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85和211高校

2024-05-15

中国985和211高校(共14篇)

篇1:中国985和211高校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985

北京大学985

中国人民大学 985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98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85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98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985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98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985

华东师范大学985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985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985

天津(4所)

南开大学985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985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985

东北大学985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985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985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985

东南大学985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985

安徽(3所)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5

福建(2所)

厦门大学985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985

中国海洋大学98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985

华中科技大学98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985

中南大学985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985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985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985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985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985

西北工业大学985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985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高校。

“985”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一期(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是985大学但不是211

篇2:中国985和211高校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等。

“211工程”项目管理:

1、成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下设“211工程”办公室,地点设在教育部。

“211工程”建设项目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各“211工程”学校成立项目法人组织和落实项目法人代表,有关省(区)主管部门成立“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中央、省(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2、“211工程”建设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财政预算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审批。由教育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地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和财政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审核后,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达立项批复。

篇3:中国985和211高校

笔者参考和总结了湖南商学院刘天祥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当注意思考与解决的几个问题》[2]、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3]等中的观点,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课程设置、实践/ 实习、辅修学位等)。

我国传播学自国外传入以来,发展态势也基本沿袭,即先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再开设本科的教学课程。自1995年起,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传播学硕士。1997年,传播学与新闻学合并,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并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4]。

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试开办传播学本科教学,后范围逐渐扩大。截至2005年,全国有24所高校开办传播学本科专业[5],其中诸多院校并非985、211高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传播学学科教学的211、985高校数量逐步增加。

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985、211高校的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各高校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传播学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制定和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启发。

一、985、211高校中本科传播学培养方案梳理

(一)培养对象

在我国所设高校中,属于985、211工程的高校共有114所。而在我们资料可查找范围内,本科设立传播学专业的有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东华大学等18所高校,硕士研究生设有传播学的有34所高校。本科设立传播学专业的比例在15%左右。我们将主要对以上高校的传播学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

就招生对象而言,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传播学本科只招收理科生外,大部分传播学专业是文理科兼收。高校普遍采取四年学制、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大四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的18所高校中,有7所综合类大学,6所理工类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在设立传播学研究生专业的34所高校中,有13所综合类大学,11所理工类大学,5所师范类大学。传播学专业在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科大学设立的比例较高,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超过70%。

传播学专业主要设立在新闻学院、人文学院和艺术学院,在本科生阶段,设立在新闻学院的比例在50%左右,其次是人文学院(33.3%);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传播学设立在新闻学院的比例下降(37%),反而设立在人文学院的比例最高(40%)。

前者是由于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早于传播学,且发展较为完善;后者主要是样本总数扩大,同时有部分非综合类大学, 在学科不完备、无新闻院系的情况下,高校会选择将该专业设立在人文学院。

传播学专业设立比例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新闻学、广告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繁荣;而设立在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科大学比例之高,背后是单科类大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的薄弱[6]。

(二)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综合18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目标是面对市场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学科素质,适应媒介环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新闻传播相关知识,能胜任各类媒体、出版机构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

传播学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多而杂。就专业而言,掌握策划、采编、设计、制作、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外语和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也被一些高校提及,其中3所高校明确提到了外语技能,5所高校重视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人际沟通方面提出要求,尤其是厦门大学对言语传播的重视,强调要具有较强的说服、演讲、 论辩等人际沟通技能。

主要的就业目标是既能胜任传统新闻传播中的报社、电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宣传等工作以外,也能胜任新媒体所涉及的网络传播和商业传播等方面工作。

(三)专业方向

就传播学而言,其本科专业方向主要有新闻传播类、文化传播类、媒介经营类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类等。各高校的具体专业方向有所区别,南京大学集中于广告传播,中国传媒大学专注于影视传播,师范类高校主要是编辑出版方向。 而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等更贴合学校风格,具有自我特色。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校内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农村传播、科技传播等。而厦门大学因其地缘因素,主要研究台湾、东南亚媒体和华夏传播。

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下,新媒体成为各个学科的热点话题,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普通本科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此之前,诸多高校已设立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方向,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而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即是网络传播,专业具体方向的差异化,直接促进了传播学教育的多样化,使专业人才的就业更具针对性,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培养模式

