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轨迹

2024-05-14

人生轨迹(精选八篇)

人生轨迹 篇1

《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是傅建生、方立平主编的一本关于描写闵慧芬的二胡道路的论文集。不仅收录了许多文人墨客与二胡工作者关于闵慧芬的文献, 还包括了闵慧芬本人的二胡艺术笔记。本文就是在笔者阅读了此书的上篇《闵慧芬二胡艺术笔记》之后, 总结归纳了对于闵慧芬的二胡艺术道路。

一、“弯斗里”走出来的她

1945年11月, 闵慧芬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叫做“弯斗里”的水乡小村庄, 一到傍晚就会有江南丝竹乐曲从各家窗里传出, 家家户户都对江南丝竹这些民族乐器有着天生的好感。闵慧芬的父亲闵季骞先生,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 开始了关于民族音乐的事业。所以, 毫无悬念的, 闵慧芬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 打心底爱上了民族音乐。不论是笛子、琵琶还是二胡, 只要是闵老先生拿出来练习, 闵慧芬都会痴痴的望着父亲, 想靠前却又怕打扰到父亲, 只有静静地在旁边听着。在闵慧芬全家搬到镇上生活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 八岁的她拥有了她的第一把二胡, 她兴奋的拿回家之后, 闵老先生教会了她第一首乐曲《芦笙舞曲》。

1958年, 13岁的她, 带着童年的梦, 父亲的期盼, 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师从王乙先生。在后来的十年文革期间, 闵慧芬怀揣着一颗音乐的心小心翼翼的练习。如此复杂多变的时期, 她意外从朋友那里得到了阿炳《二泉映月》的唱片, 如获珍宝, 想尽办法找到唱片机听到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对于艺术的热爱, 闵慧芬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1963年, 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 年仅17岁的闵慧芬获得第一名。从此, 闵慧芬可以说是一夜成名。

二、病榻上的音乐梦想

1981年, 闵慧芬被查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一次次的化疗, 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闵慧芬倒下。就是对二胡的热爱, 对民族音乐的一颗心, 支撑着她醒过来。刘文金先生创作的《长城随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临近尾声。为了总谱的完成, 本想对刘文金已满病情, 可是失败了。在这样一个关口, 为了让闵慧芬能振奋起强大的生命力, 大家决定要让闵慧芬首演此曲。为了练琴, 闵慧芬顾不得没有愈合的伤口, 偷偷溜回家练习拿到的谱子。看到乐谱的她就像是注入了永恒的能量一样, 徜徉在二胡的旋律声中。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3年, 《长城随想》在全国作品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那个国家困难的时代, 闵慧芬用琴弦唤醒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给人民自尊自强的力量。

1987年, 经历了多次手术与化疗后, 闵慧芬的身体状况依然让人担心。可是她的心里又开始筹划着如何让民族音乐深入社会各个层次中。首先, 她想到了年轻的一代。社会上年轻人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 大部分不知何为民族艺术, 拜金主义让这年轻的一代失去理想, 没了进步的志向。在这样的文化低迷期, 闵慧芬认为, 要用诚心诚意的姿态向年轻人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于是, 闵慧芬在联系多方面后, 去了上海财经大学进行演出。是她的真诚打动了大学生们, 是她手中二胡的神韵迷住了大学生们, 演出后的掌声雷动让闵慧芬看到了希望。她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从此, 闵慧芬以讲座或者音乐会的形式一次次踏进校园, 并且与上海民族乐团的同志一起举办多场专场音乐会及普及音乐会。闵慧芬说:“我背着心爱的胡琴和各种不用版本的乐队总谱, 无比欢乐地飞翔在祖国大地, 我只觉得我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第二个艺术的春天。”

三、诗在弦上吟, 悲泪千古流

二胡曲《新婚别》是张晓峰、朱晓谷两位先生根据杜甫的同名诗创作的二胡叙事曲。为了演奏好这首乐曲, 闵慧芬为艺术而认真钻研的精神展露无疑。不仅要通读“三吏”“三别”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还要了解乐曲素材的出处。

乐曲中的技巧要反复练习, 感情的投入则更是要融入情节, 展开想象。“叙事曲”, 这类题材带有叙事性和戏剧性, 这是就要把自己放在那个环境画面中, 一路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音乐的变化是靠情感贯连的。笔者认为, 闵慧芬在这种有悲惨命运人物形象的作品中, 表现的极为到位。或许是因为闵慧芬自己经历过生与死的对抗, 懂得活着的意义, 明白幸福的滋味, 所以对苦难与病痛有着深深的体会。听她演奏的时候, 就好似她就在那个画面中, 饱含泪水的眼睛, 一声声的诉尽心中的惆怅。

闵慧芬说:“一个从事演奏艺术的人, 应该追求什么呢?我认为, 把写在谱纸上的音符, 把作品的意蕴情趣, 把作曲家的乐思和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 把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含的思绪, 化作琴声, 再现出来, 显示其内在的美和灵气, 把人们引向崇高的艺术意境, 从而激起人们心灵的回响。”这就是闵慧芬的艺术志向。

闵慧芬在表演中也有着自己的表演原则:情、气、格、韵。我的理解是:情, 感情真挚, 拿捏到位。气, 乐曲也是有生命的, 有自己的气息, 要让演奏者自己的呼吸与乐曲的呼吸紧紧相连。格, 就是要把自己投入到乐曲中, 表现出乐曲中任务的人格;韵, 勿忘二胡神韵, 民乐意蕴。四个原则的总目标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技巧方面, 闵慧芬是将技巧与炫技部分全部融入感情, 注重音乐表现力, 将所有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闵慧芬的乐曲声没有造作扭捏, 只是情感的抒发。

四、艺术的执拗者

笔者眼里的闵慧芬是一个执拗的人, 对艺术执拗的人。

不管千难万险, 一定要把乐谱琢磨通透了的执拗;在文化低迷期深入大学校园进行民乐普及宣传的执拗;不管病痛带给她多大的痛苦都要挺住, 为学生在病床前给学生上课的执拗;为了民族艺术事业, 一路努力的执拗。而正是因为她心中的梦想, 她对音乐的追求, 支撑着闵慧芬执拗的活了下来。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去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些贡献吗?

