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

2024-05-02

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精选6篇)

篇1: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

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

国务院在《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时指出:“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尤其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可见,流动人口问题不但是人口发展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质量抽查的结果:其人口漏报率达1.8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人口普办公室,2001),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升高了近30倍,而在分析原因时,人口的流动性被列为第一影响因素。由此可见,摸清流动人口情况,把握其内涵实质,不但是分析探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前提,也是高质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基础。

一、流动人口的涵义。

人口流动,是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个国家保持一定人口数量的流动,是社会经济有活力的一种表现。人口流动一般是指人们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它是人因从事某种活动离开了定居地并且未伴随户口变动的一种现象。而流动人口就是处于上述流动中的人口。这种流动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约定的。从前几次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来看,其约定是有所变化的。1990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规定:已在本县(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和在本县(市)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计作流动人口(确切是流入人口)。而2000年的五普中一种计算方法是将原来的规定的流动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超过一定时间的人)中的城市人户分离人口(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扣除后计作流动人口,也就是定义范围趋窄了。在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科学设置了调查指标增加了交叉分组,既考察流入人口又考察流出人口,而流动人口(流入计)的范围却没有变化。流动人口在公安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约定: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员。不包括:出差、探亲、访友、旅游、就医人员。而有的公安部门在办理暂住证的条件是:年满16周岁,在本市暂住时间拟超过1个月或拟在本市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外地来市人员。由此可见,在人口普查时,对各部门的数据的处理与利用也是比较复杂和艰难的工作。

二、流动人口的特征

辛村镇地处安阳辛村镇位于安阳县东南隅,距安阳市35公里,东临内黄县豆公乡,南与汤阴县任固镇接壤,境内洹河、汤河贯穿东西,镇城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人口7.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

由于我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农业环境,致使本地企业较少,人口外出打工现象较多,流动性相当大。

在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婚姻迁入是两大主因,而随迁家属是因家庭主要成员的迁移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从目前对流动人口的调查来看,可将其归入三类进行分别对待,一类是有固定居住处所、固定收入、固定职业的流动人口,在普查时可按常规普查对象对待;二类是从事劳务、生产经营、上学、探亲、访友、旅游、出差等短期居住人口,对于此类人员可由各乡村两级及县级的流动人口办公室共同协作做好普查工作,并且做好实时、实名、实情登记,及时变更,及时注销。确保流动人口的准确登记;三类是在用工单位、桑拿等服务行业,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业打工谋生的流动人口,这类人员可由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和企业(业主)共同协作做好登记工作;四类是居住期限不定的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的流动人口,此类人员应列为重点管理对象,由政府、纪检监查、公安部门集中力量采取各个突破的。

三、存在问题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比较差。从计生和公安两部门了解,目前对流动人口(流入和流出)管理并非乐观。

1、管理的重点各有侧重。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多是注重育龄群众,针对婚育证明情况进行管理,注重流出,对注入管理力度较小,并且忽视其他群体,从09(08年10月-09年9月底)来看,其流动人口总规模为4022人,其中流入为1134人,流出为2888人,净流出为1754人,其统计标准是按30日计算,并且不包括: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这与普查界定的流动人口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公安部门多是对流入进行登记。

2、流动人口的界定问题。管理对象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法规上身份界限定义不十分明确,什么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这一基本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还有“两半户”和跨区经商、打工人员以及商品楼、开发区的住户归属界定不清,人户分离,导致管理对象混乱。

3、纳入管理的时限问题。一个流动人口什么时候开始属于流入地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国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了“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但是,到居住地后交验时间没有界定。公安部门对虽有规定日期,但也存在办证的和登记不办证的。由于各部门的管理不统一,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协调、不同步,人口数据也不一样。

4、调查中发现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国,基层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不强。辖区内暂住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申报外聘人员。一些旅店不按时录入、登记、上传入住人员信息。具备留宿人员条件的其他产业,虽具备登记等功能,但为追求利益,不按要求上传住宿人员的信息。楼房出租日益增多,但楼房出租业主对入住的外流人口所知甚少,起不到监督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渠道狭窄、滞后,流动人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常住户从不定期向公安机关报送出租及转让房屋承租人,购买人信息,公安机关处于被动状态。

