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读后感

2024-04-20

说园读后感(通用9篇)

篇1:说园读后感

翻到吾师陈从周的“说园”忽有所思・・・・

陈从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老教授,一个在建筑美学上颇有造诣之人,他的“说园”以清丽的文笔,引人入胜的立论,勾纳出园林建筑美学的要义,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提到中国园林一定不会漏掉苏州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也不会忘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

这些闻名中外的名园,是出于何人之手,何方之功?造园少不了银子,造流芳百世之园更少不了文人,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银子总是与商、仕容易沾边,又少不了商人、仕人。

历史上文人向来不屑于商人,源于忌违见利忘义。其实商人牟利为钱,文人趋仕亦为了钱,同归而殊途,平心而论,读书是求知之举,牟利则是用智之举,商人重钻营,仕途亦需钻营,一是近利,一是远谋,道德上重远谋轻近利,产生历史沉淀的差距。

文人不入仕则贫困潦倒,为商人耻笑,商人无仕撑腰成不了,买官则是商仕同化进而互利的表现。这与“说园”靠不靠谱?

“说园”好说,没有钱还是造不起园滴,有能力造园的人不是商人必是仕人,或者商仕同体,如今历史上留下的名园,能成为大众的游乐场,虽然不能妄论归功于两者,却并不能少了两者。粗制滥造者暴发户居多,所以高人一筹的商人是一定要借文人之力,以丰己羽,造出像样的,代表文化的园流了下来。

当然革命不能不提,因为私人领地,革了命大众才能进得去。如今私人领地多了,怕哪一天突然革了命大众进去,心疼没有用,一定要靠仕人在法律上落实一个私有财产不能侵犯的承诺,心里才踏实,这件事已经可以踏实了。

另一个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不必革别人的命,进别人的园,有许许多多收费与不收费的公园,就是人多一点而已。

没有慈禧太后,就一定没有颐和园,没有革命也一定没有大众的颐和园,此话真是难以评说历史的世事功过,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文化发展过程的悖论。一个吾人无解的米无知。

篇2:说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说园》读后感1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著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说园》读后感2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说园》读后感3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水装的更多更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俗话说: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品”,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班级工作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纲要》的理念?”“班级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总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更加完善。

三、体会与感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举措,只有成为了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就能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儿童的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照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级的日常工作来说吧!教师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给幼儿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在教师的行为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幼儿就像一张白纸,这要就看每一位教师如何去描绘了。如:在幼儿的常规培养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配工作的时间,一旦事情多了就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日常手头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时间。这方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小经验,1、教师在制定一项常规时,要把事情考虑清楚,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幼儿会不知所措。2、班级物品的各种摆放,要让幼儿知道放置的位置,特别是中、大班的教师,要更加的注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真正成为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篇3:巧学读后感

习作课上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提示, 了解什么是读后感以及写读后感的作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读后感, “读”是基础, 只有仔细阅读, 认真地思考, 深入地感悟, 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 才能写好读后感。“感”是重点, 要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过多地重复作品内容。其次引导学生赏析范文。看一看这篇范文是如何写好读后感的,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读后总结出来了作者写原文的内容只有一段, 而写自己的感受却写了两个自然段, 说明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还有的学生发现作者结合了前些年香港的拍卖会来写, 引用相关的资料写读后感更有说服力。

这一篇范文虽然让学生对读后感有了初步了解, 但还是不能让学生对读后感有充分的认识, 到写的时候, 难说不能运用自如。最后我布置学生周末在家阅读有关读后感的范文, 并写读书笔记。周一回校后我没有收上来面批, 而是做了一个特殊的游戏。

