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文化对茂名人的影响

2024-04-29

冼夫人文化对茂名人的影响(共7篇)

篇1:冼夫人文化对茂名人的影响

冼夫人文化对茂名人的影响

冼夫人是南朝梁、陈至隋仁寿初年高凉一带俚人首领,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家、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她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岭南安定、发展岭南经济与文化,业绩非凡.周恩来总理曾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作 者:冯凯 作者单位:茂名日报刊 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

篇2:文化对人的影响与人的全面发展

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电影、电视、图书等文学艺术作品, 在新时期形成的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 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要结合网络文化, 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其对人们的影响, 深刻理解国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是高考的常考点。从题型上看, 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从考查方式上看, 通常结合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等考点进行综合考查, 有时也会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因此, 复习本专题时要有整体的观点, 在理论体系中把握本专题知识, 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中理解本专题知识, 弄清本专题知识的价值。

【考点指津】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 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 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 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 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 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考点拓展:

文化只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 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 文化对人的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 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拓展:

(1) 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 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但并不意味着永不改变。

3.文化塑造人生

(1)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 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拓展:

(1) 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都是就优秀文化而言的, 颓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可能把人生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

(2) 区分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高考回眸】

(2011·北京文综卷·40)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 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2011~2015年) 》, 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分析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知识范围明确, 需要考生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回忆起来, 并结合材料有选择地应用。

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转变思维方式, 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设计】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成语或诗词的寓意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耳濡目染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④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8月13日, 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 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 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 (我) 、“酱紫” (这样子) 等网络语言, 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 (姐姐妹妹) 、“灌水”等词。 “亲, 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 2011年8月30日, 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 迎接新生。不仅如此, 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3.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4.《安徽日报》记者2011年9月2日从安徽省文明办获悉, 根据中央文明办部署, 中秋节前后, 安徽省各级文明办积极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文明祥和、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之所以要通过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 为人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是因为

①文化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11年 9月1日, 深圳市政府五届四次全体 (扩大) 会议召开。市长许勤在会上指出, 从大运会的申办、筹办到举办, 全市各区各部门团结协作、斗志昂扬、奋力拼搏、不负重托, 大力培育和弘扬了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合力攻坚的协作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这些崇高精神。弘扬上述大运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在大力继承和弘扬大运精神的过程中, 并不是人人都受到大运精神相同的影响, 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形式各异的

7.2011年8月30日, 以“垃圾围城、文化解围”为主题的第二届垃圾与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主持人芦俊在发言中指出:垃圾之事看似很小, 其实很大。最小的事情是最难的事情, 最脏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同时, 垃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 除了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投入、技术的支撑, 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为垃圾处理的核心最后是减量, 而真正减量的源头在于每个人。每个人的改变关键在于心灵的启迪。那么心灵的启迪需要文化来化人, 需要艺术来养心。

(1) 社会问题的解决, 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此, 有人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 结合上述材料,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8.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8月16日, 由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两基”迎国检校园文化建设督查活动顺利结束。督查发现, 有个别学校设在校内各处的激励语存在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不符合教育环境的问题。对此, 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文化”课题小组, 着力帮助各校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让每一句话都能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材料二 由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举办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全国启动仪式于2011年9月5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这一项目将投入24.5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 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全国各地建设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16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5年内达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覆盖15%、20%、30%乡镇的建设目标。项目建成后, 将改善各地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的薄弱状况, 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材料一, 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2) 结合材料二, 谈一谈应如何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答案

1.C 提示: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有①③④。②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B 提示:网络语言“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而且被人们在生活中使用, 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故B符合题意。A、D观点错误,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均可排除。

3.A 提示:人们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C、D显然与题意不符, 故选A。

4.B 提示:①③说法错误,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5.D 提示: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大运精神属于优秀文化,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

6.C 提示:同种文化对人们影响不同的原因在于人自身, 而非文化。

7. (1)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有先进、优秀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只有先进、优秀的文化才能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因此, 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正确的, 但笼统地认为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科学的。

(2) ①政府应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宣传有关垃圾危害的知识, 引导人们自觉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以便更好地通过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②政府应积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力度,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改善城市环境, 同时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生态环境。③政府应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垃圾处理问题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 政府必须关注民生, 加大对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 鼓励社会各界为垃圾的处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8. (1) ①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理由如下:第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助于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第二,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让每一句话都能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创造这样的文化氛围可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 文化塑造人生, 不同文化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建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 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塑造健全人格,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②中学生: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因此中学生应当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 ①国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启动, 有利于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②文化产业部门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 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拒绝生产和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③青少年学生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 提高辨别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眼力, 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篇3:民间美术中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蕴藏在民间美术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文化积淀,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通过不同种类、形式的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宣扬,被民众接受、继承。引导、规范、塑造着民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这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文化模式》一书中写到的:“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各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一、行为模式