传播学整体的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而各个高校又将其中的一点或多点进行扩展,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综合各高校的培养模式,不难发现,设立在文学院下的更多的是在“厚基础”,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校为代表,学习多学科综合知识,力求将传播学和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而部分学校采取了“2+2”培养模式,将“宽口径、厚基础” 两者结合。复旦大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高校,学生在本科第一、二学年从经济学、社会学、汉语言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其一学习,第三、四学年进行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集中学习,从而在四年中系统掌握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 这一模式使学生既有内涵底蕴又有新闻传播操作的能力,择业面更广。采用这种类似的模式教学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采用的则是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南京大学在每个年级设立广告策划与创意、营销策划与市场研究、公关实务与活动策划、传播理论与学术科研四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采用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分别制订本科阶段的小组成长计划。该类模式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与前几类高校有所不同,中国传媒大学将重点放在了 “重实践”上,强化学生的相关能力;而东华大学本着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除了强调“宽口径,重实践”外,还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成立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英国进行“3+1”或“2+2”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

就培养特色而言,传播学主要是众多学科的交叉互补, 文理渗透,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交叉,再和本校的整体风格统一,从而形成了各高校传播学的培养特色。部分学校则是突出某一专业方向作为其培养特色,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网路传播专业则更具体,学校强调“文工交叉、应用领先”,将目标更直接地放在大中型网站设计、策划和运营上。

(五)培养途径

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学习、辅修学位。而传播学并不像新闻学发展地那样迅速,虽然“课堂教学+ 实习实训”的基本链条已基本完备, 但其培养途径还未完全成型。

1.学分设置

高校传播学专业的总学分设置在140—170之间,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是以16学时为一学分;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则以18学时为一学分。

2.课程设置

高校在课程体系的划分和叫法上稍显不同,如北京交通大学分为人文社科基础类、自然科学基础类、专业类和自主选修类;华南师范大学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但课程主体却有诸多相似,不论专业设置,各高校通识类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在专业课部分,各高校的划分也略有不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等。我们整合概括,将其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体系混乱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高校在课程上安排了大量课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融,但高校对于这些具体课程的具体设置、划分以及比例关系的认知并不统一。有的高校将统计学、舆论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放在专业基础课中,有的则放在专业选修课中[7]。

(2)课程设置雷同

传播学与新闻学渊源颇深,在由来上,脱胎于新闻学;在设置上,作为新闻学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目前的专业课中, 与新闻、广告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率高,均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据统计,中国传媒大学的重复率为61%,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复率为34.8%[8]。有些学校单从课程上很难看出其所属专业。

(3)核心特色课程少

传播学与新闻学相比,研究角度更宏观,关注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内容上不仅包括大众传播和应用传播,还有组织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传播、信息传播、科技传播等方向, 这点我们可从高校的专业方向中了解一二。但各高校课程大多仍以大众传播为主,其他内容较少涉及,课程设置与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不符。

少数高校则保留了专业特色。复旦大学作为较早设立传播学专业的高校,且文科一直在全国排名靠前,其课程设置更为完善。其传播专业不仅在必修课程涵盖了上文中提及的大部分,且专业选修课也关注政治传播、整合营销传播、视觉传播等,为提高传播素养,还设置了商务沟通、演讲与修辞等相关课程。厦门大学的课程安排和培养目标一致,注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因此课程中安排了言语传播学概论、说辩修辞学、说辩批评方法、说服与传播等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大众传播与言语传播理论,训练较强的说服、演讲、论辩等人际沟通技能。

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网络传播专业则较紧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而制定,专业课程安排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网络传播导论、传播统计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基础、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信息管理、网站案例分析等将网络传播的多方面都包括在内。

3.实践与辅修

传播学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各高校都较为重视实践,将其明确纳入学分要求。各高校的校外实践比例安排不一,一般都在6个学分及以上。而中国传媒大学更加注重这一方面,将实践分数设置在30个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去”。

除了在校内的新闻平台实践外,各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校外媒体和公司实习,同时大部分学校提供假期期间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早稻田大学的合作交流项目,武汉大学与台湾多所大学的交流学习等。而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由学院出面,与近40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签署正式实习协议,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实习。这种做法不仅一定程度上避免和解决了专业实习不确定、不完整、不系统的问题,且使高校和实习单位双方获益。

