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2024-05-24

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精选11篇)

篇1: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985工程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 亿的进度执行。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到2001年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5 所高校获批进入985工程;,每家都有总额达10~12亿不等的进账。不同的是,这5所大学划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范畴,教育拨款由教育部和地方等额支付。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哈工大、东南大学等获得教育部、学校所在省市或所属部委的两方或三方等额拨款。

“985工程”还间接使一些地方院校得益。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都得到北京市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支持,每年分别也有6~7亿进账。到2001年底,教育部决定将“985工程”延期2年,“985工程”二期目前尚在报批阶段。

2002年以来,陆续入选该工程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部属高校也已经得到巨额拨款。而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高校,仍在翘首苦候。

中国人民大学自1999年提出建设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最新入围的幸运者。有接近人大管理高层的人士透露,人民大学近期将获得教育部10多亿资金拨款,在人大西校区,将耗资1.5亿,兴建北京高校最大的多功能体育馆;在人大规划中的校园西北区建设,将耗资12亿以上。

985工程一期名单(34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985工程二期名单(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篇2: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一期(34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

厦门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3: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型及其内容建构

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2],人才培养模式以价值取向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途径、以评价为保障[3],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4]。综上可归纳出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路径、教育评价,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概念模型。为了对这个模型进行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建构,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

(一)培养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国外关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一是从知识的拥有转向更加重视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早在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其发布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中就指出:要适应变化就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综合大量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有效写作、语言清晰、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5]。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C.Bok)也主张围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会有效的思考。周光礼教授则认为,大学教育目标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一是工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就业技能;二是道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公民意识;三是思辨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气质[6]。

(二)培养路径:课程整合与科教融合

泰勒(Harold Taylor)曾指出,“虽然我们的许多新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专业的研究获得的,但由这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整合形式来解决。”[7]这种新的形式要求将学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学习相整合,通过一种整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如MIT前院长基利安(James R.Killian)所指出的:“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化解这两者矛盾的方法在于加强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实现相互结合和整体化。”[8]二是促进学习经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即主张本科生“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引入“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模式。所谓“服务性学习”,就是将服务活动与学术性课程相整合,是一种以学术为基础、整合与学术相关的服务项目的教学方法(pedagogy)。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的研究普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科教融合理念逐渐达成共识。所谓科教融合,就是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方面,课程是科教融合的载体,教师要把科研成果转变为课程内容,转变为教案和讲义,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1998年的博耶(Ernest L.Boyer)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就曾建议,研究型大学应把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或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学生从新生一年级开始就应当参与科研,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尽可能运用以发现为本的方法来获得成功。总之,“要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性就是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课程和科研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学和参与式教学。”[9]

(三)教育评价:基于目标的多元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对教育评价的界定是(1981年):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0]。经过8年的研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提出了基于目标评价的七条建议:(1)教育目标是评价的标准;(2)教育目标应该是包括高层次精神活动的目标群;(3)教育目标应该以对学生的期待的行为来表述;(4)为了了解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开发多种评价方法;(5)如果有学生没有达到目标,应实施补习课程;(6)以上各项应与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相结合;(7)以上各项最好由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实施[11]26-27。泰勒的这些评估建议后来被芝加哥大学写进了课程大纲。本研究认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评价是一种基于目标的评价,这是一种以目标为本的评价方法,着眼于目的和目标的设定,以及判断其实现的程度。”[12]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已有的相关研究认为,当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讲授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这项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突破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经历,使之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根据安德森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水平。要实现“创造力”这个最高目标,关键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经历(diversity experiences),这包括课程的多样化,参与研讨会的多样化,参与本科生研究项目以及专业学习的多样化等。因此,本科教育的过程应是尽量营造可以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的过程。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假设:(1)本科课程和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2)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感知水平较差,学习经历较为单一,教师采取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是常规逻辑。(3)以考试为主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4)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

本调查主要采用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通过对全国39所研究型大学的地理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24所、8所、7所,比例约为3∶1∶1。在考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约束条件下,根据这个比例抽取各层里面的高校。本次随机抽取样本学校的数量分别是:东部地区9所,中部地区3所,西部地区3所[13]此外,有86.8%的学生认同“本科课程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69%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掌握,49.2%的学生表示他们学习的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由此表明,“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 学生对课程学习维度的感知。