民乐现在的处境确实比几年之前要好, 民乐普及和人们的观念转变是主要主要原因。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我们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 才是我们祖国的财富, 才是世界的财富。我们不去传承民乐, 不去发展民乐, 难道要让民乐就渐渐消失在这片苍茫大地上吗?邓小平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民乐就是中国特色, 我们要将这一中国特色进行到底, 不要等一百年之后, 我们的子孙已经不知道何为民乐。

笔者认为, 闵慧芬的执拗, 是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借鉴的。这种坚定的执拗, 更多的是对于自己从事艺术事业的热情与恒心。不仅在艺术道路上,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 工人、学生等, 我们都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信心, 把从事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虽说不能像闵慧芬一样倾尽自己所有去为了民族音乐奉献, 可是还是要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样才无愧于心。

摘要:闵慧芬是我国老一辈二胡表演艺术家, 风雨走过几十载艺术坎坷道路,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 依然将二胡视为自己的一切, 努力的活下去, 并且参与创作了许多著名二胡乐曲。民族艺术、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闵慧芬毕生的追求。

关键词:二胡,发展,感情,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傅建生.方立平.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马云的人生轨迹 篇2

图是马云在创业初期的一张照片。从照片里马云的姿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后来喜欢打太极拳了,马云当年应该就是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当时的马云在北京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回到杭州,他的家在湖畔花园,位于当时杭州城西一个城郊接合部。

1999年3月,马云在家里创办阿里巴巴。照片上与马云一起创业的一共是17个人,加上马云自己,就是18个人,也就是常说的阿里巴巴创业“十八罗汉”。

我们看看马云早在1999年吹的牛吧:

In this clip from 1999, Jack Ma delivers a speech to 17 friends in his apartment to introduce Alibaba and lay out his plan to compete with U.S.internet titans.马云在创业时候讲过两段话,后来他的这些“罗汉”朋友们也经常对外讲这两段话。

第一段话是他创立阿里巴巴的未来三大愿景。第一个愿景,“阿里巴巴未来要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讲完这句话之后,大家一起鼓掌,认为这个愿景非常好。

第二个愿景,“阿里巴巴在未来要成为市值50亿美金的企业”。事后其中的两个“罗汉”曾跟我说,在马云讲完这句话的时候,大家的掌声小了很多。因为马云的创业资金才50万,而他发给这些人的月工资是600元——1999年的时候我的月工资大概有3000多了吧。他们觉得,就凭我们这几个人,一个月拿600块钱工资,创业资金50万,还在人家家里办公,就这样还要做到50亿美金市值的企业?等到猴年马月吧!

马云讲到第三个愿景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热烈鼓掌了——“我们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业。”——反正大伙儿也活不到那一天,鼓掌也挺好。

其实,马云在那个时候对失败这件事就已经有很高的警惕了。他创业的50万元资金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这18个——包括他太太在内的创业者一起凑的。马云是一个大股东,但大家都有股权,所以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家集资创建的企业。马云当时就说:“你们拿出来所有的钱都必须是闲钱。第一,不能向亲戚朋友去借;第二,如果这是你吃饭的钱,那么也不要投进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业,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说:“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这就是马云创业时候的一个景象。

2011年3月的《福布斯》杂志亚洲版封面文章写道:

像马云这样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并不多。马云生于1964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当时很多学校都被关闭。马云自学英语。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每天都骑自行车去杭州唯一一家允许接待外国人的酒店,给外国游客做导游。

在两次高考失败后,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这所学校并不出色。1995年,马云被派去美国出差,为一个商务代表团做翻译。在美国,他第一次接触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回国后,马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但是中国黄页作为一个在线的黄页网站失败了。

几年后,当马云还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作时,他与一位在台湾出生的年轻企业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人就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

马云很喜欢讲一些关于早期投资者的故事。比如1999年,高盛用400万美元取得了阿里巴巴23%的股权。“我不关心收入。”这并不是在装样子。马云的左右手以及至交,阿里巴巴集团CFO蔡崇信(工号19号)也对此表示不解。“一开始我并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蔡崇信告诉我,“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创建一个市场的核心基础,那就是很多很多的信息,大量的卖家,然后是大量的买家。”

2000年年中,马云成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他是全中国企业家中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马云就是靠着这个封面一举成名的。

2000年7月份《福布斯》杂志封面上,马云穿着一件格子衬衫。一个小趣闻是,其实马云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借来的。由于马云的个子实在是太小了,美国摄影师在给他拍照片的时候说,你这个人连镜头都填不满。那怎么办呢?当时边上站着一个副总裁,那个人个儿挺高,有一米八十几。摄影师就对他说,你把衣服脱下来给马云穿。因为这件衣服的袖子很长,马云穿上后一晃就像水袖一样,于是摄影师跟马云说,你把袖子卷起来。因此从封面上就能看出马云把袖子卷得很高很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姿势,马云一战成名了,他在“屌丝”创业早期就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最后,到了2002年,公司的钱都烧光了。马云开始对网站进行商业化操作。他从高盛、富达投资以及软银等风投那里获得了2500万美元。“我同意了,„好吧,我们来赚点钱吧。‟”马云回忆道。到现在他还认为当时向卖家收取发布信息的费用限制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马云坚持让淘宝走一条不同的路。为了阻击eBay进入中国市场,马云于2003年成立了淘宝网。当时eBay通过收购中国的易趣网进入了中国市场。马云拒绝向淘宝网上任何信息的发布以及交易收取费用。但是eBay却轻蔑地说:“免费并不是一个商业模式。”马云却凭着“免费”这个招牌吸引客户。而且他做到了。但是,对于蔡崇信这个耶鲁毕业的高材生、律师以及前私募高管来说,马云的做法让他无法理解。2004年的某天,蔡崇信找到了马云。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两人当时的对话:“我告诉他„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我们不能再这么亏下去了。‟马云回答说„你看,淘宝将要变成一个庞然大物。我们现在也不知道3年或者5年后淘宝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不能让收费来限制淘宝的发展。‟”

蔡崇信说,他再次回想起这段谈话,是在去年,他和妻子在纽约看《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时,马克扎克伯格对他的搭档爱德华说先忘了赚钱吧,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什么或者将来它会变成什么的时候。“当我看见他们的这段谈话时,我真的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说:„我的天啊,这跟马云2004年时跟我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啊!‟”蔡崇信说,“这就是互联网企业家和其他企业家的区别。普通的企业家会觉得只有创造收入才创造了价值;而互联网人会觉得当有许多人到你的网站、使用你的网站并对你的网站产生了很高的忠实度时,你才在创造巨大的价值。”

高盛一定希望自己也有像马云那样的毅力和远见。2004年,高盛变现了当年投资阿里巴巴的400万美元,作为5年的投资回报,高盛最终拿到了2500万美元。在今天,这一持股比例将占集团的10%,也就是20亿美元。(另一个早期投资者,日本软银,持有31%的阿里集团股份,目前市值60亿美元左右。)