所谓主辅修制度,即引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定向选修另一专业。学生在满足其所在院系毕业和学位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辅修学分要求,可颁发辅修证书,并在学籍档案中注明[9]。如武汉高校间的“七校联合”第二学位辅修方案;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为非专业学生提供了新闻学双学位等。事实上,传播学专业的辅修还没有像新闻学专业的辅修广泛。在18所高校中,只有中科大和中国农业大学两所高校提供传播专业双学位,比例较低,许多提供了新闻学双学位的高校,并没有设立传播学双学位,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等。

二、985、211高校中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梳理

(一)培养目标:突出研究型、高层次、国际视野,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总体来看,硕士阶段的传播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重视理论的系统教育与技能的深度实践。

思想素质上,一般要求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其次,与本科生阶段不同, 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职业道德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业务素质方面,与本科生阶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且强调应用型和复合型不同,研究生阶段更强调知识的系统化。首先是在更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掌握本科习得的知识,具备深厚的媒体实践能力和传播学素养;其次,突出了在本专业的高层次要求,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 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能从事传播事务和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

要求具备熟练掌握外语能力,强调国际化视野,可以在相关专业或涉外岗位自由择业。与本科生阶段只有3所学校把对外语的要求写入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阶段有10余所高校对英语都有了明确且较高的外语水平要求,有一半的高校提及国际化视野。不断缩小差距,与国际接轨,是众多高校的目标。

(二)研究方向:设置多样,关注热点话题

本科的专业方向延展少,且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不匹配的问题严重。而传播学硕士的研究方向则涵盖了传播的多个方面,不仅研究本科涉及的专业方向,还涉及到策略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健康教育传播等。

针对传媒与网络产业的特点和当前需求,新媒体及网络传播成为传播专业的研究热点,不管学校本身特色如何,其中有半数高校都进行了该方向的研究和探讨。这与本科阶段专业方向设置高度雷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需获得总学分28-38分不等,其中学位课占17-20学分左右。学制一般为2-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各校根据所设方向的不同,相应有不同偏重的课程设置。

与本科生课程划分不一不同,除少数高校外,研究生课程划分基本一致,主要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选修课和补修课程五类。应对培养目标中提高思想素质的要求,高校在公共课都设置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英语等课程;专业基础囊括了新闻传播理论、传播学原理、广告传播理论、广播电视理论、传播学方法等,一般在名称中增加“研究”和“专题”,以对应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的宏观角度、系统性和创新性。

三、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的问题与缺陷

以传播学本科的培养方案为主,对比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不少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修订。

(一)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前瞻性

现今高校的培养目标都落后或立足当前,雷同度高,使得毕业生无法在就业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差异化竞争,且少有高校能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和创新。

(二)培养模式陈旧

除了个别学校使用“2+2”和模块化培养模式,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为辅。缺乏引导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且内容落实及学习效果不佳。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的当下, 传播的技术原理、信息载体、内容表现的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变,这也对传播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培养目标和专业的调整并没有带动课程体系的变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但实验课、实习/ 实践等课时并不多,理论课占据大半江山,且诸多理论课与其他专业重复。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调传播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结构化,而这在专业基础课与本科生雷同的情况下,没得到有力体现。 所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停留在口号与培养目标上,在具体的方案实施中却难见真容。

对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重视不足。国内学者翻译的传播学相关理论和最新动态的专著和资料较少,要想充分理解和研究相关知识,还需查阅外文文献。专业英语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高校学生学习可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只有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设置了该类课程。同样, 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重要工具的当下,在传播学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相关软件教学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过低。

(四)新媒体教育薄弱

当新媒体及网络传播方面成为传播学专业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的同时,高校对该方面的教育却有些力不从心。虽然一半的高校设有该专业方向,但相关课程并不多,尤其是新媒体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课程欠缺。且增值服务、广告、网络游戏等成为网站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播类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新媒体发展相关的细化课程。市场需求更加专业化、微观化和高端化,高校师资建设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缺乏年轻的懂理论又精技术的老师进行指导和教学。 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传播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本硕衔接效果不佳

高校人才培养中,硕士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传播专业教育质量高低[10]。文中数据显示,硕士阶段设有传播专业的院校远多于本科阶段的数量。另外, 培养层次和目标不同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同度却高,这使得我国各大高校传播专业基础教育不扎实,而硕士阶段又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

四、对传播学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

(一)确定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的依据。前文中许多高校培养目标空泛且雷同,不利于差异化竞争。而培养目标只有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高校定位,增强前瞻性,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脉动。