近60%的学生表示其所在高校有较大的选课自主权,这反映了学校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55.9%的学生表示能够获得来自教师对课程选择和学习的指导建议,59.8%的学生认为主修专业开设的课程覆盖面较广,能满足其学习需求。但是在问及所学的课程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时,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没有帮助和持不确定意见的学生合计占比60.9%。显然,高校还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维度的感知。

57.5%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在课程中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61%的学生反映教师在授课时能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两组数据反映多数教师比较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前景,在促进学生掌握前瞻性、综合性的知识方面也有一定的意识。在“教师能经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教案和讲义”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占比只有42.4%。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师目前还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与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只有38.4%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课外活动课程。显然,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较为单一,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的结构化学习,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高校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经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4. 学生对教学方法维度的感知。

42.2%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很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讨,这反映出高校教学形式单一、研究性教学尚未普及、师生互动明显不足等的问题。但是,61.2%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鼓励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69.3%的学生赞同参与课题对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是很有帮助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参与了1次教师课题的学生占比47.2%,没有任何参与的学生占比40.9%;至少参与了1次专门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占比52.7%,没有任何参与的学生占比37%。整体上看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正如周光礼教授所指出的:“科教融合因有利于学生而会受到学生热情拥抱的想法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总的来说,以上几组数据支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结论:我国本科教学的观念,基本上停留在知识教育、知识学习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的环节[14]。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我国高校也应该着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15]。

5. 学生对教育评价维度的感知。

在评价内容方面,70.8%的学生表示,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相比,更希望老师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主体方面,81.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活动。在评价效果方面,78.3%的学生认为单一的考试并不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只有6.5%的学生喜欢这种传统的形式。在评价形式方面,80.1%的学生更希望教师采取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之下,56.6%的学生反映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通过考试(笔试/口试)给个分数而已,而且73.9%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课程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见,传统的“纸-笔”考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评价活动是基于“知识”的评价,而不是基于“能力”的评价。

(二)不同背景的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比较

1. 性别差异。

本研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从表2中可见,男女学生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P值均小于0.01。其中,女生感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显著高于男生。如,在教师是否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教案和讲义、是否经常鼓励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是否经常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讨等问题的回答上,女生的认同度比男生的认同度要高。

2. 学科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的感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理工科学生感知的水平均显著差于文科类学生。这种差异性可以用不同学科的属性特征来解释。在伯顿·克拉克看来,“根据独特的理智任务,各门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16]理工科关注的是逻辑严密的实证知识体系,任何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而人文社科则强调观念、精神、文化与价值。对人文社科类教师来说,较容易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需要经常动手实验,亲自去论证,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因此,文科类学生对这一维度的感知水平是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的。

注:*p<0.01。

注:*p<0.1,**p<0.05。

3. 年级差异。

本研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年级组别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状况。如表4所示,三个年级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教育评价”这两个维度上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其P值分别小于0.01、0.05。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在“课程学习”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均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这与周光礼教授所主持的“科教融合改革实证研究”调查所得结论是一致的:“如果说二年级学生是‘皈依派’,三年级学生就是‘造反派’,四年级的学生是‘理性回归派’”[17]。在“教学内容”维度上,这三个年级学生的感知水平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最高,大三学生的感知水平次之,大二学生的感知水平最低。这是因为大二学生在一年级主要接触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刚入门专业课,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认知有限,所以对一些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情况以及教师的研究型教学的感知水平不高。在“教育评价”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大三学生。这仍可用“大四的学生重新回归正统,他们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反思大学和学术”[17]的结论来解释。

注:**p<0.05,***p<0.01。

4. 地区差异。

从表5可见,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仅在“基本能力”这个维度上的感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P值小于0.01。但是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三个地区仅在“教学内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四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显著。其中,西部地区对“基本能力”的感知水平要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对“课程学习”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对“教学方法”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在“教育评价”维度上,中部地区学生感知的水平要显著高于东部地区。根据上述差异性可推测,东、中部地区高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为改革而改革”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各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这些改革可能过多迎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需求,且改革过度作用于教师身上,对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较少,所以才会导致学生在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感知水平不高。实际上,学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改革应该是以问题驱动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改革,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地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中部研究型大学在这些维度的感知水平较西部较差,表明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不具有影响力。