二游戏法

游戏第一步, 请拿出一张纸写出你周末在家阅读的读后感文章的题目, 并思考你从这些范文中学到了哪些写读后感的方法, 三分钟思考后交流。刚开始几个学生交流的都是读书的内容, 我想在写作中肯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及时纠正“读”是基础, “感”是重点, 之后学生就开始交流写作方法。学生结合自己所读内容概括出写读后感的方法, 每概括出一种学生就到黑板上写出。最后学生概括出六种写作方法。我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学习思考能力, 他们竟然概括出了六种方法。 (1) 张××发言:“我读的是《太阳请假的时候》读后感, 作者用讽刺幽默的语言从太阳请假联系到人们的请假, 批判了当前的不良风气, 用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写作方法。” (2) 高××发言:“我读的是《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作者先用精练的语言感慨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又选取了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鲁滨逊在孤岛上这一部分写自己的感受。我学到了可以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读后感。” (3) 王×发言:“我读的是《在艰苦风暴中诞生》读后感, 作者先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用了一个过渡段, 过渡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最后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学到了写读后感时可以用过渡段或过渡句由写书的内容过渡到写感受, 还可以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4) 潘×发言:“我读的是《简爱》读后感, 作者读《简爱》和中国的《红楼梦》作比较。我学到了找同类作品作比较的方法写读后感。”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 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把写好读后感的方法铭记于心, 结合例文运用自如。

游戏第二步, 你打算写哪本书的读后感, 打算怎么写, 用哪些方法, 请写出来。做好这些准备之后, 学生选择一本读过的最喜欢的书开始动笔习作。

其结果在预料之中, 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能比较清楚完整地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并能运用到上述的一种或几种写作方法。只有几个学生还是存在习作内容“读”的多, “感”受少。这与以往的读后感习作教学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习作教学需要教师扎实地一步步做好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感受、经验, 学生才能写出好习作。

三摘录几篇学生作品片段

盖××:读完《蓝色的海豚岛》这本书, 我感到阿申人的可恶, 对卡拉娜的怜悯。卡拉娜的作为令我惊叹, 她居然能够独自生活十八年, 如果以现代的小女孩来对比的话, 那可想而知。十八年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的,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后, 有感而发。我对卡拉娜有怜悯, 更多的却是赞叹。卡拉娜太了不起了, 以十八年的生活作为磨炼, 创造了第二个“鲁滨逊漂流记”, 这更显出了卡拉娜的勇敢。

盖××:读《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这本书从一开始读, 美丽的文字就宛如一股甘甜的泉水流入我的心田, 而且写的恰恰是我们的心里话, 恰恰是我们对动物的热爱, 让我们感受到亲切, 像和一个朋友在谈心。

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现在许多孩子的家庭条件优越, 所以得不到磨炼的机会,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 首先就要磨炼, 然后要接受各种考验, 要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爱迪生那句名言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4:《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5:《说园》读后感优秀600字

此书,今亦名《梓翁说园》,盖因先生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说园》,人誉“大家小文”,作者卓然大师,此书却小而含菁。先生从园林建造的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诸多方面,娓娓叙来,文笔清丽典雅、说理处处入心。诗词歌赋随意入文大有园林里移步换景、景随步移之妙趣。

篇6:读《说园》有感

风园09-1洪方圆080344127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组合成的综合艺术,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糖”,仍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书页间领略山水亭台之美。初翻开这本并不厚的书就被书中隽雅的文词以及秀美的书法所倾倒。通篇读下来,它给我的感觉像是一篇婉约清丽的文学小品,但细细品味,陈先生对于叠山理水.栽花植木.造亭借景等品园、游园、构园的各种深刻见解从那隽永的文字中汩汩流出,引人思考。

惊异与陈先生的文学功底,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后又师承张大千,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史修养深厚。这也是为什么《说园》能从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论述中国园林。虽然现在风景园林被划为工科专业,但学科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确实有目共睹的。如果作为未来的设计师仅仅满足于“雕链是巧,排架是精”,图面漂亮,或许也只能停留在“画图匠”的层次。真正提升我们的其实是凌驾于专业技能之上的对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说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一本文辞清丽的文学小品,但对于园林行业的人来说绝对一本不可多得的造园理论著作。

首先,陈从周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造园之法就是计成所说的“因借而体宜”,即因地制宜,就势造景,适宜得体。但由于园有大小,有动观与静观的区别,周围环境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个定式来建造。书中说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者,每个演员来不同,就各有独到之处。”造园的道理与这个道理是相通的,造园如果确定一个定式死守之,奉为经典,那么就像八股文一样没有好结果。

