2004年为界,无论是检索纸质论文或者点击网络信息,均能发现2004年以来,有关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论文有了海量的增长。这说明这一问题不仅已经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中一个突显的学术问题。

概括地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经过系统化了的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集合,它能反映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状态,并确保该指标体系能科学、有效地收集学生成长信息,从而对学生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上述概念至少涉及到可供讨论和研究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具体问题:第一是“价值标准”,也即如何界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二是“内容标准”或称为“维度标准”,即以何种内容或维度来反映综合素质不同层面的发展状况,也就是如何界定综合素质的测评?第三是“类别标准”,即用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来表达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这些问题尚缺乏具体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作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整体状况,以最简明有效的方式来反映学校或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反映教育质量的状况,以发现成绩、比较差距、找出问题、寻找原因、寻求对策为具体目标指向,为地方和国家制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关教育政策、教学对策提供科学测评依据。

无论在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均有助于以科学、高效、简化的指标或指数来反映各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进而系统、全面、有效地监测各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整体现状,深化教育评价,引导教育变革方向,有效地实践国家教育政策,高效地提升国家教育政策的社会效益。

正因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变化过程,其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教育质量监控的作用

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被评价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辨识,进而确定被评价学生需要解决的整体问题。事实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所要判断或度量的问题正是被评价学生的主要方面,指标体系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划区域或学校被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状况。

2.教育优先领域的导向作用

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同时也使决策者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

3.教学对策指导的作用

指标体系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教学对策时,能够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或者按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原则办事,使各项教育、教学措施相互协调,确保不偏离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4.教育价值共识的作用

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地区或学校教育指示器的航标,简化和改进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整体了解,促进社会、家庭对学校所采取各项促进学生发展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5.教育政策调节的作用

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教育措施的实施效果,使教师、家长随时掌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进程。这些信息的反馈使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措施落实者及时地评估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措施加以改进或调整。

6.教育预警的指示作用

指标体系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问题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教育措施的结构调整。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之后依据这一设计原则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最后根据这一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确定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方式。

如前所述,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指标集合。概括地说,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交往能力、学业能力、学业成绩、成长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得到体现,而且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主要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包括其发展方向、成绩、能力或水平等。

3.简明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操作为限。指标数目过大将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采用。

4.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具有独立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当互不相关、彼此独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指标体系保持比较清晰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得到压缩。

5.可测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能进行实际测量或观察,并获得明确的结果。即使出现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

6.可比性原则

被选取的指标内容既能反映学生发展的共同属性,又具有等质、等量的准确标准。另外,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原始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

7.稳定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8.有效性原则

指标的内容、评定标准及其评定方法能反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程度,表明评定的信息能有效地表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

9.可靠性原则

表示指标获得信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的程度,通过对指标内涵、评价方法的审核,有助于提高指标的可靠性。

对于一些难于量化的指标还可以采用专家问卷等调查方式。鉴于专家调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难及可能产生的随意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化或定性指标的数量。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的难点

应当说,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这些方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测评的科学基础问题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测量和评价,国内外并没有标准化的测评手段和技术。可以说,目前的测评技术水平还不能使我们完整、准确和清晰地理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个方面。即使是智力测验,同样还没有一个国内外共同认同的标准。因此,综合素质的测评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以及不同指标的提出和设计,同样也需要进入科研的状态。

2.教育风险与不确定性

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存在一定的教育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这既与科学测评的基础不足有关,更与教育价值导向有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评价指标及相关教育政策、教学对策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教育风险问题也需要被充分估计。

3.教育对策的时间滞后性

一般来讲,制定和实施一项教育教学对策,并不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其作用才能得以显现,即对策的时间滞后性。所以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采取调控措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时间滞后性,既要考虑过去教育对策的时间滞后性,又要考虑新对策的时间滞后性。

4. 完善性与教育需求的折衷

篇5: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独立学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探讨 作者:董 普 韩雨南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篇6: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科研与专业理论、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扣分项目4个方面对在校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通过量化9个相应指标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得到的9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排序也基本符合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趋势.

作 者: 张云华 东升 ZHANG Yun-hua MAO Dong-sheng   作者单位: 张云华,ZHANG Yun-hua(宁波大学研究生学院[筹],浙江,宁波,315211)

东升,MAO Dong-sheng(宁波市公安局信息通讯处,浙江,宁波,315200)

篇7: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孙冰,张福军,蒋冰

摘要:本文在遵循多维性、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按照“前—中—后”的思路提出了综合测评的实施要点。

篇8: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1.1 医院的内部需求

医生是医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主要的创造者,对医院的发展和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医生的管理是医院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医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公平的评价考核,对于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和医疗服务质量,以及保持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外部环境的变化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颁布,将逐步解决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体现其社会公益性的职能,并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因此如何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如何更好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医生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量化,才能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适应新医改的变化。