注:**p<0.01。

5. 高校差异。

基本能力方面:图1表明,相较其他14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均值偏低,可见该校学生总体上对能力获得的认同水平相对较差,其次是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的均值最高(3.75),其次是北京大学(3.68)、中国人民大学(3.66)。

课程学习方面:由图2可知,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均值得分(3.19)相对偏低,学生对题项的感知明显倾向于“不确定”。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三所学校的均值得分也不高。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认同度较高,得分均在3.5以上。

教学内容方面:图3显示,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得分依然最低,其次是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感知最好的是北京大学(3.56),其他11所高校的得分处于3.2~3.5之间。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水平不高,北京大学独占优势很可能是因为“获得的科研资源更多,学术力量更为强大,具备实施科教融合更好的基础,拥有卓越的教师队伍、丰富的科研资源、雄厚的科研经费,能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研究型教学,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15]。

教学方法方面:图4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均值得分依然偏低,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紧随其后。重庆大学的得分最高,其他11所高校的得分处于3.24~3.45之间。从具体的题项来看,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方法的训练”这一问题的得分结果时,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得分均接近3.7,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得分均接近3.6,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有较强的意识。

教育评价方面:由图5可知,15所研究型大学的得分在3.81~3.98之间,接近4即“同意”,这表明学生们普遍认同教师应基于能力目标采取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1.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加以度量:

基本能力、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就总体水平而言,学生对教育评价活动强调学生的能力考察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认同度最好;对非课程教学经历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也有较好的感知,但对课程教学活动支撑能力目标实现方面的感知较差,尤其是对就业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差。学生对“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学生对大学课程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的评价最好,但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对课程评价的适当性感知较差[18]。这表明高校应进一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提高学生对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

2. 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

男生和女生、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对调查问卷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的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感知水平要高于男生,文科类学生的感知水平要高于理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学生评价”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教学内容”维度上,大二学生的感知水平要显著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

3. 不同地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感知水平差异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地区高校学生仅对“基本能力”维度的感知存在较大差异。就平均水平而言,西部地区高校学生对能力目标实现的认同度较东中部地区更高。这表明,我们并不能像传统上所理解或假设的那样,简单地认为东、中部研究型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要优于西部高校。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课程教学与评价机制上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4. 不同高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各维度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在这几个维度中的感知水平相对偏低,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在多个维度的感知水平相对较高。

(二)政策建议

1. 构建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人才培养从基于“知识”的学习模式向基于“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型大学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人才培养路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实际上,学生更期望本科课程教学能够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在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2002)中指出:21世纪的大学应培养学生学习的“高级能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的“基础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具体包括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19]。2012年,《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报告将“丰富的创造力”作为其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普林斯顿大学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也主要聚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究竟该具备什么能力?为什么要具备这些能力?学生如何才能获得这些能力?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历以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当前研究型大学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以科教融合为理念,通过“研究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

调查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主要依靠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并不乐观,且学生参与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开展专业性课外学习的经历十分单一。如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所言,“诸多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进入教学环节,浪费很多资源,这是当前比较普遍、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我国高校将科研最新进展从课程设计、配套讲义到实验设备设施都大力向本科生开放,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研究型大学需要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人才。”[20]可见,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的思维,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开展研究型教学,即从“科教分立”走向“科教融合”,从“传授范式”走向“学习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研究性教学要求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

3.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的评价方式转变。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型大学的大部分教师采取的还是以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知识性评价方式来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尚未形成包括学习效果评价、创新成果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等在内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过程性、综合性、多元性评价体系。朱九思教授曾对此批评道:“应付考试,他们一般是佼佼者,但搞科学研究,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不然。”[21]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评价活动应从基于“知识”的评价模式向基于“能力”的评价模式转变。日本教育评估专家田中耕治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评价框架,值得借鉴:(1)评价的背景和目标具有真实性。为了深入理解真实性问题,就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必须将这些能力设为目标。(2)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前提。学生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指导。(3)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4)开发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并且学生也可以选择评价方法。(5)通过评价,必须促进自我评价的开展。(6)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的共同作业[11]74-75。

摘要:应用2015年对全国15所“985工程”高校3073名学生的调查数据,从基本能力、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5个维度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建构。研究发现,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评价不高,尤其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同度较低。不同性别、学科、年级、高校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学生的感知水平差异较小。研究结果较好地证明了理论假设,据此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

