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

2024-04-27

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共5篇)

篇1: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

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

“汪筠,快陪我去散步!我要减肥!”哎,妈妈又在叫我了。我的妈妈最近变成了“运动狂魔”,发誓要甩掉一声肥肉。她开启了一个叫“微信运动”的手机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都走了几万步,便立下了减肥目标——“秒杀”朋友圈内所有朋友的步行数。

这天晚上,我刚写完作业,就听见妈妈一阵惊呼:“啊!唐尧妈都走了两万步了!不行,我得加把劲儿赶上去!”妈妈马上锁定了老爸,说:“老公,陪我去散步!”老爸立马躲进厨房,说:“我要洗碗!”妈妈又不由分说地拉上我,一边还叫着:“我今天不绕着和丰创意广场走个10圈,就誓不为人!”

妈妈换上了运动服,穿上了运动鞋,便下楼了。老天爷很给妈妈面子,这个月夜天气凉爽,可是适合散步的日子呢!

妈妈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戴着运动手环,走一会儿就看一下自己走了几步。妈妈“呼哧呼哧”地走着,我“呼哧呼哧”地跟着,可我的小步子怎么跟得上老妈的大步伐?我走了一会儿就嚷嚷着累了。找了个石凳坐下了。老妈见我这样,便在原地绕圈子,又说:“才走了6000步呢,还得再走个四五圈。”不一会儿,妈妈又拉起我,绕着广场走路了。可怜我两条瘦弱的腿,不知道明天又会是怎样的“酸爽”?

走了一圈一圈又一圈,老妈终于超过了唐尧妈,夺得了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第一的.桂冠。正当我为我的腿解放而庆幸的时候,妈妈又发出了一声惊叫:“什么!唐尧妈还在走?”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可想而知了。

回到家,我直接趴在床上了,而老妈则喜滋滋地看着朋友们为她点赞。哎,我简直就是“舍命陪君子”啊!

老妈的减肥计划仍在实施中,我相信照这样下去,老妈一定能减肥成功的。老妈的减肥计划,从“微信运动”开始。

篇2: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

春节期间,高中同学用微信发起了一个聊天群,随着同学们不断的被加入,群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我从中发现了一些现象很有意思:

首先是以前许多失去联系的同学不断的被加入进来,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90%以上的同学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除了极少数与世隔绝的同学以外,大部分同学,不是和这个联系,就是和这个联系,这就像病毒传染模式,符合社交网络的基本原理之一的六度分隔理论,也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微信能够快速普及。

其次,微信群中每个加入进来的人是可以自由拉人进来的,而不像以前QQ群那样需要群管理员批准,这样只要有个人开了头以后,这个群就会自然成长,和群主是否认真负责没有直接关系,但群的规模和群主设定的群名称以及界定的范围有关系,比如我们这个群是高中94群,涵盖的就是xx中学94年高中毕业生,看似可以自由拉人,但大家都会遵循一个潜规则,就是拉进来的应该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这就是基于核心原则的开放,也是凯文.凯利提出的社交网络上的“失控”现象,这个原理早在四十年就被VISA卡的创始人迪伊.霍克所利用来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而又无形的商业组织VISA,他称之为“混序组织”。再往前追溯中国老子在三千年前就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佛教的发展史亦是如此。

再次,在微信群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广告和违禁言论的,我最近也观察到这一点,微信的整体网络环境是要高于QQ的,记得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微信是基于个人手机的熟人圈子,大家相互之间的道德意识和诚信度相对较高,就像乡村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微信应该被利用起来重建中国社会的道德和诚信环境。

篇3:减肥,从“微信运动”开始作文

小小举动,大大责任

2006年冬,河南省焦作市林业局宿舍。

“丁零零”一阵刺耳的闹铃声划破清晨的宁静,林业局干部杨树从被子里伸出一只手,在床头柜上摸索着,时针已经指向了7点。杨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用毛巾抹了把脸,就往门外冲。慌忙中撞倒了邻居刘大姐,杨树来不及扶刘大姐起来,嘴里喊着:“对不起,晚上回来去你家道歉。”说完自顾自向楼下冲去。

下班回家后,杨树就登门向刘大姐道歉,虽然刘大姐没有怪他,杨树还是挺自责:“都是睡懒觉惹的祸,这毛病以后一定得改。”“看来,咱们是同道中人啊,我也好睡懒觉,为了减肥,我原打算每天早晨5点钟起来锻炼,计划倒是写了好几个,可就是起不来呀。”刘大姐叹着气说。