----18罗汉名单------------

1马云 董事局主席 非执行董事

2张英 顾问

3孙彤宇总裁、执行副总裁淘宝

4吴泳铭资深总监集团

5盛一飞总监支付宝-产品技术及用户体验部-产品部

6楼文胜产品规划师B2B-CCBU-中国市场运营部-核心产品部 7彭蕾CHO集团-人力资源部

8麻长炜经理淘宝-产品研发中心-PMUE-用户体验设计 9韩敏总监支付宝-市场运营部

10谢世煌资深总监B2B-ICBU-网站产品发展执行董事 11戴珊副总裁B2B-ICBU执行董事 12金媛影资深经理B2B-ICBU 13蒋芳总经理助理B2B-ICBU 14金建杭资深副总裁集团 15周悦虹技术部B2B-ICBU 16蔡崇信CFO集团非执行董事 17师昱峰资深总监 18饶彤彤 国际事业部----------------------编者点评:

两只狼穿过沙漠到了草原,看到无边的丰美草地 正在风中如海浪般起伏。一只狼很沮丧,书上说

外公的人生轨迹 篇3

有些泛黄照片上的他,显得平和、沉稳,除了眉眼间隐约可见的英气外,我很难看出当年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给他的考绩评语:“思想纯正,处事有方;策划精细,做事认真”和他有什么关联。

这个人是我的外公,摆在我面前的照片,是表姐最近从南京档案馆查找得来外公现存唯一的一张照片。

关于外公,母亲过去几乎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提及,这是母亲几十年来最大的隐痛,因为外公曾给母亲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甚至母亲的忧郁症也与此分不开。我以为母亲早把她的父亲忘掉了,因为有一次在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我曾问过她外公长什么样子,母亲说她根本想不起来了。我想母亲说的一定是真话,1950年参加解放军,当时才14岁的母亲,就离开了她的父母,两年之后,外公过世,而在以后的岁月中。外公留给我母亲的似乎只有无尽的伤痛和麻烦,她对自己父亲的淡忘和记忆的模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母亲看到那张放大后的照片后,立即脱口而出,是他,然后已是泪流满面。看着母亲那副不知所措、激动的模样,我知道,许多年前埋藏在母亲心底里的记忆全部恢复了。那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兴趣,瞒着母亲将外公的照片带回了我的家,我想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人,这个与我血脉相通却从未谋过面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母亲发现照片在我这里后,立即打来电话要我将照片马上拿回去,而且明确告诉我,不然的话,她会立即赶到我住家的楼上来拿。我一想到年已77岁的母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大热天颤抖着身体爬6层高的楼梯到我住的地方时,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儿,老老实实将照片给母亲送了过去。

过了几天,母亲将外公的照片复印了几份,分别给了我和二哥等人。

其实,对外公的了解是十多年前在去泸州黄金山公墓,看到舅舅生前给外公立的墓碑上的碑文后才有所知晓,墓碑上的碑文是这样写的“王公树霖字维滋,生于晚清,幼年极穷困,好学成才,毕业于新军弁目队。参加过辛亥革命、进藏抗英,历经护国讨袁、北伐、抗日战争,为救民族危亡,奋斗一生,逝世于1952年。”

2014年是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市政协文史办陈子林主任告诉我说,中央第一次提出将原来国民党参加抗战的人和事集辑成册,以资纪念。陈主任希望我能将之前我表姐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口述方式加以处理。为此,我专门将表姐采访搜集的资料和母亲这几年为外公搜集整理的资料结合在一起,开始按陈子林主任的要求进行处理。

外公的照片再一次摆在我的面前,我仔细端详着他,想象他活着时的模样,然后将手中众多的资料慢慢串连起来,我突然发现,这个从来没有在我记忆中出现过的人,竟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从资料中得知,外公幼年好学,喜爱读名人传记和习武,17岁考入清朝末年的四川陆军弁目队速成学校后,与潘文华、刘湘、杨森等人为同学,关系密切,有结拜之交。外公毕业后入伍即为排长,后来在滇军和川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 、旅长、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代理师长、中将参议等职。他曾参加过进藏抗英、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为祖国统一和挽救民族危亡而战斗。1945年2月,被国民政府授少将军衔,1946年3月被国民政府授中将军衔,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6年7月,退役回乡,1952年6月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1909年,巴塘藏区出现叛乱,清朝政府电令成都混33旅协统钟颖率部入藏戡乱,进驻拉萨。外公与潘文华、唐式遵等爱国青年当时刚从四川陆军弁目队毕业入伍,时任副排长,立即随军进入西藏平定叛乱,驻守拉萨。1911年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潘文华与外公等人率部起义反清。起义失败后,外公与潘文华、唐式遵、徐孝刚等幸存者十余人,从西藏绕印度经香港,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四川。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当时四川军阀不少人是外公在四川陆军弁目队的同学,他们纷纷对外公聘以要职,拉他入伙,均被外公谢绝。外公只身到云南讲武堂求学。1915年,外公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参加了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在滇军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后转入川军杨森所部,升任川军将领,并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战功显赫,直至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中将军衔,在军中有“川中儒将”之称。

外公曾出任国民政府下辖的万县、广安、合川、忠县等县的县长。我手中有一份表姐从南京档案馆复印的,由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签发,聘任外公为忠县县长的任职书,我母亲王鼎忠的名字就是为纪念外公在忠县任县长所取。

1926年四川万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五惨案”(又称“万县惨案”),外公当时正在万县地区驻防兼任海关监督,在应对“万县惨案”事件中,他支持和赞同朱德、陈毅提出的奋起还击的主张,并按照当时四川省省长杨森下达的命令,亲自参加了炮轰英帝国主义军舰的战斗;在合川驻防期间,他率兵清剿土匪,为民除害,修路办学,植树造林,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他离任时,百姓聚集在一起送万民伞给外公;在泸县驻防时,他遵杨森之令,从云南购回红樟树苗,在泸州忠山种植,如今忠山顶上的红樟早已成林,长得郁郁葱葱。他在泸州还积极参与兴办教育,曾与杨森创办了天府中学(现在的泸州市二中),杨森为校董事会董事长,外公是董事之一。