(二)创新培养模式

前文提及的“2+2”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都是很好的尝试,对于引导学生有着诸多益处。而我们也应多了解和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学校基于企业需求对学生组织相应的教学;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由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需求出发制定课程开发表;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 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11]。各高校应在对学生、老师、其他高校及企业等多番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有自我特色且恰当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课程安排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1.专业

一方面,传播学课程的划分,各高校应该相对统一,传播学专业整体形成严谨的学风;另一方面,课程安排要围绕本校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单纯复制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市场潜力出发,在专业方向和课程中注入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体育传播、家庭传播等多领域的教学内容。基础课程中,更关注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软件和技能的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充实传播学本科教学内容, 使传播学专业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为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前景。

2.丰富

不止于设置丰富的跨专业选修课,更应在培养方案中设置明确的学分要求,且安排老师和教务人员从旁指导,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建构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为了达到培养目标中对综合素质、文化功底要求的回应。另一方面,在教学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传播学辅修,为传播学专业安排其他专业的辅修,或者是为非传播学专业提高传播学专业的辅修课程,均是提高学科影响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

3.层次

为了更好地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合理配置课程,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时间顺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比例进行良好的层次划分。审定和调整课程体系,减少内容重复,注意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改变衔接不佳的状况[12]。 一方面,在课程学时、学分的安排上要有层次划分,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的阶段性上有层次;另一方面,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把握连贯性、差异性、层次性。

4.动态

课程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自身的课程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而教授课程的老师也需要随之进行变动,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力量和新鲜血液,考虑与其他学院进行合作化教学。

(四)重视实践,注重合作

高校不能固步自封,要关注社会需求,注重实践与合作, 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1.校内的合作

除了课程中的实验课外,挖掘校内实践平台,例如校广播台、记者团、校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的多院系提供校内大量的公选课的基础上,学院要在有联系、有相似性的院系间构架起更为便利的桥梁,使得院系间保持持续、有效的合作,让学生从中受惠。

2.院系与企事业单位、公司、传媒集团的合作

一般高校与本地的媒体与单位有着较多的联系和合作的机会,但这不足以满足大批学生的需求。高校需将实习基地扩大,与其他地区的媒体、公司进行更广泛的联系。各院系可参考武汉大学的举措,与相关企业、单位签订正式的实习协定,以此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3.国际化视野造就国际化合作

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换项目或联合办学,这是提高高校实力和知名度的有力措施。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国际交流,但联合办学的较少。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等交流频繁,我们可以在文化上进行更多的尝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我们总结和分析我国985、211高校的传播学培养方案, 不仅仅是要反思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更重要的是修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所在学校的整体风格和本院系的定位出发,找到适合本专业特色的传播学培养方案,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且能在社会大潮中实现自我的现代化人才。

注释

1[1]林琨智,庄志军,韩丽珠,陈冬松.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12).

2[2]刘天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当注意思考与解决的几个问题[EB/OL].http://www.doc88.com/p-1387383108902.ht ml.

3[3]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4][8]白爱萍.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5][10]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6]逯明宇.单科类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3).

7[7]张园园.网络传播的专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8[9]宋鑫,卢晓东.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9[11]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2).

篇4:985和211该不该取消?

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指出,不论是哪个领域,公平问题往往最容易受到关注。高校之间,确实存在“分配不均”的状况,但这并不一定完全是985、211的原因。贸然取消了985、211,很可能会带来其他的问题——若无门槛,拼爹现象更严重。

陕西咸阳网友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有弊端就想办法清除,但不要因为有一些缺点,就完全否定985、211工程的存在价值。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精英学校理应得到支持,关键是监督好经费使用,提高投入和产出比例。”

但更多网友从门槛探讨了这种制度缺陷,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设置准入门槛,非985、211工程的学生不招,导致一些普通学校的人才被拒之门外。不少人认为,现在高校选拔人才本来就存在严重缺陷,比的是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容易埋没专业人才。中国首富马云,数学成绩很一般,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商智慧。

杭州网友说:985、211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产物,不少高校在这一段时间都已经发展起来,有不少没有入选的高校,甚至已经超越了某些985、211高校。个人认为,985、211应该隔一段时间重选一次,不然对于那些双非高校来说,太不公平了。

而一位辽宁铁岭的网友说,他的一个同学刚从名校毕业,平时在校打游戏、挂科,这次被一家公司直接录取。而自己凭借努力,在学校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以及各项荣誉,应聘已过面试后, 因不是985、211而不能录取。

篇5:中国985和211高校

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几所热门(也是国内顶尖的)财经院校因其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秒杀一众985高校,也让考上这几所大学的不少考生有一种除了清北华五人之外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号称IT界三大著名高校,对于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4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三校都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中国最顶尖的211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最顶尖的211是这六所大学,而且这六所大学的毕业生薪酬均位居前列!

