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2024-05-12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通用6篇)

篇1: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环保专家提出的十大生态问题:

1、沙漠化日益严重。世界沙漠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每年有两千公顷农田被沙海吞没。

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正以可怕速度减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3、野生动物大量灭绝。许多动物绝种,影响生态平衡。

4、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5、饮水资源越来越少,人类饮水问题越来越大。

6、渔业资源逐渐减少。一些国家海上盲目捕鱼,世界上25%的鱼场遭破坏。

7、河水遭到严重污染。大量工业废水倒入水中,危害水生资源和人们健康。

8、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影响农作物,也给人体带来危害。

9、地球温度明显上升。近百年来,世界平均温度在上升,对赤道和非洲国家影响很大。

10、酸雨现象正在发展。含有毒物的工业废气造成的酸雨,给农作物和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

地球人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上下求索后终于意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科技手段,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可以说,还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更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生态学方面相互依赖的重要性。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生态学对人类如此的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且也因为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已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篇2: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2020年9月15日至9月29日,省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我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2021年3月3日向我市反馈督察报告。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狠抓督察整改工作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督察报告指出的3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4个,1个问题滞后正在强力推进,9个问题正在按时限推进,5个问题正在持续推进。交办的69件信访件完成整改68件,办结率98.55%。

一、统一思想认识,扛牢政治责任,整改落实有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10多次研究整改工作。区县、市直有关部门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包案,层层夯实责任,优化细化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组织领导有保障。

(二)坚持对标对表,保障整改质量。

一是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度,明确验收标准和销号流程,市级督导单位认真审核实地核查。二是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复信访问题等整改工作实施复查、回访。三是坚持标本兼治,举一反三,注重深挖问题的根源,完善体制机制。

(三)聚焦重点难点,统筹推进整改。

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治标与治本结合,统筹阶段性问题和长期性问题、重点个性问题和普遍共性问题,持续加力推进枧潭桥断面重金属超标、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点难点问题整改,立行力改餐饮油烟、工地扬尘、违法排污、畜禽养殖等群众身边污染问题。枧潭桥断面2021年镍浓度平均值为0.0127mg/L,比2012年的0.255mg/L下降95.02%。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三个灶头以上经营性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全面落实“六个100%”扬尘管控措施。

(四)加强督导调度,严肃执纪问责。

一是健全调度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其他市级领导带头调研督导,市突改办坚持每月调度,重要时间节点前每周调度。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对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事项落实情况逐月调度。市纪委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现场督查问题整改,省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以来,共对20个问题发函督办,对13个单位未完成整改销号的问题发函预警。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全市责令整改165家,立案查处27起,罚款183.6万元,行政拘留2人,对涉及督察组督办4个问题的19名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其中处级干部1人,科级及以下干部18人;诫勉谈话7人、批评教育2人、书面检查10人。

二、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出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划定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区域,编码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2570台;关闭退出一批“散乱污”企业,淘汰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燃煤炉灶;禁止秸杆焚烧,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9.4%;市中心城市和核心景区全面禁放烟花爆竹;在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实现了“六个百分之百”;稳步实施天然气管道、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完成桑梓电厂超低排放治理改造,2家水泥生产企业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推进大气环境监管监测能力建设,完成永定城区两套国控大气自动站设备更新和环境空气VOC3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成3套机动车尾气固定式遥感监测系统和机动车尾气移动式遥感监测系统建设。

(二)打好净土保卫战。

2021年,开展2轮涉镉排查工作,完成排查出的1家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临时管控整治;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3.55万亩,严格管控面积0.84万亩,全市无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情况;积极落实《慈利县枧潭溪流域镍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8—2025年)》,已治理废渣273.14万立方米,植被恢复33.336万平方米,铺设废水收集管网9852米,建设渗滤液和矿洞涌水处理站4座,废水处理能力500吨/小时。慈利县枧潭桥重金属监测断面镍浓度均值首次达标,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22年2月,推动全市3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申报入库;3月,联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启动2022年农用地周边涉重金属污染源防治。

(三)打好碧水保卫战。

完成27个“千吨万人”和70个“千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整治“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34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58个,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排查建档澧水、溇水干流入河排污口共计117个,其中澧水干流101个,溇水干流16个,完善入河排污口位置、类型、地理坐标、排放方式等信息,完成排污口命名和编码工作。建成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