其次,书中提到了许多的造园之法。如“园林中求色, 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 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 以有色胜。江南园林, 小阁临流, 粉墙低亚, 得万千形象之变。白非本色, 而色自生;池水无色, 而色最丰。色中求色, 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 无声处求声, 动中求动, 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 园林之大镜、大池也, 皆于无景中得之。”说的就是虚实之理,虚实结合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所反映的辩证思想。另外,书中两次提到动静之理。在书的开篇就提到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要考虑到园有动观、静观之分。动与静的不同于园林的性质与尺度大小有关。在《说园五》一张中,又着重写了动静的关系:“动静二字,本想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陈从周认为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

篇7:《论语》读后感

细读《论语》,会发现当中的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智慧。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劝勉世人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事物,切莫不懂装懂。他也十分赞赏善于思考的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味的学习但却不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将不会领悟到书中的含义;只凭空想却不认真学习的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因此,学习与思考要紧密配合,才能有好的结果。

孔子乃是大众公认的孝子。他不仅关爱人民,也非常孝顺长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的父母还存活时,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志向;当他的父母离世时,要考察他们的行为,如果他对父母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尽到孝了。子曰:“今之孝者,谓之有养。至于犬马,皆为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不只是让父母在物质上享受,而是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孔子说:孩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必须谦虚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说话谨慎且诚实,广泛的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劝勉世人凡事都必须沉得住气,以免因小失大。是的,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人生的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人在面对难题时,都会咬紧牙根,以免酿成大错。能忍的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能忍的人,往往最后都不能成大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能忍则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因为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学会忍耐,便能够走向成功,何乐而不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完《论语》后,使我对至圣先师孔子充满敬意和佩服。我也立志要视孔子为榜样,他像一位谆谆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待人处事的大道理。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但仍能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里,像太阳一般,在茫茫人海中,闪着无穷的光辉!

篇8:《兄弟》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读就觉得文字朴实但情节却太悬乎,多读两次,试着将自己作品的场景中,才发觉别有洞天。余华有时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经常看到他发微博“抱怨”这“抱怨”那,总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文字发泄或许也是警醒。

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在地摊上看到厚厚的一本余华作品集,花了20块钱将这本盗版买回来。首先读的是《活着》,读了十多页才发现跟自己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很相似,再一看,主人公名字都一样,百度一下才发觉《福贵》是根据《活着》改编。考虑到对观众的影响,还是删改了许多,毕竟,“文革”那段历史没人敢去“深究”。甚至,主写“文革”的电视剧也屈指可数。后来,《活着》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又在北京被拍成了话剧。余华后来在微博里说一些作品被改的不满,他带讽刺的引用了拍话剧那个导演的一句话“话剧《活着》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忠于原著”,但他肯定了袁泉饰演家珍的真诚。

回到《兄弟》上来,看完了上部,可以说是非常感人。李兰丈夫死了,宋凡平妻子死了,各带一个儿子,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带着各自的“拖油瓶”,在世俗的鄙视下,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钢两个性格如此不相容的人也竟然情同手足。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借一句话来说就是:李光头这样的传奇(后来的巨富之路)在中国比比皆是,而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绝无仅有。所以很少写爱情的余华自认为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时代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之间的背叛和出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好永久的爱情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爱情最深刻,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江湖。无疑,余华笔下的爱情属于前者。 然而,在一切都看似完美的时候,“文革”袭来,一切都变了,宋凡平被当成地主被批斗,为了去上海接李兰出院,宋凡平“逃跑”了,然而在车站,却被六个带着红袖章的人活活打死,摆在路上。李兰回来,得知宋凡平死了,六年没洗头,因为在刘镇,丈夫死了应该一个月不洗头,没有人知道李兰对宋凡平的爱有多深。七年后,李兰也死去了。李光头和宋钢成了两个孤儿,宋钢答应过李兰,他会好好照顾李光头,剩最后一碗饭了让李光头吃,剩最后一件衣服让李光头穿。。。。。。李光头也对宋钢说过,“即使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也还是我兄弟”。他们是兄弟,仍然是,一直是。后来,宋钢和林红结婚了,那个李光头日思夜想的女人,李光头和宋钢从此恩断义绝,可是两个人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永远把对方当兄弟。一想起儿时的悲惨,以及后来一家人的欢乐,依然想着对方,记忆还在,感情就还在。小说中有个情节就是李光头在县政府大门口“静坐示威”,穷困潦倒,被认为是收破烂的,宋钢看到了他,将林红给他的他舍不得花的钱和粮票给李光头,李光头竟然理所当然地接过钱。读到这里,我没觉得李光头有多无赖,而是深深地被他和宋钢之间的这种感情打动,他们的默契已经不需要拘束,不需要客气,理所当然才是他们兄弟情谊的体现。我也为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兄弟感到幸福。