1.3 客观条件的成熟

医院信息系统[1](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发展为建立评价系统提供了客观条件,HIS系统是对医院信息执行分散收集、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充分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目前高度集成和信息化的医生工作站,可实现对每一位临床医生各方面医疗工作的查询统计,加上医院科研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采集及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即可获得反映不同侧面医生工作的硬性指标从而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医师的绩效提供了可能性[2]。

因此,无论从医院的内部需求还是外部变化,以及成熟的客观条件对医院管理的影响,研究探讨当前环境下对医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设计原则

2.1 以体现医生之间的差别为目标

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必须能把医生队伍中的不合格者、合格者和优秀者区别开来。作为合格医生,应是一位基本素质优良、专业技术全面、能够独立完成临床诊治任务的;作为优秀者,在同级中应是出色的,应是行业中的开拓者和领军人[3]。

2.2 体现合理的评价理念和导向

在评价指标设计中不仅应该重视医生目前的工作情况,使其发现目前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能够对医生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引导性和激励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按照基本合格——>合格——>优秀三个层次对医生进行评价,设立三个一级指标:基本素质指标、医疗工作指标、卓越性指标。

3.1 基本素质指标

基本素质指标是看医生是否具有当一名医生的资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决定着一名医生行医处世的方法、方式,只有具有高明的医术和良好的品德的医生,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才能做出较高的绩效,考察内容包括医生的基本情况、知识技能、医德医风、职业素质4个二级指标。

3.1.1 基本情况。

考察指标有学历、职称、职务、受训经历、从事本专业的时间共5个三级指标。

3.1.2 知识技能。

包括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两个三级指标。考察医生的手术和操作水平,医嘱、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水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外语能力掌握水平。

3.1.3 医德医风。

包括责任心、服务态度两个三级指标。考察医生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按时查房和看望患者情况,对待患者的态度、廉洁行医情况。

3.1.4 职业素质。

包括协作精神、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亲和力5个三级指标。考察医护人员配合协作精神,善于学习、对本专业知识有悟性,对待突发病情的处置能力,善于钻研,具有敏感性和创新意识,与患者沟通协调的能力。

3.2 医疗工作指标

医疗工作指标是医生工作的核心指标,既要能够体现多劳多得,也要体现优劳优得,因此设立了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两个二级指标[4]。

3.2.1 工作数量。

包括门诊人次,收治人次两个三级指标。

3.2.2工作质量。

包括诊断质量、治疗质量、管理质量、费用控制等方面,考察项目有初确诊符合率、三日确诊率、治愈好转率、医院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甲级病案率、处方合格率、医疗事故差错纠纷、患者满意率、患者平均费用、患者平均药费共13个三级指标。

3.3 卓越性指标

卓越性指标是指医生在完成好本职医疗工作的情况下,还能额外完成的工作,包括医疗创新、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贡献共4个二级指标。

3.3.1 医疗创新。

包括新业务新技术情况一个三级指标。

3.3.2 科研工作。

包括在研课题、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论文专著共5个三级指标。

3.3.3 教学工作。

包括导师情况、课堂教学、带教情况、教学成果共4个三级指标。

3.3.4社会贡献。

包括学术任职、专家类别、保健任务、外援医疗、对外合作共5个三级指标。

本评价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全面覆盖医生的各项工作。采用“100+”的评分方法:即基本素质和医疗工作满分为100,卓越性指标为加分项目。

4 讨论

4.1 通过评价可以为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干多干少都一样”的不公平现象,使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提高每位医生的工作效率。评价指标会促使医生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4.2 通过评价可以为人才选拔和晋升提供依据

通过对医生的评价,能够从得分中直观的看出每位医生的优劣所在,通过对医生个人得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对他们进行重点培植,有利于医院今后长远的发展。

4.3 通过评价可以为奖励分配提供依据

评价体系尤其是医疗工作指标反映了每位医生的实际工作量,得分可以客观的体现每位医生的实际付出,通过按照医生的得分进行分配奖励能够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4.4 通过评价可以为医生自身调整和提高提供导向

通过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可以改变目前部分医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使其更加注重工作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卓越性指标采用加分的方法,既能鼓励医生加强科研、教学等工作,又能改变目前某些医院将评价指标片面的局限在科研课题、论文上的现象[5]。

参考文献

[1]樊小玲.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7.

[2]吴健,黄振中,范水平,等.网络模式下医生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7):942-943.

[3]张金泉.对临床医务人员实施岗位量化考核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6):370.

[4]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临床医生医疗工作个体化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43-44.

