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的人生哲理

2024-04-14

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的人生哲理(通用8篇)

篇1: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的人生哲理

-HELLO-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短短四句便道出了应对人生的态度。

“熬”,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的风风雨雨,要饱偿多少的酸甜苦辣咸,要经历多少起起伏伏的翻滚,用熬字来形容人生,是再恰当不过了。

-01-

居家过日子得用心去“熬”!

早年,门子的姑姑们出嫁前,都要被送到德高望重的祖母面前,聆听教诲。祖母总要搬上她那套熬粥理论:两口子过日子,就像咱们熬稀饭,这白米粒就像你的小男人,刚开始都“生”着哩!你就要小火慢熬,慢慢地熬,千万不要心急,你若心急火燎地大火烧,就会溢锅,扑得到处都是,还糊锅。弄不好就烧干了......你对他好,就不能要求他成天围着你转,只对你好,男人有男人要干的事,用你对他的好慢慢地去感化他,时间长了,他的心就被化开了。

稀饭也要耐心地熬,时间熬够了,又香甜,又粘软的稀饭就熬成了......祖母的熬粥理论,富含哲理,夫妻过日子,哪能不发生矛盾,哪能不磕磕碰碰,发生磕碰是正常的,是好事,不要怕,不要躲,及时去沟通,去解决。用包容之水,用热情之火,去小火慢“熬”,一个磕碰,一个矛盾就是熬粥中的一次翻滚,一次翻滚之后,得到的是进一步的凝结和升华。没有翻滚还能叫熬粥吗!没有矛盾磕碰的和睦是假和睦,是以一方委曲求全为代价的。既然有缘在一起,就善待每次的翻滚,且以真情熬白头。

-02-

在外为人处事得“熬”!

有人曾抱怨,人心难猜,与人难处,人家表面热络,却感受不到真心,究其原因还是相处的时间太短,日久见人心。这就像熬粥,刚开始翻滚时,米粒是表熟里生,夹着硬芯,这是夹生饭。随着翻滚,时间久了,米的硬芯软了,粥就熬成了。所以对人,只有用善良真诚和热情,耐心去熬!日久终得人心。是米,最终必能熬成酥软的粥,但是米中的石子是怎么也熬不软的。熬粥前一定要将石子剔除干净,否则只能白浪费水和火,还影响粥的美味。须知各种不待见你的“石子”到处都有,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去“熬”。

-03-

个人成长得“熬”!

没有人能说清熬好一锅粥,必须经过多少次的翻滚,但每一次翻滚过后,就必然向熬好粥前进了一步,人生亦如此,在经历一次次苦难的磨炼,经历一次次荣誉的冼礼后,人才能更加成熟,百炼熬成钢。所谓“熬”就是不轻易改变是欢喜中的矜持;是悲哀时多留的一丝希望;是快要绝望时的苦苦支撑;是期望不改的坚守。

生活多是像熬粥一样重复的翻滚,一翻一滚中你便得到厉炼,得到升华。每一个翻滚过后,回头看时,才觉得熬得不是岁月,而是坚定的意志和平静的心态。是熬粥时,在翻滚的锅旁,看几页书的静美;是在灶台旁听几首舒缓音乐的小憩;是透过厨窗静看外面风轻云淡的悠闲。

“熬”是全力以赴中的释然,苏武在荒野严寒中熬出了民族气节,司马迁在屈辱中熬成了《史记》。

“熬”,是人生不忘初心,边回味边坚守的毅力。熬得住,不一定能出众,熬不住,一定会出局。

— END —

篇2: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的人生哲理

淡,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清雅。

淡,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

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淡,是世界上最浓的色彩。

清代画家朱耷以画鸟闻名,大幅的宣纸上,只有一只孤寂的怪鸟,留下旷远的白色背景。朱耷为明代皇室后裔,却因社会动荡、家国变故而选择了归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酷爱绘画,笔下的花鸟鱼虫,形容怪诞,神情奇特,不拘成法,具有一种冷峻、苦涩的美。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借笔墨曲折地抒发出来,那些怪诞奇隽的花鸟鱼虫,“少而不单、淡而有味”,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

淡是淡泊,是遭受痛苦时所选择的明智的.处世态度。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终于脱掉让无数人眼热的官服,放弃前呼后拥的县太爷生活,走向田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留下一片田园,让我们的心灵栖居;留下一部诗集,让我们永久回味;留下一种叫做“性本爱丘山”的高洁性情,让我们敬仰。

钱锺书先生说,自己愿意做一只安静地产蛋而不被打扰的母鸡。他欢迎大家读他的《围城》,读他的 《管锥编》,就是不欢迎别人来家里“观赏”他――无论是贽礼拜访,抑或是有偿采访。这,就是淡。