篇4: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卓越大学联盟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985”高校组成。联盟自成立以来,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共同探索人才培养规律与模式,在学生招生及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据介绍,联盟9校将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省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类招生将向滇倾斜,同时有计划地选派联盟高校知名学者、教授深入云南省重点中学进行科普讲座或学术报告,增进中学生对大学的了解和前沿科技知识的认知。云南省重点中学也将在高校招生宣传、优秀生源推荐等方面为卓越大学联盟提供有力支持。

高职高专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举行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近日,云南省2014年高职高专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举行,近200家省内外用人单位现场招聘,3 000多个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自由选择。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视察了招聘现场。

参加此次招聘会的单位有医院、医学院校、大药房、制药公司、医疗保健公司等,178家用人单位中,不乏云南白药、云南东骏、云南龙润这样的知名企业。记者现场了解到,一些医院成了求职毕业生热捧对象,在昆明军都三三九医院、五华红会医院摊位前,求职毕业生排起了长龙,两家单位不到一小时便已分别收到上百份求职简历。在此排队的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一份好工作,关系一个人的一生,难得遇上这次对口医药的招聘会,我得好好挑选,找个既稳定、福利待遇又不错的职业。”与此相反,一些涉及经营业务的岗位极少有人问津。

陶晴在新兴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代红兵、副院长李艳梅及委厅相关部处室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招聘会现场,绕着招聘摊位一处处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求职情况。在一家制药公司摊点,她询问了毕业生就业后工资待遇情况,并细致了解该单位的福利保障措施。看到毕业生正在填写求职简历,她亲切询问其家庭生活情况,求职有何困难以及求职意向,并鼓励他们刻苦磨砺,成就完满人生。

据了解,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承办的本届双向选择洽谈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2014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双向选择平台,促进我省医药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云南中医学院“心之力”文化讲坛启幕 “根叔”首讲“闲话人格养成”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近日,被年轻学子们亲切称为“根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来到云南中医学院,为1 500多名学生带来了一场“闲话人格养成”的精彩演讲。

作为云南中医学院“心之力”文化讲坛的首位开讲嘉宾,李培根的到来受到学生的热捧。讲座一开始,看到有很多同学没有座位,李培根招呼他们坐到讲台上来,这一举动引起了学子们的阵阵掌声。

据了解,“青年一代人中存在着冷漠、麻木,对社会很多事情漠不关心,消费主义、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还有的年轻人无责任感,这也是我们社会的很大问题……”李培根的演讲围绕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几种常见的恶、现代人格主要成分、人格养成等四个方面展开。“我们不要小看平庸,平庸有可能演变成恶甚至是大恶。”在报告中,“根叔”将“恶”归纳为平庸之恶、从众之恶、工具之恶、损人利己之恶、痞子之恶、人格分裂之恶、滥用权力之恶和专制之恶。“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独特条件下会导致平庸的恶,而平庸的恶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又会变成大恶”。李培根鼓励大学生要积极思考如何避免平庸带来的“恶”及如何避免人格“平庸”,形成健康的价值导向,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

篇5:全国985大学名单排名

全国985大学名单排名

985大学名单 学校名称 学校类型 1 北京大学 综合 2 清华大学 理工 3 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 4 复旦大学 综合 5 武汉大学 综合 6 浙江大学 综合 7 中国人民大学 综合 8 南京大学 综合 9 吉林大学 综合 10 中山大学 综合 11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 12 华中科技大学 理工 13 四川大学 综合 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理工 15 南开大学 综合 16 山东大学 综合 17 中南大学 综合 18 西安交通大学 综合 19 厦门大学 综合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理工 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理工 22 同济大学 理工 23 天津大学 理工 24 华东师范大学 师范 25 东南大学 综合 26 中国农业大学 农林 27 华南理工大学 理工 28 湖南大学 综合 29 西北工业大学 理工 30 大连理工大学 理工 31 北京理工大学 理工 32 重庆大学 综合 33 东北大学 理工 34 兰州大学 综合 35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 36 电子科技大学 理工 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林 38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 3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事

1.985大学排名最新榜单(汇总版)

2.985大学名单及专业排名

3.全国211大学名单和985高校名单(最新版)