蕴藏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其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现实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下去。

民间美术中对生殖崇拜这个古老主题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而这一主题观念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民众日常生活中人生礼仪种种规则的继承与塑造上。如果说,尊祖敬宗、祈嗣求生体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伦理意识,那么诞生礼、婚礼、寿礼则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在民俗文化中的实质内容。“有子万事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生子为人生之最大义务。因此诞生礼备受重视。姑娘结婚后,做母亲和做公婆的最关心女儿和媳妇何时“有喜”。从未孕时的求子祈嗣,直到临产期的种种习俗和禁忌都是在为诞生礼做准备。诞生礼是人一生开始的礼仪,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会获得社会上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实际上从孩子出生前几天就开始了,俗称 催生礼”,及至诞生后的报生、贺生也有诸多的讲究。“洗三”仪式之后,又要过满月、百天、周岁。满月要喝“满月酒”,剃“满月头”;百天,北方多称“百岁”,要佩“长命百岁锁”;周岁时要摆酒席要抓周。民间认为,小孩的魂魄比较脆弱,极易受伤害,尤其易被鬼神冲撞。故而亲朋好友贺生的喜礼多为银制的长命锁、手镯、脚镯等。上面刻有“富贵长寿”“长命百岁”等字样,寓意吉祥。号称用一百户人家的布块制成的“百家衣”以及威风凛凛的虎头鞋、虎头枕等仪式活动中所出现的形象符号无一不象征着对新生命的呵护。

一个人如果诞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就必然要接受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他所隶属的文化将决定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在民间,各式各样的形象符号是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外在实物形式的表现,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认知与体悟,广大民众可以相对容易地了解和领会到其中所暗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在民间美术如年画、社火脸谱、皮影、剪纸等不同种类的美术形式中,主题常常表现各种历史人物,如周公、关公、李冰、屈原、诸葛亮、岳飞等历史名人,民众可以通过各种视觉形象了解、接受到其所传达、宣扬的内涵意思。这些人物具有的各种品质及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行为模式的培养与塑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心理结构

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了民间美术,形式丰富的民间美术反过来会影响、约定民众的生存方式,进而积淀形成出民众共同的情感及心理结构。

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的民俗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与他们的民俗文化共存亡。在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中,形象符号大都以反映迎祥纳福、趋利避害、多子多福、婚姻美满、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等愿望为多。如: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蛙捧钱(“蛙捧钱,丰收年”)、鱼莲(“连年有余”)、佛手(通“福”)、石榴(“多子多孙”)另外还有虎、狮、百子、太极图、摇钱树、八仙、八宝、扣碗、龙凤呈祥、一团和气、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捧寿等。而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与塑造无疑是深刻的。

民间美术是广大民众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靠民众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民众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和思想、情感需求。鉴于这种密切关系及民间美术形象符号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影响和塑造民众心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人类的行为离不开对物的依托,丰富的民俗活动本身就要涉及各种不同的器具,这些器具本身其实凝聚、传递着经过悠久的历史年代而积淀下来的各种民俗心理。各种物质形式往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民俗活动中具有微妙的作用。人们按某种传统习俗制作了它并使用它,它被创造出来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和规定人们的行为,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强化着人们的民俗心理。置身于民俗氛围之中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浸染下,习惯将自然物象的外在视觉符号同被投射了主观思想感情的特定观念意义关联在一起去思考。这种方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加强了民间美术形象符号及内涵对民众的心理影响。

三、结语

民间美术存在于民间习俗生活的各个层面,像镶嵌在民俗生活中无数质朴艳丽的明珠,透射着人性的光辉,伴随着民众度过漫长的岁月。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也异常丰富多彩,这些蕴藏在民间美术不同表现形式中的的文化规范、调节、塑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对民众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3]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4]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篇4: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真题回顾】

1. (2013·广东文综卷·31) 2013年3月, 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 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 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 是因为

(1) 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3)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 (3) (4) 的观点正确。 (1) 错在“主导地位”上, 经济为主; (2) 错在“根本动力”上, 社会基本矛盾才是根本动力。答案选D。

2. (2013·新课标Ⅰ卷·20) 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 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1) 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3) 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4) 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随着多次荣获“道德之星”称号, 小薇摆脱了自卑心理, 增强了自信心, 说明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说明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1) (3) 增强。 (2) 错在“决定性”上, (4) 夸大了优秀文化的作用。答案选B。