在一个公司对外的酒会上,面对记者“是否姓朱”的提问,一个人微笑着保持沉默。在公司的五周年纪念册上,这个人是高层领导中唯一没有登出照片的一位。他,叫朱云来,是国家前总理朱 基之子,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被 《财富》 杂志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在“官二代”、“富二代”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朱云来一直隐身于自己的事业背后,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卓尔不群的风采任世人评说。

做人有几分淡泊,如清风细雨,不失诗意;做事有几分从容,俯仰之间,洒脱随意。不刻意,不虚伪,简单朴素,宠辱不惊。

在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在浓郁中保留一些清淡,似花开花落般悠闲,如春去冬来般自然。

篇3:冉昳非同寻常的色彩人生

赶到冉昳店里的时候,刚好碰到她为客人做售后服务,于是我站在旁边,头一次在默默观察中开始了这段采访。

亲、表客人我都管

“一般别的店都不这么做,只有我们做售后。像她还不是在我手里买的,是在我上一任老板那里买的。我一看产品就知道不是我的。”冉昳忙完后,跟记者说到。

自从元旦接手了这个位于万通商城二楼的数字油画店后,这种情况在冉昳店里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我们帮客户上框,上亮光剂,甚至帮他把画修的更完善一些。做售后,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尽善尽美,要不然这个市场你怎么能做好;怎么能拥有这么多的客人;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你的东西?!只有通过这种情感层次的交流,才能达到。”

“像后面店里裱画的小姑娘,客人去是一个价格,我带着客人去是一个价格,我自己去又是一个价格。只要我能腾得出手来,都会带着客人的画过去。我给小姑娘带去了很多生意,小姑娘也给了我很多优惠。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链条。”

别着急下次你来也是“托儿”

对于冉昳来说,多赚几个小钱远远不如跟顾客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划得来”。她希望人们来店里不只是匆匆过客,更能和自己成为朋友。

“开店带给我很多快乐,让我交了很多朋友。有个22岁的男孩,自己开了一家美术学校。来我这儿问有没有能给小孩儿画的画,我说有。后来又问我有没有颜料。因为我这里有很多上一任老板剩下的颜料,我就直接跟他说:‘你别买了,这东西我放着也是放着,你要我就给,要多少我给多少。这些东西放在我这里纯属没什么价值,如果能在你那里产生价值,那我心里会很舒服。’现在这个男孩经常过来,因为这些水彩颜料比较安全,而且很多都快干了,涂在孩子身上能快速洗掉。这种举手之劳又做了有意义的事情的感觉是用钱买不到的。”

冉昳的客户之间已经形成一种默契,画剩下的颜料都拿回她的店里来。因为自己画的下一幅画,几乎用不到这幅画的颜料了,而别人画的画可能用得到。这就在客户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互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很多人都成了朋友。“你看我这里都快放不下了,这个店现在都快成沙龙了,有时候大家能以画为基点,在我这里坐下聊一下午的天。有的客人甚至自觉帮我给顾客介绍产品,很多新顾客甚至怀疑他们是我的‘托儿’,我说,别着急,下次再来,你也是我的托儿。”

画画陶冶人的情操。画数字油画不仅让人精神愉悦,对人的身体健康也好处多多。冉昳有一位顾客是北京某医院的外科医生。手对一个外科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医生在50岁之后发现自己的手有时抖得厉害。有天她看见爱人在画数字油画,一时好奇他也画了一会儿,结果发现手不抖了。“他一直跟我强调:‘小冉,你一定要告诉你的顾客,这个可以治疗手抖。’从今年五月份到现在,他画了十几幅了。”

现在,附近某医院的医生护士经常中午休息时间也会过来坐一会儿,她们白天交流,晚上画画,因为白天高强度的工作,只有晚上画一会儿画才能缓解。冉昳这里俨然成了顾客放松心情的小港湾:“来我这里的以白领阶层居多。有文化层次,就有经济层次。生意也就有了保障。”

偶然结缘冲动拿下

冉昳着迷于数字油画源于2008年。

“当时我女儿周末在附近上英语辅导班。”冉昳回忆道,“等她下课的时候,我百无聊赖地在万通里面逛,看见有油画店。哎呦,太好看了,可是成品很贵,买不起。接着再转,就发现了这家店,我就从我现在经营的这家店里买了四五幅带回家,当时真是像发烧友说的那样,奋战到夜里两三点。后来老公都求我别买了,说家里真没地方挂了。等我盘下了这个店,我就把家里所有的画都拿到了店里,这里彻底成了我的空间。”

2011年圣诞前夕,冉昳再次来到万通的时候,看见这里在盘店。“我对这店有感情,心里很舍不得。就给老板打了个电话,问她为什么,结果她说自己怀孕了,必须要关掉几个店,不然顾及不过来。她也挑选接店的人,想让接手的人继续做这个行业。我盘店的时候特别冲动,一个礼拜之内就做了决定,包括交接和上货。”

