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几个理论问题

2024-04-08

电力系统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几个理论问题(精选3篇)

篇1:电力系统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几个理论问题

0 引言

电力系统建立第四道防线的问题是加拿大魁北克电网首先提出来的。1998年魁北克电网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多座铁塔和多条输电线路受损,造成电网长时间大范围停电,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总结事故教训,魁北克电网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现,电力系统实际存在着2类性质不尽相同的事故:一类主要危及电力系统的电气完整性,另一类主要危及电力系统的机械完整性。已有的三道防线应对的主要是前一类事故,而应对后一类事故需要有其他不同的防线,这就是第四道防线。

事实上,我国自遭遇南方地区大范围严重低温冰冻灾害以及汶川大地震以来,伴随抗灾抢险、恢复重建丁作的进行,电力系统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开展了第四道防线的建设。第四道防线的建设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理清思路,建立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的问题。国务院2008年6月以国发(2008)20号文批转的发改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既是前段时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同电力系统全面开展第四道防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提高执行《若干意见》的自觉性,更好地推进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深入研究第四道防线建设的理论,统一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定义

电力系统的安全防线是指电力系统通过采取必要措施具备的抗事故能力。通常所说的第一、二、三道防线指的是电力系统承受各种事故导致的大扰动的能力,第四道防线指的则是电力系统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电力系统的事故可分为危及电力系统电气完整性和危及电力系统机械完整性的2类事故,根据各级防线的功能,前三道防线又可称作维护电力系统电气完整性的防线,第四道防线则可称作维护电力系统机械完整性的防线。

需要说明的是,就维护电力系统机械完整性的功能而言,第四道防线也泛指电力系统抵御所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强于并涵盖抵御一般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根据国内外发生的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警示,将第四道防线定义为电力系统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显然第四道防线的建设就是电力系统抵御严重自然灾害能力的建设。

安全稳定标准

各级防线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安全稳定标准,电力系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道防线分别与电力系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级安全稳定标准相对应,第四道防线也可制定与之相一致的安全稳定标准。

确定第四道防线的安全稳定标准需要明确建设第四道防线的意义和目的。《若干意见》指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是为了“提高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按照这一要求,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第四道防线对应的第四级安全稳定标准笔者认为可规定为:“电力系统在受到发生概率很小的严重自然灾害破坏时,应能保证涉及社会稳定的民生用电和相关重要用户的供电,尽量减少电网的停电面积和停电时间,尽可能使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不受到大的破坏”。这个标准与第三级标准一样都没有做出定量的规定,执行时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每个电网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评估和权衡各种影响因素,落实第四道防线建设的有关措施,使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电网的停电损失减到最小。

与前三道防线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电力系统的四级安全防线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防范的事故由“轻微、较严重、严重、最严重”逐级递升;而事故的概率则由高到低依次递减,可以用“频繁、较少、偶发、极少”来描述。不过由于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波及的范围越来越难以预计,很难说第四道防线防范的事故概率就一定比第三道防线的小。

第四道防线与前三道防线的主要差别表现在:

(1)各自的功能和防范的事故对象不同。第一、二、三道防线的功能是维护电力系统的电气完整性,应对的主要是破坏电力系统电气完整性的事故;第四道防线的功能是维护电力系统的机械完整性,应对的主要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2)前三道防线主要依靠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等技术手段,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解决的主要是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第四道防线主要依靠提高设防标准,增加应急设施等手段,保证电力系统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的主要是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经济上前三道防线建设的投入较小,而第四道防线建设的投入则相对要大得多。

(3)前三道防线的建设基本上由电力系统内部各方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第四道防线的建设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电力行业内的规划、设计、科研、施工、运行等各方要充分发挥作用并密切协作外,还需要气象、地震、环保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参与、配合才能完成。

(4)第三道防线和第四道防线的事故都会造成停电,但第四道防线的事故发展过程和停电时间一般都比第三道防线的长,因此两者各自保电用户的序位不一样。第三道防线首先保证的是那些突然停电会导致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的用户,第四道防线要确保的是涉及社会稳定的民生用电和相关重要用户,对不允许突然停电的工业用户则在事故发展过程中,按应急预案要求有序安排停电停产。