4.985大学名单排名榜单

5.“211”及“985”大学名单汇总

6.985和211大学名单

7.北京985大学名单排名汇总

8.中国211及985大学及热门专业名单

9.-985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

篇6:全国985大学名单一览表

985大学,也就是5月提出的“985工程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因为是5月提出的,所以也称“985工程”,其旨在创建出一些具备世界一流教学能力的大学,重点培养国内外人才。

985工程的建设分为两期,共39所,其中各高校按照入选时间又可以分为三批,其中一期工程35所,分两批签约,第一批9所,第二批26所,二期工程共4所,共计39所。

篇7:985工程大学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篇8: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关键词:学习指导,“985”工程院校,组织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与美国高等教育相似的大众化进程,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发展指导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 中国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多元化、个性化。部分低年级本科生由于基础较弱或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原因,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自信心受到打击。个别大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 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克服困难, 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羞于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寻求帮助, 使得问题越积越多, 造成严重的学业问题, 甚至演化为心理问题。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则更多地面临对未来人生发展的困惑与焦虑, 以及时间管理、公共演讲、学术写作等可迁移能力的缺乏。因此, 提高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发展需要。据清华大学2010年对大学生需求调研显示, 87% 的本科生和76% 的研究生认为开展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工作很有必要[1]。而这些发展性的学习问题已经很难由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有效地解决。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提供学习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 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领域密切关注的新问题。

在已有的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现状的研究中, 尹冬梅认为“在我国并没有严格的学习辅导概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辅导概念相比, 我们的概念相对狭隘, 学习辅导工作是一种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所开展的补差工作消极的应对, 而非发展性的辅导。在学生工作这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 尹冬梅, 2006) 屈林岩认为“国内大学的学习指导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指导手段较为单一, 多采用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形式, 少数学校开设了学习指导课程; 组织活动的部门各异, 很多依靠学生组织的力量, 少有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相关工作。” ( 屈林岩, 2010)

然而从2009年开始, 中国“985工程”院校在学习指导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而且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发现, 目前学术界大多集中在对美国学习指导制度的研究上, 对中国本土高校学习指导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缺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严谨的调研, 描述中国“985”高校学习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 发现其共性的特点与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各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一定定的的政政策策建建议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对学习指导的定义和中国学习指导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认为学习指导是指: 在大学或院系层面建立相应的组织, 由专门的指导人员依据各自的高等教育理念对学生在专业与课程选择、学习动机与方法、可迁移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学校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给予咨询与辅导。其内涵包括指导目标和内容、指导方法和指导效果三个维度。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清华大学主持的2012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以学习指导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机制研究”的调查。调查选取截止到2011年12月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 于2012年1月-2012年11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省市的39所高校展开。

本研究通过学校网站文本分析、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与案例研究五种研究方法开展调研。首先登陆39所“985工程”高校网站, 搜集、编码和分析该校与学习指导、学习指导系统和机构的相关网站文本。同时致电每一所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 进行了10至30分钟的电话访谈, 在该轮调研的39所“985工程”高校中, 32所接受了电话访谈。通过电话访谈的结果进一步筛选, 对15所在开展学习指导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高校, 依托其学习指导部门或相关负责部门, 通过电子邮件、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了问卷发放与回收, 从而全面了解该校学习指导系统的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份。根据前两轮的调研结果, 实地调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6所高校的学习指导机构或相关负责部门, 通过访谈会、座谈会、工作交流等活动, 深入了解学习指导的模式与相关学生服务部门、学习指导系统中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各类从事学习和发展指导的人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目前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 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以分散型组织结构模式为主

大学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的组织结构模式可分为集中型 ( Centralized) 、分散型 ( Decentralized) 和综合型 ( Shared) 三种模式[2]。通过对国内“985工程”高校调研发现, 学习指导是所有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39所“985工程”高校中, 29所 ( 74%) 高校的学习指导属于分散型管理模式, 即由学校各院系任教教师与教务办公室提供学习指导, 校级层面并不设立专业的校级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10所 ( 27% ) 建立起了校级专门的学习指导管理机构, 组织结构模式为院校两级紧密联合开展学习指导的综合型模式, 即院系教师和专职人员, 与校级的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综合型又分为两种结合形式, 一种是7所 ( 18%) 采用的分工式组织管理, 即院系的教师与专职人员, 学校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与专职人员均为所有学生提供服务,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求助院系或者学校专业机构, 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 另一种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补充式组织管理模式, 即指导和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大学的各学院教师和专职人员承担, 学校的专业机构主要为院系承担咨询和服务的教师、专职人员提供资源与培训, 较少直接接待学生。