接手这个店,冉昳得到了闺蜜的极大支持。“我俩闺蜜十多年了,现在算是共同经营这家店。现在轮流一人一天。好在我的工作不用必须定点刷卡,弹性比较大。”

冉昳受了前任老板的影响,认定了要做,就做最好的品牌,长久做下去,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理念!当时北京市场所有的产品冉昳都过了一遍,觉得还不满意,她就去了一趟义乌。经过市场考察、对比,从颜料、外包装、画布、甚至装订的精细程度,最终选择了现在经营的品牌。“像这种夜光的产品,北京市就我一家有,而且对人体无害,”冉昳不无得意。

在处理前任老板剩余的便宜产品时,冉昳也不是为了赶紧处理完而迫不及待的推销。“这样做的话,我的客人就没了。我一定告诉客人产品为什么便宜,缺点在哪里?这样,下次她还会来我这里。”

“谁也不比谁傻到三个电线杆子的距离。”冉昳笑道。

因祸得福大姐大

采访中,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冉昳在做数字油画店的同时,还经营着一家旅行社。

如果说经营数字油画缘于偶然,那做旅游算的上是冉昳命中注定。

“旅行社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我的那些客户已经习惯了要出门就找我,甚至一张火车票,他们也都要交给我,这是一种依赖,更是一种信任。旅行社的员工很多都是一毕业进入这个行业就跟着我,在忙其他生意的时候,社里的一切我都可以放心的交给自己的小团队打理。”

1988年,冉昳从北京旅游学院毕业,就进入了当时北京旅游界的龙头老大“北京长城国际旅行社”。冉昳运气好,带她的老师是社里的精英。加上初入社会的激情昂扬,主带入境国际线的冉昳一出门就是一个月,并很快从学员身份转到了社里的顶梁柱。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位精英老师带着冉昳转投到另一家旅行社门下准备大展宏图。几个人满腔热血,却没想到麻烦悄然上身。因为和业内另一位老板业务上的冲突,对方最终利用他们的一点儿纰漏,将冉昳所在的旅行社一举告到了旅游局,甚至上了报纸的新闻。“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我们老大直接找到了相关领导,主动认错并力保我,说我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什么都不懂,一切都与我无关。”冉昳有些动容。

就这样,冉昳最终脱离了“黑名单”,而这件在当时旅游界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也成就了冉昳,让她名声鹊起,成了旅游界的大姐大。

“结婚生子之后,赶上旅游业大改制,我就自己开了一家旅行社。这十多年,我把精力重点放在老公的生意上,也就40%的精力放在了旅行社。因为旅行社这边我做得很顺,不用操太多的心。”

把生意做到俄罗斯去

冉昳的彩虹阁DIY数字油画店目前已经有了三家加盟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老潞河中学附近——这都是她跟朋友一家家跑下来的。“北二外这家我们还做了三天的展示。”在高校附近开店的启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学院一位播音系的老师。“她告诉我,‘我要让我的学生坐得住。我不要他们画出来的结果,我要磨磨现在这些过于浮躁的孩子的性格。’她都是自己花钱买产品给学生画。”冉昳很受感动,给老师的价格并不比自己的加盟店高。

篇4: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来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文。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们都避得远远的。当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牵连,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突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文,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当时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敲门都不应”说的就是这回事。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于是“倚仗听江声”。

苏轼变成苏东坡之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个浑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你是什么东西,敢碰老子!?你不知道我在这混得怎么样!?”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了起来,回家给马梦得写了封信:“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的人都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

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徐,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得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每一次被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文。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之后,才知道它的可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句:“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走来的这一生,心静,也就无所谓了。

篇5:杜孟:中国为我的人生添色彩

3月的北京, 阳光明媚, 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 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 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 是一个长长的走廊, 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 它们栽在四方木盒中, 木盒上有中国旧式鸟笼。穿过第一个院子进入大堂, 4扇中式镂空窗棂挂在墙上, 中西融合的壁炉上摆着几只陶罐, 玻璃茶几和中国旧式的木质椅子虽风格各异, 但也相得益彰。这样的场景让人游离于时光机中: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西方的过去和现在, 在这里交汇碰撞。被称为“中国公关之父”的杜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讲述他经历的中西文化交流故事。

“做你想做的, 做你认为对的”