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泸州时,把外公父亲居住在泸州珠子街的王家大院夷为平地,外曾祖父为此悲愤攻心,随之去世。当时外公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正在湖南、湖北好几个战场上与日军激战。因为战事太紧,外公不能回川奔丧,只能派人代为行孝。他在给家里回信中写道:“军务在身,不能还家。一定多杀鬼子,报仇雪恨!”为此,也在抗战前线的川军最高指挥官杨森亲自书写了挽联,对我外曾祖父的去世表示哀悼。外公的侍卫王永福还奉命去泸县通滩的狮子山为外曾祖父的墓地守墓,解放后王永福为了方便守墓,还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外公的姓名王树霖,在狮子山半山腰墓地旁一守就是67年。2006年王永福去世前,还让儿女在他死后把他埋葬在外曾祖父的坟墓旁,说是生要为长官的老人守墓,死了依然还要守墓。2010年,我曾在《北京文学》上刊发一篇散文“一生的承诺”对王永福忠心守墓一生之事进行了追述。

nlc202309042208

抗战期间,外公作为国民革命军27集团军军事高参,先后参加过淞沪战役的顿悟寺狙击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崇阳之战和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和长衡会战。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9年9月,日军进犯长沙,企图在长沙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拉开序幕。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第20军杨汉域的部队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苦竹岭一带与日寇激战,战斗中,他们从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军官身上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发现了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报告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后,杨森、王树霖等人与杨汉域决定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主动进攻敌人,杨汉域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日寇血战,虽然战斗打得十分惨烈,133师官兵伤亡惨重,但最终大获全胜,击溃了日军。

由杨汉域手书的“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由当地石匠当年在苦竹岭一块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崖上刻下的摩崖石刻,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见证着外公他们当年在苦竹岭血战日寇这一史实。

1941年12月底,日军第11军司令官中将阿南惟畿率丰岛师团、神田师团和一、青木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及部分空军40多万人再次进军长沙,并宣称将在1942年元旦在长沙过新年,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开始了。12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杨汉域任军长的133师和134师两个师冒着风雪严寒,在新墙河一带与进犯日军展开了激战。这场战斗他们打得格外的艰难,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和王树霖等高级将领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第20军133师、134师有的部队整营整连的人被打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第20军坚守的第一、第二线野战工事在日军付出沉重代价后被突破,激战又延伸至野战工事的第三线,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双方在拉锯战中反复拼杀,尸积如山。直至最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发出后撤命令,要求杨汉域率部向梅仙和平江以东地区转移,再向日军进行侧后攻击。

杨森、杨汉域和外公所在的部队为薛岳以“天炉战法”一举击溃日寇,伤亡日军5万多人。他们为取得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牺牲,他们的战绩被永远记录在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册之中。

1949年12月,外公还劝说时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的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汉域在成都起义。杨汉域后来曾告诉如今仍然健在的我姑婆说,是大哥的一番话,才让我决定起义,不去台湾。

历史就这样一点一点被串连起来,外公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与我从未谋过面,长得平和、沉稳的人,与我竟然因此亲近起来,仿佛他正在与我对话,而我就坐在这里,安静地听他讲述着他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

对外公的怀念,像草一样开始疯长。

人生轨迹 篇4

一、冯纶家族情况

冯纶出生于隰县城内的一个知名缙绅家庭, 其先祖冯际商, 字圣仁, 生于康熙十九年, 曾在贵州做过官, 卸任后迁至隰县, 是冯纶家族迁隰始祖。此后, 其家族世居隰县城内, 历世以儒为业。冯纶祖父的墓誌中有这样的记载:“自公之六世祖圣仁公出仕贵州省黎平府洪州任巡检解组旋里, 辄寓于城, 而公之本以此为始祖焉, 历高曾祖三老及公之父质菴公, 家道中落, 犹以书香继世, 均教读于乡。”[1]从中可以看出来其家族多以读书育人为业。以儒为业, 其家境并不富裕, 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所以到了冯纶祖父一辈, 其家族实现了去儒从商的转变, 冯纶祖父为冯光显, 生于嘉庆时期, 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他从十五岁便开始学习经商, 兢兢业业, 不断努力, 在他五十岁的时候, 终于闯下了一片家业。他实现了“积有赢余, 南街置铺屋, 始克度日, 家道复振, 殡父母, 成家事, 无不措之裕如也。自立义成凉京货局一处”[2]。从此冯家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到了冯纶的父亲冯时敏这辈, 家族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冯家发展成为隰县的首富, 冯氏义城号成为隰县人尽皆知商家。在当时人的回忆中有这样的描述:“义城号创始于清道光年间, 股东名叫冯时敏, 因年深日久号内百货俱全, 城乡人等言必乐道, 如说买衣服料时人总是说:‘你要穿什么衣服到义城号去买!’所以该号主顾多, 生意也好”[3]。从中可见其家族在当时非常兴盛。

冯氏家族以商业兴家之后, 并未彻底放弃儒业, 丰厚的家底为其子弟从儒读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本。冯纶的父亲冯时敏就非常热爱教育, 幼时就读于私塾, 后入邑庠, 成为清授奉政大夫, 光绪十九年成为生员、岁员、军功六品。他担任过隰县的纳福堡保长、城关街长、商会会长、民初隰县议会议长。[4]

1905年科举废除后, 读书人入仕之路被截断, 兴办的新教育由于学费昂贵, 让许多贫寒子弟望而却步。清末民初时期出国留学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新途径, 而不同于十九世纪教会支持的留学生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子弟, 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 当时, “家境环境好的出国留学 (日本最多) , 其次就地报考学校, 没有钱的就投入新军。”[5]所以冯纶的富裕家境客观上为他接受较高的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 冯纶的父亲冯时敏思想上还尤为开明, 他积极支持新教育, 清末《辛丑条约》的签订, 促使清廷变法兴学。北平桑树松来隰县当政, 拟定兴学, 而当时隰县地瘠民贫, 无款可筹。于是把筹办之责委任给冯时敏, 他召集了各堡保长及炉户代表商, 进行劝导磋议。筹备经年, 建立了紫川书院为隰州高等小学与蒙养学堂。癸卯春开始招生。而风气未开, 为父兄者多视学堂为畏途, 不欲令子弟就学。冯只好逐户劝说动员, 乡中子弟, 方接踵而至。而学堂中一切事务, 也委托给了冯时敏义务管理。前后十余年, 等到新教育的基础稳定后, 他才辞卸此职。因此事, 隰州知府亲题“热心学务”以彰其门。

从以上史实, 我们可以看出冯纶家族经济殷实, 而且家族本身尊师重教, 有非常宽松的家庭氛围, 而且其家族在时代变革中, 勇于接受新兴事物, 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倡导新学, 这些都对冯纶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冯纶的教育经历