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中国“985工程”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的学习指导工作采取集中型组织管理模式, 即有专业的学术或者管理机构整合全校资源, 组织管理专业人士和职业咨询师, 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服务。各高校学习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如表1。

( 二) 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已进入专职化起步阶段

从纵向的历史角度看, 美国大学学习指导制度经历了孕育期 ( 17世纪—1870) 、专职化 ( 1870—1970s) 和专业化 ( 1970s—今) 三个发展阶段, 逐渐从整体学生工作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个现代有机分支[3]。在孕育期, 高校中不存在独立的学习指导工作, 学生事务和学校事务杂糅在一起。专职化阶段, 由于高校职能由教学向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多项职能的转化等因素, 教师们不再有足够精力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工作, 于是高校中出现了在教学活动之外负责学生其他方面指导的专门职位。学习指导从整体学校学生事务中分离出来, 高校设置专门职务以配备人员负责学习指导。但和20世纪70年代后的专业化时期相比, 这一时期的各项学生工作还时常混杂在一起, 没有专门成熟的理论指导, 相关人员也不具备专业教育背景。自从1977年美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学习指导学术会议, 1979年美国国家学习指导协会 ( NACADA) 成立, 以及之后多种学习指导专业期刊和众多教育学院中学习发展指导专业的出现, 才最终标志着高校学生学习指导工作进入由专门理论、专门学术组织为支撑, 由专业人员为实践主力军的专业化时期。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中国“985工程”39所高校中, 有10所 ( 27%) 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校级的专门机构, 设置专门职务以配备人员负责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服务。此数据表明目前中国“985工程”院校的学习指导工作已经逐渐从孕育期迈入了专职化阶段。但由于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全国范围也未成立专门的协会, 对开展学习辅导与咨询人员的专业资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标准, 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美国学习指导当下的专业化阶段。

为了进一步对现有“985工程”院校中已成立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现状有更清晰的描述, 本研究从机构名称、主管部门、资金来源、运作模式、工作队伍、工作内容与形式对各校机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详细情况如表2。

( 三) 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共同特点

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走访、访谈发现10所高校的校级学习指导机构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通过构建校系两级综合型组织管理模式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学习指导中心主管部门主要为学工部或教务处, 通过整合校系两级资源综合型的组织管理模式运作。从调研中发现学习指导中心的成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的联合、协调。但由于专职的组织力量有限, 均采取综合型组织管理模式, 即院系教师和专职人员, 与校级的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综合型又分为两种结合形式, 一种是分工式组织管理, 即院系的教师与专职人员, 学校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与专职人员均为所有学生提供服务,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求助院系或者学校专业机构, 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 另一种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补充式组织管理模式, 即指导和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大学的各学院教师和专职人员承担, 学校的专业机构主要为院系承担咨询和服务的教师、专职人员提供资源与培训, 较少直接接待学生。

2. 资源投入显著增加。学校财政能为新成立的学习指导专门机构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 并且均聘请了专职教师负责中心建设与项目实施。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校友、社会捐赠等各类校外资源的投入。

3. 工作队伍专兼结合, 同辈辅导优势明显。每所高校的校级学习指导机构都有少数专职教师负责相关工作, 但更多的工作人员是兼职教师或学生助理, 教师或学生助理的职能是整合资源、组织活动, 真正的指导工作需要校内外更大范围的支持, 如各学科领域的名师、学业优秀的学生以及有所成就的校友等。

4. 指导形式团体为主, 个体咨询为辅。高校普遍采用大型讲座或小型团体辅导的方式, 邀请校内名师、优秀学生或校友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较少的学校建立了一对一咨询机制,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指导的专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指导者的资质、工作内容、方法与效果评估也有待在实践中逐步明确。