篇6:中国985和211高校

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这就是所谓的“211工程”院校。

北京(23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市(9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5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四川(共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6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1所)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大学名单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二期名单: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三期名单: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篇7:什么是985和211大学

985大学因为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称为“985大学”,是与211大学基本同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此类大学是在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211全国有100多所吧,985就三四十所。是211的可能不是985,是985的肯定是211.211大学是国家二十一世纪要重点建设大学,而985工程大学则是211大学中的重点大学

篇8:“211”“985”成过去?

近日,教育部发布一批涉及“211”“985”大学的规范性文件失效,引发国家废除“211”“985”工程的争议。高等教育20年,“211”“985”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哪些巨大的贡献?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中国高校的重点又在哪里?

“211”“985”高校的由来

“211”工程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

“985”工程

自1998年起,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

高等教育20年,“211”“985”工程功不可没

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跃升世界中上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家标志的科研成果;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0%、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委托单位的50%,都是“985”高校;

汇聚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青年学者;

到2012年,27所“985工程”大学进入世界500强。

中国好大学2.0版:“双一流”建设战略

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升。

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方式

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

建设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篇9:中国985和211高校

借助他山之石的视角,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有必要废除985和211工程,或是说,高校改革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把目光转向我熟悉的美国,在大家反复谈论美国的教育如何如何之际,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美国的“重点大学”,美国有的只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州立大学的分别而已。因为公立大学依靠政府拨款,在经费划拨和监管方面跟中国的大学才具有可对比性。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对比公立大学的时候,还是要把美国的私立大学扯进来,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才能够看得清楚。

美国的传统是私立大学,由个人或团体出资兴办,运行基本依赖于收来的学费。州立大学是后来兴起的,比如我的母校UCLA(洛杉矶加州大学)是在1919年成立的,那才不过是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时代,跟哈佛(创办于1636年)近4百年的历史根本没法比。现在,美国的每一个州,至少有一套州立大学系统,而加州不但有举世闻名的加州大学系统(10所UC),还另外有一套加州州立大学系统(23所CSU),以及全美国在效仿的社区大学系统。美国的联邦政府也有若干大学,主要是军事学院,向为国效力的军人、退伍军人、打算参军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服务的。

政府出钱办大学,首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国人习惯了大中小学都是政府在办,可能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答案竟然简单得出奇,就是要让符合大学入学条件、而又付不起学费的孩子有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加州大学系统(UC),就有7万5千名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这个数字是美国最高的,而且全部加大有一半的学生完全不付学费。就学术要求而言,UC的入学要求,是加州高中生最优秀的前八分之一,加州州立则是第二个八分之一,如果再加上没有入学门坎、学费比加大还要低很多的社区大学,有一个问题应该不需要多说了,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美国的负面报道,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美国孩子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大学的。其实,帮助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或是需要帮助的群体,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既然开门办学,就希望把学校办好,这样才能吸引优秀学生、学校的声誉和水平才能上去。加州大学在这个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中资金火力的策略。比财力,私立学校怎么都比不过政府的。于是加大把钱投在最昂贵的方面,就是科研。所以凭着加大这短短的历史,已经先后有50多名诺贝尔获奖者了。这样的实力,谁也不会小看。所以这些关键的UC,现在排名都很靠前。

反观中国大学的资金投入,国家是有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希望重点投入,让985和211这样的学校能够脱颖而出。可是,这里缺乏了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的大学系统本身是没有竞争的,不存在生存危机。985和211跟过去的委属、部属重点大学的性质一样,就是大锅饭体制的产物,反正是国家单位,等着拨款就好了。就生源而言,反正是基于高考分数去“切”学生,越是重点、越得到投资,就越能吸引考生。这样没有竞争和生存意识的状态,自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国家在反思这个情况,在考虑资金的重新安排,但是却没有想到任何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不会有多大起色的。