四、措施与建议

1、部门协调,多措并举,由普查领导小组牵头布置工作,各成员单位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要组成专项工作组,采取有利手段,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为普查登记工作作好前期准备。

2、各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加强检查、核查,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出租房屋、旅馆、娱乐单位等的人员管理,落实旅馆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旅馆等场所台帐资料,不定期依法进行住宿登记检查抽查,建立并落实旅馆业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做到紧密跟踪,记录清晰准确。

3、实行社会化管理形式,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要组建机构,配置人员,按照人口分布,人口变动情况因地、因需要推行村居登记站,企业远程申报点,综合中心办证点,出租房屋管理站等社会化登记模式,做到“横到边”(遍及管辖区域)、“竖到底”(管理不但到村、到社区,还要到“村居小组”、到工矿企业)。

4、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手段。积极拓展信息来源, 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制度,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信息分类标准,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为普查工作奠定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

篇2: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

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时指出:“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尤其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可见,流动人口问题不但是人口发展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质量抽查的结果:其人口漏报率达1.8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人口普办公室,2001),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升高了近30倍,而在分析原因时,人口的流动性被列为第一影响因素。由此可见,摸清流动人口情况,把握其内涵实质,不但是分析探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前提,也是高质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基础。

一、流动人口的涵义。

人口流动,是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个国家保持一定人口数量的流动,是社会经济有活力的一种表现。人口流动一般是指人们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它是人因从事某种活动离开了定居地并且未伴随户口变动的一种现象。而流动人口就是处于上述流动中的人口。这种流动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约定的。从前几次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来看,其约定是有所变化的。1990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规定:已在本县(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和在本县(市)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计作流动人

口(确切是流入人口)。而2000年的五普中一种计算方法是将原来的规定的流动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超过一定时间的人)中的城市人户分离人口(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扣除后计作流动人口,也就是定义范围趋窄了。在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科学设置了调查指标增加了交叉分组,既考察流入人口又考察流出人口,而流动人口(流入计)的范围却没有变化。流动人口在公安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约定: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员。不包括:出差、探亲、访友、旅游、就医人员(参见:《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而有的公安部门在办理暂住证的条件是:年满16周岁,在本市暂住时间拟超过1个月或拟在本市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外地来市人员。由此可见,在人口普查时,对各部门的数据的处理与利用也是比较复杂和艰难的工作。

二、流动人口的特征

把握流动人口的特征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2000年兴城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从外地来兴城的人口达11759人,占常住人口的2.24%;而兴城各乡镇街道间的流动人口达30401人,占常住人口的5.80%。由此可见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口仅占29.8%。五普中来兴城的暂住人口为2713人,按照上述比例推算来兴城人口为813人,这样在流动人口中流入兴城的就达12572人。而当年外出人口24416人(同样按上述比例推算),所以兴城属于净流出人口地区。

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常住人口中“人在本区而户口不在本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为657人,占样本的常住人口的13.82%,比“五普”8.10%多5.7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

从地域上看,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是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比较发达的城镇。从“五普”数据的流动人口上看,由多到少的前十名乡级单位依次是:东辛庄、宁远、温泉、双树(现归龙港区)、古城、钓鱼台、沙后所、元台子、四家、羊安。而这些单位在兴城都是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只是抽取了一部分人考察了一定比例的人口迁移情况,并且也未对流动人口中5年前迁移进行原因的考察,但从距普查时点近5年的调查数据看,得出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分类如下:在考察流动人口的2007人中:务工经商的有344人、工作调动的有138人、分配录用的有17人、学习培训的有34人、拆迁搬家的有218 人、婚姻迁入的有335人、随迁家属的有448人、投亲靠友的有462人、其他原因的有11人。可见在流动人口中投亲靠友、务工经商、婚姻迁入是三大主因,而随迁家属是因家庭主要成员的迁移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从目前对流动人口的调查来看,可将其归入三类进行分别对待,一类是有固定居住处所、固定收入、固定职业的流动人口,在普查时可按常规普查对象对待;二类是从事劳务、生产经营、上学、探亲、访友、旅游、出差等短期居住人口,对于此类人员可由各乡村两级及县级的流动人口办公室共同协作做好普查工