3. (2013·江苏政治卷·21) 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 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 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1)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2) 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3) 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关注韩国歌手, 喜欢韩国, 再到购买韩国产品, 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说明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 (3) 应选。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不起决定作用, (2) 错误; (4) 说法本身正确, 但题干强调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选。

4. (2013·福建文综卷·30) 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 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 一点也不自暴自弃, 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智慧, 揭示世界本质, 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 丰富精神世界, 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 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 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解析:青苔的花虽然小, 但是不惭愧, 仍然自豪地活着, 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 能够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 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世界本质、追求真理、人生价值等, 故A、C、D不选。

5.[2013·重庆文综卷·14 (2)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 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 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 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 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 谈谈对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考点的具体内容, 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对应分析即可。思维方向上, 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坚持先进文化→身体力行上说明, 也可以从文化影响人→具体表现→呈现特点→践行上说明。

答案示例一: (1) 人创造文化,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塑造人生。 (2) 坚持喝倡导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 批判铺张浪费的落后文化。 (3)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答案示例二: (1) 人创造文化, 文化影响人。 (2)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3) 文化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文化氛围。

【考点精讲】

一、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

1. 内涵

本书所说文化,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特点

(1) 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 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 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 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3. 形式

(1)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2) 从静态角度看, 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看, 包括各种文化活动, 例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4. 本质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6. 文化与综合国力

(1) 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措施: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个人———感受文化影响与文化塑造人生

1. 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表现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既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 也见诸交往活动中的行为举止。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 特点

(1) 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深远持久: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提示:“潜移默化的特点”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 是从方式上讲的;“深远持久的特点”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来看的, 是从效果上讲的。“潜移默化”强调每时每刻、不知不觉, 而“深远持久”则强调经年累月、难以抹去。

4. 文化塑造人生

(1) 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 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提示:文化塑造人生, 这里的“文化”是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 具体可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来把握。

【应试策略】

本专题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题多依托重大的社会热点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着重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有关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主要考查文化的特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 关注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 并结合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演练】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 漫画表达主旨思想是

A.文化源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B.文化作为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源自于对痛苦的反思与总结

D.文化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2.文化的味道, 是可以品尝得到的。比如通过街道、老房子、浓阴古树、糖人、庙会、地方戏剧等等人们就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出

A.文化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B.文化是一种有形的产品

C.文化是为人所特有的活动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3.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1) 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2) 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4)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4.在新加坡, 购房若靠近父母的住家, 政府则会给予优惠资助, 因为这既方便年轻夫妇照顾老人, 又能减轻老人的社会负担。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1)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2)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3) 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4)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需要建设

A. (1) (3) B. (1) (4)

C. (2) (4) D. (2) (3)

5. 美国许多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在孩子智商、财商、情商的教育培养中, 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 因为在诸多成功中, 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 培养他们的财商。这体现了

(1)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3)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4) 人们接受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过程

A. (1) (3) B. (2) (4)

C. (2) (3) D. (1) (4)

6. 实现“中国梦”, 离不开文化的坚实支撑。

坚守文化追求, 传播正能量, 建设软实力, 方能成就一个文明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种说法是基于

(1)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 (2) 文化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 文化塑造着国家的优秀品格气质 (4) 优秀文化能滋养社会的道德心灵

A. (1) (3) B. (1) (4)

C. (2) (4) D. (2) (3)

7. 材料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 “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报告中也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 这也是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

材料二:建设美丽中国, 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 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宣传, 推出了“节能减排我行动”等多个系列报道,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阅读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 结合材料一, 说明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2) 结合材料二, 说明加强节能减排宣传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体现了实践决定文化, 树立此处危险的警示牌是文化指导实践的体现,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 C观点错误。

2.D A、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说法片面。

3.B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载体而不是保障, (1) 应选, (2) 不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3) 不选。 (4) 正确且符合题目的意思。

4.C (1) 错在同步上, (3) 错在直接上。

5.C题干规定性中关键在“要从小培养”, 所以, (1) (4) 项无关。 (2) (3) 合题意。

6.B文化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2) 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优秀品格气质, (3) 说法错误。

7. (1)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这点。 (2)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一定的经济, 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保护资源、环境, 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这点。

(2) (1)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节能减排教育, 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转变思维方式, 采取自觉行动。 (2) 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节能减排教育, 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3)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节能减排教育, 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举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活动, 加强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宣传体现了这一点。

篇5: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文学

【关键词】冼夫人 传播途径 文学 古代 现代

冼夫人,原名冼英,现广东高凉人氏,俚人后裔,其夫为高凉太守冯宝,出生于公元512年,逝于公元602年,岭南老百姓尊其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团结”,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中提出“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正因为如此,冼夫人精神应该通过文学形式,从而进行广泛的传播。目前,对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途径调查结果粗劣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途径扫描