“做你想做的, 做你认为对的。”父母的这句话伴随着杜孟成长, 也指引着他前进。上世纪70年代末, 刚上大一的杜孟利用假期到台湾游玩。初到台湾的他被这里一切都惊着了, 正处于腾飞阶段的台湾让杜孟热血沸腾。他决定到台湾留学, 分别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和台北政治大学。后来他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参观旅游, 中国悠久的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呈现的蓬勃生机在他心中久久回荡。毕业之后, 他辞掉工作, 毅然决定到中国发展。听到他的想法, 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甚至有些朋友还揶揄他:去中国你就等着受穷吧。可职业的敏感告诉他, 改革开放的中国即将迎来一场大变革。更何况, 父母的那句话好像也在指引着他:去吧, 去做你喜欢的事, 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就这样, 杜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在中国的创业之路。那一年, 他25岁。

谈到中国公共关系行业, 杜孟向记者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天, 他在整理有关自己的中文剪报时, 发现了一桩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由于他以及他所创办的中法公司在中国公关领域的先行者地位, 在1996年的某媒体上, 当时只有36岁的他竟然被称为“中国公关之父”;同样使他引以为傲的, 是当年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CIPRA) 会长柴泽民先生代表协会授予他编号为001的荣誉证书。该荣誉证书是对杜孟先生在华期间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认可和鼓励。

不管是“中国公关之父”也好, 还是编号为001的荣誉证书也罢, 都是在表彰杜孟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他, 最早将专业的公关技巧, 包括危机处理和政府事务等公关传播服务引入中国;是他, 将世界诸多知名品牌, 如马氏、柯达、英特尔、ABB、拜尔、麦肯锡、肯德基、轩尼诗、诺基亚、劳斯莱斯, 以及雪铁龙汽车等众多跨国公司成功推广到中国;也是他, 为之后中国申办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活动贡献了力量。

“创办一家公司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 尤其一个外国人要在中国开公司。”想起当年在中国创办公司的困难, 杜孟至今记忆犹新。“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 ‘公关’还是个非常陌生的词。公司里没有传真机, 申请一部电话需要很长时间, 打长途电话还必须经过接线员转接, 连这些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 要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就更难了, 更困难的是, 中国政府当时对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鼓励。”回忆起当时的困难, 杜孟感慨良多。“我到工商局办营业执照时, 工作人员甚至不知道把我的公司分到哪个类别。”回忆起当年在工商局注册公司的情景, 现在的杜孟还不禁哑然失笑。“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对中国整体环境不了解, 而且我们是第一家, 没有模式可以参考。”这些都是当时实实在在的困难。

“但挑战中蕴藏着机遇, 只要克服困难, 坚持做下去, 你就赢了。”杜孟确实赢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只不过30多年时间, 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多年前, 中国人不知道任何国际品牌, 30多年后, 中国人不仅知道国际品牌, 而且对品牌的历史、产品信息都如数家珍。30多年前, 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公关公司, 30多年后, 中国不仅有了很多本土公关公司, 而且不断走向国际, 向海外推广自己。可以这样说, 杜孟是中国社会变化和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见证者。

坚守道德底线, 并勇于奉献

“好人变坏人, 坏得没法比。”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 杜孟以这个拉丁谚语为开头。在他看来, 一个公关人员是否优秀, 首要的衡量要素就是道德。成功的公关人士都有一流的名声, 在这个行业, 你需要别人相信你。有些人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 这对行业是很危险的。“如果客户的目标不符合我的道德标准, 我就不接受这个客户, 而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杜孟谈到了自己做生意的原则, “但你必须这样, 一流的公关从业人员必须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1995年, 杜孟联合所有公关公司签署道德协议, 以此来宣布他们的行事准则和职业操守。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少, 这是杜孟看到的一种社会危机。

谈到为何有如此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杜孟告诉《国际公关》记者, 这要感谢他在修道院的姑姥姥。儿时很多时间, 杜孟是和她一起度过的。“你要有道德, 你要勇于奉献。”这是姑姥姥经常跟他说的。儿时对这句话还很懵懂的他, 随着慢慢长大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而这句话也成为杜孟的行事准则。