作,并且做好实时、实名、实情登记,及时变更,及时注销。确保流动人口的准确登记;三类是在用工单位、桑拿等服务行业,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业打工谋生的流动人口,这类人员可由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和企业(业主)共同协作做好登记工作;四类是居住期限不定的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的流动人口,此类人员应列为重点管理对象,由政府、纪检监查、公安部门集中力量采取各个突破的。

三、存在问题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比较差。从计生和公安两部门了解,目前对流动人口(流入和流出)管理并非乐观。

1、管理的重点各有侧重。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多是注重育龄群众,针对婚育证明情况进行管理,注重流出,对注入管理力度较小,并且忽视其他群体,从09(08年10月-09年9月底)来看,其流动人口总规模为4022人,其中流入为1134人,流出为2888人,净流出为1754人,其统计标准是按30日计算,并且不包括: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这与普查界定的流动人口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公安部门多是对流入进行登记。

2、流动人口的界定问题。管理对象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法规上身份界限定义不十分明确,什么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这一基本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还有“两半户”和跨区经商、打工人

员以及商品楼、开发区的住户归属界定不清,人户分离,导致管理对象混乱。

3、纳入管理的时限问题。一个流动人口什么时候开始属于流入地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国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了“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但是,到居住地后交验时间没有界定。公安部门对虽有规定日期,但也存在办证的和登记不办证的。由于各部门的管理不统一,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协调、不同步,人口数据也不一样。

4、调查中发现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国,基层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不强。辖区内暂住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申报外聘人员。一些旅店不按时录入、登记、上传入住人员信息。具备留宿人员条件的其他产业,虽具备登记等功能,但为追求利益,不按要求上传住宿人员的信息。楼房出租日益增多,但楼房出租业主对入住的外流人口所知甚少,起不到监督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渠道狭窄、滞后,流动人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常住户从不定期向公安机关报送出租及转让房屋承租人,购买人信息,公安机关处于被动状态。

四、措施与建议

1、部门协调,多措并举,由普查领导小组牵头布置工作,各成员单位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要组成专项工作组,采取有利手段,多措

并举,全面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为普查登记工作作好前期准备。

2、各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加强检查、核查,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出租房屋、旅馆、娱乐单位等的人员管理,落实旅馆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旅馆等场所台帐资料,不定期依法进行住宿登记检查抽查,建立并落实旅馆业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做到紧密跟踪,记录清晰准确。

3、实行社会化管理形式,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要组建机构,配置人员,按照人口分布,人口变动情况因地、因需要推行村居登记站,企业远程申报点,综合中心办证点,出租房屋管理站等社会化登记模式,做到“横到边”(遍及管辖区域)、“竖到底”(管理不但到村、到社区,还要到“村居小组”、到工矿企业)。

篇3:对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几点看法

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县乡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专门成立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切实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农牧部门要加强管理, 严格落实人员责任。县政府与农牧主管部门和乡 (镇) 政府签订责任书, 农牧主管部门与下属业务单位签订责任书, 乡 (镇) 政府与乡 (镇) 农牧服务中心签订责任书, 业务单位与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 层层签订责任书, 真正做到责任落实到位, 任务分解到位。各级政府不能简单的将目标责任书签到下一级就算完事, 而应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相应的督导检查工作方案, 加大动物防疫、检疫执法力度, 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全程跟踪督导。对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严肃查处, 依法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大投入, 完善体系

一方面要加大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建议出台相关政策, 将县级兽医实验室、乡 (镇) 基础设施、冷链设施设备、村级动物防疫室和无害化处理场所等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大力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可以改善办公条件,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尤其是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室可以为乡村动物防疫员提供便利的服务场所, 切实加大乡村动物防疫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常规动物疫病疫苗购买费用、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免疫副反应补偿和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的投入。建议县财政直接划拨到业务单位, 严格执行“专款专用”。

3 健全机制, 强化措施

要制定动物防疫工作制度、程序化免疫工作制度、规模养殖场管理制度、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制度以及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管理办法、免疫副反应补偿办法、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畜禽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以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要加大基础免疫、检疫监督、疫情测报工作力度, 严格按照操作技术标准进行操作, 确保防疫、检疫、监测工作质量。业务单位要配备专职疫情测报人员, 对疫情信息进行总括和客观分析, 用以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加强督查指导, 把督查指导作为主要措施常抓不懈。在指导养殖方面, 要加强改变固有模式, 提倡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严格按照免疫工作程序科学的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4 加强培训, 强化服务