篇9:船员综合素质指标量化模型

【关键词】航运企业;船员调配;信息系统;素质模型;量化指标;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掌握船员的思想状况、技术能力、身体条件及其家庭情况,根据船舶对船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船员心理素质、船舶营运以及航线分布情况,以提高船员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为原则,科学安排、合理调配适任船员以适应船舶安全适航的需求,是各船公司和航运企业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船舶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船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在当前的船员调配工作中,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由人工完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船员调配只能满足于局部船队班子的配备和人员调整,并由此造成管理上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更导致人力资源的积压和浪费。船员资源调配的不合理,势必产生“带病上岗”和“大材小用”等不合理现象,给船舶航行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产物,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过去的50年中以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速度飞速发展,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成为影响最大、渗透力最强的现代科技,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航运业中,不少企业引进或者自行开发基于船员管理的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对船员综合素质指标的测定。如何借助量化的数据选择最优上岗人员,为船舶安全运营提供船员资源支持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1流程设计

目前船员调配的通行规则是:在船员在船连续工作时间、公休时间、同种职位工作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各种证书即将过期等情况下,由调配人员安排相关船员进行后续处理。将以上条件设计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当触发一定预设条件时,系统提前发出预警指令。在提示调配人员进行处理的同时,这些船员被作为重点调配对象,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1.1信息收集

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船员在船工作时间、公休时间、职务、证书有效期、个人素质等信息。信息输入方式有2种。(1)调配人员输入:根据公司培训需要、临时调动或者船员个人意愿等情况,由调配人员将信息输入系统,并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员工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将有关信息告知调配人员,调配人员审核无误后输入数据库。(2)员工自助输入:员工通过互联网和系统的自助录入功能,输入自己的动态意愿,经调配人员确认后,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

1.2需求产生

为便于管理,可以灵活设置预警的提前时间节点。当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测出船舶需要更换船员时,系统将根据需求进行初步的查询处理,并将初步筛选出的可上船人选存入后备数据库中。

初步筛选过程依据以下标准进行:(1)休假是否充分;(2)上船必需的各类证书是否齐全;(3)上船需要的各类证书是否过期;(4)身体健康状况是否符合上船需求;(5)适任证书是否满足船舶岗位需要;(6)本人是否有暂缓上船的要求;(7)本人是否有优先的要求;等。

1.3信息处理

系统根据船舶的具体技术参数,利用已设定的船舶需求系数数学模型K和员工素质数学模型P,计算后备数据库中所有船员的得分。

1.4信息反馈

根据得分情况,为调配人员提供最优船员调配方案,并做好系统后台的数据更新和完善工作。

2模型的建立

根据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硬性指标,建立基于船员个人情况的关键指标体系员工素质模型P。由于不同技术参数的船舶对任职船员的硬性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基于该船舶具体要求的船舶需求系数模型K。可以在后台对这些指标体系参数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并赋予其不同的权重。

2.1船舶需求系数模型K

设定全部船舶艘数为n,对船员的学历、计算机水平、任职时间、外语水平等需求共有m个指标项,则:

K=(k1,k2,k3,…,kn)=

根据不同船舶的技术参数,根据经验为不同船舶事先赋予权重。第n艘船舶共m个指标需求项,即:

kn1,kn2,kn3,…,knm,kn∈(kn1,kn2,kn3,…,knm),

2.2员工素质模型P

对应于船舶需求的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m个硬性指标项,为每位员工建立员工素质模型P。

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由系统自动赋予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m个硬性指标项的对应值P1,P2,P3,…,Pm,从而建立员工素质模型P=(P1,P2,P3,…,Pm)。

2.3系统最优化处理

对于船舶n,其指标体系k固定,假设在预备数据库中搜索到有r个人选适合该岗位的工作,需要根据上述数据模型,计算每个人选的得分情况。

对于船员r,其针对第n艘船舶的指标体系的综合素质指标为:

ar= knxprx

同理,经过系统运算,可得出针对船舶n,共r个后备船员的素质得分情况A=(a1,a2,a3,…,ar), 从中找出最大值,设af=max(a1,a2,a3,…,ar),那么船员f就是针对该船舶的得分最高者,即最优的船员人选。

3结语

篇10:港口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的构建

————基础资源和环境建设

摘要:通常我们在评价港口码头时都是从码头的作业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评价。但同时码头的评价也要看它的拥有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码头的基础资源是码头发展的先决条件,它由港口码头的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组成。港口码头的发展历史悠久,一路走来其的面貌改变了不少,可给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

(一)港口评价指标的意义和分类:指标是一个企业根据其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目标.港口生产经营企业作业评价指标是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状态和生产经营目标的数值.港口指标的种类有:港口作业指标,港口经济活动评价指标.其中港口作业指标由吞吐量指标,装卸作业指标,车船在港停留时间指标,港口生产设备运用设备指标,港口能源消耗指标,港口生产质量和安全指标组成.今天我们要从码头的基础资源,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智力支持系统,安全能力及创新能力几个指标来对港口发展进行讨论.(二)港口码头的基础资源:一个港口码头的发展的好与差不但与港口作业指标和经济