“要不我早上叫你?”看着刘大姐沮丧的样子,杨树试探性地问。“好呀,要有人叫我,我准能起来。”刘大姐很兴奋。

开始,杨树确实起得很早,叫上刘大姐,两个人围着人民公园晨跑。可没几天,那种倦怠的感觉开始缠绕着杨树。这有什么好跑的呀?有心赖在床上不起来,可又怕耽误了刘大姐的减肥计划。杨树决定再跑几天,逮着机会向刘大姐请辞。

后来,杨树一直想跟刘大姐把话挑明,可就是不好意思开口。其实刘大姐也不比杨树有耐力,她早就不想跑了,只是碍于杨树每天都起早叫她,她不好意思打退堂鼓。杨树问她瘦了没有,她只好违心地回答说瘦了,这让杨树越发不好不叫她。

坚持了一个月,杨树发现自己精神头比以前足了,浑身上下都有劲,而且慢慢形成了生物钟,早上不用闹铃叫,到点自己就醒了,不起来跑两圈,反而不舒服。而刘大姐也真的瘦下来了,她很感谢杨树,要不是他,自己早就放弃了。

从焦作走向世界,“黎明脚步”旗帜插到非洲

越跑越有感觉的杨树,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叫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跑步呢?人多了,岂不更有气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能让更大的责任来“管束”着自己。2007年4月16日,杨树以“黎明脚步”为网名,在山阳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别睡懒觉,起来跑步,我叫你!”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下了。

开始很少有人响应,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回帖,希望杨树每天早上跑步前叫自己一下。杨树把需要叫醒的人的电话记了下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分别给他们打电话。

2007年5月份,在网友们的催促下,杨树建立了一个焦作市晨跑QQ群。随着人数的增加,杨树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他每天晚上要把新加入的跑友电话记下来,早上还要挨个打电话让大家起床。最夸张的一次,杨树竟然打了一个早晨的电话,差点没有跑成步。老这么下去,不说电话费付不起,自己也没时间跑步了,这就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一连几天杨树都为这事郁郁寡欢,结果老婆的一句话,让杨树喜笑颜开。老婆说,你何不把电话号码分给别人一些,让他们和你一样充当叫早的角色。杨树豁然开朗,把老婆的建议在群里一说,很快就有不少人打电话过来要电话号码。因为大家都觉得早上把睡梦中的人叫醒是件很神圣的事,便给这些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黎明使者”。

让杨树想不到的是,跑友们通过电话、QQ群、论坛、博客等各种方式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下线”, 自愿充当“黎明使者”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只是在焦作,后来到郑州、合肥、武汉,再到北京、天津、哈尔滨……很快,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了“黎明使者”。

为了减轻杨树的工作量,有位上海的朋友帮杨树开通了一个网上语音叫醒服务。但由于操作难度大,有人不会使用这种功能,也有人任电脑“喋喋不休”就是不愿起来,这个计划最后流产了。不过,这次失败给了杨树一个启发:所谓叫醒,其实是给对方一份压力,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不好辜负别人的好意,否则买一个闹钟,设一次闹铃不就全OK了?所以,人工叫醒才是最好的叫醒方式。

从2009年开始,陆续有国外的朋友加入杨树的“黎明脚步”活动。先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侨,后来,一些蓝眼睛、白皮肤的欧洲当地人也加入进来。到2010年,“黎明使者”已不乏欧洲、南美洲甚至非洲人的身影。2010年7月,杨树给国内的一个跑友打电话,因为看错了号码,打给了澳大利亚的一个跑友,对方连忙挂了电话,因为“黎明脚步”规定打进的电话不能接。很快,对方给杨树发了一条短信:“虽然这里有3个小时的时差,我也不用你叫醒,可是你的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听到你的电话,我能感觉到祖国在呼唤着自己,请你继续叫醒我吧。”

2010年10月,杨树收到了一件来自非洲的包裹,里面全是照片。照片上,很多黑人朋友举着红色的“黎明脚步”旗帜,在晨曦中奔跑。这组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杨树,没想到,自己无意中的一个善举,竟然把世界五大洲连成了一家!