每年应组织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养殖专业大户等集中举行1~2次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畜牧饲养管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检疫技能、畜牧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基层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 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 不断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乡村兽医”是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 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 养殖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养殖户对“乡村兽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相当部分“乡村兽医”是自学成才或子承父业,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兽医专业学习和培训, 对动物疫病的诊断和防治远远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不断加强对防疫、检疫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和乡村兽医的培训,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另外, 为了提高人员总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要适当增加编制, 招考大专院校毕业生, 以补充新的技术力量。

5 因地制宜, 加强监测

篇4:对搞好流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策与措施

引 言

公路工程建设在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更是进行更大的投入,在进行经济与建设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在提升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的前提下加快建设的脚步,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主要的职责,以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

1 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法

1.1 政府监督的性质

在保证公路工程质量中,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是不相同的,它拥有很多的特质:全面性、执法性、强制性与宏观性。在此过程中,政府监督主要注重与宏观的社会效益,是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性,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与建设多方合法的权益,针对一各具体的建设,它与监理工程师的直接的、连续的、不间断的监理不同。

1.2 规范监督工作的管理

(1)公路工程的质量与事故的处理程序。工程质量监督机关经过设立事故的迅速反应的程序,依照对出现质量事故处置的“三不放过”的原则与工程分级管理的限制,准时的对质量事故进行处理。

(2)项目监督检查程序。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根据监督的计划,对参加的单位的实体工程质量、质量管理行为与施工工艺进行检查监督。

(3)质量监督认可程序。这一程序要求工程建设方要在在工程施工前,给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申请,办理有关的质量监督手续,并且上交《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申请书》,对于适合基本建设程序的,给下发《质量监督通知书》。在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与还没有下发《质量监督通知书》的工程不能进行提前施工。要严格的进行监督认证程序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管理中的漏洞。

1.3 明确监督工作的重点

(1)抓好原料与半成品物件的质量监控。公路工程的原材料严重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强化原材料与半成品的监督与抽查,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

(2)要注重技能的培训与资质。在管理中,不仅要抓好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还要做好施工、监理、试验检测与試验室的资质管理工作。

(3)合理治理工程项中的质量常病。要对重要的程序、重要的位置与隐秘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检查作为出发点,合理有效的整治工程建设中经济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实体、施工工艺”等出现的质量通病,展开形式多样的监督检查。

(4)高度注重试验检测。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的加强对公路工程单位的临时实验室建设的监督,使得试验检测制度落到实处,合理的规范试验检测行为,加强试验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更加的提高试验检测资料的监督频率,确保原始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5)做好竣工项目验收的有关工作。

做好验收工作的重点是要做好工程质量的检测与竣工项目的质量检查工作,并且准时的做出有关的数据资料。

(6)做好竣工项目的质量回访工作。在公路工程完工后,要定时的进行回访。掌握工程的质量变化情况,解析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为以后质量监督的工作做出控制重点。

2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对策与措施

(1)严格依照《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的条款与要求,运用鉴别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与巡视检查等方法对参加的机构的质量工程实体、管理行为与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监督。

(2)原料与半成品要定期强化检查,对于检查超标的产品要拒绝,对沥青、水泥、钢材与钢绞线等重要的原材料的质量,以及路面的基层、底层的混合的配合比的合理、水泥混凝土、沥青与主要原料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抽查,控制好主要材料的质量。

(3)强化规范化的管理与文明化的,强化参建工程里部质量的保证与合理有效的运行状况的监督与检查。要严格的杜绝不依照规范进行操作,不依照工艺技术的要求进行施工的行为,改化质量保证结构的形同虚设与不起作用的情况。

(4)加深学习与贯彻交通部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快速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法律化化与程序化的步伐,大力提升质量监督人员的全面素质,提升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依法执政的能力。

(5)要大力加强施工现场工作质量的检查。重视对现场监理的质量与现场质量操控的力度。要重点的检查监理工程主要的部分与隐蔽的工程旁站是不是做到位,对每项的施工程序质量检验判断是否符合规定,要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形成的检查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6)大力的加强施工场地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创建工地实验室与施工人员的详细档案,对于试验的设备的情况与人员的上岗情况进行严格的抽查,做到对工程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工作,很好的控制试验人员的没有秩序的流动。要展开大范围里每级实验室的能力的对比试验,经过对比,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试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渐渐的建立检测组织与人员能力的竞争机制。