5. 指导内容扩展, 指导对象从部分学生转为全体学生。传统高校学生的学习指导被认为是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包括对该类学生的重点思想教育、严格管理和学习辅导服务。但目前已成立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高校对学习指导的理解不再是一种消极的应对, 而是发展性的辅导。高校除了关注学业问题本身之外, 也开始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 逐渐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训。针对的学生群体也从以往的学习困难学生拓展至优秀学生和全体大学生, 有的甚至服务对象拓展至研究生, 比如清华大学学习发展指导中心。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 国内高校的学习指导工作正刚刚步入专职化阶段, 很多工作都在探索阶段, 因此也面临较多的现实发展问题。因此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 对比国外高校学习指导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经验, 笔者对如何根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本土化的学习指导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重视程度, 增强组织保障。在大环境上, 各高校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 由教育部、教工委等相关管理机构进行推动, 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营造重视学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在各学校层面上, 学习指导需要学校很多部门的密切合作, 要推动部门共同开展工作, 学校尤其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才能保证机构之间协调的有效性, 保证资源的投入。在此基础上, 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推进工作也非常必要。该机构应该具备非常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能够打破教学与行政、教务和学工之间的壁垒,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2. 成立全国学习指导专业协会, 提升高校学习指导专业性。虽然自200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院校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习指导制度建设, 但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从事学习指导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因此建议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组建如美国学习指导协会类似的专业协会, 开展相关工作的教师和同辈志愿者可以通过专业协会学习成功的辅导项目、辅导方法与技巧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从而提高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3. 增强学生需求调研, 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由于生源的多元化, 不同的高校面对的是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既有基础强弱之分, 也有年级高低之分, 更有志向兴趣不同之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应有不同类型的指导内容和形式。目前, 高校普遍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对学业优秀、能力出众的学生也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培养计划。相比之下, 针对高年级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还明显不足。国外大学学习分类指导策略将学生细分为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二学位学生、学生运动员、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等, 这一点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因此, 建议各高校在开展学习指导工作之初, 要加强本校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的实证研究, 并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设计合适的学习指导项目, 从而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耿睿, 詹逸思.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构建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J].江苏高教, 2012, (6) .

[2]Cleste F.Parde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or Advising.Retrieved from the NACADA clearinghouse of Academic Advising Resources Web site:http://www.nacada.ksu.edu.cn/clearinghouse/AdivisingIssues/org_models.htm.

篇9:国家985与211工程学校名单

1998年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他說:“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增強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由此,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 “985工程”。

“985工程”一期名單(34所)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985工程二期名單(共4所)

中國農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二)211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關於“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並可概括表述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學校名單(共109所):

北京(24所)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上海(9所)上海外國語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

天津(3所)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重慶(2所)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河北(1所)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1所)內蒙古大學

遼寧(4所)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3所)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黑龍江(4所)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江蘇(11所)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浙江(1所)浙江大學

安徽(3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2所)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江西(1所)南昌大學

山東(3所)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河南(1所)鄭州大學

湖北(7所)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3所)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廣東(4所)中山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西(1所)廣西大學

四川(5所)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雲南(1所)雲南大學

貴州(1所)貴州大學

陜西(7所)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陜西師範大學

甘肅(1所)蘭州大學

新疆(2所)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寧夏(1所)寧夏大學

青海(1所)青海大學

海南(1所)海南大學

篇10:河北985大学名单

序号学校名称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综合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简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经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成立,在东北大学统一规划下,相对独立办学的普通高等学校。 分校前身为1976年1月冶金工业部筹建的“7・21”大学。1987年6月,经国家教委与冶金工业部批准,被东北工学院接收,成立“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1988年1月,分校由位于北戴河火车站以西4公里的抚宁县满井村搬迁至位于海港区经文路9号的新校区。1993年3月,随东北大学复名,更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作为东北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东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随东北大学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随东北大学划归教育部。,经教育部批准,分校继续面向全国独立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归口东北大学。,开始承担东北大学“985工程”建设子项目。

现与东北大学(沈阳)共同组成“东北大学”,同属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具有比较雄厚的本、硕、博培养和研究体系。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保送攻读该校,或推荐到其他985院校或著名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

延伸阅读:

考研选名校,985当属佼佼者,然其实985工程院校内部也是可以划分更细的层次的,考生在选择时可以更精准的参考,下面分享一下这些层次的划分及相关院校。

第一层是世界一流大学2所: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它们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两所大学,多项办学指标都居全国大学榜首,应该是考生的首选。但很明显,报考这两所学校的考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力。

第二层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7所(除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数略低于清华北大的考生,可争取被这7所大学录取。如西安交通大学,由于地处西部,录取分数线与其他几所学校相比,可能会低一些。

第三层是985一期工程大学中的25所:包括: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 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

篇11:江苏985大学名单排名

序号学校名称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1南京大学江苏综合2东南大学江苏综合

延伸阅读:

在中国,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大学莫过于985高校。985工程是指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工程,截至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那么这些985高校分别有哪些优势专业呢?一起涨知识吧!