第一个阶段:古代

关于冼夫人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书》。在唐德武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的历史的意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作为总指挥,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一起编著《隋书》,他们都具有较高的修史水平,能很好地还原历史原貌。在魏征加冠之年时,冼夫人仍然在世,因此魏征在撰写《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时,是可以较为公正客观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历史状况。由此可见,《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成为现存可考全面记载冼夫人生平功绩最早的文学作品。同时这也是历代海内外学者研究冼夫人的权威史料。

文中对冼夫人的封号功绩的记载有:“仆以夫人以功封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由此可见,冼夫人在当代王朝中是受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不仅如此,《北史》、《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可见历代文人骚士对冼夫人的重视和爱戴,正是因为冼夫人的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地方割据,均希望通过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来传播冼夫人精神,其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对历代皇帝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的作用。著名诗人苏轼也不例外。

在北宋时期,苏轼因与政派不和而被贬至儋州的时,提笔为冼夫人庙写了首诗《和陶拟古.咏冼庙》:“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積乱,屡渠破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并被记载于明代正德《琼台志》,成为了至今为止所知的诗歌中第一首歌颂冼夫人的诗歌。这首诗歌用铿锵的词句来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把冼夫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的“翁媪国于兹”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高州,从而旁敲出苏轼是在高州地区作的诗歌,但这仍在探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北宋时期以诗歌为文艺传播途径已经出现。但是相比于相同描写巾帼英雄人物的诗词《木兰诗》,这首由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被诵读过的人是少之又少。

虽然冼夫人这段历史并没有作为重大历史部分记载详细记载在正史中,但是地方志对此却非常重视和具体地记载: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儋州志》、《高州府志》、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乾隆、道光、光绪《电白县志》、清代茂名人谭应祥《冼夫人年谱》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这都是地方性文章,受众人群十分狭窄,传播面并没达到全国的高度,导致冼夫人文化在粤西、海南以外的地区鲜为人知。这也将是冼夫人文化文艺传播途径中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考虑如何把冼夫人这样地方性的优秀文化,通过文艺传播途径洒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第二个阶段:现代

1.传统传播方式

(1)散文、诗歌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文学创作体裁——散文、诗歌,是冼夫人文化传播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随着冼夫人文化在国内外广泛地传播,有关于冼夫人的散文、诗歌创作也愈发丰富与多样。许多作家把冼夫人作为一个新颖的创作点,挖掘其多面性进行文学创作,以弘扬冼夫人精神。在2012年2月举办的“中国移动杯·冼夫人精神”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中,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散文作品脱颖而出。在散文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广东的作家梁健的所创作的《千年大爱》;获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来自福建的作家少木森所创作的《善良者无敌》和来自安徽的作家尧鑫所创作的《岭南大地有巾帼,文化之根存高凉》;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王迅所创作的《丰神的母性》、小海轮所创作的《岭南大王冼夫人》和贺澜所创作的《红色娘子军与冼夫人》。

在诗歌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周乾坤《咏冼夫人(并序)》;獲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孔翠云的《【天香】咏冼庙》和余承安的《七律·题岭南洗夫人》;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刘能英的《夺锦标·冼夫人赞》、张玲蕊的《咏冼夫人》、何孔武的《高州冼太庙放歌》和许宝江的《寿南枝·题电 白冼》。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冼夫人所赋予的精神大加称颂,于此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冼夫人这一位名垂千古的巾帼女英雄,使冼夫人文化传播得更广、更甚。

(2)纸质小说

关于冼夫人文化的小说有:崔伟栋《冼夫人》上中下册、宋其蕤《岭南圣母冼夫人》、关庆坤《冼夫人演义》、钟万全《高凉女杰冼夫人》等。经过对广州市图书馆的藏书调查发现,其中小说的借阅占大部分,由此可见对如今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传播最为广泛有效的手段。除了纸质作品外,网络上的电子书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文献资料

在现代,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出书发行的方式,在全国流传。经调查,目前有创作关于冼夫人文化正史的主要书籍有:吴兆奇、李爵勋《冼夫人文化》、白雄奋、李爵勋《冼夫人文化全书》、李爵勋《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钟万全《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巾帼英雄冼夫人》等;

2.新型传播方式

网络小说是主要方式。在网易云阅读网站上,文人画家陈谷雨创作、发表了小说《巾帼英雄冼夫人》,该小说至2015年8月18日为止,字数为33675,网络点击量为894。作者目前已经出版了两部有关冼夫人的小说,他重新寻找新的创作角度在网上进行连载,是因为对冼夫人情有独钟。该小说是追溯到冼夫