(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4.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措施日益完善,累计建成乡镇垃圾中转压缩站74个,基本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整治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4个,淘汰小型垃圾焚烧炉8个。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全市规模养殖场、专业养殖户污染排查,共排查规模养殖场212个,专业养殖户1456户;将4个区县纳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争取国家、省资金4852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量4.67万吨,较2020年减少863.50吨,亩均减少0.25公斤。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农药使用量648.99吨,较2020年下降1.05%。

(五)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建立“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疑似问题台账436个,已销号401个,销号率92%。开展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编制《*市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以及区县砂石土矿专题规划,矿山数量由2019年的254个减少至目前的162个,减少92个,其中砂石土矿数量由2019年的123个减少至今年的45个,完成了省下达的49个控制指标数;推进矿山生态修复,2019年来关闭退出的92个矿山,已完成生态修复45个,部分生态修复25个。出台《*市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工作方案》,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建成省级绿色矿山10家,建成达标绿色矿山7家。

篇3: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意义

(一)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9年首次提出, 并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其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 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维护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可以说,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 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二) 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则是以乡村为背景, 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性旅游, 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 它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需求外, 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 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持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 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 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 并最终实现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三) 乡村生态旅游的特征。

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乡村性与生态性的特征。其乡村性包括资源的乡村性、景观的乡村性、范围的乡村性和经营的乡村性。乡村旅游的资源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 包括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乡村旅游的景观核心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的范围限于乡村地区, 但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殊环境保护地带开展的旅游, 不属乡村旅游的范畴。

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性是指乡村是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地区, 传统农业仍是大部分乡村地区的主要产业。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拥挤、喧嚣和紧张, 回归大自然。因此, 生态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生态特性, 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 减少人工作用, 促进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 湖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湖南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的卫生、教育、经济等发展, 实现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 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湖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

湖南省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 湖南地形复杂, 既以丘陵地形为主, 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山清水秀, 加之湖南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在边远地区, 经济欠发达区域, 如武陵山片区, 主要是通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乡结合部, 如长株潭周边的“农家乐”, 就如雨后春笋, 欣欣向荣。位于株洲县的“惠天然·城市公园”项目, 保留现状农田、田园生态,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形成集食、宿、购、娱、绿色采摘、农田认种认养、科普教育、民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农业体系。

二、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 促进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对生态环境加以利用。但是, 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 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不搞好规划, 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问题, 就会阻碍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造成乡村生态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 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 随着乡村旅游的普及, 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乡村地区涌入, 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 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造成乡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 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 随意丢弃垃圾, 还会造成乡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 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 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二) 缺少引导, 造成盲目开发。

湖南省部分地区缺少正确的宣传和引导, 造成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 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 盲目扩大旅游区, 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乡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 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 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 林木被伐, 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 生态结构失调, 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

(三) 景区人工化, 导致建设性破坏。

在乡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 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 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 使乡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 造成水土流失, 恶化生态环境, 以至于因山洪爆发, 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四) 对乡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一是对乡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乡村闭塞、偏远,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 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 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 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二是乡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乡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 促使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 乡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 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 一些乡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 使乡村文化被扭曲, 失去其内涵及应有的价值。

三、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环保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 大力宣传引导, 增强环保意识。

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但在乡村生态旅游中, 尚未形成全民意识。因此, 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进程当中, 要注意加强教育, 培养和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要让大家养成一种自觉性, 自发地维护生态环境, 并积极投身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印制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态旅游资料投放到农村, 帮助农民了解生态旅游, 学习生态旅游知识;二是在机关干部队伍培训时, 增加生态旅游知识, 对那些所从事工作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机关干部, 更要加强生态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对从事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工作的人员, 可定期举行生态旅游知识测试, 要从事生态旅游业, 知识测试必须合格。

(二) 宏观指导、科学规划,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政策体系, 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 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 把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 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 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 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 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 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

(三) 加强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接待能力。

乡村生态旅游环保问题的产生,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 只注重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而忽略了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 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 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 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 就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四)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一是实行乡镇 (部门) 责任制, 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 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二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三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 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五) 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促进环保法制化。

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 与各乡镇齐抓共管, 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切实保护好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

湖南省的乡村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键。拥有了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旅游才有发展的空间。

摘要:随着乡村生态旅游在湖南省的不断普及, 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影响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 探索如何对存在的环保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合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环保问题,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3

[2] .龚铁军.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EB/OL].第一旅游网:www.toptour.cn