(7)加强监理组织与人员的资质管理,配合好施工、监理与试验检测人员的资质培训工作,对场地的监理进行管理,实施现场岗位登记的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建立施工与人员的资料档案,榆次同时,要把施工、监理组织与人员与别的从业单位、与情况录入计算机,做到网络的动态化管理。

(8)展开工程资料文件的“打假”活动。主要针对资料的真假与试验检测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进行检查监督,创建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的资料正确的反映工程质量的现实情况,从而为竣工检查与养护管理的安全性提出了保证。

(9)推行监督工程师进入工地和项目驻地办联合施工的方法,确保检查与监督检测的有效性,增强检测的频数,提升监督工作的质量。

(10)依照“一个过程、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模式,运用平常的监督检查,对交工项目质量检测的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依据公正、公平、客观、科学的监督准则,对每项工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地评价。

(11)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对施工的工艺进行控制。对施工的程序与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要严格的检查没有依照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施工的问题,准时的改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12)要大力加强对建单位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如今公路建设工程出现的问题,找到有关的拥有质量管理与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对从事项目与技术管理的人员进行制度规范与施工过程操控的讲解,提升准也技术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13)大力加强附属工程与收尾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对附属工程与收尾工程要实行全面化的检查,保证附属设备的完整,收尾工作安排要准时进行,严格改正工程建设中“重主体、轻附属、重前期、轻收尾”的不合理的情况。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的。我们要在工作中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监督形式上,运用合理的新办法与措施,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成果,促进从业的全面履行质量的管理,进而带动交通主管部门不断的加强质量的监管工作,更大的推动质量意识与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均,师雷.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回顾与展望[J].北京公路,2001,(5).

[2]江琛.关于做好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2(4):379.

篇5:对综治工作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名刚走上综治工作岗位的年轻工作人员,既感到高兴,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以前对于综治工作没有明确的概念,心里所想的无非是调解下矛盾纠纷之类的工作。通过一个星期查阅资料,实地了解,前辈指导,使我对综治工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我更好地搞好我乡的综治工作增添了信心和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综治工作的重要性。综治工作简言之就是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到治理的方方面面,是为一个地区的群众能提供和创造一种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对一个地方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体现着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一种关怀,作为一方政府必须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做好,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各项建设,才能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社会组织最基层的乡镇来说,做好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上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是从基层开始出现的,如果不能从最基础进行处理、进行遏制、进行扼杀,那么可能会爆发一种大的社会危害。

二、掌握做好综治工作的方法。一是要领导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真正重视,不能有任何交差了事,图应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问、亲自抓、亲自管,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具体管,综治工作人员要亲自落实,认真领会上级意图,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二是要多学习,要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类似案例,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多向基层群众学、多做得好的先进地区学,多下基层、多了解情况、多调研、多总结,将所听所闻所学,不断用于实践推动工作。三是多关心群众,在开展工作时,我们要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但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办事,多与群众交朋友,多帮助困难群众,倾情倾智倾力做好各项群众工作,积极主动走进和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沟通交流,以真诚之心对待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工作、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多沟通衔接,作为基层的综治工作,我们没有执法权、做得更多的是进行排查调处,当遇到一些无法抗拒、无法处理的事情时,就必须做到多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及时汇报,进行沟通,不能想当然就蛮干、胡干、甚至不干,同时要对下要进行情况掌握,尽全力对事件进行调处控制,做到损害程度讲到最低。五是要多督促检查,要对某些事件进行落实专人进行包案处理,对其定时、定责,挂牌督办,直至处理好,对办事拖拉、慢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篇6:对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一些看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生活娱乐、国家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我国每年电能的使用量都在增长,这意味着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适当的放宽了有关电力企业的准入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提高外资企业和国外先进技术的融入,但是由于门槛过低,因此也容易导致很多电力公司行为不规范,盲目追求利益。因此,政工工作就非常重要。在如今的形式下,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的政工工作应当以科学为基准,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不断的创新工作内容、方法、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战斗力、凝聚力而努力。下面笔者介绍了创新政工工作以及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仅供参考。