冯纶六岁时进入县学学习, 旋就读于隰县紫川书院, 当时书院的教师是张籁, 字贯三, 其博学通达, 教学成绩优异, 冯纶进入紫川书院后, 勤读不辍, 受到了师长的重视和关注。清末新政时期, 紫川书院改为两等学堂, “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国文、经学加授算学、格致、史地等, 同时在教学管理上, 也着意刷新, 学习气氛, 持续高涨”[6]。虽然当时的紫川学堂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气息, 但毕竟为学子们了解新学打开了窗口, 该学堂是冯纶最初接触新学的地方。

从两等学校毕业后, 冯纶赴太原升学, 1914年考入山西大学预科, 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冯纶考入山西大学法科后, 在钻研法学的同时, 重视外文学习, 曾邀集爱好外文的同学, 组织“英文学会”被选为英文学会会长, 他们利用课余时间, 研读外文法文书刊, 试翻译英法美及日本法学专著。

1917年冯纶在山西大学法科毕业考试, 名列第一, 复经山西省考选留学生, 获得公费留日, 于是到达东京, 考入明治大学法律学系。从此, 冯纶潜心研读, 博览典籍, 并购置大量图书, 他一生嗜书成癖, 购书不吝重价。1920年冯纶从日本归国时, 即带回大批外文典籍, 此后又继续在国内各地选购。至抗战开始前, 冯纶的藏书将近十万册, 叠床架屋, 琳琅满室。在他的太原新城北街寓所“屺瞻庐”中, 有个藏书室曰“桐华馆”。举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史科、古文典籍如:经、史、子、集、四库备要、太平御览、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历代史志等古版珍本;外文精装珍本如:大英百科全书、韦代大辞典、原富等。其他如名人书画、碣贴以至雕刻印章珍稀文物, 亦不惜重价索购, 珍藏赏玩。平常工作之余, 即在“桐华馆”研读, 恒中夜不寝, 习以为常, 可以说冯纶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兴趣, 一方面反映了刚从国内知识饥荒状态走出来的青年学子的强烈求知欲,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在那一代留学生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通才”“通人”观念。民初是新旧交替的文化变革时代, 多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使近代留学生形成学贯中西, 兼容古今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特点。从冯纶的教育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新旧教育背景交替中对这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三、冯纶留学归国后的经历

民国时期, 政治混乱、经济发展缓慢, 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不能离开留学生的贡献, 因为教育是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以山西为例, 当时山西的留学生学成之后, 大多致力于家乡的高等教育, 如1922年山西省太原共有五所大专院校, 即山西大学校、山西法政专门学校、山西农林学校、山西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山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这五所大专院校中, 80%以上的教授及主要职员, 由回国的留学生担任, 各学校校长也多由留学生充任。[7]

冯纶的恩师张贯三在冯纶未择业之前就嘱咐道:“今当军阀横行之时, 汝既无定乱之才, 万勿混入官场, 更去助乱, 从事教育是汝唯一可走途径。”冯纶铭记于心, 终身从事教育, [8]冯纶1920年从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归国后, 历任山西大学校预科教员、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山西大学校法科教授, 主讲《国际法》《商法》《亲属法》等。冯纶重视教学方法, 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比喻生动, 说理精辟, 深受同学爱戴。对主讲课程, 慎重编写, 反复修改讲稿, 曾手编《刑法总论》《民法总论》《民法亲属篇》《国际法》《商法概论》等讲义, 其中国际法、亲属法、商法尤为精辟。1928年, 冯纶任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31年学校改为山西省立法学院, 他仍任院长。1933年, 该院与山西大学法学院合并, 改任山西大学校校务长, 他继续主持法学院。在主法政专门学校与法学院期间, 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司法、行政人员, 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司法、行政干部。

为了更好的培育人才, 冯纶曾邀集山西部分教育界知名人士, 在太原创办了太原云山高级中学。冯任董事长兼校长, 为初中毕业计划专修法科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条件。冯纶是山西教育界及司法界知名学者, 山西中下级干部多出其门。阎锡山亦颇倚重, 曾请冯兼任太原署少将参事、中将参议及涉外事项讨论会代理会长。1928年, 冯曾随阎锡山进驻北平, 任平津卫戍总司令部交际处代理处长。冯纶除长期执教外, 担任考选及培训工作的兼职较多, 先后兼任过:山西省知事考试委员会襄校委员、山西司法官考试委员会襄校委员、山西普通考试典试委员、山西学生军训总队教官、山西警官学校教授、山西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教授等。

1934年阎锡山召见他说:“你办学多年, 经验丰富, 你主办的法政学校人才辈出, 成绩优异, 我想请你出来担任山西教育厅长, 以便运用你在教育方面的经验”[9]。他委婉的拒绝道:“当今世道衰微, 政风颓丧, 我视高官厚禄为敝履, 尺位素餐为耻, 但能安心教育事业, 为国家培养人才, 造福社会, 我生平的夙愿已足, 别无他求”[10]。

1939年初, 随着日军侵华的加剧, 山西省政府迁到陕西秋林镇, 冯纶临危受命, 成为山西大学代校长 (阎锡山兼校长) , 冯纶在陕西三原县城内筹办并复课。后因学潮发生, 遂电阎辞职。1941年, 冯赴西安定居, 从事律师业务, 先后兼任陕西省商业专科学院、山西铭贤学院、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教授, 以及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期间, 在教学之余而研读马列原著, 涉猎进步书刊。1937年冬, 西北大学师生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 成立护校组织, 开展反迁校斗争。冯纶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兼任西北大学新法学研究会研究院。1952年,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省人民政府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高级人民法院顾问。1954年, 参加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后, 因病卧床不起, 医治无效, 于同年9月25日逝世。终其一身, 可以看出冯纶先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和法学领域。他的广博的学识为山西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结语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叙述留学生冯纶的个人经历。首先, 冯纶家族的家境殷实为其追求学问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且其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对新学的开明态度, 都对冯纶个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 冯纶作为近代留学生, 他的知识结构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进而呈现出中西融合、传统知识与近代知识的知识结构。第三, 冯纶归国后的工作经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留学背景, 他归国后主要致力于发展教育, 在晋陕教育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冯纶是当时千千万万个留学生之一, 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冯纶个人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山西留学生群体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冯纶:《冯氏先莹德菴公墓誌》,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2]冯纶:《冯氏先莹德菴公墓誌》,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3]曹文选:《回忆抗战前县城商业店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6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92年版, 第88页。

[4]秦建基:《冯时敏先生传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3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88年版, 第61页。

[5]湖北政协编:《辛亥首义回忆录》 (第1辑)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3页。

[6]秦建基:《冯纶先生传略》,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第三卷) , 山西省运城市福利文化用品厂印刷, 1999年版, 第393页。

[7]郭荣生:《清末山西留学生》, 山西文献社, 1991年版。

[8]冯纶:《先考务斋公墓誌铭》,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9]翟汝霞:《追忆冯纶先生的嘉言懿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2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88年版, 第61页。

不同人生,相同轨迹伤感美文 篇5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记者在偏僻的.小山村里采访一个小孩。

记者;“你在干什么?”