人的先祖,从冼家的发展史入笔,更加详细地描写冼夫人的创奇一生;同时,在国内领先在线阅读网站——17k小说网站上,作者高山月创作了小说《冼夫人》,该文章于2014年6月16日发表,截至2015年8月18日,该文章字数为41364,点击量为557。这篇小说的特点在于小说的造句用词结合了时下热门的网络用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趣味性,例如小说的楔子标题是“女汉子是怎么养成的”,用以来描述冼夫人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这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冼夫人文化的传播;网友“九天任平生”在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网站发表的有关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长篇历史小说——《战场上的玫瑰》,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发表于2014年4月6日,全文已经完结,总字数为101859,点击量为8437,该小说的第七章就是描写岭南圣母——冼夫人的传奇一生,作者在内容简介中写道:“这篇文章就是介绍那些在战场上依然娇艳绽放的玫瑰!”,而在历史上众多活跃于战场上的巾帼女英雄中,冼夫人就是独树一帜盛开在岭南大地上的铿锵玫瑰,作者还称道冼夫人是创造了历史,引领了时代的非凡的女英雄。

二、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1. 冼夫人的文学作品在市面上流通最为广泛的是小说形式,受众面广,流通性能較好。可是,相比于市面上畅销的小说,相关冼夫人的小说生动性较差,情节较为老套,不符合市场上对小说欣赏的品味。我们应该通过提高冼夫人小说的文学色彩,考察市场上对小说所喜爱的类型,结合史实,用文字更好地塑造冼夫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让国人通过阅读相关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的冼夫人精神,从而了解和喜爱冼夫人。

2.冼夫人文化传播可以效仿花木兰文化传播方式,把《木兰诗》放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中,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能有效地防止冼夫人文化断层现象,对冼夫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作为教科书的选材。

3.从有关冼夫人的网络作品的点击率和阅读量来看,这些作品受众面并不广,作品的评论微乎其微;同时,作品本身存在完整度不够的问题,在上方列举的几部网络作品中,有的作者已经停更了;从这些小说中还可以看出作品的创新力度还不够,抓取的角度也不够新颖,虽然有的作品有融入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但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叙述的传奇性不强,不足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网络文学是当代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冼夫人文化,必须从网络这一方面入手,利用冼夫人所具有的传奇性色彩,挖掘其独特的价值。参考这几年的热门的网络作品,冼夫人网络文学的创作可以借鉴一下几点: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庞大的构思,从情节入手进行改编,恰当地融入新兴的元素,如爱情元素、悬疑元素、玄幻元素;作品要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情节不落俗套,语言幽默风趣,摒弃历史的枯燥性,但趣说历史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突出其文化价值;作品内容要具有正能量,符合时代精神,在这个文学作品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为读者带来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黄益群.一代女杰—谯国夫人[N].2012,(1).

[2] 叶春生.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视[A].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林华胜.开吟咏冼夫人先河——浅谈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艺术与意义[A].2013,(1).

篇6:冼夫人文化申遗的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冼夫人文化,申遗,可行性

一、明晰“冼夫人文化”的定位

关于“冼夫人文化”这一含义, 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何种阐释, 都共同隐含了这样的信息:冼夫人文化是一个能够同时得到官民双方认同的文化符号。 (1)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冼庙文化;2、冯冼宗亲文化;3、纪念及反应冯冼历史的文学艺术;4、有关冯冼的民间故事、传说;5、冼夫人研究活动;6、史志对冼夫人事迹的记载。基于此, 笔者认为冼夫人文化就像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由与冼夫人相关的文化事象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主要包括俚人文化、高凉文化、圣母文化三方面。它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能够集中代表反应某一地域的风俗人情和思想文化。

“冼夫人文化”作为茂名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具有可以涵盖历史的地位。众所周知, 塑造形象是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重要模式。那么如何塑造“冼夫人文化”的形象呢?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是用一句精辟的主题口号来概述该地区历史人文资源的鲜明特色, 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广告效益。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宣传, 使人们一提起广东, 就能马上联想到这一形象, 就如同说到上海, 当年人们会想到“十里洋场”一样。

早在2003年,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所会会长欧阳初便专函给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 题为《关于建设“文化大省”和“冼太夫人文化”品牌的一点意见》。接着,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便联合相关研究会展开“冼夫人文化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学术研讨会。立足于广东文化强省、中央文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布局和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地位, 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冼夫人文化的价值, 进一步明确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定位:即是要做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先行军、展现岭南文化的精品市、文化交流的示范区, 建设成一座文化名城。