第四道防线与前三道防线有诸多明显的区别,但也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电网的电力设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破坏时,即第四道防线的某些薄弱环节被突破时,电力系统的电气完整性随之也将受到威胁或破坏。此时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应用第三道防线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对事故作应急处理,包括采取切机、切负荷、调整运行方式、解列、以黑启动方式启动备用电源等,防止系统崩溃,尽量减少停电损失。由此说明第四道防线是在第三道防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防线间存在着前一级防线为后一级防线奠定基础,彼此相互配合的关系。

基本思路

关于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基本思路,《若干意见》作了很好的阐述,归纳起来有:(1)鉴于电力规划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电力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力规划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将电力规划切实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电力规划必须坚持统筹考虑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合理布局电源,科学规划电网。(2)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修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建设标准和规范;对重要电力设施,必要时可实施差异化设计,适当提高设防标准。(3)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时,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抗灾保障措施进行专题评估和论证;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应积累和提供相关资料,为工程设防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4)加快电力系统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快出成果、出效果。(5)各地要建立和完善电力应急保障体系,制定有效的电力防灾抗灾应急预案,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预防为主、保证重点的原则,做好灾害预警、防范、抢险、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等工作。(6)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包括防范措施落实和事故应急处理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又包含很多内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及用户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目的。主要措施

根据《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同时借鉴和总结加拿大魁北克电网以及国内前阶段抗灾抢险的经验,建立第四道防线的主要措施有:

(1)电源要尽可能分散布局,按分层分区的原则接入电网;因地制宜加强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分布式电站的规划建设,提高就地供电能力,这既是第四道防线的要求,也是各级防线有效发挥作用的共同基础。

(2)重要负荷中心应规划配置容量适当的、具备特殊情况下“孤网运行”和“黑启动”能力的应急保安电源;兼顾经济性和可行性,这些电源平时应可作为负荷中心的支撑电源,根据需要参与电网的平衡和运行。

(3)尽可能减少同一自然灾害易发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数量,并对必须穿越灾害易发区的输电线路采取必要的抗灾防护措施。

(4)对骨干线路及相关变电站,重要用户配电线路等重要电力设施,经充分论证,若有必要可适当提高设防标准;跨越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局部线路,位于灾害易发区以及设施维护困难地区的局部线路,应适当提高设防标准。

(5)因地制宜保留或建设必要的可与邻网连接的应急保安联络线,联络线电压等级应按实际需要确定,保证事故发生时较为方便地通过联络线从邻网获得应急支援电力。

(6)鼓励和支持电力抗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如防冰涂料、防污闪涂料、新型导线、破融冰技术、在线监测技术、杆塔高效抢修技术等。

(7)重要用户必须按有关规定自备应急保安电源,这是电力系统第四道防线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8)经灾害影响评估和技术经济论证,必要时可考虑建立适当规模的电力调度后备中心和(或)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以提高电力调度通信的可靠性。

(9)根据电网建立第四道防线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要求,补充完善第二道防线的措施,如增设解列点和相应的安全自动装置,增加具备黑启动能力的机组数量并制定相应的黑启动预案等。关键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其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出建立第四道防线,实质上就是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把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以安全性为基础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2个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安全性主要靠技术手段来保证,可靠性主要靠增加冗余度来获得。因此安全性涉及的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可靠性涉及的主要是经济层面的问题。电力系统的第一、二、三道防线,在电力系统发生一般单一故障、较严重故障或多重故障时,依靠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控制装置正确动作,保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防止系统崩溃,解决的主要是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第四道防线通过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建设保安电源、采用抗震、融冰新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严重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破坏和停电损失,解决的主要是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关键是处理好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关系,找到不同发展阶段两者恰当的平衡点。可靠性总是越高越好,但必须考虑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事实上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这个规划就是第四道防线的建设规划。应当在对本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以及对现有电网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行深入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电网的可靠性目标,按计划分阶段逐步实施,使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结语