北京马拉松:得最后一名也“真好”

2010年夏日某一天,杨树像往常一样,准备叫大家起床,打开手机一看,有一条未读短信。这条短信和以前他收到的其他短信没什么区别,就是希望他早上叫对方起床。

看看时间,现在也来不及把这位跑友的电话给别的黎明使者了。杨树便打电话过去,响了几声后,对方挂断了电话,就知道对方已经醒了。过了一会儿,对方发来一条短信,只有两个字:“谢谢”。杨树也没太在意。

而后的一段时间里,凡是杨树打电话叫他,对方总会回一句“谢谢”。杨树心里很受用,觉得这人挺有意思,别的什么都不说,就光知道谢谢。3个月后,對方给杨树发了条很长的短信。原来,这位跑友来自河南省周口市,由于身体有些缺陷,感情几度受到打击,工作也不太顺利,时间一长,他也不愿和别人交流了,每天都窝在屋子里,还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黎明脚步”的报道,不由心里一动,在网上找到杨树的电话,给他发了短信,也没抱太大希望杨树真的会叫醒他。没想到,第二天杨树就给他打来电话,他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能简单地说句“谢谢”。更让他惊喜的是,杨树竟然一连3个月从未间断地叫他,这让他非常感动: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在乎自己的。

这个曾一度失意的人在短信里告诉杨树,是“黎明脚步”给了他一个崭新的世界,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

随着“黎明脚步”队伍的壮大,有人提议可以以社团的名义做一些公益事情。杨树开始不太同意,认为自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起来跑步,做公益离自己的初衷太远了。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改变了杨树的想法。

第一件事是,有跑友参加焦作网组织的爱心活动,给福利院捐了一箱雀巢奶粉,在登记捐献人姓名时,留下了“黎明脚步”的名字;第二件事是,一位跑友在郑州捐款支援台湾赈灾时,打出了“黎明脚步”的名号。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杨树觉得,“黎明脚步”这个充满爱意、凝结人间温情的名字,是由网友们用一点一滴的爱、一点一滴的暖积攒并烘托起来的。既然“黎明脚步”有这种凝聚力,为什么不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呢?随后,杨树便以“黎明脚步”的名义开始组织看望孤儿、给贫困学生捐书、向灾区捐款等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网友们称其为“黎明精神”。

2010年,北京要举行一次全国马拉松比赛,特地邀请杨树带队参加。为了尽可能在马拉松赛上取得好一些的成绩,杨树和刘大姐带领跑友们开始集训。大家相互鼓励,每天的目标就是比昨天多跑一点,就这样大伙的情绪被一点点调动起来。

2010年10月24日8时,北京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杨树带领“黎明脚步”32名队员踏上了征程。马拉松赛考验的就是毅力。开始跑的时候,杨树就嘱咐大家要放慢脚步,能坚持跑完全程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如此,大伙还是铆足了劲儿向前冲去,没多久,就有人体力不支了。杨树边跑边给队友们打气,并带着队友们调整脚步,渐渐地队友的步调一致了,落下的人也都跟了上来。尽管这支非专业队伍没有进入前三,但当杨树和队友们冲过终点时,杨树感到由衷的欣慰:跑步真好,要一直跑下去,即使做最后一名,也不丢脸。

篇4:《从微博到微信》说明文阅读答案

阅读陆高峰的《从微博到微信》,完成13~16题。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市场研究最新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微博博和微信以及二者的差异。

④微博,顾名恩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 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 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但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4分)

14.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15.试分析第⑦节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4分)

16.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4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3分,如对象不具体只得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4、(5分)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15、(4分)微博可以公开发布信息(2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2分)

篇5:从微信无提示退群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微信发布了一个新特性:退出微信群不再有“XX退出了群聊”这样的提示。得知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无提示退群是微信春节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啊!”结果下面n多人点赞,纷纷表示这个改进相当的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板任向晖两个人默默不语,闷头忙着退群。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炫耀的跟我说:“我退了有差不多10个群。”然后我面无表情的说:“我最少退了20个吧。”

微信群刚出来的时候,着实红火了一阵子。我还记得2012年四季度的时候,第一批微信群出现了,当时有两个群我都比较喜欢:一个是只有几十人的新媒体主编群,当时国内主流一线互联网科技圈媒体的主编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是NYPM群,有500人之大,汇聚了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许多活跃分子。后来,我自己也建立里一个“网商天下”群,把我多年认识的电商行业大佬们都拉进来了,外面有不少人托关系找我要求加入这个群。

