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2024-05-16

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通用5篇)

篇1: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关键在于合理地配王水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不断地标准化、规范化.

作 者:孙芳胜 冉长灵 作者单位: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建设管理局,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z1)分类号:S274关键词:农业 灌溉用水 管理

篇2: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浅析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必要性 农业用水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水利这个命脉,保持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在全社会达到共识.

作 者:孙学平李海军  作者单位:宁夏唐徕渠管理处 刊 名:市场经济研究 英文刊名:MARKET ECONOMY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3: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目前, 我国水资源在世界占比量上还比较贫乏, 在农业发展方面, 灌溉用水在供需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水资源在灌溉期间出现大量的浪费现象, 农业的灌溉技术也不足, 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导致为我国在农业灌溉水管理期间还存在较大矛盾。

1乡镇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现状

1.1 灌溉用水的浪费现象

目前, 我国农业在灌溉用水期间存在较大的浪费现象。根据我国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研究表明, 农业的用水系数、田间对水的利用系数、对地表水的灌溉在用量上都比较大。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产量上确比较低。所以说, 灌溉用水的利用不仅增加了农业在生产期间的成本, 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在生产和发展经济变化下也得到一定的制约性[1]。

1.2 灌溉设备的陈旧现象

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 由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所以该地区在农业灌溉用水方式中利用的相关设施、灌溉渠道都比较落后, 在农业灌溉用水中出现无人管理现象。而且, 相关政府也没有充足资金对农业的水利设施进行更新、维修, 没有先进的灌溉技术, 从而使该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灌溉方式中降低一定的生产效率。

1.3 用水价格的不合理现象

目前, 我国的农业用水价格一直还只是传统的制定模式。由于农业灌溉用水价格比较低, 导致在农业发展上不仅出现大量浪费现象, 人们对节约用水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弱, 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水资源进行开垦以及生产等条件。在这种模式中, 用户不仅过度利用水资源, 长期发展下去, 也导致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现象。特别是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上还比较低, 如果实现价格的上调方式, 还会降低我国农业的产出问题。

1.4 农村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

我国在乡镇中的水利工程建设中, 由于农田灌溉的相关产权还在个人以及私人企业中, 导致这种产权在使用期间无法实现一定的更新和维护行为。而且, 我国农村属于弱势群体, 活动农户在使用权利上都不能保证一定的产权利用方式, 对农村弱势全体需要的灌溉用水来说, 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待遇[2]。

2乡镇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改进建议

2.1 推动农业生产的规范化

我国农业在发展形式上是以分散式的生产为主体建立的, 以个体经济发展, 实现精工细作生产方式, 保证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在现代化生产期间, 要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就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方式, 实现灌溉用水的节约化和规范化, 不仅要建立相关的制约制度, 还要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技术的实施。

2.2 明确水资源的产权管理

在水资源产权管理实施上, 主要对水资源的使用发挥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权利, 从而维护经济利益。根据国家在水资源建设中的利用方式, 各级政府要对不同的水资源划分相关产权。各个政府还要对灌溉用水的使用情况进行协调, 根据市场体系中水资源的相关对策, 按照合理的运作方式进行划分, 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要对水的价格进行调整, 根据国家建立的相关标准、农民生产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2.3 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管理

农业要实现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离不开农业水的灌溉方式。因为在农业灌溉期间, 是为农民发展和实施的, 所以在乡镇中实现农业灌溉的用水管理, 农民就要参与到这种管理方式中[3]。对农业灌溉用水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根据各个农户在发展期间表达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农民对灌溉用水的需求管理。各个政府还要增加农民在生产期间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体参与到农业水利建设中来。

2.4 制定统一的流域管理方法

由于水的流动性都比较大, 所以对流域进行管理比较重要。对流域管理建立统一的水权利益的平衡机制, 改变封闭式的管理形式, 使用户在上游、下游的利用期间都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相关权限中, 一般由基层的管理机构进行指导, 保证行驶期间的决策性和领导性。而且, 还要在农药灌溉用水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一定的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 保证水资源在利用期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结论

农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变化的基础产业, 要实现良好的农业发展, 就要建立科学的灌溉用水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推进我国在灌溉用水期间的节约方式, 使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从而促进乡镇农业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国民经济在发展期间的不断上升, 在有些地区, 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利用形式中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农业的灌溉用水和水资源的断球现象展开较大的发展矛盾。在文本中对乡镇企业在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赵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篇4: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节水农业;用水效率;途径和措施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必要性

1.用水效率过低,有潜力可挖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与发达国家O.7~0.9相差0.4~0.5: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1kg/m3,与以色列2.32kg/m3相差一倍以上。从GDP用水效益看,美国1990年GDP用水效益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益为10.7元/m3,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2.解决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有关粮食安全评价,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考虑我国庞大的人口群和水土资源供给状况,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同现在相比有可能下降。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届时,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t。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节水来实现。

3.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不断恶化阶段,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现象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需从行政、法律、技术、工程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实现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一项的根本性战略措施。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4%,并且80%以上为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途径

1.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由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