二、冼夫人文化申遗条件的可能性

(一) 符合法律法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相关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制定本法。冼夫人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范畴, 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爱国、统一、爱民。冼夫人精神是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民爱国情怀和自信心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根据冼夫人文化的六种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冼夫人文物古迹, 可以确定冼夫人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定义的。

源于茂名地区的冼夫人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具有鲜明的特色, 反应了茂名地区及周边 (如海南) 地区等的传统习俗, 不仅有为纪念冼夫人而制定的民俗节日, 更有众多冼夫人文物和留存的庙宇。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保护相关历史文物, 有申请冼夫人文化为非物质遗产的需要。

(二) 文物古迹众多

冼夫人文化不仅符合法律法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相关要求, 重要的是具有众多文物古迹。据调查统计, 仅高州境内现存的冼太庙就有125座, 兼祀冼夫人的庙宇189座, 两种庙宇合计314座, 其中被公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 县 (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粤西其他县区如电白、化州、海南、东南亚等地均建有冼太庙, 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的冼太庙有近千座。 (2) 另外, 遗址有电白霞洞隋唐俚汉峒落遗址。电白电城山兜丁村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含娘娘庙) ”已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再如在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发现的俚人文字遗存——刻字石、古窑遗址, 高州平云山山城遗址, 在高州地区唐代后期开始陆续出土的高州俚人铜鼓皆是冼夫人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非遗主要的表现形式: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文化基本囊括了上述几点:1、基于冼夫人传说而创作的文学作品;2、以冼夫人事迹为题材而创作的喜剧;3、祭祀冼夫人的庙会、节日;4、其他, 如相关遗迹。

(三) 冼夫人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基础

冼夫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人, 其历史已有一千余年。她的事迹载于中国辞书、史册, 以及地方志书和大量的古今研究文字资料、著述中。比如:《辞源》、《辞海》、唐代名臣魏征的《隋书》、李延寿的《北史》、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代的《高州府志》、清代的《电白县志》、清代举人翟翼周的《谯国夫人庙碑铭》, 清代拨贡谭应祥的《冼夫人年谱》、《高州冼夫人庙碑》, 现代著名史学家吴晗的《冼夫人》, 文化工作者陈雄的《冼夫人在海南》, 还有《广东百科全书》, 中华书局的《冼夫人史料文件辑要》等。众多的史料、著述记载反映了一个事实:冼夫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她对中国的贡献具有历史意义, 其影响也是深厚持久的。

另外, 冼夫人作为“圣母形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民间基础。相关的节日、民俗便是最好的例证。在电白、高州境内的习俗颇具代表。例如在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据史册记载, 这条茂名城乡很多村落都会为冼夫人开展庄重的纪念活动, 盛备酒菜香烛傲冼太庙进行祭祀, 甚至请班唱戏。另外在正月十七至二十二日冼夫人忌日期间。在电白县山兜乡, 十七日群众到娘娘庙将冼夫人塑像抬回家娘家丁村, 其仪仗队由八音锣鼓、狮舞、旗幡等组成;十八日丁村群众举行祭祀、演戏、放礼炮等活动;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由山兜乡各村轮流迎神祭祀;二十二日送神像回娘娘庙。 (4) 在海南, 有为纪念冼夫人当年出征海南、报答冼夫人的恩德而举行规模盛大的军坡节, 俗称“闹军坡”。

总之, 在冼夫人文化熏陶之地, 人们皆把其当神一样供奉。无论逢年过节、婚嫁迎娶, 事无大小, 皆形成了祭拜冼夫人的习惯。其实, 冼夫人只是被神化了的人, 但由此不难看出, 其在民间的影响是深厚长久的。

三、整合现有资源, 统筹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 要规划先行, 统筹开发。根据茂名地区及周边与冼夫人文化相关的现有资源, 建议由省文化主管部门牵头, 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 对全省与“冼夫人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展开调研与评估, 在此基础上, 制订详尽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开发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先保护后开发。要注重遗迹遗址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避免商业化炒作和过度开发。

冼夫人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人物, 其足迹遍及岭南等地, 深受海外华人的爱戴。据了解, 不但是茂名、海南等地崇拜冼夫人, 新加坡、印尼等地同样对冼夫人敬畏。据此, 我们也需要对海外的冼夫人文化进行关注。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以茂名地区为核心的基地;2、整合海内外的冼夫人文化资源;3、大力推进冼夫人文化传承创新。另外, 启动如孙中山故居、新加坡的晚晴园、日本神户的孙中山纪念馆等这些在建筑风格上无不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 同时也深深烙上了不同时代的鲜明印记的纪念地或是遗迹、遗存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一定可行性。即使申报一时不成功, 亦可扩大这些纪念地的影响, 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造势。