[3] .张艳, 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 2007

篇4: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71-03

金属矿山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矿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非煤矿山94753座,其中金属矿山8395座。但由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和生态破坏问题。据不完全估算,至2008年底全国因矿业开采导致的土地被占用和破坏的面积达332.5万hm2;固体废弃物的累计积存量353.3亿t;矿山废水排放量达48.9亿t。总的来看,我国矿山生态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治理与环保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与繁重。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直是党中央、各级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有色金属矿业活动是重金属释放进入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铅、锌生产和消费大国,截至2007年底,在我国大陆铅、锌累计采出量分别为6.69和12.59Mt。通过采矿、选矿和冶炼3种方式进入周围环境的铅、锌通量分别达1.62和3.32Mt,约分别占铅、锌累计采出量的24.39%和26.36%。

福建尤溪铅锌矿山(1181227~1181653;261330~261613)位于尤溪县梅仙镇,面积约2214km2。该地区铅锌矿产资源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个体业主和地方企业进入该区矿山,着手开采铅锌矿产资源。由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复杂以及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已对矿山及其周边的地质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对该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以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与措施。

1 金属矿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金属矿山开采会产生重金属和酸性废水等污染物质,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重金属污染

通过选矿和冶炼,使地下深处矿物中的砷、铅、镉、汞、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向生态环境释放和迁移,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引发一系列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酸性废水

每逢雨季,金属矿山的废石、尾矿等固体废物流失,并导致矿山水体酸化。酸性废水溶解有大量可溶性的铁锰钙镁铝硫酸根离子,导致重金属铅铜锌镍砷镉溶解。酸性废水还使水体变色、变浑,下渗污染地下水质,造成水生态环境恶化。

1.3 生态破坏

金属矿山开采产生的固体废物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许多地表植被,致使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景观遭到破坏。

此外,井下开采还可造成地表塌陷,地下水系破坏,金属矿山尾矿库有较大安全隐患,易引发地质环境灾

害等。

2 福建尤溪铅锌矿山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尤溪县境内目前查明的铅锌D+E级地质储存金属量超过2.0×106t,但铅锌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采富弃贫、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许多铅锌采矿业主将开采未达利用品位的矿石乱放,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土地与水源,破坏了植被,引发了水土流失,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2.1 景观破坏

采矿区以及周边选矿厂与尾矿库的修建中,将树木砍光,草地铲除,破坏了植被和地貌景观。据调查统计,矿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矿山开采中已经形成了几十处的废石渣土堆,导致约有17万m2的植被遭到破坏。还有一些退役期矿山闭坑后,尤其那些个体矿硐,未进行土地复垦与重新绿化工作,影响了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2.2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山区矿产开发所必须关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铅锌矿在选矿及加工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矿渣,但尤溪地区铅锌矿山所建的大多数尾矿库都比较简单,且许多尾矿坝与拦渣坝堤已毁坏坍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下游村镇、农田及水利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据相关资料统计,尤溪矿区水土流失量约达56万t/a,相当于200hm2土地表层约20cm厚的耕作层土壤的损失量。水土流失已造成尤溪地区部分河床淤积,塘库湮废,圳渠堵塞,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2.3 水体污染

铅锌采矿废水含有Cl-、SO42-、HCO3-、Na+、K+、Ca2+、Mg2+等许多离子以及重金属元素等。由于铅锌矿中含有较高的硫分,易氧化分解,形成酸性水溶液,因此采矿废水一般为酸性水,pH在2~5之间,在降雨期间形成酸性水外排。据监测资料显示,某些企业采矿废水总铅浓度严重超标,最高可达2.7mg/L,废水均排入尤溪河,对该河水质和水生态以及地下水源产生了严重影响。

2.4 水系干扰

铅锌矿开采过程中需要疏排干地下水,有时还要采取深降强排措施,这样就会极大地改变原有的地质地貌条件,使地下水枯竭和转移以及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地下水的补、排条件也因之发生改变,致使地下水平衡失调。同时还会引起地表水系的变化,使水源枯竭、河库淤塞,防洪功能丧失。

2.5 地质灾害

尤溪铅锌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矿渣和尾矿任意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与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而且在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条件下,不稳定的废石渣土堆容易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下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大约有100多万m3的废石渣土堆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威胁着梅仙等村镇居民的安全和600多hm2农田的耕种。