2002年, 杜孟当选为2002-2003年度北京扶轮社 (筹备) 主席。北京扶轮社 (筹备) 隶属于全球最大的公益性机构之一的“扶轮国际”。“扶轮国际”始创于1905年, 是由为支援全世界公益事业志愿付出努力的商界人士组成的一个全球性公益网络。作为一个非宗教、非政府组织, “扶轮国际”社员主要包括外交官、学者、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2003年, 由杜孟先生牵头, 北京扶轮社 (筹备) 发起, 联合国驻华机构、中国卫生部、欧盟驻华使团、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次“预防艾滋慈善晚宴”在北京成功举办。该活动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一致好评, 获得2003年11月亚洲最佳公关项目奖和2004年4月纽约的Gold Sabre奖, 为中国防治艾滋病工作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另外, 杜孟先生所在的北京扶轮社 (筹备) 在中国也实施了许多资助项目, 包括:为青海贫困儿童建立流动学校、扶持北京自闭症患儿教育中心、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安排赴美免费手术治疗的“生命之礼”等项目, 以及捐助西藏日土县小学教学设备项目, 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 杜孟在2003年的北京“非典疫情”中贡献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力量。北京疫情暴发后, “封城”传言、抢购风波接踵而来, 4月下旬“非典”病患更是以每天百例的规模增长。当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莱特娜女士想到杜孟是处理危机事件的专家, 并立刻找到他希望他帮助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时, 杜孟先生正在北京首都机场, 准备登上回法国的飞机。面对莱特娜女士的邀请, 杜孟毅然选择留在北京, 希望用自己积累了20多年的危机公关经验帮助北京渡过危机。莱特娜女士听取杜孟对当时危机形势的分析和见解后, 迅速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北京市政府进行沟通, 推荐杜孟担任协调双方合作抗疫的高级顾问。临危受命后, 杜孟火速召集人马, 从法国紧急聘请两位卫生危机处理专家, 又从北京一家公关公司招聘一名秘书, 甚至当即购入了一整套通讯设备, 成立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之后, 他们正式介入北京“非典”危机事件。

杜孟说, 处理好一个危机, 最重要的是得到准确的信息。尽管危机案例各有千秋, 但危机处理的程序大致相同, 即第一步分析情况, 第二步制定策略, 第三步推销策略采取行动。于是三位危机专家从分析情况入手, 分头参加世卫和北京市举行的各种会议, 了解所有疫情信息及其传播渠道。一个月之后, 由于杜孟团队的精诚合作和北京市政府的全力应对, 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非典疫情得到控制, 人们也不再谈“非典”色变。

2006年, 时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的Dr.Peter Piot先生邀请杜孟出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特别代表。对此, 杜孟百思不得其解, 他认为:应该有人比自己更有资格担此重任, 比如同为联合国国际亲善大使的著名影星成龙、比利时王妃Mathilde、挪威王妃Mette Marit等等。然而, Dr.Peter Piot先生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 “对于艾滋病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 记者和公关媒体人甚至有能力比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为你们更懂‘人’。”杜孟为此动容并接受了重任。随之, 他为艾滋病的预防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3年, 由杜孟先生策划并筹办的防治艾滋病慈善晚宴

杜孟先生与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小组部分成员合影

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五千年历史, 悠久的文化璀璨夺目, 绵延不断。”住在四合院, 喜欢颐和园, 迷恋京剧和昆曲, 杜孟一头扎进中国文化中。当然, 让杜孟喜欢的不光是文化, 还有这里的人。“中国人胸怀宽广, 包容性很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中国变化如此巨大, 可中国人都在包容和接受着。”畅想未来的中国品牌和公关行业的发展, 杜孟信心满满。“与国外企业相比, 中国的企业家在品牌建设方面有着更好的领导力。”为了完成《中国品牌大赢家》一书, 杜孟走访了多位中国优秀的企业家。

对于中国品牌的建设, 杜孟也有着他自己的想法。品牌建设必须有一个有远见的领导, 这个领导必须要有建立品牌的愿望, 以及对于建立品牌建设所需要代价的理解。建立品牌不是简单的事情, 不是做几个广告就能建立中国的品牌, 而要依靠很多因素, 如, 产品质量, 服务质量都很关键, 但领导力与此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发展非常快, 企业家必须能够经常质疑自己——我现在这个阶段取得成功, 实际上是因为我有某种条件和品质, 但是随着发展, 有可能变成一个弱点。比如, 当一个公司规模小的时候, 需要严格管理, 但当公司发展壮大的时候, 领导模式就需要改变。中国企业家不乏好的领导力, 关键是在今后如何让管理的发展跟上企业的发展, 跟上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 有了好的领导力, 必然会出现好的品牌。“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 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华为在2014年已跻身于世界品牌行列, 这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宏盟集团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

现在, 全球数字化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而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为公关公司的发展增添了一臂之力。而应对全球数字化、新媒体的挑战, 身为著名的战略传播专家的杜孟和宏盟集团高层领导正带领宏盟积极应对。宏盟应该是最早在美国买下一些数码公司的传播集团, 所以宏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老朽, 相反, 他们早在十余年前就对此趋势有所预测。在宏盟集团全球的雇员中大多数都是年轻时尚、来自创意数码领域的人士。宏盟多年以来在杰出创意上所赢得的持续成功和长久的声望, 这些员工的贡献功不可没。宏盟旗下的每一个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数码专家或团队。“新的数字潮流正在出现, 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从传统向数字过渡。我们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人才能够获得技能去适应未来的竞争, 竞争不仅存在于数字公司, 也存在于广告公司。我们大量介绍新媒体的例子, 教会管理人员新的技术。”

