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2024-05-15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精选6篇)

篇1: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诱导: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文《学弈》一文。想必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谁想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借鉴

2.熟读

(1)刚才大家介绍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课文认真地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待会儿我们交流,看谁能读得流利,读得富有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第一小节:

谁愿意读这个小节?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们喜欢谁的朗读?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节

你们谁有把握读好?

读得怎么样?

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人物对话,谁想试一试?

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与前面的呼应,你们认为怎样读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议,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第五小节

3、巧解

(1)读好段落显示我们的实力,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全文读好,才能见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读

(3)用什么方法翻译现代文

(4)学生交流

二、互动合作

1、发现问题:孔子不能发现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读取信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孔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拿出搜集的资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三互动对话

1、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有关说服两小儿的信心,如果你没有雄辩的口才,很难使两小儿心服口服,现在你扮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见两小儿辩论会说什么?小组练习。

2、学生表演

3、他们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建议。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无法解决两小儿的问题,你还敬仰他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打算要怎样做?

五作业设计:搜集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书设计:

早晨远凉近大

正午近热远小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顾问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教学评析:

先“熟读”,后“巧解”,并在互动合作和表演体验中破译“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作“超越时空”与“现代”链接的拓展,既为解读古文放平了坡度,又体现了古为今用,实现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古文教学,如何在现代文化因素的吸引与冲击下重建格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篇2: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3.①下列词句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B.儿童疾走追蝴蝶

C.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虎大吼,众人夺路而走

②下列词句中的“汤”字与“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固若金汤 B.香汤沐浴

C.农夫心里如汤煮 D.汤汤水水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篇3:两小儿辩日(改写)

一天,孔子乘车去东方游历讲学,途中遇到两个孩子在争吵,只见那两个孩子争吵得面红耳赤,像两只正在打斗的公鸡,谁也不服谁。孔子赶紧停车,上前劝架。

两个孩子很惊讶。一个孩子说:“孔圣人啊,您来得正是时候!”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崇拜您,您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啊!”

孔子笑呵呵地说:“说说看,到底因为什么争吵啊?”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最近,而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最远。”

“为什么呢?”孔子问。

“你看呀!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像一个车盖那么大,中午时就只有一个盘子大小了,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嗯,有点道理。”孔子说完,又转过身问另一个孩子,“你说呢?”

“我认为,”另一个孩子说,“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很冷,而到了中午我们却感觉很热。我说得有道理吗?”

“这,这……”孔子支支吾吾地说,“我还真弄不清楚。等有机会,我去请教高人!”

两个孩子哈哈大笑,异口同声道:“谁说孔子知道的多啊!也有弄不明白的事呀。”说完,手拉手地跑开了。

孔子愣了一会儿,转瞬又笑了。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教师点评

篇4:趣解《两小儿辩日》

另一个小孩则反驳说:“早晨太阳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这不恰好说明中午太阳距我们更近吗?”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于是便去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孔子。孔子听后,也无法解释他们的问题。

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有趣的现象。

一、现象原理

1.温度高低问题

关于温度高低的问题较好理解。早晨的阳光为斜射,同一束光线照射面积较大,热量分散,此时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的路径也较长,被大气吸收的热量也多;而且一夜不见阳光,地表温度本来就低,所以人们会感到早晨较凉。

到了中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较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短,因此热量在大气层中的损失较少,且由于集中射向地面,同一束光照射的面积变小;同时上午连续几个小时的日照,气温已明显升高,因此中午比早晨热。

2.形状大小问题

人们之所以认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是由于错觉所致。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物体,当将它与较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就会显得较大;反之,将它与较大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会显得较小。如图1,实际上两图中心的圆一样大,可看上去左图中心的圆要比右图中的小些。

同理,当太阳刚刚升起时,由于有眼前的树木、房屋作为参照物,人们就会觉得太阳大些;而中午的太阳由于高悬天空,只有天空作参照物,因此人们感觉太阳小些。其次,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周围空间黑沉沉的,鲜艳的太阳显得明亮突出,所以会感觉较大。

二、实验验证

为了证明早晨太阳比中午大是错觉,大家可通过实验验证:手持一个圆筒,从圆筒中看太阳,可有效遮挡其他物体的干扰,这样就能在同一种背景下观察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篇5: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评课稿

借语文组活动,我有幸看了一节王老师上的《两小儿辩日》的录像,感触颇深。我想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王老师的教态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可谓是设计精巧,丝丝入扣。课堂初始有预设地指名听写关键词:盘盂、探汤、车盖、温温凉凉。这四个词是两小儿各自论点的核心,王老师一开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写”这种平实却非常有意义的方式,直接从课文中精练出这几个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直奔重点,也为后面课堂节奏的紧凑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课中,王老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两小儿辩论的合理性时,大量运用了朗读。其中王老师的倾情参与让我大为敬佩。为了让学生领会两小儿“辩”日,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王老师先请了两组学生上前有感情朗读,后又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朗读之中,用语速、声调、神态、动作这一系列的直观表现,让学生深刻而真实地认识了什么叫做“辩论”。此举引来当时听课者的热烈鼓掌,而我也在钦佩之余深深感悟到,当我们拿着语文书,一句一词一字地分析应该用这样那样的语气,用一个又一个模糊、虚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词时,为什么不能像王老师那样主动参与其中,也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范读一次呢?

在课的尾声,王老师在学生的感悟之上,提炼出一个“智”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这时学生的认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全课,王老师没有用到一样现在“公开课”“展示课”上每每必现的“多媒体”“现代技术”。但这堂课却处处显示出了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这种自然之后,我体会到了一种厚重的,踏实的,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这对于那些整日面对着学生,已有些无奈的`部分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来说说王老师的教态。王老师整堂课,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前倾上身,侧耳倾听的姿态。也许这种姿态看上去平常随意,但从这种姿态中,我看到了王老师的专注、认真,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想想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普通老师,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王老师那种姿态面对学生的。因为我认为这种姿态不只是外在的样子,更重要的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

篇6: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题,解释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文所蕴含的道理。

上一篇:建设工地民工学校下一篇:平安夜习俗与来历说法