扩大冼夫人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和妈祖文化的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冼夫人文化是有着比妈祖文化更积极的意义的。例如冼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的英雄人物, 妈祖是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冼夫人文化的主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妈祖文化的主体是“人们在无法躲避自然灾害时代所创造出来的神”;冼夫人文化给人予以教化, 妈祖文化给人的只是慰藉;冼夫人文化是绾结海外游子乡情的纽带, 妈祖文化是沟通两岸交流的桥梁。据此, 有学者指出海神林默娘的“妈祖文化”, 功绩不及冼夫人, 形成时间也晚得多, 冼夫人文化比之妈祖文化更充满积极性。 (5) 但为何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热度却远比冼夫人和冼夫人文化高得多, 并且已经成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四、创作文艺精品, 开发旅游线路

多渠道展现冼夫人文化, 扩大其影响力非常必要。通过文艺创作, 可以把一种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 通过视觉、听觉, 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韵味。广东有关“冼夫人文化”的感人素材俯拾皆是, 但现在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相关文艺作品却没有。据此, 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应专门拍摄相关的文艺作品、文献专题片及歌舞剧, 讲述与“冼夫人文化”相关遗迹遗址有关的感人故事, 表现冼夫人的精神内涵, 彰显“冼夫人文化”的地位。另外, 还可以通过出版小说、传记或者通过举办冼夫人文化节等形式展现“冼夫人文化”的魅力, 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识冼夫人文化。

其次, 发展旅游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广东拥有众多的“冼夫人文化”历史遗存, 这是一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广东旅游的一大品牌。建议将“冼夫人文化”遗址、遗迹串联起来, 考虑开发一条主题鲜明的金牌旅游线路。同时, 加大以“冼夫人文化”为主题的纪念品的开发力度, 既树立文化品牌, 又能获得长久的商业效益。

虽然开发旅游路线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但目前广东茂名冼夫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缺乏总体规划的。根据茂名地区的实际情况, 我们需要唤醒地方共同发展意识, 联手打造冼夫人文化品牌。建议在电白和高州的各处冼夫人文化旅游景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冼夫人遗址开发成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因为在一个市内存在诸多个冼夫人公园无疑不利于全市旅游资源的总体协调, 还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抢夺本来就不够稳定不够多的游客, 到最后冼夫人文化旅游仍然不成大气候, 而各个地方投入的资金也很难赚回来。所以,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规划, 在分析本地冼夫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突出各个地方的特色, 将这些景点连成一条线, 建成一个大的冼夫人主题公园。不可置疑, 这样的公园吸引力会大得多!但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破除地方主义, 以大局为重, 谋求共同发展。

如此一来, 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冼太夫人圣地、冼太夫人文化研究中心和休闲旅游胜地为一体, 便可达到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冼夫人文化影响力的效果。

五、多方筹措资金, 完善申遗条件

筹措资金完善申遗条件, 需要秉承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这是茂名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申报冼夫人文化为非物质遗产这一大工程的要求。

由于“冼夫人文化”历史遗存较多, 保护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一是如国家拨款、银行借款、利用外资等;二是现在有不少有经济实力的民间人士、民间团体对发展文化事业饶有兴趣, 政府不妨探寻以何种方式来与之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成立“冼夫人文化基金会”一类的组织, 向海外华侨募集资金。广大海外华侨捐献了巨资, 现在维护这些遗迹遗址, 亦有可能得到华侨后人的支持。通过劝募宣传活动, 还能使现在的华侨认识到他们的先辈是如何为国流血牺牲的, 从而增进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保护“冼夫人文化”历史遗迹不只是政府的事, 而是政府和每个市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冼夫人文化影响力, 加强冼夫人文化建设, 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有利于促进茂名地区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共同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开发机制。

六、结语

冼夫人文化作为广东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她对茂名地区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利用好手中这张王牌。冼夫人文化已经具备了历史基础、民众基础等优势, 我们需要努力的是扩大其影响力, 申请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如此, 便能发挥出冼夫人文化本身巨大的魅力, 促进广东省关于文化强省的建设;才能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当下, 保证加强人们的精神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荣芳.冼夫人文化与建设文化大省学术研讨述要[J].广州:广东社会科学, 2005 (5) :188.

[2]刘飞宇, 梁沛.冼夫人文化资源的现状与保护[J].茂名:南方论刊, 2010 (9) :92.