硬币有两面, 事情都有利弊。社交媒体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时候, 同时也有挑战, 这样对公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用社交媒体, 而且还要熟练运用社交媒体。为了满足中国对更多数字人才的需求, 培养更多符合全球数字化的人, 宏盟集团于2008年发起了digital:works项目。这是一个数字营销培训项目, 旨在帮助旗下公司和品牌营销者培养其员工的数字营销能力。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 当企业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时候, 要迅速做出反应。“因为人们不再是第二天从报纸才能看到新闻, 现在人人都是客户端,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新闻。”杜孟这样说道。

在世界舞台上, 越来越不能缺少中国的身影, 而中国也正越来越趋向国际化。这对中国公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也有挑战。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 一方面要克服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 一方面还要面对同行业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数字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信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多便利。

如今, 杜孟已将目光从最初单纯做公关转移到投资领域。“资本注入, 使得公关公司壮大, 然后进行并购, 这是一种趋势。”不同于一般的并购, 杜孟认为, 宏盟集团的核心策略是注重自身的有机发展, 即以并购的方式, 谨慎并赋有战略性目标地扩张至新领域、新区域, 吸纳顶尖人才。为利于自身长期的有机发展, 宏盟并不采用激进的方式盲目扩张, 而是更多地寻求企业文化、战略战术甚至财务理念的高度契合。因此, 宏盟的并购并不算多, 也不算快。在中国, 宏盟的并购主要集中于广告与公关领域。在公关领域, 宏盟以软链接的方式与本土公关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有利于快速本土化、扩大市场和客户服务范围。在市场投资方面, 宏盟集团属于联合合并型, 注重寻求适合自身的合作对象, 以扩大规模效应。同时宏盟集团鼓励自主、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 让子公司既自主管理, 又协同作战, 发挥最大效率。

篇6:淡是人生真滋味

人生一热一冷,一浓一谈,或许只有经历过他这样的大起大落,才能懂得淡的滋味。其实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如一杯白开水,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往杯子里加入不同的成分,于是产生了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有位哲人说过:做人的极致是平淡。一个追求人生真性情的人不在乎外界的繁华与喧嚣。无论世界如何繁華富丽,他都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独守一份宁静。他并非愤世嫉俗,孤傲清高,他会努力地参与其中,但他从来不会迷失自己。因此他能给辊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淡,就是人生的一种极致。

人们喜欢用茶比喻人生。当最初的意气风发失去激情时,生活就还原为一杯清茶。世情冷暖,浮浮沉沉,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杯底,用沉默作为唯一的回答,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抑或恶意的表情。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茶之美,就在于那份心安理得的冲淡。淡,是茶的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

万般滋味,当它趋于平淡时,才是人生的真味。

(编辑 月诺)

篇7: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与现实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陶渊明的作品, 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缩影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础。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自幼发愤读书, 立志报国。他出身低微, 受人轻视, 为官多年, 看尽官场的腐败, 因“质性自然”, 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在学习陶渊明作品的教学设计上, 我采用以下步骤: (1) 识记、理解; (2) 赏析; (3) 领悟; (4) 反思。首先对当时晋宋易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 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再对诗歌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分析, 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 最后是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授课后学生领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 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屑名利与贪欲, 崇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中一句“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对俗世名利的轻鄙, 而“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另一作品《归去来兮辞》则表明他与名利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归隐后, 他安贫乐道, 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尽情地讴歌自己的田园生活, 由此可见他在黑暗的社会里仍然坚持着高洁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静舒适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 人们苦苦追求金钱、名誉、地位, 往往却得不到幸福。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陶渊明的人生哲理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透这一点, 能够帮助我们从世俗的所谓“成功”中解脱出来, 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历史上, 文人一般鄙视劳作, 看不起农人, 不屑与他们为伍。但陶渊明却与众不同, 他处处关心、尊敬农人, 称赞他们淳朴、友善、辛勤的品质, 并且以农家为友, 关心农事, 感同身受, 真切体会他们的疾苦。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描写了劳动之艰辛, 收获之不易。反观现在有的学生过着“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对父母长辈的付出熟视无睹, 认为理所当然, 毫无感恩之情。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 学生能反思自己,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 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艺术和生活为载体, 领悟陶渊明的生活品位, 开发学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导入新课时, 我查找背景资料, 选取陶渊明作品的精华,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让学生们先“品诗文”。陶渊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 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这些貌似简洁的词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田园是如此优美, 社会风气是如此和谐。“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此处的文字表述充满神秘感, 让学生紧紧跟谁着渔人前行探寻。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一个句子就把隐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语言简洁、凝练。“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读此句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 世易时移。