指标有着直接关系更与此港口码头所拥有的基础资源密不可分。港口的基础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自然资源是指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占据的资源.因为港口建设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水陆域、必要的泊位水深、良好的气象等条件是现代码头长期充满活力的必要保证。港口的发展还需要有发达的经济腹地条件,为港口提供稳定的货源。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港口码头建立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要修建港口码头地理要求有:足够宽阔的堆场、便捷的交通、合适的岸线长度等。足够的堆场能够保证货物的流转能顺利进行以保证船边的装卸工作的正常完成以及为装船的和卸下船的货物的堆码;众所周知港口码头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因为大量货物在这里的流通,码头必然成为水路、公路、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连接中心,交通是否方便也是一个评价港口发展的重要指标。码头的岸线长度从某些方面决定了该港口的装卸能力,岸线长度直接关系着一个能够安装多少台码头装卸设备和设置几个码头泊位。另外,除了码头的地理条件外,码头的自然条件还有必要的泊位水深、良好地气象。通常我们会说某航线是否适航,特别是内河航道就是指该条航道的水深,如果某港口码头的水深不够会给来停泊的船只造成诸多的不便,也会给传播的装卸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故必要的泊位水深也是评价以讴歌港口发展的指标之一;一帆风顺是人们对除外远行之人一路平安的美好祝愿,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水面风浪对船只的影响,可以说气象是影响船只安全的最大因素了,所以船只都更愿意选择气象状况稳定安全的港口停靠。良好地天气状况不仅对船只的航行有利也有利于港口的装卸,船只在码头的停靠每一天都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特别是定期租船且不论在港一天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如果承租人延迟交船都将产生一笔巨大的费用。

另外,除自然资源以外的后天性人为资源也是评价港口码头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包括港口的装卸设备资源、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港口人力资源、港口管理水平等。先进的港口必然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不但能提高港口码头的装卸运输效率同时还能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是否是先进发展的港口码头可以考察其是否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未来港口码头机械设备的发展方向有:1大型化2.自动化3,环保化4.高速化。先进的机械设备只能从表面上让港口码头看上去更先进更现代化一些,只是某些方面码头的某些指标达标了,要看一个港口码头的通货状况,还要看港口码头的机械设备利用率。很多港口由于错误的规划购置安装了多余的机械设备,从而导致了这些机械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机械设备利用率指标就是体现了港口机械设备的利用状况,也反映了一段时间内港口机械设备货物流通状况。另外,港口除了客观的自然资源评价指标和硬件机械设备资源外,还有主观化的评价方面:港口人力资源和港口管理水平也是评价一个港口好坏的一种指标。一个和个的港口必然有优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优秀的技术操作员工,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学历,对港口码头的各项业务都非常熟悉和对港口码头的作业能力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港口码头的发展做出正确并具有前瞻性的决策,技术操作员工应该具备有效的操作能力证明和强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码头跨运车驾驶员应该有相应的驾驶证明和出色的驾驶水平。如此,码头的各项作业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三)港口码头环境支持系统:港口码头的发展历史悠久,自人类有了船开始码头就开始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随着贸易的开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港口码头是见证人类发展的标杆,陪同人类走过了几千年也将和人类继续走下去。当然,前提是港口码头环境的到很好的保护,然而今天的港口码头环境问题诸多:【1】部分港口空间布局同质化,影响岸线环境资源有效利用,港口扩张占用岸线的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岸线集约性利用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希望以港口经济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局部地区港口建设过热,在岸线利用上没有统筹考虑,造成了局部区域港口空间布局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港区空间布局同质化问题,影响岸线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关键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缓慢,港口行业中油品码头油气无组织排放、煤炭和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粉尘污染、船舶压载水外排等产生的环保问题较为突出,但相关环保措施的推进仍十分缓慢。油品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建设停滞不前,煤炭和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粉尘污染治理推进缓慢,船舶压载水生物灭活技术储备不足,未建立完善的港口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3、港口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港口规划环评审查时序较为滞后,执行规划力度不够。审批后及运行期间的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不足。总体上港口的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港口运行期间环保监督和执行力度不够。重审批、轻验收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后评价工作,港口项目建设后,长期和累积性的影响在技术评估和管理要求上尚未有明确的要求。鉴于以上问题,当前港口应采取的措施有: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港口空间布局,完善港口群规划研究,对各港口群内主要港口的功能地位、组织模式、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统筹优化港口功能和发展规模,合理配置港口岸线。通过规划环评,统筹新港区与老港区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合理利用和保护港口岸线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关于中小型港口规划的控制要求,实行备案制,并在规划中明确控制要求。进一步考虑公用和企业码头关于岸线资源和货物运输能力的占比关系,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上一篇:情人节甜蜜祝福语下一篇:医院医务部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