[3]陈水润.试论冼夫人文化[J].茂名:茂名学院学报, 2002 (2) :37.

篇7:冼夫人文化对茂名人的影响

一、教育管理者有足够开阔的文化视野,是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冼夫人文化能否进校园,能否融入校园文化中,与教育管理者的文化视野、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认为,校长的价值观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名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才能注定了学校的发展和成功,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中学。他们独有的人格魅力、办学精神和理念,成为学校发展中永不消退的基因。

不难看出,冼夫人文化处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什么位置,与教育管理者的校园文化建设决策密切相关。要将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责无旁贷。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教育管理者、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要以足够开阔的文化视野探索出一条清晰的路径,而不是人云亦云。现时不少学校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与教育管理者、校长的文化短视不无关系。

事实上,茂名滨海新区教育部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着手推进冼夫人文化进校园一事,并且已经在全区中小学铺开,他们通过开展“冼太文化走进校园,学生走进冼太故里”系列活动,进一步学习和弘扬冼夫人精神,真正让冼夫人文化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航标,成为学校师生的精神脊梁,成为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正是教育管理者具有了将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的文化视野以及科学的决策,冼夫人文化才真正进入了滨海新区中小学的校园。

二、一脉相承的文化制度建设,是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制度保障,以及学校每一任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制度的认同与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贵在一脉相承,一种文化机制一旦得到了延续,势必会产生长期效性,校园文化就能够积淀,校园文化也能够得以传承。

在此之前,茂名市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给予冼夫人文化相应的地位,有历史的原因。一是以前冼夫人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在文化界得到相应的研究与肯定;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做法没有得到重视;三是熟悉冼夫人文化的教师少之又少,即使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心植入冼夫人文化,也是有心无力。但是,冼夫人文化今日之地位已经远非昔日可比,冼夫人文化正迎来进校园的最好机遇。冼夫人文化能否生根发芽,并且成为校园文化的旗帜,需要有一脉相承的校园文化制度作保障。

任何有着自己文化烙印的校园文化,都不可能生成于一朝一夕,都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结果,这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具有传承性。一是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这一重要属性;二是不能把冼夫人文化进校园作为教育政绩,淡化政绩观;三是校长要明确自己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接力者。

三、学科渗透,是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种文化能否在校园落地生根,在于这种文化能否为人所理解,能否为人所接受。冼夫人文化虽然贵为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但即使在其发源地滨海新区,也并未完全为人所熟知,因此其即使进入了校园,但是离真正落地生根还差很远。要使冼夫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通过学科渗透不失为可行的办法。

(一)通过班会课普及冼夫人文化。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课普及冼夫人文化。可充分利用好校本德育教材《巾帼英雄冼夫人》,按要求开设课程,安排专人授课(主要是班主任,以班会课的形式进行授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情况纳入学期教育教学常规检查内容,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及相关竞赛活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二)通过语文课渗透冼夫人文化。语文课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传播冼夫人文化的责任。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学习冼夫人文化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讲述冼夫人故事的形式来宣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的思想;初中语文课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冼夫人》,分集进行讨论,以观后感的形式作文,把自己对冼夫人思想的认识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理解冼夫人文化的内涵;高中语文课可以讲授《隋书·冼夫人传》,既把冼夫人的传记作为文言文学习的文本进行字、词、句的学习,又可以学习冼夫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和改造社会精神,能够促进冼夫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三)通过历史课品评冼夫人精神。作为历史人物,冼夫人已经拥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她的地位具体怎样,学生也许还只有朦胧的认识。这时,可以通过历史课,以品评冼夫人历史功过的形式来解读冼夫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冼夫人与其他历史名人进行比较品评,从而加深认识冼夫人文化的内涵。

通过不同的课程,学生将会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冼夫人文化的精辟内涵,不断推动冼夫人文化进校园的脚步,从而达到将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去的目的。

四、激发教师激情,是冼夫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尊重教师的主体性,焕发教师激情,激发教师创新精神。学校文化的变革实践,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说。

用时髦的说法,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更需要得到教师群体的支持。一是进一步宣传冼夫人文化,将冼夫人文化置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冼夫人文化,提高全体教师对冼夫人文化地位的认识。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使教师自觉参与学习、宣传冼夫人文化,激发他们的文化激情,如开展教师征文、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专题讲座等。三是评选冼夫人文化使者,通过冼夫人文化使者来进一步宣传冼夫人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钱源伟谈说:“学校文化即学校存在的方式,学校成员的生活方式。学校文化是一种工作生活习惯。”只有教师将冼夫人文化视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冼夫人文化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上一篇:预初军训心得下一篇:村道路建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