接下来是让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诵诗文”, 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以古筝或笛子伴奏, 有的以古典舞伴舞, 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衬托朗诵者的表演, 很有创意, 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意蕴, 互动很成功。艺术是相通的, 诗与歌、歌与舞、诗与音乐的结合, 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培养了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陶渊明热爱劳动, 珍惜粮食。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农民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劳动, 默默耕耘, 才能获得果腹之物。食物是来之不易的,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多观察社会, 多参与劳动。为了检测实践效果, 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 撰写劳动日记; (2) 举办劳动摄影展。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打虫到采摘, 我都参与了, 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意志, 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摄影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汗水和收获。有的同学还在照片中配上陶渊明的名句, 构图非常精美。学生从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知道一些家禽的种类和饲养方法, 还对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一些认识, 课外收获颇丰。

陶渊明坦诚待人, 珍惜友谊。他为人质朴、淳厚, 观念上没有等级之别、贫富之分。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桃花源记》讲通, 村民知道渔人误入桃花源后,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陶渊明的理想社会里, 村民待人真诚、慷慨, 处处洋溢着平等、快乐。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 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同事朋友之间少了关怀亲密之情, 倒是多了几分戒备, 更有甚者, 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 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 我们现代人的友谊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 少些世俗?如此一来, 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更淳朴更快乐?

三、学习陶渊明树立远大的志向, 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陶渊明一生多有挫折, 但他并不沉沦, 始终保持奋发精神, 努力争取实现人生价值。他在《饮酒》中写道:“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他以青松自喻, 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我们在钦佩他这种不畏挫折、大胆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气之余, 要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思考的问题。我们且看陶渊明是如何看待的。《归田园居》有云:“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他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放弃为官的种种好处, 重归田园生活。《移居》又云:“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在日常生活中, 他真率旷达, 从平凡中寻找天然的乐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们遇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公与现实的迷惘。艺术学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训练和比赛任务非常紧张, 比赛的失误常常出现, 竞争那么激烈, 学生难免会浮躁。“宁静致远”, 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 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四、探讨陶渊明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运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课件, 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艺术学校, 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但古文基础相对较差, 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课程导入时用演示的方法, 把陶渊明的生平、所处历史背景、代表作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感兴趣, 边看边思考,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克服对文言文和古诗的恐惧。

2.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其自学能力的方法。我根据学生能歌善舞、熟悉乐器、会表演的特点, 开展了“诵诗文”的读书活动, 要求大家选取最喜爱的陶渊明作品, 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充分发挥艺术创意, 进行朗诵表演, 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3. 参观法

参观法指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自然界、工厂等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从而获得课外的知识。它能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写劳动日记和举办劳动摄影展可使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五、结语

学习陶潜诗文, 可使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 从人性的角度发掘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喜爱他的作品, 就如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 领略一份纯朴的农家风貌, 体会作者的艰辛与喜悦, 从而感恩自然, 体察民生, 懂得思考种种不平的现状。这样, 学生的眼光就会从书本中从课堂中转向社会转向历史, 丰富自己的知识, 充实自己的思想。正如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那样: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主张,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4) .

[3]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张宏.秦汉魏晋游仙游诗的渊源变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03) .

[5]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8:教学《陈涉世家》感悟人生哲理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 无相忘。”一般情况下, 教师总结这句话给人启示是:人从小就要有远大志向。当然, 这样的概括不能说错, 但却不够深刻。陈涉的表现还可以给人这样的理解:明白自己当时低贱的命运, 渴望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富贵并与身边的人分享。这是理想, 也是对自身的认识, 也是对人生的承担。今天的学生不正需要这样吗?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佣者本身的地位、素质来说, 他们嘲笑陈涉是很正常的, 但从后来陈涉干出了一番大事来说, 启示我们:不管未来是否成功, 对有远大理想、努力进取的人都应表示尊重与鼓励。陈涉面对不理解他的佣者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仅表现了陈涉的远大理想, 更突出了当时陈涉“众人皆醉, 惟我独醒”的情怀, 这也是理想指导人生行动的铺垫, 陈涉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既然“天下苦秦久矣”, 而且陈涉早就有改变命运的远大理想, 为什么陈涉不早点发动起义, 而是在去渔阳, 屯大泽乡, 遇雨失期, 法皆斩的情况下才鼓动大家起义来推翻秦二世的统治呢?从大环境说, 陈涉知道天下苦秦久矣, 知道人民早就对秦二世不满, 早就想推翻其统治;从小环境说, 屯大泽乡的队伍在遇雨失期、法皆斩的情况下已无路可走, 不如乘大好时机放手一搏, 反抗秦朝, 也许还有生还的机会, 这时的队伍处在面临生死的危急关头, 也是队伍想起义改变命运的意志最坚定的时候。在这里, 陈涉审时度势, 洞悉了一切有利于反秦的因素, 抓住了屯大泽乡的这个机会发动起义, 从起义后面一段有力的进展来看, 陈涉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这也启示我们:干大事前要善于审时度势, 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这样才容易成功。