电力系统的抗灾能力建设就是第四道防线的建设。引入“第四道防线”的概念,有利于将电力系统的抗灾能力建设与前二道防线联系起来,形成电力系统更完整的四级安全防范体系和相关理论;有利于增强电力工作者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实现认识上的转变和飞跃,自觉以四级安全防范的原则指导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有利于学习、总结、借鉴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经验,更好地落实《若干意见》关于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要求。总之,在原有三道防线基础上增加维护电力系统机械完整性的第四道防线,必将使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体系更完整,构建的电力系统安全屏障更牢固,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来源:《中国电力》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

QUOTE: 第一道防线:高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元件的继电保护和反应被保护设备运行异常的保护 被我国超高压电网普遍采用的装备

利用被保护元件两端的尽可能简单的信息;

超高压系统主保护动作速度10-25毫秒;

超高压系统主保护动作正确率99.82%;正在研究、未来可能装备电网的保护

利用被保护元件单端或两端故障暂态信息的继电保护

主保护动作速度2-5毫秒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切除故障,减少系统产生的不平衡能量

第二道防线: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安全自动装置

自动重合闸装置:除减少重合于永久故障时系统不平衡能量外,尽量减少网络拓扑的变化,尽快恢复网络输电能力;

备自投、事故减出力、自动切负荷、抽水改发电等:快速保持稳态发输电能力与用电需求的平衡。

过负荷控制:连锁切机、切负荷,远方切机、切负荷等。保持稳态输电能力与输电需求的平衡。

暂态稳定控制:逻辑式连锁切机、切负荷;利用局部量的稳定性预测与紧急控制装置;基于离线或在线计算的区域性稳定控制系统;用于保持动态输电能力和输电需求的的平衡。

第三道防线:失步解列与频率、电压控制

失步解列:在互联电网失去同步后,在预定的地点解列,以求各子网能独立满足供电需求。

频率控制:通过低周减载、开启备用机组等满足频率要求,通过高周切机保证频率稳定、机组安全。

电压和无功控制:通过低压减载和增发无功维持电压水平,防止电压崩溃。

篇2:电力系统建立第四道防线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键词】 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理论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本国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我国已经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这一战略地位,需要构建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明确全社会共同承担教育发展的责任,广泛开展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行动,全面利用社会资源来支持教育发展。因此,本文对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支持系统是指由若干社会支持要素以一定联接方式构成的具有社会支持功能的有机整体。它规定社会支持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主体、社会支持行为和社会支持对象是社会支持的三大要素。社会支持主体是一切参与社会支持行动或发生社会支持行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组织包括正式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社会组织。正式社会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正式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家庭、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无名小团体。以此为依据,社会支持系统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行为是指具有社会支持功能的行为,在性质上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之分,其中客观性社会支持行为,如物质援助、帮扶行为等,是那些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社会支持行为;主观性社会支持行为,如安抚、同情、尊重等,是以社会支持对象主体对此的感知为认定前提的社会支持行为,即是说,不为社会支持对象主体所感知的行为,不是主观性社会支持行为。以此为依据,社会支持系统可分为客观性社会支持系统和主观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行为在内容上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信息、技术和心理等等之分。以此为依据,社会支持系统可分为社会支持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信息、技术和心理等等系统。社会支持对象是指社会支持的对象化主体和客体。社会支持的对象化主体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支持的对象化客体是一定的事物。

各社会支持要素之间的联接,就是社会支持主体与社会支持行为之间的联接,社会支持主体与社会支持对象之间的联接,社会支持行为与社会支持对象之间的联接,其中社会支持主体通过社会支持行为与社会支持对象相联接。各社会支持要素之间的一定联接方式是社会支持主体选择一定社会支持行为对一定社会支持对象施加影响的方式,这种影响就是社会支持功能。各社会支持要素之间的联接具有怎样的社会支持功能,直接与社会支持行为的广度、强度和深度相关,而社会支持行为又直接与各社会支持要素之间联接方式相关,各社会支持要素之间的联接方式不同,社会支持行为的广度、强度和深度就会有所不同。

社会支持系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包括政府直接作用于社会支持对象的社会支持行为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狭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不包括政府直接作用于社会支持对象的社会支持行为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属于狭义的社会支持系统范畴。