3 金属矿山环保管理对策与建议

3.1 国外矿山环保管理政策简介

3.1.1 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证采矿破坏的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恢复,许多国家的矿业部门与环保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如美国颁布《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在全美建立统一的露天矿管理和复垦标准;澳大利亚制定了《澳大利亚矿山环境管理规范》,要求各矿山企业对所有开展的活动承担环境责任等七项原则,并规定矿山企业在两年的登记时间内编写出年度公共环境报告;德国有《联邦采矿法》、《矿产资源法》,要求各采矿企业在申报开矿计划的同时必须把采矿后的复垦规划等一并报批,否则不允许开矿;加拿大通过《领取土地法》和《加拿大采矿条例》对国有土地的矿产开发活动进行管理,各省区还分别就各自领区内的采矿活动制定相关法律法

规等。

3.1.2 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矿山修复管理机构。如加拿大各省分别有独立的环境部,澳大利亚规定矿山环境管理主要归各个州地方政府管理。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和个人,管理部门有权终止、吊销或撤销开采许可证;矿业公司申请采矿活动,管理部门要对其生产能力、资金、生产规模、矿产品的销售、职业卫生及采矿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机构还要依法负责组织矿山修复验收工作等。

3.1.3 规定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各国规定的复垦资金来源一般有四种渠道:私有企业由企业自己提供复垦经费,采矿公司出资存入银行作复垦费用,国有企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拨给复垦资金,地方集资或社会捐赠一些资金。此外,还施行恢复保证金制度,即要求采矿企业按政府规定的数量和时间缴纳保证金,如果企业按规定履行了土地复垦义务并达到政府规定的恢复标准,政府将退还该保证金,否则政府将动用这笔资金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3.1.4 制定了严格的矿山环境恢复标准。矿山治理验收遵循“原样复垦”的基本原则,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验收标准进行,如复绿后地形地貌整理的科学性、生物的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废石堆场形态和自然景观接近,坡度应有弯曲,接近自然。还要防止矿山废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处理酸性或有害污水;必须对填充物进行处理,并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矿山矸石和其他固体废物要堆放在适当位置,并要进行技术处理等。

3.2 我国矿山生态环保管理政策

3.2.1 环保管理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条例》、《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为使开发环保并重,提高利用率,必须编制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矿区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矿区开发利用的“三废”处理、矿区土地复垦与土地保护利用、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及矿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进行统筹规划并保障

实施。

3.2.2 环保管理制度。与矿山环保管理有关的制度有《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污染物集中处置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资源税费制度》、《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制度确保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3.3 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保管理对策

根据尤溪铅锌矿山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遵循国家矿山环保管理政策与法规,借鉴国外矿山管理经验与做法,参考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保管理对策与建议:

3.3.1 工程措施。对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尾矿库坝及其截洪系统,应进一步加固坝体以及采取相应的支护及截排水措施,防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确保下游村镇、农田和水利设施的安全。为增加废渣土堆的稳定性,可采取多梯级台阶式坡面减荷治理措施,有效减少坡度,防止产生滑塌和泥石流。为防止因疏排地下水而引起矿山水系平衡的破坏,保护地下水资源,并消除或减轻因疏排地下水引起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渗工程措施。

3.3.2 生态措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了工程措施外,还要加强生态绿化工作。比如对废矿石集中堆放的地方,要用石砌围栏予以挡护,并重新加以绿化;对退役期矿山进行闭坑复垦与重新绿化;对退役期尾矿库及其周围区域也认真实施绿化。需注意的是在采用生物工程措施进行复垦绿化时,应对土壤结构、地形地貌、景观生态进行优化设计,对物种选择、配置及种植方式进行优化整合,优先考虑选择种植耐重金属的树种或草种。

3.3.3 严格管理与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切实加强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对正在开采的矿山、进行生产的采选厂,要严格监控其对环境的影响,只要发现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应立即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新建矿山要严格审批,特别是要严格审查对矿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有新、扩、改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通过执行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铅锌选矿企业污染源治理,力争清洁生产。认真监督尾矿库的运行情况,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及时掌握尤溪河水质状况、流域内地下水水质状况及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为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3.4 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筹措机制。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必须多元化筹措资金以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一,全面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即当采矿者申请铅锌矿开采权时要求其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缴纳预期治理费用保证金,作为矿山今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费用。第二,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制度,即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作为矿山生态修复的专项资金。第三,积极申请环保、林业、水土保持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开展矿山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第四,积极探索矿山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鼓励与吸收民间资金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多途径、多渠道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资金难题。

3.3.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矿山生态保护水平。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更新、改造旧设备,以减少矿山采、选、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采用采(选)矿-排土(尾)-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着重研究开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切实提高矿山生态保护

水平。

3.3.6 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环保法规的宣传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矿业开发者和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矿区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福祉的大事,要时刻关注矿山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4 结语

矿山开采对山区景观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诸如景观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系干扰、地质灾害等。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的持续增长,矿山开采活动也越发频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发艰巨。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完善制度,严格监管,多元投入,加强治理,切实保护,努力将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矿区生态修复要以重建景观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矿区自然条件,以实现矿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

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2):38-48.