起义要成功, 陈涉明白还需要有号召力的人物来牵头, 这样起义队伍才能取信于民,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毕竟陈涉自己的知名度当时还太低, 不足以赢得人民的信任, 所以陈涉提出了扶苏和项燕两个人物, 因为扶苏“百姓多闻其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而项燕“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这两个人物仁义才能闻名于天下, 把他们作为起义的精神领袖非常合适, 所以, 陈涉才提出了“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的建议。虽然起义队伍是假托扶苏、项燕之名, 但起义队伍推翻秦二世残暴统治的精神实质与扶苏、项燕的思想是一致的。

发动起义, 最好能有一个恰当的导火点, 而吴广则用自己的仁义聪明创造了这个苦肉计式的导火点。“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忿恚尉”, 致使“尉果笞广”。爱士卒的吴广被秦军官打, 果然激怒了士卒, 后吴广并陈涉杀了两个秦军官, 至此, 起义大幕被拉开。吴广点燃导火点的过程中, 广大士卒看到仁爱的吴广被打, 认清了秦朝统治的残酷, 坚定了跟着陈涉、吴广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心。在这里, 陈涉、吴广既杀了敌人, 点燃了起义的星火, 也更鼓励了士卒起义的决心, 一举多得。这里至少可以启示我们:仁爱待人, 以人为本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信任;干大事要注重细节, 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为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杀了两尉后, 陈涉召令徒属时所说的话, 流传至今, 他的这些话已成了名言。陈涉的这些话起码传递出以下几个信息:第一, 人在无路可走的压力下, 就应该顶住压力去干一番事业来改变命运, 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 人即使要死, 也决不能窝窝囊囊地死, 而必须有干一番事业后名垂青史的英雄气概。第三, 人的前途命运不是由天注定的, 只要努力拼搏, 普通人也会有光明的前途。陈涉的演讲慷慨激昂, 讲到了广大士卒的心坎上, 鼓动性极强。

起义开始, 部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从民欲也”, 从中可以看出, 现在的起义行动与起义前的计划是一致的。“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确是“从民欲也”, 代表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人民踊跃支持起义军, 从起义军势如破竹攻下蕲、铚、酂、苦、柘、谯等许多地方, 有了“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就可以看出来。在此可以知道:周密计划, 在遵从人民意愿的前提下团结发动人民是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说的“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也寓于其中。

攻下陈县后, 陈涉“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也非常识时务, 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 伐无道, 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不知陈涉是用现实的胜利威望, 还是用他那善于洞察的思维以及过人的口才, 争取到了这些中上层人士的支持。文章没有写陈涉具体是怎么获得支持的, 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陈涉需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以帮助他巩固起义以来得到的成果。得到三老、豪杰的支持, 再加上广大民众的支持, 至此, 陈涉等于建立了一个以反秦立楚为目的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陈涉也许没有在他手下设统战部, 但在他心里绝对有了统战的思想。我们干大事, 要想获得广泛的支持, 就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苦秦吏者”为什么现在才“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除了他们受苦很久, 早就有反抗的意识以外, 更主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反秦立楚的大势所趋, 看到了人民统一战线的力量。这也不能不让人想到: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初中课本节选的《陈涉世家》就到“杀之以应陈涉”为止。以上部分都是根据课本所提供的文本内容来分析的, 但这些分析更多的是关于文章中“点”的分析, 我们还应跳出来, 从文章“总”的方面来找出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从“陈涉少时”“天下苦秦久矣”到大泽乡起义, 就历史的现实来看,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关爱和依靠人民, 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也就是说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生死存亡,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就陈涉个人的成长来看, 人的远大理想必须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 理想才能接近或成为现实;人要成就一番事业, 用不着一定要等伯乐来发现自己, 凭着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拼搏,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有利条件、团结民众创造有利于自己干事业环境的人, 一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就个人与时代结合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所写的陈涉, 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优点, 他的理想、时政分析、宣传鼓动办法等, 都表明他是一个适应那个时代的英雄, 这告诉我们:只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 找准自己投入这个时代的切入点, 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 你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

就全面审视陈涉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写的基本上是陈涉的优点, 但我们也应理智地想到, 具有完美优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陈涉也不例外。这提醒我们看《陈涉世家》不能仅仅只看初中语文课本节选的部分, 还应看《陈涉世家》的未选部分, 甚至是看有关陈涉的其他古籍, 从而更好地了解陈涉的优点以及他身上存在的局限性, 这样我们才可以对陈涉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

上一篇:看的作文300字下一篇:沈文《边城》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