小孩;“放羊。”

记者;放羊干啥?

小孩;攒钱。

记者;攒钱干啥?

小孩;娶媳妇。

记者;娶媳妇又干啥?

小孩;生娃。

记者;生娃干啥?

小孩;放羊。

都笑啦,听完旁边的所有人都笑啦,我也笑啦。可仔细想想自己也不过如此吧?学习、工作、赚钱、娶媳妇、生,那个又重复我的轨迹,不断的重复。跟那个放羊娃一样,只是我是学习、工作,而他则是放羊。

“石油大王”的人生轨迹 篇6

“迷茫期”——奋斗

洛克菲勒16岁放弃升大学的机会,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由于工作认真,账簿从未出过差错。在公司工作的第3年,他无意中听到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的新闻,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老板大为不满。但没过多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公司的货物销往国外,获得了巨额利润。一时间,洛克菲勒成为人们的谈论中心。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当时铁路建设风起云涌,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1863年,他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家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稱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克利夫兰出现了50多家炼油厂,洛克菲勒决定垄断“下游工业”,那年他还有不到30岁。

“奋斗期”和“期盼期”——垄断

1870年,年仅31岁的洛克菲勒联合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标准石油公司。由于管理科学,经营得当,产品一流,标准石油公司名声大震,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

洛克菲勒最终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私人财产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不安期”——醒悟

1896年,57岁的洛克菲勒退休了。此时,他发现,在大展宏图的年月里,对金钱财富的痴迷和追逐被自己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然而退休之后,虽然家财万贯,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因为不少企业随着他的成功而破产,许多人都因此而敌视他。洛克菲勒决定寻找新的人生定位,改变后半生的生活,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以惠及子孙,不让他们像自己那样被“千夫所指”。他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和快乐不能够画等号,他在遗嘱中曾经写下“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这种句子,可见他对人生感悟得何等透彻。

在晚年,洛克菲勒以满腔的热情献身于慈善业。他把1 000万美元捐赠给美国普通教育委员会,后来,又增加3 200万美元,在美国南方兴建了1 600余所中学。为了控制南方钩虫病的蔓延,他捐资组建了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为了使慈善业成为一项永久性的事业,他倾其所有,慷慨捐赠,创办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明确地规定了基金会的工作方针:要把慈善事业办得最好,首先必须找出贫困或失败的原因,然后再试着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将缺点加以改正,最终取得圆满的结果。多年来,基金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疟疾和黄热病肆虐全球时,向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及时地提供了资金,有效地遏制了疾病。

人生轨迹 篇7

狗校“毕业生”功夫不一般

“挑两篮鲜花送给美丽的小姐!”随着一声指令,宠物犬立起前支,口含挑篮将鲜花送给了客人。在深圳市翔鹏宠物警犬训练学校,这里的宠物犬可是学会了多种本领:走秀、打伞、投篮、拒食、滑板、踢足球、接飞碟、扑咬等等。这些本事的传授者就是我们要说的主人公,他叫赵先军。2010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对他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播报。

“在我们这儿训练过的狗狗都要发给毕业证书,如果是初级的话属于高中毕业,如果是中级的话属于本科毕业,如果是高级的话属于博士毕业,狗要达到博士毕业,至少要半年的时间。”说话间,赵先军牵出了一只德国牧羊犬,这只犬来历可不小,曾获得过国际服从犬金奖。基本的服从是国际犬业通用的比赛项目之一。只见赵先军一个手势,这只犬就趴下了;再一个手势,它就坐起来了。最为重要的一项是,没在主人指令的情况下,陌生人给的东西再好吃它也坚决不吃。

这很稀奇了吧!“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翔鹏宠物犬训练学校里的狗们就是不信这一套!能取得这些业绩,“总教头”赵先军可是花了不少心血!

部队基地奠定训犬绝招

说起与狗结下的“不解之缘”,赵先军饱含深情地说:“对狗的挚爱始于少年时代,一只土狗曾陪伴我这个乡村少年度过了一段贫穷而孤苦的时光。”

赵先军1976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朱洪庙乡刘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里,小时因家境贫寒,村里的孩子都不愿和他一起玩,他感到特别孤单无助。恰好家里养了一只土狗,赵先军就与这只土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上学,狗狗送他到村口,而每当放学,这只狗早早地就在村口等着他,风雨无阻。

在清贫的乡村,赵先军经常带着狗狗跑到田野上忘情地玩耍,是狗狗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1992年11月,赵先军当兵离乡,那只狗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将他送出了村庄。当兵期间,为了给考上高中的妹妹筹集学费,妈妈将那只养了多年的土狗卖给了别人,让赵先军心里难过了很久很久。

好在部队服役期间,与狗的缘分仍在继续。5个月的新兵军训结束后,他被安排到战斗队。那时基地犬只繁殖过多,赵先军与另外7名新兵不仅要参加日常军事训练,还承担起每人喂养一只大丹犬的任务。负责喂狗的赵先军心有不甘,开始向训犬的老兵们偷师学艺,在精心喂养这只大丹犬的同时,一边煞费苦心地对它进行秘密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多月后,赵先军喂的那只大丹犬被他训导成一条有如德牧(俗称黑背)一样的优秀警犬,既会扑咬,又会追踪,还会鉴别气味和跳过高难度障碍———而大丹犬通常只是被用来负责看护的普通防暴犬。这一大丹犬的训导奇迹在基地引起轰动,新兵赵先军的不凡身手也令部队首长刮目相看,从此对他着意栽培。1994年3月,经部队推荐和考核选拔,赵先军与另外9人从400名战士中脱颖而出,被送往中国刑警学院警犬技术专业接受培训。

专业背景加上久经历练,赵先军掌握了一套训犬绝招。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他总结出了“奖罚适当、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因犬制宜、区别对待”的“赵氏训导法”,对每条受训犬只都倾注心血和汗水,效果显著。

训狗事业曾让他伤痕累累

2003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农村老家后,赵先军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成家后,一个极其苦恼的事摆在他的面前,他在农村失业了。因为他在部队所学,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无奈之下,他来到了曾经当后的地方深圳,他感觉深圳是年轻人创业的好天地。

可是,到深圳他该干些什么呢?多番求职后,他来到一家劳动局下属的一个机构,专门帮忙人们办理钳工、电脑工等上岗证书,办张证600元钱。那时候收入不高,他天天睡在仓库里,每天吃三元钱的盒饭,实在饿了,就灌个水饱。半年多后,这项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钱,他不得不深思:跑业务这个职业适不适合我啊?