2.调整技术服务形式,由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决非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所能实现,而要形成一套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是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劣質水资源化。在工程措施方面,大中型区灌区改造应以骨干渠道防渗、井渠结合,渠系配套和平整土地为节水灌溉的基础,再加上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艺措施方面,首先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增加产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节水管理方面,按流域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3.加强部门协作,由各自为政变多部门联合

节水农业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水利、科技、气象众多部门,提高用水效率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来完成。一是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二是按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三是制订多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规划。如辽宁调兵山市5年发展喷管3.5万亩,实现了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但对小麦后期喷灌易倒伏和灌浆不饱满,需要农业部门联合,采用矮杆抗倒伏和灌浆效率高的品种及栽培技术,才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4.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实践,因此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值得借鉴。它是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主要模式是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江苏、安徽试点基本实现了自我管理、自动维修、自主供水、自发交费、按方结算的有效管理机制,调动了农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5.减少无效蒸发

降低无效蒸发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具体是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为减少土壤蒸发,目前比较成熟技术是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湿、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且早熟高产。秸秆覆盖是一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据有关实验,砂壤质和中壤质连续覆盖后,土壤有机质由0.88%、0.94%增至1.06%和1.17%,农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蒸发48%。

6.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

由于品种差异,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kg/mm.亩)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资料表明,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抗逆型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WUE提高0.15~0.26kg/m3,增产15%~30%。根据区域和种植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对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非常有利。节水抗旱高产品种的培育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不可缺的举措。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染色体基因图的绘制,实现作物基因重组成为可能,这可将一些品种抗旱和增产有效结合,避免抗旱不增产或增产不抗旱的情况。

7.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产量与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作物的需水量与肥力相互耦合,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与肥料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水分利用效率却表现出倒U型,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值并非出现在超高肥阶段,而是出现在高肥区。这一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调节土壤肥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值。由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主导限制因子,因此,可以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8.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它针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结合,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各种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并非全生长期都要求土壤湿润才能稳产高产。以冬麦为例,如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已达到产量要求的成穗数,则在春季返青的拔节前期不应灌水,以抑止无效分蘖,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无效消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在山西夏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浇3水(127m3/亩)处理,亩产256.41kg,浇5水(220m3/亩)处理,亩处理272.4kg,仅低5.9%,但节水93m3/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4~0.28kg/m3。

9.积极探索农业节水高新技术

节水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最终依靠科学进步来实现。它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化学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管理技术、灌溉新技术以及低水耗高产农业的综合技术等。以化学节水中黄腐酸(FA)为例,它是一种理想的抗旱剂,它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并配以植物所需的30多种元素生产出的旱地龙,已经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使用此产品可使作物增产10~15%,节水20%~30%,投入产出比为1:15,经济作物则达1:20以上。

四、结语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人能否解决16亿人口的重大问题,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农业用水危机与粮食安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9(2)

[2]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途径,见:陈万金等主编,21世纪中国农业,江西科技出版社,1998

[3]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5(1)

[4]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5: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

摘要:本文总结研究了几种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节水灌溉;集雨滴灌;污水喷灌;咸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54-1

1 概述

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趋恶化,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同时,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危机,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成为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 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1 集雨滴灌技术措施

集雨滴灌技术措施是将雨水集蓄工程和滴灌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即先构建集雨滴灌工程系统,再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收集雨水,然后采用滴灌方法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集雨滴灌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滴灌系统组成。集雨场即收集雨水的场地,应考虑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是指截流沟和输水渠,其作用是将集雨场上的雨水汇集起来,引入沉砂池,然后流入蓄水系统。蓄水系统是指储水体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储存雨水。

集雨滴灌技术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2.2 污水喷灌技术措施

污水喷灌技术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措施。污水喷灌技术就是指将净化后的污水喷洒在大地田间,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农作物本身来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成分,使一部分水蒸发到大气中,而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再循环利用。

污水喷灌技术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消除污染的有效途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作物生长必须的养分,科学合理地用于灌溉,可节省大量化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作为城市郊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在缓解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是指利用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灌溉农田使作物得以生长发育的技术措施,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灌溉的同时还能降低地下水位,腾出地下调蓄库容,有利于蓄纳雨水与非灌溉期的地表水,防治渍涝与盐碱灾害,促进地下水淡化。

咸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形成宜于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效益。同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咸水进行灌溉,首先要有排水条件,以免因灌咸水而引起土壤积盐。其次还要咸淡轮灌或咸淡混灌,利用淡水洗盐。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成为缺水地区扩大灌溉水源的途径,有效的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短缺、灌溉用水浪费及水污染严重等状况下,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向着细微化,可操作化的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激光平地技术和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二是将计算机、3S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灌溉领域,对作物的土壤墒情和气候进行监测预报,采用精确的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有效严格地施肥和灌水;三是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就是只针对水资源的紧缺性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普遍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

4 结语

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黎星,蒋金狮.节水灌溉技术浅析[J].能源与环境,2009(02).

[2] 郑九华.咸水灌溉[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夏桂敏,韩建平,迟道才.现代灌溉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上一篇: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生态环境审判十大典型案例下一篇:事件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