美国的州立大学面临竞争,所以就有2个部门是中国的大学完全没有的:商业运行和市场推广。为什么要有商业运行部门呢?就是要决定怎么花钱,要报预算,要根据经费数额决定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比如,州立大学也收一些学费,而这些学费主要的用途是给贫困学生发资助,在过去几年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商业运行部门就会特别对学校提出,要多招全额付学费的学生。道理很简单,如果招来的学生需要资助,学校“净”收入就减少了。商业部门就是看钱,其他的决定权才在行政。而在中国,商业运行这一块总是和行政搅在一起的,钱的事情自然就被权力制约了,所以钱花不出效率来。

至于市场推广就更重要了,这是生存和竞争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政府又是用经费的宏观杠杆在管理学校。美国最初是学生只要出很少的学费就可以上州立,市场部就是要去和那些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竞争。那时,政府的拨款是按人头给的,招来的学生越多,学校获得的拨款就越多。慢慢地美国开始推一个平权法案,就是学校的人种比例和当地人口比例一致,否则一些专门的经费就不能得到。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拼命去抢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好学生,因为他们够条件的不多。而亚裔呢,现在加大的亚裔在往40%走,而人口中的亚裔比例才10%左右,这样美国被迫放弃了大学入学的平权法案,而很多不明情况的亚裔,还在喊受歧视了呢。至于到了最近,美国财政吃紧,对大学的拨款要和学生表现联系起来,毕业率、按时毕业率、受处分的比例等都换算成拨款系数,这样做市场推广和招生的部门就更辛苦了,还必须得招“好学生”才能确保学校的经费到位。

就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加州州立的北岭校园爆发了抗议,抗议最近提出的加大和加州州立学费上涨的一个提案。州立大学经费不够了,唯一能打的主意就是学费了。反正有私立大学在做对比,目前像伯克利和UCLA这样一流的加大,本州居民一年的学费才1万3左右,对照同在加州的南加大USC(一年4万7)和斯坦福(一年4万4),加大还是有很大的“涨价”空间的。其实,中国的大学在经费改革方面,多收一些学费也是有益的。不要急着骂人,任何人或家庭交学费只是短暂的几年,而纳税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打破大锅饭,不但学生更珍惜上学的机会,广大纳税人实际上还省了钱了。

所以,不论985和211是否延续,也不论有关教育不平等的批评怎么说,政府对于高校的经费管理,更应该是杠杆式的,也更应该去照顾经济上需要援助的贫困学生。大学要有自主权,更应该有生存危机,要打破上面拨款、下面学生拼考试分数的不上进现状。而中国教育的改革,最大的症结就是高考。高考这个“八股”式的人才遴选制度,是高校吃大锅饭的基础。这个制度不从根本改变,经费怎么划拨,都是换汤不换药,反正各个学校都不会有生存危机,就是等着上面拨钱好了。

治本,才是关键。中国的高校需要的是生存竞争。

篇10:什么是211大学和985大学

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985工程大学”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实施“985工程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

但在06月23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文件,宣布382份规范性文件失效,包含《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985”“211”工程以及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

虽然985大学不再评选,但是在人们心中,985大学依然代表了中国最好的那一批大学。

2、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211工程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20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虽然211大学不再评选,但是在人们心中,211大学依然代表了中国比较好的那一批大学,稍逊于985大学,当然所有的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3、“985”、“211”的区别是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985院校肯定比211院校好。985院校是世界一流的大学,211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大学。985高校都是211高校,而211不一定是985。211大学排名前39所大学既是11院校又是985院校,排名之后的77所大学只是211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潜规则”

其实志愿填报的关键无非三点:自我定位、学校和专业。

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填好志愿的重要前提。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家长、同学面对眼花缭乱的大学和专业,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道听途说”、填报违背自身实际情况的大学。

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想想自己想去几线城市;思考思考自己更希望毕业后马上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确定好自己的专业意向、地区意向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志愿。