教育发展的顺利推进依赖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处在一个统一运行的社会系统之中。教育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它以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生存和运行方式,就像社会系统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生存和运行方式以及物质以运动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一样。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作为系统的社会整体发展,只有获得各个社会子系统及其发展的支持,才能顺利推进;同样,各个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只有获得整个社会及其发展的支持同时获得其他各个社会子系统及其发展的支持,才能顺利推进。因此,教育发展,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能顺利推进。

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依赖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把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认识这一系统的各个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构建好、控制好和管理好这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支持的优化、整合,就能大大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支持系统,即是以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为目的,以教育发展为社会支持对象,以社会资源性支持和社会环境性支持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包括社会支持主体、社会支持行为和社会支持对象三大社会支持要素,都以一定方式把各社会支持要素联接起来,都是具有一定社会支持功能的有机整体。二者的联系在于: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般社会支持系统的特殊的子系统,一般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适用于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由于社会支持的对象是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既涉及到人,也涉及到事物,因此,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既以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支持对象,又以教育中的事物作为社会支持对象。由于教育发展是一种实践,而这种实践既可以通过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来获得社会支持,也可以通过其他社会资源的利用来获得社会支持。前者不适用于精神病人这类的社会支持,因为其他社会主体不可能通过参与精神病而去支持精神病人;后者适用于各种社会支持。因此,社会参与性支持和社会资源性支持是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二、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

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既包括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又包括一般社会支持系统所具有的社会性、无偿性和选择性,还具有自己特有的战略时序性、国运关联性和责任全民性。

1、战略时序优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对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所具有的战略时序优先性的基本规定。教育为国家未来培养人才,教育是实现国家美好未来的根本手段。百年大计,作为国家未来长远大计,就是国家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以教育为本的国家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是把教育发展战略放在国家战略的优先时序上。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国家的战略时序。因此,合乎这一战略时序要求的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在社会支持系统战略中处于优先的时序。

2、国运兴衰关联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是对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所具有的国运兴衰关联性的基本规定。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只有教育发达,才会人才济济;只有人才济济,才有国家昌盛,民族兴旺。教育落后,人才不济,则国家衰落,民族沉沦。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教育息息相关。成功的教育,发达的教育,要靠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来实现,而实现的手段之一就是构建好管理好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国运兴衰密切关联。

3、振兴责任全民性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这是对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所具有的振兴责任全民性的基本规定。当今社会已进入科技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时代,教育是实现科技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根本手段。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进而获取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是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和成功之道。这个“道”既是每个人必须享有的权利,同时又是每个得“道”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得“道”之权利还拥“道”之责任,这才叫公平。教育振兴,作为百年大计,作为国运兴衰攸关的优先战略,更是与每个人生存体面与否攸关,发展全面与否攸关,成功顺利与否攸关,因而全民有责。全民承担教育振兴的责任,是通过全民对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全民参与来实现的。因此,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具有振兴责任的全民性。

三、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运行的长效机制

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运行的长效机制,就是保证教育改革有效推进,教育发展有效实现,教育质量有效提高,教育成果有效享有的机制。它是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运行规律的体现,是由以下几种机制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一是教育改革的社会共商机制。教育改革由社会力量共同来协商和支持的机制,本质上是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使然。教育改革比经济改革更为复杂。如果说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而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最终又归结为使人对自然的改造更为有效、更为合理,那么,教育改革不仅在于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而且在于使教育对社会的改造更为有效、更为合理,使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更为有效、更为合理,而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人的发展的复杂程度,比自然演变的复杂程度高得多。科学界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度,远不及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度。一个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可以回收、销毁,一个人的教育出了质量问题,就不是可以通过回收、销毁而能解决的问题。教育改革是极为复杂的改革,既要探索和遵循經济规律,又要探索和遵循社会规律,还要探索和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越复杂的改革,越需要群策群力,越需要社会各界贡献智慧和力量。教育改革只有通过社会共商机制才能长效推进,因此,教育改革的社会共商机制,是实现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长效运行的重要机制。