在跑业务的过程中,他经常路过宠物店,还有宠物医院,发现这儿门庭若市,抱着小狗的,牵着大狗的,还有开车到门口的都有,作为警犬基地出身的他,于是萌生了创办一家宠物训练学校的想法。他东凑西凑了几千元钱,租了一个门面,印了一盒名片到处发。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却不见一个顾客上门。这时,一个台湾人告诉他说,我的狗你先帮我免费训三个星期,如果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再谈价钱。这是一只台湾高山猎犬,身价三四万元钱。为了能让这只狗做到随行不用牵绳子、看到别的狗不攻击和坐在原地至少半个小时不动,赵先军每天花上两个小时到他指定的地方去培训。三个星期后,他成功地演示给狗主人看,这时他领到了第一单生意的收入2000元钱。收到这笔钱时,赵先军哭了,因为这是他靠自己的本事在深圳挣到属于自己的第一笔钱。

慢慢地,他的名声有了,生意也开始兴隆。没想到的是,2006年他收养了一只病狗,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好,这只狗打针吃药都不见效,后来发烧死了,并传染了其他狗。他自己养的狗死了十多只,客人放在培训学校的德牧、金毛、挪威、哈士奇等宠物狗死了8只。狗死后,狗主人不要钱,找上门来砸狗场的、砸车的都有,说的话让赵先军很难接受,有一种让他一夜消失的感觉。最后,他找了许多人说和,赔了几十万才算平息了事件。

这件事后,当时的负面影响特别大,一切比重头开始时还难。赵先军只好不断地给客户打电话,做解释,然后去宠物店、宠物医院,向老板承诺:我赵先军吃不上饭了,也得让狗活着,除非我赵先军人头落地了,否则,我都会把事情办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赵先军的技艺走向成熟。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举办的首届训导师评比中,他获得全场总冠军。

同年,他通过国际宠物协会的考核,成为目前唯一获得国际训犬师证书的中国人。

为了全面提高训狗的技艺,他不断参加各种培训、考试、比赛,训犬技术更趋完善,他所调教的各种犬只屡屡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他的杰出表现曾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珠江电视台、南方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频频爆光,众多报刊也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此外,他还曾“触过电”,在影星舒淇、林嘉欣主演的电影《怪物》中参加演出,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狗有“教养”须练“底功”

据赵先军介绍,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训狗知识相当普及,训狗意识已深入社会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公共知识。

有实例为证。在深圳从事贸易的新加坡商人黎先生是翔鹏宠物警犬训练学校的一位忠实客户,他在宝安龙华锦绣江南购有一套住房,还养了一只通体黑亮的拉布拉多犬。每隔一两个月,他都要返回新加坡总公司一趟。而每次离开,他都会把自己那只不足一岁的拉布拉多爱犬送到翔鹏宠物警犬训练学校接受训练。黎先生告诉记者,爱犬接受训练非常必要。在新加坡,家庭爱犬送往专门机构接受训练非常普及。另一位忠实客户德国商人卡尔先生,一开始豢养一只斑点狗,他自己先对小狗进行了卧、等待等基本动作的训练,随后又将小狗送到“翔鹏”接受了为期40天的训练。卡尔说,他本人在德国时,就曾接受过为期一周的训犬短期培训,所以可以完成对小狗进行基本动作的初步训练。在德国犬类培训学校很普及,几乎每个偏远小镇上都有。

而在美国,家庭养狗已是极普通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和狗的关系很亲密,把狗当成家庭的成员,他们觉得狗既是朋友又像自己的孩子。

“一条有教养的犬可以比得上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先生。”德国文豪歌德《浮士德》中的名言,经常被专业训练宠物犬只的人士所标榜和引用。作为深圳宠物培训业界的资深专业人士,赵先军表示,在深圳,宠物犬只接受专业训练的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还相当淡薄。宠物犬只在主人随心所欲的放养中养成了乱咬、乱扑、乱叫等不良习惯,影响邻里亲朋;而有些养宠物的人还存在着混乱倒错的爱宠意识,唯宠物犬只为尊,与宠物同衾共眠,至爱亲情皆抛到脑后。赵先军强调,只有通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才能有效矫正主人倒错的爱宠理念,才能有效矫正犬只恣意妄为的不良习惯。训犬意识的社会普及,无疑是文明养犬的必要前提。深圳在宠物犬只培训这一层面,还远没有与国际接轨。

懂得训狗才是真正的养狗

赵先军强调,每一个流浪狗在大街上走来走去,都是一个定时炸弹,它随时都可以爆发,它随时都可以攻击到你,你就是狂犬病的携带者,有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药可以根治狂犬病的。因此,在赵先军心目中,收养并训练流浪狗,不只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而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社会的大善事。赵先军收到流浪狗后,首先要给狗做检疫,给它冲凉,给它经过一个短暂的培训,然后再让它回归于社会,让人重新爱它,重新喜欢它,以狗养狗,给一个简单的费用。有些流浪狗经过训养后参加各种比赛还获过大奖。由此,赵先军希望养狗人,首先要懂狗,要爱狗,给狗一个好的生活,让狗能学到东西,才去养这个狗,不要因为狗有一点儿不良习惯,就把它往大街上一扔,丢掉了,对养狗人来说,对狗来说,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因此,他呼吁全社会应切实关注城市流浪狗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还市民群众一个和谐安全的生存空间。

曾经把狗当作玩具的赵先军,最终却让这“玩具”成了他事业的基石。赵先军利用这基石找到了一个别样的市场,找到了改变命运的商机。在深圳这片可以做梦的土地上,有多少人带着梦来又失望地离去,又有多少人坚持着自己的梦直到梦圆的那一天。显然,赵先军是一名能够坚持的勇者。

茅馨之:设计改变人生轨迹 篇8

2006年,茅馨之前往上海的莱佛士设计学院(Raffles Design Institute)学习时装设计专业(Fashion Design)。在第三学期的立裁课上,她开始越来越肯定自己的选择。“它们本来只是一些不规则的碎布,但通过褶皱或拼接等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们在人台上开始慢慢累积,直到变成那件你想象中的衣服,这真很让人兴奋。”