篇9:读后感二则

——读《发条橙》有感

有人非要把《发条橙》与《麦田》和《洛丽塔》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涉及青春的狂躁色泽的。但,我认为《发条橙》不是这样,至少和它的封面不一样(有意思的是,我所买的这三本书封面都是黄色的)。

“下面玩什么花样呢,嗯?”这句话贯穿了全书始终,以至于我对这句话已经有了莫名恐惧。它总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篇章开头,并且跟下文并无联系。就好像除了叙述者亚历克斯之外,还有什么形式的存在将这句话加入了书中。

那么,有什么花样呢?

作恶,扭曲的行善,作恶。一切的行为,一切世事都被称作花样。这是主人公诡异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一直存在,就算是他经受极端治疗后。无论是处于极恶的状态下,亦或是处于扭曲的善下,在他看来这个世界都是花样,这不是玩世不恭,这是一种精神变态。

这个世界根本没什么花样。全书明媚鲜血之后的东西就和这个世界一样简单,便是一个人,和他的善与恶。

我是秉持“性恶说”的,黑格尔曾说:“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本恶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而《发条橙》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它表达了“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人选择向善或停留在原始的恶是他本人的自由,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这就是书中所问的“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的答案。

全书有一个设定我揣摩了很久,便是那个和主人公同名的作家亚历克斯处在极恶状态下砸了他的家,奸杀了他的妻子,却在扭曲的善的状态下回到了这里。并且,他的居所名字叫“家”,主人公之前也毁掉了自己的家,出狱后再寻找自己的家。最重要的是,这个作家便是书中《发条橙》的作者,而在主人公恢复恶之后,作家便再未出现过。或许这个作家便是主人公心里虚构的守护者形象。

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这样认为他写的结尾:“我们的小亚历克斯长大了。”也许是一瞬间的成长使主人公明白,再没什么花样可玩了。在做尽了恶之后开始厌恶了,这是一种成长?或许作者认为,成长是从一个年幼的恶魔逐渐生长成为一个有善良外表的人,若是强行逼迫年幼的恶魔向善,只会连同人的属性一同消灭。

我们都曾是盖茨比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我后悔先看了电影。以致于真正读起书来想象力被禁锢得厉害,越读也越觉得二零一三年版电影拍得太流于表面与形式,莱昂纳多饰演的盖茨比,要比原著中的讨好太多,也就失去了原著中的一种“若即若离”的魅力。

是的,书中描写的那个“爵士时代”从里到外都散发这种“若即若离”的光芒。那个夜夜笙歌的宅邸可以瞬间人去楼空,在盖茨比衬衫堆中痛哭的黛熙还是关上了房间的灯然后远走高飞,以及尼克和乔丹的苍白脆弱的暧昧,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人心的冷漠和人性的浮华。所以在我看来梅朵的悲剧是必然,盖茨比的悲剧也是必然,因为一个悲剧的时代从来不能使幸福的芽达到平衡悲剧的高度。

我认为,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黛熙幻想得太过美好,可这也正是成就他伟大的原因,他的幻想,给了他一直等待看到一个更好的黛熙的理由。那灯塔的绿光从来都不只是象征着黛熙,而更可能是盖茨比一个醒不来的梦,梦总在那里,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那绿灯光照亮的是一个破碎的美国梦,梦外是一个浮华寒冷的时代。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为情所困的人,都有为爱而堆砌幻想的盖茨比,我们每个人都曾由于主观的一厢情愿而拒绝去看(哪怕是一眼)事情的本质。了不起的不只是盖茨比,还有每个痴心追寻幻想的人,所以,悲哀的也不仅是盖茨比,被情感遮蔽双眼,既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类的悲哀之处。

这样看来,在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总能发掘出一些每个时代都共存有的情怀。站在现在看大洋彼岸一个世纪前的浮华,总会想起负手遥望绿光的盖茨比,总要想起,了不起的菲兹杰拉德。

上一篇:物业保洁员劳动定额及人员配置标准详解下一篇:作文指导:人物描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