二是教育发展的社会共谋机制。教育发展由社会力量共同来谋划和支持的机制,本质上是教育的外部性使然。教育具有生产和消费上的正外部性,即教育的生产和消费对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单位和成员能带来好处而不必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这种正外部性使得教育具有公益性。这种公益性所要求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所形成的教育利益关系,是通过政府、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来调节的。政府的这种调节手段,就是政府的教育参与和教育财政;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这种调节手段,就是它们的教育参与和教育捐资。只有通过这种调节,教育正外部性的成本才能得到补偿,教育供求的社会均衡才有望实现,教育发展才有望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教育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不考虑这种有限性,它也不能代替社会力量对此的调节,因此,教育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共谋机制才能长效实现,教育发展的社会共谋机制,是实现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长效运行的重要机制。

三是教育质量的社会共保机制。教育质量由社会力量共同来保障和支持的机制,是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和最终保障使然。教育质量的保障,必须通过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活动来实现。这种制度不仅包括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而且包括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制度安排。教育质量最终归结为人才质量,而人才质量只有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评价和检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是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教育质量的社会保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保障。只有依靠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的制度性活动,通过由此而形成的教育质量社会共保机制,教育质量才能长效得到保障。因此,教育质量的社会共保机制,是实现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长效运行的重要机制。

四是教育发展成就的社会共享机制。教育发展成就由社会共同来分享的机制,是教育发展社会支持责任与利益之间均衡使然。尽管教育的外部性要求社会承担支持教育发展的责任,但是,教育的外部性往往难以成为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学校为社会支持单位提供一些无偿服务,如为他们提供学校网络服务、图书馆服务、闲置的校舍服务、培训服务等,是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直接的动力源泉,它使得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责任与利益之间直接达到了一定的均衡。这种均衡是通过教育发展成就的社会共享机制来实现的,是教育发展社会支持得以长效维持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发展成就社会共享机制,是实现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长效运行的重要机制。

四、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原则

构建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原则,是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的具体体现。根据以上讨论,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要坚持这一活的灵魂,就必须坚持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就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样,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这表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基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为根本目的的构建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责任,为青少年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广泛开展对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行动,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二是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统一的原则。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分别是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导型力量和自主性力量,没有政府引导,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就缺乏主心骨、方向性和制度保障;没有社会参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就会缺乏社会活力。在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中,把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统一起来,就是要通过政府对相关体制和政策的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扩大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的观念淡薄、主体多元化发展缓慢、行动缺乏广度、深度和力度、结构不尽合理和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构建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来解决。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还存在制度性障碍,其主要表现是:在构建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制度安排上,存在以行政部门为单位的条块分割的问题,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构建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成为教育部一家的事,难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在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上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责任和义务还没有纳入法治轨道。在构建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中,要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就是要在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消除相关制度性障碍,切实形成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使我国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成为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手段。

(注: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2] 肖昊:高等学校运行机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龙溪虎、巢传宣:大学生求职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公共管理,2009(6).

[4] 李海静:论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J].考式周刊,2010(17).

篇3:用“四个强化”筑牢“四道防线”

强化廉洁教育

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

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纪检领导小组要始终把廉洁教育作为拒腐防变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文化基础,筑牢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

把握重点,强化基础,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关键岗位人员等重点对象,深入开展廉洁教育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廉洁教育读本》为导向,以反腐倡廉的有关规定为廉洁教育的重点内容,让领导干部在寓教于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意识。

创新载体,强化落实,提高廉洁教育的普遍性。不断创新廉洁教育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制作“廉政建设宣传栏”、悬挂警示标语、设置廉政文化牌等,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反面教材为警示,坚决杜绝滥用职权和不认真履职的现象,制止“贪婪、侥幸、投机、功利、攀比、仿效、补偿、居功”等八种不良心理,增强廉洁教育的普遍性,有效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筑起拒腐防变的防范大堤。

联系实际,强化管控,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内部廉政风险点以及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及时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还可以通过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民主监督员、信息员”三支队伍,分别与他们签订“廉政责任书、廉洁协议书、承诺书、廉政合同”等,既规范了管理,又严明了内部廉政纪律,进一步避免效益风险流失和内部失衡管理,杜绝不良信誉现象发生。