“接触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时装的热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大学毕业前,茅馨之对自己的未来也曾有过五彩斑斓的规划。对从事时装设计,热爱时尚的人而言,内心多少有过憧憬、波澜、再回到现实的心路历程。

“大学的梦想无非就是有个自己的小独立品牌,有人喜欢我的设计,这样就足矣。”大学期间,茅馨之曾为爱马仕合作设计师张达做实习助理。2010年,大学毕业之后,茅馨之进入上海独立设计师品牌Where What Who,职位同样是做设计助理。比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梦想世界,这种经历或许来得更加真实而具有参考价值。

梦想照进现实

2013年6月,茅馨之的职业生涯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她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品牌Freak Beat,8月底,Freak Beat正式上线并开始通过网络销售。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有了自己的独立品牌,当初的梦想算是实现了第一步。回看这几年踏实时装设计后的点滴,茅馨之侃侃而谈,“现在,正在这条路上揣摩着慢慢前进着。”假如当初没走这条路,而是做了别的工作,大胆想象一下,现在的茅馨之会发展成什么样?“不知道,也许在街边要饭流浪吧,哈哈。”

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之前,茅馨之的生活其实算是处于相对平淡的状态。从大学到毕业,然后到工作,茅馨之做的事情一直都跟时装或是设计相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事这份工作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像命中注定的那样发生了。”

做好平淡的工作仅有热爱是不够的。这几年来,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为茅馨之坚定设计师的道路。“工作中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让人难忘的事,很多时刻的心情倒是让我印象深刻,拿到成品的满心欢喜,得到别人的认可或鼓励,那种内心的雀跃我记得比较清楚。”茅馨之说,“这些小瞬间不停地给我底气让我去更享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和一般的大众品牌设计师相比,茅馨之最大的不同是坚持个性与小众。为此,也有人误解过她的设计。在当今中国的审美需求中,国内的女孩大部分还是偏爱走甜美的路线,即使中性也是夹杂在女性的味道中。“所以我之前的系列会有人觉得太不柔美,但我并不在意,我只想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小部分人喜欢就足够了。”

不为讨好绝大多数,尽管会因此而损失很多名利方面的东西,但茅馨之的作品还是吸引了一部分独特的人群。她的顾客们大部分都是豪爽派的性情中人。茅馨之说,前不久,一位客人在收到成衣后特别高兴,后来她满心欢喜的邀约我去北京喝酒。“我特别开心,因为Freak Beat而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当今的时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面貌和可能性,新一代中国设计师也由此得以在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风格和实力。对独立的设计师品牌而言,买手店在国内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这绝对算得上是设计师品牌的福地。

茅馨之始终认为,买手店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好产物。“两年前我在纽约的soho和旧金山的valencia逛街,发现当地有非常多时髦的买手店,这些买手店的时髦度跟奢华高贵无关,一切都只关乎高品质感的设计。店里的每样东西都让我觉得很酷、爱不释手。不久之后,我在国内的一些买手店也看到了一些。这让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同步化。并且当买手店里的小众品牌慢慢开始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就觉得在这一行里存活的勇气多了一些。”

在拥有了原创品牌后,茅馨之的事业或者说她作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几年光阴足以让她对服装设计圈建立起基本的了解。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以个人品牌创业的这条路子会比较辛苦。

“创业是其次,只是在接触了经历了之后,你会更想有欲望表达自己想要做的设计。运作公司并不是我擅长的事,我只想轻松玩乐地做设计。至于未来的发展,除了认真做好每件事,其他的都交给命运。”

忙并快乐着

今年2月底,茅馨之将会带着她的原创设计师品牌Freak Beat前往香港The Hub展会。这项展会于去年8月首次在亚洲举办,吸引了诸多值得=信赖的国际品牌,并与区域零售商达成了合作,有利于加速新锐设计师品牌的商业化进程。此外,茅馨之还将在今年2月25~27日的亚洲世博会上亮相。

之所以看重这一活动,主要因为The HUB推出了一项旨在扶持新锐设计师的“绿房子”计划。“绿房子”具有独特设计和格调,并将模拟巴黎或伦敦风格设计一间别致的陈列室。50位特色设计师聚焦打造时尚、创新品牌,其中诸多品牌都曾在主流时装周露脸,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

“这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像我这种在设计圈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很需要这样的一个聚会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当然,我也非常非常期待在The Hub接触到更多那么出色的大家。有共同爱好的我们一定能给彼此很多新的想法。”

在The Hub这个平台上,除了商业上的收获,还会对茅馨之这样的新锐设计个人风格、设计习惯带来某种刺激。“和这么多很棒的设计师在一起,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听说到时候也会来很多顶级的买手,这真的是推进我上进的一个好方法,平时我总有小小拖延症和一些懒散,现在只想把这些坏毛病收起来,抱佛脚地再做多一些作品一起拿去参展。”

通过各种专业类别的展示,在欧美设计师品牌进军亚洲市场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当代的时装设计师而言,他们不仅要富有创意,还要有引领团队的魄力、个人魅力、懂沟通善交流、不懈努力等各种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当品牌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与全球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实力的时候,对设计师的考验超越了设计本身。

然而,做为设计师,茅馨之坦言,在如何平衡营销、品牌、设计等关系,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品牌价值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些关系中,我还没能很好地掌握这个平衡点。坚持自己的路线就可能意味着受众群是小众,然而我也还没想清楚是否要做一些向大众妥协的款式。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我对价值的定义很肤浅,只要每一季的作品都有Freak Beat的味道并且让我有底气去销售给大家,那么只要有人肯定,我觉得就有价值感。”

临近年末,茅馨之在帮好朋友的潮牌做明年的产品规划,并且参与一部分的设计。除此以外,她说自己的部分时间也在设计Freak Beat的下一季新款。在局外人眼里,设计师的生活永远都与潮流通行,但他们更像一群奔走的人,不停地在为下一季的产品设计而寻找。也许多经历几次这样的轮回,茅馨之就能彻底明白设计圈子里那些如鱼得水的前辈们是如何做到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生轨迹】相关文章:

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04-16

勾勒自己的人生轨迹初中作文04-27

轨迹信息04-07

轨迹04-18

发展轨迹05-06

轨迹的散文04-24

作文 命运,轨迹06-04

运动轨迹追踪05-23

轨迹生成算法05-26

轨迹测量系统06-08

上一篇:“岗区”建设下一篇:科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