[2] ZHANG Xiu-wu,YANG Lin-sheng,LI Yong-hua,

et al.Estimation of lead and zinc emissions from mineral

exploitation based oncharacteristic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J]. ScienceDirect,2011:2513-2519.

[3] 谢东兵.尤溪县铅锌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J].

福建环境,2003,20(1):37-38.

[4] 陈文坚.尤溪县矿山环境保护的思考[J].海峡科学,

2010,42(6):71-73.

[5] 赖荣福.福建尤溪梅仙铅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

建议[J].福建地质,2007,26(1):47-51.

[6] 谢辉.有关生态矿山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

2009,35(5):348-349.

[7] 张业智,何绍福.三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矿

山生态环境保护刍议[J].三明学院学报,2009,26

(2):213-217.

篇5:环保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说明专题

一、未按环评批复文件建设封闭式储煤仓。

我矿建有1500吨煤仓一个,其余未建设到位,根据实际考虑到:

1、由全封闭皮带栈桥转运,运输系统实行全封闭,各转载点均安装了喷雾洒水装置。

2、在露天煤场周围全部安装了防风抑尘网,并配备洒水车一辆,每隔一小时洒水一次。扬尘控制在了可允许范围之内。

二、锅炉数量、规模及污染防治措施不符合环评及批复要求。我矿安装锅炉2台,完全能满足生活供暖、洗澡用水,在建设期间考虑到斜井冬季结冰问题,增加了一台热风炉,截至目前共三台,锅炉燃煤全部选用水洗脱硫煤,灰分、硫分均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

三、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无综合利用设施;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总排放口设置不符合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规定。

厂区将有一座矿井水处理站和一座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水综合利用,不外排,在排水口设置一个108立方米的蓄水池,蓄水池周围设置高1.5米的栅栏,以防人员和牲畜不慎掉入。每天用洒水车将蓄水池中水拉运进行场内外路面降尘和浇灌,附近群众自行拉运对农田进行浇灌。

四、排矸场500米防护距离范围内有住户。1、2007年初建矿时和2009年建设排矸场时,此地既无村庄,又没有一户居住户,更没有任何地面建筑物。

2、矿区周围现有的住户均属于2011年逐步由中咀村村民为本矿商务服务而建造的临时性商住一体房屋。目前共有11户32口人,均属于商店、饭店、旅店等,我矿已和当地村委会协商,不再划拨群众建房用地。今后确需存放矸石,我矿将采取措施,及时碾压覆盖,种树植草,坚决做到住户群众不受到污染。

3、排矸场自建至今,一直未使用,其矸石全部外销,用于制做砖瓦等添加剂进行综合利用。五、七里川水库及地下水位无监控措施。

我矿在距七里川水库南200米处的坡角设置一口直径为1.5米、深度为12米的地下水位监测水井,设专人每天对其进行监测,并填写监测报表,每天上报矿技术科。观测水井位置坐标: 3878562.8795 545997.586

六、未设置地表岩移观测系统。

我矿试运转从2010年6月份开始,首采4115工作面,两顺槽长400米,切眼长70米,煤层高度1.6米,与2012年5月份结束,形成采空区面积28000m2,地面相对位于黄花山半山坡;接续工作面4106两顺槽长700米,切眼长110米,目前采出170米,形成采空面积18700 m2,地面相对位置黄花山半山坡。从2012年6月份开始矿上由技术科负责,设有专人定期进行观测,对4115工作面采空区地表埋设观测点1、2号点,2012年9月份对4106工作面采空区地表埋

设3号观测点。我们采用人员实地查看,结合DT2000型号电子经纬仪实测,至今未发现下陷、裂隙等现象。如有下陷、裂隙,我矿将按照陕西淳化姜家河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对下陷等区域充填平整,并进行植被绿化修复。

地表下陷观测点坐标

3号点坐标:3878195。1218 545750.527 2号 3877608.2112 545201.8 1号 3877572.2076 544982.916

篇6: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公路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工作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竣工环保验收审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对两侧新增敏感点进行控制、严格的落实跟踪监测、做好工程全程的环境监理等几个方面的建议。关键词:公路;环保竣工验收;生态环境 作为一种线型工程,公路项目具有环境影响贯穿整个建设期、范围广和距离长的特点。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公路项目建设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立足于制度层面不断的加强公路项目环保验收工作。本文以某公路工程为例,对公路竣工环保验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1.公路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验收中无法达到负荷的车流量