强化制度建设

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制度防线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可行性;严格按规矩办事,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严肃秉公执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规范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前提。施工单位基层项目通过建立《“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党员廉政学习教育制度》《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党风廉政监督工作制度》《党员廉政定期检查考核制度》等,完善部门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职责,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严密和具有可操作性,在内部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性循环。

加强制度学习,增强制度的严肃性。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学习培训纳入重要政治任务之中,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作为重要课题,对领导人员以分类为主,采取集中学、自学等方式,进一步学习领会和加深对会议精神实质的理解,促进在行动中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工作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建设廉洁示范项目部”等活动结合起来,把防控风险、夯实基础、全面提升,作为学习贯彻的聚集点、着力点、落脚点,使广大干部成为掌握制度的“明白人”、落实制度的“有心人”、当好廉政建设的“清白人”, 找到制约自己的“高压线”,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加强制度落实,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很多人认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好坏,关键在领导。因此,始终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坚持“廉以树威、明以立信”的原则,从不居高于制度之上,始终把执行制度看成是自己的基本职责,随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执行,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做到执行反腐倡廉各项制度闻风而动、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不消极、不变通、不走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公平与正义,促进主体性的觉醒和本质力量的增强,切实保障制度的执行质量和可行性。

强化廉政监督

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制约防线

强化廉政监督是防止腐败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丰富廉政监督方式,拓宽廉政监督信息渠道,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廉政监督的合力,筑牢廉洁从政预警预控防线。

丰富监督方式,提高廉政监督的多样性。提高廉政监督的多样性,重点是强化执行力建设,层层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严格的监督,共同参与、集体研究,避免在决策上失误和我行我素。真正做到大事共商量、小事多沟通,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祸。

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廉政监督的及时性。加强廉政监督重点是加大对关键人员的吃、拿、卡、要的监管力度,对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集中解决。单位可以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举报箱,定期开箱检查,公示结果;认真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随时向主要领导干部注射“疫苗”,打好“预防针”,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法纪意识,实现从“要我廉政”到“我要廉政”的转变。不定期深入基层与廉政监督员沟通,了解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

大力推行委派责任制,提升项目管理的可靠性。积极开展“防控廉政风险”视频教育和“六个一”活动(开展一次预防职务犯罪讲座,一次廉洁从业专题报告或党课,一次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活动,一次廉政知识竞赛,观看一批反腐倡廉教育片,开展一次廉文荐读),努力“当好廉洁政策宣传员,反腐倡廉信息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党风党纪指导员,廉政从政服务员”,不断警示领导人员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提升廉政监督的可靠性。

强化廉政文化建设

筑牢领导干部文化素养的道德防线

在反腐倡廉文化的内容设计上,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现场、贴近群众,有的放矢地开展项目廉政文化建设。

在教育上,丰富内容,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要大力开展“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名利观,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自觉性;开展读书思廉、反腐倡廉活动,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形成人人思廉的良好习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积极姿态,事事做到谨慎、慎微。

在形式上,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实践中,以《廉洁教育读本》《古今中外廉政故事》为例,利用“廉政书画摄影大赛”“反腐倡廉辩论赛”“专题知识竞赛”等载体,把廉政文化的内容进行多样化渗透,营造春风化雨充满人间的廉政文化氛围,使领导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启发。

在方法上,拓展领域,扩大廉政文化辐射面。要坚持重点突出,重心下移,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要把廉政文化与创建文明项目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宣传阵地,将廉政文化融入到项目文化建设中,让廉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基层项目部还可以发放党风廉政宣教片光碟、图书、杂志、报纸等,组织引导全员开展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大讨论,倡导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弘扬正气,抵御各种歪风邪气,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崇廉的良好环境,确保廉政文化全覆盖、不走样。

在作风上,夯实措施,筑牢清正廉明务实的作风。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严修身、严用权、严律己、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三严三实”新要求,以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和作风建设的法律法规为重点,结合违纪违规典型案例,解决领导干部在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人人思廉、人人立廉、人人守廉”的廉政从业氛围,增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意识,崇廉尚俭,当好表率,依法经营,科学管理,奋发有为,不断为企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积累运用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审时度势谋发展与时俱进谱新篇2009年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