当年的微信群真是很热闹的,干货多,话题好,互动的人非常踊跃,群主对群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人发广告、灌水,一次警告,两次直接踢掉。

不过这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渐渐的群多起来了,我也经常莫名其妙的就被拉进某个群里去了。以前加入某个群,群主一般都会郑重其事的介绍一下,告诉大家来的这位什么来头,然后群里的兄弟们还会热情洋溢的欢迎一下。后来呢,拉进去也就拉进去了,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连拉你进去的人都不认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微信群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朋友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普遍表示不胜其扰。天真的孩子可能要问了:“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不退群呢?”退群?说的轻巧,可是你一退群,所有人都能看到“许维已退出群聊”,你这不是驳人面子吗?在中国,你懂的。

所以,昨天听到微信可以无提示退群的那一刻,我真是发自心底里的高兴:终于自由了!就像我第一次发现51230.com婚恋网站那个查看好友时可以隐身的功能一样兴奋,有时候一个细小的设计,击中的却是用户的心灵。

退完了那20多个群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微信群呢?琢磨的结果是:因为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发生了错位。用人话讲就是:微信群这个功能没问题,但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古往今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演进,信息传播的模型只有两个:“管道式”和“广场式”。

管道式传播包括交谈、开会、写信、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即时通信)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方向性:信息有明确的接收人,不是无目的的乱发。

2、私密性:除了发信人和接收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不可见。

3、平等性:发信人和接收人的身份可互换,双方都是发信人,也都是接收人。

4、强交互:发信人期待获得接收人的反馈。

5、小范围:参与人数较少。

广场式传播包括演讲、大众媒体(纸媒、广播、电视)、BBS论坛、微博、朋友圈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盲目性:信息没有明确的接收人(虽然大众媒体在面向广告主推销的时候都号称自己是“精准传播”)。

2、公开性:除了明确禁止的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都可见。

3、角色性:有明确的“媒介”、“受众”身份区分,二者角色不可互换。

4、弱交互:发信人对接收人反馈的预期较弱。

5、大众性:参与人数可以非常多。

很显然,管道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是一对矛盾体,虽然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能够让二者“融合”起来(比如说广场式传播也可以有反馈回路),但是它们根本性的矛盾还在那里。

微信群本质上是管道式传播的一种变体,当群成员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比如个位数),它具有封闭式传播的所有特点,因此我们会用它来进行在线交流、工作协作。我们并不讨厌这种小范围的微信群,相反我们还认为它很有价值。

可是我们讨厌那种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间密室,但却毫无私密可言;它们的每条信息都提示我去阅读,但却和我完全无关;它们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但却没有任何价值;它本来应该是一根管道,但却被撑成了一个广场。

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天哪,这不就是我大学时候梦想拥有的那种书店吗?感动到哭了”。

当我把它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我想发就发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把它发到某一个微信群当中,因为那会让人感觉很二,我为什么要通知群里所有人我喜欢某家书店呢?人家为什么非要看我这条消息呢?

这就是封闭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的根本性不同:管道式传播是带有强迫性的,当你收到消息以后你必须要去阅读它,因为你天然的认为它和你有关系;而广场式沟通则没有强迫性,受众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所以你不必担心打扰到他们。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微信百人群背后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答案挺简单的,就是社交。大家都想认识更多的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名气,于是就加群、拉群,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来拓展人脉。可是这个需求和微信群本来应该对应的用户需求偏离了,微信群本来解决的是少部分人的沟通和协作问题,现在却被拿去用作社交工具,不被玩儿坏才怪呢。

其实要解决社交需求的话,阿里来往的“扎堆”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也是群,可它采用了微博这种广场式传播的产品形态,而不是聊天这种管道式传播的形态,它可能更适合圈子社交这个需求。不过很无奈,微信太强大了,根本没给来往验证答案的机会,所以这也就只能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了。

虽然说了很多微信群的不好,可是微信群其实挺冤的。作为小范围的沟通协作工具,它非常好用,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多人信息共享的需求。从微信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讲,微信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微信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它创造出来一个让用户去邀请用户的需求,延展了产品的外部性。

上一篇:常见近义词辨析一下一篇:的餐厅承包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