第一档 牛校类

1、清华大学

地理位置:北京市

清华大学是工学第一名,管理学第一名,中国工学老大,实力超群,名副其实的大学巨无霸。

王牌专业:经济与金融、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工程力学(钱学森力学班)、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

2、北京大学

地理位置:北京市

北大是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都是第一名,法学第二名,稳坐综合类大学老大。

王牌专业:经济学类、法学、生物科学、元培实验班。

第二档 名校类

1、复旦大学

地理位置:上海市

复旦大学是医学第二名,文学第二名;历史学、管理学、哲学、理学、经济学实力超群,被称为南方小北大,是综合性大学的第二名。

理科最好的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生命科学、医学等。

文科最好的专业: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哲学、新闻传播、文学、历史学、英语翻译、工商管理。

2、中国人民大学

地理位置:北京市

中国人民大学是法学第一名,经济学第二名,哲学、文学、管理学、历史学的实力超牛,生源非常好。毕业生集中在政界、社会科学界和商界等领域,科研成果也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热的专业:金融学。

3、上海交通大学

地理位置: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学是工学第三名,机械、电气、航海类实力强大。合并了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为与浙江大学在工科相抗衡的强大对手。

王牌专业:土建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信息安全

4、浙江大学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大学是工学第二名,在工学、管理学、理学、医学、文学的实力超群。浙江大学素称南方小清华。

王牌专业:工科实验班(信息)、工科实验班(工学)、理科实验班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

中国科大是理学第三名,典型的高、精、尖的精品大学,学风正,最有资格成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王牌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

6、南京大学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大学是理学第二名、文学第三名,理科实力超牛。

王牌专业:物理学类、化学类、数学类、天文类

第三档 工科类

1、同济大学

地理位置:上海市土木工程第一名,建筑学第二名,城市规划独步天下,连清华也甘拜下风。三大王牌专业分数很高,车辆工程也相当不错。

2、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工学第四名,80年代成为航天部的大学后,就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强校,其它的学科也都不错。

王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3、西安交通大学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

工商管理第一名,电气工程第二名,机械工程第三名,管理、机械、电气通信类实力强大,学风正,发展比较平稳。

王牌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4、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地理位置:北京市航空、航天实力强大,力学,计算机也很强,名声在外,是航空航天类大学的领头羊。

王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5、天津大学

地理位置:天津市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工学实力排全国第五位,实力比名声强,在北方名声响亮,最近几年名声渐起,实力雄厚。

王牌专业:光电子、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6、华中科技大学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

机械、电器类实力很强,光电也相当不错,合并后规模膨胀超大,合并来的同济医科大学也很强。最近几年实力排名有所下降。

王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7、东南大学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

东南大学在工科方面绝对是江苏第一,在华东地区也是名震四方。

王牌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第四档 综合类

1、南开大学

地理位置:天津市

在80年代,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为大学四强,现在南开实力不比以前。

王牌专业:金融工程、会计学、数学类、化学类

2、中山大学

地理位置:广东省广州市

哲学、中文、生物强,中山医也很出名,岭院,管院,国际商学院在华南超牛, 中大因为地处开放城市广州,就业很好,性价比高。

王牌专业:临床医学、岭南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

3、武汉大学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

文科、理科都不错,但都不拔尖,并校后规模超大,是百年老校,校园环境非常好。

王牌专业:金融学、水利类、测绘类、法学、新闻学

4、厦门大学

地理位置:福建省厦门市

会计学全国第一,经济金融很强大,理论化学超牛,是全国最美的校园。

王牌专业: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

第五档 专属类

1、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位置:北京市

北师大是目前国内师范大学第一名,现在已经发展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全国第一名。学科精度很高,文、理学科实力不凡。

王牌专业:心理学

2、国防科技大学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

神秘的哈军工的衣钵传人,计算机超牛。

上一篇:2011就业方案要求下一篇:我喜欢的童年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