有了准确的定位,接下来就要选学校、选专业了。

目前我国约有2500余所高校。除了我们常听的“双一流”、“985”、“211”,其实还有很多不同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的学校。把学校的分级分类分层研究透了,志愿填报时自然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专业更是日新月异。填报志愿之前,搞清各个专业的内涵、明确意向专业的特殊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理工科中常见的车辆工程专业,不同的院校学习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像吉林大学侧重民用汽车,哈工大侧重军用车,而西安交大则侧重有轨列车和内燃机车的研究。特殊要求方面,如建筑学专业可能会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些专业不招色弱、色盲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要求,在填报方面就可能出现误差,入学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篇11:中国985和211高校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非211、985歧视由来已久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到目前,211高校共有110多所,985高校共有39所。因为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高校,所以二者合并总共110多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不乏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西部高校。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教育部主导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前已经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在招聘活动中,有的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有的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高校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记者检索一些招聘网站,发现用人单位这类问题颇为多见,例如杭州市下城区、青海省海东地区、上海市金山区、惠州大亚湾区等地,近年来引进储备人才时明确要求是“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也有一些非211高校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具有211的`教育和学术背景。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研究生说:“现在用人单位动不动就要求是211高校毕业生,甚至第一学历也得是211的,这让我们这些千辛万苦考研到211高校的本科生情何以堪?一些好点的单位,我们连报名、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指望与名校毕业生公平竞争了。”

长沙学院就业处处长李学勇多年来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他发现,一些国企不论职位是否需要、是否适合,都喜欢招收名牌高校毕业生,或者只愿意到211、985等重点院校招聘人员。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反而会从岗位需要出发,招聘研发人员去重点高校,招聘一线人员就到一般高校。

非211、985歧视不公平、不科学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

据分析,虽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所以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和非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我国农村大学生很多集中于非“211工程”高校,就业时学历不过硬,又受户籍等限制,这样一来他们的上升通道受阻。这种现象如果代际传递,后果不堪设想。

夏学銮、罗和安等表示,用人单位设置211、985“院校门槛”,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先给平等机会,然后接受竞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效果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211、985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尚无约束作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罗和安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呼吁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维护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

专家建议,目前推出一揽子反就业歧视法可能有困难,而单个部门下发通知又难以保证效果,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规定,禁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设置“院校门槛”,首先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篇12:武汉有哪几所985和211

2、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中工学院、19建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和18清朝政府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与发展,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

3、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农”,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20,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篇13:中国985和211高校

@赵跃宇(湖南大学校长):“985”“211”对于促进大学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时期内支持一部分高校发展,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总体上看,这些重点工程让整个教育界受益,让整个教授队伍和学科队伍受益,不能因为局部的不公平就轻言废止。

@罗 胜(学生家长):将一些优秀的学生送到好的学校去培养,有利于培养更多尖端人才。如果将教育资源不加区分地分配给所有高校,实质上是在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985”和“211”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不能武断地废除。

@常洪生(时评人):当前我国最缺乏什么?缺现代化的高尖科学技术。这已成了我国科技、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学校,加快这些学校的发展,并将最优秀的学生送到这些学校培养,对我国培养急需的现代化人才,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反方:这两项工程带来了诸多问题

@孙 强(教育学者):入选“985”“211”的院校,从推荐、评选等环节来看,多是行政主导,甚至专项经费的拨付也因过多行政参与而显得过于固化。这些问题,都导致进入“985”“211”的院校缺乏更多的自主权,在创新方面尤显不足,从而影响了它们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司林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985工程”“211工程”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这些高校获得大量资源,但是资源冗余问题比较突出,不少“985”“211”高校到年底或者考核期到时,全校动员想办法花钱,哪怕是这样也还可能滞留大量沉淀资金,实际使用效益并不高。

@薛文俊(中国教育改进研究院院长):“985”“211”的设立,已把“就业歧视”提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高度。不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明文规定只要“211”“985”的高校毕业生,非此类学校的毕业生就遭遇了“就业歧视”。

深入:重要的是改进与发展

@陈 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不妨引入竞争机制,在现有的“985”“211”学校中以10%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第三方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同时鼓励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其他高校通过竞争进入“985”“211”建设序列。

@熊丙奇(教育学者):废除“985”“211”的实质,是改革教育拨款方式,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及高校具体使用情况。如果拨款还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行政办学就难以改变。

@李 庚(国际教育专家):当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对学生的学科基础与特长进行分流,引导学生寻找到更适合自己、更适应社会、更有发展潜力的受教育途径。真正的公平,不是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而是学校和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偿所愿。

@张颖宏(教育学者):虽然“985”“211”没有必要取消,但今后应逐步减少中央专项经费投入,更多地增加以学生数为主要依据的政策拨款,同时逐步改善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使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坚持特色,强调引领

@微言教育(教育部官方微博):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篇14:上海有哪几所211和985

19,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2、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位于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教育部直属,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3、同济大学

上一篇:旅游软文营销案例下一篇:关于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调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