公路的车流量在验收调查期间往往无法达到运营初期设计值,比如在车流量负荷在某公路工程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中就小于75%的验收要求。之所以导致公路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中出现无法达到负荷的车流量,有很大原因就是还没有将公路完全建成,因此导致整个线路存在着线路不贯通的问题。1.2比较普遍的工程内容变更问题

通常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介入公路项目的环保评价工作,然而在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监理人员行为、施工设计、地方职能部门要求、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公路工程在建设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局部线位等方面都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更。多数项目在验收阶段很可能会在临时占地设置、通道建设、桥梁、土石方量以及占地等各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还有一些项目会在路基宽度、车道数、连接线设置、服务设施等方面出现变更。

1.3具有较大的声环境敏感点变化

与环境评价所列的敏感点比较起来,公路沿线实际的声环境敏感点具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在原先设置的48处敏感点在该工程中并不属于调查范围,而是另外增加了67处新的敏感点。从整体上来说,相对于环评所列的敏感点而言,验收阶段敏感点具有更多的数量以及更大的影响范围。之所以会产生更多的新增敏感点数量,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建敏感建筑靠近、原环评未列入、两次调查统计口径不同、局部线路摆动等。过大的敏感点位置和数量调整会导致环评中降噪措施的针对性有所下降。由于与环评阶段比较起来,公路项目噪声敏感点分布在环保验收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变化,这样就使得措施实施和噪声影响程度的评价难度得以加大。在公路项目环保验收工作中不到位的隔声降噪措施属于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很多项目没有对环评要求的隔声降噪措施予以完全落实。这一些现状达标的敏感点会在车流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会出现超标的情况,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环境纠纷。

1.4在施工期没有严格的落实环境监理

缺乏针对性是环境监理内容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因此无法将现场监管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很难成为工程在环保验收通过的依据。除此之外,很多工程也没有严格的落实定期将工程环境监理报告提交给当地环境部门的这一要求。2.开展公路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相关建议

2.1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将变更的范畴明确下来

在公路项目的设计审查环节中环保管理部门必须要主动的介入进来,要对主要的技术指标、建设内容、工程线位等是否符合环境评价阶段进行审查,这样才能够立足于源头对工程的变更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必须要及时地向环保主管部门对审查后的设计环保篇章进行备案。除此之外,还要将工程重大变更范畴尽快地明确下来,要立足于主要的环保措施变化、敏感目标、工程内容、技术指标、项目建设性质等多个方面实施量化,从而能够对项目变更是否属重大变更进行全面的界定。

2.2对两侧新增敏感点进行控制,对噪声的治理工作进行强化 要加强对公路项目的环保监管工作,对沿线的新增居民点、医院和学校等敏感建筑进行严格控制。要立足于法律层面对在公路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的新建工程予以限制或者禁止,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出现噪声扰民的问题,并且还可以控制无谓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还要对验收阶段噪声治理要求进行强化,首先,要严格的对一些距离未明显调远的需要采取降噪措施的敏感点进行整治,使其落实降噪措施。其次,如果项目目前具有较小的车流量,然而在短期内车流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的情况,这时候就要以敏感点运营中期的噪声推算值为根据对其实施降噪措施。2.3严格的落实跟踪监测,做好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由于一些公路项目存在着没有完全显现的噪声和生态影响,所以在环保验收阶段要将一定的噪声降噪资金和敏感点声屏障位置预留下来。在具体的运营期要认真的做好环保监督工作和噪声跟踪监测工作,如果发现敏感点超标,就必须要马上实施降噪措施。与此同时,有一些生态影响具有长期累积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对生态建设计划予以严格落实。如果项目已经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工作,那么在3到5年之内必须要对专业的单位进行委托,使其进行生态累计影响后评价工作,如果一旦发现出现生态问题,必须要马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2.4做好工程全程的环境监理工作

环境监理工作必须要在公路工程中及早地介入进去,并且对实施方案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贯穿着环境监理工作,从而有效的落实各项环境监测计划和环保措施。建设单位在环保验收阶段要将环境监理报告提供出来,并且在环保验收工作中将其作为重要依据。3.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公路行业也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公路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环境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公路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使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公路工程对区域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保证我国公路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文化--讲述企业故事下一篇:今夜无眠斑斓一季宁夏优美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