1 政工工作的创新

现如今,时代变迁,各行各业改革更新的速度都非常快,就好比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除去就得就必须补上新的,政工工作亦是如此,如果原地踏步,墨守成规,那么这种政工工作不但无法起到正面作用,还有可能使得公司员工停留在过去的阶层,大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顺应潮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政工工作的创新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

1.1 多组织企业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

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政工工作必须要在员工中有一个良好的反映,如此才能够顺利的开展。传统的政工工作模式太过枯燥乏味,很多员工都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导致政工工作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难以顺利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多组织一些企业活动,例如文化表演、交流座谈会、棋友会等等,如此保证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党政干部一定要树立好良好的形式,带头参加并宣扬政工活动,让基层广大员工能够参与进来,这样形式的政工活动,不仅娱乐身心,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而且得到了员工的支持,开展起来也更加顺利。

1.2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则,政工工作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政工人员,必须要拥有过人的素质和崇高的品德,同时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要出众,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政工工作能够做好,如此才能够号召、带领其他员工一起参与政工工作。

2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日益提高,物质、精神生活都变得更加的丰富,人们的需求自然也就多样化,再加上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政工工作越来越难开展,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笔者经过总结归纳得出当前电力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政工队伍不够强大:任何工作如果没有人去进行那么都是空口说白话,但是如果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能力,那么也相当于对牛弹琴,是在做无用功。政工工作作为面向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它自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工队伍来实施、推广。可以这样说,政工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该企业的工作质量、发展方向。但是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政工队伍薄弱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人才缺乏,毕竟政工工作在大部分人眼里看来是一份无聊工作,社会上有关这个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②仅有存在的政工队伍能力太弱,无法承担重任,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的政工队伍是兼职的,相当于半路出家,无论是在理论水平、综合素质,还是在实战能力上面都不尽如人意;

(2)政工工作机制不完善,很难形成大场面:企业政工工作作为国家申明必须开展的工作,必须贯穿整个企业、每个部门、职员,但是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只关注生产、运营,对政工工作虽然没有忘记,但是却鲜有提出,这就导致政工工作在起跑路上就已经遭遇冷板凳,后续工作的开展更加难以进行。此外,各个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足够的有效沟通,大部分时间的谈话可能仅限于工作,工作自后都是一副各扫门前雪的态度,如此导致政工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各个部门的支持,进而无法深入到基层员工当中,不能展开大规模的活动;

(3)实行方法太过陈旧:大多数企业的政工工作仅仅限于读书、看报、培训等等,虽然工作是做到了,但是没有多少针对性,统统千篇一律,而且方法陈旧,使人很难提起兴趣,如此政工工作无法取得效果。

3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改进措施

(1)首先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电力企业中加强政工队伍建设,重点在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企业政工人员必须有全面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政工人员之所以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宣传和思想传播。他们可以通过宣传报道、起草文件、撰写报告等等日常工作将先进的理论思想贯穿与企业管理中,让企业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受益。政工人员的工作涉及面大,所以高素质的政工人员才能够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通过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并最大限度的创造“政工效益”;

(2)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想要进一步做好电力企业中的政工工作,就应该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电力企业的政工工作要围绕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开展,并将其作为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通过做政工工作,让职工更好的树立企业文化意识,有目标、有信心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介入政工工作,可以通过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鼓励、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单位及个人进行督促、批评,在精神上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政工工作还可以贯穿到对全年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盘点和全年工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利用政工工作的优势,提出问题,肯定成绩,营造出鼓干劲、争上游的良好企业氛围;

(3)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关键,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职工在利益分配、工作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必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帮助和引导职工如何面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利益分配上的差距等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当前政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在政工工作上墨守成规,要懂得政工工作也需要创新机制。以往管用的谈话、开大会的形式已经不能够普遍适用了,也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去做化解工作。

4 总结

虽然我国一再强调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还是不顺利,不是没有多大的效果,就是表面形式太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方法太过老旧、思想高度没有跟上。笔者认为在如今的形式下,适者生存,政工工作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然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政工工作问题还是很大,这是长久积累下来的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忽略了本质,政工工作不论如何都是需要和企业共同进步,笔者建议各电力企业加强对政工工作管理和创新的研究,同时根据之前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此为构建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健.资阳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0.

[2]赵天,罗静.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3]金健民.加强思政工作的五项措施[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9).

上一篇:巧借利器助成功高分作文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